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2300000004

第4章

就在孩子走过老妇人的一刻,老妇人侧过脸,慈悯地对他笑了笑:“这路要走好一阵呢。”见孩子不应答,又问:“娃娃,你怎么一个人上山里来了?”

孩子想:“我可没功夫跟你闲扯。”于是闷着嗓子回了句“我找人”,便迈开步子往前面去了。

进寺前,孩子恰好遇见母亲,母亲仍是那身黑袍,正斜着肩往寺里提水。清真寺建在半山坡,水源却在山脚。看见母亲,孩子在最低一级石阶上喊了一声。石阶陡而窄,有十九级,两米来宽,凹在两旁的石墙里。石墙其实是清真寺的水泥地基。石阶攀着山势上去,笔直地升到寺门。那寺门因此看起来就开在高高的半空里。孩子妈听见喊声时,刚走到石级的一半。她小心转过身,将水桶担在上一级台阶上,脊背半靠着石墙,看了他一眼,说:“上来吧。”

孩子帮母亲将水提到厨房,这才仔细看了母亲一眼。孩子妈神情平静,面目仿佛清淡了许多,然而,望着孩子的眼睛,却更有一些难以说清的意味。

孩子说:“我早上没吃东西。”

04

孩子坐在灶旁啃着一块烙饼的时候,老妇人的身影出现在厨房门口。孩子妈一见,便赶忙放下手里拣到一半的韭菜,迎了上去:“姨,你回来了。”

老妇人在寺里做饭已经三四年了,是寺里阿訇的一位远亲。寺里原本是不留女人的,但缘着老妇人年纪大,心诚,便留她在这里帮忙了。除了节日里散给她几个油香、几把馓子,或者几块熟肉,她是不拿寺里的一分钱的。昨天,老妇人家里有事,下了山,今天,又赶在午饭前回来了。

上回来寺里,老妇人正休息,孩子所以没见着。

老妇人手心攥了块花手帕,进屋前,抬手擦了擦脸。孩子侧脸望着老妇人,有些意外。老妇人背着光站在门外,轻飘飘的身体像一块云影堵在门前,乍看仿佛一张淡墨色的剪纸,薄软,透明。孩子想:“公交车上她就神神叨叨的,现在,她又像从天上掉下来似地冒了出来,她鬼魂似地跟着我,想干什么?”

“咦,怎么着,这娃是你的?”老妇人看着孩子,笑吟吟地问孩子妈,一只脚趸进门槛。

“是,他才来。”孩子妈心里暖暖的,忍不住,脸上便也有了笑意。

“我说呢,怎么一个人跑到山里来了,可巧,我们坐一趟车来的。好么,来看妈。这娃心疼你呢。车上,我就瞧着这娃有主意,跟别人不一样。好么,你看,身体这么壮实……”老妇人话音有些疲乏,但语气仍是喜滋滋地。

“噢,一趟车,真巧。咦,你怎么不叫人?这孩子,越来越没礼貌了。”

孩子这才松开脸上绷紧的肌肉,对着老妇人短短地喊了一声:“奶奶好。”

孩子妈给老妇人提了把矮木椅过来,转身进了厨房里间。

老妇人坐在孩子一旁,用一种幼儿般乖顺舒适的姿式靠在椅背上,一只手抚着膝盖,一只手不时用帕子抹把汗。孩子垂着眼吃饼,默默听着老妇人有些粗重的喘息声。不一会儿,孩子妈捧了只带盖的青花瓷杯出来,提起灶上煨着的开水壶,为老妇人沏好了茶。

孩子妈找来一个矮凳,凑着厨房门前的亮处坐下,一边拣着韭菜,一边与老妇人说起了话。

吃完饼,孩子喝了口茶,觉得三个人坐着别扭,起身出了灶房。出门后,孩子妈够着身子对他说了句:“左边是女人的水房,你别走错了。”

孩子头也不回地往寺门边的石墙走去,一个在石墙沿上坐下了。

清真寺结构很简单,一个小四合院,院外西墙边有个传教长老的拱北。东墙临着山路,寺里的房子大概不够用,便倚着外墙又建了一溜房屋,这些房子有的做厨房,有的做仓库,还有几间是给山外上寺的穆民准备的,有些人家远,一天往返时间不够,便可在这里留宿一晚。孩子妈和老妇人都不住在寺里。离寺200米处,有一座空闲的木楼,原本是旧时代的一座戏楼,清真寺租了过来。每年夏天,逢到传教长老的忌日,山外穆民相跟着都涌来了,这戏楼就成了他们临时歇脚、吃饭的地方。孩子妈和老妇人住在这戏楼里,楼里有电有水,住着极清静,就是刮风的晚上,楼板旧损的地方听起来有些吓人。

