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8500000038

第38章 弥勒信仰在中国(5)

净土思想的阐扬与流传,是佛教净土观念在中国发生转型的重大标志。所谓唯心净土,是指心为一切的根源,净土是心的显现,是唯心所变,净土实存在于众生心中。也就是主张从心上了解佛与净土,即观自心以显自性之弥陀和净土。因谓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俱在自己心中,又连称"己心弥陀,唯心净土"。大力提倡"唯心净土"说的是禅宗大师。他们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大正藏》卷14,538页。)的思想,批评了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修行方式,宣扬即心即净土的主张。如禅宗四祖道信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见《楞伽师资记》引,见《大正藏》卷85,1287页。)认为众生的本心就是佛国净土,不必向外追求。慧能在回答常念阿弥陀佛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问题时说:"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坛经》三五,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1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这是批评说,期望念佛往生是糊涂人,明白的人不同,是求自心清净,而心净则佛土净。大珠禅师(慧海)更发挥说:"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大珠禅师语录》卷下,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200~201页。)这里,大珠禅师把净秽之别,完全归结为心的净秽,更鲜明地表述了唯心净土的思想,客观上否定了存在于心外的西方极乐净土。到了宋代,继承唯心净土思想的延寿禅师又说:"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万善同归集》卷上,见《大正藏》卷48,967页。)他认为,唯心念佛是以唯心观照万事万物,了悟一切境都是唯心所作。这了悟之心就是佛,所以唯心所念就是佛。由唯心所念无非是佛,他进而主张"唯心净土,周遍十方"(同上书,966页。),即是唯心所作的净土,周遍十方世界,无限广大。同时延寿又否定了禅师舍弃西方极乐净土的说法,认为唯心净土与修持往生西方净土是一致的。他提倡能力强者习禅,能力差者修行诸善,同时高声念佛,宣扬禅净兼行、禅净一致的主张。自此以后,禅净双修就成为禅门的普遍修持方式。禅宗的唯心净土思想,在思维格局上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唯识宗的"唯识所变"以及华严宗的唯心回转思想有着共同之处,所以,唯心净土说也成为禅、天台、华严诸宗一时的盛谈。例如,天台宗人知礼在其所作的《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就主张唯心净土说,只是在说法上略有区别。知礼提出了"约心见佛"说,"约心",即在心上观佛。这种观佛既不是把佛收进心中观想,也不是把心全部放入佛内观想,既不是只观想心,也不是只观想佛。这里知礼是强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卷1,见《大正藏》卷37,197页。),也就是在"心佛同体"、"心外无佛"的思想基础上观佛。知礼既突出心的作用,强调通过自己的心观佛,又重视观想佛,肯定佛存在于自心中,实是唯心净土思想的发展。唯心净土思想也在净土宗内部产生了反响,得到了回应。如善导的弟子怀感,因受唯识说的影响,也接受了唯心净土说,主张净土是人心所作。他说:"依彼如来无漏土上,自心变现作有漏土,而生其中。……虽有漏,以托如来无漏之土而变现故,极似佛无漏,亦无众恶过患。"(《释净土群疑论》卷1,见《大正藏》卷47,32页。)认为一般凡夫凭借佛的愿力所生的净土,并不是佛无烦恼垢秽("无漏")的清净国土,而只是依托佛的清净国土由自心显现出的类似的净土。也就是说,一般凡夫所生的净土,是自心的变现,并不是真正生于佛的净土。再如,唐代慈愍三藏日慧撰《往生义》,对禅宗批评念佛往生净土的主张加以论难,强调念佛读经等一切净土修行都是禅,提倡禅与念佛并修。又如,明末袾宏评论说:"有谓唯心净土,无复十万亿刹外更有极乐净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真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之心。即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拨境言心,未为达心者矣。"(《竹窗二笔·净土不可言无》,见《云栖法汇·手著》,第4册。)这是说,禅宗以唯心净土说否定西方极乐净土的存在,是不符合经典原意的。心与境是相即的关系,不能互相排斥,以执著心而排斥境,以唯心而否定西方净土,并不是真正了达心。袾宏还把禅净双修统一于念佛上,强调持名念佛是往生净土的首要法门。宋代律宗元照也主张唯心净土说。元照本来是受天台宗的影响,但他不赞成知礼的约心观佛说,他强调不是观心,而是观阿弥陀佛,认为观阿弥陀佛而悟对象与心一体时,佛就是心。可以说,元照是在观佛的基础上理解心与佛的关系,进而肯定唯心净土说的。由上可见,白宋代以来,唯心净土、禅净一致的主张,大体上已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共识,只是在具体解说和修持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差别。

