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52800000006

第6章

关于新文化运动这一名称

人们常说“五四”新文化运动,通行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常把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肇始,或者说,以《青年杂志》的问世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标志。当然,这是文学史家的概括说法,即使“五四”运动发生在《青年杂志》创刊后四年(即1919年),即使这个杂志创刊时并没有“新文化运动”这个说法,文学史家完全可以作出这种概括和判断。事实上,这个概括和判断很是流行,因为它在“本质”上符合历史的实际。

顾名思义,“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名称当然是出现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那么,“新文化运动”这一说法是何人何时创立的呢?查了几种《现代文学史》著作,笔者都没有找到答案。我并无“考据癖”,再说也没有条件去作考证,退而求其次,只想知道在新文化运动先驱者和当时的著名人物中,是谁最早采用“新文化运动”这一说法的。

据鲁迅的文章,最早用“新文化运动”这一“名目”的不是《新青年》阵营中人,他于1925年写的《热风·题记》中说:“五四运动之后,我没有写什么文字,现在已经说不清是不做,还是散失消灭的了。但那时革新运动,表现上却颇有些成功,于是主张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许多还就是在先讥笑、嘲骂《新青年》的人们,但他们却是另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运动’。这也就是后来又将这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嘲骂讥笑的……”

鲁迅1926年写的《写在〈坟〉后面》中也有一段话:“记得初提倡白话的时候,是得到各方面剧烈的攻击的。后来白话渐渐通行了,势不可遏,有些人便一转而引为自己之功,美其名曰新文化运动。”鲁迅接着又说这些“一转而引为自己之功的人早已二次转舵,又反过来嘲骂‘新文化’了。”

从上述鲁迅的两篇文章,可知“新文化运动”这个名称是由原先反对白话文,嘲骂《新青年》的人最早提出来的,时间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只是“一转而引为自己之功”和“早已二次转舵”云云,究竟指谁?不甚明了。《鲁迅全集》于此处也无注释。我曾疑指章士钊,但与“一转而引为自己之功”不合。究属何人,尚待方家揭示。

按章士钊在“五四”运动后,曾于长沙、南京、上海、杭州和北京等地讲演,他的《评新文化运动》一文即据在杭州的讲演内容“撮其概略”而成,发表在1923年8月21~22日的上海《新闻报》上。这是一篇著名的攻击新文化运动的文章,所谓“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的怪说即见于此篇。当年胡适和鲁迅都有驳斥文章。

章士钊文中说:“愚昨以杭州暑期学校之招,讲演本题……吾友胡敦复同游湖上,闻愚说而善之,以为可与天下人共见。迩来愚在长沙、南京、上海、北京等处,为此说者屡矣。久思笔述,因循未就。今因敦复之请,为撮其概略于兹,全文拟在《东方杂志》布刊之也。”[6]

章士钊文中说“为此说者屡矣”,那么他在上海的讲演也应有抨击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他在上海环球学生会做过讲演,那是在1919年9月,即“五四”运动发生后的四个月,《东方杂志》于是年11月出版的第16卷第11号上曾发表他的讲演稿,题为《新时代之青年》,文中对“近日学生及团体之运动”持肯定态度,并有条件地肯定了白话文运动:“友人胡君适之,提倡白话,反对古典文学,在一定范围以内,其说无可驳者。”文中不止一次申明他不是守旧派,“决非助守旧者张目”,而是主张“逐渐变化之理想”,也即“新旧调和论”,并且希望青年“无论政治方面,学术方面,亦尽心于调和之道而已”。但文中未见“新文化运动”字样。后来他在1925年又把《新时代之青年》一文“略加增削”,改题《新旧》,发表在《甲寅》第1卷第8号上。这篇文章中倒是有“新文化运动”之言,文中说:“自有新文化运动以来,区区之意无所变更,今日所见思想横决文笔恶滥诸征,数年前即已频频忠告。”文中又说,那篇《新时代之青年》,“讹夺颇多,未免迷误读者”,言下之意,是说该文系他人整理而成,或是说经人作过修改,所以他要“略加增削”。那么,他在1919年的讲演中或许早已有“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但就“文本”着眼,在《新时代之青年》一文中确实找不到“新文化运动”这个名称。