孩子一人坐着,身后便是那棵老柳树垂下的枝条,一入秋,柳叶儿明显稀疏许多,阳光却畅快了,丁丁当当洒满石墙壁。孩子往远处望了望,那条进山的小路走着像是笔直的,这样一看才知,原来拐了一个不小的弯。小路上不见人影,远远近近,只泛着灰白,活像一根拖出山外、被太阳已经晒枯的绳索。四周静极了,孩子只听见鸟鸣,叽叽喳喳,啁啁啾啾,不知从哪里传来。孩子妈在厨房里与老妇人说话,他什么也听不见,他觉得这四周的寂静像是能把一切都给压扁。

“太静了,这寺里没人吗?都死哪儿去了?”不想点什么,或者不做些什么,孩子像是坐不住了。他感到自己经受不住山里的静寂,它们像一种看不见的压力,从每一个方向挤压他。

他等着母亲跟老妇人说完话,他只想单独与母亲呆着,他得问问母亲,这里有什么好的,他才来就感到闷了,此外,他心里还有些忿忿的念头:“凭什么我妈要给别人做饭?这里的人都懂什么?她当个老师至少学生都尊敬她,在这里,谁会拿她一个做饭的当回事儿!那老太婆是谁?她一来,我妈就得围着她转?”

孩子胡乱想着,各种念头像飞迸的火星,心里便有了不耐烦。有一刻,他有意止住那些念头,压低呼吸,侧耳细听厨房里的动静。但仍然什么也听不见,除了近处的鸟鸣,以及极远处的松涛。

没别的办法,只能坐在这里等。孩子觉得母亲总会给他时间的。

清真寺大门开着,孩子坐在石墙边,恰好能看见寺院内一角。大殿开了半扇门,里面光线有些暗,但多少能看清地上的花毯。孩子记起父亲带他去过的那个清真寺,大殿里也铺着类似的地毯。每次在大殿礼拜,他总有一个独自的发现。他发现跪在大殿里的男人都和他们进来前、出去后不一样,礼拜时他们都变得不那么陌生,也不那么煞有介事了。他们跪在那里,老实巴交,胆小地跟他一样,话都不敢大声说。有几次,他忍不住会想:“看来真主真得很厉害,只有真主才能让他们都放老实了。连我爸都老实了。平时动不动凶得就像要吃人,这会儿也蔫巴了,看看他,脸上的肉都耷拉下来了,大概让真主狠狠地给揪了一把,就像他揪我的耳朵一样。”但一出了清真寺,孩子发现,那些男人又恢复了从前的模样,一脸的不通融,一脸的倔劲儿,谁都不尿谁。每次跟着父亲从清真寺礼拜大殿出来的一刻,他都觉得既轻松又不轻松。

礼拜虽让那些男人都放老实了,但大殿的气氛就像这山中的寂静一样,暗地里始终给他一种压力,而他远远抵抗不了这个压力。所以,当从大殿里出来,压力自然就在天空与阳光下释放了。但是,紧接着,身边恢复常态的父亲又使他不知不觉地紧张起来,父亲的脸总是板着的,比墙上的砖还要硬,他总是觉着自己投向父亲的目光每回都被父亲坚硬的表情给弹了回来,“邦邦邦”落在地上。父亲为什么总阴着脸?就好像他随时随地见到的一切都令他不满意、气愤,都是他的敌人。父亲的电话也总是不断,就是短短一段回家的路,手机也会不停地响。接电话时,父亲的表情和语气会有所变化,有时候声音突然谦恭起来,带着临时堆起来的笑意;有时候爱搭不理地应酬两句;有时候则像训他一样,在电话里大声地责备与命令。每到这些时候,孩子便一个人大步向前走去,他知道那是父亲的世界,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而他,也烦感父亲因为电话里不同的人而变幻的不同表情。

大殿空着,整个院落都空着,听不见人声,也见不到人走动的影子,像是既不担心有人闯入,也不拒绝人的进入。廊柱、屋顶的瓦片、落在石阶上的黄叶、踩秃边的红砖,以及廊檐下的阴影,都静静敞在太阳下,连同那些或长或短的时光也跟随着铺满了一地。有那么一瞬,孩子闪过进去瞧瞧的念头,但最终也没有动动身子。那院落从外面望进去怎么看都像是聚集了更多的光亮,沉甸甸地,微微有些晃悠,又像片湖水似泛着光。孩子瞧了会儿,竟然觉着眼也被缭花了。于是,他眨巴眨巴眼,低下头,将心思拖回眼前的处境里。

