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0500000002

第2章 做有准备的被领导者

选择值得付出的领导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英文——“Are you ready?”

一般人对“Are you ready?”的认识非常粗浅,认为这句话译成中文就是“你准备好了吗?”这个翻译实在是太糟糕了!我认为,这句话应该翻译成“你心中有数吗?”这才符合中国人的心理。

外国人很难理解“心中有数”,到底什么是“数”?我们中国人常说,“你要称称自己的斤两”。比如,身为打工族,你要不要选老板?如果你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管答案是什么,你都会吃大亏。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往往不回应。因为“要不要选老板”并不重要,你“有没有资格选老板”才比较重要。所以说,对于选老板,你心里有数吗?你凭什么选老板?当老板连看都不看你一眼的时候,你又选什么老板?

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总在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的两只眼睛都长在头上,根本没有“看懂”自己。老板看到这样的人,就像看到妖怪一样,避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想选老板?老板根本不让你选!

有些年轻人进入社会,刚混上个五六年就没有老板可选了,这种人是非常可怜的。

相对的,很多当老板的人并不像老板。我曾经问过一些看上去不像老板的人:“你哪来的那么大的兴趣当老板?”他们的回答通常是:“中国人是最喜欢当老板的。”其实,这些人受害了,受了这句话的害,他们自己并没有搞清楚状况,一看到处都是老板,就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人喜欢当老板。我常常对这样的人说:“不要听信那句话,不要认为中国人喜欢当老板。你之所以当老板,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你很无奈,没有办法,非当老板不可。你年纪轻轻,就把自己搞到一辈子也找不到老板,把路走绝了,这是很辛苦的。”

年轻人不要以为自己手里攥着一张文凭,就鼻孔朝天,了不起了。事实上,当你去应聘的时候,文凭是最不值钱的。因为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张文凭,你不是特殊的。而且文凭比你高的,有的是。

如果一个年轻人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刚开始时是没有资格选老板的,那他就会比较谦虚,会珍惜每个工作机会。这样的人,才有选择老板的资格。

很多年轻人第一次去应聘的时候,就一直在说公司这样不好,那样不对。请认清楚:你是来挑战的,不是来捣蛋的,更不是来闹革命的。老板看到这样的人,肯定不要。这种人就是眼高手低,老是抱怨社会,觉得老板不会识人;其实,他们更应该反求诸己,自我检讨,好好问问自己:“Are you ready?”心中有数的人不会做出这种自毁前途的事。今天的年轻人一定要小心,因为年轻人往往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又怎么能应付各种不同的场面?

当你真的准备好了,你就可以选择老板,当然要站在不选的立场来选。中国有一句老话:“年轻慎择师,年老慎择徒。”年轻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教诲,如果找错人,问道于盲,会害自己一辈子;年老的时候,人们最大的希望就在于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传授下去,若是传错了人,自己的学问被曲解了或者被用在了不当的地方,也会遗臭万年,伤害自己。年轻人走上社会以后,老板可以算得上一个重要的老师。慎择师,也包括谨慎地选择老板,因为你可能追随他一生,就算你中途离开,那他的行事作风也可能影响你一辈子。但是这种选择不是一开始就决定的,在进入社会的前五年,只要有机会进入一家公司,就不要计较行业、职位和薪金。这五年就是给你的选择做准备。在这五年之内,你可以多进入几家公司,多学习,多观察,看看你究竟适合做什么。

现在,很多人想跳槽时,往往没有长远考虑,只是关心起跳价,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粗浅了!即使起跳价很高,那又有什么用?要站得高才有用!你要让别人感觉到你的优点,要让他们认为你是一个不挑剔、很随和的人,这才是最大的优势。如果跳来跳去,虽然待遇越来越好,但留下的都是骂名,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年头找老板不容易,但其实老板找人才更难。我问过很多老板:“你干吗那么辛苦?”他们往往会无奈地回答:“没办法。我也不是劳碌命,我也想清闲一点,但是不行啊,我找不到人!”

中国大学生很多,博士生也有一大堆,求职的人要是排队,不晓得会排多长,但老板们就是找不到可用之人。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年轻人没有一个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要想心中有数,年轻人必须设定好自己的前五年,要有一种“前五年我哪里都可以去”的想法,因为这五年是人的一生中最自由的五年,过了五年自由就会慢慢远去。

很多人说,你不能跳槽,跳槽是不忠诚的;但也有很多人又鼓励你跳槽,他们认为,你找到好机会就可以走。其实,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前五年不必死守一家公司,不必有所顾虑。一个人只有工作的前五年有机会跳槽,过了五年之后再跳槽,人家就会怀疑你,认为你不忠诚。前五年你在不同的公司跳来跳去,人家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不错,敢于到处去尝试。因此年轻人要尽量在五年内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可以全力投入、好好奉献的公司。

为什么将这个时间定为五年?一个年轻人刚刚就业,谈不上什么年资,跳槽并不可惜,而且年纪轻的人多数尚未成家,负担较轻,跳一跳无所谓。要把五年当作目标期限,不时提醒自己:我只有五年的时间可以自由地跳槽,五年以后,年资愈来愈重要,并且成家后应该早日安定下来,专心投入工作,才能有较大的成绩。

