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5200000015

第15章 感物—言志—原道(4)

《论语》一书,“天”字出现了48次之多。(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一书所统计,2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这里除表示天空、天下、天子不算外,讲到“天”、“天命”、“天道”的也有多处。诚然,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儒家的哲学是社会组织哲学,主要论述社会治理问题,他们提出的主要是人伦道德问题。但对于这人伦道德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具有真理性等问题,也不能不进行回答。尽管对这个涉及超验的问题他们不是特别有兴趣,甚至想把这个问题搁置一边,或加以回避。如: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刘宝楠注:《论语正义》,见《诸子集成》第一册,98页。)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同上书,172页。)孔子对于经验以外的事情,总是小心翼翼,避开直接的回答。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刘宝楠注:《论语正义》,见《诸子集成》第一册,243页。)大家都知道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天”、“天道”、“天命”的问题,孔子感到完全避开是不可能的,因为完全避开这个问题,那么他的以“仁”为中心的一套学说,就似乎没有依托,没有来源,没有根据,所以尽管他的回答很简短,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还是相信“天”的,认为存在着一个超越性的“天”,只是这个“天”每天都是新的。孔子有“逝者如斯夫”的感叹,这其中就包含了“天”是时时刻刻都在“创化”的意思。或者荀子说得更清楚:“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宇宙是一个不断“创化”的过程,今日的宇宙不同于昨日的宇宙,而明日的宇宙又不同于今日的宇宙。至于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则不重要,可以存而不论。下面所引是《论语》中关于“天”和“天道”、“天命”的一些主要言论:五十而知天命。(同上书,23页。)获罪于天,天所祷也。(同上书,54页。)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同上书,72页。)子曰:天生德于予。(同上书,147页。)唯天唯大,唯尧则之。(同上书,166页。)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刘宝楠注:《论语正义》,见《诸子集成》第一册,176页。)吾谁欺?欺天乎?(同上书,176页。)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同上书,242页。)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同上书,264页。)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同上书,359页。)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同上书,279页。)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同上书,411页。)这里共12条谈到“天”或“天命”、“天道”的文字,其意义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为孔子的“仁”、“礼”的人伦道德寻找超验的根据和源头,如“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生德于予”、“唯天唯大,唯尧则之”、“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在这里强调孔子负有天命,天给予他这样的道德,这样的道德是天不让丧失的。尧舜也是圣人,是天给予他们仁义。在这类情况下,仁义乃是“经验的”,可见可闻的,但这“仁义”是由“超验”的“天”赋予的,“天”是给予者。显然,这与西方那种上帝创世所产生的本体与现象又不完全相同。因为西方的上帝创世所产生的本体界与现象界、此岸与彼岸,是经过神话和逻各斯充分论证的;而孔子把“天”看成是仁义的源头,中间没有巨大鸿沟,仁到极点,自然就是天使之然,“天”与“仁”似乎是父子、兄弟的关系,里面也自然就有经验的因素,对此,孔子存而不论,更没有过多的渲染。

这种情况下的“天”,我们似可称之为“义理之天”。第二,把“天”理解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命运,如“天丧予!天丧予”,“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在这种情况下,“天”的超验性质虽有,但不太浓。

这“天”,似可叫做“命运之天”。第三,把“天”理解成自然运转秩序,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等,以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充满诗意的表达,都是指自然界运行的现象,这都不能看成超验的,而明显是经验的。这种情况下的“天”,似可称为“自然之天”。由此可见,先秦儒家心目中的“天”、“天命”、“天道”,在前两种情况下,是超验的,又是经验的,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儒家的“天”、“天命”、“天道”确有超验的因素。

道家的“道”的超验性比较明显。《老子》一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春秋)李耳著,(清)魏源撰:《老子本义》,见《诸子集成》第一册,1页。)对于这段话,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在众多的解释中,都不同程度地承认老子所说的“道”不是万物本身,不是万物中的一种,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老子的想法是,既然有万物,那么就必然有万物所由生者。这个万物所由生者是无名的,但又必须给它一个名,这就勉强称为“道”。实际上,“道未始有封”,“大道不称”((战国)庄周著,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见《诸子集成》第三册,13、14页。)。因此,“道”是一个具有超越品格的基始和本原。道家的“道”不等同于自然,但却是自然之心。道家由此崇尚作为本原的自然。老子用他的“道”来治理社会,他的理想是“无为而治”,一切听其自然。庄子则用“道”来安顿自己的精神,他的理想是“体道”,就是在自然而然中实现“逍遥游”,达到人的精神自由。但是,道家的“道”虽然有超验的性质,却又不完全是超验的;道就在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庖丁解牛中有“道”,梓庆削木为中有“道”,到处都有道,因此道又有经验的一面。

