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9100000017

第17章 民族性与现代性: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双重变奏(6)

抗战中后期,西南联大的一群学院派诗人在诗歌艺术的探索中有着重要的收获。他们受欧美意象派诗歌影响,承袭了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象征、暗示、直觉等意象化表现方法,创作了大量现代主义诗歌作品。代表诗人是辛迪、穆旦、杭约赫、杜运燮、陈敬容、袁可嘉、唐湜、唐祈、郑敏等,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为他们出版诗歌合集《九叶集》,由此被称作“九叶诗人”。“九叶诗人”一方面与北大、清华的前辈诗人冯至、卞之琳的艺术影响有着关联,同时又受到欧美意象派诗人庞德、里尔克、奥登的影响,现代生命哲学和现代主义艺术理念使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与现实主义诗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他们喜欢运用独特的诗歌语言传达内心复杂深沉的情绪情感,揭示生命的痛苦与孤独,通过创造奇异的诗歌意象开创中国新诗“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袁可嘉《新诗戏剧化》,《诗创造》第12集,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8年。。穆旦的诗歌意象新颖且极具感性色彩,“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穆旦《诗八首》),短短的诗句便把诗人对爱情的激情与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九叶诗人”们的诗歌意象大多与动荡苦难的现实相关联,并且有着深沉的社会内涵与哲学感悟,“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辛迪《风景》),“人与人之间稀薄的友情/是张绷紧的笛膜:吹出美妙的/小曲,有时只剩下一支嘶哑的竹管”(杭约赫《复活的土地》),这体现了诗人们的艺术追求有着深厚的现实土壤。“九叶诗人”对现代诗歌意象的创造与探索,是中国诗歌在20世纪上半期现代性追求最为精彩的演出。

四、抗战文学与民族性回归

民族主义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两个层面的影响,第一,催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推进了文学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第二,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促使现代作家自觉回归民族审美传统,参与现代文学的审美建构。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内在关系,离不开对民族主义思潮的追溯与梳理,民族主义对中国文学民族性的激发与振荡,几乎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民族主义与文学民族性的关系从创作的主体意识中得到充分展现,晚清知识分子倡导的变法维新运动给中国文化界带来强烈的现代意识,使后来的新文学倡导者迅速走上一条追逐现代化的文化解放之路。与此同时,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使他们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中产生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始终将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作为借鉴和参照的“他者”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从语言到文本结构到审美心理都自觉地延续中华文化的民族传统,从而凸显了中华文学的民族性特质。从鲁迅的白描叙事,到新月诗人的新格律诗探索,到老舍小说民族传统的审美重现,中国文学民族性品性与作家内心爱国忧民的民族主义情怀是分不开的。

“抗战就是民族良心的试金石”《老舍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281页。,抗战爆发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巨大的冲击,他们内心的民族意识被全面激发,迅速投身于民族救亡的抗战宣传洪流中。他们“从锦绣丛中到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了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社会的表层渐向着社会的里层”欧阳予倩《抗战独幕剧选?戏剧在抗战中》,上海:戏剧时代出版社,1938年。。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被作为鼓动民众、鼓舞军人投身民族解放战争的宣传工具,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促成文艺形式更多地转向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审美形态,以迎合下层民众的审美需求。绝大多数艺术家都放下曾经的艺术理想,回到民间的通俗文艺形式中。老舍曾经痴迷于小说艺术,但抗战刚刚爆发,他就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长期喜爱的文学形式,创作快板、评书、鼓词和抗战话剧,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抗战,表达民族救亡的社会主题。老舍认为,艺术家“必须以他的国民资格去效劳于国家,否则他既已不算个国民,还说什么艺术不艺术呢?”《老舍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664页。老舍的想法也是抗战时期绝大多数文艺作家的共同理念,民族主义的情感战胜了艺术至上的理想,他们以各种通俗的文艺方式参与抗战宣传,形成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文艺潮流,这在戏剧活动和诗歌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

