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0700000001

第1章 职 官 政 事(1)

1.从什么时候起只有皇帝能穿黄色衣服

黄色在五方(东、南、中、西、北)当中属于“中”,所以,古人把黄色看成中央正色。历史上第一个将黄色作为朝服之色的皇帝是汉文帝刘恒。

在唐朝以前,黄色并不是皇帝的专用色,普通人也可以使用。例如,隋朝士卒的服装就为黄色。到了唐朝,人们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因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唐朝对黄色进行了细分,赤黄(赭黄)被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色,而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其他黄色的衣服,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因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又规定官民的服装一律不得使用黄色。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专用色,一直持续到清朝。

2.清朝的黄马褂有几类

“马褂”,亦称为“行褂”,是清朝官员外出时所穿的一种制服。为方便骑射,马褂的身长只及股,袖长至肘。

清朝的黄马褂有三类:

第一类黄马褂叫“行职褂子”。这种黄马褂没有花纹、图案,是皇帝出行时,随行大臣及侍卫为给皇帝壮行色而穿,其他时候不得使用。

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围猎、校射时所赏赐的,所以被称为“行围褂子”。清朝皇帝每年都会举行狩猎活动,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色的随从,可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这种褂子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着。

最后一类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的奖赏。这种褂子又被称为“武功褂子”,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这样的马褂才是我们所熟知的“赐穿黄马褂”。

3.为什么古代把争夺天下称为“逐鹿”或“问鼎”

“逐鹿”一词最早见于兵书《六韬》。文中太公谓文王曰:“取天下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史记·淮阴侯列传》也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的语句,所以“逐鹿”就成了争夺天下的代名词。

传说禹铸有九鼎,传夏、商、周三代,所以九鼎就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率军来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劳军。楚庄王有一统天下之心,便向王孙满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看出了楚庄王的野心,便说:“政德清明,鼎虽小而重;国君无道,鼎就算大,分量也轻。周王朝执鼎中原,权力天赐,其余诸侯不应当询问鼎的轻重。”后人遂将图谋篡夺王位称为“问鼎”。

现在,“逐鹿”和“问鼎”通常比喻通过竞争赢得某一荣誉或利益。

4.在古代,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称臣纳贡的现象

第一种情况是小国向大国称臣纳贡。小国称臣纳贡是为了表示对大国的臣服与敬畏,从而保证领土的安全和政权的合法性。大国出于国防安全、经济利益或文化差异的考虑,宁与小国保持附属关系,而不愿接纳小国为自己的疆域。

这种形式的称臣纳贡,小国不存在经济上被剥削的情况,因为小国从大国那里得到的赏赐通常高于自己对大国的进贡。

第二种是以称臣纳贡为手段达到通商的目的。历史上不少游牧民族和外国商人,为了获得必需的物资或增加贸易量,往往会以进贡为手段,换取中原王朝的赏赐、免税特权或进出口的特许证。

之所以要采用称臣纳贡的形式,是因为正常的贸易经常被禁止或者得不到合法的保护。称臣进贡不仅迎合了中原统治者的自大心理,而且有厚利可图。这种称臣纳贡不一定是国家行为,更不能说明这些国家都成了中原王朝的属国。

还有一种情况则纯粹是中原统治者的一相情愿:对方完全是以平等身份派来的外交使节或贸易代表,中原王朝却非要称之为朝贡。如鸦片战争前来中国的西方使节几乎没有不被称为“进贡”、“朝贡”、“请封”的,但实际上当时的葡萄牙、英国、意大利等国都是以平等甚至更高一等的身份来面见清朝皇帝的。

5.古代哪些职位相当于宰相

“宰”即主宰。商朝时,宰相为管理天子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意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尽管现代人通常用宰相称呼古代的最高行政长官,但只有辽代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最高行政长官的官名五花八门,而职权大小也有很大差异。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汉朝与秦朝相仿,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直到汉献帝时,才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元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明成祖朱棣因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时期,习惯上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分。

6.公章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公章,古称官印,是官员行使权力的信物,故又被称为“印信”。

史载设官授印的制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号令》有“还授其印,尊宠官之”。可见当时已经有授印尊官的做法。

