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47200000002

第2章 “请看今日东北之教育”

在东北,教育是一个比内战还可怕的一个问题。教育是东北的脓包,将要使下一代的人们完全腐烂,有谁注意过它?有谁肯向它早日开刀,保留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政府要负责任,东北教育当局更要负责。

胜利之初,大家打着招牌收复东北,东北光复到今天已经一年多了,内战除外,我们在东北做了些什么?最使人不满意的是教育复员工作,最使东北青年失望的也是教育工作。

过去14年,日本人在东北的教育政策虽然是“奴化”或“统制”,但他们还有一个计划,且这计划真能收效果。政府今天对东北的教育政策是什么?是“收容教育”而不是“树人教育”,甚至“收容”都没有做到。在各难民收容所,或救济分署门前,还时常看见成群请求救济的学生。东北教育问题的隐忧正多,它已经因为不健康而腐烂,因腐烂而成脓包。

以上是1947年4月我在通讯《请看今日东北之教育》开篇写的几段文字。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记者,教育始终是我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内战期间。

我到东北不久,沈阳就先后发生了小学、中学教师因待遇过低,生活困难而罢教的风波,而且各学校面临种种困难。1946年9月29日,我发沈阳专电:

沈市读书及龄儿童12万,过去学舍完整者目前多被军事机关占用,而今能入学者仅半数,失学儿童6万人。幸得读书之儿童。学校生活颇悲惨,以某区小学为例,全校学生1932人,分18班,而教室只15个,教师25人,全校办公费月仅7千元,至今7月份之经费尚未发下,连买粉笔都成问题。教室无门无窗,百余人挤在一起,3人共椅,6人一桌,作文习字全不可能。假如战争是为这下一代的儿童争民主,将来也许会失望,因为他们那时怕连选举票都不会写了。

伪满时代,全东北公立国民学校(小学)有13870所,私立4357所,每年毕业生约100多万人;中学1515所,每年毕业生约7万多人;高等院校24所,每年毕业生约5000多人。抗战胜利后,政府收复了辽宁、安东、吉林、辽北四省,这四省在伪满时代也正是教育中心。四省复员的国民学校共5248所,学生68·46万人,分别为过去的28%和24%;复员中学约150余所,学生7万多人,分别为过去的10%和70%;复员大学只有国立东北大学、长白师范、沈阳医学院以及私立沈阳中正大学等5校,为过去的25%,而学生人数不及伪满各大学一年的毕业生。可见,东北光复后,各级学校数量锐减,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大批失学儿童和青年。

如果说,胜利之初,由于14年的沦陷与隔膜。政府不能立刻拿出有关教育的适当办法。那么,一年过去了,依然还是没有办法。倒是行政机构叠床架屋地建立起来了,既有教育部特派员办公处、青年复学就业辅导处,又有行辕教育处、各省教育厅,说起来横纵之间都有关系,实际上又都各自为政,只有教育本身被搁在中间,没有人管。至于私立学校,因为普遍贫穷,诚心办办教育的人没有钱也弄不来钱。如此,东北教育没有计划,只有凑合;不是复员,只是敷衍。以致有东北青年在沈阳街头打出标语,质问“是谁摧残青年?!”东北的教育就这样的发了霉。

东北本来是个好地方,不仅物产富饶,经济发达,而且现代化程度较高,但内战的连天炮火,使东北成了许多人眼里的危险所在,拖家带眷的教授、专家乃至普通教员,大多不肯冒险钻进这内战的火网。同时,东北教育界的待遇一般都低于内地,抗战中已经苦了八年的人们,谁也不肯再到东北来挨饿了。因此,师资的缺乏与恐慌,是东北教育界的普遍现象。

1947年1月初,教育部东北教育视察团工作结束,我发专电报道:“该团负责人语记者,目前东北失学儿童已超过60%,小学师资合格者不及10%,中学师资更困难,东北教育前途可虑。又谓东北文化食粮不仅量少,品质亦低落,黄色书刊充斥坊间,社会教育亦在后退。”其实,东北的大学师资同样令人悲观。据说东北大学政治系只有一位专任教授,文法学院因为缺乏师资,有时一天都没有课。国立沈阳医学院有日本教授占三分之二,比中国教授还多。那里好像仍然是“南满医科大学”,是日本人在办教育,中国人来帮忙。我在通讯中写道:

