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1900000011

第11章 拓展:己意与平心的诠释之路(2)

也就是说,虽然汉代学者赵岐的“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与现代学者赖力行的“读者和批评家通过对作品中描写的艺术意象的玩味体悟来获取诗人的创作旨趣”所显示的解释方式、解释术语、具体词义以及之所以解释的学术背景等等都有所不同,但二者都凸现了以意逆志命题所包含的理解主体性的思想观念,共同强调了理解者的意识反应与精神活动是“诗人之志”、“诗人的创作旨趣”等意义获得的动力与根源。虽然所关注的理解者意识层面有所不同,但把理解视为一种超越文辞障碍的读者主体性行为,是这类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显示的共同观念;己意以求是这种理解观念的核心。

与这种整体强调突出读者意识的主动性不同,平心以待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关注理解的有效性,凸现理解者主体意识内在的区分与调整。所谓平心以待是指“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将自家意思去前面等候诗人之志来”等解释中突出以意逆志命题具有的理解伦理性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侧重把文本理解视为一种人际之间的伦理行为,强调的不是读者意识的积极主动性,而是作者意识在理解中的主动性。其主张读者应不以先入之见,而应平心静气、虚心等待作者意识;平心以待是这种思想观念的核心。

所谓视野融合是指“读者(带着自己的历史性)对作品中传达的志(‘志’应可视为部分的传统)做出‘迎’与‘逆’的调协”等解释中显示以意逆志命题隐含的读者与作者相互作用的理解主体间性的思想观念。视野融合不是显示读者怎样理解的方法,而是突出理解是读者的存在。这种观念把理解视为存在,强调理解的本体性特征;其关注的是理解呈现的主体与历史、主体与传统的关系,理解作为理解者的存在。这种观念是现代学术背景中受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观念与方法影响生成的,视野融合是其诠释以意逆志命题显示的理解思想核心。

之所以可以把各种语义梳理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划分为己意以求、平心以待与视野融合三种不同的诠释思想观念,是因为从观念上看,己意以求、平心以待与视野融合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关注的问题侧重不同,己意以求强调理解是解决外在文辞的语言问题,平心以待强调理解是处理内在意识的伦理问题,视野融合强调理解是超越理解主体的存在问题。

之所以能够把各种语义梳理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划分为己意以求、平心以待与视野融合三种不同的理解观念,还在于立足诠释历史,从诠释者的语境中来看,主张己意以求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与平心以待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在其诠释思想上具有直接对立性;主张视野融合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又与前二者的方法论意识相对。同时,从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整体看,在传统学术背景中最早出现己意以求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而以此为基础才有平心以待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在现代学术语境中才能生成视野融合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叶维廉所论就是强调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观念印照之下,展开以意逆志诠释的存在论建构。

之所以要把各种语义梳理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划分为己意以求、平心以待与视野融合三种不同的理解观念,更在于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自身思想与学术统一的中国学术特质所在。历代以意逆志命题诠释都是把其所作解释的以意逆志方法作为诠释者自身的理解法则。因此,从己意以求、平心以待与视野融合的理解观念上,更能呈现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所具有的学术与思想相统一的特征与价值。

常见以诠释者对以意逆志命题关键词的不同理解来区分其诠释差异,吴淇的“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与朱熹“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因为对“意”的解释不同而被视为两种对立的诠释。但是这种词义解释上的不同却显示了二人诠释以意逆志命题呈现的理解思想是一致的。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提出:

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此意字与“思无邪”思字皆出于志,然有辨:思就其惨淡经营言之,意就其淋漓尽兴言之。则志古人之志,而意古人之意,故选诗中每以古意命题也。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之见也几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即以此诗论之,不得养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辞也。“莫非王事,我独贤劳”,其意也。其辞有害,其意无害,故用此意以逆之,而得其志在养亲而已。

吴淇把自己放在汉宋诸儒的对立面,反对“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提出“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的词义解释。但从诠释者的语境中来看,反对“以己意说之”,主张“就诗论诗”,追求理解的有效性的思想观念,和朱熹注释“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强调“以意逆志此句最好。逆是前去追迎之之意。盖是将自家意思去前面等候诗人之志来。又曰谓如等人来相似。今日等不来,明日又等。须是等得来,方自然相合。不似而今人便将意去捉志也”所显示的理解思想是一致的,其一致性的理解思想核心就是平心以待。而且从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整体看,这种反对“以己意说之”,主张“就诗论诗”,追求理解有效性的思想观念,是特定历史时期作为己意以求的理解观念对立面呈现出来的。从历史来看,己意以求、平心以待的诠释观念变化发生在从汉到宋的过程中,而且这种变化成为后世理解以意逆志内涵的建构理解观念两个基本点。

