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7700000018

第18章 忏悔品第六(1)

释品题:忏悔,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为梵语“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于达到灭罪之目的。因此品所说,乃六祖慧能大师为士庶讲自性五分法身、无相忏悔、自心四弘誓愿,自性三宝归戒、自性一体三身佛等,这些程序,好比忏摩时的仪式,故以“忏悔”为品题。忏悔有多种,如理忏、事忏、无生忏、取相忏、作法忏、大忏悔、庄严忏、无相忏等,此品所云之忏悔,乃指无相忏悔。

经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①,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②!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③,次授“无相忏悔”④。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⑤,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⑥,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⑦,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⑧,莫向外觅!

注释

①广韶:广州和韶州。骈集:骈,乃两马并驾一车。嵇康《琴赋》:“骈驰翼驱。”集,群鸟栖止于树上。《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引申为集聚、会合。骈集,就是并合聚在一起的意思。②胡跪:意指胡人之跪拜,又作胡跽。关于胡跪之相有种种异说:(1)谓胡跪乃胡人之敬相,跽即印度屈膝之相,是唯屈膝便称胡跪。(2)或指长跪,谓双膝着地,竖二足以支身。(3)或指互跪,即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盖古时印度、西域地方总称为胡,故胡跪乃意味一般胡人跪拜之敬仪。然以经典中所说,右膝着地者为正仪。③自性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又作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按小乘佛教之解释,《俱舍论光记》卷一所举,即:(1)戒身,又作戒蕴、戒众、戒品。即无漏之身语业。(2)定身,又作定蕴、定众、定品。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3)慧身,又作慧蕴、慧众、慧品、即无学之正见、正知。(4)解脱身,又作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5)解脱知见身,又作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其中,解脱身与解脱知见身,合称为解知见。盖小乘之无学位所证得之尽智、无生智为解脱知见,此于佛教教团中,本被视为抑制肉体与精神之欲望,以便能够静心、磨炼智慧,而从一切束缚中解脱之法门;并且自己能意识到解脱后之清无染,而显示出进入所谓之悟境。按大乘佛教之解释,见于慧远之《大乘义章》卷二十,佛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即:(1)戒身,指如来之身、口、意三业远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2)定身,谓如来之真心寂静,自性不动,远离一切妄念,称为定法身。(3)慧身,谓如来真心体明,自性无暗,观达法性,称为慧法身,即指根本智。(4)解脱身,谓如来之自体无累,解脱一切系缚,称为解脱法身。(5)解脱知见身,谓证知自体本来无染,已实解脱,称为解脱知见法身。关于五分法身名义之解释,该书说“分”为因,而上述之五种为成身之因,故称“分”;“法”为自体,而上述之五种为无学之体,故称之为“法”;“法”是轨则之义,上述五种为成身之轨,故称之为“法”;“身”者是体,而上述之五种为诸佛之体,故称“身”;又以众德聚积之义,故亦称为“身”。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五分法身。在密教的五分法身中,戒指生佛不二,六大无碍之三昧耶戒;定指安住于生佛不二之大决定心;慧指自觉明了六大无碍之理之智慧;解脱自悟已明六大无碍之理,而隔执之缚忽然解脱之位;解脱之见,指自明已无隔之缚之知见。由于禅宗认为这五种功德法而成的佛身,均存在于自我的本性之中,所以称“自性五分法身”。以“香”比喻五分法身,则称为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④无相忏悔:以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等五香各自内熏,非向外觅,即是无相忏悔。⑤矜恤:矜,通“怜”,怜悯;同情。《诗·小雅·鸿雁》:“爰及矜人。”恤,体恤;周济。《国语·周语上》:“勤恤民隐而除其害。”矜恤,就是怜悯救济的意思。⑥攀缘:猿猴依枝附木转移称之为“攀缘”,后来禅修借用为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著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⑦和光接物:即和光同尘之意。出自《老子》:“和其光,同其尘”一语,原意指谓与尘俗相合而不自立异。于佛教,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须隐藏菩提之智慧光,以应化身权假方便,生于充满烦恼之尘世,与众生结缘,次第引导众生入佛法,称为和光接物。《摩诃止观》卷六下,即称此种权巧施设为“和光同尘”。然《北本涅槃经》卷六,称此种施设为“和光不同尘”,意谓佛菩萨为达救度目的而与尘世众生和合,却不为恶浊所染。其意均大同小异,当以和光接物或和光同尘达意较为准确。⑧内熏:亦作冥熏。于本觉之真如内,冥冥熏习妄心,使生菩提心。《止观辅行传弘诀》卷四之三:“自非内熏,何能生悟?故知生悟,力在真如。故以冥冥为外护也。”提示敦煌本先说自性三身佛,次发四弘誓愿,次说无相忏悔,次说无相三皈依戒。此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一段,为敦煌本无。自性五分法身香,是自性法身上的五种功德法香。戒定慧三功德法香是从因上立名;解脱、解脱知见两功德香,是从果上立名。“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的无价真香,这是真实庄严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若不能用这五分香向内自熏,而仅仅在小善福德上向外求觅,那就不可能成佛了。在“解脱知见香”下,“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两句,不可轻易读过,禅门行者,悟前考功夫,悟后考见解。一不可落空亡枯寂,即使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非正真禅境界;二不可落孤陋寡闻,即须多研究教理以自求印证,广行六度以自行考验。所谓“达理”、“接物”,悟后更须智悲双运,来圆满自己的觉行。

