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5200000010

第10章 气—神—韵—境—味 (4)

在西方,基督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一般习惯于把人的精神自由问题归入宗教的领地、神的领地,而与文学无关。这样,文学在古代西方并不十分发达,文论也相对地显得比较贫弱,超验的神性高于一切,文学和文论都处在比较低下的地位,这在柏拉图、黑格尔等人的著作中都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把人分成九等,诗人只属于第六等,与手艺人、工匠在同一等,他们都是制造器具的,其工作由下贱的奴隶、平民去做,奴隶主、贵族是不屑于做的。更有甚者,认为文学、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不具有真理性,而且还迎合人性的低劣部分,这样柏拉图就决定把诗人作家驱逐出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则认为文学低于理念,文学不过是理性显现,它的真实性也就比理念要低,在辩证的发展中,文学和艺术都必然要被拥有绝对真理的哲学所取代。总之,西方古代的学者都差不多把文论归入到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领域,真理性、真实性这个比较实在的现实问题,就成为西方文论的实在问题和核心命题。尽管席勒、尼采等相信文学、艺术可以取代宗教,真实性不是文论的主要问题,但占主流的看法仍使西方的文论把真实性及其相关的形象性、典型性作为中心范畴。当然,他们也讲美和善,也强调想象和象征,但美和善要以真为基础,想象和象征也要有真实的品格。他们始终重视的是实有,而不是虚无。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以儒、道两家为主。如前所述,儒家的哲学是社会组织哲学,是“入世”的哲学,他们重视社会现实,重视道德伦理,重视经世致用和仕途经济。与此相适应,儒家的文论纲领乃是“诗言志”,主张诗要“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强调文学的基本功能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这样儒家文论就必然具有重“实录”、重“美刺”的特色。这种把文学与统治阶级的思想和利益相统一的做法,必然把人的思想束缚在他们所规定的“礼义”上面,而无法解决个人的情感寄托、精神解放问题。而以“出世”哲学为根本的道家就出来施展本领,以补儒家之不足,或者取而代之。道家的根本是“道”,“道”与“无”关系很密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春秋)李耳著,(清)魏源撰:《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三册,32页。)“有”是现象,是天地万物等具体的存在,“无”是“道”之所由出之处,是超越一切实体的最高本原。老子庄子的崇“无”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庄子提出“有”、“无”相对论,他在《秋水》篇中说: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战国)庄周著,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见《诸子集成》第三册,103页。)意思是说,对于事物从“有”的方面看,那么没有一种事物是没有的;从“无”的方面看,那么没有一种事物是有的。例如东方与西方,有东才有西,有西才有东,它们之间相互对立,但是又不可缺一,认识到有、无的这种相对性,才能确定事物的功用与分量。应该看到,庄子这种看法是有相当的说服力的。尽管魏晋以来,哲学上“贵有”和“贵无”两派激烈争论,但是老庄的崇尚虚无以及有、无相对论却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态。这种哲学观念和民族文化心态,不能不影响到文学艺术创作,绘画讲究“空白”的作用,音乐讲究“无声胜有声”,而在诗歌创作上就讲究含蓄、淡泊,讲究“以少总多”,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创作的这种倾向反映到文论上,就必然要讲究“虚实”、“繁简”、“浓淡”、“隐秀”等关系问题。在虚实关系上,总的要求是要虚实相生,但认为“景实而无趣”、“太实则无色”,强调“景虚而有味”,所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宋代人张炎在《词源》中,对此点讲得特别透彻: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此清空质实之说。((宋)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1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词是文学的一个种类,词要清空,一切文学也要清空。在繁简、浓淡、隐秀等关系上,受崇无思想的影响,虽然也强调要繁简得当、浓淡相宜、隐秀配合,但在具体论诗时,一般都更倾向于简要、淡泊、隐含。接下的问题是,这种清空、简要、淡泊、隐含的文学品格靠什么来体现呢?这就要通过气、神、韵、境、味等范畴来体现。

在“有”与“无”的对立中,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立和对应关系中,可以说气、神、韵、境、味都倾向于“无”和形而上这一方,辞、形、体格、情景、咸酸等倾向于“有”和形而下的一方。如下图所示:

