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5900000012

第12章 唯识思想在印度的演变(2)

部派佛教的二十部派,最后分裂出来的名经量部,亦是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经量部立心无二元论,否定说一切有部所主张之万物实有说,认为只有四大与心为实在,并由于四大与心之相辅相成,而令个体之生死相续不断。又主张唯有现在为实在,而过去属曾经实在者,未来则是未来才得实在者。至于现在不存在者,仅为一种种子之存在而已。在人的死生中间,有所谓种子或细意识,从这个地方运转度行到那个地方。《异部宗轮论》显示经量部的大意说:“谓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非离圣道有蕴永灭。有根本蕴,有一味蕴。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执有胜义补特伽罗。”这里所说的一味蕴或胜义补特伽罗,就是所谓的“细意识”,而这细意识也就是一种我观,所以把他说为补特伽罗。《成唯识论述记》解释说:“但是细微,难可施设,即实我也。”然此实我,不可与犊子部的我观视之为一,因而《成唯识论述记》又说:“不同正量等,非即蕴离蕴,蕴外调然有别体。”依经部自己的本意说:有情生命所以得从前世转至后世,完全在于有个常住一味的根本微细五蕴,不特如此,就是人的记忆,也是由这一味蕴而来,没有这一味蕴,生命的转移固不可能,经验的保持亦复无有,如将这一味蕴与根边蕴对起来看,前者是无间断的存在,属于根本;后者是有间断的生灭,属于枝末;枝末的根边蕴生起,要以根本的一味蕴为所依,一味蕴在生命的长流中,于此可见其具有的特殊作用。

经量部对唯识学影响最大的,还有种子熏习说。如同谷类等由其种子所生,色法(物质)与心法(精神)等一切现象亦有其产生之因种,称为种子。谷类之种子称为外种;对外之种子而言,瑜伽行学派将种子摄于阿赖耶识中,称为内种。内种子系指其生果功能而言(生果作用),乃为现行诸法(现在所显现之诸现象)熏习于阿赖耶中,而形成一特殊之习性者,故又称为习气或余习。种子之说,原为一种譬喻,最早见于《杂阿含经》。前述化地部亦谓,于“穷生死蕴”之识中,常藏有色法与心法之种子;对此,经量部认为色法与心法互为种子而具有熏他之性质,故主张“色心互熏”之说。经量部的种子说,则是从业力来探讨的,种子熏习的思想,既在经量部产生,紧接而来的,就是发生种子熏习于什么地方而始得保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经量部中发生几多的异说,依《成唯识论演秘》卷三末说,约有四类的异说:“经部师计总有四类:一、本经量部许内六根是所熏性,如《瑜伽》五十一末,言色持种……二、六识辗转而互相熏;三、前念熏后;四、类受熏。故无性《摄论释》第二云:具有尔所熏习异计,或说六识辗转相熏,或说前念熏于后念,或说熏识刹那种类。”受熏处的看法,既有这样的不同,思想上自然就要分化,所以后来经量部分为三大派别。

在《阿含经》中的种子之说,如心种、识种、五种子,无不是暗示此义,只是如唯识大乘的种子说,在《阿含经》中还看不出来。形成唯识大乘的种子论,实是透过部派佛教种子的思想,特别是经量部的种子习气思想而来。种子说,在唯识学上是个很重要的论题,研究法相唯识学的学者,如果弄不清种子义为何,是不能了解唯识学的,可见种子问题的重要。

部派佛教所说的论题,本来是很多的,为求明了唯识思想是怎样演变而来的,所以特就与唯识有深切关系的细心说与种子说两点,提出来讨论。种子与细心,原本是两个东西,彼此各别独立时,唯识义不怎么显,后来唯识学者,根据经说“诸法种子所集起故说名为心”的道理,很巧妙地把这两大思想结合起来,于是构成了唯识思想重要的一环,奠定了唯识义理深厚的基础。若要知道唯识学成立的经过及其思想演变的过程,不能不从分裂后的部派思想中去探求。

(第三节) 大乘佛教的唯识思想

大乘佛教的唯识思想,大约可分为:经典时代的唯识思想,论典时代的唯识思想,分流时代的唯识思想。笔者在本节和下一节里予以分别简述。

经典时代的唯识思想

大乘经典的产生,可分龙树菩萨前与龙树菩萨后两期,以经典表现唯识思想的,自是龙树菩萨后所出现的诸大乘经典。其中最能表现唯识学要义者,当推《解深密经》;其次可供给唯识思想重要资料者,就要算《大乘阿毗达磨经》了。