较完备的官印制度形成于秦朝。当时从丞相、太尉至郡守、县令,都由国君在任命时授予官印。为方便受命者将官印佩戴在身上,配发官印的同时,还要配发穿在印纽上的丝带,这种丝带被称为“绶”。

之所以要让官印须臾不离身,是因为古时凭印绶当官,认印不认人。比如,秦末,会稽郡守殷通招项梁、项羽叔侄议事。席间,项梁授意项羽拔剑砍下殷通的首级,将其印绶佩戴在自己身上,然后自封为郡守,居然能行令各县,“得精兵八千”。又如汉武帝时,有个叫朱买臣的人到四十多岁还是一贫如洗,因机缘巧合,被汉武帝任命为会稽郡守。当他带着印绶回到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时,吏员们根本不予理睬,及至发现他怀里揣着印绶,才“坐中惊骇”,立即起立,并排队跪拜。

这种设官授印的制度使得后世把“掌大印”、“拿印把子”视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7.怎么从官印上区分官员的品级

官印主要通过尺度、印面形制和材质来区分官员的品级。

两汉时期,官员的品级越高,官印越小。在唐朝以前,印面形制没有统一规定,不仅形状五花八门,行文格式也各不相同,毫无章法可循。直到唐朝,印章规格才趋向周密,所有官印一律用铜铸,印体为正方形。宋承唐制,中书门下的印大小为两寸一分,其余机构按级别依次递减(《宋史·舆服志》)。这个以印面大小区分级别高低的办法,又为元朝所继承,如“一品衙门用三台金印,二品衙门用两台银印”(《续文献通考》)等。

在两汉时期,丞相、太尉一级用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及两千石以上官员用银印青绶。西晋以后,印绶制改为印囊制,即以印囊上的绣缕材质来区别官阶,如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政权规定二品以上官员的印囊用金缕,三品、四品官员的印囊用银缕,等等。

此外,不管哪个朝代,印绶或印囊只授予治事官吏佩带,像光禄大夫、大夫、博士等散官或加官,尽管品级不低,但都没有印绶。刘邦起义前,虽为乡亭小吏,因属于有具体职务的官吏,所以也有“五两之纶,半通之铜”的一方小印。

8.“金马玉堂”是什么意思

“金马”是指汉朝的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是玉堂殿,是供侍诏学士议事的地方。“金马玉堂”原意是指汉时学士待诏之处,如西汉学者扬雄在《解嘲》一文中说:“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其意思就是:如今您有幸生逢开明盛世,处于没有忌讳的朝堂,和众多贤人共事,过金马门、进玉堂殿也有很长时间了,却不曾谋划一计一策……

金马玉堂也可用来称呼翰林院或翰林学士。如北宋欧阳修《会老堂致语》:“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又如明方孝孺《代董学士表》:“苍颜白发,越万里而来归;金马玉堂,想十年之如昨。”清梅曾亮《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而苏文忠直禁内,读书夜分,老兵皆倦卧,彼其视金马玉堂之中,波涛尘堁之内,皆学舍也。”

金马玉堂也可引申为进朝廷做官,如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论》:“今岁荜门一酸儒,来岁可以金马玉堂矣。”

9.为什么说“吕端大事不糊涂”

叶剑英元帅是我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有一次在会见他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①毛泽东将叶剑英比喻为北宋时期的吕端,赞扬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果断坚定,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吕端(935—1000),字易直,北宋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出自《宋史·吕端传》。吕端因处理政事才华出众,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宋太宗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公元995年,宋太宗打算任用吕端为相,有人以吕端“为人糊涂”为由加以反对,宋太宗回答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几天之后,宋太宗让吕蒙正改任参知政事,让吕端当了宰相。吕端在任上果然为官持重、明识大体,并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真应了宋太宗“端大事不糊涂”的评语。

10.甘罗为什么被称为“红领巾宰相”

毛泽东在评价甘罗时说:“战国时期,秦国有个甘罗,是甘茂的孙子,他十二岁为丞相,他才是个‘红领巾’!当时吕不韦是个大政治家,但没有主意,甘罗却有主意,他到赵国解决了一个问题。”①

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甘罗是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秦国左丞相甘茂的孙子。在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十二岁时到秦国宰相吕不韦那儿当了家臣。吕不韦企图进攻赵国,以扩大燕国献给他的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的封地。甘罗主动请求出使赵国,游说赵王割了五座城池给秦国。此后,赵王又将攻取的部分燕国领地分给了秦国。回到秦国后,甘罗因为功劳卓著被秦王拜为上卿。当时上卿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十二岁为宰相”的说法。

