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1300000021

第21章 佛教的宇宙要素论(2)

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把法分为若干类,这是和采用分析方法密切相关的。他们是用“分析空”即分析而空的方法,以论证万物只是一种名相,一种概念,是空的。比如房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是由梁、椽、砖、瓦等材料构成的,梁、椽等材料是房子造成和存在的条件(因缘)。由此得出结论,房子是空的,并不真正存在,实际上只是一种概念而已。再进一步还可以说,梁、椽等也是由木料和人工等条件造成的,同样也是空的,也是概念而已。说一切有部应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最后把纷繁杂陈的万象分解为七十五法,即七十五种成分,认为这些成分是实有的、有自性的,不是由其他条件和合而成的假有。这些成分是相待、相依即以缘起的形式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是互为因果,处在因果联系之中的。由于七十五法互为因果,七十五法是实有的,因此因与果也是实有的。主张“因有”是说一切有部的基本论点。他们所讲的“有”有两层含义:一是各种法在时间上“三世实有”,即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实有的;二是在本质上“法体恒有”,法有体用之别,法体是三世俱存的,法用则是现在才有的。

说一切有部的所谓“一切有”,不是指宇宙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而是指一切事物的构成要素即各种法有。这种理论后来又有所发展,就是把各种法的实在性也仅仅看成是名相、概念,也只是作为名相、概念而存在。这样概念的实在被视为唯一的真实的存在,而法的真实的实在倒是无足轻重的了,实际上也就是被认为不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从说一切有部发展起来的婆沙宗的观点。这种观点后来更为大乘瑜伽行派所发展,此派在七十五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百法说,强调这些法仅仅是作为名相、概念而存在,并由分析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名相,进一步确立“唯识无境”的理论。从小乘说一切有部的七十五法说到大乘瑜伽行派的百法说,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印度佛教哲学从二元论到唯识论的演变。

四、百法大乘瑜伽行派把宇宙万有分为五类一百种,称为“五位百法”,即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根据世亲著《百法明门论》,可列表如下。

《百法明门论》的排列次序是侧重于从唯识转变的次第,认为宇宙万法都是从心识转变而生,不是离开心识而有独立的自体。也就是说,有心然后有色,所以先举心法。同时,从宗教修持的角度,认为在宇宙万法中“心法最胜”,心法作用最大。心的修持不同,或堕生死轮回,永生痛苦,或证涅槃,得到解脱,所以列心法于首位。次举与心相应而起的心所法,再举色法,以表示色法是依心法与心所法而产生的。第四心不相应行法是借助于前三法而有,并无自体,所以列宇宙万有有为心法(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心所法(五十一)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不定(四)——睡眠、恶作、寻、伺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不相应行法(二十四)——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文身、句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不和合无为——无为法(六)——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为第四。第五无为法,因为不能自己显示,要借前四法“断染成净”而显示,所以列于最后。

下面着重从五种类别解说大乘瑜伽行派的百法,兼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七十五法。

五、心法心法是精神活动的根本主体,各自与其所对境界相接触而形成分别虑知的作用。因领有其他相应的精神活动,也称为“心王”。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心王是一个,共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把六识综合为一个心法,即六识是心法的六个方面,并不是六个独立的自体。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把心法分为八识,主张有八种识一般地说,“心”、“意”、“识”三个名词是通用的,如加以区别,则前六识名识,第七识名意,第八识名心。。

所谓八识就是在前六识的基础上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大乘瑜伽行派提出第七识和第八识,有其认识上的原因,此派认为生命的连续存在,必须有心识的执持,而前五识和第六识的心理作用是间断而不相续的,第六识虽然能发挥复杂的精神作用,但它也是由刺激引起的,这都不能说明众生死后生命依然存在的现象。

为了说明这种众生死后生命的转化、相续,瑜伽行派认为还有一种内在的、潜隐的、微细的、相续的心存在。在小乘佛教经籍里已经涉及这种潜意识,瑜伽行派则明确地建立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学说。