寂静让孩子开始感到难以忍受,就连屁股底下那一小块石沿也像是加入到寂静的行列,与他展开了抗衡。厨房那里依然静悄悄地,更不见孩子妈与老妇人的身影,孩子想:“难道这里的人都像石头一样变哑巴了,那老太婆一路上叽里咕噜说来说去,我妈从前也能说会道……”

05

寂静推着孩子的心事,使它们一点点地散开来,摊开来,直到阳光能够晒到最微小的一根思绪。这时间,倘若谁能察觉到孩子的一根思绪,拈起它,或者,轻轻照亮它过于幽暗的一段,那么,未来的一切便会有所改观了。

没有人出现,也没有声音传来任何的暗示,无论柳条儿,清真寺的院落,抑或孩子的母亲,都同时保持了沉默。这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或许是大家同时腻烦了声音,或许是大家都不再信任声音。寂静从来就是这样,你若想听到什么,便能听到什么;你若什么也听不到,那就是什么也没有了。一切只是在于你自身。但孩子还年轻,还不能体会这寂静与阳光的意味,青春,在这个时间里的意义,或许仅仅是解决那些最为迫切的需要。

孩子强忍着不耐烦,低下头,用一根枯枝忿忿划着地面。他实在想不通,穿上这身黑袍的母亲,为什么会任由他这样枯坐着?为什么会对他不管不顾?他并不会问她要什么,他只是想问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一定是躲着我不出来,她以为我是来问她要钱的!”孩子从未有过这样被母亲甩开的经验,以往,他最心烦的一件事就是一回到家,母亲便跟在他屁股后面,唠叨他的头发,唠叨他的学习,甚至连他走路的姿式,也要说来说去。

这样一想,孩子手上更用了力气,枯树枝“嚓”地一声断了。

孩子被这个念头弄得很生气,他一甩手,扔出手里断成两截的枯树枝,接着恼怒地望了一眼敞着门扉的厨房。正巧,老妇人这时趸出厨房,移着小碎步,向清真寺大门这边走来。

老妇人一出厨房就瞧见了孩子,见他孤伶伶坐在石墙沿上,立刻绽出一脸的笑,那笑容慈悯、柔软,像入口即化的绿豆糕。

“娃,甭急,一会儿就吃午饭了,吃过午饭,你妈就有空闲了。”老妇人什么都知道。

孩子看着老妇人,没吭气。老妇人说完话,寺门也到了,转身之际,她停住脚步,怔在原地,睁大微凹的眼睛,透过黑边圆框镜,仿佛要仔细打量孩子似地,盯着他看了一刻,末了,心满意足地一笑,这才转过身,小心翼翼踏上台阶,再扶着寺门门框,进了清真寺。

寺里像是有人的,老妇人进去不久,一位看着与孩子差不多大的男孩大步走出寺门,他戴着白帽,大概是寺里学经的满拉,走下台阶时,特别瞅了一眼孩子。

学经的满拉进了厨房,不一会儿端出一个紫红色大木盘,木盘里放着三只大碗,各个盛满了汤面,一旁搁着油辣子、盐和醋。满拉走进寺里时,又瞟了一眼坐在石墙沿上的孩子,眼睛里满是暗自的喜悦。

同类推荐
  • 涔河客栈

    涔河客栈

    在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涔河两岸的村民都会来张河渡口祭拜樟树神。这是樟树显灵后才形成的习俗,说起来也有三四年。但接连两天在张河渡口祭拜樟树神还没先例。这稀奇事与涔河客栈老板的儿子扯上了关系。客栈老板的儿子在农历九月三十那天被涔河上游的亘山豹绑了票,可就在当天晚上他又毫发无损地被一神秘人送回了客栈。众人都觉此事神奇。第二天,也就是十月初一早上,客栈老板又召集众乡亲搭起祭台感谢万能的樟树神普救众生。涔河客栈老板的儿子就是我爷爷,遭劫那年他才五岁。农历九月三十那天早上,我爷爷跟着别人到彭郎中家看热闹时莫名其妙地丢失了。
  • 街的下面是河流

