登陆注册
1133300000003

第3章 【波罗蜜】02

以灵为性

水以湿为性。火以热为性。风以流动为性。石以坚固为性。性是很难改的,像中药里的百草,各有温、凉、寒、热的本性,经过极长期的煎熬其本性都不会失去,可见本性之重要。人究竟是以什么为性?人应该以灵为性,人要有灵性,一个没有灵性的人还比不上一株草。

华严清品

素菜馆里有一道菜,名叫“华严清品”。叫来一看,打心里微笑,原来是青菜豆腐汤。华严,是佛经中最富丽堂皇的一部,它的清品竟是最平凡不过的青菜豆腐汤。老板告诉我,自从改名为“华严清品”,一天卖出的豆腐汤增加十倍以上。“华严清品”给我们的启示是:名字有时可以改变事物的感觉、印象、观点,乃至想法,所以在说名相不重要时,应先了解名相。如果懂得细细品尝,最平凡的事物也能有最富丽堂皇的境界。

罗汉汤

每家素菜馆都有罗汉汤,但每家都大有不同。所谓罗汉汤,就是杂菜汤,有什么放什么煮出来的汤。寺庙里也有罗汉汤,是师父吃完了饭菜,用水在碗盘中涮一涮喝下去,就是罗汉汤,也就是残汤。罗汉喝的汤有一些特质:一是节俭惜福,二是不拣择,三是能容。这些特质,能使人超越爱憎之念,能任运无碍地过活。我们喝罗汉汤,应有罗汉的心胸。

生一盆火

在最黯暗无光的所在,最能看见自己清亮无尘的心灵。

在越安静无声的地方,越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非常争吵。

在至顶的山巅,使我们有谦卑之念。

在沉落的深谷,我们看见了云天无限。

再给我加把盐吧!平淡生活时我这样说。

再为自己生盆火吧!在心灵冰雪之严冬,我告诉自己。

纯粹的法门

在西藏有一则故事,是说有一位噶当派的祖师有一天比平时卖力地打扫佛堂,因为他知道有位大功德主即将来访,而他心里想:“如果我把佛堂打扫得更干净,这位施主一定会捐赠更多的金钱。”于是,他花了许多时间把佛堂打扫得焕然一新。

打扫到快完成时,他突然顿悟到这是不清净的想法,不应该为了得到别人的布施而打扫佛堂,他抓起地上的灰尘往佛堂撒去,佛堂又恢复了旧观,祖师则拍拍手离开了。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说明了人的动机最重要。打扫佛堂原来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事,但因为有企求布施的心,心灵反而受到污染。外相的行为虽然也是重要的,若是动机不纯正,就仿佛恶人的衣冠,再好也无法改变它的本质。

还有一个西藏故事:有一位上师已有很高的证悟,具有他心通的能力。他的弟子中有一位专诵六字大明咒,非常精进,几乎整日口不离咒。

上师把弟子叫来,对他说:“你的咒诵得很好,可是最好修一些纯粹的法门。”

于是,弟子就改修读经,仍然是非常精进,终日不离经典,希望借不断读经来证悟成佛。

上师知道他的意念,把他叫来:“你的经读得很好,但你最好修一些纯粹的法门。”

弟子听了上师的话,又改习禅定,过了一段时间,上师仍劝他修一些纯粹的法门。

大惑不解的弟子就去请教上师:“什么是纯粹的法门呢?难道诵咒、读经、禅定不是纯粹的法门吗?”

上师回答说:“动机里没有自私的意念,纯净地为众生而修行,做到完全无我,这就是纯粹的法门。”

所谓纯粹的法门原来是完全的利他之心,只要丝毫为己就是不纯粹了。

谨慎行事当然是修行人的重点,但清净的内心则是修行人的根本,如果心不清净,行为就有污点,就会带来痛苦和烦恼,像念咒、读经、禅定、清理佛堂如此纯粹的事,都应该有更纯粹的基础,何况是世间那些本来就很不纯粹的事呢?

