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0000000024

第24章 宋辽金元(17)

《集杜诗》二百首是政治诗。诗总结了宋末的政治,总结了宋朝灭亡的原因。朝廷重用权臣,而权臣弄权开边战,是结祸的重要原因。《误国权臣》写道:“似道丧邦之政,不一而足。其羁敌开边衅,则兵连祸结之始也。哀哉!苍生倚大臣(《送韦中丞》),北风破南极(《北风》)。开边一何多(《前出塞》),至死难塞责(《吴侍御江上宅》)。”前方将领不抗敌,残害骚扰百姓,敌人如入无人之境。而朝廷政治混乱,用人错误,失去扭转乾坤的机会。兵败如山倒,人心涣散,哀鸿遍野。《阳罗堡》云:“夏贵自阳罗堡之败,顺流而下,沿江南岸纵兵放火。归庐州,解甲。当是时,其心已无国矣。似道建督至江上,夏贵不得已出见,斩以衅鼓,东南再造之机也。失此,不图社稷为墟。哀哉!日色隐孤戍(《发秦州》),大江声怒号(《大雨》)。朝廷任猛将(《又上后园山脚》),宿昔恨滔滔(《送王砅使南海》)。”《京湖宣阃》云:“开庆己未,江陵阃帅自上而下,奔救鄂渚。令朱禩孙任宣阃,乃自鄂渚走还岳阳。朱与夏通任长江之责,一上而一下,使中流荡然。敌行无人之境,安得不亡。呜呼,痛哉!正当艰难时(《送樊侍御》),岂无济时策(《遣兴》)。连樯荆州船(《雨》),悠悠回赤壁(《过南岳》)。”《鄂州》云:“先时,李雷奋为郡守。十月,以台论罢。至是无正官。张宴然以城降。金汤重镇,正风寒中去正守,当国者独何心哉!鄂渚分云树(《过南岳》),春城带雨长(《入行军六弟宅》)。惜哉形胜地(《怀锦水居止》),河岳空金汤(《入衡州》)。”

乱世出英雄。越是危难之际,爱国主义越是得以彰显,民族精神越是得以发扬。《集杜诗》记录了可歌可泣的为保卫祖国而壮烈牺牲的官吏,表现对他们殉国的哀痛、崇敬与赞颂。《江丞相万里》记录江万里的殉国:“先生居饶州,敌入城,先生投府第中池水而死。其弟万顷于厅事上被执,杀死。哀哉!星坼台衡地(《送苏州李长史》),斯文去矣休(《送王信州》)。湖光与天远(《过洞庭》),屈注沧江流(《奉同郭给事》)。”《将军王安节》写王安节被俘不屈而死:“常州败,敌生获王安节,不屈而死。敌谓过江以来,武人忠义者唯王安节一人。安节乃节度使王坚子也。激烈伤雄才(《金华山观》),直气横乾坤(《别李义》)。倜傥汗血驹(《别张封建》),见此忠义门(《柏中丞除官制》)。”《李安抚芾》表现李芾一家殉国:“肯斋先生,蜀人,寓居衡阳。己亥,留梦炎为潭帅,梦炎归相,始起先生为代。先生仓卒运掉,城守甚备。及城陷,先生杀其家人,乃自焚死。哀哉!杀气吹沅湘(《入衡州》),高兴激荆衡(《李八判官》)。城中贤府主(《课伐木》),千秋万岁名(《梦李白》)。”《姜都统才》赞美姜才被俘斥敌被杀的气节:“淮东猛将,扬州前后主将,皆其人也。及秦州破,被执。敌爱其才勇,啖以官爵,不肯降,骂诸负国者。临刑含血以喷,骂敌不绝口。其英风义烈,淮人言之无不伤感,惜哉!屹然强寇敌(《王思礼》),古人重守边(《后出塞》)。惜哉功名忤(《薛少保》),死亦垂千年(《义鹘》)。”

《集杜诗》详细记录了文天祥自己自起兵后抗击元蒙军的重要战斗和爱国经历,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感情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表现出爱国者的堂堂正气和以身殉国的决心。《集杜诗》第一百七十:“天长眺东南(《郑公虔》),衰谢多酸辛(《汝阳王》)。丈夫誓许国(《前出塞》),直笔在使臣《李光弼》)。”第一百七十二:“济时肯杀身(《寄唐使君》),惨淡苦士志(《送樊侍御》)。百年能几何(《别唐诫》),终古立忠义(《陈拾遗故宅》)。”第一百八十三首:“名贤慎出处(《自施州归》),志士怀感伤(《赠李四丈》)。犹残数行泪(《登牛头山》),引古惜兴亡(《壮游》)。”第一百八十七首:“丈夫四方志(《前出塞》),丧乱饱经过(《寓目》)。清心听鸣镝(《听许十一诵诗》),衰老强高歌(《别唐诫》)。”第一百八十九首:“天地有逆顺(《崔少府》),惘然难久留(《发秦州》)。当歌欲一放(《寻崔戢》),河汉声西流(《登慈恩塔》)。”第一百九十一首:“高官何足论(《佳人》),寂寞身后事(《梦李白》)。物理固自然(《盐井》),愿闻第一义(《谒文公上方》)。”