比较赵岐“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与朱熹“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的诠释,其语义差异主要在“逆”与“迎取”的不同。赵岐注释不解释“逆”字,而朱熹把“逆”字解释为“迎取”,这种不同在后人视野中来看似乎并不存在。因为,一方面在于朱熹把“逆”字解释为“迎取”本身就显示了二者的语义相通;另一方面在于《说文》有“逆,迎也”,显示“逆”与“迎取”语义相同。然而回到诠释者本身的语境中,赵岐“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的解释与朱熹“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的解释有直接的对立性。

赵岐诠释以意逆志命题,把意-志关系分解成为学者与诗人的关系,把意确定为“己之意”、“学者之心意”,在这种关系中他强调的是深求的主动性。

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其言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矣。”斯言殆欲使后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于说《诗》也。

文辞与文意的距离问题使得赵岐追求以意逆志的解决途径。赵岐以意逆志命题诠释中凸现“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这种解释更显示文与志之间的距离障碍。在深求文本之后意义的追求下,以意逆志被理解为“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赵岐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强调理解者意识主动性,己意以求是其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凸现的理解观念。怎样解决文意与文辞的距离问题,赵岐提出己意以求。旧题北宋孙奭的注释也是延续这种理解,强调“以己之心意而逆求知诗人之志,是为得诗人之辞旨”。

与赵岐解决文辞障碍、在解文之法的论题中建构己意深求的诠释思想不同,虽然朱熹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认同了赵岐注释所作的意志分离,但其诠释“逆”为“迎取”显示出了不同的意义指向。“若逆字,则必如朱子是不以先入之说为主之谓。”“逆”是朱熹注重的关键词,“迎取”显示朱熹独特的理解思想。

以意逆志此句最好。逆是前去追迎之之意。盖是将自家意思去前面等候诗人之志来。又曰谓如等人来相似。今日等不来,明日又等。须是等得来,方自然相合。不似而今人便将意去捉志也。

董仁叔问以意逆志。曰:“此是教人读书之法。自家虚心在这里,看他书道理如何来。自家便迎接将来,而今人读书都是去捉他,不是逆志。”

“逆”解释为“迎取”、“等待”、“追迎”、“迎接”,这种多样理解一方面显示朱熹的术语使用灵活性,另一方面来源于朱熹话语记录者的差异性。但多个词语所有的共同语义内核是调节接受者内在意识世界,摆脱个人私意,以等待迎接作者意识的来临。朱熹强调以意逆志针对的是“捉志”,其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处理的是理解主体内在的问题。

自孔孟灭后,诸儒不子细读得圣人之书,晓得圣人之旨,只是自说他一副当道理。说得却也好看,只是非圣人之意,硬将圣人经旨说从他道理上来。孟子说“以意逆志”者,以自家之意逆圣人之志。如人去路头迎接那人相似,或今日接着不定,明日接着不定,或那人来也不定,不来也不定,或更迟数日来也不定,如此方谓之“以意逆志”。

朱熹认为:“《诗》、《易》之类,则为先儒穿凿所坏,使人不见当来立言本意。此又是一种功夫,直要人虚心平气,本文之下打迭交空荡荡地,不要留一字先儒旧说,莫问他是何人所说、所尊所亲、所憎所恶,一切莫问;而唯本文本意是求,则圣贤之指得矣。”他力纠汉儒说《诗》的穿凿,强调虚心平气、唯本文本意是求。其虚心平气之论来源于张载所论:

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夫诗之志至平易,不必为艰险求之。今以艰险求诗,则已其本心,何由见诗人之志。

置心平易始通诗,逆志从容自解颐。文害可嗟高叟固,十年聊用勉经师。

张载所论“置心平易始通诗”显示了新的解诗方法观念,并成为宋代流行的普遍观念。宋人论说《诗经》,反对毛传郑笺就是认为“郑之笺欲详,或远于性情,非以意逆志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宋人说《诗》出现对汉唐已有解说的不满,其凭借的方法就是以意逆志。

“宋人解诗与汉儒异,但其所用的方法,也仍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方法。”同样称之为以意逆志的方法,但在反对汉儒方法的背景中宋人对以意逆志的理解也就与汉儒有所不同。朱熹抓住“逆”字训释,诠释以意逆志命题为“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传达出来的对私意逆求的批判,正与宋姚勉撰《诗意序》所论一致。

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文之为言字也。辞之为言句也。意者,诗之所以为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者,志之所之也。书曰:“诗言志。”其此之谓乎。古今人殊而人之所以为心则同也。心同志斯同矣。是故以学诗者。今日之意逆作诗者昔日之志。吾意如此则诗之志必如此矣。《诗》虽三百,其志则一也。虽然,不可以私意逆之也。横渠张先生曰:‘置心平易始知《诗》。’夫惟置心于平易,则可以逆志矣。不然,凿吾意以求诗,果诗矣乎!