倒是陈独秀反驳《新时代之青年》的文章中出现了“新文化运动”这一名称,那是在章士钊《新时代之青年》发表三个月以后,陈独秀在1919年12月1日出刊的《新青年》第7卷第1号上披露《调和论与旧道德》,文中曾引用《新时代之青年》中的话,可见矛头之一是针对章士钊的。陈文一开头就说:“现在社会上有两种很流行而不祥的论调……一是说物质的科学是新的好西洋的好,道德是旧的好中国固有的好。这两层意见,和我们新文化运动及思想改造上很有关系,我们应当有详细的讨论,现在姑且简单说几句。”

这是我见到的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最早采用“新文化运动”这一名称的“文本”,时间是在“五四”运动发生那年的12月份。接着,陈独秀于1920年初披露《告新文化运动的诸同志》(见《大公报》1920年1月11~12日),又于同年4月初在《新青年》第7卷第5号上发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后文劈头就说:“‘新文化运动’这个名词,现在我们社会里很流行;究竟新文化底内容是些什么,倘然不明白他的内容,会不会有因误解及缺点而发生流弊的危险?”看来,正是由于这个名称开始流行,陈独秀企图赋予它一种明确的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还引用蔡元培说的“新文化运动莫忘了美育”的话。经考索,这句话出自蔡元培的《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1919年12月l日《晨报副镌》),文中说:“所以我很望致力于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陈独秀引用时加了一个“新”字,大既在他看来,蔡元培所说“文化运动”即是“新文化运动”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蔡文所作的描绘——“解放呵!改造呵!新思潮呵!新生活呵!在各种周报上,已经数见不鲜了。”这描绘与章士钊《新时代之青年》中的叙述是一致的:“今日论坛上有最新之二名词,曰改造,曰解放……上海最近所出之杂志,亦有以自由、解放等字标为旗帜者。”按诸史实,这正是“五四”运动后不久出现的情况。

1921年,鲁迅的文章中也有“新文化运动”这个名称,见《知识即罪恶》,该文是采用第一人称的短篇小说,起首一段云:“我本来是一个四平八稳,给小酒馆打杂,混一口安稳饭吃的人,不幸认得几个字,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想求起知识来了。”

郭沫若1921年6月14日写的《致郑振铎》信中也有“新文化运动”语:“我国近年来新文化运动勃兴,一般青年都很蓬蓬朴朴,努力向上,这是很可乐观的了。”同年1月18日郭沫若致田汉信中还提到成仿吾在1920年给他的信中的话:“新文化运动已经闹了这么久。”(以上均见《郭沫若书信集》)可见,在“五四”运动发生之后,“新文化运动”这个名称十分流行。

到了1924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季刊)第4期上发表的《二十七年来国民运动中所得教训》一文中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有所说明,他认为“五四”运动的“优点”之一是“随之而起的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对旧思想以重大打击”。这里“随之而起”云云,当不是意谓“五四”运动以后才有文化运动,实际上应是说“五四”政治运动使早已出现的新文化运动继续推进和深化。

胡适在1922年为纪念《申报》创办50周年而撰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长文中,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关系作了阐说,他说:“民国八年的学生运动与新文学运动虽是两件事,但学生运动的影响能使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这是一大关系;况且‘五四’运动以后,国内明白的人渐渐觉悟‘思想革新’的重要……文学革命的运动因此得自由发展,这也是一大关系。”胡适所说的两大“关系”,实际上也是说“五四”运动推进了新文学运动。胡适此处所说“新文学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同义语。因此,从时间上说,在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胡适是阐释“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第一人。

这时也有人反对把“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联系起来,那就是“学衡派”的主将吴宓。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吴宓,并不反对“五四”运动,这有他的文字为证,他在1922年第4期《学衡》上发表的《论新文化运动》中说:“五四运动与女子解放,此亦时会所趋。至于李纯之自杀损资,陈嘉庚之毁家兴学,皆个人之义举。今论者必欲以此种种均归美于新文化运动,亦可谓贪天之功,以为己力矣。”