总之,《集杜诗》是杜甫学极为重要的成果,也是诗歌史上非常重要的成果。它是用诗写的历史,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元蒙南侵、宋朝灭亡的具体史实,记录了宋朝爱国者抵御侵略、以身殉国的史实。很多资料为当时的史书所未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表现了文天祥高尚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正义观和民族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集句诗》在后世影响很大,流传很广。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集句诗》以集句这种特殊的形式展现了杜诗超强的表现力,展现了杜诗超强的艺术魅力,并以独特的角度诠释了杜诗,以独特的方式扩大了杜诗的传播与影响。文天祥对杜诗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七辽金元概说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辽国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吸收汉族制度。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也有浓厚的汉文化色彩。很多汉族著作被翻译成契丹文字。辽尊崇孔子,儒家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在文学方面,辽喜欢唐宋时代的文学,白居易和苏轼的影响尤为巨大。苏轼家集流行于辽都,苏辙使辽,相识的人都问苏轼的情况。杜甫在辽代的影响并不特别大,推其原因,可能因为杜诗深奥复杂,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地域的偏僻,很难理解其奥妙。(当然,河北、山西一带除外。)在这种状况下,杜甫学自然不会有突出的成就。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国家,先后灭掉辽并攻占宋朝淮河、秦岭以北地区,成为中国北部的统治者。虽是异族统治,但金借才异代,文化上多用辽宋之人,故其文化有浓厚的汉文化色彩。

在金统治的北宋旧土,人们继续着北宋对杜甫的尊崇。元好问估计当时杜甫集的注家有五六十家,说明当时有很多版本的杜甫集流传。人们依旧喜欢阅读杜甫的作品。杜甫依然在北宋旧地传承与发展。元好问有《杜诗学》一书,反映金代杜甫学的昌盛。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国家,民族众多,土地非常辽阔。农业在经历游牧式的破坏后,迅速发展,手工业也很发达,商业贸易也很繁荣。元朝对汉人和南人实行严酷统治,在暗中吸收和利用汉文化的同时,对汉文化进行严厉打击和摧残。在这种背景下,杜甫学虽然仍有发展,但受到压抑,并没有耀眼的成就。

范梈《杜工部诗范德机批选》六卷。此书《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是伪作,其著作权是否属范,有待进一步考证。范梈(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游京师,荐为左工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官。为地方官,后选翰林供奉,改福建闽海道知事,授湖南岭北道廉访司经历。为元代“四大诗人”之一,有《范德机诗集》、《木天禁语》、《诗学禁脔》。该书选杜诗311篇加以批注,非常简略。注多用前人旧注,批多是读杜的感想,或谈艺术,或谈内容,或谈读杜方法,多少有些见解。当时人对此书评价很高。虞集作序说:“分章析理,发其奥章,犁然当乎人心。”又作跋说:“先生之点选是编,灿然表句法之精,截然得章法之妙。其批切而要,其注简而明,其有补于学者不少也。”明代单复说读范梈“分段批抹杜诗观之,恍若有得,则向所谓莫知而可疑者,如释然矣”(《读杜愚得序》),可见其影响。范梈《杜工部诗范德机批选》为刘辰翁批杜诗后第一个批杜诗,对后世评点杜诗之风的兴盛有重要作用。

张性《杜律演义》二卷。张性,字伯成,临川金溪(今江西金溪)人,进士,生活在元代。著有《尚书补传》。《杜律演义》是七言律选注本。选七言律诗一百五十一首,分前后集,前集分八类,后集分十三类。该书称“演义”即以解释杜诗诗意为主。注释典故明白,阐释诗意周详,时有创见。樊近久序云:“如吾乡先进士张氏伯成《七言律师演义》,训释字理,极其精详,抑扬情趣,极其切当,大抵仿佛朱子《诗传》、《楚辞解》,而折中众说焉。盖少陵有言外之诗,而《演义》得言外之意也。”该书为最早的七律选本,实开后世选杜之风,特别是选律(更是选七律)之风。