“今日之意逆作诗者昔日之志”显示姚勉对以意逆志命题语义的解释同于赵岐,但姚勉反对私意的立场更接近朱熹。也就是说,宋代论者延续了赵岐对以意逆志命题的解释,但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解观念。朱熹诠释以意逆志命题显示的理解观念与此新观念同构。这种理解观念背景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在形式上以朱熹诠释“逆”为代表,在内涵上突出虚心平气等待、唯本文本意是求,以实现对私意的超越。

诠释以意逆志命题而显的理解观念呈现出时代的差异,宋代语境中才有平心以待的观念提出,形成了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思想的历史变化;这种内涵变化并进而成为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思想的基本区别。己意以求、平心以待的理解观念不同也是成为后世诠释者诠释以意逆志命题的两种基本理解观念。“中国经典诠释学,自古以来就有古文与今文,汉学与宋学两大家。就诠释思想和方法而言,前者关注名物训诂,后者注重义理阐发,这是从经典诠释的指导思想的主旨说。”陆陇其在宋学立场引用以意逆志命题关注的是平心以待观念:“象山云‘六经皆我注脚’,率天下之人而祸六经者,必此言也。夫此正朱子所谓‘以意捉志’,而非以意逆志也。学者不知正学而轻于信人,如理学宗传所载。贺克恭之于白沙南元善、徐珊等之于阳明。此正朱子所谓笃信而不好学,则所信非其正者也。”

而《四库全书提要》称欧阳修作《诗本义》:“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在以意逆志前加一个“和气平心”,显示了在四库馆臣汉学立场的意识中以意逆志没有平心以待的思想内涵。

吕祖谦、严粲、焦循等汉学立场运用以意逆志命题强调的是己意以求的理解观念。王柏、辅广、陆陇其、李光地等宋学立场引用以意逆志命题关注的是平心以待的理解思想。因此,赵岐己意以求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与朱熹平心以待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成为后世诠释以意逆志命题凸现理解思想的基本方向。其对立性表现为不同时代与不同学派的对立,其基础性呈现为各种语义解释背后共同的理解思想。

在传统学术背景中,诠释以意逆志命题呈现出己意以求、平心以待两种理解观念。这也成为现代语境中诠释以意逆志命题呈现的理解观念核心,并成为现代语境中提出视野融合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传统观念背景。

$第二节 理解方法与诠释伦理的建构

汉宋论者扩展以意逆志命题的适用范围,拓展以意逆志命题的语义内涵,但又出现不同方法意义指向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什么原因使他们接受以意逆志的同时又会作不同诠释?

从时代语境与知识谱系来看,在孟子圣人化、《孟子》经典化与总结《诗经》诠释经验背景中形成的经学诠释学主题,使得以意逆志命题被接受、被认同;同时经学诠释学的内在问题使得诠释者在不同知识谱系中对以意逆志命题作出不同意义指向的诠释。时代问题与个人选择的不同使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具有经汉学与经宋学的不同学术思想特色。

一、孟子与《孟子》的意义

虽然汉宋论者对以意逆志命题内涵理解有所不同,但都是以扩展其适用范围、拓展其语义内涵而赋予其法则意义。被广泛认同与引用的以意逆志命题显示其经典特征。“儒家典籍的经典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被称引和传述的过程。‘称引’是引用典籍,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引经据典’;传述是以经典文本为对象进行诠释和理解。”。以意逆志命题的运用扩展与语义注释就是属于孟子圣人化、《孟子》经典化过程。

从文化背景来看,孟学的经学化是传统学术体系中汉宋论者以意逆志命题诠释产生的文化前提。孟学既是指孟子为学活动的孟子之学,也是包括后世注释《孟子》等学术活动的《孟子》之学。在传统学术体系中只有把孟子之学视为经学主题,并以《孟子》文本注释与运用扩展的经学形式加以处理,孟子以意逆志命题才可能被接受、被认同为理解的权威法则。

子学时代,孟子的地位并不高,不必说“庄孟不言”,就是儒学内部也没有公认孟子的地位。荀子“善为《诗》者不说”的命题,从根本上否定了孟子以意逆志说《诗》的意义空间。

同类推荐
  • 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

    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

    孟子的智慧始终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大丈夫,秉持浩然正气,挺立于人世间!他勉励人们忍受艰苦的磨练,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中前进;他为人们树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榜样;他积极传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理念。本书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对《孟子》一书中最深刻、最独特的思想进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孟子的世界,品味经典的魅力,进行一次心灵和思想的洗礼。
  •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 中国现当代伦理思潮