经文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①,令得三业清净②。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③,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诳染④;从前所的恶业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注释

①三世:亦作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现在世与未来世合称为现当二世。所谓三世,指一个人现在生存之现世、出生以前生存之前世及命终以后生存之来世。又有以现在世之一刹那为中心,及其前后称为三世者。或以劫为单位,贤劫为现在,以此而建立三世说。一般佛教均以时为假立者,然胜论外道或时论师则视时为实在者。至于由过去之业因,所招感之现在果报,此种三世因果报应之理,即称三世因果;而出现于三世之佛,则称三世诸佛。小乘主张一世一佛;而大乘认为空间充满十方诸佛,在时间上普现于三世,此称十方横化、三世竖化。总括而言,各宗派对于三世之观点有下列四说:(1)有部认为色、心等有为法之法体,系遍满三世而为实有,故称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准此而言,则“过去法”与“现在法”无法安立,对此,大多由类、相、位、待之不同,而有种种异说。其中,有部以“位”之不同为正义,而认为法体乃普遍于三世之实在,法体本身虽无三世之差别,但以其作用之标准衡量,未起作用时之法,称为未来法;现在正起作用者,称为现在法;而已起作用者,则称过去法。以上是对现在即是一刹那之说而言者。(2)大众部与经量部认为,于现在一刹那所起者始为实有,而过去与未来法皆无(非存在)。此即“本无今有,有已还无”之主张。故以过去法为曾有,未来法为当有,而说明三世,此即称为“现在有体,过未无体”。(3)唯识派以“过未无体”之立场,主张有三种三世。即:道理三世,在现在法上,有过去曾有之因相与未来当有之果相,故具足过去与未来。神通三世,过去、未来虽非实在,但依宿命智(宿命能)观过去,依他心智(他心通)观现在,依生死智(天眼通)观未来,如此依神通力所显示之三世,而作为现在刹那心识之相分。唯识三世,系依迷心之虚妄来分别三世,然此仅为现在之心识变现之相分。(4)华严宗立有九世、十世之说。即在三世各有三世,指过去之过去,乃至未来之未来等九世,彼此相同,彼此和合(相即相入)而归纳于一念之中。九世上加上一念,总合为十世,而于十玄门中,立有“十世隔法异成门”。②三业:三业的含义非常广泛,类别大约有十四种之多,根据经文之义,当系指身口意三业。身业,指身所作及无所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等为身恶业;反之,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者为不淫),即为身善业,称之为身三支。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所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两舌)、恶语(恶口)、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恶语、不两舌、不绮语则为口善业,称之为口四支。意业,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等则为意善业,称之为意三支。合而称为“身三口四意三”。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③恶业:就善、恶、无记等三性所分之三业之一。