此书又为《杜律虞注》的原本。

题虞集《杜律虞注》。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先世为武州宁远(今山西五寨)人,后居临川崇仁。大德初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累官奎章阁侍书学士。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杜律虞注》实为张性《杜律演义》而题名虞集,略加变化而成。姚际恒定此书为伪书,云:“《杜律虞注》,称元虞集注。杨用修曰:‘本不出自伯生笔,乃张伯成为之,后人驾名于伯生耳。恒案伯生集有《杜诗纂例序》一篇,想以此讹为伯生耶?’”(《古今伪书考》)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云:“检虞集《道园学古录》五十卷,无《杜诗纂例序》文。杨慎《闲书杜律》既定为张伯成作,并揭其注文尤纰缪者若干条。”此书虽被认为是以张性《杜律演义》为根本的伪书,但反复印行,影响很大。而张性原作流传不广。《杜律虞注》颇受后人称道,首先在于注释多有可取之处,其次,开杜诗选本先河,特别是选七律之先河,在杜甫学史上自有其地位,故不因其伪书而弃之,今特论列于此。老实说,前人定虞集《杜律虞注》为伪书,笔者认为证据并不充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杜律虞注》应为虞集著作。要确定其为伪书,应寻求更充分而有力的证据。

赵汸《杜工部五言赵注》。赵汸(1319—1369),字子常,休宁(今安徽休宁)人,为黄泽门人,隐居著述。明代洪武时,诏修元史,力辞。有著作《东山存稿》、《周易文诠》、《师说》、《左氏补注》、《春秋集传属辞》。《杜工部五言赵注》所选为五言律,有注有批。注多引原始出处,详备而精炼,批文简略,而有自己的见解。瞿镛说:“案嘉靖中章美中重刻杜律二注,序云:‘关中旧本有虞赵二注本,最为详明,支分句解,挈旨探源,宛然朱子释《诗》家法。’”(《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九)此书与题虞集《杜律虞注》并行,为杜诗最早的五律选本,也是最早的评点之一,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在杜甫学史上有自己的地位。

一八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鲜卑族,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淹贯经传百家。礼部赵秉文见其所作,以为近代无此作,名震京师。中兴定五年第,历内乡令,南阳令,擢尚书省掾。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著述甚勤。以诗最知名。其诗奇绝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金亡,构亭于家,撰金代之史,因名之曰“野史”。录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则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万余言。今所传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

元好问对杜诗有精深的研究,编著《杜诗学》。

元好问对杜诗研究的最大贡献,是记录东岩(当为其父)与元好问师友讲论杜甫的资料,编著成《杜诗学》。这样,他便最早提出“杜诗学”这个概念,至今仍是人们有关杜甫学术运用特多的名词。元好问《杜诗学》一书极难见,现《杜诗学引》尚存集中,今移录于下:

杜诗注六七十家,发明隐奥,不可谓无功。至于凿空架虚,旁征曲引,凌杂米盐,反为芜累者亦多矣。要之,蜀人赵次公作《证误》所得颇多。而托名为东坡者为最妄。非托名者之过,传之者之过也。窃尝谓子美之妙,释氏所谓学至于无学者耳。今观其诗如元气淋漓,随物赋形,如三江五湖,合而为海,浩浩瀚瀚,无有涯涘,如祥光庆云,千变万化,不可名状,固学者之所以动心而骇目。及读之熟,求之深,含咀之久,则九经百氏,古人之精华,所以膏润其笔端者,尤可仿佛其余韵也。夫金屑、丹砂、芝术、参桂,识者例能指名之。至于合而为剂,其君臣佐使之互用,甘苦酸盐之相入,有不可复以金屑、丹砂、芝术、参桂而名之者矣。故谓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亦可也,谓不从古人中来,亦可也。前人论子美用故事,有着盐水中之喻,固善矣,但未知九方皋之相马,得天机于灭没存亡之间,物色牝牡,人所共知者为可略耳。先东岩君有言:近世唯山谷最知子美,以为今人读杜诗,至谓草木鱼虫,皆有比兴,如商度隐语然者,此最学者之病。而山谷未尝注杜诗(今按:此句文当有误),试取《大雅堂记》读之,则知此公注杜已竟。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乙酉之夏,自京师还,闲居崧山,因录先东岩君所教与闻之师友间者为一书,名曰《杜诗学》。子美之《传》《志》《年谱》及唐以来论子美者在焉。俟儿子辈可与言,当以告之。而不敢以示人也。六月十一日河南元好问引。(《元遗山集》卷三六)

从这篇引可以看出,《杜诗学》的内容是元好问受东岩讲授杜诗的讲义,外加元好问师友对杜甫的论述。元好问编著的目的,是作为教育儿子的教材。实际上,元好问全面教育儿子的杜诗学应该包括如下内容:(一)杜甫诗和有关的精注。(二)两唐书的杜甫传、元稹作的杜甫的墓志和杜甫的《年谱》。(三)自唐至元好问时有关杜甫的论述。(四)东岩和元好问师友关于杜甫的讲论。元好问所搜集的杜甫资料是非常全的。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当时杜甫教育和研究的重要信息。

