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书法教程》后记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作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将汉字之美展现到了极致。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书法体势各异、意趣各殊,篆书肃穆古雅、隶书庄重饱满、草书恣肆张扬、行书自由灵动、楷书清秀工整。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飞鸿戏海逑劲藏,舞鹤游天灵韵扬”都是对前人墨迹的高度赞赏。可以说,书法作品不仅具有传播思想、传承文明的价值,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也让各国人民赞赏不已。
作为中华文明的传人,我们需要了解书法的流变、学会欣赏书法、尝试学习书法,这不仅能帮助我们丰富学识、提升修养,还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往中增强文化自信。有了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我们才能让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了解书法流变的过程中,“简牍书法”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而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简牍是纸张发明之前手书墨迹最主要的载体,从战国初年到东汉晚期近600年的漫长岁月里,简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简以竹制为主,形制长而窄,文字自上而下书写,通常一简只能写一行,数简编连成册,谓“简册”或“简策”;牍以木质为主,形制较宽,可写多行文字,可独立成篇。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土了大量简牍,它们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秦汉笔法,还为我们分析由篆到隶、由隶到草楷的书法演变规律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014年,简牍书法艺术进入了复旦二附中的课堂。作为复旦二附中“大艺术”系列课程中的一门课程,简牍书法课让同学们在欣赏、创作的过程中领略到了简牍书法艺术的神韵。值得一提的是,任课教师俞法鑫先生精心研究简牍30余载,以文字学、考古学、材料学等专业知识为依据,运用现代技术,将古简牍书法再现于世人面前。俞先生的精巧构思让书法字体与表现形式在保留了简牍文化的精髓韵味下焕然一新。在俞先生指导下,同学们发现,简牍书法仪态万千,或自然率真,或敦实古雅,或风致洒脱,循着它们便可以把握秦汉书法演变的脉络。不仅如此,同学们还热情参与、积极尝试,从结构、章法等多个角度观察、鉴赏、临摹、创新,逐步领会简牍艺术的精髓。2014年7月,我校多位简牍书法爱好者还赴浙江临安天龙寺,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践行夏令营”活动。
2015年1月,在俞法鑫先生和谭国恩老师的共同策划下,复旦二附中举行了新年书法展。展览共展出了17名同学的20余件书法作品,其中有7件是竹简书法作品。作品展现了正、草、隶、行等多种字体,表现形式也很多样,有对联、扇面、条幅、横披和镜心等。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两位老师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创作出自己的风格。参展学生的作品有的略显稚嫩,有的中规中矩,有的则锋芒乍露。尽管学生的基础不同,作品效果尚有差异,但这些作品总体上反映了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效。为期一周的书法作品展虽然短暂,但同学们经常利用午休和课余时间结伴观摩、学习,在此过程中,不论是书法创作者还是书法欣赏者都从中获得了乐趣,也体悟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教育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培养出若干书法家,而是让学生体会艺术之乐,了解学习的真正含义,传承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开设简牍书法课程的宗旨,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的原则。简牍书法在历史上不断地变革创新,演变为形态各异的字体,而复旦二附中的书法艺术课程也不断地开拓创新,让每一届学生、每一名选课的同学都领略到中华文字的气韵。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书法爱好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书法之美、书法之趣,让我国的传统艺术渗透到中小学课堂中。
一件事情有无价值,也许只有时间与生命知道,但实践是必需的。在此,我们衷心感谢俞法鑫先生的倾情指导,也感谢为传承简牍书法作出贡献的各位友人,感谢上海的王小平先生,感谢复旦二附中的谭国恩、黄萃华、廖玉平、施伟妍老师以及多位家长义工,正是他们助推了简牍文化的研究,让更多学子了解了真实的简牍书法艺术。为此,我们深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