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0700000016

第16章 哲 学 宗 教(3)

八卦的最基本单位是爻,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这些星象之学,古称天文;地部指观测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方法,用地之理了解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人部指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结合,以便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横叫二爻,上一横叫三爻。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总称“经卦”。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进行排列,则构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历史上除有伏羲作八卦的传说外,还有周文王作八卦的传说。后人把伏羲八卦叫做“先天八卦”,文王八卦叫做“后天八卦”。其实两者在主要内容上没什么不同,只是次序和方位有差别。“先天八卦”的形象完全取法自然,着眼于认识宇宙、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后天八卦”则体现了利用阴阳变化的信息来引导自然的思想。

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真理——道。

207.“天经地义”一词是怎么来的

“天经地义”指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它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一句。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按礼制,应由正夫人所生的世子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朝为世子。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史称“王子朝之乱”。

为了解决王位之争的问题,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解决办法。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游吉、宋国的乐大心等人参与讨论。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游吉回答:“我国子产在世时曾说过,‘礼’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是百姓行动的依据,它不能被改变,也不容怀疑。”赵鞅以及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都认为有理。于是,赵鞅提出各诸侯国应全力支持世子敬,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帮助他恢复王位,从而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后来,人们便把一些不容辩驳的道理说成是“天经地义”。

208.“黄道吉日”是指什么日子

“黄道”本是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名词,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轨道。黄道起源于古巴比伦,后传入古希腊,又从希腊传入印度。隋唐时,这一概念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了中国。当时中国天文历法已经有了发展成熟的二十八宿星象体系,因此,黄道十二宫传入之后,对中国传统天文学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直到明朝末期,基督教传教士把大量西方天文学知识介绍进中国,黄道十二宫才逐渐被广泛应用。黄道十二宫星座分布的位置和中国太阳历(夏历,也是民间所说的阴历、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的分布是一样,也正是这个原因,黄道十二宫才融入了中国的天文学之中,在农耕、气象预测等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黄道吉日”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气象预测上来解释的。古人做任何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天时”一说,很大程度上包括气象条件在内。所以,通过看“黄道吉日”来预测未来天气变化还是颇有可取之处。

209.“无为而治”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吗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出自《道德经》第二章中“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一句。其意思是说,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根据道家的观点,无为而治,就是要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还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210.《大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朱德曾经在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时说:“家里从来没有人读过书,在这时,家里也还是富裕的中农时期,有吃有穿……头一年就读了一本《大学》,《中庸》、《论语》也读了,到了《孟子·公孙丑》那一章。”①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不但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211.《中庸》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朱德曾经在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时说:“家里从来没有人读过书,在这时,家里也还是富裕的中农时期,有吃有穿……头一年就读了一本《大学》,《中庸》、《论语》也读了,到了《孟子·公孙丑》那一章。”①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嫡孙子思所作。《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后经秦朝学者修改整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将其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内容上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境界;并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者也”的观点,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12.《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朱德曾经在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时说:“家里从来没有人读过书,在这时,家里也还是富裕的中农时期,有吃有穿……头一年就读了一本《大学》,《中庸》、《论语》也读了,到了《孟子·公孙丑》那一章。”②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在北宋,《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被合称为“四书”,成为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213.《孟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朱德曾经在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时说:“家里从来没有人读过书,在这时,家里也还是富裕的中农时期,有吃有穿……头一年就读了一本《大学》,《中庸》、《论语》也读了,到了《孟子·公孙丑》那一章。”①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据说是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所著,另外一种说法是由孟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而成。在汉朝,《孟子》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214.《书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朱德曾经在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时说:“读了两年,读完了《四书》、《诗经》到《书经》。”②

《书经》又称《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战国时期总称《书》,汉朝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的意思。

215.《左传》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朱德曾经在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时说:“十一二岁,读书多,背到了一大串,读到了《左传》,讲也讲得来了大半。”③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儒家经典之一。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

《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所载历史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216.儒家所说的“智”有什么含义

1942年12月,朱德在《祝刘师长五十寿辰》一文中写道:“他(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的将才。”①

