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48300000002

第2章 “满洲国”的高级外交官(1)

生不逢时的语言天才

1910年,中国历史上可是出了大事。这一年,关里出了个闹革命的孙中山,打那开始,这孙中山就把那些肩头架鹰手提鸟笼的旗人们闹了个底儿掉,直闹得万寿无疆的皇帝一夜之间成了孤家寡人,最后死逼无奈,只得领着遗老遗少逃出关外,回到了他们起家发迹的白山黑水的土地上,成立起一个“满洲国”。历史和他们开了个滑稽而残酷的玩笑,跑到关外本想是重振祖业的清朝皇宫贵族们,不仅没有光复祖业、光宗耀祖,反而被他人利用,成了外族的傀儡,这才真叫是祖宗英雄子孙无能,后人回想起,无人不为之喟叹。

就在那风风雨雨的1910年,在吉林省永吉县黑山嘴子屯的一今王姓的大户人家里又添了一个小男孩。这孩子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他的出生也没有给这户人家带来格外的欣喜或不快。没有人替这孩子的前途考虑什么,无非和家里的那七、八十口人一样,长大务农、娶媳妇、置家产,绝没有人去想这个孩子会和后来的“满洲国”有什么瓜葛。虽然后来从他出生的这地界儿上看,这里的确属于“满洲国”,这也正是他此生能有那曲曲折折的许多经历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家的小男孩长到七岁,渐渐地显得有些不同寻常了。那一年,母亲把他送进私塾,去跟先生摇头晃脑地念《百家姓》。私垫先生把要学的东西半是念牛是唱地叨咕了几遍,别的孩子照葫芦画瓢还来不及,但这个小男孩却已能嗑嗑巴巴地背下来了。后来的日子,这孩子对所学习的文章不仅读得熟,背得会,而且对于文章内容都能大致理解得八九不离十。这着实令私塾先生吃了一惊:教这么多年私塾,有这么高语言天赋的孩子实在是少见。先生很偏爱这男孩,不满三年的功夫,这孩子跟着先生从《百家姓》读到了《左传》,直到他九岁那年离开私塾先生。

这个男孩就是我们这故事的主人公,是伪满洲国外交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伪满洲国高级外交官王替夫。

王替夫的这一辈子,还有他那半生自己无法选择的外交经历,说到底,都因为他是个生不逢时的语言天才。假如他没有那么高的语言天赋,那么他也不会通晓四国外语,也就不会当上伪满洲国的高级外交官,也就不会有那段与侵略者为伍而屈厚的外交生涯。假如这个语言天才落生在今天,加上他年轻时那副天生就有资格做外交官的外表,那么他的前途就不仅仅是能用前途无量这个词来形容的了。没有人知道,当他离开私塾先生的时候,先生是否曾预见他今后的造化,如果私塾先生目睹了王替夫的这一生,那么对于他这个天才弟子所经历的这一切不知会做何感想。

王替夫还很清楚地记得,父亲把他和母亲从家乡接出来的那一年,他还不满十岁。父亲是个很有些新思想的人,从没有过对土地的满足。在王替夫刚刚记事的时候,他就离开家上外面跑买卖。祖宗有训,王家中的男孩可以读四年私塾,然后就要回家务农,给家里添置家业。这样,待他娶妻生子后,才能分得一份家产。在家里人的眼里,王替夫的父亲可谓是一个叛逆。长辈不止一次地告诫母亲,你连自己的男人都没管住,他不在家安分地过日子,挣的钱家里一个都见不到,老婆孩子都让别人给扛着、养着,这么下去的话,这个家的家产你们别想得到一份!长辈们也不止一次地将这愤怒托人带口信给在外面东奔西忙的父亲。终于有一天,父亲回来了,不过他不是像前辈们所希望的那样,回来继承一份家产,反而却放弃了他原本可以仰仗的一切,带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因为外面的世界比土地对他更具有诱惑力,他坚信,他的努力会使妻子、孩子的生活发生和以往根本不同的改变。