什么是人生?人生其实就是从“求人”慢慢地走到“不求人”。年轻人不要幻想一走入社会就可以不求人,必须先求人,慢慢地,才可以做到待价而沽。这时,因为你要为老板尽力,所以要挑老板,但这也就意味着你的下半辈子要跟他一起过,他一完你也跟着完了。当然,只有有了这样的心态才值得去挑,否则也不用如此费心费力。

我们反对为钱跳槽,更反对盲目跳槽,但是我们鼓励为理想而跳槽。当你选定一家公司之后,就要抱着“既然这家公司是我自己找的,就应把它当作自己的家,好好地学习,努力地工作”的决心,绝对不可以“在其位,却不谋其政”,浪费自己的生命,也拖垮公司的前程。比如诸葛亮,他选择了刘备,并感谢刘备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他一生都碰不到刘备,很可能就会默默无闻,终老家乡。

所以我常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并不稀奇,世世代代都有,难得的是他能碰到刘备。所以是刘备了不起,而不是诸葛亮了不起。要不人们怎么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呢?其实到处都有诸葛亮,就是这些诸葛亮运气不好,没有碰到刘备罢了。

诸葛亮遇上了刘备,觉得很不好意思:刘备对我这么好,全力支持我,完全将权力授予我,我怎么能不全力以赴呢?所以诸葛亮也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诸葛亮没有碰到刘备,他也就不用那么卖力,更不用全力以赴,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但全力以赴不等同于事必躬亲。诸葛亮过分操劳,很不幸,54岁就去世了。所以说,他的别的优点都值得学,就是事必躬亲这一点千万不能学,什么事都自己处理,最后只能把自己累死。如果诸葛亮能活到70岁,我看,整个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

五年,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坎儿。若是一辈子都在选择明主,也很不妥当。所以我建议,一定要趁着年轻,用心善择明主,然后全心投入。年纪稍长时,便应该专心一意,不再跳槽。若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跳槽,一直找不到明主,则表示自己的眼光不行,机运欠佳。这时候不如归隐,反而有助于提升自我;或是不要担任重要职务,能糊口便是。过于频繁的跳槽只会坏了自己的名声,并无多大好处。

做有准备的被领导者

每一个人都要了解自己,而且要从被领导的角度来思考,用被领导者的心态来分析自己。比如被领导者最需要的是应变力,那我本来是个懂应变的人,现在会不会变得没有应变力?为什么一些名牌大学的高材生的成绩单都很亮丽,但却找不到工作,反而那些老板一开口就说自己没文化。没有文化的人当老板,这才是我们现在应该深刻反思的。

为了找到合适的老板,被领导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你要首先是良禽才行。要知道,取得成绩必须完全靠自己,要努力学习,时时刻刻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时刻刻在工作中收获良言。只有将自身修炼到最佳状态,才能够在关键时刻绽放异彩,获得重用。所以说,被领导者必须做好准备,使自己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要跟老板处得好。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其实就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其他的都不重要。双方靠内心相维系,应变力就会很强,如果一切都依法办理,结果就不知会如何了。比如,当我们没有《劳动法》的时候,老板与员工处得跟一家人一样;当有了《劳动法》之后,老板就越来越没良心,员工也越来越不放心、越来越不热心。

其实这就是我们盲目学习美国的结果。美国的法律虽好,但我们不能拿来就用。虽说中国并非没有法的国家,但却更崇尚“有法中无法,无法中有法”,就是有标准好像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好像有标准。所以中国人要会应变。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视学习,但一旦学到了,就会变成死脑筋,“你一定要这样”“你一定要那样”,这都不是中国人的思想。

其实,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忠诚。西方人很尊崇对工作的忠诚,但却缺乏对人的忠诚;而中国人不容许你对公司不忠诚,更不容许你对领导不忠诚。同样的忠诚,中国人是对人,西方人是对事。所以,被领导者一定要忠诚。但仅有忠诚还不够,还要持久。忠诚不持久,就是人们最讨厌的——叛变。

你问一个中国老板,用人的原则是什么。他会先说没有什么,然后告诉你肯干就好,他不会讲品德,没有人会讲品德,也没有人会讲人力。如果做学问的人是用西方的态度,他一辈子都做不好学问。现在很多人就吃这个亏,因为别人回答肯干就好,那他觉得这个就是答案。

这哪里是答案?中国人讲话,不会把真正最要紧的说出来,因为我们是讲给一帮人听的,外行人一听,肯干就好,他就去埋头苦干了。对这种人,根本不用讲道理。

若进一步问,难道不要能干吗。他会说,当然要能干,不能干,肯干有什么用?

