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1100000028

第28章 内乱导致外患(1)

灵王末年,不安的情绪笼罩着全国,平民和贵族都觉得要变一变才好。平王其人心术不正,但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装扮良好的形象。靠着兵权和诈术,他逼死了包括两位国君在内的三位兄长。

虽则尽力不露形迹或少露形迹,可是局内人终究会透露给局外人。

此等行径一旦为人所知,便会不胫而走,曾几何时,就路人皆知了。

但当时有一个传说,可以使平王心安理得。据《左传·昭公十三年》所记,共王有宠子五人,照例应立长,可是共王游移不定,想了解神的意向,便派人拿着一块璧遍祀群望,祷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然后,共王同夫人巴姬秘密地把这块璧埋在宗庙的庭院里,让五位王子按长幼顺序一个一个入拜。老大的两只脚跨在璧的两旁;老二的一个肘碰到了璧的一边;老三、老四离璧都远;老五还小,让人抱进来,拜了两次,都正好压在璧的纽上。这样离奇的占卜方式是旷古未有的,或许只有楚人才会这么别出心裁。事有凑巧,“神意”居然都应验了。共王死,老大嗣立,是为康王;康王死,其子嗣立,是为郏敖;老二杀郏敖而自立,是为灵王;灵王末年,老三、老四、老五发动政变,灵王和老三、老四相继自尽,老五即位,是为平王。这个埋璧卜嗣的故事充满了神秘的气氛,与之相关的史实则贯串着戏剧性的情节,令后人将信将疑。

唐人元稹作《楚歌》十首,其一有句云:“当璧便为嗣,贤愚安可分?”

假如只为自己着想,那么,平王确实比灵王聪明得多。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掌握着稳定的多数。他密切地注视着臣僚,对危险的朕兆极为敏感,既不能容忍骄横跋扈的权臣,也不能容忍才高望重的贤臣。一旦出现了,就必欲除之而后快。由此,在平王统治下,杰出的人才都湮没绝灭或远走高飞了。

(第一节求安

平王即位之后,有三件亟待处理的大事:其一是封赏功臣,其二是抚绥民众,其三是敦睦诸侯。只要做好了这三件大事,而且无意外变故,他的王位就将同他的天年一样长久。

蔓成然厥功最伟,受命为令尹。其父斗韦龟知道共王埋璧卜嗣的内情,早就把蔓成然托付给公子弃疾了。蔓成然以为公子弃疾得王位是神意,甘效死力。观从也有殊勋,平王让他自选官职。此人倒还知趣,所求不奢,因先人是佐开卜的大巫,便自荐为卜尹。卜尹类如神职,非有巫学根底者不得预其选,很少有人去竞争。

右尹子革奉命在方城内的宗丘清查“上国”即内地的兵,救济贫民,赦免罪人,荐举贤才,惩治奸凶。宗丘地望无可考,疑在芈姓始兴之处,即丹水之阳或荆山之阴,莫敖屈罢奉命到方城外的召陵清查“东国”即边疆之兵,也做子革在“上国”所做的那些事。

平王宣布:让民众休养生息五年,才考虑用兵。

平王信守诺言,让蔡人和陈人复国。蔡隐太子有子名庐,回到了蔡国。陈悼太子子名吴,回到了陈国。

当初灵王灭蔡为县后,把许、胡、沈、道、房、申的公族迁到楚国的腹地去了,平王即位后,让他们各回故地。许、胡、沈三国还算是附庸,道、房、申三国则早就灭掉了。

不大不小的郑国,地位特殊。平王为了与郑国结好,派行人枝如子躬把犨、栎两邑退还给郑国 ∵近汝水,栎近颍水。两邑是楚国的北方重镇,枝如子躬以为退还给郑国对楚国不利。因此,到了郑国,他绝口不说割地。郑人倒是先已风闻,按捺不住,带着试探的口气对枝如子躬说,敝国道听途说,贵国要把犨邑和栎邑赐给寡君,就请大夫吩咐吧!枝如子躬断然答道,我不曾听说寡君有这个命令。郑人怏怏不乐,但是无可奈何。回楚国后,平王问起犨、栎两邑交割的情况,枝如子躬脱掉官袍,表示待罪,答道,臣有违命之过,没有丢弃国土。平王却高兴了,拉着枝如子躬的手说,你怎么能如此自辱呢?你就回去休息吧!以后寡人还会有要事让你去办的。一切顺顺当当,平王对局势的迅速稳定深为满意。可是,蔓成然居功自傲,贪得无厌,与当时的巨富养氏争利,各不相让。平王如果听之任之,可能愈演愈烈,乃至失控,这对他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公元前528年———平王元年,杀蔓成然,灭养氏,以不偏不倚之名,收一石两鸟之功,朝野为之震动。事后,平王命蔓成然子斗辛为郧公,以示不忘斗氏旧勋,这又是一举两得,既可安抚元老,又可收揽人心。