    中国现当代伦理思潮

    本书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自由主义西化派、现代新儒家、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伦理思潮的发展特征和主要人物的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反思,并对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新发展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与阐释,涉及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伦理思想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认为要建设中华伦理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清理和发掘以儒家为主干的传统伦理文化,借鉴和吸纳近现代西方伦理文化。全书史论结合,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都市的繁华、漂泊的迷茫、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品味幸福的能力。为了找回内心的宁静,有的人到处奔走寻求,可是修了很多年,没有任何改变。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境遇历事炼性,对人炼心。做到心中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一些责任和义务。当你不求回报地给予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家庭等都会顺利。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热门推荐
  • 新帝国掌门

    新帝国掌门

    体会新帝国掌门人的创业历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秘成功的最深处。本书精选7位优秀企业家,从不同的角度,给读者导演了一出出江湖豪侠的风云故事。他们尽管在经营理念、商业模式、管理风格上都有独特之处,但始终围绕人、财、物做文章。或不断深入,或不断拓展,细心品味,令人受益匪浅。
  • 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

    生命的意义在于有所梦想,梦想不是无所作为的憧憬,是执著一念,是无怨无悔,是永不言败活着因为梦想而努力,生命因为有梦而精彩。有梦有什么过错,只是有行动力的人把梦当成一个事业,没有行动力的人把梦当做一个自我消遣的游戏,青春过完了,日子过得太具体了,梦也就磨损完了。 我有一个梦想,你呢?
  • 恋爱百分百

    恋爱百分百

    超级帅气拥有无敌粉丝团的副教授易丞遭遇世间第一顽劣女古以箫,在她三番两次的调教与作弄下,易丞觉得自己越来越猥琐,买卫生巾、敞开裤头拉链漫步……敢问他现在什么囧事没干过?啊!人生处处是猥琐啊!易丞很囧很郁闷,自己聪明N年,最终栽倒在古以箫手里。古以箫从小就被人亲切地叫为“毒女”(蔫坏、蔫坏的家伙。),不就是考试少写了几个字吗?(真的是几个字而已吗?)这阴险的副教授易丞居然先给她满分,然后想再给她难堪。古以箫愤起,恶整副教授易丞。事已至此,古以箫和易丞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古以箫看他不顺眼,却在一次擦枪走火后变成了暧昧的partern关系,然而,古以箫还是不把易丞当回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踏神踩仙

    踏神踩仙

    三千大道皆不选,只为魔踏天地间,虐神诛仙封魔巅。天地视万物为刍狗,仙佛已慈悲为借口。只为成魔废天道,还我魔界自由,都在一方世界,凭什么我魔暗无天。
  • The Vital Message

    The Vital Messag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猿王

    末世猿王

    主角王猿从小被狼王抚养长大,天生拥有返古体质的他,在末世中收服各路大神!一场来自造物主“将臣”的举世阴谋,全国各地掀起一场丧尸热潮,狰狞的丧尸见人就咬!逮到就吃!人性开始在这混乱的末世中渐渐泯灭,饥肠辘辘的人们也开始啃食人肉,大量的变种人横空出现,变种王岑河统治着半边天,末世里物竞天择,残酷至极,有人变成了逆天的异能者!有人变成了形态各异的狂化人!有人进阶为新人类!新的纪元迎来从天而降的通天塔,空间戒指、各式武器、通天币、千奇百怪的宠物。五大家族参与其中,背后又是谁在操控整个华夏呢!什么?!丧尸也学会了繁衍?!书友群:(632460058)作者带你们一起征战变种王,砍杀狰狞的丧尸!
  • 巴山夜雨

    巴山夜雨

    该书写于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开始连载1948年底载完,历时三年多。是张恨水“痛定思痛”之作。作者以冷峻理性的笔触,在控诉日寇的战争暴行同时率先对民族心理进行探索解剖国人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劣根性”。本书以抗战时期重庆郊区为背景,以作家去南泉为轴心,展现了一幅川东风俗图。书中小公务员、教员、卖文为生的知识分子生活清贫,巨贾达官则是奢华腐败。小说描绘了日军对大后方狂轰滥炸、惨绝人寰的罪行,也表现了有正义感的文人的民族良知和对胜利的信心。
  • 这个光头有点强

    这个光头有点强

    我,光头大魔王。谁能接我一拳不死,我光头愿称你为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