及时

近人陈建民居士有一首诗《悼老丐》,我非常喜欢:

老丐吹箫搏小资,年来气力已难支,忽传饿毙松林里,始悔从前未博施。

写的是他听见了路旁老乞丐因饥饿死在松林里,懊悔自己从前没有好好布施这位乞丐。这首词意简洁的诗,很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就是做什么事都应该“及时”,此时此地有意义的事,到彼时彼地可能就成粪土了,

因此,此生此世应为之事,也不应寄望到来生来世。世人只知道要及时行乐,但不知一切行为都应及时,“及时”的精神就是“当下”的精神,也正是“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精神。陈居士另外有一首诗:

蚁虫原是阿弥陀,敢谤弥陀别有多;供罢红糖何所见?黄金为地在娑婆。

劝勉净土行者应该对待一只蚁虫的慈悲犹如崇敬阿弥陀佛的心情,如果不能在最细微处有慈悲,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相应。最令人动容的是后面两句,当我们为蚁虫供养了红糖,蚁虫所见的世界就如同是黄金遍地的佛国了。

对蚁虫而言,红糖铺地就是它的净土,因而净土究在何处?自然是在心地,一个人心地“及时”在光明里、在慈悲中、在觉醒处,当时当刻,就在净土里了。能常常及时净土,就更有机会进入佛菩萨真实的净土了。

当我们起了善念慈悲时,不要隐忍走过,而要及时实践,因为说不定一走过去,明天就听到老丐饿死在松林的消息。

“及时”说的不只是心念,而是实践!

自在人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

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

与么时,无人我等相。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

这是黄檗禅师的话,“自在人”不是不吃饭不走路的,也不是终日无

事的,又要吃饭睡觉,又要做一切事,又要自在,这才最难。色身虽在尘旁,内心恒常清净,是自在人。自在人在生活中,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知识

知识就像手电筒,它只是人走黑路时用来照亮脚前的工具,它方便实用,却没有远识和洞见心灵的特质。

许多在黑暗中得到手电筒的人,往往高估它的价值,他们挥着它乱照乱舞,忘记照自己的脚下,结果常常导致坠崖的悲剧。

有知识是不够的,看看现代许多受苦的知识分子就知道了。解除知识的束缚,比学习知识要难得多。

一条路

我隔了一年到一个山地部落去,发现整个部落包括生活、思想、景观完全改变了,使我大吃一惊。原因是通往部落的小山路改成了柏油路,汽车可以到达,汽车一来,什么都变了。路一改,整个社会都改了。路一变,人心也整个变了。一个世界的改变有时是因铺了一条新路,因此世界是可破可立的。一个人的命何尝不是如此,立志改走一条路,命也就整个改了。

草先萌

垦地播种的人都有一个经验,花未发而草先萌,禾未绿而草已青。

那草是不是从空中来的呢?

不是凭空有草,而是草的种子先在土地里,垦地时它就长了,播种时它已冒出头来。

同样的,一个人垦植心田,常是草先萌长,那是人的心田早有障蔽,这时要努力除草,勿令恶念蔓延,花才有开的机会。

大地的掌声

登狮头山时,突然下起大雨。雨中的阶梯无处躲藏,只好任雨淋湿。这时清楚地听见雨声了,仿佛是拼命在鼓掌。我们总是在舞台下鼓掌,却总忘记为自己鼓掌。在没有舞台的地方,大地也自己鼓掌。我们应学习,爬险阶时,常为自己鼓掌。在暗处,给自己一些掌声,在明处,也为自己鼓掌。

盘旋的汽车

我站在远方的山上,看另一座山盘旋而上的汽车,那汽车时而转到我眼前,时而转到山背面。

转到山背的汽车,不是消失,只是看不见罢了。

盘旋上山的汽车开了整整一个小时,由于距离远,感觉上只是穿梭的刹那!