“智”是儒家最基本的伦理思想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论语·宪问》说:“知(智)者不惑。”《中庸》也有“好学近乎知(智)”。智、仁、勇在封建社会被称为“天下之达德”。民国时期孙中山将“智、仁、勇”视为军人精神三要素。孙中山曾在《军人精神教育》第一课中讲道:“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军人精神三要素。能发扬此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在《军人精神教育》第五课中孙中山讲道:“军人精神第一之要素为智,能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然后左右逢源,无不如志。”

217.儒家所说的“仁”有什么含义

1942年12月,朱德在《祝刘师长五十寿辰》一文中写道:“他(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的将才。”②

“仁”是古代儒家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义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论语·宪问》说:“仁者无忧。”《礼记·中庸》上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民国时期,孙中山把“仁”解释为“第二之要素为仁,而所以行仁之方法则在实行三民主义”。

218.儒家所说的“勇”有什么含义

1942年12月,朱德在《祝刘师长五十寿辰》一文中写道:“他(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的将才。”①

“勇”本义指果断、勇敢,是儒家伦理思想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论语·宪问》中说:“勇者不惧。”《礼记·中庸》记载“知耻近乎勇”。民国时期,孙中山这样解释“勇”:“第三之要素为勇。军人须有技能,始足应敌,而又须明于生死之辨,乃不至临事依违,有所顾忌。”

219.儒家所说的“信”有什么含义

1942年12月,朱德在《祝刘师长五十寿辰》一文中写道:“他(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的将才。”②

“信”是古代的道德规范之一。《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此后,“信”成为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

220.孔子为什么被称为“素王”

“素王”是孔子的众多称呼中的一个,有“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说法。

在先秦文献中,“素王”本指远古帝王,还用以指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的人。第一次将孔子与“素王”联系起来的是西汉的刘安。他在《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孔子虽然才智出众,勇力过人,但“专行教道,以成素王”。此后,董仲舒明确尊孔子为“素王”,他在《天人三策》中说:“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

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超奇篇》有“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然则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诸子之传书,素相之事也”。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在其所著《中国哲学简史》中也提到有儒学家认为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被称为“素王”。

221.为什么说儒家学说的源头是周公制礼

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就是对西周文化中仁政德治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阐发,其核心就是施行“仁政”。

同类推荐
  • 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

    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

    孔子不是真理发言机,他会开玩笑,他有自己的生活,有活在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与痛苦。本书以《论语·先进篇》为主,配合部分其他篇章作为选读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篇章的阅读,力图显示出这样一个价值和倾向:与其将《论语》当作抽象的道理来吸收、背诵,还不如藉由《论语》看到特殊的“春秋”时代状况,看到极有个性的孔子在面对时代变局时,提出的种种主张,以及这些主张所赖以统合的基础信念。孔子以独特而高远的眼光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留下许多充满智慧的语言。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全六册)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全六册)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在在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让我们走进古阿拉伯文明,总共分七章,浩瀚沙漠中的大帝国、神权体制下的阿拉伯、庞大帝国的政治统治、光芒四射的物质文明、光芒四射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阿拉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福宁霞浦

    福宁霞浦

    本书对霞浦风光、风物进行集中展示,对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盘点。今日霞浦,己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使霞浦在海西建设和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据了难得的后发优势和发展空间。霞浦正立足实际,倾力打造“福宁湾经济带增长极”,构建“生态型工贸旅游海湾城市”,美好蓝图正在描绘,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如火如荼。而文化霞浦的建设,是所有建设中必须和重要的一环。借此编撰《福宁霞浦》一书,旨在对霞浦风光、风物进行集中展示,对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盘点,让霞浦悠久的历史文化重新绽放光彩,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从上古到明代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概况、各陵的形制和墓主人以及不同时期帝王陵的特点等。以精确的考古数据作支撑,以小资料链接作为知识的补充外延,充实了全书内容。图片精美,大部分由作者亲自拍摄,可观度较强。
热门推荐
  • 附身天妃请火起来