佛教各派对于前六识的解说基本上是一致的。前文已述,前五识就是和五种感官相应的识,就是单纯的感觉作用,第六意识具有一般的性质,能对内外之境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起了别,表现为推理、判断、记忆等作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小乘佛教以前念的意识为意根,瑜伽行派认为第六识的意根就是第七末那识,即以第七末那识为意识独有的根据。第六识以整个世界现象(诸法)为对象,所以也称“法识”,它综合感觉所形成的知觉、思维等,对于一切事理都有思虑分别的作用,同时又有四种差别,也就是把第六意识分为四种:(1)明了意识,又名五俱意识。因为眼、耳等五识不能明了分别,不能深入把握所接触的对境,而意识则能令五识明了分别,所以称明了意识。又因是与五识俱时而起的意识,所以也称五俱意识。(2)定中意识,即与禅定相应而发生的意识活动。(3)独散意识,指既非与五识同时而起,又非与禅定相应而起,而是单独生起的回忆、预想、想象等种种散乱的思虑。(4)梦中意识,也属于独散意识,但与醒寤时的散乱意识不同,是于梦幻朦胧中现起的,作用比较模糊昧略。后三种意识因都不与五识俱起,是意识的单独活动,因而名为“不俱意识”或“独头意识”。

第七末那识,“末那”是梵语音译,意译为“意”。所谓意就是思量,即思维量度。因与第六识同名为意识,为避免相滥而称为“末那识”。瑜伽行派认为,末那识是既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依据,又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攀缘的对境,不断地进行思维度量,迷执地以为是自内我相。阿赖耶识是永远在流转之中的。末那识把阿赖耶识作为一个实有的常存的自我个体,生起执著,永无休止,形成强烈的自我中心,并把自身的思量作用用来影响、制约第六识的活动。末那识与第六识的区别是,末那识着重分别哪些属于自己,哪些不属于自己,而且在睡眠或不自觉时都照常发生作用。第六识是以第七末那识为依据,对境进行推理,由于末那识对阿赖耶识的执著,使它不能了悟一切现象唯阿赖耶识所变,而误以为心外有物存在,从而生种种恶业,沉沦生死。末那识在八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它犹如一种意志,一种执持力量,是沟通前六识和第八识的桥梁,是成立第八识的必要补充。

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音译,意译为藏。瑜伽行派和唯识宗最重视这个识,认为这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心识,是产生一切现象的根源。第八识比其他各识都更为基本,前七识一概由第八识生出,是第八识的变相,称为枝末识。相对于前七个枝末识而言,第八识名为根本识、本识。阿赖耶识也称为藏识,“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藏是说能摄藏前七转识诸法的种子。所谓种子是一种功能、潜势力,是第八识自身亲自产生各种果的功能,也就是能产生一切现象的潜势力。所藏是指由前七转识熏习影响各种现象的种子藏在第八识中。执藏指第八阿赖耶识无间断地被第七末那识迷执为自内我体。能、执、所三藏中,最重要的是能藏。由于第八识具有三藏的功能,故名为“藏识”。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能藏一切现象的种子,并由种子显现行起(“现行”)而变现出一切现象。就是说,由于识的活动,现象世界如人体身心、饮食器具、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等等,才被构造出来。瑜伽行派还认为,阿赖耶识种子有善恶染净的区别,即有有漏(恶、染)和无漏(善、净)两类种子,如果修持者经过修炼,有漏种子转化为无漏种子,无漏种子不断增加,就可以增加智慧,进入涅槃境界。

上述八种识的性质按其不同作用又有两种区别。一种是本识与转识的区别,第八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根本,称为“本识”;前七识都是第八识的转变、枝末,称为“转识”。另一种是了别境识、思量识和异熟识的区别。前六识因能了别外内之境,称为“了别境识”。第七识以第八识为对境,经常地、不停顿地起思量作用,没有间断,名为“思量识”。第六识也具有思量的作用,而且猛利敏捷,但是间断的,不是恒常的。第八识是恒常不断的,但没有思量的作用。第六识和第八识都不名为思量识。第八识依过去善恶业力而产生不同的果,果与因既不同时,性质也不同,故又称为“异熟识”。

瑜伽行派的八识说,反映出佛教学者对认识活动分类的困难,以及对心理活动和生理机能关系认识的暧昧。佛教学者虽然明确指出前五识寓于五官之中,但是对于人脑和神经系统并不清楚,小乘说一切有部就未能为意识确立物质基础。瑜伽行派认为八识中后三种识都是不需直接依据生理基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同识之间的关系,这不仅造成后三识关系的混乱,而且也使八识说失去了整体的科学根据。但是,八识说探讨了识的结构、层次和机制,对于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的。瑜伽行派所讲的第七识和第八识,就其对前六识的支配作用而言,与近代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有相通之处,因而对于研究潜意识,以及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六、心所法上面讲的心法是分析心自身的各个构成部分,这里讲的心所法是指随从心法(心王)而起的心理作用。所谓心所法,是“心所有法”的简称,因为心所生,又系属于心,而为心所有的,故名。“心所法”涉及心理活动的种类,包括一般心理、特殊心理和应用心理等等。佛教分析心理活动在于作为修养身心的借鉴,以增长佛教智慧,达到人生的解脱,所以特别重视对特殊心理的分类和分析,如对善良的心理和不良的心理的论述最为细致详尽。

