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5500000005

第5章 经学发展史探源(2)

以地域分今、古文经学的思想创自廖平。廖平在其代表著作《今古学考》中,以鲁学为今文经学,以燕赵学为古文经学,而以齐学为“参杂于今古之间”。他说:“鲁为今学正宗,燕赵为古学正宗。……齐学之参杂于今古之间。”蒙文通对此思想加以发展,并提出己见,而倡鲁、齐、晋之学。他说:

在这里,蒙文通把其师廖平所说的以燕赵学为古文经学的观点改为“古文乃梁、赵之学也”,而认为今文学来源于鲁学、齐学,是合鲁、齐之学而成;古文学依据三晋学而立,来自晋学,所以对今、古文经学均要超越,以复先秦齐、鲁、晋学之旧。他在《经学抉原》一书中具体作了论述:

今文之学源于齐、鲁,而古文之学源于梁、赵也。……古文之学来自梁、赵,孔氏学而杂以旧法世传之史,犹燕、齐之学,为孔氏学而杂以诸子百家之言,其离于孔氏之真一也。……井研先生以今学统乎王,古学帅乎霸,齐、鲁为今学,燕、赵为古学,详究论之,赵魏三晋为古学。……今文之学,合齐、鲁学而成者也,古文学据三晋学而立者也。今古学门户虽成立于汉,然齐、鲁以并进而渐合,晋学以独排而别行,则始于秦。言今、言古,终秦汉以后事,皆无当于晚周之旨也。

蒙文通发挥师说并加以一定的修正。廖平以鲁学为今文经学,以燕赵学为古文经学,齐学杂有今、古文经学。廖平这一以地域分今、古文经学的思想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尽然。他以齐鲁之地的鲁学、齐学为今文经学,还是比较符合事实的。但以燕赵为古文经学之地,却少有根据。如燕人韩婴传《韩诗》,广川人董仲舒治《公羊春秋》,皆为今文经学。蒙文通将其师说“详究论之”, 而将“燕、赵为古学”,改为“赵魏三晋为古学”。这一改动虽与廖说有异,但却体现了蒙文通所主张的超越秦汉之后的今、古文学,直求晚周儒学之旨的思想。蒙文通倡鲁、齐、晋之学,以地域分今、古的思想,其重要目的还在于“由明经进而明道”,通过探明地域流传的儒学流派,来分辨孰为孔孟正宗、孔学嫡传,推本邹、鲁正学之宗以明道,修正齐、晋派及受其影响的汉人之今、古文经学“离失道本”的偏差。他说:“孟子是邹鲁的嫡派,他说的礼制都是和鲁学相发明的,《孟子》和《穀梁传》这两部书,真要算是鲁学的根本了。……孟子以后还有两个大儒,便是荀子、董子。荀子是三晋派的学问大家,董子又是齐派的大家,他们是齐、晋派里面讲孔学的特出者,但是于道之大源不免见得不很明白,便也是齐、晋两派不及邹鲁嫡派的地方。汉人的今文学是齐派占势力,古文学是晋派占势力,孔学的真义自然是表现不出来的了。也和《左传》、《公羊》杂取霸制,不及《穀梁》独得王道的一样。今文派是主《公羊》,古文派是主《左传》,这哪里还见得出什么王道来!”在弄清今、古文学的地域思想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超越今、古文学,复归孔学正宗,以明经学之道,这即是蒙文通当年倡鲁、齐、晋之学,以地域分今、古思想的重要目的。

蒙文通认为,鲁、齐、晋之学虽都是孔学的流派,但由于流传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不同,其所形成的派别及其学派特征亦不同。其中“鲁学是六经的正宗,孔子的嫡派,是醇正谨守的”。而齐学则是孔子六经传到齐国稷下,与诸子百家之说相互混合所形成的流派。晋学则是孔子学说传到三晋,与三晋古史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流派。蒙文通借庄子对当时学术的分类,把鲁、齐、晋之学各自的学派特色作了一定的概括。他说:

庄子把当时的学术平行记述,分为三类:旧史为一类,《诗》、《书》、《礼》、《乐》为一类,百家为一类。《诗》、《书》自以邹鲁为嫡派,旧史恐怕就算三晋了,百家之学恐怕齐为最备了。是鲁学、齐学、晋学三派,就是《诗》、《书》和百家和古史三派了。邹鲁派的学术传到齐国,便和百家言淆混起来,于是便有齐学;邹鲁的学术转到三晋,便和古史派淆混起来,于是孔门便有晋学。孔子的学术,除一个嫡派鲁学外,又有两个支派,一个便是齐学,一个便是晋学,三派各有他们的本来面目,分户别门,真是离之则两美;到他们都与孔学混合,古史、百家二派便渐渐的湮没,孔经的本来面目亦被他们混乱,便分争不休,这真是合之则两伤。齐人百家言与孔学淆混便成了齐学,后来齐学又和鲁学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蒙文通倡鲁、齐、晋之学,是以鲁学为正宗,为谨守孔子思想的嫡派;而齐学则与诸子百家之学混合起来,齐学和晋学一起构成孔子学术的“两个支派”。“鲁学是谨守师传的,齐学是杂取异义的,齐学自然不及鲁学醇了”。齐、鲁两派的不同特色是,“鲁学是谨守旧义的,齐学是博采杂说的,一个纯笃,一个浮夸,这便是他们的大区辨了。”鲁学的醇正与齐学的驳杂形成鲜明的对照。究其原因,蒙文通认为,齐学之所以驳杂,是因为齐为百家所聚萃,齐学涵盖了诸子之学,儒学仅其一,齐学在来源上并不仅为孔子之学,而是包括了百家。他说:

言六艺者,鲁人之学,非齐人之学也。以稷下先生考之,齐人之学,本以诸子为最盛。孔氏之徒,孟子、孙卿之列,偶有厕身其间者而已。《史记》言:“齐自威王、宣王之时,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髠、接予、田骈、慎到、環渊之徒七十六人,皆命曰列大夫,不治而议论,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则齐学尊百家言可决也。考稷下先生之可见者约十数人,以司马谈所列六家分隶之,曰邹衍、邹奭,此阴阳家也;曰孟子、荀卿,此儒家也;曰宋钘,墨家也;曰尹文,名家也;曰慎到、田骈,此法家也;曰接予、環渊,此道家也。惟田巴、徐劫、持说不可知,儒家鲁连、名家兒说,亦在稷下。明齐学备六家,而儒其一耳。孟子为卿于齐,荀卿三为祭酒,郑氏《书赞》谓:“先师棘下生亦崇此学。”孔氏之学,于时遂流入于齐,别为齐学,与鲁人六艺之学有别。

蒙文通对稷下学者加以考察,指出其中的邹衍、邹奭为阴阳家;孟子、荀卿为儒家;宋钘为墨家;尹文为名家;慎到、田骈为法家;接予、環渊为道家。可见齐学备六家,而非儒学之一家。在这里,蒙文通一方面认为孔子之学流入于齐,为齐学,齐学是孔子学术的一个“支派”;另一方面又认为,齐学涵盖了诸子之学,而儒学仅是其中的一派,齐学在来源上并不仅为孔子之学。这两种看法似乎有些矛盾。然而蒙文通是站在整个先秦、秦汉文化的角度来讲齐学、鲁学的。齐学是诸子学的聚萃,儒学仅其一,其所谓齐学并不单纯是儒学、儒家经学之一派,而是诸子之学。把诸子之学的齐学与作为孔学“支派”的齐学相提并论,由此与作为孔学正宗的鲁学形成对比。这是从更大的视野讲广义的经学。

蒙文通认为,孔子学术的另一个支派便是晋学。晋学的特点是与古史派混淆起来,其原因在于“晋国的学问,根本是古史,孔子的弟子后学如像子夏、李克、吴起一般人,都显重于魏,孔子的学问自然也就传到魏去。在这里,二者便化合起来,这一派的孔学,便又不是纯正的孔学,孔子的学问里边混入了许多古史的说法。其实,孔氏之学是和古史不同的”。也就是说,邹鲁派的学术传到三晋,与古史派混淆而成为晋学。与今文学为糅合齐、鲁两学而成不同,古文学则是依据三晋学而立。他说:“今文之学,合齐、鲁学而成者也,古文学据三晋学而立者也。今古学门户虽成立于汉,然齐、鲁以并进而渐合,晋学以独排而别行,则始于秦。言今、言古,终秦汉以后事,皆无当于晚周之旨也。”认为今、古文学之分,是秦汉以后的事,而齐、鲁、晋之学则是晚周流行的学派,所以对今、古文学均要超越,以复先秦齐、鲁、晋学之旧。晋、鲁之学的区别在于,“三晋以史学为正宗,鲁人以经学为正宗”。以重视史学与重视经学把晋、鲁之学区别开来。齐、鲁、晋三学相比较,“齐人之学,尚与鲁近,而晋、楚乃绝异也。此秦、汉之并取齐、鲁,而独排他方者耶?”认为尽管齐、鲁之学也有不同,但两学尚比较接近,而与晋、楚之学则相差甚远。所以这也是在秦汉之时,并取齐、鲁之学而排斥古文晋学及其他学派的原因。由此,蒙文通叙述了晋学在秦汉时遭排斥的情形。他说:

今文一派,是从秦起的。秦始皇最排斥的是那一派呢?……这样看来,始皇最疾恶的是《周官》,是古史的一派,就是最排斥的是三晋派。《诗》、《书》、百家语,秦是不曾焚的。汉时传于民间的古学一派,便是始皇所最排斥的那一派。今、古两派之分,就是从始皇起的,汉朝不过是随着他来罢了。讲今学、讲古学,是汉人的说法,是秦以后的说法,是讲不到六国时的。因为汉学的根本只是沿着秦而来的:六国的学术,只有汉初诸王那里还有些,但是都被朝廷压抑下去了。三晋一派古史的学术,河间献王那里尽有,他还立了《左氏》、《毛诗》博士。到献王遭武帝忌刻忧死以后,毛公、贯公这批人也就散在民间,《周官》一派的书,也就没人传习了。

认为秦始皇最疾恶就是三晋古史一派,对其代表作《周官》加以排斥。而汉朝对流传于民间的晋学古文的排斥也是继承了秦始皇。并认为今、古文两派之分,从秦始皇就有了,汉代讲今、古文学的对立,也是随着他而来,以致《周官》古文派的书无人传习。不仅秦始皇排斥晋学,而且蒙文通也认为“三晋的学问正是和孔子背道而驰的”。蒙文通关于今、古文两派之分及今、古文经学的对立始于秦始皇的说法,与学术界在此问题上一般认为的观点有异。学术界一般认为,在西汉末以前,并无所谓今、古文之争的问题。到了西汉末,刘歆才提出“古文”一词。与“今文”相对应,于是有了今、古文经学之争。西汉学者治经,以今文为主,即使东汉初所立的十四博士,也均属今文。而古文经学所依据之古文经书在西汉时,藏于秘府,少有人知,亦说阴行于民间,其后刘向、刘歆父子领校秘书,才得以传出,依据这些古文典籍,才形成古文经学。这一见解与蒙文通的说法存在着差异。

不仅如此,蒙文通还提到了汉代很受尊崇的学术是申公、穆生一批经学家,枚乘、邹阳一批辞赋家和道家,却不提最受尊崇的董仲舒的齐学。他说:“当时的学术,只有在楚的申公、穆生一批经学家,和在吴梁的枚乘、邹阳一批辞赋家和道家,这几派很受汉朝的尊崇。在汉一代,只有他们是很盛的,别的学术都一齐绝灭了。”这里提到的申公为西汉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鲁人,受学于齐人浮丘伯,后任楚王太子刘戊师,戊不好学,恨申公。刘戊为楚王后,申公遭腐刑。申公归鲁,以《诗经》故训教授学者。其弟子王臧、赵馆被窦太后逼自杀。申公亦病免归。其弟子为博士者多人,唯江公能尽传其学。虽然申公在当时影响较大,受到一定的尊崇,但蒙文通却不提更受尊崇的董仲舒及其《公羊春秋》学,或是认为鲁学比齐学更为纯正。

蒙文通对鲁学、齐学的划分,不限于传经者是否为齐、鲁之士,而以治学旨趣来区分。他说:“齐、鲁治学,态度各殊,《公羊》、《穀梁》、《易》、《书》之学,在汉传之者非特齐鲁之士,盖以合于齐人旨趣者谓之齐学,合于鲁人旨趣者谓之鲁学,固不限于汉师之属齐、属鲁也。”以治学态度、旨趣来区别齐、鲁之学。这个治学旨趣在蒙文通看来,即是齐学杂取异义,而鲁学笃守师传,齐学不如鲁学之纯正。蒙文通自认为,他的这一划分是与近代讲经的先生不同。他说:“齐学、鲁学的划分,我上面所说很和近代讲经的先生们大不同。他们的划分虽然各人不同,但大都是根据汉初经师是某地域的人来分划的,但完全这样分却未必得当。……任他哪一种学问,从六国传到汉初,没有不经过几国人的手的。我辨别齐鲁学是从他学问起源的地域分,根据他的主义来分,而不问在汉初是某国人传出来的。”这是以学问起源的地域与其主义的性质相结合来划分齐学和鲁学,既不完全取决于地域,也不是不讲地域,而是以该学术的旨趣、主义来自于何地,来认定其学为何学。