不满10岁的王替夫随父亲来到吉林,进入当时的吉林高等小学读书。这城市里的洋学堂就是比家乡的私垫好,学生又多又热闹,学的东西更是新鲜,有语文、数学,还学说外国话(英语)。王替夫的语言天赋在这里如同春苗得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每每他作的诗、写的文章,水平都要高出同级的学生一大块,尤其他学习外语的天赋更是让老师和同学惊讶。这个从没有接触过外国话的乡村里来的孩子,对外语有着其他孩子都没有的聪明和热情。到了小学毕业,仅仅12岁的小替夫就能用英文写一般的书信,读懂一般的英文书籍了。

俄国人来了,来到这片白山黑水的土地上。他们有的是来逃难、有的是来冒险、有的是来经商、但更多的说是来帮助中国人修铁路。他们大多聚集在吉林北边的一个叫哈尔滨的地方。他们的到来,使这个几百年前还是个小渔村的地方变得日益繁荣与复杂起来。

不管怎么说,新兴与动荡的地方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会,既然要修铁路,就有生意可做。于是,脑子活络的父亲就去了北边的哈尔滨,供职于一家叫“启泰和林业公司”的,同那些来修铁路的俄国人打交道,给他们供应铁道枕木,

就像是大海上两只四处为家的水鸟,不久,小替夫和母亲又乘着父亲这条东漂西泊的船来到哈尔滨,这是1922年,这年,12岁的小替夫考入了东省特别区第二中学,学校的背后就是一家英国人开的“老巴夺鸡鸭公司”。

启泰和公司雇了一位姓于的俄文翻译,一个月一百二十元大洋。这于翻译虽说是只会口语,不会书写,但每次夹着小包来公司,去替公司同俄国人谈生意时,可是风光得很。他叽哩咕噜地说上一顿:只有他和俄国人听得懂,那会儿,连公司老板也得站在那里听他咕噜。这种谈判一个月只有一、两次,办完事,于翻译就走人,轻轻松松地120元大洋就挣到手了。这位于翻译对父亲的触动很大,他深感到俄语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的意义,他决心让儿子将来也成为像于翻译这样一个有实际用处的人。

父亲的建议替夫并不反对,替夫在初中二年级开始学习俄语。早在他刚刚来到哈尔滨考人中学时,有一次,学校里选10个会英语的孩子去“老巴夺鸡鸭公司”参观,王替夫在入选之列。参观的那天早晨,10个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公司的门前按大小个排好队,老师嘱咐孩子们见了英国人要说的几句话,基本上都是“早上好!”“你们公司有多少英国人?”之类的礼仪用语和简单会话。王替夫个子大,排在队伍的最后。公司的大门开了,前来接待孩子们的英国人笑容可掬,站在门口,可是咱的孩子们冲着他说的那些“洋话儿”,不是声儿太小,就是发音不准,南腔北调,总之,一看那脸上的表情越笑越奇怪的英国人,就知道他基本上是什么都设听懂。

“这外国语要想说得好,非和外国人学不行。”那当口,王替夫就是这么想的。到处都是俄国人的哈尔滨,连电车上卖票的、商店里卖货的都是“马达姆儿”。有了这种大环境,加之王替夫对各种语言都有着非凡的理解能力,没过多久,他俄语的听、说、写都很“溜”,让老师和同学感到吃惊自然是不在话下的了。

王替夫的俄语,日后很是让他受用,这自然都是后话。他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和同学在法院的门口租了一个小房子,开了一个翻译事务所,专替那些要打官司的俄国人写状子,生意好得很,收入最高时,一个月能赚进200多块哈大洋,比父亲公司里请的那位只会说不会写的于翻译挣得还多。这200多块大洋,很是顶用,王替夫不仅不再向家里要学杂费,还能添置一些时兴的穿戴。他用自己挣的钱第一次买了西装穿上身的时候,心里那个高兴劲几,就不用说了。

王替夫的变化,可是吓着了父母。虽说是个不缺钱的商人之家,但其家教之严不亚于书香门第。王替夫中学毕业之前,一直是剃着光头,上了大学,父亲才准许他留平头,每月只给一角钱剪头。倔强的父亲觉得儿子的钱不是好道上来的,不管王替夫怎样解释,父亲还是一步一步地绕过好几条大街,亲自来到儿子的翻译事务所,左看看右看看,然后才高兴放心地离去。这位撇家舍业在外面忙了半生的老商人为儿子感到欣慰,儿子居然能自食其力了,就连家里雇的大师傅都说,少爷20多天就挣了200多块,我们真是比不起呀,看来还得多念书呀!