吴宓这个态度,相拟于章士钊,章氏抨击新文化运动是一以贯之的,但在上述《新时代之青年》一文中,他确实说过“近日学生及团体之运动”关系“至为重大”的话,只是到了“略加增削”的《新旧》一文中,这段文字被删去了,因为那时他已自言“作吏”,也就是当了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了。

同样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梁漱溟倒不把“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割裂开来,他在1922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那只有如我现在所说可以当得起。”所谓“五四而来”,似也不是规定新文化运动出现在“五四”运动以后,因为他又说过:“经他们几位提倡了四五年,将风气开辟,于是大家都以为现在要紧的是思想之改革——文化运动——不是政治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他们几位”是继上文“《新青年》陈独秀他们几位先生”而来的,即指陈独秀等人。文中还有“近三四年来,如陈仲甫(今按:陈独秀字仲甫)等几位先生全持此种论调”之言。梁氏《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据1921年济南讲演记录稿,参酌1920年北大讲演记录稿编纂而成的。所以文中所说“提倡了四五年”云云,当指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以前的“提倡”。事实上,梁氏在谈到“文化运动”时,不止一次引用陈独秀的《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的这篇著名文章正是在1916年发表的。那么,梁氏的“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也是一种笼统说法。

胡适晚年不喜欢文化运动这个说法,他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中说:“那个时候,有许多的名辞,有人叫做‘文学革命’,也叫做‘新文化思想运动’,也叫作‘新思潮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在历史上——四十多年来的运动,叫它做‘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事实上,“新思潮运动”是他自己起的名,见《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发表于1919年12月1日出刊的《新青年》7卷1号。陈独秀于次年1月1日《新青年》披露的《自杀论》中也用过这个名称。胡适《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有“这两三年新思潮运动的历史”和“这几年新思潮运动的大教训”话语,所谓“两三年”,当指1917年以来的“两三年”,那年他和陈独秀披露“文学革命”发难文章。到了1930年,他在《胡适文选自序》中回顾《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时,却又用了“新文化运动”字样,有“民国六年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之言。此外,1929年他还在《新月杂志》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的文章呢!

(原载《学林漫录》1999年总第14辑)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名人谈故乡

    中国文化名人谈故乡

    乡土情谊是一个对培育他的故乡的眷恋之情。这种浓厚情谊的绵绵延续,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的基础。故乡的野菜,故乡的街道,故乡的小桥流水,故乡的乡亲民俗是每个游子心灵的依托。看看故乡的月光,闻闻故乡的泥土是游子们的愿望。本书汇集了众多文化名人描写故乡、回忆家乡和往事、故人的文章。《谈故乡》集中国现当代作家,包括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朱自清、张爱玲以及张中行、陈从周、余光中、三毛等150余位作家的200多篇思故乡佳作。浓浓的乡情,把人们带回了那个年代,那个地方,令人回味无穷。
  • 吴兴华译文集(上)

    吴兴华译文集(上)

    吴兴华翻译过许多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拜仑诗钞、济慈诗钞、叶之诗钞,还有未发表的但丁的神曲的部分章节等。可能也有西洋诗的影响,他自己的诗不论在意境上、文字上和旧诗、西洋诗存在着深缔的因缘,是一种中国古典和西洋现代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本译文收录了《运命》《捡东西》《危急时期的祈祷(选译)》《达·芬奇轶事》《富兰克林散文书简选》《危机》《城市里的一周》等文章。通过本书中的内容,可以从侧面解读吴兴华的深刻蕴涵。
  • 圣灵之歌·《楚辞》新考

    圣灵之歌·《楚辞》新考

    何新是名振中外的著名学者,其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早已素为人知。他在中华古典方面的研究,更为独树一帜。“何新国学经典新解”收入近二十年来,何新研究古学的全部重要著作。何新认为:中华乃是“日华”贵胃。惊世之论,石破天惊,欲寻民族文化之根者,不可不读这一套千古奇书!
  • 林徽因全集