这是非常妙的。你如果认为,中国人肯干又能干就好,那又错了。所以中国人做学问,自己心里也要有数。因为你再去问老板,忠诚要不要紧。他的答案更有趣:这个不用说的嘛。不用说的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现在很多做学问的人,根本摸不着这套,他们一辈子做什么学问,我真的不知道。那是很可怜的。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发表论文,写了很多书,骗了很多人。很多人容易上当,一看到这些理论,就认为对,而认为对就完了。

真正的道理中国人是不会说的,因为这东西是不能说的。没有一个老板会跟他的干部说,我在乎你心中有没有我。也没有一个干部敢去跟老板这样说:“报告老板,我的心中有你的存在。”那肉麻极了。

所以我们常讲一句话,“只能做不能说”,这就很奇妙,这就叫艺术。

你要记住我这句话,就是我们不相信任何人的话,只相信自己的感觉。西方人不懂这套,你说的、他说的、我说的,引经据典写一大堆。中国人不引经据典,要引只引一个人——孔子,甚至连孔子的“孔”都省掉,“子曰”,就解决了。

所以,当老板强调肯干的时候,一定要以忠诚、能干为前提,这样肯干才有意义。肯干是一个人合理地表现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如果很莽撞,没有关注别人的存在,就会无形中得罪很多人。肯干必须以能干为前提,不能干的人,他越肯干你越怕,因为他一动,事情就全乱套了。领导者最怕那些不能干却肯干的人。

因此,被领导者要成为领导者心目中那些忠诚、持久、能干而又肯干的人,才能与领导者搞好关系。领导者往往需要纯真的人,需要那些可以同甘共苦、共患难的人。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能够和谐相处,碰到难题,也不会拔腿就跑。但要注意,领导者最关心的不是被领导者有没有努力,而是有没有用心。西方人只要努力就够了,因为西方人认为,看得见的部分才算数,有没有用心是看不见的;但中国人不一样,会专门从看不见的部分去琢磨一个人,会看你的诚意,而不是嘴巴讲的话。

第二个条件,要有机动能力。

被领导者不能一味讨好领导者。如果一个下属不停地讨好自己的上司,常常问:“老板,有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要我去办?”这样,上司迟早会怕他,会坐立不安。所以说,你要得罪中国人,你就完了;你要讨好中国人,你也完了。这就是最有趣的一点,我们要有平常心,要有机动能力。

什么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该做的会去做;不该做的不主动去做,除非领导要你做。被领导者不能像美国人一样说“这不是我的事情”,中国人是守本分的,如果没有特别的吩咐,就照本分去做,如果有特别的吩咐,那就帮人家一个忙。所以我们常常把这个人调去支援,把那个人调来协助。扯来扯去,我们无所谓,但是之后要回归建制,这就叫应变,也叫有机动能力。

要记住一句话:人是老的好。老并不是指年纪大,而是指长期相处,长期相处的人比较了解你,能够随时补漏洞,能看菜吃饭、看人办事,有机动处理事情的能力。

第三个条件,有功不要求赏。

现在很多年轻人会吃亏,就是因为他们有功就要有赏,他们认为自己表现好了,老板就要照顾他们。其实,真正了解中国老板心思的人就会明白:老板要是想给赏,再多也会给;你主动向老板要,他顶多给一点点。

老板给的叫赏,你自己要来的,那不叫赏。

年轻人要是学西方,觉得自己该要的就向领导要,那是会吃亏的。老板心里有数,他们往往会更喜欢那些没有伸手索要的人。

被领导者应该用以上三个条件,多充实自己,才能获得领导者赏识。充实,不一定指多学几门知识、多掌握几门技能。有很多人一听到充实自己就想到才能方面,学营销的去学习技术,学财务的再去学点管理……其实年轻人要明白一点,几千年来,无论中国人发生什么变化,始终奉行“德本才末”的理念,也就是老板不明言的部分,这一点弥足珍贵。

要想得到重用,首先要具有德行。中国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不是看其出身,而是看其选择,看其价值标准。虽然英雄不问出身,但是你是选择做吕布,还是选择做赵云,结果大不相同。你的价值标准正确,领导才会进一步看你是否有才干。现在的年轻人想充实自己,就会学这个学那个,考了一堆的证书,其实这并不是获得赏识的根本,证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你本身获得肯定,那些证书才有意义。这就是中西方的不同之处,西方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往往关注“你学了什么课程”,而中国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不关注你学了什么,反而关注你在哪学的。你的学校、你的导师、你的校友就是你的第一个资源,它们反映了你将会怎么看问题,怎么选择。尽管我们一直在学美国,但因为基本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很多地方我们没有学到。

中国人相信人会不断成长,员工进入公司以后如果不能成长,就会让其离开,如果能成长,就不太在乎其学历。想成长就要多些历练,历练才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应付各种各样的困难。历练和经历不一样,历练是要吃一些苦的。“不知民间疾苦”,就很难体会成功的重要性。中国有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说年轻人刚择业时,不必太在乎金钱,就是说这时候应该以历练为主。

积累了经验,你就有了坚决求去的本钱,连这点本钱都没有,就会被“欺负”,想跳槽也不太可能。每个被领导者都要有点他人所不及的长处,这样就算领导要换掉你,也会投鼠忌器,怕找不到更适合的。

不断充实自己,等你慢慢变得优秀,领导自然会来找你。所以被领导者不必着急,可以好好考虑自己的未来,充实自己的内心,思考如何才能赢得领导的重用。

年轻人不要觉得自己年纪还小,有的是时间,先玩够了再考虑其他的问题。时间是最宝贵的,一去不复返,不能浪费任何一分钟。不浪费时间并不代表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有所收获。因为在你年轻的时候,时间还是有可能换不到钱的。你要学会期待,要慢慢地走向成功。要知道别人时时在注意你,必须按部就班地提升自己受赏识的程度。

胡雪岩在充实自己这方面抓得很准。他从乡下到了杭州后,一般来说,会先去看看西湖。可是胡雪岩整整三个月,没有出去过一次。老板问他:“你不想去西湖看看吗?”他说:“想啊,不过以后有机会。我现在想学东西。” 老板对他完全另眼相待,这样的人上哪里去找?