这样长久下去,有多少能干的教育家能够保证不霉烂?一旦教育霉烂得不可收拾,我们仅有这块土地又有多大的用途?……学校是教育实验的场所,要教育上轨道,先要有像样的政策,然后要有好的学校;要使学校好,必须先有好设备,请好师资,教好学生。这一连串的好,实在是我们这破烂国家的需要。

请看我当年记述的东北各级学校的惨状。

东北大学是当时东北最好的大学。1946年12月初,东大学师生召开庆祝复员成功大会,有学生代表当场就学习、生活和校方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向校长臧启芳提出质询:复员9个月了,学校建设为何无一处完工?任用自己的女婿充任京沪办事处主任,致使同学露宿马路,是何居心?学校现在教授无人,开学无期,原因何在?……臧氏解答引起学生不满,场内嘘声四起,秩序混乱,迫使臧氏当场表示辞职,学生竞高呼“欢送校长”。会后,东大学生自治会甚至在报端刊登“臧校长辞职欢送大会启事”,此事惊动了正在沈阳的教育部视察团,召见学生代表,居间调解,恳切劝导,才使风潮平息。

东大复员近一年了,宿舍问题仍未全部解决,还有学生睡在图书馆、地板上。我到学生宿舍参观,看到的是门前一片污水,垃圾随处可见,门窗、玻璃破碎,却无人修理;教室的桌椅被搬来代用,电灯电线都是从厕所或教室拆来的。因为设施不全,学校图书馆从未开过门。教室桌椅不全,学生为了抢一把椅子竞致动武。理工学院的实验设备聊胜于无,学生用书也只有几册课本。学校2月初开学,到3月底教授还差一半……如此办学条件,学生如何能安心读书,教授又有多少兴趣教书呢?

东北大学有2700多学生,大部分是临大学生(即经历过伪满时代者),小部分是复员学生(即抗战中学校内迁随之返回者)。临大学生因日伪“统制教育”,许多人的英语几乎要从字母学起。由于程度差异,有的复员学生歧视临大学生,双方闹得水火不容,吃饭都是分开的,常有打架发生。学生问的误会仇恨日渐加深,学校当局视若无闻。我写道:

东北教育复员,最初有个似是而非的政策,就是要求临大尽量收容学生。救济青年不错,但结业以后不加区别地分发到各大学,却留下了后患。所谓“尽量收容”,目的不过是怕青年学生跑到北边(中共区)去,所以要多收快收。学生多了,程度参差不齐,教学已困难;结业以后,本不该笼而统之地分发,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送到适当的学校去读书。这是为学生本身着想,也是为东北教育前途打算。实际结果却演成今日东北各大学学生程度之不齐,分子之复杂,而且复杂至不可想象的地步。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原因,即政府特设一种大学先修班,令伪高中毕业生接受“先修”教育,连伪满“军官学校”的学生也被编入。因此,东北大学里有特务,有伪满警察,甚至有带枪的学生。如此,岂不影响了学生,也毁灭了教育?!

东北的中学教育同样可悲,最穷的是省、县公立中学。沈阳比较好的仅有的一所国立中山中学,也是教室漏水如雨,学生几乎要打着雨伞上课;理化实验室空空如也,不见仪器陈设。更可悲的是,为了教育复员,东北许多学校不得不录用伪满教师、公务员、甚至日本人,其中许多只是混碗饭吃,张口还是“日满一体”、“大东亚新秩序”。本来,当时刚刚摆脱亡国奴地位的许多东北学生,读写还在用日本语法,“邮便”、“急行”之类日本词常常脱口而出,动辄起立鞠躬,一副卑鄙相,而对祖国的历史、地理常识却一无所知。继续任用伪满甚至日本教员,更使得14年敌伪奴化教育的恶果难以消除了。