四、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历史不断发生变迁。时局动荡,战乱迭起,风雨如晦,乌云漫空。整个汉地佛教处在萎缩、颓危的势态之中。正是在中国历史大转变,中国佛教日趋衰落、面对时代挑战的紧要关头,被誉为近世新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1890-1947)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脉搏,倡导"人间净土"说,并相应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太虚的主张,又经印顺等人的继承和发挥,成了主导当代中国佛教实践追求的新理想,和中国佛教现代化的新道路。太虚所作《建设人间净土论》,在广泛陈述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之后,直接倡导"人间净土"的主张。他说:"近之修净土者,即以此土非净,必须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其往生一良好之净土。然此为一部分人小乘自了之修行方法,非大乘的净土行。……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个人一片清静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而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太虚大师全书·支论》。)认为离开人间另求净土不是大乘净土修行的目的,他强调要凭借每个人的清静之心,共同努力,逐步地转变恶浊世界为人间净土。在太虚看来,净土就是良好的社会,是人心清静的善果,浊土就是丑恶的社会,是人心不正的恶果。他认为大家只要以良好的心知,纯正的思想,去建设一切正常的事业,就不难把当时恶浊的中国建设成为一片净土的中国。为了配合人间净土理想的提出、推行和实现,太虚又着意于改造佛教,使之人生化、人间化,提倡"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所谓人生佛教,是指佛教要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生为基础,也就是对人类以外的其他众生,如天神、鬼神等存而不论;再是不重视"人死",他认为人生重于人死,生活重于生死。人生佛教内涵的核心是重在做一个好人,成就人格,并进到成佛的境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见《太虚大师全书·支论》。)太虚的著名诗句准确地表达了人生佛教的真谛。太虚还在偏重于"僧人本位"的人生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面向"社会全体"的人间佛教的理念。他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者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太虚大师全书·支论》。)人间佛教的理念突出了用佛教义理化导、改良、完善社会的意义、功能,扩大了人生佛教的实行范围,使佛教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太虚弟子印顺,也提倡一种基于人生佛教而又超越人生佛教的人间佛教。(详见印顺《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他认为为了对治偏于死亡与鬼和偏于永生与神的佛教,必须高扬"人间佛教",强调"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22页。)。赵朴初也汲取太虚的思想,提倡"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佛教常识问答》,110页,北京,中国佛教协会,1990。)。他说:"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佛教常识问答》,110页,北京,中国佛教协会,1990。),把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而以此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详见上书,113页。)太虚提出人间净土、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理念,除了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外,还有多重的复杂的思想渊源:第一,人间净土思想是以人们都有清净心为出发点的,认为除去妄心,实践德行,无须离开现实人间,就能把人间变成道德高尚、精神文明的净土,变成彼此互助、人际和谐的乐园。可见《维摩诘经》说的"心净则国土净"正是人间净土说的主要理论基础。第二,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提倡,是和中国儒家的人学思想分不开的,关于这一点,太虚在许多著作中也都有明确的论述。儒家重人事,远鬼神,强调"入世济民"、"经世致用",重视伦理道德教化和修养,提倡君子人格,对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内涵的界定,以及实践方法的选择,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第三,太虚勇于突破传统佛教的某些界限,也是他对当时新思潮的一种热情反映与敏锐感受。他先后阅读过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新民说》、章太炎的《告佛弟子书》、严复译的《天演论》、谭嗣同的《仁学》,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邹容的《革命军》等,从而扩大了眼界,增强了使命感,直接推动他提倡新佛教理念,开展新佛教运动。由此可以说,人间净土以及相关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理念,虽然也含有印度佛教思想,但主要是中国佛教思想,严密地说,更是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

太虚等人的人间净土、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理念,就其实质来说,是强调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使人间社会日益净化、文明、和谐、美好。这些理念与原始佛教的出世精神、佛教的泛众生论并不一致,但由于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民情实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成为当代中国佛教实践活动的指针,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就中国佛教净土思想来说,其间所体现出来的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关系,是值得总结的,也是富有启示的。

(一)中国佛教净土思想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从弥勒净土到弥陀净土是一变,从弥陀净土到唯心净土是二变,从唯心净土到人间净土是三变。在净土思想的三次转型中,第二变是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传统净土思想的转换,第三变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对古代净土思想的转换,由此昭示人们:佛教净土思想——人生理想学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转型、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中国佛教净土思想不断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原因,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所带来的社会新格局,适应中国人的重人心、重人生、重人间、重现实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为了适应不同时代人们的信仰需要。同时,这种转换也是保存、发挥佛教自身力量和影响的需要。

(三)在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一方面是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异,如由弥陀净土转为唯心净土,是由向外追求转为向内追求;由唯心净土转为人间净土,是由个人内心的提升转为对现实人间社会的提升,这其间的思想变异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是净土思想所蕴涵的满足中国人对长生不死的强烈愿望、对神秘境界的热切期待、对现实幸福生活的热情向往,始终为新的净土思想所继承,也就是说,净土思想的深层内核、精神实质,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净土思想形态表现出来。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子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一“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子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弘一法师苦心向佛。过年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欢喜满人间:慈悲

