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9600000030

第30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性论思想(5)

学术界通常认为,“道性”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河上公注》,其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句注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此“道性”意指道的特性或本性。《老子想尔注》继承了河上公《注》的道性观念王明先生认为《老子河上公章句》出现之时“盖当后汉桓灵之际”(见《老子河上公章句考》,《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第297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饶宗颐先生根据敦煌天宝十载写本所记“系师定河上真人《章句》”,认为《河上公注》东汉已经流传,《想尔注》部分取自《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校证》第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姜伯勤先生亦认定,《想尔注》产生在《河上公注》之后,并受到它的影响(见姜伯勤先生《论敦煌〈本际经〉的道性论》,《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2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句注云:“道性不为恶事,故能神,无所不作,道人当法之。”“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无欲以静,天地自止(正)”句注云:“道性于俗间都无所欲,王者亦当法之”,“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天地,道臣也,王者法道行诫,臣下悉皆自正矣”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6页、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老子河上公注》与《老子想尔注》中的“道性”,是道与性两个范畴的结合,突出了“道”之属性的意蕴,发挥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道性说在发展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一是修道人所具备的成道的根性,一是人与万物所具备的道的属性。这两种涵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从根据上立说,而不是就道的属性的表现上说。”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第24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早期道教的《老子》诠释学思想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性论,这也反映出早期道教思想界囿于对《老子》中“道”本体意蕴的朴素理解,还没有将理论视角延伸到《庄子》,更谈不上寻求二者“道论”的有机结合了。

《抱朴子内篇·辩问》中说:“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识,则心好其事,必遭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226页,中华书局,1985年。“信道之性”说是在“人”悟道的根据、成道的根性上讲的,自然“道气”与自然“道性”的结合,“识”与“心”的加入,道性论初现端倪。表现出此时道教学者在新的思想及时代背景下,对道教的理论建树。

约出于东晋末年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三的偈中说:“妖邪伪且浊,道性本来清。”其后的《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日本学者吉冈义丰先生谓此经与《洞渊神咒经》有关,亦六朝时道书(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第14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有云:“问曰:道何以独清?答曰:清者,万行足而无垢尘,故曰清。自道以下皆未清。何以故?外无所彰,内无若尘。其性淡然,而无亏盈。毁之不灭,誉之不荣,挠之不浊,澄之不清。淡泊虚无,无有及之。漂流无滞,称之曰清耳。”《道藏》第5册,第851页。以“清浊”之清界定“道”的特性,说明道性真实、清净无染,可以理解为是对《太上洞渊神咒经》相关文字的诠释。又说:“天下万物皆由道气而生。既有其生,皆应有土水石铁,独无命乎?答曰:此四事者,有性而无命。何以故?有性而无命,无命者,以无血脉汁色,是以有性而无命也。”“无命”指没有生命的物质,如“土、水、石、铁”四者。“有性”之性指道性,由“天下万物皆由道气而生”的前提推导出“有性而无命”,也就是万物自然禀赋道性。这是万物皆有道性观念的最初阐述。

