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0700000020

第20章 园艺 园林与花艺中的梅花(上)(3)

古梅的欣赏,体现了梅花审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思想认识和审美体验益形深刻。从梅花形象而言,林逋之由“花”到“枝”是一种进步,但林逋着意的“疏影横斜”重点仍在花枝,而古梅所展现的是一种全树形象和生态,因此可以说完成了从“枝”到“树”的推进,视觉形象更为全面和丰富。古梅的盘根虬枝、疏花淡蕊的姿态,在传统的疏淡幽雅之美上,进一步增添了苍劲刚毅、历炼弥坚、古淡老成等精神意蕴,被视为梅花品格神韵的极致。陆游《古梅》“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一朝见古梅,梅亦堕凡境。重叠碧藓晕,夭矫苍虬枝。谁汲古涧水,养此尘外姿”《剑南诗稿》卷三六。,就代表了这一审美新认识。此后,“老枝怪奇者为贵”逐渐成为梅花欣赏的时尚和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二)重要品种

纵观漫长的梅花栽培史,其中有一些品种出类拔萃,倍受人们青睐和推重,如消梅、鸳鸯、绿萼、照水、玉蝶、檀香等。消梅以果肉松脆无滓著称,是著名的鲜食果梅,鸳鸯则因并蒂双实而得名,都主要属于果梅品种,此处不论。就观赏品种而言,绿萼、玉蝶两种最为著名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举当时名花珍木,梅花即绿萼、玉蝶两种。清张瀚《松窗梦语》卷五:“玉蝶、绿萼尤为妙品。”,两花均属白梅系列,另有黄香梅,亦属名品,下面略作介绍。

1绿萼梅

绿萼梅的名称出现于北宋后期。北宋朱弁(?-1144)《曲洧旧闻》卷三:“顷年近畿江梅甚盛,而许、洛尤多,有江梅、椒萼梅、绿萼梅、千叶黄香梅凡四种。”朱氏北宋末年居郑州新郑(今属河南),地介汴、洛、许之间,所记正三地圃艺情形。朱氏之前,诗人咏梅已有言及梅花绿萼的,如苏颂(1020-1101)《和签判郡圃早梅》:“绿萼丹跗炫素光,东园先见一枝芳。”《全宋诗》卷五二八。李之仪(1048-1127)《累日气候差暖,梅花辄已弄色……》其二:“绿萼柔条宛相契,正色真香净如拭。”《全宋诗》卷九五○。可见绿萼之特点早已引起人们注意。宋徽宗御苑艮岳有专植绿萼梅的大型梅景,宋徽宗《艮岳记》:“其东则高峰峙立,其下植梅以万数,绿萼承趺,芬芳馥郁,结构山根,号萼绿华堂。”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四。此后绿萼梅一直是梅花栽培中最为常见、最受重视的品种。

古人有两段评论简明地概括了绿萼梅的形态特征。一是范成大《梅谱》:“绿萼梅,凡梅花纣蒂皆绛紫色,惟此纯绿,枝梗亦青,特为清高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绿华。”二是清乾隆皇帝《绿萼梅》诗:“蒂碧梗青跗白花,真看通体足清嘉。”《御制诗集》四集卷二一。绿萼梅重瓣洁白,萼片和枝梗都呈青绿之色,花开季节成片的绿萼梅白花青梗相映,一片晕染朦胧的嫩白浅绿,一片碧玉翡翠妆点的世界,煞是清妙幽雅,古人喻为“绿雪”吴本泰《西溪梵隐志》卷二。,比作九疑神仙萼绿华,都很是传神。

绿萼梅不仅是优秀的观赏品种,而且是较好的果梅品种。王象晋《群芳谱》果部卷一:绿萼梅“实大,五月熟”,因而果农种植广为采用。马如龙《(康熙)杭州府志》卷六:“西溪十八里夹道种梅,巷曲数十万树,惟绿萼者结实尤佳,他处莫及。”蜿蜒十八里溪山,一路以绿萼梅为主,不难想见其盛况。

