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1300000028

第28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上)(2)

五、五果因和果相联,果的分类也和因的分类密切联系。佛教大小乘佛典通常都把果分为五类,其具体名目和含义是:

(1)异熟果,也称“报果”,即众生前生善恶行为所招致的苦乐等报应。也就是六因中异熟因,十因中牵引、生起、定异、同事、不相违因,四缘中增上缘,所得的果。此果与因既不同时又非相随,而且性质也不同,前生是道德性的善恶(因),后生是实体性的善恶(果),如人行善变为天,行恶变为鬼,称“异熟果”。

(2)等流果。六因中同类、遍行二因,十因中牵引、生起、摄受、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因,四缘中因缘、增上缘,所得的果。《阿毗达磨俱舍论》认为,果似因为“等”,果从因生为“流”。后起的果和前因在性质上相似为等流果。如遍行因是一切烦恼的原因,由此因所生起的果也是烦恼。瑜伽行派的论典认为,“等”是等同,“流”是流类,等同流类的果为等流果。也就是由善、恶、无记的思想行为所引生的同类果法。如先前曾杀生,后得短命报等。

(3)士用果,也称“士夫果”。“士”,士夫,指人;“用”,作用,指造作。“士用”就是人的作用。人们使用各种工具所造作的各类事情,所得的结果,称士用果。也是六因中俱有和相应二因所得的结果。

(4)增上果。“增上”,增进助长。前文已述,一切具有影响力或不起阻碍作用的,即积极的或消极的原因都是增上缘,其结果也就称为“增上果”。增上果和士用果的区别在于造因者和结果两者关系是否直接,如由某甲一人所造成的物件,对于某甲本人来说是士用果,对于其余人来说则是增上果。增上果属六因中能作因所得的结果,其范围最大,因为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任何事物都对其他事物具有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或者说任何事物都受其他事物的影响,所以,任何事物除自身之外都是增上缘,也都是增上果。

(5)离系果。“系”,烦恼的系缚。离开一切烦恼的系缚,称为“离系”。通过修习佛教,断绝一切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获得最高结果,称“离系果”,也称“解脱果”,也就是涅槃。《阿毗达磨俱舍论》认为,离系果是由佛教圣道所证的果,并不是对六因所称的果。瑜伽行派典籍则认为是十因中摄受、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因,四缘中增上缘所得的果。

佛教因果论把宇宙的一切都视为受因果律支配的,即把普遍的因果律看作宇宙规律,这是一个极其重要和深刻的论说。佛教因果论涉及了世界物质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肯定地、水、火、风四大种具有相互生果的功能,具有和合产生新物质现象的功能,由四大种造成的物质现象对于后来的物质现象的产生又具有影响和作用。五果说中的士用果和增上果肯定了人在创造事物中的作用。四缘说中还涉及认识论的重要原理。整个因果论学说还贯穿了重视个人道德修持和强调行为责任感的精神。这一切也都包含了值得肯定的合理性内容。

但是,佛教因果论,主要是着重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分类,侧重于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特别注意业(因)和业报(果)。佛教的因果法则,重在思想和行为的因果律,是为了指导众生怎样做人、怎样免于生死轮回、怎样修持成佛的。因果论的中心问题是要阐明两种相反的人生趋向:一是作恶业而引起不断流转,在生死轮回中永不得解脱;二是作善业而引向还灭,即获得正果,归于涅槃。这也就是所谓缘起流转和缘起还灭两大因果律。如瑜伽行派的十因说,就是以谷物之从种子至成熟为譬喻,说明阿赖耶识种子在生起世界各种现象和支配人的各种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必然性。佛教教人要作善业(善因),长期修持,以远离和超脱生死流转,追求和证悟涅槃还灭。可见,佛教因果论虽然强调发现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又以阐述宇宙人生一切因果现象的普遍原理的形式出现,但是,归根到底,其实质是为宗教信仰主义和出世主义提供哲学理论根据的。

§§§第二节业感缘起论

业感缘起是佛教最早的缘起理论,它着重宣扬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有情识的生物的业因感召而生成的观点。业感缘起论把人生现象分析为从无明到老死的十二部分,即十二因缘说,在“佛教的人生价值论”部分我们已详细论述过了。这里再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补充阐明业感缘起论的内容。