《解深密经》所包含的思想,非常广泛,但举其大要,约有以下几点:

1.在间断的六识外,确立阿赖耶识的存在,虽然还没有明显地以之为第八识,但已肯定地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识体,在六识的内在,如暴流一样的相续不断,成为造作一切的动因,保有一切经验的原理,为轮回的主体者,为缚解的联系者。如《心意识相应品》说的一切种子心识,就显示着一切现象都从这根源生起之义,因而“因心所生”的唯识思想,也就依此一切种子心识所含藏的种子,而被开展出来。

2.在种识现起一切的思想下,确立唯识无境的原理。万有诸法的现象,是从种识所现的,而诸现象的本身是不是就是识,这在《心意识品》还没有交代,要到《分别瑜伽品》,佛陀对弥勒解答心境一异的问题,才具体地显露,如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这很明白地否定了一切客观的存在,而发展成为一切是心识所现的思想,以成立有心无境的唯识义。从思想的演进看,《分别瑜伽品》的此一说,是对《心意识相应品》的种识说加以一种补充而圆满的说明。唯识思想发展到论典时代,就将一切种子心识的唯识义,称之为因能变;而将识所缘是识现的唯识义,称之为果能变;因而证知两种能变思想,不是后代论师所独创的,而早在《解深密经》里,已具体而微地含有了。

3.唯识学所说的三性三无性义,在《解深密经》里,不但可以找到明显的根据,而且还有详细的说明,这如《一切法相品》与《无自性相品》所说可知。后代唯识学者,对此虽有种种不同之说,但其根本义均不出《解深密经》。

4.唯识学上重要的论题,且在佛教界展开激烈的论争,至今仍为佛教自身一大悬案的三乘、一乘究竟的问题,在《解深密经》之《无自性品》中,对这一论争有很好的启示。唯识学者坚持三乘究竟,就是以本经为教证,而透彻精辟地说明为什么是三乘究竟,在诸大乘经中,亦只有《解深密经》了。

5.如来的境智,是不是常住,学术界和佛教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将其视为无漏无为,必然就说为常住不变,而不承认其有生灭;若将其视为无漏有为,必然就说为有生有灭,而不承认其常住不变。前者如真常大乘说,后者如唯识大乘所说。唯识家所以作如是说,是据《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而来,因为这一品详细地讨论到这一问题,结论认为佛的境智,是有生灭现象的。

6.唯识学所判的三时教,完全依《解深密经》论说。

即此六点,可以看出经典时代的唯识学,对于唯识的要义,差不多都已涉及,如果说还有什么所缺,那只有种子说的思想,在《解深密经》中,尚未有怎样的开显。

《大乘阿毗达磨经》的思想内容,因为该经没有汉译,不得而知。不过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为解释该经的《摄大乘品》,再就《阿毗达磨杂集论》、《成唯识论》等所引《大乘阿毗达磨经》的经文来看,亦可发现该经的思想所在,并且知道古来的学者们,把其与《解深密经》等量而观。因此,该经虽然没有汉译,但不能忽视其所含的唯识思想。如《解深密经》中所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的唯识义,不是由想象或推论而得的,而是从实践实行中所体验到的,但在《解深密经》里,还没有用这一方法论证“识所缘是识现”的道理。用这一方法论证的,是《大乘阿毗达磨经》。如《摄大乘论》引该经说:“若诸菩萨成就四法,随能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识有差别故。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知真实故。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何等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由佛所说三种胜智的转随转妙智,及佛所说三种极强有力的理由,那“识所缘是识现”的唯心无境的理论,可说已得到极充分的证明。同时,从唯识学的全体看,唯识思想演进至此,其体系也就益臻完备。再从《摄大乘论》通释《大乘阿毗达磨经》所说法有杂染分、清净分、彼二分的三分看,不但知道该经含有充分的识变义,而且知道该经还具有三自性义。其他,《摄大乘论》引该经的伽陀,以实阿赖耶识的实有;无性之《摄论释》据《大乘阿毗达磨经》的“诸法于藏识,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异性,亦常为因性”一颂,以明辗转摄藏互为因果的道理,都是唯识学上重要思想之一环。