2玉蝶梅

玉蝶梅,一作玉迭梅。其名称出现较晚,始见于元人诗画作品。元代画家钱选(1239?-1302)有《玉蝶梅图》王毓贤《绘事备考》卷七。,元末王逢《杂题》:“藻池岸匝水仙开,满面香飘玉蝶(一作叠)梅。”王逢《梧溪集》卷五。据说南宋马麟所作《层叠冰绡》图,所画即玉蝶梅《南宋院画录》卷七引项鼎铉《呼桓日记》。。另元中叶尤玘《万柳溪边旧话》记其先祖尤叔保,早在宋初迁居无锡时即于宅旁植“玉蝶梅四十二树,环绕之”。这一记载出于后裔追叙,未必可靠。但上述材料都表明,元代玉蝶梅已经定名。明初《永乐大典》第二八○八至二八一○“梅卷”所载梅品未见玉蝶之目,可见至此文献所载尚少,闻名圃艺当在明中叶以后。

玉蝶梅是复瓣或重瓣(又称千叶),花头颇丰,花色纯白素洁。类似的千叶白梅历史较早,北宋中期晏几道《蝶恋花》:“千叶早梅夸百媚。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月脸冰肌香细腻。风流新称东君意。”《全宋词》第224页。所写即属此类,但玉蝶应是其中佼佼者。明清人言及玉蝶,多称其白色,如王路《花史左编》卷四、高濂《遵生八笺》卷一六均言“千瓣白梅,名玉蝶梅”。也有称其红色的,汪灏等《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二二:“玉蝶梅,花头大而微红,色甚妍可爱。”一般说来,玉蝶花蕾未开时尖端常呈浅红,但盛开时花头丰缛而颜色白洁,花心微黄张瀚《松窗梦语》卷二。,意韵极其高洁婉雅,明清时与重叶、绿萼、千叶黄香等颇受人们推重,名声仅次于绿萼。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记梅花岭“栽梅花数百株,皆玉蝶种”,其他园林艺梅也多玉蝶品种,可见当地人们之爱好。

3黄香梅

范成大《梅谱》:“百叶缃梅,亦名黄香梅,亦名千叶香梅。花叶至二十余瓣,心色微黄,花头差小而繁密。别有一种芳香,比常梅尤秾美,不结实。”该品花小瓣密,蕊黄香烈,因而常省称黄香、千叶、缃梅、黄梅等。北宋中期,至迟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在今河南洛阳、开封、许昌等地已有种植。当时洛阳诸园黄、红梅四种,千叶黄香梅即居其一。周师厚《洛阳花木记》“杂花八十二品”:“黄香梅、红香梅(千叶)、腊梅(黄千叶)、紫梅(千叶)。”陶宗仪《说郛》卷一〇四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九:“千叶黄梅花,洛人殊贵之。其香异于它种,蜀中未识也。近兴、利州山中樵者薪之以出,有洛人识之,求于其地尚多,始移种遗喜事者,今西州处处有之。”说的是南宋绍兴年间蜀人始由秦岭山区野生引种的情形。古代诗词描写此品时主要强调其四点特色,一是瓣黄,二是香烈,三是千叶态秾,四是花期较江梅、红梅迟。南宋曾几《独步小园四首》其一:“江梅落尽红梅在,百叶缃梅剩欲开。园里无人园外静,暗香引得数蜂来。”《黄香梅》:“雪里何人作道装,冰绡重叠色鹅黄。染时定着蔷薇露,雨洗风吹故自香。”《全宋诗》卷一六五九。王十朋《吴秀才以寿乐莲洲中千叶梅花为赠酬以诗》:“东君次第染群芳,更与南枝别样妆。水涨春洲浮鸭绿,日烘花脸带鹅黄。雪中琼蕊不多瓣,酒后玉肌无此香。玉润冰清总佳士,驿筒相继赠春光。”《全宋诗》卷二○二五。这几首作品可以说概括了千叶缃梅的基本特征。