又作不善业,指以贪、嗔、痴等为因缘之业,为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若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四十华严》卷四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④诳:,心所法之一。于自己的才貎、名、利、能力、出身等不善对待,骄傲放纵深生贪著为性,能碍不,生起杂染为业。这种依持自己的长处,骄矜自持,居傲凌人的心理活动为。与慢的差别在:谓不对他人,而仅对自己之种姓、色力、财位、智力等有所染著,使心高举之精神作用,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对他人心起高慢,则称为慢。《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为?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这个“醉”字用得好,“醉傲”是的表现。《唯识述记》卷三十云:“醉者,昏迷异名也。”有的人,于此盛事,自以殊胜,很伟大,于是得意忘形,如酗酒之人,放浪形骸、肆无忌惮,如痴如醉,陶醉在他自己所建立的虚幻不实之王国,大做白日梦。《成唯识论》卷六谓“此亦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相可用”。故有的学者认为为贪心所一分所摄;有的讲为慢心所一分所摄;笔者以为贪、慢二心所二分所摄。诳,欺诈之意,心所法之一。为获取名利,本无有德而诈现有德为性,能障碍不诳,依靠不正当方式生活为业。实际上就是诈骗,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行为和精神作用。据《成唯识论》卷六载,诳即为得利养而现矫德,以诡诈为性,以邪命为业。俱舍宗以为实有之法;唯识宗谓以贪、痴之部分为体,系由贪分之一分而假立者,离此二者即别无诳之相用。不诳是依无贪、无痴善根所建立的善法,即是一种务实、踏实、平实的好作风,不自欺我和欺人。诳则是其反面,以邪命为生计。所谓邪命者,谓是一个诡谲矫诈之人,多从事不正当或不合法的事业来谋取生计。邪命是相对正命(以正当之职事活命)而言,从事正当的经济生活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人们大部分罪恶,都是从不正当的经济生活而来。诳为贪心所一分所摄。提示过去由于不识自性本来自清净,认缘虑心为己心,随境而生,逐境而灭,念念不离诳嫉妒,故常常造成罪业。六祖要行者回过头来返观自性,勿为妄念所迷。于是始知从前所谓“无边众生”不是在外的众生,竟是自心中的众生。一朝忏悔,永不再起,“无边烦恼”于今断尽,就在这忏悔断尽的当时,朗然见性。于是始又知从前所谓“无量法门”、“无上佛道”不须向外觅求,竟是法尔现成的心地法门,法尔现成的自性真如佛。《楞伽师资记》引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现,是名第一忏。”六祖的“自性无相忏悔”,正与此相同。

同类推荐
  • 人生的锦囊:真理

    人生的锦囊:真理

    本书分为人生的智慧、生命的真谛、开发自我、人我之间等四卷,着重谈论人生的探讨,生活的看法,个人的修炼及人际关系的修养等。全书文字通俗,讲述人生哲理,常引用生活经验与历史故事,对于劝人为善,戒除诸恶,有启发意义。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神圣家族》导读

    《神圣家族》导读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二辑的一种,主首先介绍了《神圣家族》的写作缘由及其成书过程,然后分析该书的文本结构及其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要旨,随后依照原著结构逐节进行解读。书稿主要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变化脉络和理论发展逻辑,描绘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初始形态,进而指出《神圣家族》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影响,提倡真正理解和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越空越满:善行是最好的开始

    越空越满:善行是最好的开始

    作者用简洁思辨的文字,给我们以启示,协助我们转化心性。指出生活中人们的痛苦烦恼的根源。通过开启心智,让困惑的自己获得自由,找回内心本来清净的自己。快乐不是一蹴而就,获得快乐自由需要降伏内心。通过重拾人伦道德,先做个善良的人,之后成办利他。放空自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重新发现自己的生命之光。慈善就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善意行为,慈善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是温暖快乐的源泉。
  • 修行在人间:精进