    林徽因全集

    《林徽因全集》收录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小说、书信、剧本、译文以及建筑方面作品,共分四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林徽因全集》。这些文章,或写亲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或是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诗文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美感;建筑相关作品深入浅出、审美独特,古典韵味十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 每天一首古诗词2

    每天一首古诗词2

    四千年中国历史,三千年古典文学,而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最耀眼的两颗明珠。本书以至简至雅的理念,精选唐宋名篇佳作,盛世大唐的潇洒端然,风流雅宋的清丽婉转,尽收眼底。绿鬓朱颜、风流词客、落魄帝王……这些流动在纸上的金戈铁马、无边风月,组成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唯美画卷,带读者轻松畅游千古时光,感受最纯粹、真挚的古典情怀,在喧嚣而浮躁的生活中让心灵找到一方诗意的栖居之地。
热门推荐
  • 星际之宅娘神探

    星际之宅娘神探

    一个带着非亲生小包子的戏精宅女,阴差阳错卷入了连环案,为了维护星球的和平,开启了戏剧化的破案之旅。
  • 咏史

    咏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圣桥

    古圣桥

    无尽岁月之间,只有那亘古传说依旧口口相传。于那星空深处,人类起源之地;有那么一座古桥,贯穿时间,联通岁月!圣人将从那座古桥归来,重建秩序,兴盛人族!
  • 近身强兵

    近身强兵

    他是华夏的超级兵王,因为兄弟他隐退江湖,也因为兄弟他重回都市。他从不主动找女人,身边却从不缺女人;他从不主动敛财,财富却像洪水一般将他包围;他从不想着变强,却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己。
  • 重生之学园仙尊

    重生之学园仙尊

    曾经不可一世的仙尊,因为误入其他八大仙尊部下的弑灵法阵,被法阵打得肉体灰飞烟灭,只留下一路缕灵魂飞向地界……
  •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斯大林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斯大林

    一个立誓成为教父的鞋匠家庭的儿子,最终却走上了布尔什维克的政治道路,并成为苏联政权的最高统帅;一个在没有一点革命意识的家庭中长大的人,却在俄国和世界政治舞台上显赫扬威。这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而他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他就是20世纪初叶世界风云人物——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书中客观记述了斯大林求学、从政、执政的生命轨迹,展现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使青少年读者更好地走近伟人,树立学习的榜样。
  • 邹韬奋作品集:早期文存

    邹韬奋作品集:早期文存

    1919年由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因此他被大家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本书是作者的选集作品之一。
  • 都别太难过

    都别太难过

    晚上八点,女儿还没回来。刘云端上最后一盘西红柿炒鸡蛋,看了一眼墙上的石英钟,内心的叹息像傍晚的潮水,一浪涌过一浪。不用问,她都能猜到女儿此刻在干什么,和几个女同学挤在一起打打闹闹,或围着露天小摊儿吃什么烧烤,再或,跟她喜欢的那个男同学,你送过来,我送回去,最后拥在黑暗的某处,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女儿不喜欢回家,当然,她也不喜欢课堂。每天放学后,离开老师,也不在母亲的眼皮底下,能自由自在地玩儿,享受快乐,这是女儿一天中最美妙的时光。刘云解下围裙,坐到方厅的椅子上,用两只脚扔下拖鞋,拱上腿,抱膝而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辰归

    辰归

    梁辰很喜欢别人用节气起的名字,什么谷雨,立夏她觉得很好听。婚后三年,林远归一直不想要小孩。梁辰耍了些小聪明,终于让自己偷偷怀孕了,三个月后才告诉林远归,他也很无奈。*马上就要生产了,梁辰每天为了儿子的名字发愁。后来,她正好是在雨水那天生产,心中大喜,给儿子起名雨水,完成了她多年来的夙愿。听到后林远归嘴角直抽,“你确定要给儿子取名林雨水?”【青春爱恋,不是冤家不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