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30000000006

第6章 民国的三个面相

开篇语

民国时期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按中国的传统,现在最应该修的是民国史。市面上,只要是民国的书,都卖得不错——民国的学人走红,武夫军汉吃香,连土匪流氓的故事都透着股诱人的气息,跟先前教科书里民国一副黑暗肮脏的面目相反,在很多人眼里,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言论自由,文化繁荣。

民国史无疑是现在的中国人最应该重视的历史,因为那是中国人最艰难的一段民主政治的实践。我们从晚清到民国一直在做的考卷,其实并没有像一直以来很乐观的教科书史学家所讲的那样,早就得出了答案。我们中国人在一百多年前就在说转型,但是一百多年后依然要说,说明在历史的答卷上,我们虽然不间断地涂抹了很多文字,却并没有答到点儿上。

下面,我想就民国史的三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姑名之曰“民国的三个面相”——信仰纠葛、制度扦格和话语吊诡。

信仰纠葛

我在这里讲的信仰,不是指信佛、信道、迷神仙,主要指一种政治信仰。传统社会的人,如果有政治信仰的话,只能是纲常名教,而纲常名教具象的核心内容则是皇帝,没有皇帝,所谓忠孝都没有了安放的地方,三纲五常就缺了关键的项目。即使有心造反的人,推翻了旧皇帝,也是要自己做皇帝,没了皇帝,所谓名教就落不到实处,大家心里就会没着没落的。但是,近代以来,闯入中国大门的西方人教会了国人另外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不是基督教的上帝,而是进化论。自从严复老先生把赫胥黎的《进化论和伦理学》的一部分掺和些斯宾塞的东西译成《天演论》端给国人之后,这个信仰很快就取代名教,成为知识界乃至社会上层的第一信仰。

在中国流行的作为政治信仰的进化论,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两者都体现了一种进化的历史观,在人类的生存竞争中,丛林里的厮杀导致历史阶梯性进步,位于后面的注定要比前面的好。康有为模仿公羊三世建构的“新三世”说特别典型,君主专制是为“据乱世”,君主立宪为“升平世”,民主共和为“太平世”。

显然,如果按照这个历史观,当时的中国人处境大大地不妙,无论文化、制度还是人都属于不能适应竞争的非适者,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但奇怪的是,当时的国人却偏不这么想,一口咬定自家既非病夫,也非劣种,更不是野蛮人,只要拿来西方经过竞争证明优良的制度,那么就可以迎头赶上,乃至后来居上。即便经过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我们的知识界依然保持了对自己的乐观,坚信只要变革制度,中国称雄世界只是早晚的事。因此,进入二十世纪最初的几年,在报纸上,黄种人称雄欧亚的梦呓,总是没完没了地冒出来。

在这种没影的梦呓中,中国开始了立宪的进程。感觉立宪步伐太慢而当权的皇族又不肯放权的时候,革命发生了,没有人肯为皇帝背书,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美国式的民主制被移植到了古老的中国。当年的名记者黄远生说,当时的中国人有制度的迷信,认为只要共和的招牌被挂在中国的城头上,中国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制度迷信,背后是进化论的信仰,信到了迷信程度。

可是,到了人们迷信的制度开始运作的时候,麻烦来了。国人不懂选举,国会和总统选举看起来都像喜剧和闹剧。国人更不懂政党政治,不知道议会如何操作,国会、内阁、总统三家打架,墨盒乱飞,政令乱下。最后强人总统袁世凯用武力赶走了国民党,弄残了国会,驯服了内阁,让自己也变成了顶着总统招牌的独裁者。但事情到此并没有完,新生的民国即使走到外民主而内独裁的境地,依旧阴影笼罩,内忧外患未了。近邻日本乘一战之际,强逼袁世凯政府接受意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政府牛不喝水被强按头,头按下去了,合法性则受到严重损伤。国内的西南军阀依然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而为了征讨国民党被派出去的北洋将领,一旦有了地盘,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各地的土匪盐枭,流民痞棍,都蠢蠢欲动,活跃异常。一些地方的百姓,自辛亥革命起就抗捐抗税。没有了皇帝,底层社会不太把总统当回事,在“草民”那里,没有皇帝就意味着没有了王法。

在客观上,袁世凯称帝是袁世凯和他的幕僚班子为了重树权威、重建合法性的一种尝试。当时的社会对民国的实践并不看好,不仅遗老遗少呼天抢地,就是一般百姓对民国也没有亲和感,生活没有改善,治安紊乱,一系列社会改良,从剪辫子到放小脚,引起的骚扰远比实惠要大得多。“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既是名士的牢骚,也是公认的现实。连中国政府的外国顾问——美国的古德诺和日本的有贺长雄,都表达了共和制度不适于中国的意见。只不过这种舆论导向在帝制热期遭逢中国特色的有意操控,变成了荒唐的“举国一致拥戴”。在最后关头,唯一有不同声音的《顺天时报》居然会被“大太子”袁克定私印了,送到他父亲的案头。看来,原来的政治信仰,又有点要抬头了。