至于私立各中学,全靠学生人数多寡维持。我写道:

在东北,谁高兴了都可“办教育”,贻误青年的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到处可见它们的招生广告,名誉董事长赫然印在上面,全是社会贤达或名流,以此号召学生。实际上,这些学校大多并未请准立案,竟如此大张旗鼓招生,谁敢相信这是在办教育?!知情者说,这些“学校”不是招生,而是招财;不为教育,而为私利,有的甚至包庇兵役,连二十多岁的青年都被招来做了“学生”。东北真需要热心教育的人士,但不需要冒名办教育的人。大家多拿出一点钱来,充实一下各县中学的设备,使学生由地板升到椅子上,请些好先生来教他们。如果办教育不是为名利,何如把办私立中学那笔钱全部捐给一个公立学校?

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东北最惨的也是小学教育。各小学都由最穷的机关县或市政府来办,政府没有钱,拿什么办教育?其实,若只是没有钱还好办,只要有校舍,教职员总会找得到的。但东北各地校舍虽然很多,用作教育的却极少,因为打仗,大部分校舍都被军队占住了。我写道:

官方说东北失学儿童60万,其实何止此数。170万人口的沈阳市,只有十几所小学;和平区有十几万人口,只有一所南昌街小学,容纳3000多学生,教室里挤得水泄不通,望门兴叹的还不知有多少孩子。许多小学因为无法容纳学生,只好分上下午授课,孩子们总有半天是被荒废着。

一般的小学桌椅不全,学生必须自带板凳,每次放学就像搬家。有的学校叫学生自带棉垫,好坐在水泥地上听讲,一个个像小佛爷弯腿打坐。可怜的孩子们,小学还未毕业,慢慢的变成驼背的小老头。去冬各校无煤,孩子们的手都有冻疮,这是教育的“成绩”。多少学校因为冷,都提前放了假,开学后又下雪,假期再延长。教室内没有门窗,老师开口讲书,大风吹来,恨恨的被灌一肚子冷风,又几乎被吹倒,孩子们的眼睛都睁不开,这是学校还是地狱!真叫人痛心。

待遇不好,教员闹穷,罢教请愿,甚至卖点图片,向学生兜兜生意,还有向学生要高粱米的,这全是不得已。小学校长摇铃、扫地、巡更,结果叫贼给揍了一顿,这也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全世界上没有一所像这样的小学,也没有一个政府甘心看着这样的教育继续下去。

“九一八”以后,我们就嚷着收复东北,复兴民族。现在收复了,东北的教育情形如此,如何复兴民族?谁能作答?东北的教育实在等于一个脓包,一切都要慢慢的腐烂了,下一代的健康将无保障。赶快开刀,赶快医治,爱护我们的下一代吧!下一代的健康失去了保障,我们又何必收复东北?!

同类推荐
  • 敲击(短篇小说)

    敲击(短篇小说)

    半年后,那根线已经撕开一点缝隙,他感到很高兴,只要继续努力,完全把它们分开是有希望的。开始,翠箬向别人夸耀,说他每天晚上训练脑袋,要把一个脑袋当两个使,好多人知道他在训练一种奇特的能力,他们惊叹他的意志,不过,他们还是半信半疑。他不是一个喜欢炫耀的人,他对她说,别到处宣扬。后来,她对他的头脑训练不以为然,“你连一个年级组长也没捞到,即使有两个脑子又怎么样?”他说,“总比连一个脑子都没用好要强。”他摆摆头,驱赶走曾经的往事。他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一会儿。夹克已经被雨淋湿,他把它脱下来挂在椅子上,泡一杯茶在电视机前的玻璃茶几上,他喝了两口,端着水杯走进书房,坐在书桌前的沙发上,又喝了一口水,把水杯放到书桌上。
  • 乾隆皇帝:风华初露