要不咋说王替夫这个语言天才实在是生不逢时呢,就在王替夫正在上大学的时候,东北这块土地上又来了日本人……

他吓昏了

18岁的时候,王替夫按照自己的意愿考取了东省特别区法政大学的政治经济系,他的日文和德文就是在这个时候学的。

来东北“淘金”的俄国人,在修铁路上大大地获得了好处,这使得一海之隔的日本人红了眼。于是“倭寇”纷纷驾船登岸,不久,就有了《日本在满蒙铺设五条新铁路密约》。此后,日本想霸占东北的野心日益膨胀,直到上演了那出罪恶的“九一八”。

1931年,爆发了“九一八”,沈阳和长春的陷落,使得哈尔滨动荡不安,风雨飘摇。黑龙江的马占山将军率领部下在嫩江江桥与日军浴血奋战,打响了著名的“江桥保卫战”,在全国打响了抗战救国保卫家乡的第一枪。马将军的英雄壮举,令全国人民激动不已,同时得到了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积极响应,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捐款捐物,支援东北前线的将土们。

在哈尔滨,抗战的气氛和全国同样热烈。在各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学生们都自发地成立了“反口会”、“反日同盟”等爱国的学生组织。他们到街头募捐,向人们宣传抗日的意义和马将军及其部下的英雄事迹。不到几天的时间,全市就捐赠了近2万哈大洋和上万件衣物。学生们买了大量的毛巾、烟卷、高筒水靴、冰糖等备战物资和慰问用品,又组成11人的学生代表团,乘专车前往马将军的驻地齐齐哈尔。王替夫是代表团成员之一。

在齐齐哈尔,精神焕发的马将军热情地接待了学生们,还让学生看望了战士们,学生的热情和战士们的士气空前高涨。当时,哈尔滨国际协报的记者为马将军和学生们合了影,随后,照片就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上发表了,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包括王替夫在内的几名学生一时也都成了新闻人物。

与此同时,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里的日本人,那一双双眼睛也一刻不放松地盯着哈尔滨的局势,当他们捕捉到国际协报上马将军同学生们的合影时,便悄悄地将这照片收了起来。

哈尔滨沦陷了。

日本人开始在街上四处抓人,不少爱国人士和反日学生流亡他乡。王替夫不仅仅是生不逢时,而且也是生不逢地,这节骨眼儿上,如果他身在关里,恐怕是早就接受了共产党的教育奔赴延安了。但在这地广人稀的黑土地上,我党的影响还没有深入到这个单纯的学生身边,那么他所受的教育和对问题的认识能力,除了书本,只能是来自于家庭。

对于这些日本人,王替夫的父亲没太放在眼里。他这样想,他日本人再坏,我离这帮东西远远的,不去招惹他们,他能把我怎么样?再说,上街抗日游行的又不是我儿子一个,我老王做买卖从没做损,也不应我倒楣;再又说了,这小日本子不见起能长了,只不过是暂时的瞎厉害……

这精明的老商人算计了一辈子,却没有把日本人算计明白,他的确没有算计出,灾难正悄悄地向王替夫头上降临。

这个冬天的一个晚上,天气似乎格外地冷。晚饭过后,家里人就都早早地躺下睡了。深夜里,王替夫突然被一阵疯狂的砸门声惊醒,一听就知那门外不是一个人。王替夫脑袋里蹦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出事了!究竟是什么事,一时还不能够确定,但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门外的不速之客一定和自已有关。他猛地从床上跃起,翻身下地,吓得妻子拽着他的衣襟直问:“替夫,你没事吧?”