袁世凯合法性重建的努力,不仅是称帝,还有传统纲常伦理的修复。在称帝前祭天祭孔的袁世凯,从传下来的照片上看,已经古色古香,俨然就是一个皇帝了,以皇帝的模样祭天祭孔,不仅仅是预备登基,更是昭示传统政治信仰的重建。像很多统治者一样,他希望这种重建能中外合璧、古今合一。可惜,袁世凯高估了人们复旧情绪的能量,低估了进化论的魅力,尤其是这种信仰在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影响力。袁世凯重建权威的努力,给人的感觉只是复旧和复古,为新的知识分子所不喜。而背后废省设道、废督裁兵的后续政策,不只为外人西南军阀所反感,也为自家占了地盘的嫡系北洋将领所不喜。袁世凯如果不称帝,那么他们的反抗可以视为叛逆,但称帝之后则可以变成堂皇的反复辟、反倒退,而反复辟是合乎进化论“公理”的绝对正当行为。

就这样,在称帝前看起来强大无比的袁世凯,称帝之后经蔡锷在云南一呼,居然土崩瓦解,像雪崩一样垮了台,连最亲信的人都离开了他,他不得不吞下“二陈汤”(指原来拥袁、后来反袁的地方军阀陈宧、陈树藩和汤芗铭),一命呜呼。

从此以后,复辟再也没了市场,昙花一现的张勋复辟只不过是北京政府府院内争中被成功利用的工具。直到国民党上台,人们一直忍受着国家的混乱和分裂,一边抱怨国家贫弱,一边天真地认为自家已经进步到了民主制度的台阶,不能倒退,尽管这种已经进步了的国家和社会状态看起来似乎一点也不好。但是,政治信仰中的纠葛并没有消解。当政的武人,有点出息的,则一方面尊重共和体制,一方面强调忠孝仁义;没出息的,则除了搜刮民脂民膏、养小老婆、抽大烟,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信。

制度扦格

自打袁世凯从孙中山手里接过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之后,中国的制度就有了里外两种面目,第一种面目是军人专权的军国,第二种面目是民主体制的共和国,也可以说,军国其里、民国其表。北洋时期如此,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是如此。国民党自称党国,其实并不确切,国民党这个党,在体制中的作用远远不及黄埔系为核心的军,因此依然是军国。

只是军国其里的体制状态,不见得对作为表的民主体制完全不起作用。事实上,控制政府的军头们,自家虽然是军人,但并不喜欢“左也是东洋刀,右也是东洋刀”(袁世凯语)的状况,由于进化论的作用,对民主代议制度也有过期待。不见得这些军阀就都不爱国,不希望中国的事情变好,如果民主制度能让中国走向光明,他们也乐见其成。只是,那个时代的制度中人,都操练不好民主,不单是军阀不行,政客不行,议员不行,连媒体记者和参与选举的老百姓也不行。

袁世凯死后,接茬当家的段祺瑞,其实在最初的一个阶段中对国会相当尊重,也表现出乐意按规矩办事的姿态来。可是,他乐意守规矩,国会方面却不守规矩,国会专权成为那个时期最麻烦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恪守代议制的梁启超他们的研究系(具有强烈的英美留学生的色彩)乐于跟段祺瑞合作,废掉民元国会,重起炉灶,设计出第二届国会(即后来所谓的安福国会)的缘故。段祺瑞发现,如果自己老实地守代议制的规矩,就什么事都办不成;不守规矩,引入军人干政,施展权术手段,就一帆风顺。势逼着军阀们不得不倒退着走,先是被迫倒退,然后是主动倒退。在第二届国会中,段祺瑞和徐树铮把自己的盟友研究系玩到半残。

在段祺瑞的皖系军阀统治时期,国会还正常运转,觉得国会不合作也只能是换一个国会,这个国会选举的时候固然有舞弊,但总的来说还有规矩。到了直系上台,曹锟想当总统,就直接拿钱买票,买了票还开收据。等到直系下台,奉系当家的时候,干脆就是军政府,张作霖做大元帅,连形式上的代议制都没有了。国民党上台,实行社会控制,军国体制贯彻得比奉系粗糙的军政府更胜一筹。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说过,在民主这个纬度上,民国政治是沿着下降线在行进。