正如前面说过的,佛教认为,在接触对象时,“心法”是把握对象的总貌、总相,而“心所”则同时把握总貌和细节、总相和别相,并产生相应的感受、情绪。例如,对一株红花,“心法”是了知红色的全体,“心所法”则既了知红色,又了知红色的浓淡深浅的差别,还产生贪爱或厌恶的心情。小乘说一切有部认为,心所法虽然必定与心相应,但它是感官与外境相感时和“识”同时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心理活动。大乘瑜伽行派则认为,心所法是唯一的实体阿赖耶识的变现。

依据瑜伽行派的主张,心所法为六位五十一法,下面分别作一简要的解说。

1.遍行。周遍行起于一切心法(八识)的心理活动,名“遍行”。就是说,凡有心法起时,无论是哪一个心法生起,遍行的五个心所都与它相应俱起。遍行的五个心所是:(1)“作意”,因能作动于意,故名。通俗地说,作意就是注意。它的作用是能够警觉策动其他心心所,引导它们强有力地注意自己所接触的对境。当人的认识器官在接触认识对象时,引动内心,心就发生警动、反应,使心中原有积淀的观念起来与认识对象相印合,使认识器官与认识对象交涉而引起新观念并与认识对象相印合,从而构成了认识。作意对于认识中的感觉——触,关系很大,因为感觉是否明了清晰,是以注意力的强弱决定的。(2)“触”,能令心心所触境,故名。也就是当根、境、识三者和合交涉时,令心心所触于境相,以生起受、想、思等其他心所的作用。这种根、境、识三和合而成的识,就是触,也就是通常说的感觉。以上作意和触二者是认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3)“受”,指感受、情感、情绪。受的定义是领纳,即对所认识的境界领略其实况而受纳于心,产生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形成喜、怒、哀、乐等情绪,这都是由外界的刺激引发,内心作出回响反应的心理表现。(4)“想”,指推想、构想、概念。人执取外境种种形相,进行推想、想象、勾画,给以种种名言概念。至于概念究竟是代表实在还是属于假名,说一切有部认为是实在的,说假部则认为是假名,大乘佛教各派也都持假名说。(5)“思”,造作的意思。指认识外境必引起对付外境的心理作用,相当于意志。佛教认为思是具有能取善、恶、无记(非善非恶)的境相,令心生起善、恶、无记并产生相应行为的心理活动。

作意、触、受、想、行五者都是与心识俱生的,如果心识不和相应境界相接触而形成认识,注意、感觉、感情、概念、意志的作用就无从产生,也无从表达出来。因此,这些心理现象也都是心的作用和特征。

2.别境。对个别的、特定的境界生起的心理活动。和遍行相对,别境五个心所不是一切境都能生起的,而是只对某种境界起作用。别境的五个心所是:(1)“欲”,欲望,希求。

对于喜爱的事物产生希望欲求的作用。(2)“胜解”,殊胜的了解。具体指对所接触的境界作出明确的判断,如指出某物是石头,而不是木头;又如对善恶、邪正的境界作出判断,区别对待等。

(3)“念”,明记不忘,即记忆。对于曾经验过的事实令心明记不忘失的作用。(4)“定”,谓于所观察的境界,令心专注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5)“慧”,对于所观察的境界作出简择分别,起决断疑念的作用。

上述两类“心所法”和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十种“大地法”相当。说一切有部不分别一般与特殊的心所,总称大地法,排列式也有区别,但彼此所立的心所法的内容是相同的。

同类推荐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诗》是对禅宗诗歌偈颂的体悟与阐释,探讨了历史上五家七宗的禅僧们所创作的修禅悟道诗偈,同时对禅宗形成之前的禅僧诗歌、禅诗美学境界、禅门七家之外的禅僧诗歌,也都设有专章加以阐释,将禅的精华要义原汁原味地和盘托出,使读者深入透彻、直观亲切地领悟禅的精髓要义。
  • 知行合一:洗心禅5

