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2700000033

第33章 感悟五十年

——祝《凉山日报》创刊五十华诞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凉山日报》已经年届五旬,进入“知天命”的成熟时期。我们这一批抽调去参加创刊工作的“老报人”,都已至耄耋之年了。

我是在上世纪的1958年4月,从普雄县民主改革工作团调到《凉山报》(《凉山日报》创刊时名为《凉山报》——编者注)的。那时交通极不方便,从普雄出发,一马一驮,叮叮当当(一马坐人,一马驮行李),第一天歇越西县的中所坝,第二天翻小相岭住喜德县。当时的小相岭、深沟一带还不“清净”,因有普雄县民警中队的教导员老党和两名武装战士同行,一路平安。第三天到达西昌,住凉山州政府设在那里的招待所。休息了一天后,改乘刚修好通车的西昭公路的班车到凉山州首府昭觉。因为《凉山报》刚修好的干打垒平房没有完全竣工,不能住人,就住在州委院内的客房。1956年初我从州委宣传部抽调到基层搞平叛和民改,一直没有回过机关,这次回来既感到亲切又觉得陌生,幸好接待我的是宣传部的秘书,也是《凉山报》筹建工作的领导之一、老同志郭同生,一切都比较顺利。

凉山州委决定,四川省委宣传部批准,《凉山报》于五一创刊。当时正是凉山州取得平叛和民主改革全面胜利的第一年,偏偏遇上全州性春旱,小春受损失,大春种不下去,为了宣传报道破除群众的迷信思想,开展人定胜天、夺取丰收的抗旱运动,我在4月下旬被派到昭觉县四开区去采访。那时报社正在筹建中,介绍信也是由州委宣传部开出的。我清楚地记得,发回的第一篇稿子是请区上的邮递员小王专门送到报社的,题目是“四开区万人投入抗旱运动”,是《凉山报》创刊号的头版头条。发回的第二篇稿子是《破迷信,除陋习,四开乡家家户户修厕所》。今天,我提及这篇稿子是有点用意的。当时全国正在学习贯彻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刚开始。而凉山呢,民主改革刚取得胜利,一切工作都得在奴隶社会的废墟上进行,即便是修厕所这么一件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事儿,群众也要有破除迷信,改革多年陋习的勇气,实在是破天荒的大难题呀!

现在,事隔五十年,人也老了,怀旧之心、留恋之情,总是萦绕于心,不时在脑海里涌动、闪烁。那些影响群众、让自己受到教育的新鲜事儿,那些令人感动的翻身奴隶平凡而又朴实的形象,那些难忘的清苦生活和艰难岁月,真是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呵。

因为时间、精力和篇幅所限,这篇短文只能写两个题目:一、科学贯彻执行办报方针;二、主业与副业,一个“杂”字了得。

科学贯彻执行办报方针

因为事关办报方针,所以需要“老生常谈”,只有常谈常新,方能与时俱进。

《凉山日报》从创刊起,就忠实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双办”方针。这个方针真灵。首先是州委特别重视,第一书记王维训除了亲自审查报纸的每一期大样,遇到停电还亲自到报社来,同工人一起用脚踩平板印报机。每踩两转印出一张报纸,几千份报纸就是这么印出来同读者见面的。尤其令我们感动的是,在州委召开县委第一书记会议期间,州委领导竟把各县委书记从州委带到报社来,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喝一杯白开水,同报社的领导一起座谈怎样办好《凉山报》的问题。

有了党的领导,州委的重视,第一书记亲自出马,加上宣传部部长白志方同志和报社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凉山报》从无到有,作用日益凸显,影响不断扩大,读者、朋友和通讯员队伍越来越大,在1960年前后,终于成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两张名片”之一。(当时王维训同志的原话是:两块招牌,一块是《凉山报》,另一块是凉山文工团。1990年,我们在成都聚会闲聊时,维训同志再一次重复了这些话。“名片”二字就是那一次由我们提出修正的。)

《凉山报》的记者很争气,听党的话,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边干边学,边学边干,锐气十足,信心百倍。遇到重大新闻,编辑部的同志拿着报纸到机关、会场、工地去送赠、去叫卖。记者下乡,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自觉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重要会议,他们都主动邀请记者去报道。除了参加会议,领导同志还帮助记者搜集材料,讨论稿件。那时候条件极差,记者下乡采访,搭个货车坐在货厢里,或者顺路坐拖拉机,算是幸运啦。多数时间是靠走路,靠两只脚跋山涉水,走村串寨,很辛苦,也很快乐。他们是:一支笔,一个笔记本,有的同志还有一台照相机,一把小手枪,加上年轻力壮,又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自然会透出几分潇洒和浪漫,赢来许多好奇、羡慕和赞美的目光。