    欢喜满人间:慈悲

    本书分为欢喜满人间、传家之宝、幸福之门等三卷。从个人的身心修养和家庭的和睦相处,到社会的祥和幸福,综述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快乐生活的法则。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热门推荐
  • 超能力之意念

    超能力之意念

    车祸后的杨云,想吃一碗杂酱面,没想到的是杂酱面竟然立马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他想换套帅气西装,西装立马也出现。发现有了超能力的他喜出望外,赶紧办理了出院手续!如果是你,拥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超能力,你会怎么样?那么,杨云的超能力是不是无论要什么都能够获得呢?如果违背了其他的人的意志、打乱了社会秩序、违背了人伦道德,超能力也会帮他实现吗?就让我为你们揭晓!
  • 游戏通关

    游戏通关

    黑历史,不要看!又名《游戏进行中》一次意外橙雅沐跟爱漾柠穿越了,本以为只是穿越到一本恐怖解密类的小说里,后尽然发现居然是小说跟游戏合为一体的。在橙雅沐感叹着通关太简单时,却不知这后面暗藏的杀机。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等待死亡的降临!又可能是绝处逢生!回家?还是永远留在这里?
  • 《潜伏》中的职场智慧

    《潜伏》中的职场智慧

    一部《潜伏》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办公室教程,重温《潜伏》经典,用“余则成式”的间谍思维打造无坚不摧的职场战斗力。本书带你识破职场中潜伏者,察言观色里冷静辨明敌我之势,看穿办公室潜规则,谋篇布局中从容应对重重危机。开辟出一条从容不迫的职场之路。
  • 海上繁华梦(一)

    海上繁华梦(一)

    《海上繁华梦》以上海晚清时期的十里洋场为背景,以沪上妓院为中心,描写了十里洋场中纸醉金迷的生活,以作者自况的谢幼安与陷污泥而不染的妓女桂天香为主线,以他们变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牵杂着上海滩上达官贵人、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的记述。展现了上个世纪末近代中国的历史世俗画卷,大城市畸形的繁华与发达,灯红酒绿,而农村却已无法生存,许多青年沦为几女,对比非常强烈。反映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摇摇欲坠,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具有形象的认识价值。
  • 又是一树桃花开

    又是一树桃花开

    八年前,她是护国公府最受宠爱的三小姐,是燕梁城内呼风唤雨的小霸王。“七弟弟?”“小弟弟?”“小轩轩?”“颜景轩!”“乖,张嘴,姐姐给你糖吃。”八年后,她重生成了尚书府最不受宠的三小姐,可他摇身一变成了当今的太子殿下,风华绝代,万人敬仰。“太子殿下,”楚星雨双手交叠挡在胸前道,“强扭的瓜不甜!”“能扭下来就好,本宫不在乎甜不甜。”烛光之下,那一双狭长的凤眸氤氲着风流无限。果真是天道好轮回,试问苍天绕过谁!
  • 今年夏天有点甜

    今年夏天有点甜

    霉运点满技能点,天天都要出点小意外,从小到大一直衰到底的陆逊如是说道,“也许我花光了所有的运气,只是为了能够遇见你吧?”
  • 妃本嫡女

    妃本嫡女

    大婚之日,血染衣裙,也不过为他人穿上了一身红嫁衣。楚心悠怎么也没想到,百般疼爱的妹妹竟然觊觎自己的未婚夫。而她的未婚夫早就与其勾结在了一起,在大婚之日谋害她。未婚夫与妹妹亲手将她毁容,遭受了奇耻大辱,最终含冤而亡。再次醒来她只为复仇,让她踏入万劫不复之地的人都得不得好死!她犹如嗜血的鬼魅,一颦一笑皆让人迷失心智。她足智多谋,上打小姐,下打姨娘,只为保护自己所爱之人。他纵观全局,一个主宰之人,却为她动心,承诺道:“我娶你!”她嗜血一笑:“好啊!那你去地狱里去娶我吧!”一剑长驱直入,他并未还手。楚心悠,你何曾明白,地位权利,都不足你一分,只要有你,一生足矣。
  • 蜀山剑仙之人道诸天

    蜀山剑仙之人道诸天

    蜀山来咯~~~~~~~~~~~~~~~~~~~~~~~~~~~~~~~~~~~
  • 商务英语会议900句典

    商务英语会议900句典

    本书共分为主席的职责、与会者的表现、会议中的商机及商务会议知识介绍四个部分。每一章的背景知识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让读者对各部分的会议流程有清晰的理解。文中提供大量的典型范例,快速提高读者对会议用语、常见问题的熟悉程度。同时配以即学即用,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
  •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本书从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三件大事破题,着重从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在纠正错误中继续探索五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国作出的历史贡献,阐明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夹叙夹议、史论结合,是本书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