戏剧作为抗战宣传最主要的文艺形式,早在30年代初期的左翼文坛便开始流行。左翼作家受到欧洲和苏联左翼戏剧理论的影响,强调艺术的社会参与性,田汉、洪深等连续创作戏剧作品,表达左翼作家的阶级革命理念。九一八事变和上海淞沪抗战,许多作家都直接创作戏剧作品宣传民族抗战的政治主题。抗战刚刚爆发,戏剧界便发起大规模的抗战宣传运动,以《保卫卢沟桥》为发端,戏剧活动全面转入抗战宣传中。文艺作家和文艺青年在文协和剧协的组织下,纷纷成立抗日演剧队,奔赴抗日救国的前线,奔赴偏远的城市或者乡村,宣传抗日救亡的政治主张,创作和演出了一大批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的戏剧作品,在抗战时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宣传作用。作为戏剧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夏衍曾经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在参加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整个文化兵团中,戏剧工作者们已经是一个站在战斗最前列,作战最勇敢,战绩最显赫的部队了。”夏衍《戏剧抗战三年间》,载《戏剧春秋》1940年6月创刊号。据统计,抗战初期参与戏剧演出活动的人员多达15万人,宣传剧目有120部之多,田进《抗战八年来的戏剧创作》,载《新华日报》,1946年1月16日。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好一计鞭子”指《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三个小型戏剧。便是这种抗战宣传的代表性作品。这些戏剧演出大多借用西方话剧的场景和人物对白,将艺术构思和戏剧冲突改造成适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小型话剧或独幕剧,场景设置简化,人物对白简洁明了,戏剧语言通俗易懂,形成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艺术形式。不少作家还借用传统戏剧形式如平剧、汉剧、川剧,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迎合民众的审美习惯,吸引他们的关注。这些作品大多在简单的剧情中描述中华民族遭受日寇侵略的苦难,讲述侵略者的暴行,从而激发民众抗日救亡的民族情感,在中国内地和乡村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起到了鼓动民众抗战,支持和参与抗战斗争的宣传作用。

解放区的文艺活动从抗战开始就走上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1942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转向民间,在民众中学习,创作工农兵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作品,戏剧创作大量吸收了当地民间文化的艺术成分。秧歌剧成为戏剧活动的主要形式,这种集民间舞蹈(秧歌)和戏剧对白于一体的通俗艺术形式因得到老百姓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中央领导人的肯定而加以传播,其后被鲁艺师生进一步改造,创作出极具特色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虽然留下了西方戏剧、音乐的许多“现代”元素,但真正为老百姓所欣赏的却是其中的秧歌舞蹈和民歌小调,这种融民族传统与西方艺术于一体的艺术探索,产生了鲜明的社会效应,达到了抗战宣传的政治目的。

由此可见,民族抗战的政治环境给中国现代戏剧带来巨大的冲击,它不仅激发了民族解放的现代政治理念,同时也使西方话剧在抗战声浪冲击下,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相融合,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品质由此被重新发现和传播,成为抗战文艺及其重要的表现形态,充分表现了抗战时期民族主义对文艺民族性的内在驱动。

诗歌创作作为抗战宣传的另一种通俗文学形式在抗战初期也极为流行。街头诗、朗诵诗成为文艺青年表达民族救亡情绪的最好方式。30年代初期左联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便主张用民间语言推进中国新诗建设的步伐,抗战爆发使这一诗歌主张有了充分的生长空间,冯乃超在《时调》创刊号上发表《宣言》:“让诗歌的触手伸到街头,伸到穷乡,让它吸收埋葬土里未经发掘的营养,让它哑了的嗓音润泽,断了的声音重张,让我们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抗战带来新诗创作的全面转向,无论是国统区还是解放区,都出现了大量形式短小,语言通俗易懂,极具鼓动性的抗战宣传诗歌,一类是短小精粹的街头诗,一类是情绪激昂的朗诵诗,这些诗作以民间口语为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政治鼓动性。

街头诗又被称作墙头诗,以一种类似标语口号的方式刷写在城镇街道或乡村农舍的墙壁上,有时也被印制成传单在民众中散发。这种诗形式精粹,运用民间口语或乡间俚语写成,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明确的创作意旨,“比标语丰富、具体、复杂,有大体可念的音韵,有情感”田间《关于街头诗运动》,载《新中华报》,1938年8月15日,既有宣传鼓动性,又有生动可感的诗歌意蕴。田间创作过大量的街头诗,其中《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坚壁》等小诗曾被四处传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田间的诗作具有极强的抗战鼓动性,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闻一多《时代的鼓手》,《闻一多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2年,第404页。