儒家的“天”与道家的“道”当然是不同的,但又有相同的方面。第一,儒家的“天”与“道家”的“道”,既是超验的,又是经验的,既有形而上一面,又有形而下一面。我们要充分肯定其超验这一面。第二,更重要的是,儒家的“天”与“道家”的“道”不是与人分离的,不是宿命地规定人的精神的对立面、造物主,而是“天”与“人”合一、“道”与“人”合一。儒家认为天、地、人三才,人为“天地之心”,因此,人之性,就是“天”的体现。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战国)孟轲著,(清)焦循注:《孟子正义》,见《诸子集成》第一册,517页,上海,上海书店,1986。)孟子认为尽心知性就是知天,所以君子只要善于修养,如养成“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那么,就可“塞于天地之间”。再看孔子的孙子孔伋的说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东周)孔伋著,(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中庸》,52页,长沙,岳麓书社,1985。)这里人之性与天地通的思想就表述得更清楚。人—人性—物性—天地,这是一个拴得很紧的“天人合一”的链条。在此链条中,人性是关键的,这样只要人能不断地“自省”、“自反”、“反求诸己”、“反身而诚”,那么就可以“与天地参”,达到“知天”的境界。按照这个逻辑,显然,天就在经过自省的人性中。儒家的“天”是从人性中体现出来的。道家则先讲“道”,即自然之心,然后根据“天道”来引导人之性。庄子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甚远矣,不可不察也。((战国)庄周著,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见《诸子集成》第三册,69页。)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同上书,105页。)庄子的意思是反对“人为”,人为就是违反自然法则,就是与天对抗,顺其自然是唯一的选择,要“虚静”,要“坐忘”,这样就可“神遇”,就可“与天地万物相往来”,其心就可与天合一。从这里,我们发现,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所不同的是,儒家以“仁”为中心,先建立人伦道德,把人之善性全部发挥出来,那么自然就会合于天道;道家则先要追寻自然之天道,以人去配天,使人道合于天道。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应有的结论: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已经结束了中国原始时期的“天帝”神话,他们所顺应的“天”、“天命”和“天道”,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超验的,又是经验的,最终这个命题落实到“天人合一”的一元有机的宇宙图景上面。

同类推荐
  • 唐诗之美:快意淋漓歌大唐

    唐诗之美:快意淋漓歌大唐

    在泱泱大唐诗歌的花海中,作者简墨撷取30位极具特色诗人,以每 人的一句不常见而又浓缩了诗人性情的诗句为题,以一首诗为窗,轻轻打开《中国文化之美·唐诗之美:快意淋漓歌大唐》,整个大唐朝绚烂的诗意天空映入我们眼帘。这片星野时空交错,那些闪耀着灵性与才情的诗人的一生 或片段如历史剧般一幕幕倾情上演闪烁、归寂,而他们的一吟一唱却闪烁着诗意的光辉,历千百年不落。
  • 陨石之歌

    陨石之歌

    《陨石之歌》是作者一批散文和短篇纪实文学的集锦。押题篇《陨石之歌》的主人公是一位出身军人之家的普通战士,但他却在未来战争的浩渺星空中流连忘返,包括在高烧状态的梦中……一篇篇探索未来战争的论文让专家们不能不刮目相看。他是我军新一代军人精神结构与境界的活标本之一。
  • 有水曰白

    有水曰白

    这是一次青春迟暮的重逢,也是一次多年友情的回归。人生是一个残缺而孤独的苍凉之旅,假如一段文字的叙说可以构建一个宁静温暖的港湾,这次以文会友的联谊活动也算是一回不虚此行的努力了。
  • 巴西:未来之国

    巴西:未来之国

    《巴西:未来之国》可以看作是茨威格为巴西写的一部传记,是茨威格第二次前往巴西时创作的一部全面介绍这个国家的作品。前半部分从历史、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展示了巴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后半部分则以城市为单位,介绍了巴西不同的城市特色。书中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时至今日,仍是了解巴西不可不读的书籍之一。
  • 尘世琐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尘世琐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热门推荐
  • 夺命娇妻:致命危机