    附身天妃请火起来

    管你是仙是灵,来到现代,日子一样不好混了!掌管华国直辖太安市天气阴晴的光系小神仙‘扫晴娘’,误打误撞附身到将来要成为火神新娘的凡人少女。她既要挂上‘候任火天妃’的名号,被迫与讨厌缠人的搭挡火蛇、火狗找寻失踪的未婚夫‘火天尊’;又要跟长得一副吓人脸的‘不动尊’学习开发自身法力,收伏在各处暴走闹事的火元素。更要命的是这位凡人宿主,除了是贵族高中的学生,之前竟然在女扮男装,打算作为男团成员出道!各路帅哥才子纷纷来找麻烦,扫晴娘不禁要喊一句:“都别过来……让我离开了这祸水的躯壳……不,这祸火的躯壳,再来谈个恋爱成不成?”
  • 霉运星君轮回集

    霉运星君轮回集

    九重天霉运星君霉棽为了千年以后一场不可避免的神魔大战而穿梭于三千世界寻觅星魂碎片,星魂碎片集齐并凝结成的星魂能助她飞升上神。她的“竹马”太子殿下为追她,偷偷跟她跳下轮回台。掌握霉运簿的霉运星君乃天煞孤星,注定孤生,若要寻求姻缘,另外一方需要心甘情愿与之轮回千年。姻缘薄及三生石上皆言此为天定姻缘,太子终能俘获芳心。而霉棽每个世界的任务中总要攻略他,她却知道都是同一人。【男1女1纯洁,内容有甜有虐,爆笑与脑洞纷呈,敬请期待】
  • 苏曼殊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苏曼殊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被湮灭的亲情

    被湮灭的亲情

    夜幕降临的时候,A市刑警总队大队长周明远和他的助手陆阳刚走出办公大楼,手机响了,他本能地预感到,一定又出了什么大事。老周今天可是连一口气都没喘过来。刚破获了A市理工大学教授被毒杀的恶性案件,卷宗上的手温还没退呢。电话是西城区消防支队李挺支队长打过来的。他说,两天前,十里堡一个废弃的仓库发生了一起火灾事故,造成一人死亡,死者为男性,年纪大约六十五岁左右。让人奇怪的是,死者的状况虽然如大多数死于火灾的殉难者一样,表情痛苦,面目狰狞,可死者仰面倒卧在仓库中央,没有一点企图逃生的迹象。
  • 那年夏天那年的风

    那年夏天那年的风

    在炎炎的夏日中,在青涩的年纪,他们相遇,同样在那个夏天她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当他埋下对她感情微妙的感情时,她拍着他的肩膀说“做我的哥儿们怎么样?”同样是一个夏天,他们一起来到另一个地方。他看着她“迷恋”一个又一个帅哥让他忍无可忍的鼓起勇气对她说:“我追你吧。”
  • 寄上舍人叔

    寄上舍人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奇人马应龙

    奇人马应龙

    马应龙站在华风门前的大街上,口里吹着一只黄色的哨子,手里拿着小红旗,胳膊上戴着红胳膊箍,用自己的手势指挥着行人和自行车。到第五天,有一个更扎眼的风景跃入人们的眼帘,有一个女人爬到华风大药房的顶楼,用一把刀发疯地破坏着上面的广告牌。她专砍马应龙的脸,她恨那张脸,她要把那张脸千刀万剐。最先看到这越格情景的是马应龙自己,他一下子就认出那是楚芸。马应龙就强迫自己镇定自若,他把目光挪回来,开始气定神凝,刹那间他的小旗就挥舞得更有劲、口哨也吹得更响了。他不允许大街上此时出现一点事情,他俨然是在一个炮火硝烟的战场上,他要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共和国卫士……
  • 中国式养生

    中国式养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加大,很多疾病的侵入与形成也随之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纷纷寻求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
  • 曙光初现(1940-1949)

    曙光初现(1940-1949)

    本书详细介绍了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之前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从国共共同抗日为起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蒋介石父子最后逃离大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