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9600000027

第27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性论思想(2)

“烦恼尽处,名曰无为”,说明灭尽烦恼,复归正道自然真性。将道的内涵确定为“无”,也就是“空”的代称,即“真空道”。实际上复归了《老子》的传统思想,《老子·四章》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陈鼓应先生译为:“‘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渊深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幽隐啊!似亡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道’体是虚状的。这虚体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却含藏着无尽的创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不穷竭的。这个虚状的‘道’体,是万物的根源。在这里,老子击破了神造之说。”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77页,中华书局,2003年。而道的外延,则是“细无不入,大无不包,高胜莫先”(即:或现大身周遍虚空,或现小身犹如芥子,相好光明,具足成就,不损于常);“通达无碍”(即:出没山壁,隐显无碍);“独步无侣,无等等故”;“是究竟处”。“湛寂之相”指道体,如《付嘱品》所谓“无为湛寂,常恒不动之处”。意思是说,形而上的“道”本不可言诠,但假借“道体”、“道性”之说,“寄世言辞”、“演因缘趣”,引导众生趋向“真道”。“道”、“道体”、“道性”本质是相同的,“会三归一”。而在形式上则有体用、权实的差别,故另须“当谛思惟,勿一向解”。同时,“渐化三乘,令入一道”,也是“会三归一”。此“一道”就是“真一本际法门”,目的是“使一切人平等解脱”。

最后,点明本品同时也是本经的中心思想之一,“众生根本相,毕竟如虚空。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妄想入生死,梦幻无始终。”这里面包含了三重涵义,首先,“众生根本相”指开发众生自然本具之道性,彰显先天道体,最终与“道”合一。则“根本相”为“真空道”,故曰“毕竟如虚空”。其次,众生性即真道性,既然“言道性者,即真实空”,而前文通过分析推论得出“自然”之意蕴为“虚无,无有而有,有无所有”的中道真空与真空妙有的结合。所以,道、众生、自然“会三归一”,本质皆“性空妙有”。再次,本来“一切众生皆应得悟,但以烦恼之所覆蔽,不得显了”。众生沉沦在生死轮回中,不能解脱的原因在于,陷入了由妄念始生烦恼、故造业的循环往复之中无法自拔。虽然“犹如梦中见种种事,比觉之后,一切都无”,但是生死梦幻无始无终。总之,要斩断众生轮回的生死链条,通过认识到妄念、烦恼性空,故不再造业复归自然之道性。“升玄入无”与“道”合一,“使一切人平等解脱”。

综上所述,《本际经·道性品》对“道性”的定义可以综合归纳为:“道性”的本质与“道”和“自然”同体,皆属根本理体;道性的内涵为“真实空”,外延乃“中道”道性;众生皆有道性,道性是众生得道之因;众生修道的根本目的是返归正性,与道合一;道性论在人性论的层面,本质上是“性善论”,祛“烦恼”显道性。

道体论、道性论、修道论在思想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道体论是道性论的“前识”,道体论与道性论是修道论的理论基础。

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中将道性定义为:“众生禀赋于道或与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为其能修道而得道的根本依据或可能性。”《中国道教史》上卷,第26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卢国龙先生说:“道性论所探讨的,则是本体之道与人的关系问题,亦即道性与众生性的同异、离合等问题。”卢国龙:《道教哲学》第205页,华夏出版社,2007年。“道性论是道体论深入发展的表现”,“道性论就是从道体论到精神超越和人生修养的理论中介”,“性与体的含义不同,……性则要说明道的本质或内在规定。在本质或内在规定的意义上,重玄学者找到了道与人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人性本来符合道性,人性也被理解为人生初始的真实本质”,“道性论是道体论的引申,所不同的是道性论更直接地为其人性论、修养论提供理论依据。再从历史上看,道性论可以说是道体论的升华,也可以说是道体论的历史归结”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第282、283页,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第二节“道性”与“心性”——《本际经》道性论思想特征

《本际经》的道性论更重视揭示、阐述人身(“人道”)本具之真道自然正性。这显然继承、发挥了《升玄内教经》道性“发自内心”、“非从外来”的道性观念,并借鉴、吸收了佛教心性论和缘起性空的观点,解释却有不同。