朗诵诗是抗战时期新诗参与民族抗战的另一种宣传形式,它缘起于30年代初期的诗歌朗诵运动,抗战爆发后被青年诗人大力推广,他们在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高声朗诵自己的作品,给听众以直接的感染和鼓动。田间、高兰、穆木天等左翼诗人均创作过较有影响的朗诵诗。《给战斗者》(田间)、《哭亡女苏菲》(高兰)等便是广为流传的朗诵诗作。朗诵诗“在表现手法上力求朗诵通俗,深入浅出,语言朴实易懂,音韵响亮优美,读之爽口,听之悦耳……以充沛真挚的热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诗的语言表现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高兰《高兰朗诵诗集》,汉口:汉口大路书店,1938年。,从而赢得民众的喜爱。朱自清多次参加西南联大诗歌朗诵会,对朗诵诗有较高的评价,认为朗诵诗结合了“诗的语言”和民间的审美习惯,是抗战时期中国新诗在现代发展中向民间化转型的一种成功尝试。朱自清《论朗诵诗》,《朱自清选集》,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

“民族的存在不是通过民族文化来证明的,相反,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战斗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民族的存在。”[法]法农《论民族文化》,转引自《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罗钢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83页。抗战文学的民族性回归与现代性张扬交互呈现,并不相悖,一部分文学青年努力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表现民族生活的苦难,建构属于现代品质的民族新文学。更多的文艺作家则将自己的创作与抗战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努力用大众喜爱和接受的民族审美形式表达民族救亡主题,从而使抗战文学形成热烈喧嚣而又繁复深沉的复杂风貌,无论是文学主题还是文学形式都形成多层面和多样化特征,其现代性追寻与民族性建构相互冲撞、相互激荡,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进程最为复杂、也取得巨大收获的时期。

(第三节)民族性喧哗与现代性沉寂——50—70年代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学的整合

一、社会主义文学的历史渊源

“社会主义文学”并非是一个有着严格理论界定的文学概念,也不是一个有着鲜明的文学思潮特征的文学运动,而是一个受政治革命影响而形成的文学思潮。它以一种相当独特的方式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影响,那就是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全面融合。这种融合通过理论建设来加以倡导,并在共产主义实践中逐步完成。19世纪中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马克思、恩格斯首创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不仅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政治革命思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后,列宁、斯大林进一步强调了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对苏俄文学运动的转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开创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阶级斗争理论是其核心内容,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原理中得出了“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结论,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依据。在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中,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社会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文学家所要表现的正是历史变化的复杂过程。因此,对作家而言,只有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阶级革命意识,积极参与政治革命实践,才可能创作出符合社会主义需要的新时代文学。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实践,就要求作家必须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阶级革命的意识,参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艺作品,形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学,又称“拉普”文学。

同类推荐
  • 遍地生命

    遍地生命

    五月二十八日晚十一点走出首都机场的时候,候机楼四周成片的灯光让我一时难以适应,行驶在回家的路上,道路两旁扑面而来的繁华和祥和,带给我一阵阵想哭的冲动。好些天过去了,现在的心情,依然无法从西南那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回到这里来。与赴川采访归来的同事交流,才知道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身回来了,心没回来。二十七日晚,返回的前夜,难以成眠,长久站立于十二楼房间的窗口眺望。入夜的成都,偶尔有霓虹在眼前闪过,街道已恢复了它一如既往的平静和从容,这座中国西南重镇的天空,已是云淡风轻。
  •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以中国人的视角完整反映南京大屠杀始末。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 和你一起变老:给爱人朗读(朗读者系列)

    和你一起变老:给爱人朗读(朗读者系列)