平王杀蔓成然而灭养氏,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全无惩治贪黩之意。平王在位期间,贪黩公行成为一种痼疾。贵族都明白,贪黩是无妨的,只要不冒犯平王就万事大吉。平王自己是贪黩的表率,比灵王有过之而无不及。《新语·无为》说:“楚平王奢侈纵恣。”《左传·昭公十九年》记居官清正的沈尹戌说:“吾闻抚民者,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民乐其性,而无寇雠。今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罢死转,忘寝与食,非抚之也。”这时,距平王即位不过六年。但平王对外务相安,不喜轻启边衅,这却与灵王截然相反。对楚国的民众来说,劳苦虽则依旧,和平毕竟还能使他们得到一点安宁。就国间关系来说,那是一段比较平静的岁月。晋国六卿强大而公室卑弱,六卿的兴趣贯注在内争上,谁也不愿出头冒巨大的风险与楚国角逐了。郑国由子产执政,对内宽猛相济,对外刚柔并用。

恰逢楚、晋两国都有难解难分的内争,郑国便也得到了一向罕见的恩惠———和平。

陆浑之戎位于晋、楚之间,是晋与楚的缓冲地带,平时晋、楚都不去过问。这时陆浑之戎的首领是戎蛮子嘉,他背弃了中立的传统,顺于晋而逆于楚。公元前526年———平王三年,楚诱杀戎蛮子嘉而立其子。其明年,晋灭陆浑之戎,陆浑之君奔楚。晋人适可而止,楚人置若罔闻,北线还算是安宁的。

可是东线不像北线那么让人放心,是年吴师来伐,边邑告急,令尹子瑕(阳匄)和司马子鱼(公子鲂)领兵出征。子瑕卜战不吉,因而心绪不宁。子鱼依据楚国卜战应由司马命龟的惯例,要求改卜。

改卜的结果,化凶为吉。楚师大败吴师,掳获吴先王夷昧的乘舟余皇,可是子鱼在激战中阵亡了。余皇是当时最好的一艘游艇兼战船,吴人视之如国宝。楚人把余皇抬上岸,在它的周围挖了深沟,派兵严加守护。吴公子光要把余皇夺回去,派三个“长鬣者”冒充楚人,潜伏在离余皇不远的地方,嘱咐他们:待天黑后,一听到吴人喊叫“余皇”,就跟着大喊大叫“余皇”不止。派“长鬣者”前去,是因为楚国男子有蓄须的习惯。假如派下巴光光的人去,那是很难冒充楚人的。入夜后,吴人埋伏就绪,吴公子光高呼“余皇”,三个“长鬣者”当即响应,接连大喊大叫了三次。守护余皇的楚人大惊,一拥而上去杀“三个长鬣”者。吴人伏兵突起,赶走了队伍紊乱的楚人,夺回了余皇。

江陵县泗场出土的铜戈一件,有鸟虫书铭文“楚王孙鱼之用”六字,应为子鱼生前所用,是这位忠勇的将领留给后人的光荣遗物。

许国夹在郑、楚两国之间,苦不堪言。郑国总想把许人赶跑,楚国老是让许人搬家。平王即位后,许国迁回叶县去了。可是,到公元前524年———平王五年,许国又不得不奉命迁走了。左尹王子胜认为叶县是楚国在方城外的屏障,让许国待在那里不妥。经平王允准,王子胜把许国搬到析邑的白羽(在今河南西峡)去了。其明年,工尹赤又奉命把陆浑之戎的别部阴地之戎搬到了丹水与汉水之间,名其地曰下阴(在今湖北老河口)。同年,在北疆重修郏邑城,在东疆增筑州来城,又把拘留在楚国的吴公子蹶由送回吴国去。楚国对北线和东线的方针仍是维持原状,宁固守,毋冒进。

(第二节招祸

一次宫廷阴谋搅动了平静得好像一潭死水的政局,其冲击波从国内传送到国外,又以高强度从国外反射到国内。这次宫廷阴谋最初纯属无事生非,因由似乎微不足道,如同起于青之末的一缕轻风。但在二十余年之后,竟化为拔木摧屋的飓风,导致郢都沦陷,成为楚国历史的一大变局。