论典时代的唯识思想

唯识思想发展为独立的思想形态,虽以《解深密经》为嚆矢,但是,依据这些经典的理论,给予强调而且加以严密的组织,则是其后的论师们所造的诸大乘论典。因而唯识思想由经典时代一跃而至论典时代。此一时代的代表人物,当推弥勒与无著。弥勒的论典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颂》、《分别瑜伽论》、《辩法性论》、《辩中边论颂》,世称“弥勒五论”,为唯识学的根本论典。无著所造诸大乘论,以说明阿赖耶识的缘起,其中较著名者,如《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大乘庄严经论》等,都是唯识的要典,如前章所述,《显扬圣教论》可以说是《瑜伽师地论》的略本;《摄大乘论》是建立唯识的核心;《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是建立法相的根本。其后世亲菩萨转入大乘阵营,就是依这些论典,而更进一步地完成唯识思想体系。所以这论典时代,可以说是唯识学成长的时代,就唯识思想演变的过程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瑜伽师地论》的内容共有五分,其中有关唯识思想阐发的,在本地分与摄抉择分,此二分的思想,却又有相当的不同。前章对本地分进行了目录性质的科判,其主要思想是:(1)诸识差别论;(2)王所差别论;(3)种子本有论;(4)认识上所认识的境界,都不离自心,但诸法所依的离言自性,却是各有他差别自体的。这种思想,可以说是初期的唯识思想,还没有达到以唯识为体的唯识学。抉择分是抉择本地分的,它的王所差别、诸识差别、心色差别,虽同于本地分,而种子却又与《摄大乘论》的新熏思想相同。因此,可从此二分中,了解唯识思想演变发展的过程。

唯识学是从心意识说、识说而发展向阿赖耶识说、阿赖耶识末那识说、阿赖耶唯识说,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从思想的进程看:起初当然只有六识及意根的七界,继而有人创说阿陀那识、阿赖耶识,最后复将染污意说为末那识。这些新的学说,渐次被加以组织,于是形成了完整的八识说体系。八识唯识的体系,虽是心识思想划时代的一大进步,但始终只是在旧识说上加以发展,依然保持着识分说的面目。在“瑜伽十七地”中,五识身相应地说关于感性的世界,虽非常明白,但到第二意地,就含有众多问题。如论对意地的解释,是依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的五相。其中意的自性,虽被判定为心、意、识,而那各自的解释,全是新的八识说成立的过程。《瑜伽师地论》第一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说:“云何意自性?谓心意识。心谓一切种子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谓恒行依止性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依此可知心意识是各各差别的,如依后来的唯识义说:心,相当于阿赖耶识;识,相当于六识;意是什么,不怎么明了,大概还不能把其当作八识唯识的第七末那识看待,而与旧说的意根第七心界,没有多大的距离。唯所规定的“恒行依止性”,却也有其新意。瑜伽的法相,原是渐次发展的,所以对这恒行依止的性意抉择,不能不能照卷五十一以后之《摄抉择分》。抉择分对于瑜伽本地分的诸问题,给予明晰的抉择判别,好似对本论的解释。因此,从事《瑜伽师地论》研究的学者,对于本地分与抉择分的法相精粗,是应该注意的。

如《本地分》所示,阿赖耶识只是配合于心,并没有说明何以会有阿赖耶识。到了《摄抉择分》,不但大说阿赖耶识,而且提出八大理由,以证阿赖耶识的存在。论说“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就是指此。这八证是:第一执受证,第二初受生证,第三明了证,第四种子证,第五业用证,第六身受证,第七无心定证,第八命终证。所论举温柁南说:“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无心定、命终,无皆不应理。”意思就是说,在这八个方面,一定要有阿赖耶识的存在才行。假定没有阿赖耶识的存在,那就不论说什么论题,都要产生不合理的现象,而不应于理了。这八个论证,不但在《瑜伽师地论》是很有名的,就是在《摄大乘论》及《成唯识论》所举以论证阿赖耶识存在的理由,也都由其发展而来。这在阿赖耶识的唯识思想发展史上,好比创一新的时代。

同类推荐
  • 洞见·无常与新生

    洞见·无常与新生

    幸福人生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而是每个人都能够落实的具体做法。这种做法不是通过听讲习得的,却可以通过打开心量,专注当下,本书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更高远的视野去理解人生这些具体的实践来达成。如果愿意在生活中试一试,便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改变。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 饥来吃饭困来觉:中观大师讲禅

    饥来吃饭困来觉:中观大师讲禅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中华道文化丛书·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以“道”为理论基础而博大精深,但它的落脚点却在人世、在现时。与此相应,我们这套丛书亦努力做到文字平和朴实、语言流畅生动、叙述要言不烦、面貌平易近人,以使更为广大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得到有关道文化的比较全面和科学的知识。
热门推荐
  • 病少总裁:夫人请入怀