胡雪岩除了工作以外,其他时间都在练字。他很有远见,知道自己有一天会当大老板,当大老板少不了要写一手漂亮的字。他还喜欢读《三国演义》,因为他知道这是共同的话题。跟中国人聊天,你讲的,有人听懂,有人没有兴趣,一讲到《三国演义》,大家就凑在一起,因为这是共同的语言。另外他爱听历史故事,因为他知道,中国的人情世故,都在历史故事里面。其实这些,是将来他扩张业务最好的媒介。

被领导者也要有面子

西方人有一个最大的致命伤——喜欢分。他们做学问,总是喜欢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分到最后,每一个人的学问都支离破碎,孤立无援,之后只能拼命整合,却发现怎么也整合不起来。

年轻人的脑海里要尽量减少分的观念,即使要分,也必须考虑合,若是合不起来,那么所有的分都是罪恶的。就像一个家,分家是大事,一旦分了之后,每一房有每一房的主张,谁也干预不了,这时即使他要变卖祖产,你也拿他没办法。

分是为了下一阶段的合,这样的分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是为了人们谋自己的私利,则会很糟糕。

所以,被领导者与领导者若是合,双方都有利;若是分,被领导者一定会牺牲。被领导者怎么抗争,也争不过领导者,他若是把你“踢走”,你那时只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年轻人尤其要注意,当你听到分的时候,要多想想以后的合,这样办事才能够比较周到。

年轻人若是能够和领导合在一起,领导就会看重他,觉得他很可靠,于是悉心栽培他,怎么栽培?有以下几个方式:

一是轮调。当一个年轻人被轮调的时候,不应该想着:我又没有做错事,怎么又把我调到别的岗位?他应该感到开心,这是领导重视他的表现。很多年轻人完全误解了老板,领导不能公开说:“我要栽培你,所以我让你多锻炼锻炼。”领导只能采取实际行动。

二是解决难题。一遇到困难,领导首先会派自己信任的人上阵,若是这时,你被领导点名,非你不可,你就有价值了。

三是制造机会。领导会找一些顾问,然后让年轻人与顾问对谈、交流,这是给你制造机会,而不是找麻烦,从顾问那里,年轻人可以吸取到一些新的、以前未接触过的东西。

以上的行为,领导都不能明讲。这时,部分年轻人就会产生误解——“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背景,所以他欺负我?”“是不是因为我有能力,所以他拼命压榨我?我是不是装傻比较好?”“他这么做,是不是准备把我赶走?”其实,这都是曲解了领导者的好意。

有一天下大雨,老板打电话给一个员工,问:“你有空吗?”

老板这样问,年轻人不敢说自己没有空,所以毕恭毕敬地说:“老板,你有什么吩咐?”

老板说:“你来我家一趟吧!”

员工骑着摩托车往老板家里走,心里觉得很纳闷,心想:雨这么大,你叫我去你家干什么?但他还是到了老板家。

老板在看电视,见他来了,也不打招呼。他有点不高兴,说:“老板,我来了。”老板看了他一眼,又扭头看电视。

过了一会儿,他实在忍不住了,就说:“老板,没有事的话,我要回去了。”

老板说:“好,那你就回家吧。”

员工为这件事在心里咒骂了很久:这个老板完全是拿我开玩笑。他算什么!哪有资格当老板啊!

其实是这个员工错了,他的“警觉性”太差。如果换成我,去了不会跟老板讲“我来了”,老板不问,我绝不会打搅他,当然,我也不能坐在那儿陪他看电视,那是自毁前程的举动。我会去陪他的孩子读书,帮助他的孩子做作业。反正都已经去了,为什么不做点正当、有意义的事情呢?你做了,老板自然会看到,看到以后,就极有可能对你另眼相待。

我曾经在一个五星级饭店跟他们的总经理一起喝茶。

这个总经理指着前面的两个门童对我说:“你看,这两个人,左边这个将来是有前途的,右边那个,不行!”

我问:“你怎么看出来的?我觉得他们的长相都差不多啊!”我故意发问,这能够得到他的回应,面对一个中国人,你如果一本正经地问他,他就可能不说。

总经理回答:“你仔细看看,右边那个人,没人的时候,他就在那里发呆,不会自己找事情做。左边这个人就不一样了!他口袋里面有块抹布,没事做的时候,他就东擦擦、西擦擦,当有人走过,他会留心观察、注意这些人。”

我问:“他这么做有什么用?”