“有性而无命”是对《庄子》“道”在蝼蚁、瓦甓,甚至屎溺之说的继承发挥。这种道不离物、道在物中,道体遍在的思想是对《老子》道生万物之后又有“德畜之”的观念和《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思想的结合,并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竺道生在没有印度佛典根据的情况下,孤明先发“一阐提”亦有佛性,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中国哲学的理论支持,那么必当归于此说。后来吉藏进一步明确提出草木也有佛性之说:“若欲明有佛性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故肇法师云:‘道远乎哉?即物而真;圣远乎哉?悟即是神也。’若一切诸法无非是菩提,何容不得无非是佛性?”“若于无所得人,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并是佛性也。”《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册,第40页、42页。唐初牛头禅初祖法融受吉藏此说影响,提出“草木无情,本来合道”,他认为:“道无所不遍也”,“若草木久来合道,经中何故不记草木成佛,偏记人也?答曰:非独记人,亦记草木。经云:于一微尘中,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如无二无差别。”“若无心分别者,道体自然。”法融:《绝观论》,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36册,第91页、9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天台宗湛然(711—782)根据佛性与世间法相即的观点,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无情有性”命题。“无情”指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等无情识的物质实体;“有性”意思是说无情识的一切物质都具有佛性,也有成佛的可能性。此说将道体遍在的泛神论倾向发挥到了极致参见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第295—30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320—32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从吉藏的“草木有佛性”到牛头法融的“草木合道”再到湛然的“无情有性”命题,都和《老》《庄》论道、物关系及道体遍在的观念有思想渊源,在哲学的“本体论”方面,突出强调了“本体”的普遍性、绝对性、永恒性。这样一来,“佛性”也就具有了本源-本体意蕴,其他诸如“真如”、“涅槃”、“法身”等概念、范畴,经过中国佛教学者“视域融合”后的再诠释,都变成了“道”的异名同谓。“(印度大乘佛教)各派都没有论及草木瓦石有无佛性的问题,可以说是排斥草木瓦石有成佛的可能性。中国佛教学者主张草木瓦石也都有佛性,显然是和中国人的自然观有关,特别是庄子的道体无所不在的本体论思想直接相关。”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760页、76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无情有性’说的确立,把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使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距离再次拉大,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第30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又说:“大千之载,一切众生皆有道性。虽有其性,而无其真。当运灭尽,其性如何?答曰:灭尽运终,一切众生,普生慈心,志存道场,当斯末劫周时得道。唯有种子,泡生而漂,终不死也。何以故?以重其种故。一切万类,亦留其种,终不普升也。问曰:如诸众生普得道真,与大道同体否?答曰:一切众生得道成仙,号曰世尊,于此称尽矣。唯有大道之气,可得之耳。云欲合同道量,未之有也。何以故?譬如饥人,羡饱得饱,饱而忘饥。是以真人起于不足而忘于乏,得足以忘不足。问曰:道性可见否?答曰:不可见而可见之。成之故可见。未成触目而不睹。何以故?一仙真人视道性万分始得见一。自声闻缘觉,知进而不睹。知尽者,诸漏已尽,更无烦恼。神通变效,学士所不能及。”《道藏》第5册,第853页。

虽然“一切众生皆有道性”,但并不意味着一切众生自然得道,“虽有其性,而无其真”。众生天然禀赋的只是自然“道气”,只有最终得道成仙才能称得上是“与大道同体”。这就为修道论预留了充分的思想空间。其次,道性种子可以使众生在新的劫期中成道之说,使“道性”具有了和如来藏佛性相同意蕴。“一切万类,亦留其种,终不普升也”,又使人类以外的一切存在物都有成道的可能性。再次,道性“不可见而可见之”,亦如后来的《道教义枢·道性义》所云:“道性体义者,显时说为道果,隐时名为道性”,“今意者,道性不色不心,而色而心。而心故研习可成,而色故瓦砾皆在也”。

《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既借鉴吸收中国佛学思想成果,又结合道家、道教传统学说推陈出新,代表了道教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段时代精神。

梁陈之际道士宋文明的道性论观点学理性更强。敦煌道经S1438号之《道德义渊·自然道性》称:“河上公云:‘辅助万物,自然之然’即此也。夫性极为命。《老子经》云:‘复命曰常’。河上公云:‘复其性命’。此言复其性命之复,曰得常道之性也。《经》云:‘道法自然’。河上公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中华道藏》第5册,第521页。道性之极表现为天命,开发隐而未显的道性,归根返本的意义在于“复命”;既然“常道之性”是自然,则可以推论“天命”即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这是宋文明道性论的基本观点,以下分为六层,层层深入展开。

第一释名。引《裴君道授》说:“见而谓之妙,成而谓之道,用而谓之性。”这句话出自陶弘景《真诰》卷五“甄命授第一”,后面还有一句:“性与道之体,体好至道,道使之然也。”文末陶弘景有注云:“此说人体自然,与道气合。所谓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修道谓教。今以道教使性成真,则同于道矣。”(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朱越利译《真诰校注》第1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宋文明引申说:“性与道合,由道之体,体好至道,道使之然也。”“性与道合”与“复命”说相一致,与道相合之性为道性,道性的思想内涵就是复命合道。