《本际经》卷一《护国品》云:“诸法清净,一相平等,本无净秽优劣之别,皆由众生业缘所感,随其福报,所见不同。”“随其业缘,见有差别。”“若有众生无漏心感,愿住世者,……其土人民皆习道德,不贪不欲,无嫉无妒,远离诸尘,不受诸爱,昼夜所学,常在法味,形容端正,寿命长远,是故此国名为净土。若有众生心有欲著,漂浪生死,流转世间所感之土,……所有人民诸恶遍造,具三毒心,作十恶业,耽着声色,爱乐世间诸不善法,邪淫放荡,嗔恚杀盗,执见愚痴,绮妄无实。自作自受,如影随形,……是故此国名为秽土。以是义故,净秽不同,皆由众生业缘所感。”“此经尊贵,众经中王。此经能为众生消净内魔鬼贼,宿结烦恼,开发真道自然正性。”

诸法本来性空“一相平等”,但因众生“所见不同”,未见“真道根本”。必须通过重玄体无的方法,使众生消灭“业缘所感”,这一宿结烦恼的“内魔鬼贼”,开发他们的真道自然正性(道性),生法身慧命成无上道。“说真道根本”是本经的最终目的。联系上文,此处“业缘所感”应该指代众生“心”的执著。这样,众生自然禀赋道性的思想,就具有了“心性缘起”的特点。

仙人普得妙行问:“云何能得烦恼病愈?”天尊答曰:“先当修习三善行法。一者心善行,二者身善行,三者口善行。何谓心善行?一不贪爱,二不嗔怒,三不愚痴,清廉克己,少欲知足,制伏贪取求利之心,慈忍恬柔,宽容愍恕,挫解嗔恚,常无忿怒,观妙守静,达有通无,能于诸法智慧明了,是名心善行。所谓身善行者,一不杀害,二不盗窃,三不邪淫,仁惠博施,愍念群生,不杀不害,济生度死,谦卑退让,非义不取,舍身命财,无所吝惜,贞正清洁,远离邪淫,不色不欲,心无放荡,是名身善行。所谓口善行者,一不矫妄,二不华绮,三不两舌,四不恶骂,发言信实,常无虚诳,所说真正,能不华饰,辞旨中平,清直不二,能不彼此背向两端,声气恬和,柔软清润,巧说法相,吟咏洞章,是名口善行。三业既净,则六根净;六根净已,则六尘净;六尘净已,则诸法净;诸法净已,则国土净;国土既净,则无所染;无所染故,则无烦恼;既无烦恼,则为安乐。”

为了对治“众生劣弱,未有正见,犹藉资凭,不能无待”,破除他们“愿住世间,求世安乐”之心,使烦恼病愈必须修道显然,本卷的修道论具有杂糅的特点,如:三善行法带有佛教伦理的性质,三业、六根、六尘更是直接借用佛教名相;清廉克己、宽容愍恕、谦卑退让、非义不取、贞正清洁,是儒家伦理;观妙守静、吟咏洞章,则是“本地风光”。所谓“诸法净”、“无所染”、“无烦恼”都指涉修心,心净则国土净;国土净则为安乐(无烦恼)。强调离世、出家的出世倾向,也是本经修道论的鲜明特点。

《护国品》又说:“此经说真道根本,能生法身慧命,十方得道过去未来三世天尊等,莫不履行而得至真,具一切智,成无上道,到解脱处,为大法王。”“非是二乘界,智力所能思”,“开秘密藏,说无上道”,“非是二乘之所能解”。

“真道根本”是“空”,“能生法身慧命”的是“心”。这里又提出“一切智”的概念,佛教《大智度论》认为,般若智慧有三种,分别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它们的关系是:“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种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三智”虽能为“一心”一时所得,仍有先后次第,即:由道种智生一切智,由一切智生一切种智,由一切种智灭一切“烦恼习”。一切智的任务是达到对事物无分别的认识,把握现象的空性本质。这里显然把一切智和一切种智的概念混淆了,然而不论是“一切智”还是“一切种智”,如果离开了一念之心都是无法自立的。说明,《本际经》始终不肯明示的“开秘密藏”之秘密义还是“心”。