总经理说:“某一天,有一个人急急忙忙跑到我们饭店,说自己有紧急的事情找他的老板,但是电话打不通,只能到饭店来找。大家都不知道他的老板是谁,结果左边那个门童就说,那个老板一个小时以前来过,后来去了某个地方——这个线索非常重要。”

说到这里,总经理笑了笑:“这样一来,我的饭店就因为他而得到好口碑。”

如果左边这个门童脑子里有强烈的分的概念,认为老板没要求的就不管,饭店经营的好坏是老板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那他就不会有突出的表现,也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中国人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在一个企业中,“人”就是被领导者,“天”就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的所作所为,领导者都会看在眼里,可能暂时不会有反馈,但是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在领导者那里形成一个印象,让他决定如何用你。

所以不必分什么领导者该如何、被领导者该如何,不必执着于权利与义务的观念。那是西方人的观念,并不适合我们。你有什么权利?你又尽了什么义务?权力和责任说清楚,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一般人对权力总是记得比较清楚,而且也会看得稍微膨胀一些,因此拥有权力的结果,不是“滥用权力”,便是“逾越权力”,这种“滥权”、“越权”的现象,使得中国人不敢轻易“授权”。相反,越清楚自己的责任的人,就越不敢负责,于是能推即推,能拖便拖,认为最好不要以自己绵薄的力量来承担这么重大的责任。

被领导者要是跟领导者说:“有事我负责。”领导者就会觉得很可笑,你能负什么责?你讲得好听。还有很多人跟老板说:“这是我的权利。”你若是将权利看得那么重,以后谁还敢给你权利?年轻人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很多是来自西方的观念,诸如权利、义务、人人平等这些并不适合中国,你要是真这么认为,就把自己害死了。

年轻人要多学习,但是学了知识以后,却把自己害死,这就得不偿失了。年轻人接受了西方人的管理思想以后,觉得要制度化,要按部就班,要分清权利和义务,每个人都很计较,心想:领同样的钱,为什么我要多做?他请假三天,我不能只请假两天,即使没有病,也要多请一天病假——这种事情越来越多了。这就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法律,而现在有,所以谁也不会动脑筋去想。以前都是老板说:“你赶快回去,你发烧成这样还来?回去休息!”现在不一样,员工动不动就打电话请假,因为他觉得别人都请,自己没有请,就划不来。他的动机、心态全都变“坏”了。被领导者要是都这样想,只会路越走越窄。

还有些人认为自己进入一家公司,只是来工作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工作方面的事,可以听领导的,工作以外的事,谁都无权干涉。领导者更不能命令自己做这做那。比如你的领导非常忙,经常下班以后还在外面应酬,有时会很晚才回公司处理事情,而且吩咐你等他,以免他有要事找你。可是你等了,他却未必有事找你,这种情况下你等还是不等?有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下班后是我的私人时间,领导不应该占用,于是直截了当地拒绝。这样的人脑子里过于在乎分,公与私分得清清楚楚,其实在中国社会,公与私之间哪有那么明确的界线呢?当然也不是说,被领导者就需要无条件地服从领导者。有些人不敢反抗领导,但是一等再等,总会很生气,也很无奈,这种情绪难免会带到工作中。第一次等没有错,必须体谅领导的难处。但如果你每次都乖乖地等领导回来,领导并不会认为你敬业,反而会认为你的家庭不幸福,导致你不想回家,甚至会慢慢地怀疑你有什么企图,认为你是为了在公司上网、打电话、打游戏,而不是等他。那怎么办呢?再一再二不再三,第一次可以等,第二次也可以等,有第三次、第四次的话,可以给领导留言,说明自己本来一直在等,但是临时有急事,不得不先回去一趟。领导若有事随时给你打电话,你到时再回来。若有第五次、第六次的话,只要领导没有明确吩咐你必须等,那么直接回去就行了。

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但是没有顶撞对方的必要;不能大声地斥责对方,但要用行动来保护自己。被领导者应该客气地向领导者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要用我可以,但不能太过分,否则我就辞职不干了。上下级之间经常会产生很多摩擦,如果被领导者经过长期的忍耐最后爆发,后果则很严重。正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工作关系很短暂,留下下次见面的情分才是永久的。

中国人常常是这样的,当他得罪你时,他心里会有些愧疚,但当你也翻脸时,他就不再觉得有愧了。比如在路上有人踩你一脚,你没说话,他可能会觉得踩了别人真不应该,但是你若是大声质问他:“你为什么踩我?”他可能会更大声地说:“谁踩你了?明明是你站得不是地方。”同样,领导让你做多余的事情,他也会有一份愧疚,你要是反抗,他就会觉得一点都不欠你的了,当然了,若是你一直逆来顺受,领导会认为这都是正常的,也不会对你有愧疚感了。所以,凡事都得有个度,领导者不能太过分,被领导者也不能太委屈,应该在领导者那里适当地挽回自尊,这样才能开心地工作。

被领导者虽然身处被动的地位,但并非低三下四,被领导者可以做得很有面子。虽然有些领导者以势压人,但被领导者也可以自己做得圆满些,让领导者无可挑剔,想骂人都找不到理由。有些时候,领导者并非喜欢才骂人,而是被领导者没有体会领导者的立场,才挨骂。