上述似乎微不足道的因由是平王为太子择妻,这本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太子名建,是平王娶蔡国女子所生。平王即位后,命伍举子连尹伍奢为太子太师,命宠臣费无忌(费无极)为太子少师。

太子建尊重伍奢而嫌恶费无忌,使费无忌暗自衔恨。公元前527年,太子建年十五。费无忌对平王说太子建可以成家了,平王为太子建聘秦女嬴氏为夫人,命费无忌到秦国去迎亲。费无忌发现嬴氏貌美,阴谋便由此而起。其明年初,嬴氏到郢都,费无忌劝平王自娶。平王好色,不管儿子作何感想,居然掉包,自娶嬴氏为夫人,对费无忌就格外宠信了。

嬴夫人为平王举一男,名壬。公元前523年———平王六年,采纳费无忌的建议,派太子建去镇守城父,名义是让太子建管方城以外,由平王自己管方城以内,当然,这是欺人之谈。

其明年,费无忌诬告太子建与伍奢密谋以齐、晋为外援发动叛乱。平王信以为真,召见伍奢,严加诘问。伍奢规劝平王不要亲小臣而疏骨肉,平王执迷不悟,把伍奢关押起来,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死太子建。奋扬情知太子建无辜,自己不慌不忙上路,暗中派人先行向太子建告密,嘱太子建逃走。太子建逃到宋国去了,奋扬才赶到城父。奋扬让城父大夫把自己押送到郢都去待罪,平王问奋扬,那个命令,出自寡人的嘴里,进到你的耳里,是谁泄漏给建的?奋扬坦然说,是臣。大王曾经嘱咐臣要像服侍大王一样服侍太子,臣虽不才,不敢三心二意。臣按大王先前的嘱咐执行了,不忍心按大王后来的命令执行。臣已把太子放跑,现在后悔莫及了。平王问道,那么,你怎么还敢来见寡人呢?奋扬答道,臣没有完成大王的使命,如果不来,那就是再次违命了,臣不敢。平王无奈,对奋扬说,回城父去吧!还像以前那样做你的官吧!

费无忌对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都是人才,假如逃到吴国去,会给楚国带来忧患的,要杀掉他们才好。平王让伍奢叫两个儿子到郢都来,说是,他们来了,你还能活下去;他们不来,你就非死不可。伍奢说,长子尚会来的,次子员却不会来。平王问道,这是什么缘故?伍奢说,尚孝而好仁,员勇而多谋。以后给楚国带来忧患的,一定是员。平王派使者召伍尚、伍员,伍尚对伍员说,我到郢都去尽孝,你到吴国去设法报仇吧!于是,伍尚奉召而去。伍员则张弓搭箭出见使者,作将射之状,使者惊走,伍员乘机逃脱。

伍员果然逃到吴国去了,但他不是直奔吴国,而是追随太子建,先后经宋、郑、晋诸国,才逃往吴国的。公元前521年———平王八年,宋国内乱,太子建与伍员奔郑国,不久转往晋国。晋顷公要太子建再到郑国去做晋国的内应,说是灭掉了郑国就把郑地封给太子建。太子建一时糊涂,竟回郑国去了。焉知被知情者告发,郑人杀死了太子建。太子建有子名胜,尚幼小。伍员带着这个不抱就得背的胜,逃往吴国,沿途历尽艰险。《史记·伍子胥列传》记:“伍胥(伍员字胥)……与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

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战国策·秦策》记伍员“槖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匍匐),乞食于吴市”。昭关,在今安徽含山西北。伍员和胜是躲在商人的货囊里过昭关的,还是徒步绕小路过昭关的,无由断定。“赐粟五万石”和“爵执珪”都是后人杜撰的,当时楚国还没有赐粟以万石计的赏格,而且还没有执珪这个爵位。

到了吴国,伍员求吴公子光引见吴王僚,吴王僚未予重用。伍员只是耐心等待,据说曾躬耕为生。

这时,楚国正被卷进宋国的内乱中去。先是,公元前521年———平王八年,宋元公与华氏由相恶而相攻,宋元公以齐、晋、卫三国为外援,华氏的外援只有一个吴国。华氏不敌,向楚国求援。