    街的下面是河流

    卢爱军来到深圳,他的同学罗大枪开着人货车去西乡客运站接他。他俩是小学同学,罗大枪读了六年小学就辍学了,如今在西乡开了一处废品收购站,当小老板;卢爱军一路读下去,读到高中时早已力不从心,被数学烦得头痛,但他父亲不让他辍学。卢爱军的父亲叫卢大勇。卢大勇说:“这么小就想出去打工了,你以为我没打过工啊,我在深圳打工的时候你连个屁还都不是……”父亲总是把话越扯越远,卢爱军比烦数学还要烦他,与其在家里让父亲烦,还不如到学校让数学烦。
  • 萧红短篇小说集:后花园

    萧红短篇小说集:后花园

    本书收录的是萧红短篇小说,包括其第一篇小说《弃儿》和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月》。书中所涉多为弱势人物,或描写他们的爱情,或讲述他们的抗争,或摹状庸常生活里的麻木……题材广泛,主旨多样,按创作时间的先后加以编排,全方位展示了萧红在文学上的开拓尝试。于此可看出《呼兰河传》《生死场》中人物的影子,亦可看出其中故事的延展,故而本书堪称萧红小说创作的“后花园”,亦如她多次提到的祖父的园子那般蔚为可观。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欢迎来到“为什么咖啡馆”。这里没有关于人生的万能解答,但有金钱绝对买不到的东西。这里不卖答案,有心人却总能找到它。请翻开菜单背面,那里有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不如坐下来喝杯咖啡,从这些问题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吧。
  • 超级风暴潮

    超级风暴潮

    尚丽洁翻了个身,半梦半醒地问:“几点了?你……还没睡?”斜倚在沙发上的党安裹紧羽绒棉衣,忧心忡忡:“你听这风!你听!”气温骤降十度,狂风暴雨,时而夹杂着沙粒雪,酣畅淋漓地肆虐。党安也像在风暴中煎熬。西北风狂怒的吼声拐着弯儿,拔着高儿,从海面推向小岛,扫过县城,向东南奔腾而去。海浪的喧嚣被狂风的吼叫遮掩了,偶尔从狂风呼号的缝隙中愤怒地亮一嗓子,足以使人惊魂。电是当晚六点多钟突然停掉的,一夜漆黑到天亮。没有电,暖气也没,自来水也停了,空调成了摆设,连锁反应,城市功能完全丧失。寒冷、恐怖与黑暗联手,完全笼罩了四面环海的小城。
热门推荐
  • 当代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

    当代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

    这是一部简略介绍拉丁美洲几个国家奉行“社会主义”情况的普及读本。分别介绍了古巴、智利、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西六个国家。奉行“社会主义”的背景(或者说其之所以奉行这种模式的来龙去脉)、主导思想、主张以及实践等。同时也介绍了各国执政党及其领导人在奉行“社会主义”中的举措等,以使读者大体对南美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有个概念性的了解。
  • 自始至终的幸福

    自始至终的幸福

    初次见面,顾沐然看着刚出生的呤安,一脸嫌弃道:“妈妈,她为什么长的这么丑啊!”顾妈妈赶忙捂住自己儿子的嘴。“别胡说,她是你未来老婆!”“啊?”听到这话,顾沐然一脸难以置信,眼神中尽是嫌弃。顾爸爸没好气的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小兔崽子,以后对你媳妇好一点,听到没有!”“哦”长大以后,呤安越来越漂亮,顾沐然也越来越帅。有一天,呤安的同班同学对呤安表白,好巧不巧被顾沐然撞见了,一把拉住呤安。“啵~”清脆响亮的吻声,把呤安抱到怀里。“我老婆,以后离远点!”“……”
  • 乔真香的偏执男神

    乔真香的偏执男神

    重生回来的乔云缨决定走沉着稳重的高冷路线,却一不小心在逗比二哈欢乐多的真香打脸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乔云缨:“我心理年龄有三十岁!”“啪!”明明是三岁!“我讨厌吃甜点,太腻了!”“啪!”究竟是谁为了一块慕斯蛋糕尽折腰?!“我的相机里没有薄野臣!”“啪!”这各种角度的偷拍皂是怎么一回事??“我乔云缨就是饿死也不会吃薄野臣一点东西!”“啪!”那个坐在桌前一脸叹喟说着真香的人是谁?“我的家庭地位很高,我叫薄野臣往东他就不敢往西!”“啪!”你能先解释一下在那里规规矩矩跪键盘的人叫什么名字吗?打脸总是来的太快!!最后,被全网吐糟到后台系统瘫痪的乔云缨忍无可忍了!咋回事儿啊小老弟,她不要面子的吗?!只见乔云缨手一拍桌,傲骨铮铮叫道:“我对薄野臣没意思,就算全天下的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喜欢薄野臣!”网友们坐着吃瓜,顺便吐了一口西瓜子,“真的假的??”乔云缨冷哼一声,“走着瞧!”呦,这是来真的吗?吃瓜群众们半信半疑。哪知隔天乔真香就晒出了和薄野臣的红本本,厚着脸皮笑着说官宣官宣,老公大人比心心。众人:“……脸呢?脸呢?你脸呢??”乔云缨嗤了声,高贵冷艳道:“呵呵,是你们不懂,真的无语!”众人:“……”
  • 伪皇宫御医王宝桐