在长期贯彻执行“双办”方针的实践中,我们把它通俗化叫“吃透两头”,“通天入地”,非常形象、生动。所谓“两头”是“上头”和“下头”,“上头”是指党委、领导;“下头”是指基层的实际情况,群众的思想和要求。而且强调“两头”的结合与统一,在“两头”的一致性上抓住特点,创造成绩,总结经验。基于这一认识和理解,多少年来我们都是立足凉山,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把民族平等团结、共同进步放在首位,花大力气开展报纸的群众工作,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其中最突出的是在全州各县委配备通讯干事,在基层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培养、发展通讯员的基础上,通过州委宣传部定下了“两个人要配齐,六个字要落实,三件事要办好”的雷打不动的制度。即:两个通讯干事要配齐(一个汉族干部,一个彝族干部),切实做到“在职,定位,专用”,认真做好通讯报道、社员读报、发行报纸三件事。

为了适应报纸的群众工作之需,报社不仅设置了群众工作组(即以后的科、部),主管群众工作,做到来稿登记,有信必回,退稿要提出具体意见等。同时创办了《通讯·读报·发行》专刊,作为报社开展群众工作的阵地。经过州委同意,报社还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州的“三优”代表会,即选出在通讯、读报、发行三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模范代表,由各县委的宣传部部长或副部长带队,会聚一堂,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奖励先进,安排任务。三十年前的这些颇具特色的经验,曾由全国新闻机构的机关刊物《新闻战线》作过宣传介绍。

时间进入新世纪。2006年,我读到一本老报人的自选集,使我大开眼界。没想到20世纪80年代,在新闻界的高层领导中,对于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还发生过一场持续数年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党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党报要有党性,也要有人民性,党性源于人民性,人民至高无上;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党报的人民性这个提法含混不清,没有阶级性,忽视阶级斗争的存在,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表现。后来还是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说了话,才终止了这场尚未完全公开的争论。耀邦同志说:我们的新闻工作有很强的党性,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离开人民性就不叫党性,党性就是人民性。

读过这本书,我大受教育,又暗自庆幸。幸好那场争论和内部批判没有像“文革”时期那样层层往下灌,不然《凉山报》下工夫搞群众办报的那一套提法和做法,又得挨批判了!

过去几十年中,《凉山报》还贯彻了一个方针:“小报小办”。这个方针我们讲了二三十年。但是,我至今也没弄清楚这个方针是哪里提出来的,怎么提出来的。我多次回忆,我们的依据是开报纸工作会议时有领导讲过,在少数领导的讲话稿中看到过,报纸上登载过,我本人也在会上作过传达。可是我在贯彻执行中总觉得很别扭,“小报”比较明确,是指四开报纸(大报是指对开报纸)。就是“小办”不好理解,因为谁也没有给它下过定义。《新民晚报》《北京晚报》至今也是四开报纸,有时一天竟印出了几十版,有套红大标题,还有彩色版等,难道这是小报“小办”吗?四川的《成都晚报》,由对开大报改为四开,难道是由大报“大办”改为小报“小办”吗?实在令人感到迷惑。如果说小报“小办”是指文章短小、题材接近群众、表述通俗化等方面而言,可是这些要求乃至规定,从来都是既对大报又对小报同时提出的,不少时候还对大报特别强调,半点也不是只说小报、只对小报、只要求小报嘛。

从多年的办报实践中,我反复思考、琢磨,认为“小办”中的这个“小”字必须改掉,因为它含混不清,容易引起多种歧义,让人捉摸不透。我于1987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小办’改‘精办’开创新局面”。没想到这篇文章不仅得到州委书记的赞许,而且破例地批了:这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好文章。先后被《凉山科技顾问团通讯》《凉山社科联通讯》刊登。以后被报社收入《凉山日报新闻作品选·言论集》。

同类推荐
  • 信仰之海

    信仰之海

    马休 阿诺德在维多利亚的盛世,听到了代表基督精神的“信仰之海”落潮的哀声,于是呼吁用真诚的爱来拯救那表面上光明的世界。如果说,《信仰之海》作者也有自己的“信仰之海”,那一定是诗歌,毕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里的大部分文字,都与诗歌有关,涵咏经典诗文,足见作者滋养性情之用心。还有小部分文字是关于翻译和读书的随笔,是现实生活的点滴侧影。《信仰之海》可以说是作者对“诗性人生”的诠释与见证。
  • 许地山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许地山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学生阅读经典:许地山散文》本书为“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之一,收录了许地山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
  • 阿坝阿来

    阿坝阿来

    该书是《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的短篇小说集。它以四川阿坝为背景,带着藏族的风土人情,讲述了一个个成长性的小故事。其中还包括一幅阿坝的旅行线路图,相信您可以带着这本书有机会用心灵,甚至用脚步亲自行走在阿坝的天空下,至美的景色、至情的感受、奇异的文字。跟阿来的其它长篇和短篇集不同的是,这部以《阿坝阿来》命名的小说集是以阿来的出生地四川阿坝为全部背景,凸显出他有别于其他汉语写作者的“文学田地”。鲜明的藏族风物人情,“成长性”的内在轨迹,甚至包括一幅阿坝地图,以及到阿坝的旅行线路图,都使这部独特的短篇小说集更像是阿来引领着喜欢他的读者所作的一次从自然到心灵的奇特旅行。
  • 你的委屈,终成治愈(精装纪念版)