    《和你一起变老:给爱人朗读》收录近70位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经典名篇,周作人、郁达夫、朱生豪、普希金、裴多菲、塞尔努达……精选善本,经典词句,坐在温和的时光里,和爱人听风看雨!倾情撰写导读:文字深层解析、朗读情景提示。《和你一起变老:给爱人朗读》一书除了收录著名作家的经典文字,对作者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也对文字所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还给读者提供了不少朗读的建议,让读者更立体地了解文字的内容,更顺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 送沛县司马丞之任

    送沛县司马丞之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巴什卡小铺(一)

    巴什卡小铺(一)

    1980年10月的一天,我上班来到办公室,按照多年的习惯,坐在写字台后的椅子上,马上打开了收发员早已摆放在案头的报纸,这是一份当天的《哈尔滨日报》。当时的报纸,不像现在有几十版,平日只有四版。人们看报,也不像现在,只浏览一下大标题,而是从头到尾,几乎每一篇文字都会仔细看。那天,四版报面很快看完了,工作还没开始,我就开始看中缝里登的广告。忽然,一则公证处的公告引起了我的注意:兹公告,无国籍俄罗斯人巴什卡?伊万诺芙娜,因病在外侨养老院去世,享年90岁,遗有沙曼街37号房产一处。
热门推荐
  • 献身大农业

    献身大农业

    重生,不是为了王者归来,不是为了牛到单挑世界,更不是为了后宫佳丽三千。重生之后,只想父母亲人健康喜乐,只想自己可以自由自在,而无所顾虑,可以培养几项兴趣爱好,并能随心所欲的享受它们。重生,希望能活出一种简单的纯和真。(处女需要呵护,幼苗需要栽培。各位亲,请您不吝一双妙手,多多点击、多多推荐、多多收藏。多多点击、多多推荐、多多收藏。多多点击、多多推荐、多多收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是国家间的信息传递,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开始对传播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注意。国际传播空间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分哪些层次?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传播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哪些特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的国际传播史该如何认识?《国际传播史》从国际、国家和媒体的不同角度对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颇具可读性与启发性。《国际传播史》由刘笑盈和何兰主编。
  •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养育一个孩子,是一场向内心深处的探险。如何才能打破我们心底的桎梏,让另一个生命的成长更加自由、坚实和舒展,让更好的爱成为可能?答案或许是:打破定见、放下控制、感受本然, 把自由与从容还给自己,也交给另一个生命。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记述了自己从孕育生命前的惶惑,到养育过程中历经的种种精神上的革新,既是一封封写给孩子的热烈情书,也是对为人父母者内心桎梏的冷静剖白,在深情与理性的双重奏中,让我们得以一窥爱的真意。
  • 云顶枪神

    云顶枪神

    “喂,这里是林浩,你的账号我已经帮你打上云游了,我给你送来,发个地址给我。”“是收到,地址我会发的,价格是多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无限英雄之无尽征战

    无限英雄之无尽征战

    一款未来的游戏系统,为了证明自己是最好的游戏,拉着洛羽的灵魂开始征战诸多平行宇宙。而洛羽必须使用不同的英雄联盟角色,在不同的世界中战斗,达成最强的称号。
  • 爱让我坚强

    爱让我坚强

    这些年的时间,为着实现这样饱满的人生,断断续续地做着一些代价高昂的遥远的梦,断断续续地写些不叫文字的文字,断断续续地被生活的遗憾所打岔,跌入低谷,并且拒绝任何搭救,自己慢慢摸索着爬起来继续走。这青春,与世间任何一段青春无异--年月里那些朝生暮死的悲喜,也就这样野花般自生自灭地燃烧在茫茫命途上,装点了路人的梦。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当代中国的智慧论: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的内容在于述评我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智慧说的创立者冯契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的贡献,资料详实、论证严谨、表达顺畅、层次架构安排合理,体例格式也较为规范,是了解并研究冯契哲学的较好读本。
  • 敢问敢答

    敢问敢答

    本书从录像从录音从回忆中整理出数十万字的“问答”,挑挑捡捡地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大获读者的青睐。用本书敢字来修饰来修饰问答,有点可笑,有点张扬,更有点故意标榜,倘若你一口气或是两口气但绝不会三口气看完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我的这个敢字用得挺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