一、业的分类和性质业,正如前文已简略说过的,是造作的意思,具体指内心的活动和由内心的思维所发动的言语与行为,以及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力用。通常业分两种:一是思业,即内心的思维活动;二是思已业,即经过内心思维而后发生的言语和身体动作。此二业又开为三业,即常说的身、语、意三业。心的思维为意业,言语为语业,行动为身业。此三业更开为五业,即身、语、意三业中的身、语二业,又各分表业和无表业,合为五业。“表”,表示的意思。表业是指身体动作和言语声音,如表示出来的取舍、屈伸的动作和言说、文章等,是能令人看得到和听得到的,故称。

无表业与表业相对,是指不能表示出来、令人看不见和听不到的活动。小乘佛教认为意业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是无表业,而瑜伽行派则认为意业能于内心自我表示,如贪、瞋等念也是表业。由此立意表业,也立意无表业。佛教十分重视无表业,认为发动身、语二表业的同时,会按照所作业的善恶性质,诱发出将来感召其结果的原因于自己的身中,这种原因就是无表业。无表业可以说是众生或轮回流转或涅槃寂灭的直接原因。

就业的性质来区分,有善、恶、无记三性。“记”,分别;“无记”,无分别,即中性。所谓善、恶、无记,通常是就业的结果来区分的,就是说,能感召有益于众生身心的结果,是善;反之,能感召有害于众生身心的结果,是恶;能感召无益也无害于众生身心的结果,是无记。五业中,意业和身、语二表业都通善、恶、无记三性。身、语二无表业则只有善、恶二性,没有无记性。因为善和恶的身、语二无表业是由分别善或恶的意业所发动的,而无记的意业非善非恶,势力微弱,不能引发强盛的无表业,因此无记的身、语表业就没有无表业了。佛教认为,三业中,能够感召以后果报的是善恶二业。与此相联系,佛教从作业是否必定受果报来说,又有定业不定业的区别,凡有意所作的强业,必定会受到某种果报的,称为“定业”,反之则称为“不定业”。

二、业的正报和依报佛教认为,众生所作定业必然产生果报。业力千差万殊,其所召感的结果也大别迥异,但概括起来,是有漏和无漏二果,正和依二报。佛教所讲的“漏”是流的意思,有漏是指生死流转,无漏是指断除生死流转。有漏果是由有漏业因所召的果。有漏业因分善、恶两类。善法召乐果,如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得人、天果报;恶法召苦果,如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得畜生、地狱果报。无漏果是由无漏善业因所召的果报,如成就阿罗汉、菩萨和佛。有漏果和无漏果又有正、依二报。所谓正报,是指有情众生的自体;所谓依报,是指众生所依止的国土世界。佛教宣扬,人类、畜生等众生的自体及其所依止的国土,是有漏善恶业力所感生的,佛身及其所依止的佛土,是无漏善业力所感生的。业力被认为是一切生物及其所居世界、佛及其所居世界的生因、根源,由此也表现出业感缘起论的宇宙观色彩。

业感缘起论是怎样论证正报即有情众生自体的生成的呢?以人为例,佛教认为,人有四期生灭循环,称为“四有轮转”。“四有”是本有、死有、中有和生有。具体说,(1)本有,因本过去业所感的有,故名。指自托胎至死亡时为止,即人的一生。(2)死有,也称“坏有”,指人寿命方尽的最后一刹那的身心自体。(3)中有,也称“中阴”(阴,五阴),是指在死有后生有前,在其中间,有五阴(五蕴)身起,因居二有中间,名为中有。中有就是现生当生中间的果报,死后托胎前的实体。对于中有,佛教内部各派说法很不一致。小乘说一切有部认为,死有后生有前必有中有。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和化地部则认为,没有中有。《成实论》也反对中有说。