11.为什么说荀灌娘有大本领

毛泽东曾经评价荀灌娘说:“南北朝时的荀灌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河南临颍人,顶多不过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她和父亲被围在襄阳的时候,带领了几十个人杀出重围去搬救兵,你看她有多大的本领!”①

毛泽东称赞荀灌娘,意在鼓励青少年敢想敢干,发挥更大作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荀灌娘“搬兵救围”的故事,发生在晋朝而不是南北朝,其父被围困之地是宛城而不是襄阳。

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是一位比花木兰早许多年的少年女英雄。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荀灌娘的父亲荀崧由襄阳太守调升平南将军,镇守宛城。不久,时任南蛮司马的杜曾拥兵自立,包围了宛城。在城中粮食即将耗尽、无力抵挡杜曾的情况下,13岁的荀灌娘主动向父亲请缨,率领数十勇士突围成功,去向襄城太守石览和南中郎将周访求救。周访派遣儿子周抚率领3000将士会同石览共同救援荀崧。杜曾得知救兵到来,担心寡不敌众,于是撤离,宛城之围得以解除,荀灌娘因此立了大功。荀灌娘的故事后来被改编为京剧,受到人们的喜爱。

12.兰陵王为什么被称为“少年将军”

毛泽东曾经评价说:“南北朝的兰陵也是个少年将军,他很会打仗。兰陵王是北齐人。高欢的孙子,名高涛灌。他很勇敢,有一个专门歌颂他的曲子,叫《兰陵入阵曲》,据说这个曲子现在日本。”②

毛泽东所说的“兰陵王”名叫高肃(541—573),字长恭,又名高孝瓘,是北齐时的名将。兰陵王打仗以骁勇善战著称,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以威吓敌人,每次打仗他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公元564年,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面具,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当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为庆祝胜利,将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后被广为流传。战后,兰陵王因功升任尚书令。后来,北齐后主高纬出于疑忌,于公元573年毒杀了兰陵王。兰陵王死时年仅33岁。

13.“商鞅徙木立信”是怎么回事

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在名满三湘的湖南省立一中(今长沙市一中)就读。毛泽东在校期间写了《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文,他在文中感叹道:“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丧之惨也。”①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准备在秦国实施变法图强的改革。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立即公布。为了测试人们对变法的态度,更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命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中,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赏十金。”围观的老百姓很多,但都抱怀疑的态度,并无人去搬。商鞅把赏金加到五十金,百姓疑虑更重,因为秦国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奖赏。有个人抱着试探的态度将木头搬到北门,结果商鞅如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商鞅令出必行,没有欺诈。新法颁布后,立刻得到了百姓的信任。

14.为什么说“刘表虚有其表”

毛泽东在读《三国志集解》时,曾经对刘表批语道“虚有其表”。②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刘表的一生。

刘表(142—208),字景升,东汉末期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是汉朝远支皇族。刘表年少时已经很有名气,与七位贤士同号为“八友”。东汉末期任镇南将军、荆州牧,被世人称为“刘荆州”。曹操与袁绍相持于河北时,二人争相结纳刘表为外援。然而刘表为人性多疑忌,喜欢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于是两不相助。刘备屡败于北方,慕投刘表。刘表厚待刘备,然而不能加以任用。后刘表宠溺后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人得权。刘表死后,蔡瑁等人废长立幼,立刘表次子刘琮为主。曹操南征,刘琮举州投降,荆州于是被曹操吞并。

15.为什么说“贾谊才调世无伦”

西汉时期的贾谊是一位毛泽东非常喜爱的古代文学家,毛泽东曾经写了一首诗哀悼他:“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①

同类推荐
  • 姓名学(历代经典文丛)

    姓名学(历代经典文丛)

    中国人的名字,不仅是用来区别彼此的符号,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无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字,还是名号、小名、浑号、笔名、艺名等等,无不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要想取个好名字,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
  • 国学入门课

    国学入门课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鼎盛于20年代,经过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与反思热潮于今再次勃兴。本书收录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国学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诚为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必读之书。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可视作一本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而且为了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学,编者对书中晦涩难懂之处进行了注解,实为国学爱好者入门必备之书。
  •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