但是,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相当繁荣,思想文化和学术也有可观的成绩。高等教育有长足的发展,那时大学学术和人才的繁盛,至今令人怀念。其中言论自由、学术自由,是这种繁荣最好的制度保障(国民党统治时期,虽然公然取消了人民“赤化”的权利,但在大学里讲马克思主义还是被允许的)。而这种制度保障,绝对来自当政者对看起来似乎是表面文章的民主制的尊重。应该说,一个“虚体”的制度能发挥作用,外面有西方存在的背景,进化论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只要西方强大的现实摆在那里,这个影响力就总会存在。

话语吊诡

每个时代都会有主导的话语,民国初期的主导话语是“适者生存”,这跟进化论的信仰直接相关。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流行的主导话语变成了“劳动”和“阶级”,而后者最为重要。在“阶级”话语流行过程中,“劳动”逐渐退为“阶级”的辅助说明,自大革命始,“阶级”一统天下。

“阶级”是一个中国固有名词被赋予新意的概念,成为流行话语起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由俄国人送来的,具有强烈的列宁主义色彩。列宁主义的阶级概念,直接袭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稍有变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主要是针对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言的。所谓的无产阶级,实际上指产业工人,特别强调其跟大机器生产、所谓先进生产力的联系,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革命的动力。至于其他的社会阶级,封建主、农民等,只不过是一些行将灭亡的社会残余,并不在理论的主体框架内。列宁面对的是落后的俄国,不大可能完全忽视农民,但在俄国革命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始终是一种被改造的被动附庸。

阶级理论在旧中国,显然不能如此原教旨,因为旧中国的产业工人实在太少。旧阶级话语是一种革命的工具,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用来区分敌友的基本准则,因此必须有所变通,这种变通是符合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真义的。

首先,中国式的阶级话语,强调了中国古已有之的贫富尺度。其次,强调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因素,第一号的反动阶级,先是跟西方有联系的所谓买办资产阶级,而对其他阶级的分析,也刻意强调其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最后,革命的动力在悄然之中得以扩大,无产阶级的队伍扩军了,不仅有二百万产业工人,还包括城市苦力(约三百万)、农业无产阶级即雇农(约两千万)。虽然这些数目都是估出来的,没有经过调查,但这样扩军,无产阶级队伍肯定扩大了许多。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半无产阶级”的概念,这些所谓的半无产阶级,包括半自耕农、半益农(注:半益农,是毛泽东的提法,指那些具有自己农具和耕牛的佃户。)、贫农、手工业工人、店员、小贩,这六种人加在一起,据说有一亿七千万之众。这样革命的动力,至少在人数上就显得格外强大,差不多占了当时中国四万万人的一半。显然,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这些人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跟先进生产力都没有丝毫关系,自然谈不上革命性。

这种一直被实践的阶级话语,是不是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呢?被视为最革命的产业工人,在红色的合法斗争被镇压后,基本上丧失了革命的冲动,无论如何动员,如何强调革命队伍中的工人成分,革命队伍产业工人的份额还是越来越小,直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境地。相反,学生倒是最有革命的积极性,即使在蒋介石政变之前,合法的工人运动期间,学生的积极性也远远超过工人。在后来的武装斗争中,革命队伍中的学生比例依然不可忽视。

可是吊诡的是,这样的阶级分析在革命过程中的确起到了动员革命的作用。阶级内涵的不准确乃至随意,乃是中国式的阶级分析的一个特色,但绝不会因此而减弱阶级分析的动员力量。

结束语

民国的这三个面相中,进化论的信仰居于核心地位。军阀混战的政局,最终没有演成五代十国的武人跋扈、斯文扫地的局面,民主制度居然还能发生作用,关键是社会上层有这样强固的信仰,相当一部分武人其实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实行军事现代化的产物,他们也有这样的信仰。阶级话语的背景依然是进化论,只要有人能够成功地说服人们,有一种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先进的人们属于最穷苦的某一部分底层百姓,只有他们才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阶级话语就可以起到改变世界的巨大作用。显然,在几千年贫富对立阴影不散,而且知识界具有传统的反智和民粹倾向的中国,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民国的这三个面相,不只是三种历史的面目,还是隐藏在那段历史深处的三种特性,只有揭示出这种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那段云谲波诡的历史。

同类推荐
  • 风萧天下

    风萧天下

    他原本是高贵嫡出大皇子,不曾想一出生就被宣告夭折,原以为可以隐姓埋名平淡过完一生,但一次意外让他差点死于火海。死里逃生的他有了另一重身份,暗暗发誓,终有一日会将失去的一切夺回来...稳定的天下再一次开始新的战役。
  • 武乡的红色驻地

    武乡的红色驻地

    武乡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抗日军政大学等重要机关长期驻扎于此,留下了众多革命历史文物和珍贵的革命旧址。《武乡的红色驻地》主要对全县的革命旧址进行调查和搜集整理,并对团以上机构驻扎过的旧址加以介绍,反映了武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对进一步研究八路军文化,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动老区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温故(十四)