第二“明性体”。“论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识各有其分。先禀妙一以成其神,次受天命以生其身。身性等差,分各有限,天之所命,各尽其极。故外典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又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命为性之极也。今论道性,则但就本识清虚以为言,若谈物性,则兼取受命形质以为语也。一切无识亦各有性,皆有中心,生炁由心,故性自心边生也。”

宋文明继承了陶弘景借《中庸》诠释道性的思想方法,将道性解释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形而上称为“道性”,形而下称为“性分”和“物性”。“一切含识各有其分”之“分”的意思是性分,宋文明把一切有情众生天然禀赋的道性(妙一)又称之为“神”,然后借“天命”之说解释众生何故有“身性等差,分各有限”。道性、神、天命三者异名同谓“三位一体”,这是道性论与梁武帝神明成佛说和儒家天命观的结合。道性与道炁的挂搭,解释了万物皆禀道炁而生,一切含识皆有道性,何故“无识(无情)”之物的道性只能称之为“物性”。原因在于只有有情众生有“心”,“生炁由心,故性自心边生也”,一切有情众生天然禀赋的道性是道炁与心的和合共生。

宋文明最先提出了作为修道根据的道性概念,既把道性定义为众生修道、得道实现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又揭示了“无情有道性”,只不过此“道性”只能称作“物性”,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宋文明的道性论比陶弘景把天命解释为“人体自然,与道气合”的观点,又前进了一步。

陶弘景和宋文明借鉴、吸收儒家《中庸》思想,实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人性论与道性论的结合,正式确立了人人都具备成道的基础与可能性的理论,并将其引申为道教独特的“众生平等”、“天赋道性”观念。道性论在南北朝末期已经成为道教理论系统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而此时中国佛学发展方向由般若性空之学转到涅槃学,然后将二者会归于心性论。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成果必然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佛性论实现了中国佛学与儒家人性论、心性论的结合。道教哲学在这方面的理论建树无疑具有更多的本土优势和便利条件,这些因素有可能反过来刺激中国佛教思想界,促使佛学中国化色彩愈发鲜明。“中国化”的佛教是否会因此而丧失其本来面目呢?宋文明对“无情有道性”之“道性”只能称作“物性”的界定,显然就比后来佛教天台宗荆溪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在回护自身传统教义方面肯定更加“合情合理”,也更有说服力。

第三“诠善恶”。“夫有识之主,静则为性,动则为情。情者,成也。善成为善,恶成为恶。《洞玄生神经》云:‘大道虽无心,可以有情求。’此善情也。《定志经》云:‘受纳有形,形染六情。’此恶情也。《四本论》或谓性善情恶,或云性恶情善,皆取无矣。《定志经》云:‘不亦为善,离此四半,反我两半,处于自然乎?’其中又云:‘为善上升清虚,自然反乎一。’即反道性也。”

宋文明以中国哲学传统的动静、性情、染净观诠释道性,由“情”所起的善情、恶情或性善情恶、性恶情善成为解释有情众生为何背离道性的原因,与此相对,为“善”就成为复归道性的唯一方法。这样一来,道性论就奠定了向心性论转型的思想基础,并为修道论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四“说显没”。“得道之所由,由有道性。如木中之火,石中之玉,道性之体,冥默难见,从恶则没,从善则显。所以然者,万物之性有三:一曰阴,二曰阳,三曰和。……故性之多阳,知者多善;多阴,知者多恶。(多)恶则乖道,多善则合真;合真则道性显,乖道则道性没也。”

以阴阳说明善恶缘由,性命多阳则多善、合真、道性显;反之,则乖道、道性没,说明众生成道、得道就是道性显现的结果。

第五“论通有”。“夫一切含识皆有道性,何以明之?夫有识所以异于无识者,以其心识明暗,能有取舍,非如水石,虽有本性,而不能取舍者也。既心有取,则生有变,若为善则致福,故从虫兽以为人;为恶则招罪,故从人而堕虫兽。人虫既其交换,则道性理炁通有也。”