《付嘱品》着重强调了道教大、小乘义理的区别“唯在汝心”,并说“有心之法,皆悉苦恼”。重视“心”的同时还提到“性”,如:“万物皆是空,无性无真实”、“成性”等。呼应了《护国品》“诸法清净,一相平等,本无净秽优劣之别,皆由众生业缘所感,随其福报,所见不同”的思想。当然,此“性”在这里还不是心性之“性”的意思,但是已经隐含了把“道气自然”和“心性缘起”说嫁接在一起,解释众生善恶问题的倾向。“一切众生凡所为作,皆因欲生,若欲行善则能趣善,欲行恶者便造恶事。是欲所本,由根利钝。福果之人,禀炁纯和,其根利故,能生善欲。钝根罪报,受气浊辱,其根暗钝,则生恶欲。习欲增积,成性不移,是名分别善欲之相。”这里的“炁”显然指先天自然道气,“气”则为后天禀受。炁生善欲和气生恶欲如果没有心性作用的参与(“是欲所本,由根利钝”),只能说明炁、气与善、恶的关系,无法解释何以能“生”的问题。这样就由“禀炁”—“受气”—“成性”的过程,演变成“炁”(先天纯善)—(善)欲(性善缘起)—性(善)和气(后天业缘所感)—(恶)欲(性恶缘起)—性(恶)两对模式。呼应了《护国品》所谓“此经能为众生消净内魔鬼贼,宿结烦恼,开发真道自然正性”,发现了“习欲增积”的原理,找到了“消净内魔鬼贼宿结烦恼”的方法。

可见,道性论虽然借用佛教“教相”表达思想内涵,但始终未曾放弃生成论、本源论和“道”为实有的观念及道家思想本来就有的“道”本源-本体论原则。

在此基础上,《本际经》道性论思想倾向朝心性论进一步靠拢了。《付嘱品》云:“言善欲者,承宿习,因自然,而发信敬之念,愿乐三宝,欲求出世,厌恶世间。一切众生凡所为作,皆因欲生,若欲行善则能趣善,欲行恶者便造恶事。是欲所本,由根利钝。福果之人,禀炁纯和,其根利故,能生善欲。钝根罪报,受气浊辱,其根暗钝,则生恶欲。习欲增积,成性不移,是名分别善欲之相。”

结合上文,众生因烦恼、妄想故有生灭、结习的总根源在“欲”,“一切众生凡所为作,皆因欲生”。“欲”是导致众生善、恶升降的内因,生死轮回当中由众生根性各异造成禀炁(气)结果的不同是外因。先天之炁纯和,其根利故,能生善欲;后天之气浊辱,其根暗钝,则生恶欲。习欲成性,轮回往复。通过揭示致“欲”之因,实际意在强调道炁(气)在起关键决定作用,心体禀之于“道”非善非恶、缘生缘灭,本身不会产生烦恼、妄想及欲念。“欲”是由炁(气)造成结习(善欲、恶欲)而致“性(性善、性恶)”,控制轮回生死、不得解脱的主宰是性体而非心体。这是道性论、心性论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元气”思想的结合,理论核心还是道教的生成论、本源论、“道炁(气)”观和“道”为实有的观念及道家哲学的本色——本源-本体论原则。

《圣行品》说:“非心离心,亦非非心,而以一念了一切法,以圆通眼照道真性,深达缘起,了法本源,解众生性即真道性。”点明了道性论的思想实质,“解众生性即真道性”。“非心”也就是烦恼、妄想,“众生性即真道性”是从究极理体(真谛)上说的,并非实际(俗谛)而言,在事相上还必须“明见众生根性差别”,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修道“见性”。所以说“此经尊贵,众经中王。此经能为众生消净内魔鬼贼,宿结烦恼,开发真道自然正性”。“归根复命,反未生也”与“深达缘起,了法本源,解众生性即真道性”类似后世禅宗“当思父母未生我时本来面目”之意蕴。“非心离心,亦非非心,而以一念了一切法,以圆通眼照道真性”,隐含了两层意思,首先,在“心”、“念”、“性”中,“心”是静态的概念,“念”是动态的概念,由“心”起“念”最终成“性”,即“心”—“念”—“性”的推理。揭示了“心”既是“缘起”又是“本源”,“念”既可“造业”又在“作因”。其次,结合“非身离身,亦不不身,而以一形周遍六道,现一切相,随类色像”理解,由“非身之身(道体)”遍一切处,亦可推论出“道性”也遍一切处。同时,再次明确了“道体”兼具本体与本源的意义。