    乾隆皇帝:风华初露

    雍正死于非命,时年二十五岁的乾隆继位。他胸怀大志,要做超迈千古之帝,一心开创大清盛世。他坚持推行“以宽为政”的施政方略,革除前朝苛政。重视直臣能吏,简拔新秀,整顿吏治,对贪官污吏严加惩处。他励精图治,蠲免赋税,使民休养生息,并不断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派能吏赈灾济民,杜塞乱源。先后进军大小金川、西域和台湾,平息叛乱。让纪陶主修《四库全书》,以收束笼络天下士子之心。乾朝逐步走向生业滋繁的隆盛之世。但与此同时,地士兼并矛盾愈演愈烈,官场贪贿荒淫糜烂不堪,且边患不已,危机四伏,树大中空,加上晚年乾隆好大喜功,多有失政,又任用和珅等佞臣,黜退贤良,国势逐渐江河日下。
  • 要出走,三六九

    要出走,三六九

    马兰花全家要走了,她到镇上买了东西往家赶,车把左边拴一条红围脖,右边挂一个龇牙咧嘴的提包。那时,她三十岁。群山围成巨大的“U”,里面圈着白桦林子、宽一些的冰河、雪原、大坡、小坡、窄一些的冰河……过了窄一些的冰河,是“U”的底部——马兰花的村子。马兰花认为村子不应叫龙头山,叫井底村更为合适。雪被过往的车轮掺着石子一层层碾轧后,让马兰花总担心滑倒。她一路上弓着腰,一面抵抗北风和雪。车瓦盖发出哐啷哐啷的声响,像一台轰鸣的拖拉机。骑到村口,车轱辘卡住了,她把脚和车轮从雪里拔出来,从村东赶往村西,制造了另一些深浅不曲里拐弯的符号。
  • 白骨精是怎么修炼的

    白骨精是怎么修炼的

    白领+骨干+精英,是现代女性人人追逐的对象。这些不甘活在男人光芒背后的大女人,是再怎么收服老公和家庭的呢?
  • 龙须菜

    龙须菜

    秦台地区的芦笋,在兴衰成败的过程中,成就了不少百万富翁,也让一些百万富翁栽了跟头,甚至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龙须菜》就讲述了秦台大地上一群芦笋贩子的故事,有人因为芦笋暴富,有人因为芦笋破产的故事。秦台的芦笋基地确实垮掉了,但芦笋并未绝迹,后来又有了复苏的迹象。造化弄人,世间处处演绎着“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故事。那段岁月逝去的并不久远,历史留下的痕迹还时常在秦台人的脑海中闪现。也许那些种植过芦笋、加工过芦笋、贩卖过芦笋、购买过芦笋、推广发展过芦笋的人,翻开《龙须菜》就能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影子……
热门推荐
  • 快穿维修站

    快穿维修站

    【本文无cp】男主(伪):女主女主,我是男主女主:我既貌美如花,又能打打杀杀,还有白莲花系统能挣钱养家......你会的我都会,你不会的我也会,所以,要你何用?各(伪)男主:“……” —— 寂离作为一个沉睡多年的灵魂体,在维修站找了个工作,原是想混日子,结果一群老孙子没事找事,想要整她…… 寂离:“有啥想不开的?” —— 0290作为半道上被大佬拐来的鸡肋小系统,发现平时对贴上来的异性视而不见冷漠无情的寂离,反倒对另一位女大佬非常上心,无微不至,就……看着挺怪异的…… 寂离:“又是哪个不长眼的欺负你?” 0290内心OS:瞧瞧,又护上了!真·寂离·霸道总裁,这不就是在说——欺负她就等于欺负我么! 寂离:呵,她本就是我,欺负她就是在欺负我! 0290:还有一个…… 寂离:呵,那个女人是我的“死对头”! 这个小系统是怎么回事,编码里怎么这么多废料?
  •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老屋