第六“述回变”。“人堕虫兽,虫兽为人,……今以何义,忽能换革?答曰:人与兽俱禀四大之形,止是方圆不同,器质为异耳,譬如泥,抟和之为人,则成人状,解之为兽,则成兽象。……神识随之以异也。”《中华道藏》第5册,第521页、522页。

一切有情众生之所以有道性,在于有心识,心识明暗产生善恶取舍。“无情有性”只能称物性,缘于没有心识。正因为有心识,所以产生轮回之因。这又是道性论与佛教义理的结合。

《升玄内教经》说:“所谓内教者,真一妙术,发自内心。行善得道,非从外来。”“修身养性,制在内固,则耶(按:邪)不得入。耶(按:邪)不得入,则真炁不动;真炁不动,则成真人。”同上,第85页、94页。直接把“内教”的道性观念标榜为“发自内心”、“非从外来”,修道的关键就成为加强“内固”,即:防护心性、真炁不动;外邪不侵,则道性显、成真人。将“心”与“炁”联系到一起,是丹道理论的重大成果,标志着对以往外丹术的扬弃并为内丹思想指明了发展方向。《升玄内教经》又说:“臣知道反俗,何以故?无分别故。臣知道无碍,何以故?法性空故。”“思惟分别,得其真性,虚无淡泊,守一安神。见诸虚伪,无真实法,深解世间无所有性。得此相者,能弃俗法,守道念真,安神无为,得不死之术,升仙度世,到长寿宫。是名得无所得。”同上,第91页、110页。“法性空”、“无分别”、“无碍”、“无真实”、“无所有性”、“无所得”都是佛教的语汇,《升玄内教经》借它们诠释道性,强调“昔教”的神仙之学在本质上皆“无所得”,于观念上都是“虚伪”、“俗法”,归根返本、“知道反俗”的“道性”之说,于是具有了倾向于智慧解脱的思想意蕴,道教传统的“不死之术,升仙度世”观念被赋予新的思想内容。

同类推荐
  • 从此以后

    从此以后

    在江油的蒋雪峰注定该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不是那种拿着诗歌当工具使用的人,他的安静、他的寂寞、他对诗歌的敬畏练就了自己身心的干净。他有一句诗“李白的战士最听酒的话”流传很广,而恰恰是这一貌似调侃的句子,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真诗人的内心,那些尘世,那些绳营狗苟,那些花花肠子对于诗人来讲是不屑的。
  • 世界上最经典的128篇哲理美文

    世界上最经典的128篇哲理美文

    人生最美,就是一路行走;一路拾捡前人散落在草丛里的思想瑰宝,观一颗从暗夜里醒来的露珠,赏一株在悬崖边绽放的花朵,装一襟从时光隧道里吹来的轻风,然后染一身智慧的芬芳。篇篇美文,段段经典,字字珠玑,句句金玉,润泽心田,激励人生。
  • 南侨回忆录

    南侨回忆录

    《南侨回忆录》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抵制日货,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
  • 雨中等候

    雨中等候

    东奔西走多年我丢了钥匙、行李、金钱还丢了穿心的初恋。你却一刻都不曾离开过,故乡我是用心爱你的,至最终想把身体也交给你,就安静地躺在你的一角,虽还是断壁残垣,可天空仍飘着儿时的炊烟,还可以听着你的唠叨。一切啊,都是那么美好,这已经够了,但大家又相约回到以前,并按照亲邻的范本,重新演绎一回各自的角色。
  • 那些闪电指向你

    那些闪电指向你

    台湾中生代代表诗人林婉瑜,关于爱的代表作《那些闪电指向你》简体版出版!《那些闪电指向你》共收录79首情诗作品,林婉瑜描喻了爱情里的各种样态:相遇、单恋、热恋、想念、分离……直抵爱情中的本真和纯粹。林婉瑜的诗常有慧黠创意、迷人想象,诗风具现代感,取用当代流行元素,做出精巧的变造与响应,反应出时代特质,情感别致,意念鲜活。
热门推荐
  • 男票大我一百岁