我们要清楚:人生来没有权利和义务,尽本分做事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有能力做到的,就答应;做不到的,也不要马上说“我做不到”。老板最气下属不经思考就马上回答“我做不到”,有些老板会甩甩手说“你做不到,那就不要干好了”,那是最糟的一种情况。

被领导者心里要有数,即使做不了,当下还是应承下来,过个十分钟或是半个小时,再去和领导说:“我真的没办法做。”为什么要隔一段时间?其实领导往往会为了下属没有试一试就回答不能做而生气,认为他是推托、不想做,觉得他不尊重自己。所以被领导者要先答应,这不是敷衍,也不是虚伪,答应之后可以再认真分析:我能不能做。能做的尽量去做,不能做的,一定进行反馈“我真的没有办法”。进行反馈的时间要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来定,越紧急,就必须越快反馈:“我真想把它做好,但是我的确是做不到。”这样拒绝才不伤面子,不会让领导者认为你没有能力。

我们中国人常常挨骂之后也不知道原因,这很糟糕,骂了半天等于零,有什么意义?骂是一种教训,是一种磨合,要骂得有效,骂得有用,对整体才有帮助。若是骂来骂去都只是闹情绪,那都不算是正道。领导者骂你,往往没法讲明原因,这就需要被领导者自己去体会,为什么挨骂,这样的人才能成长。

领导者往往不在乎你能不能做、愿不愿意做,也不在乎你为什么没做好,他在乎你有没有去试试,以及试过之后有没有反馈。若是不能做就应该早点说,若是你把宝贵的时间耽误了,他会很生气。

很多年轻人在这个地方会吃亏,他们挨老板的骂以后,就认为原因是“自己没有听他的话”或是“我事情没有做好”。其实是他觉得你没有衡量好自己的实力,把最宝贵的、最不可弥补的时间给耽误了,罪无可赦。

这是年轻人最欠缺、最需要提升的一种能力。能做则做,不能做就请别人帮忙,如此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什么人们一进入职场就忘记了呢?

老板交代你要设计一个LOGO,你设计不出来,不要急着推辞。

老板之所以交代你做这件事,是因为他知道你表哥是开设计公司的,他不明讲,就是要你去找你的表哥,如果你不找你表哥,老板心里就有数了:你为公司出力,还那么斤斤计较,多做一点都不行,那将来我也对你计较。那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你应该去找你表哥,告诉他:“不要开口向我老板要钱,你就算做一个人情给我,将来我还给你。”

老板心知肚明,他也会相应地拿出一些合理的补偿给你表哥,这才叫作圆满。

计较得很厉害,你还有什么前途吗?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把公司看成家一样,为什么把各级的领导都称为大家长,你自己好好想想。

有时候,老板气得要命,骂了员工一顿,员工觉得委屈:“老板,你既然认为我不行,那我辞职吧,明天就不来上班了!”但是这时,老板会更气:“你真笨!我骂你半天就白骂了?我骂你,就是不要你走,你要好好地干。你要学习,要长进,那我骂你才值得!”

年轻人则不同,他们认为骂就代表不喜欢,既然领导不喜欢,那就走。那是完全会错意了。

我很感慨,我们当前的教育很少教中国人怎么了解中国人,怎么和中国人相处,家长都拼命把小孩教成“外国人”,拼命学英语。那其实很糟糕!

要学会卖力而不卖命

要知道,工作不是卖身,中国人可以卖力,但是绝对不卖命。老板不能叫任何人卖命,拼了命去工作,那是不对的。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有老板这样说:“我一天只睡三个小时,你要是当我的干部,手机24小时都不能关机,必须随传随到……”我对这样的观点并不赞成,这样的老板太刻薄了,把别人的孩子不当人看,谁当他的干部谁倒霉。

老板要适可而止,要能够照顾员工,而员工要尽力而为,双方要合在一起。

中国人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不一样,我们不会像西方一样。在西方,同样的岗位,工作也都一样;而我们,张三比较能干,领导就会慢慢地多给他一些工作。所以很多人会批评中国人不是同工同酬,其实同工同酬对那些有才华的人来说,是最大的损失。他们明明可以学到更多,但是却不学。

看起来,中国人好像很爱欺负那些能干的人,好像谁有能力,谁就活该,应该多做事。其实不然,被领导者的脑袋要换一换,要转变思想:我的薪水不可能一直这样。老板一定会有一个制度,别的方面可以没有制度,但是薪水一定要有制度,工作是多是少,薪水就跟着起伏,这样大家才不会不平。若是发放薪水没有制度,只按领导者的个人喜好来操作,那大家肯定会非常愤慨。在这方面,我不会主动要求提高薪资,但是老板多给工作,对我来说就等于是加薪。因为那是一个机会,老板把它给了我,没有给别人,这就是一种难得的收获。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高兴地和我说:“老板对我真好!他给了我薪水,还给我很多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一有学习的机会,他都帮我出钱,让我去听课,有什么事情都找我去商量,我等于领了好几份薪水。”能够这样想的人会很有前途,他可以不计较。