    病少总裁:夫人请入怀

    我就是蔡小娃,是个患有精神分裂的女人,没错,我是精神病人。一次意外,我卷入了一场豪门斗争。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不,我嫁给了一个双腿残废的男人……沈川……“你干嘛?”“履行夫妻义务啊……”“可是……我是精神病!我的病会……会遗传的!”“没关系,精神病和残废不是绝配吗?我有的是钱,养得起生病的孩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如何炼就职场达人

    如何炼就职场达人

    在职场或明或暗、或合作或竞争的游戏中,没有旁观者,都是“剧中人”。没有人希望自己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被淘汰出局,那么,在职场激烈的竞争中,谁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 暴狱

    暴狱

    《暴狱》讲述了特种兵出身的监狱警察铁剑到地处偏远的沙拉监狱任职途中遭遇惊险车祸。悬崖旁边,千钧一发,他拼着重伤,救了同车女孩周瑾一命,意外收获甜蜜爱情。初任监狱管教干事。铁剑就遇到了敌手。犯有谋杀罪的重刑犯吴应泉老谋深算,与身手利落的铁剑硬碰硬,遭到教训后怀恨在心。伪装老实的他早已偷偷预谋越狱,血气方刚的铁剑能否防范这只狡猾狐狸?表面平静的高墙电网内,暴风骤雨般的流血冲突即将袭来……
  • 天阳传之苍穹令

    天阳传之苍穹令

    热爱金币有什么不对?趁着美女落魄,赚点她的金币,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 朕的爱妃很轻狂

    朕的爱妃很轻狂

    【本文已完结,请放心阅读】千算万算,雨艺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狗血的穿越了。更加狗血的是竟然误入一个痴傻王爷的洞房,莫名其妙成为他的王妃,生性薄凉冷酷的她百般逃脱,却终究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他,人前是疯癫痴傻的王爷,人后却化身腹黑狡猾的大灰狼,明明宠她宠得无节操,却总是对她百般捉弄。“臭男人,不要以为你是王爷本小姐就不敢杀了你。再敢戏弄我,我给你好看。”某王妃浑身散发慑人的寒气。“爱妃如此冷冰可不好,本王愿意牺牲自己把你捂热,可好?。。。”某王爷嘴角勾起邪魅的笑容。
  • 冠军原来不软萌

    冠军原来不软萌

    当少不更事白忌奚遇到腹黑狡诈邵祁,还能怎么反抗?餐厅中:白忌奚:“祁爷祁爷,我文能雷区毒奶,武能抬枪杀友,这么优秀的队员怎能年纪轻轻就洗手作羹汤,半生柴米油盐酱醋愁?”邵祁放下手中碗筷,看着一桌子菜,思考哪个菜是她做的!衣帽间白忌奚:“结婚是对我天赋的扼杀,我可是世界冠军”邵祁穿戴整齐,摸了摸白忌奚的头。大门口白忌奚:“不管怎样,你不能阻止我去比赛,俱乐部的事情你说了不算!”邵祁转身邪魅一笑,低头轻轻一吻。隔天俱乐部解散协议上总裁那龙飞凤舞的签名,彰显了谁说的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续小五义(古典文库)

    续小五义(古典文库)

    《续小五义》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之一,又名《忠烈续小五义传》、《三续忠烈侠义传》。最早可见光绪十七(1891)辛卯年北京文光楼刊本。一百廿四回。不题署名。是中国传统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续小五义》故事情节接《小五义》,接叙众英雄大破铜网阵,襄阳王潜逃,诸侠仍在江湖间诛锄盗贼,打太岁坊,破桃花寨,盗鱼肠剑,擒白菊花……最后拿获襄阳王,皇帝论功,众侠义皆受封赏,于是全书结束。
  • 仙剑尊者

    仙剑尊者

    不一样的热血男子,不一样的激情时代,都在异世杀手之王!
  • 阿加莎·克里斯蒂入门精选集

    阿加莎·克里斯蒂入门精选集

    阿加莎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谋杀启事》等。
  •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套装全2册)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套装全2册)

    桐华经典青春怀旧小说、全文修正;全二册完美收藏。总有些时光,要在过去后,才发现它已深深刻在记忆中。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一代人最独一无二的成长记忆,小虎队、上海滩、四大天王,每当提到这些我们都无限感慨,还有那些尘封在日记里的面孔与心事……正因为短暂,青春的散场才会显得如此弥足珍贵,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拥有那疼痛而又快乐的青春。拿起这本书,那些属于年少的记忆瞬间扑面而来,彼时的少年已经长大,属于青春的飞扬和放肆也逐渐离我们而去,胸腔里是一颗已经斑驳的心。心中,却流淌着跨越了时光的温暖,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