    伪皇宫御医王宝桐

    一九四〇年的八月中旬,赤日如火,康德皇帝突发奇病,已有三日。新京伪满皇宫的宫内俨如一个密不透风的蒸笼。那位被关东军拉扯上台当了几年傀儡皇帝的爱新觉罗·溥仪,忽一日患下一种奇病,大口大口吐血,每日约有碗余。溥仪这大口吐血的奇病,不仅吓得伪皇宫内府的嫔妃、臣僚、御医个个大惊失色,甚至连日本关东军专派来监督“朝政”的“御用挂”吉冈安直也一时惊愕万状,六神无主。最后,居然惊动了关东军最高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也亲临伪皇宫的宫内府,到溥仪下榻的缉熙楼探视病况。然而,溥仪病情日危。
  • 在开始的地方说再见

    在开始的地方说再见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座城,城里住着许多记忆,好的,坏的,浪漫的,忧伤的,值得铭记的或希望被遗弃的。濮玉心中的城市是巴黎,她的故事却在蓉北,在一个名叫林渊的人的身上。每个英雄的身体里都住着一段不堪的往事。属于濮玉的英雄记忆是曾经那么偏执地爱过一个人。明知爱却不能在一起,是命中注定的命定。明知不能爱却在一起,是明知故犯的冥冥。他把她打入万丈深渊,却又为她建起另一片天堂。
  • 最强开挂少年

    最强开挂少年

    【无敌爽文】天生无法修炼的云星河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奈何人生开挂,天道当靠山,没有力量也可以吊打一切。对于一般的废物,你们可以嚣张,但是遇到带挂的废物,最好低调做人。绝世天才如果太装逼,只会被花样吊打。倾世美女如果太傲娇,只会被花样征服。顶尖势力如果太霸道,只会被花样蹂躏。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牛逼,因为我的人生全靠浪,天生就注定牛的一批。当云星河开始装逼的时候,如果不愿意瑟瑟发抖,那么后果……超级严重。
  • 掘金印度

    掘金印度

    这本书的视角是冷静客观的,尽管作者充满了乐观精神,但他的分析判断确实值得对投资印度感兴趣的读者认真了解。作者用了两章篇幅生动介绍了印度的概况,其中引用了多个案例进行说明。本书并非投资指南,但详略得当,重点介绍了印度主要土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并让读者对于印度的国体、政体的关键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投资人最感兴趣的印度经济、金融体系和价值投资(私募股权和股市投资),其系统性是目前市面上其他同类书所不具备的。印度即便现在和可见的未来不会是一个发达国家,但确实给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和投资机遇。它的农业、基础设施、制造业、金融业都存在巨大的机会,而其民主政体也更合乎世界发展的大潮流。
  • 我是只病毒

    我是只病毒

    某人穿越到了陌生的世界,被某人困在奇怪的梦境里三年之久,因实在戒不掉网瘾,便答应某人开始修道,盼望着能够实力强大然后穿越时空回家上网。
  • 我明明是来攻略的!

    我明明是来攻略的!

    洛云第一次见到系统520的时候,以为这是一个小甜饼,系统说带她去其它世界和美男子谈甜甜的恋爱,她信了……后来的每一天她都在后悔“我真傻,我怎么就忘了三次元的恋爱是毒,只有二次元的世界才甜呢?”后来她手拿虐文女主的剧本,脚踩三观不正男主,决定用拳头和他恋爱。明明说好谈一场甜甜的恋爱,我却要教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诶,单身不爽么?游戏不好玩?电视剧不好追?纸片人他不香吗?拒绝虐恋,从你我做起
  • 四川文学(2015年第8期)

    四川文学(2015年第8期)

    《四川文学》: 文学刊物。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同时容纳其它文学体裁、品类,注重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刊物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