大乘佛教则说中有有无不定,认为上善和重恶的没有中有,因为作极善业的转生净土,造极恶业的转生无间地狱,死后转生非常迅速,所以没有中有。其他的善恶业召感果报并不迅速,所以都有中有。佛典描绘转生为人的中有的特征是:其一,有一定的形状,如五六岁的小孩,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俱全,但质地非常微细,是肉眼所不能见的,只有修得极净天眼的才能见到;其二,未来的命运是注定了的,所受的人身是由前因所决定的;其三,具有强盛的业力,即特殊能力,如凌虚自在,且能归趣新的生命体中,这是任何坚固的物体也不能遮挡,任何有力者也不能抑制的;其四,住期长短不定。各家的具体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说时间很短就转生,有的说是七天,也有的说是七七天(四十九天),还有的认为没有定限,要视当生的因缘和合的情况而定。(4)生有,指托胎初受生时一刹那的五蕴。人就是从本有至死有,从死有至中有,从中有至生有,又从生有至死有,如此次第辗转生死,轮转不已。

小乘说一切有部认为,有情众生只有五蕴和合的身心,并没有实我,即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

如人此生五蕴尽而死亡,而续生下世的五蕴,也不是另有常住的实在自体使之受生。下世的五蕴也不是由今世的五蕴转化去的,因为五蕴的身心是刹那灭的。下世的五蕴是由于业力的作用,使中有相续入胎,并在胎中按次第转增而生成的。和说一切有部的观点不同,小乘犊子部、正量部、说经部则公开承认“补特迦罗”(我)实有,明确主张有生命的实体、轮回的主体的存在。中有作为众生由此到彼投胎的中介、联系者,实质上是转世灵魂的载体,是灵魂的化身。

业感缘起论又是怎样论证依报即国土的生成的呢?国土就是世界。小乘佛教典籍说,每个世界都有一个物质的大地为基础,大地是圆柱形的,人们能看见的是它的顶上的平面。大地由许多层不同的物质(轮层)所构成,底下是无限的“空”界,称为“空轮”,即特定的空间,是大地的所依止。佛教宣传大地之所以能够凝结、形成,是由于众生共同造的业力的结果。正是众生的业增上力,充满地、水、火、风的空界中,十方风起,互相激荡,发生分化,出现迅速流动的物质形态,形成为坚密不动的气体,称为“风轮”,深厚为一百六十万由旬。由于气体的不断流动旋转,凝成液体,继之金色云遍布空间,倾盆大雨落在风轮上,结为“水轮”。在风层之上的水层深为八十万由旬。后来又再起风,冲击水轮,液体不断运动,逐渐凝成固体,在水层上结成金(硬石),称“金轮”,深度为三十二万由旬。在此金轮即石层上为大地自身所由成的一层深八万由旬的软土。由于不断运动,地面上呈现出凹凸现象,而形成各种山,周围是海洋、大洲等。佛教认为世界的生成是一种运动过程,先在“空轮”中生起“风轮”,随后在“风轮”中生起“水轮”,最后依托“水轮”而结成“金轮”。这是由气体而液体,再由液体而固体的过程。这里称空、风、水、金为“轮”,是为了表明世界的生成有如圆形的旋转运动一般。

小乘说一切有部还认为,山河大地就是极微的积集,称“七七合成”。具体地说,积七极微为一微量,积七微量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一水尘,积七水尘为一兔毛尘,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积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积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如此由微到著,由细到粗,逐渐积集为金石草木和山岳江河等万物,形成无边无际的世界。

极微是永恒不灭的,但它的作用是有生灭的。极微作用的生灭是由有情众生有无业力所决定的。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四期的循环转动,这是极微的集合又离散的表现,而使极微集合又离散的,就是有情众生的共同业力。佛教说业有共和不共的区别。不共业是指众生个体的个别的业因,只影响自身,召各自不同的唯有自己受用的果报(别报),正报就是由有情众生不共业所召的别报。共业是指所有有情众生共同造作的善恶业,既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从而召有情众生共同受用的苦乐果报(共报),依报(国土、世界)就是有情众生共业所召的共报。

小乘佛教宣扬有情众生的共业力使极微集合又离散,就是说,有情众生所依止的世界是业力所感召的结果。佛教认为,世界既是由极微积集而成,又是有情众生的共业力感召的结果。首先,这种理论反对造物主的观念,也不主张自然的极微化合论,而是突出强调众生业力的作用,这是它的宇宙观的一大特色。这种宇宙生成论,是多元论或心物二元论,其中既有唯物主义因素,也有唯心主义因素。应当承认,认为世界是极微积集而成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其次,业感缘起论涉及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们当前所处的环境是自业和共业预先安排了的,对于以后境遇的安排,不能苟安于现成,要发扬佛教道德,变革现状。这是重视人们主观对客观世界演变的能动作用,也是有合理因素的。但是佛教把世界的生成变化归结为众生业力的感召,极度夸大宗教道德的力量和作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至于由此而论证宗教观念和宗教实践的合理性,也是不全面的。