    一本生动忠实的讲堂实录。一次对钱穆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梳理。一个与国学宗师亲近的机会。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这本由叶龙记录整理的《钱穆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各篇互为补充,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果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神圣武神

    神圣武神

    浩瀚修武界,璀璨夺目,奇妙无比,而在其中,又漂浮着九片星海,修武者称其为九天。风度翩翩美少年,仗剑江湖为红颜!四方星界风云变,各大强族杀戮起,脚踏星空惊天地,掌劈日月碎星辰,神魔乱舞惊天变,手持神剑斩妖魔,笑傲九天星河上,跺脚宇宙抖三抖。横扫大陆,战上界,斗星域,傲星河,傲视整个修武界,谁能与我一战?!!
  • 傲世狂天之逆天魔妃万万岁

    傲世狂天之逆天魔妃万万岁

    【本文女扮男装,1v1双洁,全文甜宠无虐】“他”,夜无殇,令天下人耻笑的废物皇帝,当一双惊世金瞳睁开,二十七世纪最强杀手的灵魂替代了“他”,从此整个帝国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生在帝王家,极品皇兄皇姐处处陷害,各路大臣野心勃勃,帝位岌岌可危?血海深仇要报,这万里江山帝位,她要定了!说她又傻又废?夜无殇金瞳微眯,过来,朕教你何为帝王一怒,血流千里!狂天之剑在握,踏凌云,碎九霄,统万兽,掌天下!传闻身处帝国权力巅峰之位的皇叔嗜血无情,不近女色,清冷孤傲。亦是魔界之尊,令万魔俯首,傲世之琴一出,一概音杀!一曲琴箫合鸣,碧落黄泉,生死相依。“殇儿,做本尊王朝之中唯一的女人,只有以你的一生做代价,不可后悔,你可想好了?”某女扶额长叹,“你回头看看,多少人追着我叫魔妃。”“那这万里江山归你,无尽繁华归你,还有本尊——只归你。”当棋逢对手,强强对决,终是过万里红妆,看世间万物。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娘子,你好流氓哦

    娘子,你好流氓哦

    她不过是一时手痒,非礼了一个比自己要漂亮一丁点的女人,居然被人诅咒会遭天打雷劈。该死的!居然真的应验了。一朝醒来,发现自己身在土匪窝里面。自身不但是一位长相粗俗的男子,而且还是土匪头子,武功更是高到变态。这,这,这…她怎么会变成男的。摸上面,是女人该有的。摸下面,还好,还好…世界变了,身份变了。没关系,只要本性不变就好。她是“男”人,好色很正常嘛!她是女人,喜欢美男也很正常嘛!她是土匪头子,抢几个压寨夫君最正常不过了!可是,为什么这些男人还不等她去抢,就送上门来了。精彩片段:(一)景阳山脚下,威风凛凛,黑巾蒙面的沐芳华率领着同样黑巾蒙面的众手下拦住面前缓缓行驶的华丽马车,毫不顾忌的大声道:“是美男,就自动留下。不是美男,就自动滚蛋。”半响,也不见车内的动静,正当沐芳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只见一只修长白皙的手轻轻的撩起车帘,一个白衣翩翩,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男子走了出来,紧接着,温雅的声音响起:“芳儿,我可称得上美男。”看清眼前的男人,沐芳华差点两眼一翻晕过去,慌忙朝着山上飞掠而去,嘴角还不忘吩咐众手下,“快,快拦住他,别让他上来了。”(二)房间里面,刚换好女装的沐芳华双手一顿,凛冽的目光射向屋顶的某一处,冷喝道:“给我滚下来。”话音刚落,一名蓝色锦袍的男子飘然落下,看着目光讶异的她,好心情的开口道:“芳儿,本王此刻在想,是不是该派人端了你的匪窝,让你随本王回冥王府去。”“如果你敢端掉我的窝,我就移平你的府。”沐芳华深吸一口气,咬牙切齿道。(三)大堂里面,沐芳华跷着二郎腿,悠闲地躺在铺着虎皮的宽大椅子上闭目养神,一名手下急急的跑进来。“当家的,当家的,刚刚有人在山下劫了一名美男,要不要带过来给您瞧瞧。”“嗯。”闻言,沐芳华突的睁开明亮的双眸,换了个舒服的姿势,略带兴奋的望着门口处。不等那一名手下出去,就见另两名手下压着一名身着红色锦袍,蒙住双眼的男子走了进来。看着那一抹红色,沐芳华只觉得格外眼熟。特别是那男子嘴角勾起的那一抹邪笑,让她有一种想要逃脱的冲动。“芳儿,才几天不见,就不记得我啦。还是说,被我的美色惊呆了。”红衣男子不费吹灰之力的挣开压着他的两名手下,缓缓的扯下蒙眼的黑布,笑得一脸妖孽。沐芳华暗叫一声,“不好。”身形一闪,消失在了大堂里面,命令声远远的传来,“给我把那个死妖孽扔下山去。”
  • 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