人的轮回也可以如是观,轮回永不消失,只是有时在背面,不被看见。

了意

见性一转三千卷,了意一刻百部经。

一切的经典都没有见性了意来得重要,但是见性了意的人必须有实践才算完满,光是见性了意,就会偏离人间。因此,知法一丈,不如说法一尺;说法一尺,不如行道一寸。

不要轻忽任何一个世人,不要小看任何一件俗事,第一义谛就从真谛和俗谛的同时尊重来的呀!

第一义

许多人都把出世法称为“真谛”,把入世法称为“俗谛”,又有人把“真谛”称为“第一义谛”,把“俗谛”称为“世谛”。到后来,甚至有人认为出世法胜过入世法,而第一义谛和世谛是有差别的。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答文殊菩萨之问,曾斩钉截铁地说:“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佛陀进一步说:“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二种,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

多么好的定义,出世法并不是脱离世间的法,而是世人不知道的法,不可思议的法;如果把脱离世间当成第一义,却把入世当成俗人所为,就违背佛陀的原意了。因此,修菩萨行的人深入了解世法或出世法都是应该的。

《大品般若经》里,须菩提问佛说:“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

佛陀的回答是:“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第一义谛如。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众生若有若无。”

因此,修行人要注意:不要轻忽任何一个世人,不要小看任何一件俗事,第一义谛就从真谛和俗谛的同时尊重来的呀!

不大

宣化上人说:“当我第一次听到梵文‘佛陀’(BUDDHA),就觉得读音好似‘不大’。此‘不大’意谓无贡高我慢。佛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故不大亦不小,非去非来;来而未来,去而未去。尽虚空偏法界,无不是佛之法身所在,无在而无不在。不但在此世界,乃至于无量无边之微尘世界,都是佛的法身周遍。”

真是说得好,唯其不大,才能遍满虚空,也唯其不大,才是最大。

我第一次看“佛”这个字,拆开来是“弗人”,也就是“非人”的意思,感到很大的震撼,人的最高至极的境界竟是“非人”,那表示人实在是一个束缚,如果能解开做人的一切束缚,就是佛了。

“不大”也是如此,每次呼吸进入胸腔的空气大是不大?秋晨中挂在绿叶上的朝露,大是不大?这些都不大,但纵使我们走遍世界,都还呼吸着空气,都可以看到露水。打得开,不大就是最大。打不开,再大也是小的。

上报众生恩

佛教里有一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里面的“上报四重恩”颇引人深思,在《心地观经》里说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这使我们知道佛的教化有深刻的人间性,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认为最重要的,但经典里却把父母、众生、国王放在三宝之前,可知一个人如果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众生的护持之恩、国家的安定之恩,那么这个人说他竟能报答三宝之恩就很难真实了。

尤其是“上报”这两个字应该记住,修行者若把自己摆在众生之上,只能“下化”,不能“上报”,就扭曲了佛的教化,因为若无众生护持,不要说修菩提大道,我们连活着都十分艰难呀!

《劝发菩提心论》说:

“我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眷属、父母、六亲、乃至师友。而彼众生常为我身作大饶益,或顺我志,令我欢喜;或逆我志,令发道意;又能示现一切极苦相貌,令我惊觉,不生贪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众生恩德亦复无量,不可言说。”

真是令人动容的见地!

我时常惊醒自己:面对众生,要牢牢记住“上报”这两个字。

坚固妄想

楞伽经里说:“妄想自缠,如蚕作茧。”

妄,是与“实”相对的,也就是由于分别而取种种之相,不能看到事物的实相。

人最大的妄想是什么呢?

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因为陷在不实的妄想里像被火烧炙一样痛苦,叫做“想阴炽盛”。而对妄想的执著坚持难以打破,则叫做“坚固妄想”。

人困在妄想里,就像蚕作茧自缚一般,可是茧仍然容易咬破,蚕蜕成蛹,自然咬破了。有些坚固妄想不只是茧,而是违章建筑,不论盖得多坚固,仍然是搭在一个不实的基础上,可叹的是住在坚固妄想里的人,总抗拒外面的世界,有如住违章建筑的人对抗拆除队,无理,却不肯退让。