§§§第三节中道缘起论

中道缘起论是大乘中观学派的学说。所谓中道缘起,是以否定有无、生灭等各种对立的两个极端,用不偏不倚的观点解释万物的缘起,说明世界的现象。它包括受用缘起、八不缘起、缘起性空等内容。

一、受用缘起大乘中观学派奠基人龙树宣传受用缘起说,是为了批判执有和执空(恶取空)的两种主张,尤其是着重批判小乘佛教执有的主张,是从认识方面立说的。小乘佛教认为,蕴、处、界三科都是主客观因缘条件互相作用的结果,是变化无常的。人的构成成分不外乎色、受、想、行、识五种成分,即所谓五蕴合成的,是没有真实实体的。那种执色、执心等以为实在的我体,由此产生我的观念,形成我执,是烦恼之源,万恶之本。同时,小乘说一切有部又从否认人我出发,承认五蕴的实有,并导致得出构成事物的一切成分都有自性的观点。与此不同,大乘方广部认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现象都是空的、不实在的,一切都是虚无。这种观点被称为“恶取空”,即所谓“方广道人恶取空”。龙树反对上述两种看法,认为缘起不是单纯说有或说无,而是有无的统一,提倡中道观。他从认识的角度,强调人们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而感觉无非是由内根与外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根和外境两者都是自性空的,即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都是自性空的。这也就是受用缘起的基本思想。

受用缘起论是根据对宇宙万事万物的三类区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指出三科中的内根是能取,即能受用;外境是所取,即所受用。从蕴、处、界这些缘起现象看,是以能受用和所受用为根本的,也就是说,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发生受用的交涉,主客观交织而成人生现象和其他万事万物,由此而称为受用缘起。

同类推荐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禅学与净土

    禅学与净土

    《禅学与净土》主要讲述禅学,禅与现代人的生活,禅堂的生活与清规,禅者云游与参访,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等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如何渡难关:智慧

    如何渡难关:智慧

    本书分为思想津梁、退一步想、智慧之喻、教导后学四卷,重点讲述佛家的慈忍精神,而且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列出了许多对立的范畴,事物的两面、去除而后有、小不可轻、藏的大用等等。这些智慧对于处于逆境中的人们确实能增进生活信心和转化困境的勇气。
  • 静心·与心灵对话

    静心·与心灵对话

    静心的修习在于独抒灵性的思考,这并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不是说树立一种好的模式,然后跟着去做就行了。正如东施效颦的可笑在于东施只知道西施捂着自己的胸口楚楚可怜,样子很美,却不知道这种美是因人而异,不可复制的,同样的动作发生在她身上就显得很丑。盲目去模仿别人,会失去自己应有的特色,所有对于他人的成功和经验,只能借鉴而不可照搬。
热门推荐
  • 今夜入我梦中

    今夜入我梦中

    风轻吹过树叶间的空隙发出沙沙的声音。有多少人的心酸苦累随着时光流过而淹没。
  • 愿凭一刀斩妖魔

    愿凭一刀斩妖魔

    天地异变,异界入侵。天道破灭,仙佛俱陨。没有仙人庇佑的凡间……妖魔鬼怪肆虐,异域天魔乱舞!目之所及,皆为黑暗。然漫漫的绝望长夜,亦有名为希望的星光点点。而作为地球上的最后一位仙人, 张彧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把这些星光汇聚在一起,然后,点亮明天。
  • 经济改革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经济改革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书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指导全党全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是对我国到2020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要部署。这次《决定》标志着中国重启改革议程,吹响了改革攻坚的新号角。本书比较分析过往几届重要的三中全会决议的异同,解析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具体内涵,分别讨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意义、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等重要议题。
  • 我的情缘是大佬