蒙文通在经学研究中,倡鲁、齐、晋之学,根据各派所传之学的源流地域及治学旨趣来探讨和划分鲁、齐、晋学的性质、特点及相互关系,这对于丰富经学发展史的研究内容,拓宽研究领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三)内学

所谓内学,指谶纬之学的别称。谶纬之书多有图画,故又称图谶。谶和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区别。谶和纬虽分别产生较早,但谶纬之学作为一种儒学与神学相结合的学术思潮形成于西汉末年。内学的产生及其影响在经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谶作为一种宗教迷信预言,源起于秦汉之际,当时的方士不断造作谶语,以“预示吉凶”,然其言简短不成文。至西汉成哀之际,出现谶书的造作,其后王莽、刘秀、公孙述各自制作谶书、谶语,为自己夺天下制造舆论。由于汉代盛行天人感应说,谶托名天意,因而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欺骗性。纬相对于经而言,是用谶的宗教神学来解释附会儒家经典。受谶的影响,儒家学者托名孔子,制造与谶相类的纬书而出现在西汉。东汉光武帝时又编成《七经纬》三十六篇,以谶纬都出自孔子,提高纬书的地位,并诏令天下,成为内学,盛极一时,其地位有超出经学之上的趋势。纬书地位的提高,与西汉统治者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书的地位大为提高有关。于是,神化孔子和经书,附会经义的纬书也应运而生。

蒙文通对纬书虽不完全排斥,并时有所征引,但对谶纬之内学也作了认真考察,在他的重要经学著述《经学抉原》中专辟“内学”一节,提纲挈领作了论述,并探讨了谶纬之学对经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见其对在经学发展史上与经学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谶纬之学的重视。

蒙文通认为,内学之所由立,与汉师传经时并传灾异之说有关,而灾变说自董仲舒始言。他说:“经师而言灾变,自仲舒始也。……汉师传经,虽并传灾异五行之说,经则遍授弟子,灾变实不以遍授弟子,故仲舒箸论,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此固内学之名所由立也。”所谓灾异之说,指天通过发生特异的自然现象,如水灾、地震、日月食等,对人示警或惩罚。即上天对人,经常通过自然界的灾异变化来进行谴责,以示警告,使其符合天意。灾异说通过迷信的方式把本不相干的自然灾变与社会人事混为一谈,以说明天与人事有着必然的联系。灾异说与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说相关。蒙文通指出,汉师传经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所有的弟子都传经,二是在对所有弟子传经的同时,只对部分弟子传灾异之说,故有的弟子并不知道其师还另传有灾异说。就灾异说只是对部分弟子传授而言,称之为内学。

同类推荐
  • 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是新疆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的诗歌精选集。诗歌赞颂新疆之美,描述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以及诗人所到之处,用诗歌的形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秀美山川的热爱。
  • 旱塬播绿

    旱塬播绿

    1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芜,干旱少雨,风沙四起,生态恶劣,人烟稀少。作为移民开发区,各项建设是一张白纸,创业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 宋词概论

    宋词概论

    从宏观的角度来论述宋词发展过程,着重探讨宋词与宋代文化生活、宋人词体观念的形成和宋词的发展趋势,对宋词演唱情况、宋代歌妓状况的研究探赜索隐,别辟蹊径。
  • 在北大听讲座大全集

    在北大听讲座大全集

    北大的讲座之多、质量之高在中国首屈一指,与世界上任何最有名的大学比都毫不逊色。讲座如果在大学里消失,校园文化便会成为戈壁上的涓涓细流,虽然澄澈,但孱弱且短暂,并且讲堂上智慧的闪光不应局限于校园,而应该走出去,给所有爱智慧的人以聆听大师教诲的机会,去亲身体会细流是如何变成汹涌的波涛奔腾至海的。
  • 战栗