    知行合一:洗心禅5

    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不是缺乏快乐,而是缺乏一颗感受快乐的心,正是心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本书中贤宗法师向读者讲授如何在生活中用心感受,用心修行,发现生活的规律,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走向快乐的人生殿堂。
  • 成功的条件:禅心

    成功的条件:禅心

    本书分为处事之要、预备未来、工作之要、理想的实现等四卷,从创业谈起,对职业能力需要加强学习,职场经营的获胜秘诀,以及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大器,全书立足生活实践的问题,又探寻解决困难的途径。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热门推荐
  • 英雄联盟之奇异战队

    英雄联盟之奇异战队

    网吧大神,实力主播,恩爱情侣,手残教练……再加上江楚这样一个“废柴”ADC。在某“脑残”富豪二代的资助下,奇异战队进入了职业圈,开启了非凡的电竞之路。
  • 绯闻校草:甜心抱一抱

    绯闻校草:甜心抱一抱

    张小甜在湖边看到一个装逼的人,一脚踢开了那个人。结果她摊上了大事,惹上了周斗远这个绯闻校草。开学第一天,就被周斗远欺负。从此以后他们两个扛上了。
  • 月者怨诗

    月者怨诗

    八域大陆之上,魔域魔皇和其部族与神界展开殊死的较量,魔皇最终落败,最终在被俘后,在被祭天的最终时刻,以自杀与神帝同归于尽,震动九域。而本故事是名为莲世尘的贫穷男孩与家败之女月兰的为主线,演绎了一个可歌可泣、可悲可恨的爱情。
  • 豪夫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豪夫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大天十洲记

    大天十洲记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果没有生在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就注定永远没有机会一登仙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旧的王朝已经轰然倒塌,而新的秩序还远远没有稳固。庙堂之上、江湖之远、市井之中,每一个名动天下的风云人物抑或微不足道的无名之辈都有可能成为那颗改变世界的新星,从此引领着人类文明走向新的时代篇章。本来想写仙侠正剧,写着写着发现水平不够,开始歪成沙雕修仙日常。就这样吧,毕竟做人嘛,最要紧系开心。
  • 潜沉楚留香

    潜沉楚留香

    全息模拟,首次上线;五大门派,江湖之巅;大千世界,帮派林立;武侠之战,巅峰之争;完全潜沉,全新感官,带你体验不一样江湖。
  • 美漫之自助系统

    美漫之自助系统

    穿越就算了,好歹有个系统,结果系统还木有说明书,这也忍了,结果还要看脸......
  • 天启之万世轮回

    天启之万世轮回

    天地未开皆为混沌,天地初现为太初,世间演变万物及为天地,直至天地衰竭成为世末……天地万物无时无刻在生和灭,这就是轮回。轮回既是一切的结束又是一切的开始,对于修行人来说是体验世间、渡劫重生、万事因果等必经之路,但他们不知道这也是天地对大千生命的考核……
  • 妃不二嫁

    妃不二嫁

    她,随性洒脱,肆意张扬,莫问前路,傲世苍穹他,才华横溢,性若幽兰,谦谦有礼,不问归期一个是将门虎女,一个是谋臣之后,青梅竹马的他们本该有一个平静安宁的未来,然而一场阴谋摧毁了他们的一切暨飞翮:叶令仪,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只要你回头便会发现,我一直在你身后。叶令仪:暨飞翮,谢谢两个字太疏离我不喜欢,我只想要和你在一起。他们有着白首之约,可是,他失约了,从此以后没有人会一如既往的站在她身后了。他走以后,她以天下为局,人心为棋,机关算尽,谋断人心。然而算尽天下又如何,他终究是回不来了。
  • 如果你也在这里

    如果你也在这里

    夏清浅以交换生的身份从闵院到了南泽,初入校园就被人欺负。而夏清浅在南泽唯一的好友宁晗暄清秀的面容下似乎也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在一年前,夏清浅在南泽经历的悲惨事件到底是什么?“我没有办法去跟过去告别,就好像我无法去忘记过去的他们。开心也好,难过也罢,我只是,很想他们。”只是,就算她记得,他们却早已经忘了,还剩下的就只是她那些不堪的过往。当一切真相被揭开,却发现原来那些念念不忘的日子,也不过如此。李承轩总说:“如果你也在这里,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了。”但是现在我也在这里,可是那又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