明代后期以来,照水梅也是梅中佳品,颇受圃家重视,诗人吟咏也富,此不详论。

三、欣赏方式

欣赏梅花,客观上各有其宜,主观上也各得其趣,因而方式多样,风雅无限。与此相关的整个梅事活动更是林林总总。我们可以透过古人“梅花百咏”一类来窥其大概。元人冯子振《梅花百咏》,百题中除自然与人工、历史与现实各类梅花品种、生态和景观外,有关人的艺梅赏梅活动有这样一些:忆梅、梦梅、寻梅、问梅、探梅、索梅、观梅、贵梅、友梅、寄梅、评梅、歌梅、别梅、惜梅、折梅、剪梅、浴梅、浸梅、簪梅、接梅、补梅、移梅、咀梅、檐上、杖头、隔帘、玉笛、纸帐等,几乎囊括了人们日常艺梅、赏梅活动的主要项目。历代骚人雅士也积累了丰富的观梅赏梅的经验,南宋张镃有梅花“宜称、憎嫉、荣宠、屈辱四事总五十八条”张镃《梅品》,《说郛》卷一○四下。,论赏花之注意事项,元明清时期类似的零星讨论也间有所见,俨然构成了一脉相承的深厚传统。单就梅花的欣赏活动而言,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户外为主的梅景观赏,一是以宅园乃至于室内案头为主的花艺活动。下面我们就其主要的方式和情趣略加陈述。(一)梅景欣赏

这里主要说的是外景的游览、观赏活动。

1踏雪探梅

这可以说是梅花欣赏活动中最具风雅特色的内容。唐代诗人李中《梅花》:“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流莺与舞蝶,不见许因缘。”《全唐诗》卷七五○。梅花花期特早,常在腊尾春初,这个时候也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雪比较活跃的季节。尤其是梅树主要分布区的江淮沿线特别是江南地区,腊尾年头正是冬春冷暖气候剧烈交锋的时期,严寒乍暖、反反复复的气温最易于激发梅花的萌芽和绽放。在这一地区之外,岭南与江南的南部地区气温较高,降雪罕见,梅花与雪难得一遇。福建文人刘克庄就曾表示过这样的遗憾:“无梅诗兴阑珊了,无雪梅花冷淡休。懊恼天公堪恨处,不教滕六到南州。”刘克庄《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其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黄河以北甚至黄淮之间则又温度偏低,气候干旱,梅花生长受阻,因此只有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既是梅花的分布中心,也是梅花观赏尤其是踏雪赏梅的最佳地区。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又缀卷一:“岭南有梅无雪,塞北有雪无梅。梅雪相遭,空明妙丽,周遮仅千余里地界得之耳。”江淮以南、五岭以北即通常所说的江南可谓得天独厚。

雪中开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自然奇观,而踏雪探梅更是非同一般的娱乐活动。雪作为气候景象本就十分独特,无论是大雪纷飞的迷茫,还是白雪皑皑的壮丽,都是自然界不可多得的奇观,有着打动人心、感发人意的气势和景象,古来赏雪咏雪的风流韵事和优秀作品也是不胜枚举。就在赏梅高潮来临前的唐代末年,诗人郑綮总结了这样一个创作经验:“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后来画家多把这一文人故事放在名气更大的诗人孟浩然身上,“孟浩然骑驴”、“孟浩然骑驴吟雪”成了人物画中最常见的题材。透过这一热门形象,不难感受到在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风雪之景、踏雪之事所具有的一份诗情画意和生活乐趣。入宋后灞桥风雪骑驴行吟这一不无几分寒酸意味的文人经典形象逐步让位给踏雪探梅这一新起的雅兴。比较起风雪觅句多了一份生活的优雅和美好,从实际环境来说,踏雪探梅总在雪霁时,而其目标又是寻觅春天的美妙生机。

放在花卉观赏中,踏雪探梅与其他三春花季踏青游赏多属良辰美景不同。梅花“花时苦寒”李渔《闲情偶寄》卷五。,早春寒意料峭,甚而顶风冒雪,此际开花在梅花固是一奇,而对赏梅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考验。李渔《西溪探梅同诸游侣》:“行春易聚邻,探梅难结伴。不有耐寒心,宁惜冲风面。自来梅花友,贵少多贫贱。此时投山林,十人九不愿。壮哉吾与汝,忍冻犹欢忭。”周庆云《秋雪庵志》卷一。谢肇淛《五杂俎》卷一○:“闽浙二吴之间,梅花相望,有十余里不绝者,然皆俗人种之以售其实耳。花时苦寒,凌风雪于山谷间,岂俗子可能哉?”富家子弟娇生惯养,无此意志;庄户农人只知耕种,无此兴致,因此使这一游赏活动显出了浪漫豪放的色彩和幽雅脱俗的格调。