门开了,一群日本军人领着一个朝鲜翻译闯进屋来,都端着枪,枪上还上着刺刀,一进屋,就四下里散开。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把这屋子连同屋里所有的人都上下审视了一遍,然后冲着王替夫大声地问:“你就是王替夫吧?”王替夫回答说;“是。”此时的王替夫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又是害怕又是发懵,脑袋里完全是空白的一片,只能机械回答问题。还没等王替夫说上第二句话,就上来两个日本人,用一条黑布熟练地往他脸上一蒙,连拉带拽往门外弄。还没来得及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父母,一下子吓坏了。他们拖着那些人的衣服一再肯求:等等,什么事呀,有话慢慢说。可是这些人哪里能听这个,王替夫被塞进门口停着的一辆汽车里,一溜儿烟给拉走了。

王替夫给关进了中央大街的模范监狱。两天过去了,也不见来人审他。于是,他就认为日本人大概是没抓着自己的把柄,没事儿。他只是为家里人担心,怕父母、妻子为自己担心上火,想着想着,心里就气得慌,就开始砸门喊人放他出去。

同类推荐
  • 传灰姑娘和花美男

    传灰姑娘和花美男

    所谓的才子佳人和今天的韩剧差不多,男主人公一表人才、玉树临风,起初也许富贵也许落魄,但最终必然功成名就,锦上添花。女主人公,不但美若天仙、艳盖西施,还兼擅诗文,学富五车。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又是一段佳话……
  • “水鬼”的天下

    “水鬼”的天下

    美国波士顿有一纪念碑,上面刻着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撰写的碑文:“当初他们(德国法西斯)杀共产党,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再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讲话了……”它震撼着每位读者的心灵,点在人性的软肋——以自私的方式保护自己,忘记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是靠部落或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祖先要是进化到了现代这种自私地步,恐怕早就被野兽吃光了。
  • 龙丘遗事三则

    龙丘遗事三则

    那尸体似乎脸带笑意,眼睛微睁,一直盯着六郎看,六郎越发惊慌,发着抖的双手不住往坑里扒拉沙土。一直到整个坑填实了,他又来回踩了无数次,才失魂落魄地离开。午后的阳光真好,透过树叶照在地面上,斑斑驳驳。重五过了通驷桥,桥下村,来到五爪垄。他边走边想,傍晚能到湖镇,天一亮帮安家员外杀完猪,早饭后就能返回龙丘。这时,丁重五远远地望见,畲人们正赶着一头硕大的野猪往这边跑来。转眼间,野猪便奔到眼前,直直地冲向丁重五。“闪开!闪开!”畲人在后面大喊。
  • 两头牛

    两头牛

    副县长送给他两头牛,让他脱贫致富,不料牛病了,他连给牛看病的钱都付不起,这可怎么办?围绕扶贫与养牛的选择,他左右为难,但最终他别出心裁找到了应对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呢?我带着沈剑光和谢芸芸两名队员,赶到了局里的扶贫点上。吃过晚饭,我独自走出何口村村部,心里对刘副县长送的两头牛一直记挂于心。刘副县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春节前,自掏腰包三千元,让局畜牧科的同志到河南去买回两头牛崽,专程送到何口村,交到了贫困户何兆业的手上。
  • 小湿雀观察日记

    小湿雀观察日记

    或许在成长的某个瞬间,每个少年少女都会狼狈如湿雀。她是离龙门最近的鲤鱼,是离星空最近的云。而林河,是泥塘里的砂砾。顾知偶然接触了这个别人口中的小混混,却发现这个瘦小、隐忍、狠厉的少年竟然有那么温柔、聪慧、通透。在十五岁,是顾知拉着林河奔入了阳光。林河学会更柔软,顾知学会更坚强。而命运击打着他们前进的船,他们一路颠簸,被冲散,又再重逢。校园暴力,世俗偏见……他们见证彼此坠落、拔节、野蛮生长。他们互相救赎,支撑着,一起奔向阳光,一起抬头仰望星河。而石洛、杨徐、孟子嘉、老狗等人的故事也在路上陪伴着他们,告诉他们什么是勇敢、坚持和爱。湿雀总会飞过雨夜,曙光沐浴中,落入一份温暖掌心。
热门推荐
  • 漫无目的终有你