    夺命娇妻:致命危机

    年柒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最先认识林杋,继而爱上了一个让她心力交瘁的男人;林樾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则是未能及时向年柒透露爱意,反而被哥哥捷足先登,娶了年柒为妻,纵使知道年柒爱的是自己,但他仍旧不能横插一刀,选择成全哥哥之时,他就清楚的知道,自己一辈子错过了什么;若说林杋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能和年柒一辈子走下去,即便她不爱自己,可他还是想这样自私下去,自私一辈子。但他心知肚明,他的一辈子究竟有多短,短到闭上眼,几乎可以看到未知的不久。“给不了你想要的爱,我只愿你能够平安健康的活下来。林杋,求求你,为了我活下来,好吗?”
  • 众生皆圣

    众生皆圣

    神魔魂陨,仙佛道消,一切都归于寂灭。冥土崩塌,天宫破碎,所有都化为虚无。古神削去神格,新神甘愿作奴,至强者在拨弄宿命的轮盘。我从绝望的黑暗中走来,带领众生去往那希望的光明。这一世!我将不孤身血战!这一世!众生定能胜天!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四签名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四签名

    《四签名》是柯南·道尔继《血字的研究》之后,创作的第二篇中篇推理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它的影响长久而深远,获得了各层次读者的喜爱。故事发生在1887至1888年之间,讲述了英国贵妇人梅丽·摩斯坦在其父亲失踪后,每年都会收到一个匿名寄来的包裹,原来这其中牵涉着一个密谋。福尔摩斯根据生活中的表象与细节,运用想象与经验,以丝丝入扣的逻辑推理,得出了一个个可怕而又令人惊叹的推论。小说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进行了客观的揭露和反映,一经问世便获得巨大成功。
  • 你许我一世倾城我许你一生繁花

    你许我一世倾城我许你一生繁花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挽一帘幽梦,许一世倾城。你许我一世倾城,我许一世繁花!
  • 家和万事兴:家风家教的艺术

    家和万事兴:家风家教的艺术

    本书主要讲述了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家长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着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家教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个个家风。家庭是孩子人生路中的第一所学校,家教、家风对孩子未来发展影响深远,本书从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总的概述了中国家风思想精髓,从第二章到第九章从不同角度为各位家长阐述了教子理念,让家长能深入体会,并优化自己的家庭教育,提升家风素养。
  • 守界之幽凤

    守界之幽凤

    进贡院之前,她是幽州最贵的贵女,出来后却成了乱党余孽。家门遭灭,父兄惨死,谣言四起——崔氏灭门乃天谴,助她者,死。墙倒众人推,世人避她如蛇蝎。绝境之下,她偏要逆天改命!查真相、刃仇人、进皇宫、登天门,浴血涅槃,终成一代界主。一切的一切结束之时,她问风里雨里,水里火里一直不离不弃的人,可愿舍弃大好仙途、万丈红尘,随她踏上一条不归之路?他笑了,娘子在哪儿,我自当在哪。很多很多年来,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你。但直到真正见到你,才知道上天给予的馈赠早已超越我的想象。——裴珲男女主角:裴珲vs崔沣。
  • 我有无数英雄卡

    我有无数英雄卡

    “叮,恭喜宿主,获得英雄卡,疾风剑豪-亚索。““托儿索在手,天下我有,秀起来,哈撒基!”“捅你个捅。”“叮,恭喜宿主,获得英雄卡,德玛西亚之力-盖伦。”“我靠,头顶大宝剑,你死定了。”英雄系统配英雄,李牧发现自己不想逆天都不行了。
  • 梦魇温多弗

    梦魇温多弗

    弗里曼·米尔斯被送到了温多弗——一家专门寄养问题儿童的机构,这本应是他人生的一个新开始。但人生中的第二次机会并没有那么简单。在“创伤童年受害者实验”中,他发现自己可以读取他人的思维。在温多弗接下来的日子里,弗里曼和其他孩子被迫接受了更多的秘密实验项目,这些项目都由一个叫做“信赖会”的神秘组织操纵。然而,这些实验带来的不光是潜能激发。温多弗前身是一家精神病院,实验的电磁场把过去的病人亡灵召唤了出来。随后项目组又新进驻了一名科学家,此人暴躁而残忍,但他是ESP领域的顶尖人物,并且他的大部分研究都围绕着一个对象:他的儿子,弗里曼·米尔斯。
  • 异域神州道

    异域神州道

    自寻道向前找自有人间道水和山走了多少数不着天不老保我家乡永远的好看尽尽是青山青山处处雨急风高故园路竟是走不尽长路道人道道神道自求人间道妖与魔都说自已好风起雷暴天地鬼哭神号旧日疆山为什么变成了血海滔滔故园路怎麽是不归路旧日疆山为什么变成了血海滔滔故园路怎麽是不归路问人间到底道在哪里找
  • 祭义

    祭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