    温故(十四)

    本书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它以记述一个小人物生死与档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 将白

    将白

    新书《无双庶子》已发布,希望各位读者老爷能够移步一观!!…………这是一个穿越回古代做王爷的故事。多年以后,有人想给赵显一身黄袍,有人想给他一顶白帽子。赵显语气诚恳:我生来为启而鸣,奈何王冠将白?本书原名《白王》,只是名字被占了,跟将夜没有关系~书友群号:640355806,欢迎催更~
  • 大华绝世王爷

    大华绝世王爷

    他是现代特战队长,一次行动的意外跌入山崖,成为了一个经商世家的次子,因为不得宠和经常被欺负,用他的智慧保护了他的娘子和娘亲,他打抱不平,偶遇太子,太子登基,建立现代化特种作战……成了大华朝的异性王爷
热门推荐
  • 画魂阁

    画魂阁

    怨河的源头坐落着一座画魂阁,阁内的画魂师可以画出已经消散的魂魄,也可以修补残缺的魂魄。任何魂魄都可以画,都可以修补,只要你付出相应的代价......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武道九层

    武道九层

    轩辕大陆,实力为尊,修万法,逆天命,废材叶天一路逆袭,终莅临武道之巅!
  • 姚姚吾妻

    姚姚吾妻

    她救他妹妹,逼他结婚.“余姚,我不爱你。现在不爱你,以后也不会爱你。”结婚那日,曾墨白一脸嫌弃地对余姚说。余姚勾唇一笑,淡淡地道:“没关系,正好我也不爱你。”
  • 乐读经典(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乐读经典(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本书主要包含六个板块,分别是古诗韵律篇、现代诗风篇、名言警句篇、英语佳句篇、创业经典篇、高邮风情篇;作品主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撷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精华和现代文明中的励志良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 一个人的岛

    一个人的岛

    边界守岛民兵古杰民在三山岛上已经待了二十八年,古杰民在岛上养起了羊、猪、狗、鸡、兔大军,每日拾海蛎捉螃蟹,又有贴心的老婆孩子,古杰民非常满意自己的生活。曾经的战友、现在的大商人陈二呆却屡次找上古杰民,意图在岛上开设场所赌博卖淫嫖娼,古杰民在陈二呆开出的诱人条件下坚守职责不松口。一场龙卷风过境,古杰民奋力挣扎保全了自己,岛上的一应设施却被破坏殆尽。再次上岛的陈二呆看到古杰民承诺给自己的一片狼藉傻了眼。
  • 公子惊华:乱世第一邪后

    公子惊华:乱世第一邪后

    她是身带封印异能、冠宠天下的倾世公主;他是身份扑朔迷离、天赋异禀的绝色公子。……皇权、身世、阴谋、恩义情仇……当迷雾接踵而至,到那时,且看她置身其中,如何演绎这血色江湖!风煜笙:红尘乱世,有佳人相伴,夫复何求?洛唯歌:此生我负这天下人,也定不负他!独孤玹夜:从此以后,你和他,再无生离死别。
  • 邪帝霸爱:腹黑嚣张妻

    邪帝霸爱:腹黑嚣张妻

    上一世,她是杀手界呼风唤雨的死神,这一世,她莫名其妙地穿成了的奸细。她不管这么多,先逃命是王道。一个不小心,逃进了邪帝大人怀中。传说他权倾天下,冷血无情,不近女色。前面的,与她无关,可是不近女色……第N次,他把她困在双臂间,说:“嫁给我。”某王爷说:“把她给本王,条件随你开。”邪帝大人冷笑:“就算是锦绣江山,在本尊眼里,也及不上她一根头发。”
  • 观念的历险

    观念的历险

    《观念的历险》是对文明概念的研究,试图理解文明的存在物是如何起始的。全书始终强调一点,即人类为促进和保持文明而进行的观念历险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熔形上根据、哲学思辨、文明轨迹、历史考察于一炉,缜密谨严、洞见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 异能女王:少爷缠上拽丫头

    异能女王:少爷缠上拽丫头

    叶涵:“只因上任冰王,爱上不该爱的人,施下咒语,从此冰魔不得相恋。”凌煜:“只因幼时被迫缔结魔契,而不能和叶涵在一起。”后来,魔尊告诉叶涵,一命抵一命。叶涵:“如果解除魔契能让他不受魔族的束缚,那么我愿意。”后来叶涵死了,冰族震怒,凌煜崩溃,杀进地府要求叶涵立刻转世重生!此后,凌煜和叶涵开启了虐狗模式……收藏,评论,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