    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

    我以为只是一个简单平常的穿越,不曾想竟是被人设计好的穿魂。而且还是个带着四个守影,修着仙道,有着读心术,装疯的腹黑王爷。啥?揪出15年前的一桩悬案,完成任务才能回去?你咋不早说呢,在这鬼地方呆了五年,早说我不就早配合你完成了吗?(所以开章便是繁琐的种田生活,请大家耐心看完,后边爽点不断哦!)啊?你也不知道需要这么久?那你知道啥子?tui,你一问三不知,那找我来做甚?噗,你说你时日无多?所以我俩得加快节奏?行啊,你来布局,我合局,钓他入局,OK?OK!开始吧,我来了。祝:起初写时有些把握不好力度,繁琐种田,但请君坚持,坚持下去,节奏加快,爽点尽在其中。
  • 侯门神医大小姐

    侯门神医大小姐

    “殿下.....你——”她咬牙。“我怎么了?”他邪笑。她是顾府大小姐,肥壮膘多,懦弱颜丑,大婚前夕被未婚夫与亲妹羞辱投湖而亡。一朝重生,她是二十一世纪的杀手,医毒双绝,身怀空间,强势归来。说她丑?眨眼恢复倾城容颜,惊艳天下!毒如蛇蝎的亲妹?莫怪我改你八字,毁你姻缘,让你孤苦一生!想吃回头草的前未婚夫?你是世子你很拽?她一把拉过身边的妖孽男:殿下,他要抢你的女人。某妖孽身形一动,渣男已肿成猪头。下一秒,某妖孽声音蛊惑:“颜儿,继续刚刚的话题,我保证令你身心愉悦。”
  • 相国嫡女很腹黑

    相国嫡女很腹黑

    前世被人欺压,临死前亲眼看着母亲受尽凌辱,自己的亲弟也死于人手,她含恨而终,一朝重生归来,她变成了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只是……那些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她绝不会再手下留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原振侠24:催命情圣

    原振侠24:催命情圣

    与李固堕入爱河的黄娟,决定为卡尔斯将军作一场「真神」秀后,便找一处清静之地与爱人共度馀生。而原振侠担心李固利用异能为祸人间,竟然让玛仙施展巫术使李固成为白痴。黄娟伤心至极,恨透昔日爱人原振侠……在一个落寞的夜晚,原从电视机中见到一个奇异的影子,这个影子,与李固有着不寻常的联繫……「情爱可以使人抛弃一切,用全世界来换也不换——当然,这样的情爱,在现实生活之中,几乎不存在了,所以只好将之放在幻想小说之中。」──倪匡
  • 最强法宝仿制师

    最强法宝仿制师

    实力弱,不怕,炼造师法宝多,敌人丢一件,我丢一百件,如山的法宝砸死你。比钱多,炼造师更不怕,仿把诛仙剑,让你买不起,仿个阴阳二气瓶,让拍卖会陷入疯狂。炼造师要开工厂,用九块九占领法宝市场,既然不能置身事外,那就斗一场,让天下都记住自己的名字。
  • 传统的味道

    传统的味道

    本书为作者深入“非遗”发源地,实地探访一个个乡村,与传承人交谈,欣赏他们的技艺,听他们讲故事,用通俗的视角,生动可感的语言文字,去记录、展现和揭示,那些蕴藏在山东大地上的深厚坚实而又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阐发出齐鲁文化的当代意义和恒久价值,留住民族记忆背影,构建和谐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