“有”→形而下→辞→形→体格→情景→咸酸

“无”→形而上→气→神→ 韵→ 境→ 至味

“辞”作为有形的实体并不是文学所追求的高格,必须有形而上的“气”加以统摄、引导和制约,才能有壮势之美。所谓“气直则辞盛”(李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形与神之间,形是具体可感的,是实在的“有”,是可以言传的,但文学的极致不是形似,而是“入神”(严羽),而“神”是内在的、不可言传的,在一定的意义上也趋向于“无”。韵与体格相对应,文学的体格是有迹可寻的,是实有的,而体格所透露出来的韵,则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绵邈无尽,似有实无,也是一种形而上性质的东西。情景与境界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与“无”的关系,情景都是描写抒发出来的,是实在的,可情景一旦完全交融,提升为境界,就成为“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无”的存在。中国文论所追求的“至味”,如前所说,不是实在的咸酸之味,而是味外之味,实际上也由实在提升为“虚无”。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文论所追求的是以“无”为文化基因的空灵之美、淡泊之美。这是中国文论范畴又一不同于西方的民族文化个性。

五、形成古代文论民族文化个性的社会经济原因中国古代“上农”观念,形成了家邦制度和相互合作、亲近土地、“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这种以家庭为形式的自然农业经济在伦理道德上的反映是“以和为贵”,在文论上的反映就是通过气、神、韵、境、味所体现的以和为美,这与西方海洋国家在文论上以冲突为美是很不相同的。

人的任何观念,包括文论观念,都不是无缘无故生成的,都是根据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起来的。因此,观念的发展何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归根结底,也必须由这个社会的经济条件及其社会心理来加以解释。中西文论观念和范畴的深刻区别,也必须以中西经济不同形态的发展入手,才能得到正确而深刻的解释。在上一章,我们从“上农”的角度,解释了儒、道、释文化产生的社会原因。

这里我们将就中华文论基本范畴的文化个性产生的原因作进一步申说。

(一)农业文明与家邦制度

同类推荐
  • 石评梅诗歌

    石评梅诗歌

    本书收录其诗歌52首。纵观石评梅的诗歌作品,不难看出这位“多才薄命”女作家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与婕变中经历了洗礼,以易感的心、多才的笔记录着大时代变迁背景下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阐释着她对人生和社会的情与爱。
  • 碧空中的金子:别雷诗选

    碧空中的金子:别雷诗选

    《碧空中的金子:别雷诗选》是“金色俄罗斯丛书”中的一册,共分“碧空中的金子”“灰烬”“瓮”“星星”“其他”等五个部分,精选俄国白银时代著名象征主义作家、诗人安德烈·别雷诗作百余篇,由此可窥见贯穿于别雷一生的诗歌创作风貌。作为诗人的别雷具有多面性,在《碧空中的金子》,年轻的别雷高扬象征主义的旗帜,预知神秘的未来世界;在《灰烬》中别雷对受尽苦难的俄罗斯而哭泣悲伤;在《瓮》中记录自己对人生的绝望;在《星星》写满对爱人的怀念和祝福。
  • 谷雨诗选(第二卷)

    谷雨诗选(第二卷)

    《谷雨诗选(套装全3册)》包括:《谷雨诗选(第1卷)》、《谷雨诗选(第2卷)》和《谷雨诗选(第3卷)》。《谷雨诗选(套装全3册)》主要包括:武丁、森林、大地、高山、湖海、余昭安、夜渡(外一首)、蒋天佐、献给八十年代第一个“谷雨诗会”、熊述隆、关于一只古老的谜、刘华、我拾到一双眼睛、李一痕、幸存者之歌(外一首)、王一民中年恋情(组诗)、陈小平、春天,一切都在萌动、肖麦青、端午,在故乡、刘晓宇、劳动者的歌(二首)、谢亦森、修路、陈良运和生命的密码等等。
  • 所有的简单都不简单

    所有的简单都不简单

    《所有的简单都不简单》是一部情感随笔集。作者曾长期从事情感热线接听工作,听形形色色的人分享他们的喜悦与悲哀,从而累积了大量素材。书中的故事温暖而真实,有的仅是人生瞬间的状态,有的是既有前言又有后语的“连续剧”,更多的则是情绪上的自然流露。作者并没有完全引用别人的故事,而是整理出一些对于情感与生活的观点和态度,希望可以带给读者一些启迪。
  • 解密中国大案(三)