其明年春,平王命司马越领兵迎华氏,宋元公不得已,纵令华氏诸大夫及其同党逃到楚国去。

公元前519年———平王十年,吴伐楚,公子光为元帅,直逼州来。令尹子瑕抱病偕司马越出征,率楚师和胡、沈、顿、许、陈、蔡之师救州来,子瑕死于军中,楚师士气不振。两军战于鸡父(在今河甫固始东南),胡、沈、陈三国之师因轻敌而大败,许、蔡、顿三国之师闻风遁走,楚师尚未列阵即行溃退。是年秋,吴公子光领兵入郹阳(在今河南新蔡),迎太子建之母去吴国与其孙胜会合。

太子建之母乃郹阳封人之女,因其子被废而幽居郹阳,与吴人暗通消息。这次是乘吴师战胜之机,携其宝器逃亡到吴国去了。司马越闻讯,领兵急迫,没有赶上。《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越自责云:

“亡君夫人,不可以莫之死也。”越回到家乡澨,即自缢以谢罪。

这一仗,楚国损兵折将,失地丢人,窝囊之极,声威因而大减。

囊瓦(子常)继为令尹,征集役徒,加固郢都城垣。左司马沈尹戌不以为然,《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沈尹戌说:“子常必亡郢。

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境)。”沈尹戌认为只要没有“内忧”和“外惧”,国都就无须筑城。当初若敖、蚡冒以至武王、文王,国土方圆不过数百里,尚且不在郢都筑城,现在国土达方圆数千里,却在郢都筑起城来。要凭这城来固守,那是很难做到的。

沈尹戌坚持重外线、轻内线的作战方针,至少要御敌于方城之外,代表了春秋时代楚国占主导地位的战略思想。屡战屡胜的强大国家确实不必有城垣。东方和西方都这样。古代的斯巴达,在希腊诸城邦中以尚武善战著称,它就是没有城垣的。楚国假如还像成庄时代那样每战都在外线,筑城也将是多此一举。然而今非昔比,灵平时代的楚国与吴国交锋败多胜少,应该变通为外线、内线并重才好了。

囊瓦的错误不在于为国家筑城,而在于为自己敛财。此人甚贪,《国语·楚语》记斗且说囊瓦喜欢“蓄货聚马”,“如饿豺狼焉”。当时,“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因而,囊瓦“积货滋多,蓄怨滋厚”。

公元前518年———平王十一年,吴楚发生边民纠纷。吴国边邑卑梁(在今安徽天长西北)与楚国边邑钟离(在今安徽凤台东北)毗连,都种桑育蚕,一吴女与一楚女因争桑树而扭打。事态越闹越大,楚女家杀死吴女家,卑梁大夫征发邑兵进攻钟离。恰巧,楚国扩建了舟师,平王自将东巡,闻变,当即攻破卑梁。吴公子光领兵迎战,因楚师强大而逡巡不前。这时越国的战略方针是西联强楚、北抗劲吴,先派大夫胥犴朝见平王,又派公子仓和大夫寿梦(此人与已故吴王同名)领兵从征,还送给平王一艘乘舟。越人的造船技术比楚人高明得多,这艘王室的乘舟大概同余皇相似。平王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转悠了个圈,以为达到了威服吴人的目标,就奏凯回国了。焉知楚师刚撤走,吴师就攻占了钟离和巢邑。成语“卑梁之衅”,意即小事化大。国间关系就有这么复杂,细故往往酿成巨祸。

反之,若要大事化小,就不那么容易了。

同类推荐
  • 大河长流

    大河长流

    齐朝的盛世即将过去,天下即将纷乱。关西的勋贵们与山东豪杰们纷纷走上乱世舞台。
  • 大毛文集

    大毛文集

    有人说,猫头鹰一叫,就会死人,那是迷信话,不要信它。(本书收录了作者散文、诗歌、随笔、情感、武侠、玄幻、恐怖、穿越小说等原创作品,欢迎读者朋友们免费评鉴!)
  • 五王争霸

    五王争霸

    阴谋!阳谋!情义与背叛。帝王家又如何?当一切已成定局。蓦然回首!失去的多,还是得到的多。
  • 从废墟到罗马帝国

    从废墟到罗马帝国

    经过黑死病洗礼的欧洲大陆并没有像历史中的那样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反而在活尸的威胁下苟延残喘。血脉凋零,王冠落地,帝国倒塌。而在这遍地废墟当中,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悄无声息的降临在这个崩溃之后的世界。
  • 古代落榜青年的奋斗