    战栗

    余华的经验使他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其记忆,他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战栗》便是他其中一个小说集。《战栗》中收入了余华的三篇中篇小说,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运的偶然性与重复性;《一个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归途的命运;而《战栗》中,一个被命运捉弄的诗人,无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达欢乐……这些关于命运的故事,既有现实的,也有内心的。
热门推荐
  • 相重世纪

    相重世纪

    就是那个它,创造了这个世界,丁克的父亲说。
  • 幻士仁贤经

    幻士仁贤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上剑主之天外来剑

    无上剑主之天外来剑

    苍天无情,以岁月作刀,屠宰万物生灵。大地不仁,竟化身为砧,视众生为鱼肉。屠刀之下,皆为蝼蚁。其中一只蝼蚁却不服。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恐怖谷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恐怖谷

    《恐怖谷》为长篇小说,是系列第七部。叙述的是伯尔斯通庄园主人道格拉斯不幸惨遭杀害,尸体旁边留有卡片,上面潦草地写着用数字和字母组成的字样。道格拉斯临终前和妻子提起一个叫“恐怖谷”的地方,说自己身陷“恐怖谷”,无法逃避这场灾难。福尔摩斯解开了密码,却也卷入一场杀人案中,几经波折,福尔摩斯最终抓获了隐藏在黑暗中掌握众人命运的黑手。小说中所写的平克顿侦探卧底的斗争方法,后来很多惊险作品都有借鉴模仿,即所谓“打入敌人心脏”的战法。
  • 三国凨

    三国凨

    蜜月途中遭遇不测的商人唐凨,竟穿越到汉末无人海岛,且看他如何从一介村夫成长为三国英雄的故事。三国的乱世中,无数英雄辈出,在争锋中跌但起伏、惊险激烈,精彩纷呈。单挑、奇袭、火烧、水战,兵种对决、军团大战,勇武与智谋的巅峰对决!凨临汉末,黄巾起义,东武凨云,诸侯会盟,群雄逐鹿,七雄争霸及至四国演义,最终结局如何,尽在三国凨!
  • Fennel and Rue

    Fennel and Ru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乌鹊南飞去

    乌鹊南飞去

    曾经的小愚以为,自己这辈子无非逗逗鸟,睡睡觉,运气不好时到院子里罚个跪,吃点板子。后来她学会了爬墙上树,学会了舞刀弄剑,学会笑看江湖血雨皇权富贵,学会面不改色地将匕首精准刺入一个人的心脏。————她的这一生,自遇到先生的那一日起,便再也回不去了。而她以为的救赎,却把她推向了万劫不复。
  • 圣宇记

    圣宇记

    神秘之界,浩瀚无边,光怪陆离,神秘未知。修炼大世,强者如木,修炼一涂,谁主沉浮。 命数无几的少年,生来一世坎坷,可仍是决心出走远方,踏上征途,想要见证这个璀璨时代。 苍茫乱世,万千世界,不朽传说,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 使女受禄如天

    使女受禄如天

    轻松、暴笑的言情小说。放松心情,我们穿越啦…… 我叫叶禄,在一个极其平常的夜晚…穿越了,而且是穿到了自己刚买的一套小说世界里。你们明白“刚.买.的”是什么恐怖的概念吗?就是我才看到小说的第三章就穿了,基本人物还没全出场呢,只知道自己是个女反派的我,果断选择真爱生命、远离主角,但为什么“危险”总是向我扑面而来? 我脱了鞋袜爬上床就发现自己只要微微一转身就会直接掉进重怜怀里。 我有些尴尬的说:“那个,魏辽上次是睡在最里边,我们中间隔着有半臂距离的。” “可我不喜欢睡边上。” “你不是说上次怎么睡这次就要怎样睡吗?” “对啊,我是说禄儿上次怎样睡这次就怎样睡,并没有说我也要那样啊。” “你一个君王怎么能赖皮!” “一个侍女怎么能说君王赖皮!” “你不是说不会拿侍女的身份束缚我吗?” “可禄儿你不也乖乖来侍寝了吗?” “还不是你传令让我来的?” “禄儿真乖。” 我无语问苍天,“一定有人把我温润善良的重怜给调包了。”
  • 别输在不懂沟通上

    别输在不懂沟通上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是人生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数千年前的智者苏格拉底说:“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讲话能力。”到了现代,人们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入了。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技术知识,85%靠口才艺术。”在生活中,我们输在语言沟通上,都是因为不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即使语言沟通能力很糟糕,也能训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