但是事情是有限度的,过犹不及,卖力是对的,卖力过了头,就成卖命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便是为了父母,我们也应该善待自己的身体。现代管理造成了很多“过劳死”的悲剧。为了追求利润、效率,竟然过度劳累,以致死亡,这样以身相殉的惨剧,当然不为领导者所乐见。

有些年轻人,仗着自己年轻身体好,完全不懂劳逸结合,为了争表现,最后把自己累死。而有些成为主管的人,不懂得放权,想尽办法,却把自己累死。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大家不愿意见到的。可依然有很多人不知不觉掉入这种管理陷阱中,被害死了还不明白真正的原因。

就算躲过了生理上的迫害,心态上的失调也必须进行调整。一个被领导者在领导面前拼命表现,又在自己的下属面前表现,就等于蜡烛两头烧,很快就会心力交瘁。一个好的被领导者,要做到自己在领导面前全力表现,回到部门后,下属全力为你服务。这样才能够跟下属打成一片,让下属知道你到领导那里不是拍马屁,而是去表现;你受到赏识,则说明你所率领的团队整体表现良好。如果你在领导面前努力表现,回到部门后凡事亲力亲为,久而久之,就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认真是必须的,但是身体更重要,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你能认真多久?领导给你的压力越大,你就越需要下属的支持,就越需要有一两位得力的助手。而对待助手要推心置腹,凡事都要和他们商量,让他们感觉到和你是处于平等的位置上的,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对待你。

其实很多中国人都明白卖力不卖命的道理。若是有人说,应该把8小时的上班时间,做合理而有效的工作分配,以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效能。相信这句话肯定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如果真的做到整整8小时,每一分钟都要充分发挥效能,这无疑是卖命,值得吗?中国人的观念是忙里偷闲,稍微轻松一下,才能保住性命。如果一天到晚紧张,整整8小时都被紧紧盯住,那还能活得长久?这样的工作,大概谁也承受不了。

中国人一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为数不少。而且也不乏一分一秒都相当紧张的,还不是照样活下去?这个时候,大家只觉得自己是卖力工作,不觉得自己在卖命。一旦领导者明说要把时间严密地控制,而且把工作分析得十分清楚,以便正确地分配。被领导者听到这种信息,心理上已经相当疲累,可以说是“未做先厌倦”。

卖力到什么程度?由被领导者自己决定。当然,后果也由自己承担。被领导者要懂得自作自受的法则,既然接受工作,当然应该卖力。划不划得来,并非金钱所能够完全衡量的。对得起自己,不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是卖力的主要依据。

年轻人要懂得力所能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卖力是正常的。有时候上司并不了解下属力所能及的界限,每次交代下属一件新的工作,若下属毫不推辞马上接受,就会觉得这位下属的工作负荷太轻,下次再把新的工作交付给他。下属如果不让上司知道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哪里,就不得不面对一项又一项的工作,造成“软土深掘”的症状,相当于自掘坟墓。万一工作做得不好,还会遭人议论:“什么事情都敢承担,也不想想自己有多少能耐!”在别人眼中,也会成为马屁精、爱出风头的典型,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所以年轻人要懂得稍微推辞一下,这并不是反抗领导的表现,而是向领导表明自己并不是闲得没有事做专门等新差事。对于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便可以“当仁不让”,承接下来,否则就是不负责任,对不起大家。对于那些大家不想承担的工作,只要稍微推辞一下便可以接受,否则有“存心让领导难堪”的嫌疑,或者变成“抬高自己的身份”,那就更加不好。

年轻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引起上司的猜忌,不制造同人的误解,以免自己成为众人的箭靶。同样的推、拖、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所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诚心诚意地化解问题,仍然需要推、拖、拉的过程,既省力又减少阻碍,十分有效。当然,太过卖力,而招至领导的猜忌,以为你别有用心,最后招致杀身之祸,更是冤枉。年轻人不得不慎。

同类推荐
  •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苏宁为什么赢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苏宁为什么赢

    从精耕1600多家线下门店,到全力转型线上平台,苏宁作为全国领先的商业连锁企业,毅然选择了自我革命,走上了全面拥抱互联网的道路。苏宁变革的成败,牵引着中国商业格局与走向,也成为中国几百万实体企业关注的焦点。探索互联网020模式变革的苏宁云商,已经成为李克强总理审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一块试金石。本书全面记叙了自2009年至今苏宁实行互联网变革,逐步实现中国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沃尔玛+亚马逊”模式,转型成为一家O2O互联网零售公司的全过程。
  • 探索与发展新论

    探索与发展新论

    《探索与发展新论》借鉴与参考的作用比较明显,除可供各级机关相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行政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工会工作人员等学习使用外,还可以作为论文范本,为相应的职称论文评审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资料、学习、参考、借鉴、交流等综合作用比较突出。《探索与发展新论》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真实和审美的几个要素表达、现代企业工会个性发展的主要元素、现代管理制度因素和人文因素变化及管理模式的创新等。
  • 做领导的五星级助手

    做领导的五星级助手

    领导与助手,是互相补台、荣辱与共的角色关系。一位高绩效领导,背后必定有一位高绩效助手。作为高绩效助手,必须具备48种特质,这48种特质由四大方面构成,即职位认知、职位职责、职位能力与职位态度。各类型助手如果从这四大方面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应付自如,成为领导理想的、不可或缺的亲密战。
  • 营销场的建构:一种人际传播的视角