    男票大我一百岁

    文案一:第一次遇到云臻,山中百鬼夜行,阴兵借道;第二次遇到云臻,宴会上诡异凶案,鬼影幢幢;第三次遇到云臻,家乡变故,众叛亲离……何夕终于忍无可忍,觉得云臻就是她的冤孽!云臻摸着她的鼓起来的肚皮心满意足地问她:宝贝,我是冤孽,那他是什么?肚子里的那位听罢,狠狠地踢了两脚。何夕崩溃,大吼:小冤孽你再踢一下试试!文案二:这辈子让何夕觉得最耻辱的事情就是她的上辈子!没想到叱咤风云的她上辈子居然是个包子,被人抢了男人不说,还被乱枪给打死了!死就死了,投胎过来还没投个好胎,不但缺魂少魄,还是个没爹没妈的小可怜。不过还好老天没有全亏待了她,塞了个多金美男给她,四舍五入算一下,她也不算很亏。只是美男顶着小鲜肉的脸却有一百岁的高龄,实在有些不和谐……
  • 叶罗丽精灵梦之彼岸之主

    叶罗丽精灵梦之彼岸之主

    她是暗冥凰,冥界的主人。却被一个自称仙子的人祈求答应委托。在这里,她遇到了很多的人,同时也认识到了人类的真实本性,同时,还遇到了他。可是,世界终将会毁灭,到时候,你们还会继续陪伴在我的身边吗?
  • 毛泽东和“三国”

    毛泽东和“三国”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说:"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毛泽东1906年接触了《三国演义》,1912年在湖南一师期间,接触了《三国志》。从有记载文字佐证,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伴随了他一生的读书生活。
  • 三姓山川纪

    三姓山川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乱世天下醉红颜

    乱世天下醉红颜

    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谁遇见了谁,谁爱上了谁;……一场又一场的相遇和别离,一次又一次的遗忘和开始;那时她还是个不谙世事的丫头,他还是不得宠的庶子;洛水河畔,是一场命运的相遇和别离;只为贪图那一点温暖、一点陪伴,一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消散的死心塌地;他爱上了她,从此生相依,死相随;明知是甘美却蚀骨的美酒加毒药,却愿意承受至死不休的刻骨相思;相爱是两个人的地久天长,相思是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 二舅二舅你是谁

    二舅二舅你是谁

    霍小宝是在村外的河里找到的。有在河边一起玩耍的孩子,突然发现少了小宝,便疯了般跑回村里喊大人。那个时候,晚霞铺在河面上,鲜红的颜色,像浓浓的血,不声不响地缓缓流动,荡起细碎的波浪,仿佛一个孩子的死亡与它毫无关联。人们闻讯赶到河边,从河里捞出了小宝。小宝的妈妈王咏梅抱着那个湿淋淋的小身子哭天抢地,一只手在河滩上死命地抓挠,抓得手指都出了血。小宝的爸爸霍林舟蹲在一旁,脑袋埋在裆里,用两手薅着自己的头发,浑身颤抖,泪水无声地淋落,把脚下的河滩都淋湿了一窝。归栏的羊儿顺着河滩走过来,咩咩地叫,那声音像极了向母亲撒娇的孩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金牌足球教练

    金牌足球教练

    杨旭是金牌足球教练这个游戏的骨灰玩家,意外的发现自己成为了这个足球游戏中一个没落俱乐部的主教练,凭借着对游戏的认识和系统的帮助,杨旭一步步带领这个俱乐部站在世界之巅!
  • 百层

    百层

    伊士塔尔的百层塔是位于世界中央的高塔,只要通过塔的考验就可以获得一次许愿的机会,塔会在能力范围内满足许愿者的愿望。这一天观测员七号遇到了名叫高凡的挑战者。而从那一天开始七号开始逐渐被改变。
  • 万寿寺

    万寿寺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其次,这个现象也表明,王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