    你的委屈,终成治愈(精装纪念版)

    每两个人之间就有一场博弈,每一场博弈都在寻求平衡。我们和熟悉的、陌生的人构成纵横交错的网,我们同时在和无数人玩跷跷板。54个小故事,54次和另一个自己从博弈到言和的内心体验。这里的冲动、不平、失望、心慌、委屈,你都有过。时间的大风吹走砂砾,剩下闪着光的治愈和希望,正是留给你的。有一天,蓦然发现,那个给你委屈的人也悄悄给了你治愈,那个和你博弈的人也自始至终陪伴你。这才是真相,也是生活的希望。
  • 弗罗斯特诗选

    弗罗斯特诗选

    《弗罗斯特诗选》结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代表性的诗篇,配以优秀翻译家顾子欣的译文。弗罗斯特的诗歌成功地运用了美国口语,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比较浓厚的地域性的文化色彩,他的诗歌因此而饱受争议。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朴素,能代表美国诗人在二十世纪初的诗歌风格,那就是通俗易懂,广泛地描绘自己的经历和真实的生活感受。借助于象征手法和暗喻、寄托,弗罗斯特的诗歌兼备了浅显和深度等多种质感。
热门推荐
  • 后宫尔珍公主

    后宫尔珍公主

    她,21世纪都市女性常紫苏穿越到清朝。复活于一个公主的身上。从此她便是爱新觉罗·尔珍,有一个不受宠的额娘秋沁柔。宫廷里的那些女人们永远都是斗争不断,常紫苏冷眼看这宫斗不停。由于秋沁柔遭人所害,得了不治之症,为了报答秋沁柔的救命之恩她溜出宫求医。他,说:“紫苏花为你开,清风为你来,雪影为你倾倒。你是我这辈子都值得爱的女人,此生永不负你。”他,说:“有朝一日,我要让天下美食都是出自我的手。让我给你做一辈子的山珍海味。”他,说:“医者本仁心,而我不是仁心的医者,但为了你我愿下山救治你的额娘。”他,说:“我原是佛门中人,因为犯了戒律被逐出师门。既然已不是佛门人,那么我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他,说:“我愿意等你一生一世,你可愿等我凯旋之时来娶你?”她,在清宫中原本是想清静的过日子,却没想到树欲止而风不停。聪颖的她是如何巧妙的应对这群后宫里的女人,又是如何溜出宫,流浪于江湖苦寻救命之药。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逍遥小神农

    逍遥小神农

    新时代大学生农民,意外得到药皇传承,逆天崛起!每天晚上十一点左右更新!!!!新书《修道千年归来》发布了,请各位道友一起去观赏,多多支持,在此拜谢了!
  • 后觉

    后觉

    提起吕崇,人们对他的看法普遍一致:这人挺仗义挺无私。倒不是什么大公无私,这年头有大公无私的人吗?即使是出家人,首先您也得自个儿解决好食宿问题吧?吕崇在待人接物方面,给予得多,替别人考虑得多,斤斤计较得少。比如当初和孙燕离婚。两人相识于中学时期,吕崇比孙燕高两届,都是校学生会的,孙燕进大学之后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毕业后两人结婚。为了事业要孩子虽然稍晚,但老天眷顾,吕崇三十岁那年,孙燕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再后来,吕崇搞活动时遇到悦悦,纠缠了两年多,割舍不下,最后只好找了个软柿子捏,向孙燕提出离婚。按说那俩人完全没有可比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道德真经颂

    道德真经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放开我的基金会

    放开我的基金会

    种田文利用异常事物来发展科技悬疑调查风+基金会的异常事物背景是蒸汽朋克时期+炼金术ps:不了解基金会的朋友也可以看,所有异常事务都会慢慢介绍的,不会有阅读障碍。(粉丝群不定期发红包?ω?984509023)
  • 达理老上海屋檐下的无奈与哀伤

    达理老上海屋檐下的无奈与哀伤

    母亲到外公家时,外公还没回来。家中只有一个跟了外婆很多年的老姨娘阿苗娘正在厨房里准备晚餐。家里虽然窗明几净,但自从外婆去世后,母亲几乎很少回这个已经没有了娘的娘家。“陶先生一歇歇就回来,伊前两日就有电话来,讲二小姐今朝要回来,跟爹爹一道吃夜饭。二小姐看看——”阿苗娘端起一只碗凑到母亲面前,“小菜场早晨刚杀的活鸡,新鲜得来!你爹爹讲,二小姐顶喜欢吃酒醉鸡,我已经用绍兴花雕浸了好几个钟头了。还有炒年糕、油焖笋、爆鳝鱼,全是你欢喜的小菜。”阿苗娘的话,让这个死气沉沉的家有了一缕悠悠的暖意。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 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 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 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
  • 明伦汇编人事典魂魄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魂魄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