    漫无目的终有你

    晃晃数年过去,尹小依旧单恋林格,悄无声息跟在他身后。从同学到同事,从朋友到恋人,她从未想过,有那么一天,他会主动向她靠近。
  • 社会之魂

    社会之魂

    关于社会之魂的简要说明亲情,友情,爱情,情暖天下。正义,道义,大义,义薄云天。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笔如涓涓流水,娓娓道来。笔力有深度,书中有大量原创诗词植入,有学习借鉴之用。
  • 温州炒房团

    温州炒房团

    《温州悬念》作者再度出手,百分百独家调查,本书告诉你:今天,我们所知道的“炒房团风潮”是一个天大的、被操纵着的谎言, 迄今最详尽的温州炒房团真相,谁是温州炒房大戏的主角,他们的炒房资本到底有多少?炒房团是否“有组织有预谋”,“炒房路线图”从何而来?究竟是什么人导演了这场合谋的财富游戏?“温州炒房秀”透射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哪些危队的脉象?
  • 古鲛

    古鲛

    人性究竟有多丑恶……贪婪,自私,奸诈,狡猾又自以为是,或吝啬,虚伪,阴险,卑鄙忘恩负义,但究其根本,是人的共性,而这一切以邪恶的,不洁的,不理智的活着的人,就不止是很坏的活着,而是在引起连续不断的死亡。人人都相信正义不会迟到,却人人都在做见不得光的事,对与错似乎永远都是自诩正义的人说的。(先让我装个逼……)主角:余生&夏东楠(双男主→_剧)配:小黑,余婉儿
  • 太子爷的重生日记

    太子爷的重生日记

    史书记载,夏立三世,至昌平而亡。可突然有一天,大夏的太子爷,重生了。为了大夏国祚,为了不在重蹈覆辙,赵麟努力的想改变命运。卖萌装傻救姐姐,努力学习担天下。最后的最后,我们的太子爷能够扭转乾坤吗?
  • 青春那些事儿

    青春那些事儿

    医专毕业那年的夏天,由于我工作分配问题暂时没有着落,我便从县城坐车返回百里之外的老家,漫山遍野开遍了野梨花,香飘十里开外,村子得名野梨沟村。
  • 迁徙的鸟(中篇小说)

    迁徙的鸟(中篇小说)

    回到住处,在卫生间洗了衣服,晾起,喝了一杯饮料,用的是初到北京时,和阿三第一次逛西单时买的装啤酒的玻璃杯,很精致,上面刻有起伏凹凸的花纹,不知是什么花,只觉得好看,36元一个,好贵!阿三接过,拿在手里,叫:“呀,是迷迭香呢!能给人带来好运!买两个!”付了钱,都递给他,“放在你那里,我去你那里喝酒时用。”那个时候的阿三,总是用柔媚的眼神看他,让他觉得心惊,不敢正视。“如果,如果当初作了另一番选择,她不至于走得那么早吧?”啤酒杯在灯光下折射出紫蓝的光,发了一会儿呆,“睡吧。”对自己说。有些伤痛无法痊愈,最好的方式就是遗忘。
  • 抗日神书

    抗日神书

    中国立国五千年,夙以和平正义昭天下,不幸邻邦日本,军阀专横,鹰眈虎瞰,妄图吞并中国,以为征服世界之准备。中国政府鉴于最后关头以至,毅然发动全面全民长期抗战,将以争取领土主权之独立完整,将以争取国家的民族之平等和自由,故中国之抗战,实为御侮而战,实为自卫而战。作者文笔细腻伤感,数月整理二战令人震惊的故事,借穿越给你震撼!!
  • 这个丫头太无赖

    这个丫头太无赖

    “爷!天上好像有什么东西掉下来了啊!”那个俊逸非凡,身穿白衣的男子闻言往天上看去,那个东西好巧不巧的就砸向了他的方向,谁知他身形迅速向旁边一移,快得让人觉得眼神一晃,那个东西就这样悲惨的摔在了地上,“喂、你干嘛要闪开啊?”女子疼苦的揉着脚道。“在下不躲,那砸到在下怎么办!”男子好笑的说。“你要不躲,我能扭到脚吗?反正你要负责”女子非常理直气壮的说。男子不可思议的看着她,心想:关我什么事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