    营销场的建构:一种人际传播的视角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理论上系统解读会议营销这一新型营销模式的优秀著作,既有丰富的一手资料,更有高屋建瓴的提炼和总结,相信对在中国从事会议营销及其他营销工作的一线同仁都会有一定的启发。
  • 最卓越的商界领袖

    最卓越的商界领袖

    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领袖不仅是富翁,更是伟大的策划者与管理者,他们能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因他们有特立独行的管理风格。本书所选取的22位最卓越的商界领袖是2005年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来的。本书不同于其他个人传记,重点突出的是这些卓越的商界领袖们的管理方法、经营思想及近几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世人的影响。相信本书新奇的内容、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思想,定能使广大读者受益匪浅。
热门推荐
  • 谁埋的恶果

    谁埋的恶果

    本应学生的他却踏入了社会的漩涡
  • 假面骑士Gene

    假面骑士Gene

    给自己取名为天野亮司的失忆青年在一个怪异基地中醒来,而他的身体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异变,有着超凡的力量。完全想不起关于人类社会的任何信息的他跟随着自己脑中的神秘声音迪恩逃亡着。当改造怪人站在自己面前,亮司自认为逃不掉的时候,一条腰带出现在了他的腰上……【片段,联锁,起源】(作为全网可能记忆力最差的业余写手我经常忘记更新。对的,这书我而月就写完了,放在那里,然后忘了更新,个人也因为以前的一些意外不怎么信任定时发布23333。所以更新不定,但一周至少五章,不用担心太监了什么因为我写完了)注意事项:文笔略渣请轻喷,前期高雷慎入。非原著骑士,是作者自己整的系列,书中原著暗示的地方解释见我的《合集》主角不是用记忆体变身。书友群:882142798(老死群了,哪天开个红黑系列宇宙书友群吧233333)
  • 虚武帝经

    虚武帝经

    (另类词简介希望各位道友能够喜欢)元界相识相知长伴在你左右多少出生入死紫浩情意绵绵不愿你为剑灵相互不能拥抱甘愿走入致情岛换取真爱转阴阳破空千秋归墟成扫尽万古诛敌寇剑出天折星空碎大道涅槃混沌空唐皇开创战天道鸣门战曲战天意道可道中道中道诸天万法虚武浩元生元出入真门元丹元婴通元神元法至高自在中体内世界可齐天宇宙本源霸荒宇看破七情方成神通天光柱惊元界魔道宵小遮仙路紫郡破身入灵剑终等武浩见战皇战皇御龙寻万界谁遇小女天都婿乘龙快婿显神通恒压敌寇保神国满天神佛来朝拜七情六欲七情界
  • 快穿:老夫之路漫漫

    快穿:老夫之路漫漫

    三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是怎么会有这种面瘫人类存在!!!天鹅湖系统表示强烈不适啊!!
  • 剑与山川

    剑与山川

    “兵令一出,九兵莫敢不从!”九把兵器,卷起一场血雨腥风。王朝新立,武林豪门重新洗牌,太子病逝,江山何去何从?一场武林与朝廷的对抗,已经在暗夜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 The Improvisation Edge

    The Improvisation Edge

    All kinds of books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building trust and teamwork. Karen Hough describes four secrets that help leaders, trainers, managers, and frontline employees adopt the improviser’s mind-set.
  • 七神器石碑——穿越者

    七神器石碑——穿越者

    异界大陆,魔王与勇者的传说,英勇的勇者啊,请拯救这个世界吧!被错误召唤到异世界的林枫,成为了七勇者之外的所谓“第八勇者”,完完全全就是个意外产物。励志在异世界活出个样子的他,本以为要度过平凡的一生,却没想到第二次被命运选中,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降临到了他和全人类头上……勇敢,善良,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勇者!
  • 万花筒之君临星空

    万花筒之君临星空

    西元2350年,水蓝星被异星势力入侵,战火之后新世界政府的建立掀开了风起云涌、豪杰辈出的星际时代。保护伞、教廷、黑暗议会、骷髅会这些曾经在旧时代隐藏的魑魅魍魉搅得血雨腥风。直至背负写轮眼之名的异世神话降临,一切的阴谋都将在那双眼睛的注视之下破灭!
  • 一婚到底:霸道爹地靠边站

    一婚到底:霸道爹地靠边站

    “妈咪,别人家小朋友都有爹地,就宝宝没有。”“宝宝喜欢穆叔叔,能不能让穆叔叔当爹地!”“陌陌,你爹地死了!”五年前,沈意如伤心欲绝,丢下一纸离婚协议,彻底消失在了穆斯年的世界里。却不料五年后,穆斯年却黏了上来,抱着萌宝笑的像只大尾巴狼。“你看陌陌这么喜欢我,不如我们结婚吧。”“滚!”沈意如嫌弃地拍开某人的手,却在下一秒被男人强势壁咚:“宝贝,你跑不掉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浪里有个球

    浪里有个球

    油炸地球,水煮太阳,世界和平。这十五字是艾玛心中最大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