    解密中国大案(三)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之外,还对“中国房号诈骗第一案”、“北京大学博士驱逐岳母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热门推荐
  • 怀瑾握彧

    怀瑾握彧

    怀瑾穿越了灵魂附在了一只猫身上他是一个奴隶是没有人权的畜生物件直到他遇到她他唤她小一冰冷麻木的心升温融化可是为什么老天将它送到我身边又狠心剥夺怀瑾又重生了成了残暴无情的长平郡主这次换她来护他!阿彧,你就叫阿彧吧怀瑾握瑜这是一个在冰冷的奴隶制社会互相依赖的故事1V1HE小甜饼主打温情
  • 释氏蒙求

    释氏蒙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体坛巨响

    体坛巨响

    基本功不赖并且拥有不俗的高挑插板上篮能力,将与篮球发生怎么样的碰撞呢,又会激荡起青春怎样的巨响呢?
  • 假面骑士之影月

    假面骑士之影月

    想要自由的活着吗?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吗?去找寻自己的力量吧!
  • 楼外谈红

    楼外谈红

    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李国文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红楼梦》中的人和事置于现实生活中,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解读,涉及政治体制、人情世故,甚至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内容广泛而有趣。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鞭辟入里,独辟蹊径,读出了普通读者所没有看出来的内容,通过通俗幽默的语言,进行深刻的剖析,是一本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国民性、大众心理和多种文化常识的必读书。红楼是梦原非梦,李国文以作家犀利的视角,鞭辟入里,独辟蹊径,在现实世界里重新解读红楼梦,读出了新鲜的内容。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相爱终遂

    相爱终遂

    从小作为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孟灯火和顾南山在旁人眼里本该是天时地利天生一对,可随着年纪的增长,两个人却各自长成了极端,孟灯火嚣张跋扈惹是生非,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同学,顾南山品学兼优英挺如玉成了全市的优范生,是老师的心尖尖。她嫌他正经无趣装成熟,他厌她不学无术胡作非为,然就是这两个吵吵闹闹了一整个年少时光的青梅竹马,到底没躲过暧昧懵懂的心如鹿跳。某一日,惹了麻烦的孟灯火惨兮兮地趴在顾南山背上,闻着少年身上若有似无的心安味道,孟灯火吸吸鼻子:“顾南山,为什么我每次需要你的时候你都会出现?”顾南山仔细想了想,认真道:“你小时候叫我一声哥,自然是长兄如父,我得对你负责。”孟灯火:......
  • 爱的程序

    爱的程序

    面对失业失恋的苦恼,成天呆在家无所事事的女青年白莲神经失常,开始了一阵阵的臆想。
  • 豪横的爱国者

    豪横的爱国者

    小龙就是生于农村的大山里人,在大山里给地主老财家放羊,由于机缘巧合被少林寺慧文大师相中,传授了一身的功夫,学业完成,刚好赶上抗战暴发,师傅派他去上海支援静慧师太,在哪里,他从日本人手下救下了乘巧漂亮的灵儿,并结识了八路军游击队的王保国队长和王倩倩指导员以及军统的冷美人、小田、阿娇等人。从此便步入上海,与日本人周旋。灵儿的父亲是上海大亨顾老爷子,由于受日本人相逼,无奈隐退香港,让小龙打理顾家生意,小龙利用顾家势力,很快在上海拉起了一支支抗日队伍,杀日寇、除汉奸、救百姓,干着轰轰烈烈的抗日大事。后来小龙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受命潜伏,担任中日联合商会的会长,明着为日本人做事,实际受共产党的领导,背负着汉奸的骂名,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从日本人手下救出不知多少的抗日志士,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队提供了多少别人根本无法获取的情报,为抗日大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星光雨

    星光雨

    《星光雨》集,遴选作者高旺国少年、青年和中年时代作品八十余篇,有生活纪实、随笔偶感、散文游记、史文今事评点、军事观察分析、短篇小说、家族纪事等,共30万字。文集镂作者漫漫文学路上之前行足迹;刻作者广博涉猎、丰富多彩之生活阅历;凝作者默默耕耘、矢志不懈地践行理想之执着精神;聚作者思想发展、人格完善之深厚土壤及丰沛精神养分。洋洋洒洒、流光溢彩,时时处处,足见作者鉴史、鉴事、鉴人之独到见解和真知灼见;亦足见作者对国家之热爱、对未来之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