    我的情缘是大佬

    她是全服公认的女神,为了帮闺蜜驳回面子而被送进地牢,一个奇怪的华姐成了她和大神认识的桥梁,一场误会就莫名其妙捞了一个情缘。“老大,你被大佬悬赏了!”“老大,大佬发传音通缉你。”“老大,大佬——”“够了!这委屈谁受得了!”“大佬我错了,咱有话好好说,你缺腿部挂件吗?”“不缺,我缺情缘。”本文为网易手游一梦江湖同人,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健康生活的909个禁忌

    健康生活的909个禁忌

    你是否有以下的经历:感到渴了才喝水,用浓茶醒酒,边饮酒边吸烟,开水冲鸡蛋,牛奶加糖同煮,水果不削皮就吃,涮羊肉要涮得很嫩,为求长寿只吃素食,先喝酒后吃菜,湿着头发就睡觉,晨练后睡个“回笼觉”,炒菜省事不刷锅,室内常用芳香剂除异味,浑身大汗去冲凉,为了美丽常穿高跟鞋,趴在桌子上睡午觉,病好了立即停药……也许这些行为你早就习惯了,或者根本不觉得这是问题,可是健康专家提醒你:生活习惯与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入手,抛弃那些看似正常实则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能让我们离可怕的疾病远一些,让健康常伴左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

    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

    最动人的青春成长,最实用的励志小说,献给残酷现实里,正和梦想死磕的人们,寻找答案的路上,你不孤独!本书讲述了一群大学生毕业前后的友情、爱情、就业以及为梦想奋斗的动人故事:他们是梦想家苏杨,花花公子马平志,诗人李庄明;她们是物质女白晶晶,小龙女陈菲儿,野蛮女张楚红。他们是三对狭路相逢的恋人,上演着三段或浪漫或动人的恋情。毕业就像是突如其来的终止符,将一切美好生活全部打散。就业、失业、相爱、离散、痛哭、迷惘、执念、手足无措、梦想奋斗……社会有多么现实,奋斗就有多么艰辛;奋斗有多么艰辛,梦想就有多么珍贵。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真实的人生。
  • 染归

    染归

    上一世,错爱一生;这一世,埋葬过去!她再也不是那个单纯可爱的赫连家大小姐了!也再也不会相信赫连凝了!可是,当她遇上腹黑的某男时,会发生什么呢……
  • 我的雪山圣杯(下)

    我的雪山圣杯(下)

    走在一条路上,在一条路上为另一条路见证“远方”和“梦想”;走在一条路上,在一条路上为另一条路,放飞“可能”与“希望”;走在一条路上,走在圣人走过的路上,走在凡夫走过的路上,走在山茶花盛开的路上,走在梅里一样让你屏息让你仰望让你跪祷让你热泪,让你心里每一块“宁静”与“平安”、都闪闪发亮金碧辉煌的雪山的路上……
  • 遇见本命上一秒

    遇见本命上一秒

    【为你疯,为你狂,为你哐哐撞大墙!】【1V1高甜】一觉醒来,睡懵了的秦九歌发现自己空降热搜,原因竟是追星小号曝光。于是举国震惊。#国民妹妹李二丫居然是国民初恋季临渊的头号迷妹!?#——某日,领完最佳新人女演员奖的秦九歌,被唇角微勾的季男神,堵在了颁奖典礼后台休息室一角。“你,你不要乱来!我,我李二丫是会跆拳道的!”可惜,花拳绣腿,不堪一击。季男神未曾使力,她已成俘虏。 注视着被桎梏在自己怀里香香软软的女孩纸,季临渊目光灼灼。他低头轻笑,嗓音低沉醉人,像是引人溺毙的一坛美酒。“想跑?晚了。”“秦九歌,你不觉得自己……还欠我一句谢谢么?”——后来。“季临渊!我要攻略你!”于是季男神回头,像听到什么好玩的事情般挑眉戏谑道。“攻略我?我是绝不会沦陷的。”她神情笃定,“我一定会成功!”季男神星眸璀璨,眼角眉梢俱是春情潋滟。他淡定道。“哦?这么自信?”“那我就,拭目以待咯?” 最终。 记者:“二丫,你为什么会选择和季影帝结婚?” 秦九歌:“因为……他满足了我对另一半的,所有幻想。” 此生。 唯你一人,执手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