《本际经·净土品》说:“云何究竟平等净土?即真道界离一切想,灭一切受,除一切漏,无有为行,究竟清净,等虚空性,圆满净惠,悬处其中,即是众生终归窟宅,是名究竟平等第一净土。云何毕竟真性净土?所谓诸法性本自空,无作无生,无秽无净,而是正观所游之处。究竟、毕竟如是二土,非是始造,亦非终成。非作法故,故名无因;假缘证故,故名有因。”《开演秘密藏品》称:“毕竟、究竟云何差别?”太上曰:“毕者决也,竟者定也。无所说法,决定无二。如言世间无常若空,无我清净,道果常恒,安乐自在,真实清净。若异学者有来难问,如是之义终无动转,三世神尊皆作是说,是名决定毕竟之义。又复毕者名审,竟者名谛。若诸道君说一切法本性清净,如虚空性,假因缘有,体非真实,中道之理,性无颠倒,是寂灭相。作是说者,审谛诚信,无有虚妄,是故复名毕竟之义。又复毕者名达,竟者言了。十方大圣坐道场时,证深真智,于一切法及法真性,一念洞明,通达照了,无有差谬。是智圆满,称实相法,达了无遗,故名毕竟。言究竟者,究之言到,竟之言边。十方神尊得一切智,到法边际,是名究竟。又复究者名断,竟者名尽。一切神尊以实相慧,断烦恼习,一切皆尽,具足解脱,是名究竟。又复究者名度,竟者名已。十方太上得道真人,度生死海,已至彼岸,故名究竟。如此是名分别毕竟、究竟差别之相。”“能于正道真实之性,无言无说,寂灭相中善巧因缘,分别显示,随其所宜说法无尽,言辞次第意味深赜。或说一乘,或说三乘,人天业果渐渐开化,使得同归真一正道。”“虽无念虑,离分别想,以一切种智洞达空门,正解正观,穷理边底,与真实相,平等为一。以一切种智,照世间法,色法非色,心法非心。人天五道,四大六家,众生想念,果报因缘,于一念中,明了无碍。善识根性,随宜所行。世出世法,洞达究竟。”“生死之法有因果故,故是无常”,“常道之体非因果故,是故为常。”

“毕竟”与“究竟”在词义和词性上并无差别,这里将毕竟、究竟大量地交替重复使用,就增添了识别困难。联系上下文分析,毕竟、究竟如同指方便与究竟、方便与真实。

在本质上究竟平等净土和毕竟真性净土没有实质区别,分别代表“道”的一体两用,互为缘证。所谓“净土”并非实有其域,而是为了方便教化、开权显实。表明“道”“非是始造,亦非终成”,亦是“无因”亦是“有因”。目的是为了推导出“生死之法有因果故,故是无常”,“常道之体非因果故,是故为常”。

对“人天五道,四大六家”采取方便灵活的教化,“或说一乘,或说三乘”使他们渐渐开化,引导到“真一正道”上来。“真一正道”也就是“正道真实之性”,即“真实相”、“寂灭相”。一切种智既关照世间法又关照出世间法,而世间、出世间皆在一念(一心)中得。以往传统道教都是以“道”、“气”组合,表述道与物之间的关系。这里首次提出“一切种智”和“一念”概念,暗示欲将“道”同“心”挂搭解释“道性”、“众生性”的关联。

同类推荐
  •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他是西藏活佛,是雪域最大的王,却生性喜好游乐,放荡不羁,他用25岁短暂的一生给高原大地留下了一道永不消褪的彩虹。多年以后,人们忘记了他的达赖身份,因为他的情诗已经在很多人口中交相传诵。他就是藏地诗佛——仓央嘉措。命运让他有了一个特定的身份,让他不能够参与人间情爱,只能远观。可偏偏他又是个多情少年,他只能选择叛逆和逃避。虽然他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但他一直在无奈中苦苦挣扎,在世俗的偏见中煎熬并反抗。多少年后,那种饱含着诗人无限深情的歌吟才传遍了四野。
  • 我的书(9):破壁之书

    我的书(9):破壁之书

    本套系列谈话录,精选同名视频节目《我的书》的访谈实录,由作者讲述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解读作品核心理念,揭示书里书外趣闻轶事。内容精选高点击量的节目,按照话题聚类结集成册,随新书上市而持续不断的诞生新的故事,其中包含大量因节目时长限制而未能发布的精彩内容,不失为一套贴近粉丝的专业导读图书。本书为系列(9),节选了不同的作者谈创作的故事。视频节目《我的书》,自2014年在优酷的大型视频网站上线以来,一直在读书节目中名列前茅。
  • 枯荣家园梦