明清时文人风雪赏梅,多备御寒之具,携带衣被乃至风帐、纸屏之类李渔《闲情偶寄》卷五。,而其衣服穿着也颇有讲求。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六:“策蹇寻梅,莫不以朱为衣色,岂果无为哉?似欲妆点景象,与时相宜,有超然出俗之趣。且衣朱而游者,亦非常客。故三冬披红毡衫,裹以毡笠,跨一黑驴,秃发童子挈尊相随,踏雪溪山,寻梅林壑,忽得梅花数株,便欲傍梅席地,浮觞剧饮,沉醉酣然,梅香扑袂,不知身为花中之我,亦忘花为目中景也。”是说游者应着红衣,玉梅白雪与朱衣毡笠相为映衬煞是抢眼。《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众姐妹踏雪赏梅,所着“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映着雪色,分外“俏丽”和“精神”。

2月下观梅

花前、月下自来并为良辰美景,而月下赏花则二美并具,北宋邵雍《花月长吟》:“花逢皓月精神好,月见奇花光彩舒……有花无月愁花老,有月无花恨月孤。”《全宋诗》卷三六六。花月辉映,风光温馨骀荡,令人赏心悦目。月下赏梅也是如此,较之一般的花好月圆,又有一番特色。首先,梅花属于春景,春夜花月较之其他季节总有一份温熙与和美的气息。苏轼夫人有一段话深得苏轼欣赏:“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赵令畤《侯鲭录》卷四。是说对于春秋月色的不同体验。古人月下赏梅,实际只在农历元宵和二月十五两个望日前后,这正是初春最美好的节令。当此花前月下,感觉当是倍显欢欣。其次,梅花颜色素洁,也许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奇可言,但与月色交相辉映,却优势胜出。宋姚宋佐《梅月吟》:“梅花得月太清生,月得梅花越样明。”《全宋诗》卷二六一二。元谢宗可《月下梅》:“月到梅花分外明,暗香孤影斗双清。”谢宗可《咏物诗》。这里说的月色添明,实际应是白色的梅花在月光映照下给人的明亮感受。其三,其他花枝招展、形态秾丽的花卉在夜色月影里多应是葱郁的感觉,而梅花疏淡爽脱的枝干在月色幽光里反显出更加幽影扶疏的景象。其四,梅花胜在清香,黑夜朦胧中花容失色,而“暗香浮动”,芳气独逞,别具闲静幽妙之致。其五,月下总是夜分时,相对于白昼的喧闹尘嚣来说,夜总是相对幽寂沉静的,月夜赏花总有一份闲静幽逸的意趣。

从空间上说,江南地区气温稍高,雪天不多,月下赏梅既便进行,也属一种补偿。宋李光《十一月二十八日陈令分寄梅花数枝为赋两绝句》:“幽香偏许夜深闻,冷蕊从来水外村。南地恨无霜雪伴,独将孤影照黄昏。”《全宋诗》卷一四二七。与踏雪赏梅相比,月下赏梅也是一个更为雅致的活动。踏雪寻梅可以呼朋唤友,结伴远足,而夜间赏花,多在近便宅院,个人独行,至多也就三两好友,决不至大张旗鼓,因而体现了更多闲静的意趣。月下赏梅比较起白日对景,基本放弃了花色爱好,更多的是对幽影、暗香为主的空灵幽雅境界的体会。总之,这是一个意趣更为高雅和深刻的方式,需要更为高雅的思想格调和生活品位。林逋、苏轼可以说是这一方式的先驱,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月黑林间逢缟袂”等著名诗句是这种活动的产物。据说墨梅始祖花光仲仁也正是受到月下梅落窗影的启发而开创了水墨写梅的画法。在古代诗词作品中,还开发出黄昏时分、深夜孤月、参横斜月等不同的时间氛围来映托梅花,从而渲染出闲静、幽寂乃至于孤寒凄清的不同意境,大大地丰富了梅花观赏的情趣和感受。