还有一些特别想阴炽盛的人,仿佛随身都带着砖块,他想到哪里,违建就盖到哪里,拆不胜拆。时间一久,叫他盖一幢合法的建筑,他也不会盖了。

妄想多和妄想坚固的人,要格外努力才能看到实相。

病苦魔

读《祖源禅师十魔乱正》,指出了修禅会遇到的十种魔事,第八种魔事称之为“病苦魔”,是说修行者应该使身体健康,否则身心不安,学道有碍。

他开出了如何保养身体的方法,对现代一般人也非常有用,摘记于下:

调理脾胃节择饮食,少食厚味且忌生冷。

饥莫读诵,饱莫负重。

食后勿睡,穴忌饱餐。

好吃腐烂、爱食煎炒、偏贪五味。

强用非物湿地坐禅。

风处打睡,汗出入水。

受暑贪凉,当风沐浴,露卧星下。

大饥、大饱、大喜、大怒。

大寒、大暑、大雨、大露。

内伤外感,一切失调。

祖源禅师特别指出,身体多病固然是“业衍”,但自己失调也会变生百病,那就与业没什么关系了。

我觉得现代人大部分的病来自饮食,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厚味”、“生冷”——尤其是现代孩子的病,多是来自吃冰冻食物,值得注意。

同类推荐
  • 参观欧洲“豪宅”(全集)

    参观欧洲“豪宅”(全集)

    《浮云流水间:欧洲庄园》,本书以欧洲庄园为主题,共介绍包括La Papessa乡村别墅、干邑区的Chanteloup庄园、丹麦Dronninggaard城堡在内的九个庄园。《尘世闲影中:欧洲庄园》,本书介绍了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葡萄牙法鲁、爱尔兰、德国海德堡、希腊林佐斯、意大利、英国等地的7个庄园。《英国人家:家园尽自由》,充满柔和色彩的墙壁,有伊特鲁里亚式花纹,地板是华丽的大理石,以亚当名字命名的壁炉由小型柱子支撑,而屋外是风景如画的花园,室内则配上碎花或条纹图案的布艺。《眷然归与情:法国人家》,本书作者在法国采访数个家庭后的感悟和体会。
  • 我想和这个世界不一样

    我想和这个世界不一样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它曾让你深爱,让你迷恋,也让你被狠狠伤害、抑郁流泪;放下过往,来到远方,一切清零,江湖往事不再谈论。不再有令你牵肠挂肚的人,不再有令你突然沉默的场景,你又重生了,换一个灵魂,换一种心态,活出另一个自己。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最好的生活,在别处。独自上路去看看这个世界,你终将与最好的自己相遇。
  • 生活上瘾指南:有趣的灵魂在当下

    生活上瘾指南:有趣的灵魂在当下

    《生活上瘾指南:有趣的灵魂在当下》是姚瑶的暖心图文随笔集。书中分享了她的生活经历与爱好、旅途中的见闻与所感,并配以摄影师姚多多的多张精美图片。眼前有趣味,远方有美景。让远方拥抱眼前,有生之年,有幸遇见所有美好。
  • 伦敦郊外漫笔

    伦敦郊外漫笔

    本书无疑是关于19世纪末伦敦周边自然环境的最经典读物之一,无论是花朵在风中起舞还是鲑鱼在水中谨慎前行,理查德·杰弗里斯都能用最为动人的笔触对他眼下 最为细枝末节的事物进行最为精致的描绘。诗人托马斯因此而赞叹:“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作家能够以如此这般和蔼可亲的手法来表述这种广博的知识,甚至连一个 对所述事物毫不了解的人都能从中得到乐趣。”作者最终登上了去往布莱顿的火车,而对人本身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更是使本书富含哲思。当然,在一百多年之后 的今日,杰弗里斯对城市化无情扩张的警惕以及如何在城市周边重造自然生态,也许更具实际价值和意义。《伦敦郊外漫笔》中之所绘,亦正是今日人类之所失。
  • 河南河北行知书