    老屋

    当年地主的房子被分给贫农,几十年后房子拆迁,贫农的后代和地主的后代都回到故乡,一个有几十年的居住权,一个却有房契,这一次房子该如何分?面对历史,为何所有人都要隐瞒真相?一清明前夕,我与吉林的堂兄云南的堂弟相约回到我们阔别多年的胶东老家,别误会,不是为给先人扫墓祭祀,而是——正如那句著名的“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语录,“瓜分”我们先人当年闹土改分得老财的一幢房产。如此说是“五湖四海”与“革命目标”当不为过。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村里已没有五服内的近亲,我们三人便落脚在镇上的一家温泉旅馆。
  • 二年C班天神组

    二年C班天神组

    “来局昆特牌吧。”夜吼者对黄衣之王说道。“不是,你们外神也打牌吗?”“不是,为什么你说话前要加不是呢?”
  • 一览芳华眉间雪

    一览芳华眉间雪

    落难若曦公主复仇记,手刃最爱的人南宫木……知道真相后的她,后悔莫及。他为她做的种种,只因爱她。从此以后,没有他,只有孤独和天下。而她想他也只能在梦里……时光向前,思念向后,人世缥缈,只留下那思念与回忆的灰烬。临死时,她只求下一世能与他轮回在平常人家做一对相知相爱的夫妻而已……
  • 恃宠而妻:骄夫难伺候

    恃宠而妻:骄夫难伺候

    “程晓薰,我口渴!”“你不是才喝过饮料吗?”“可是我想喝咖啡了!”……“程晓薰,我饿了!”“刚刚派对上你可一直都在吃东西啊。”“谁让我肠胃消化快呢!”……“程晓薰,我想吃冰激凌!”“大冬天的,我上哪去给你弄冰激凌去呀?”“那我不管,找不到你就在门外蹲一整夜吧!”……“程晓薰!被窝冷了!去给我暖床去!”……“柯凯宸,你等着!等我赚够了钱,一定会摆脱你的魔爪的!”三年前,她为了追求财富抛弃了他,三年后,命运的齿轮再次旋转到同一时刻时,两人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个穷困潦倒的小子不再只有被选择的权利了,而她、却忘记了自己曾深深的伤害过这个男人!“九千万!包养你,成为我的奴隶……”
  • 问题男人

    问题男人

    田行道与自己出轨的雷莉结成了半路夫妻。前妻吕如蓝带着儿子生活,为了调教好孩子,她为孩子找来了一位“钟点爸爸”鲍圭。然而如蓝对鲍圭也生出了好感,她不知道的是,鲍圭是好友的男朋友。小说写出了都市男女的情感困惑和生活的实感。故事写得有风情,有构造,有血肉。
  • 皇权至上:邪魅九公主

    皇权至上:邪魅九公主

    十年前,她是青凤国的九公主,受其母后的牵连而被逐出皇宫。十年后,她是全国首富莫少卿的妹妹——莫离,传闻她有很多的男宠,亦有很多的女宠,个个都是俊美如神,漂亮似花。传闻她夜夜笙歌,纵情酒色;传闻她····其实她想要的并不多,她唯一只想要的只是那苍茫千万里的疆土,以及那至高无上的皇权仅此而已。
  • 拐个总裁当老公

    拐个总裁当老公

    “夏夏,今晚我就要跟严薇薇订婚了,请你……请你祝福我们……”交往四年的男友订婚,未婚妻不是她,这让她怎样脑残了才会祝福?行,既然他不仁,就休怪她不义,抬手胡乱擦了擦眼泪,换上最漂亮的晚礼服,灌下瓶中最后一口烈酒,亲自参加前男友的订婚Party。--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纳尼亚传奇大全集

    纳尼亚传奇大全集

    《纳尼亚传奇大全集》完整收录了刘易斯最负盛名的作品——纳尼亚传奇。纳尼亚传奇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的是英国的八个孩子在无意中先后闯入一个神奇的世界——纳尼亚,在那里,有会说话的各种神奇的动物,还有树神、河神、小矮人等等,他们彼此成为了好朋友,在伟大的狮王阿斯兰的帮助下,战胜了邪恶,为纳尼亚带来幸福安宁。《纳尼亚传奇》集神话、童话和传奇为一体,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情节曲折生动,现在已经是英语世界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它已被翻译成41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多次被改编成广播、电视、舞台剧及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