    修行在人间:精进

    本书分为调适生命之道、修行之道、君子之道、幸福之道等四卷,所谓“道”即指方法或道理之意,举凡人生各种场合的应对方法和思考理路多有涉及,如谈学习、谈生活、谈交际、谈家庭、谈修身养性等,将佛法见解与日常为人处世相融合,实用性颇强。
热门推荐
  • 穿越风云是非多

    穿越风云是非多

    顾晓白,一个穿越到修真世界的逗比,正秉持傻白甜的终极模式,挑战所有仙君的神经。什么救世主还是天选之人,穿越嘛,玩的开心是最重要的——要是能建个后宫,就更好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二十世纪英美短篇小说选读

    二十世纪英美短篇小说选读

    沈炎选编的《二十世纪英美短篇小说选读》以( 短篇)小说基本要素,如描述(deion),叙述 (narration),情节(plot),人物与人物塑造 (character&characterization),背景(setting) ,叙事角度(point of view),主题(theme),和象 (symbolism)等为轴线,选取经典英美短篇小说介绍小说阅读技巧,以提高学生文学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本教材由两部分组成:①理论讲解;②23篇短篇小说。本教材为全英语教材。
  • 蜜爱甜妻:总裁的心尖宠

    蜜爱甜妻:总裁的心尖宠

    苏向晚穷途末路时,他像天神一般空降!“五亿,做我太太。”男人淡淡勾着唇角。“路哥哥,不用这么麻烦,我很乖的,会随叫随到哦!”苏向晚娇笑着,心里却在发抖。“你想清楚,拒绝了我,下一次,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从此,她落入了一场周而复始的劫难……--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龙珠宇宙战争

    龙珠宇宙战争

    架空的龙珠文更新超慢!决定全宇宙存亡一个人便是一场战争!括弧:关键词:七龙珠
  • 大唐小夫子

    大唐小夫子

    前世历史系大学教授陈处政,刚评上正教授却惨遭车祸回到那盛唐风月!且看陈处政如何书写这一场盛唐的风花雪月!入场为官?不,我为师,教化万民。我为帝师,教化皇者!
  • 言先生,你好

    言先生,你好

    #是相信一见钟情还是相信日久生情#年过27的沈小姐还是单身,而且还是母胎单身,忽然有一天,朋友圈里晒出两本红本本和一对结婚戒?!好友圈瞬间炸开了!齐呼“简直闪瞎狗眼啊!”而另一边……言先生“老婆老婆老婆~终于娶到你了~”“老婆~我们要个孩子吧!”
  • 移魂都市之永生

    移魂都市之永生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变成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如果有一天,人可以随意享受任何快乐的时刻如果有一天,人可以无视空间和时间…………那么,人到底应该惧怕一些什么
  • 青溪暇笔

    青溪暇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冥帝的娇宠

    冥帝的娇宠

    简介无能,寂寞,帝王心。她穿越而来,只想在这个世界简单快乐的活下去,遇见他,那个邪魅冷漠的男人,她会心疼他,会想要关心他,想一直待在他身边,没有原因。而遇到她,确不在他的预料中,她没有他身边那些女人漂亮更没有她们妩媚,却敢对他撒娇耍赖,黏着他,而他从来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她抓住她宠着她又何妨?本文宠文一枚,无虐心。
  • 择林之深择海之深

    择林之深择海之深

    因为一次意外,最后一条异能鱼竺箖认了受众人唾弃的素清为主人,从此一路沉沦,被人折磨得都快忘了自己还有异能,终于有一天,主人带着她强大了起来,开始了装逼逆袭之路,成为了异能界的大人物,可有一天,突然冒出两个人,称是主人的弟弟,这俩货还联手折磨死了主人和自己,可没想到,一人一鱼竟然穿越了!于是乎,主人带着她在四海八荒开始了装逼,得了,没成想,出现了意外,主人走了!孤苦伶仃的竺箖休养生息一千年,准备重操旧业,可又出现了意外,突然有个隐藏的大boss说一见钟情自己怎么办?急,在线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