    河南河北行知书

    那种走马观花型旅游(奢侈豪华的炫耀性旅游)、暴殄山水型旅游(没有环保意识的野蛮旅游)、木然参观型旅游(没有探索欲只追求到此一游)、随波逐流型旅游(对旅游没有独特感动,跟着人多的地方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都是我们自觉地加以拒绝的。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行走,意味着本套丛书资讯的向度、内容的特质以及丛书的风格。我们所认同和提倡的自助旅游理念是:真实、朴素、简单并且寻求一定意境的行走。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本套丛书能够传达一种更为朴素的方式——贴近大地行走而非来回飞机、进出打的,更为新锐的旅游观念——旅游求自由。行四方,知风物;探幽深,会人文;踏艰险,悟精神……
热门推荐
  • 我的异界主神生涯

    我的异界主神生涯

    来自地球的年轻人苏添,偶然之间获得混沌神格,降临到这片奇幻而瑰丽的世界。这里,旧日的神序已然崩塌,残存的记述千疮百孔。身为混沌主神的他,要如何聚拢信徒,发展神国,令世界重拾上古的信仰,重建昔日诸神的荣光?【书友群群号:773705961】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逐仙,把我还给我

    逐仙,把我还给我

    张蕊重生回少时,却身带两魂,那丫得还时不时出来和她抢身体主导权。什么,要去寻高人解脱?没看到现在势单力薄没钱没身份还要忙着对付极品么!要寻毒蛇猛兽做宿体跟着?拜托,咱还要安生当个乖学霸呢,想要吓死老师和同学么!时不时要去寺庙道观?不可以和异性同性太接近?动不动还要去各种丛林探险、溶洞求生……小祖宗您别闹成不?安生呆着,等我读完书就去找那缥缈的大仙来让咱们解脱。挣钱、偷师、修炼……她费尽心力,却发现前世所见所知却与现世背离。既然一切不是她以为的那样,那么就看她拨开迷障,扶摇九天,逐仙之上!
  • 神州儿女

    神州儿女

    一个江湖第一大帮,一群热血的江湖儿女,一段段豪壮的故事。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战,为了共同的信念,虽万千人吾往矣。
  • 宣室志

    宣室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墨鱼先生的独家蜜宠

    墨鱼先生的独家蜜宠

    第一次见面,她把他错认成别人第二次见面,她淋成落汤鸡,被他嘲笑第三次见面,她成了他的“未婚妻”世人只知南絮很喜欢秦陌俞,可以为他做一切,却不知,他就是她的一切,是戒不掉的瘾。在那些秦陌俞不在的日子里,南絮活的行尸走肉。虽然陌上花未开,可你也该回家了。有人说叫老公太俗套,叫丈夫太官方,叫亲爱的太油腻,叫对象太虚浮,不如带着姓氏叫一声先生,掺着距离感的暧昧和明知故犯的假正经,又有谁不爱。所以我喜欢你很久了,我的墨鱼先生。谨以此书致我们的最爱
  • 独占帝君:第一毒舌狂妃

    独占帝君:第一毒舌狂妃

    一场轰炸,当她带着外人所不知的自家萌宝穿越重生到异世,成了一代奸商家中所谓未婚先生,正被浸猪笼的残破女子……而当她遇见他,他彼时只是一个穿着一身残破装和龙相斗只为保命的受伤男子,瞧他风华无限,绝艳天纵,她竟是一时没认出他究竟是“他”还是“她”。
  • 重生之拐个媳妇好当家

    重生之拐个媳妇好当家

    男主版:重活一世,陆煜燃只有两个心愿:第一,将他俏生生的小媳妇抱回家;第二,继续上辈子的工作,追查神秘人;问起哪个愿望容易,陆煜燃说都难,却总爱说,“小媳妇,燃爷罩你,跟燃爷回家吧。”这一生,陆煜燃只做你的英雄
  •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一路看着女儿泪尽夭亡,直到贾家覆灭,林如海方得以解脱重生。保住老婆孩子,一家五口幸福美满。咦,为什么是五口?林如海重生,林妹妹还会悲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