    枯荣家园梦

    本书内容包括:沉沦的国土、世纪末的忧思、倾听大地、温柔亡国、污染包围中国、谁在谋害大地母亲等报告文学及散文作品。
  • 我曾那么爱你

    我曾那么爱你

    徐志摩、陆小曼、鲁迅、郁达夫、朱自清、梁启超……这些赫赫有名的民国人物,给人留下的永远是传奇、神秘的印象,然而他们,也有感性的一面,平常的一面,深情的一面。在他们与爱人、家人的书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各自的真实情感,与为人所知的成就不同,这些爱语呢喃表达了最本真的他们。
  • 水样的春愁(经典悦读)

    水样的春愁(经典悦读)

    《水样的春愁/经典悦读》从郁达夫的散文作品中精选了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篇目,主要以故乡、杭州和福建的风土为主,尽量保留作品原貌,但因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大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部分词语、标点的用法已发生变化,为避免引起读者误解,对少量文字和标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略作修改。
热门推荐
  • 超级种帝王系统

    超级种帝王系统

    穷逼坐飞机坠落穿越,带着种帝王系统重生武极大陆,踏天才,灭魔怪,种帝王,被万千绝美少女追求,开启了江陵开挂一般的人生。“这诸天万界,无论神,佛,仙,魔,鬼,怪,妖,兽,人等等,只要是最强的,就是老子种下的!”
  • 张扬公主走天下
  • 婚凉故人来

    婚凉故人来

    小三上门,婆婆刁难,老公出卖,一天之内,我的世界天翻地覆。山穷水尽的时候,前任华丽归来,力挽狂澜将我收下。工作上,我是宋未臣的得力助手,生活上,我是宋未臣的妖娆情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思益梵天所问经

    思益梵天所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因为我的世界有了你

    因为我的世界有了你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人,但是那个能真正走进你内心待一辈子的人就只有一个。
  • 豪门虐恋之错爱

    豪门虐恋之错爱

    为了儿时承诺,她不惜背弃家族嘱托,以股权合并的方式成为他的妻子。但怎知,他早已另外心有所属。婚后,他不断折磨,羞辱,甚至日夜与那患精神疾病的初恋厮混,她这才知道,原来心碎的感觉就是麻木的毫无知觉。但另外一个男人的出现,却改变了她原本苦涩的生活轨迹。他说,这纸离婚协议只要你签字便即可生效,但有一点,你莫家的股权支配还是归我颜安勋所有。她冷笑,划去那最残忍的一条协议,潇洒签字。再见面,却只得到她因病逝世的消息,双胞胎姐姐继承全部家产,当她画着魅惑的妆容,挽着他弟弟的胳膊谈笑风生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原来早在很久之前他便已经爱上了她。勾唇,她举止轻挑而冷漠,颜总,咱们的帐是不是也该仔细算个清楚了?
  • 书山问道:文化·文学·艺术阅读札记(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书山问道:文化·文学·艺术阅读札记(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为读者领略文化之真、文学之善、艺术之美,提供了一张“素描图”。作者把阅读比喻为书山之旅,时而扮演成地质工作者,探寻书山中的富矿;时而把自己假想为修行者,心无杂念地追问人文之道。
  • 时过镜莫迁

    时过镜莫迁

    男主视角:林莫迁:“我要带她走!”经纪人疯了:“你看上她了?”林莫迁:“她一个人住在这里,没别的家人,我不放心。”经纪人更气了:“这还不是看上她?”林莫迁:“她救了我,救命的那种救!”女主视角:经纪人:“小古,我可以这样叫你吗?”时古低下了头,羞涩的红了小脸:“可以的。”林莫迁:“......”她对他是这样的“林莫迁你是不是没什么文化?”“林爸爸,你要是担心我的话...就给我打钱吧!”“看你身体怎么了,医者父母心,不好意思你就把我当爸爸!”
  • 大自然的报复

    大自然的报复

    人类社会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和对大自然资源的过分的攫取,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人类也逐渐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们面临着怎么的生存环境的问题?自然灾害的频发与人类疾病有着怎么的关系?自然灾害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具体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又该怎么去应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只有充分的了解了这些,才能提高我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 召唤师的异界称霸之路

    召唤师的异界称霸之路

    主角林若风虽然拥有英雄联盟召唤系统,但想要制霸异界,也必须通过智慧和武力来统一异界,系统虽然好用,但有着非常阴险的隐患。书友群53056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