3燃烛赏梅

同类推荐
  • 小源荐书

    小源荐书

    《小源荐书》是QQ阅读旗下一档荐书节目,除了小编为大家推荐优质书籍之外,还有小源热线、脑洞大开猜猜猜等精彩互动环节。
  • 以孝律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以孝律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今天,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全面、科学探讨孝文化,正确认识孝文化在历代法律中的地位,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摒弃其糟粕,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但愿读者通过本书,丰富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接受民族精华的洗礼,冲破世俗偏见的误区,更加理智地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善待父母子女,和谐家国关系。
  •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不仅流传着大量与老寿星南极仙翁有关的传说和歌谣,还保存了寿星洞、寿星桥、万寿阁、寿星祠等大量的传说遗迹,并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与寿星相关的风俗, 所以素有“寿星故里”之称。
  • 哲人孔子传

    哲人孔子传

    本书更主要从《论语》取材,参酌《史记》《孔子家语》《四书》《春秋》等典籍,加上推论引证,排出孔子一生言行的时序,夹叙夹议至圣在华夏文明集大成复创新局的不朽地位。针对一些旧说也提出质疑,而孔子从年轻至耄耋,一生思想的蜕变历程也依经解经,清晰呈现,合乎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 八股文

    八股文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热门推荐
  • 微末浮沉

    微末浮沉

    微末之中的小少年,经历一段一段的悲欢离合,曲折坎坷,在磨难中挣扎,向命运争斗,不愿屈服的奋斗,只为一个执于心中梦想而不断前行。本文由真实事件改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百年沉浮

    百年沉浮

    本书介绍中国体育界百年沉浮的故事。向世人披露百年重大事件的背景材料,刘长春“单刀赴会”的悲壮之举,“马家军”勇夺冠军的坎坷艰辛路,乒乓球队从独霸世界到与“海上兵团”的对峙,女排“五连冠”的风雨历程和后来的英姿不在,“梦之队”教练的双双出走,足球俱乐部的内幕,与球迷的恩恩怨怨。
  • 天下帝灵

    天下帝灵

    这是一部古代谋士谋略,将士战争撕杀的,天下英雄登场的战争小说。
  •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本书标题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一部全面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本书只是希望通过若干专题性研究,来寻找一些突破口,为重新认识中国西南地区在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前人的某些传统认识作必要的修正。
  • 菩提树下盼永恒

    菩提树下盼永恒

    因怒而坏他人姻缘,谁知引火烧身,使自己陷入一场爱恨之中。怀揣着愤怒与之成婚,誓言要其独守空房,一身凄冷,谁知所恨转眼已是所爱,是爱是恨难以抉择。菩提树下盼永恒,一场上天开的玩笑等你解读。《天使传说》第二篇《狐皇篇》等你解读……
  • 超新星纪元

    超新星纪元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夏夜,酝酿了上亿年的灾难从宇宙深处到达地球,世界上将只剩下孩子。怪异而血腥的游戏在都市近郊的山谷中展开,孩子国家领袖在游戏中诞生……
  • 斗破历险记

    斗破历险记

    废柴青年,在网吧休克,醒来后发现穿越到了一片沙漠之中。一群强盗围攻极其漂亮的女子,中二病一犯英雄救美,不幸跌落岩浆。异火之首,“红莲业火现世”引发了斗气大陆无数强者争夺。神秘斗帝突破位面,一场史诗级的浩劫,即将发生。红莲业火,焚天灭地,四海八荒,不服者,皆可来战!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增订本)

    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增订本)

    二十世纪法国文学流派纷呈,作家辈出,无论诗歌抑或戏剧,小说抑或传记,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影响波及世界文坛。而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与文学所经历的跌宕起伏中,法国文学的身影清晰可见。作者在百年来中国对法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中细致梳理,探本穷源,从法国文学流派与代表性作家着手,全面展现其在中国因时因势而变的译介与研究历程,以及对中国文学乃至社会潜移默化的作用: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荒诞派戏剧等对中国文坛和社会的影响逐步扩大;法朗士、罗曼·罗兰、纪德、普鲁斯特、杜拉斯、罗兰·巴特、勒克莱齐奥等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傅雷、盛澄华、罗大冈、柳鸣九、郭宏安等在译介与研究上孜孜不倦;戴望舒、路翎、王小波、余华等的创作从法国文学中受益良多……本书首次以中国视角全面描绘出一幅二十世纪中法文学交流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