    古代落榜青年的奋斗

    本书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文史故事类励志作品,通过对历史上(从初唐到清末)身处科举制度下的30位大名鼎鼎的落榜高才生的真实经历的挖掘,演绎出一幕幕生动精彩、奋发励志的人生逆袭故事。陈子昂、孟浩然、杜甫、张继、钱起、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罗隐……他们或大器晚成,或另辟蹊径,但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一两次甚至几十次的挫折并不代表什么,只要有梦想,勇往直前地走下去,最坏也不过是大器晚成!本书内容丰富生动、发人深省,语言风趣、别具韵味。
热门推荐
  • 秋天的爱

    秋天的爱

    “希望文学丛书”之一。收入中短篇小说十余篇,其中《蓝色的召唤》、《新开辟的旅游区》,描写了改革和反改革的矛盾冲突,并穿插了男女主人翁之间复杂的爱情纠葛。
  • 会拐弯的青春

    会拐弯的青春

    【高考】【初恋】【挫折】【青春】本来积极向上的的女孩叶潇潇在经历了高中一系列的变数与挫折之后变的自卑胆小又极度缺乏安全感。在霸道痴情男神林慕言五年的深情守护下,叶潇潇终于愿意对林慕言敞开心扉诉说那些藏在她心底的伤痛。最终叶潇潇在林慕言的帮助下终于解开了多年的心结重新找回了自信,这一次叶潇潇决定要用尽自己所有的勇气去奔向那个她以前只敢远远的望着的男孩。
  • 将军在上(上)

    将军在上(上)

    金马影后马思纯、人气鲜肉盛一伦领衔主演新传奇历史正剧《将军在上》,2017超级影视IP原著小说,晋江年度点击榜首作品。一个女扮男装的战神将军,朝廷栋梁;一个病弱娇美的纨绔郡王,著名废物;一道赐婚懿旨将两人绑在一起,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你来我往,斗智斗勇,女强男弱的调教大戏即将开场!
  • 会学习·优等生:优秀中学生学习能力训练

    会学习·优等生:优秀中学生学习能力训练

    本书是笔者多年来教育与辅导学生学习的经验积累,也是对众多优秀中学生学习成功经验的总结,它根据学习能力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揭示了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途径,并依照当前学校教育的实际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如自主学习能力、听课能力、预习复习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方法和诀窍,同时还对两门重要学科——英语与数学的学习能力以及应试的能力的提高作了具体介绍。书中内容丰富,叙述清晰,易学易懂,便于应用,对广大中学生极具实用价值。
  • 迷你恋人

    迷你恋人

    谁是天使镇史上最倒霉的人?樱雪高中的女生静纸音全票当选。月星汐校园摇滚剧,顶级乐手沦为贴身“男保姆”,草根女生化身“掌上明珠”。最尴尬人经历,最幸福的结局!
  • 福妻天降

    福妻天降

    成了恶汉媳妇,林宝珠觉得还不算倒霉,至少能狐假虎威。谁能想到满脸凶相臭名昭著的汉子,其实是个护短宠妻无度的?于是本来想着搭伙过日子的俩人,就这么过起了甜蜜的小日子。
  • 妃常致命

    妃常致命

    穿越了,旁边居然还有只萌宠小狼?!本来穿做公主也不错,而且还有非凡伸手,谁知道那个嚣张的紫云城帝君居然来提亲!哼,不就是成亲嘛,进王府,气宠妾,看谁斗得过谁!那神马丐帮帮主玉玲珑,笑面阎罗祁笑天,都给本公主滚开,姐一个人逍遥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之武备天下

    网游之武备天下

    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还是华山论剑,天下第一?亦或是坐镇中军而决胜千里之外?这里有传统武侠的铁骨柔情,也有教人热血沸腾的刀光剑影。
  • 一心平天下:王阳明

    一心平天下:王阳明

    本书生动而深入地讲述了王阳明57年的完整一生,通俗而准确地阐述了心学的奥义所在。王阳明其实是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个“神”,只因“龙场悟道”,达到了觉悟和解脱,开始“知行合一”,之后“致良知”,再之后“四句教”,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并被后世无数军政领袖人物奉为精神导师。这是一部用丰富的内容作支撑,能够真正走进王阳明的内心世界的传记。它充分地展开对大明王朝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情态细节的充分讲述,并以王阳明一生的修为与功业缔造为材料,从普罗大众之“心”出发,将“知识合一”解读得淋漓尽致,极接地气,借鉴性也更强。能让我们对王阳明多一份了解,对心学多一份感悟,人生多一份修行。同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洞悉人性的弱点,让内心更加强大。深刻了解王阳明的生平,领会“知行合一”的精髓,自能临事不乱,心静如水,答案源源从内心而来!
  • 闻一多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闻一多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闻一多作品集》本书分为红烛、李白篇、雨夜篇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