这篇引对杜诗的评论也非常精彩。(一)认为杜诗从民族文化中来,但又具有创造性,似乎与一切文化不同。这就是杜诗的特别之处,伟大之处。(二)认为杜诗如元气,如大海,如祥光庆云,其风格是随物赋形,浩浩瀚瀚,无有涯涘,千变万化,不可名状,是天籁之音。

元好问有很高的文学理论素养,对杜诗有深入的研究。他高瞻远瞩,目光如炬,对杜诗的宏观论述非常新颖,意蕴非常丰富、深奥。

同类推荐
  • 谢志峰艺术人生

    谢志峰艺术人生

    本书展示了谢志峰先生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叙述了谢志峰收藏的历史渊源及其文物收藏系列的精华,并从艺术的角度探讨了谢志峰收藏之外,还揭示了他在诗、书、画、陶艺等方面的综合艺术修养。
  • 100美元到620亿美元

    100美元到620亿美元

    沃伦·巴菲特曾说:“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灾难的爆发,会一直在投资界出现。这些流行病的发作时间难以预料,由它们引起的市场精神错乱,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传染程度同样难以预料因此,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一种灾难的降临或离开,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其实,“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 卡内基:财富的声音(滚雪球Ⅰ)

    卡内基:财富的声音(滚雪球Ⅰ)

    本书共分二十九章,内容包括:我的父母和童年;丹佛姆林与美国;匹兹堡和我的工作;安德森上校和书籍;电报公司;铁路公司;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主任;内战时期;建桥故事;钢铁厂的回忆等。
  • 来不及好好告别:三毛传(典藏版)

    来不及好好告别:三毛传(典藏版)

    她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她只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背影,然后背起包走向远方,义无反顾地流浪。她一生流浪过五十四个国家,经历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经历的传奇故事。有人说:“三毛的一生,抵别人过好几生。”
  • 王阳明

    王阳明

    在整个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的“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流传于大江南北。阳明心学,一直影响到近代,并且远播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既有“立德”“立功”又有“立言”之“三不朽”之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世人的敬仰。王阳明的一生,作为思想家、教育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本书以长篇历史小说的形式,呈现王阳明的一生。只有还原历史场景,才能真正读懂王阳明!
热门推荐
  • 东扬西见

    东扬西见

    列西的一生,只爱过两个女人,一个是离他而去的母亲,一个是恨他入骨的楚昊嘉。楚昊嘉恨他。恨到一次次为他丢掉尊严、丢掉所爱、丢掉自己,恨到最终变成了他。又或者,楚昊嘉,更爱列西。即使知道列西就是整个故事里的恶魔,楚昊嘉也愿意与恶魔做交易。“我不要更好的生活,我要有你的生活。”这是一个爱、嫉妒、复仇、救赎的故事,我们被情绪左右,被情感操控,最终不过是为了拨开层层迷雾,找到自己。每晚8-9点一更
  • 物质生活

    物质生活

    《物质生活》收有玛格丽特·杜拉斯的48篇随笔、小说,涉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它方面,有关与扬·安德烈结识之事,作者本人饮酒致疾等,也是书中记述的材料。具体篇目包括《作家的身体》、《八二年10月》、《幻影纷至沓来》、《披巾的那种蓝色》、《夜里的最后一个顾客》、《化学气味》、《话语的高速公路》等文章。
  • 欲望的语言实践

    欲望的语言实践

    本书收录了《锁链的叙述——评麦城的诗》、《苦难的立场与策略——关于阎连科小说的一种解读》、《从突围到沦陷:“独语”的叙述——评<受活>》等共18篇文章。
  • 司马懿的智慧

    司马懿的智慧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束缚

    束缚

    孟之荣:在我身边,乖乖的。丁若:我、我有喜欢的人……孟之荣:乖,自己解决好。丁若:……原来在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拥有你。
  • 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

    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想这句话用在人身上也是适用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当一个人生气或者怨恨的同时也在损耗自己的力量。”所谓“损人不利己”,概莫如此吧!而在这样的时刻,宽容的力量就显示出来了,它让我们放下仇恨和怨憎,在放下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内心减压,于是轻松和快乐也随之而来。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快穿,反派他好萌

    快穿,反派他好萌

    因反派黑化三千大世界动荡,时空局沉寂了数百年之久的大佬清渊重新投身世界中,目标只有一个——拯救黑化反派,教会他们爱与被爱。但是反派肿么可以这么萌?!!反派乖乖,快点过来,姐姐抱抱~[我从时间尽头诞生,穿越星海而来,只为画地为牢,圈你入怀——顾星辰]PS:作者萌新,文笔渣,请多见谅
  • 生死关

    生死关

    跟鬼魂打交道的人里,有一类叫做杂门,这类人走的是野路子,算命占卦,风水,灵符,跳大神样样都会一点,样样都学不精。上面没有师门,下面没有帮手,谁都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