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100000010

第10章 唐人历史意识中的“文景之治”印象(1)

王子今

中国传统政治史观视“文景之治”为典型的“盛世”。回顾历史上的所谓“盛世”,人们有时汉唐并称。讨论唐代文献遗存中有关当时人对“文景之治”的评价,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在正统政治观念中被看作理想政治之标本的政治过程、政治形态、政治风格的认识,也有助于端正对所谓“汉唐盛世”的理解。而当时人们历史意识的倾向,也可以从相关信息中有所透露。

对于“文景之治”的赞美,西汉时已经见诸史书。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说,“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对于当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汉文帝在位时,贾谊曾经建言重视农耕,他说,“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所谓“为富安天下”,在实现“文景之治”的时代,已经成为汉王朝最基本的行政原则。农耕经济的空前发展,使得粮价普遍降低。楚汉战争时,有“米石至万(钱)”(《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米斛万钱”(《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的记载。而据《太平御览》卷三五引桓谭《新论》,汉文帝时,谷价至于石数十钱。《史记》卷二五《律书》中关于当时粮价甚至有曾经达到每石“粟至十余钱”的历史记录。司马迁在《史记》卷三〇《平准书》中对文景时代行政成就的著名评论,有久远的历史影响:“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今人多引此语以证明汉初经济恢复的成功和社会生活的富足。其实,司马迁“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以及“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的评说,是包括了在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上对文景时代的赞美的。司马迁的评价,又并非无原则的绝对的肯定。他指出:“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对于“骄溢”“奢侈”的弊病,已经有所批评;对于“物盛而衰”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历史趋势的发现,也体现出敏锐的目光。

《汉书》卷五《景帝纪》:“赞曰: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宋史》中另有评价:“因前王盈成而守者,周成康、汉文景是也。”见《宋史》卷三八七,《王十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又卷六《武帝纪》:“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班固对文景“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的评价,其实西汉时已有先声。据《汉书》卷八七下《扬雄传》记载,桓谭评论扬雄著作时说道:“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对于文景时代黄老之学居于较高的地位,亦有微词。

按照班固的说法,如果仅以经济标尺评断,则哀平时代的历史成就也多应肯定。《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宫室苑囿府库之臧已侈,百姓訾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虽然当时民间拥有财富的情形不如文景时代,但是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已经达到相当富足的程度。

汉代人对“文景之治”的评价还没有绝对化的赞美。通过“周秦之敝”、“百王之弊”诸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只是根据历史比较来肯定文景时代政策的合理性。唐代历史学者也有相近的认识。对于班固引《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全文为:“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见程树德:《论语集释·卫灵公》,北京,中华书局,1990。),以及“信哉”的感叹,颜师古注:“此《论语》载孔子之辞也。言此今时之人,亦夏、殷、周之所驭,以政化纯壹,故能直道而行。伤今不然。”

《史记》卷一〇《孝文本纪》以浓笔重墨描绘汉文帝的节俭形象。司马迁总结汉文帝事迹,首先称其节俭:“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又说汉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班固所谓“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也突出褒扬汉文帝之“恭俭”,唐代学者颜师古解释“醇厚”,谓:“醇,不浇杂。”《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上》:“文景化,百王莫先。”“化”,可与“醇厚”对读,体现出共同的历史理解。对于班固“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语,颜师古也解释说:“美其雄才大略,而非其不恭俭也。”

对于西汉高帝、文帝、景帝、武帝四位名帝的历史影响,我们检索“二十五史”中《三国志》以后的十九种文献,仅以“汉高祖”(“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称谓出现的频率而言。

史籍中多有“汉高祖”、“汉高帝”直称“汉高”,“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直称“文帝”、“景帝”、“武帝”的情形,因此这一统计是极不完全的。如果承认以上数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参考资料,则似乎有必要指出以下事实:

(1)汉以后历朝对于西汉诸帝的总体历史印象,仍以“汉高祖”(“汉高帝”)和“汉武帝”最为深刻。

(2)其中,《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淮南太守,秦立为九江郡,兼得庐江豫章。汉高帝四年,更名淮南国,分立豫章郡。”“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山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分广陵立。案汉景帝分梁以为山阳,非此郡也。”卷三六《州郡志二》:“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淮南国立。”叙说政区历史沿革,情形比较特殊。若排除此类情形,可以看到两《唐书》中“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出现频率骤然提升。

(3)《新唐书》中“汉文帝”出现的次数超过了“汉武帝”。

(4)以“汉高祖”(“汉高帝”)和“汉武帝”为第一组,以“汉文帝”和“汉景帝”为第二组进行比较,以上十九种史书中第一组与第二组的比率为394∶150即1∶0.3807。而两《唐书》中的这一比率为77∶41即1∶0.5325。这一分析也可以说明,在唐人的观念中,“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历史影响,超过了历朝平均水准。

(5)以上十九种史书中“汉文帝”和“汉景帝”出现的频率比为128∶22即1∶0.1719。两《唐书》中的这一比率为35∶6即1∶0.1714。两者大体相当。有理由说,在人们并称“文景”的时候,实际上更多的是对汉文帝的评说。从这一认识出发,以为对“文景之治”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汉文帝政治风格的肯定的判断,也许是有根据的。

我们还看到,《宋史》中“汉文帝”的出现(21次)超过了“汉高祖”(“汉高帝”)(9次),也超过了“汉武帝”(20次),这是值得予以注意的。《清史稿》中这一情形更为突出。“汉文帝”的出现次数(11次)竟然超过了“汉高祖”(“汉高帝”)(6次)和“汉武帝”(3次)的总和(9次)。不过这一现象,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看来,“文景之治”的历史地位有逐渐上升的过程。南北朝时期,人们似乎还并没有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看作“圣君”,以为“汉称文景,虽非圣君,亦中代明主”(《魏书》卷一〇八之三《礼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谀美当政帝王,竟然有“道化逾于文景”(《魏书》卷九九《卢水胡沮渠蒙逊传》。)之辞。大约至于唐代,“文景之治”在人们的历史意识中才具有了空前的“百王莫先”的地位。

“文景之治”是“因前王盈成而守者”(《宋史》卷三八七《王十朋传》。)的典型。从现有历史记载和历史评论的相关资料看,明确的“文景之治”的说法,很可能最早出自唐人笔下。

白居易《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题注:“元和元年四月,登科第四等。”《增注唐策》卷二题注:“本传:元和元年对制策一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二年召入为翰林学士。”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今按:《新唐书》卷一一九《白居易传》:“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写道:“臣闻汉文帝时,贾谊上疏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是时,汉兴四十载,万方大理,四海大和,而贾谊非不见之,所以过言者,以为词不切,志不激,则不能回君听,感君心,而发愤于至理也。是以虽盛时也,贾谊过言而无愧。虽过言也,文帝容之而不非。故臣不失忠,君不失圣,书之史策,以为美谈。然臣观自兹已来,天下之理,未曾有仿佛于汉文帝时者;激切之言,又未有仿佛于贾谊疏者。岂非君之明圣,不侔于文帝乎?臣之忠谠,不逮于贾谊乎?不然,何衰乱之时愈多,而切直之言愈少也?”在这篇文字中,白居易还有一番话说到“文景之理”:

臣闻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以圣闻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服,近无不和。贞观之效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理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所以兵偃而万邦怀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动植之类,咸煦妪而自遂焉。虽成康、文景之理,无以出于此矣。(白居易:《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见《白氏长庆集》卷四七,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白氏长庆集》中“理”原当为“治”,避唐高宗李治讳作“理”。《文苑英华》卷四八八、《册府元龟》卷六四九录文略有不同,然而“治”字同样均写作“理”。也就是说,“万方大理”即“万方大治”,“发愤于至理”即“发愤于至治”,“天下之理,未曾有仿佛于汉文帝时者”即“天下之治,未曾有仿佛于汉文帝时者”。后一段文字,“开元之理既定”即“开元之治既定”,“成康、文景之理”即“成康、文景之治”。《增注唐策》卷二《白居易贤良策》均各作“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测是宋时书:“案《增注唐策》十卷,不着编辑者名氏。前有明正徳丁丑新安汪灿序,惟言旧刊《唐策》,不知谁集,考书中避宋讳,与《古文集成》相同,则亦宋人所编辑也。”参见永瑢、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有关“虽成康、文景之理,无以出于此矣”一段文字写作:臣闻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平天下之乱;玄宗以圣闻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亲,近无不和。贞观之效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治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礼行在上,上下辑睦。乐达在下,中外和平。所以兵偃而万邦怀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动植之类,煦妪而自遂焉。虽成康、文景之治,无以出于此矣。“文景之治”被看作一种理想政治的标尺。

同类推荐
  •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

    历经了世事的沧桑变幻,一座座曾经辉煌壮观而又神秘无比的帝王陵墓如今是什么样子?大硕大的陵寝里面埋有什么奇珍异宝?地宫里面暗藏着怎样的玄机?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和秘密?它们都被盗了吗?如果被盗,那些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都流向了何方……
  • 秦吏

    秦吏

    (新书《汉阙》,求收藏) 战国之末,华夏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人天生世卿。有人贵为公子。他却重生成秦国小卒黑夫,云梦秦简中的小人物。为免死于沟壑,为掌握自己命运,他奋力向上攀爬。好在,他赶上了一个大时代。六王毕,四海一!千年血统,敌不过军功授爵。六国豪贵,皆被秦吏踩在脚下。黑夫只想笑问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南取百越,北却匈奴,氐羌西遁,楼船东渡。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在他参与下,历史有何改变?秦始皇固有一死,天下将分。身为秦吏,又当如何抉择,是推波助澜,还是力挽狂澜?
  • 帝国之召唤武将系统

    帝国之召唤武将系统

    关羽:“如若将军不弃,关某愿随将军左右,为将军诛贼讨逆!”“好!”刘德大喜,对关羽道:“我得云长,如虎添翼也!”……这是一个手握系统的青年,带领着手下文臣武将征战沙场,平定四方乱世的故事,有柔情,有铁血,主角性格也在不断杀伐中逐渐冷血起来。里面数据参考游戏《三国志11威力加强版》,我挺喜欢玩11的。还有谢谢大家的支持,万分感谢!
  • 如果这是宋史(新版套装全5册)

    如果这是宋史(新版套装全5册)

    乱世是一只万花筒,能变幻出任何意想不到的东西。军阀郭威在家人尽被屠戳后登上了人世间至高无上的皇位宝座;柴荣众叛亲离濒临绝境却开始了自己百战百胜、波澜壮阔的一生;赵匡胤穷极无聊受尽白眼选择离家出走,没有任何人看好他的前景,几年之后居然轮到他来设计新一代帝国的蓝图。阴差阳错,期间历史的进程只要稍微正常一点点,就绝不是这个结果。而这些,也导致了新帝国的不一样。身为军人的开国皇帝却压抑军队;拥有一生不败的战绩,却在历代所有开国皇帝中创造出拓地速度垫底的纪录;站在支离破碎的土地上,却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 江山旧梦

    江山旧梦

    我看红尘多娇,我看江山如画,我看名将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我看自古英雄,总被雨打风吹散。
热门推荐
  • 谁伴此生

    谁伴此生

    当房子和车子成为择偶标准,一无所有的文艺青年夏霖只能望婚兴叹。后在好心人帮助下终于订婚,原以为幸福在望,不料……。如果不是家人软硬兼施,才貌出众的都市白领杜若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参加万人相亲大会,她本想趁机找个如意郎君,谁知…… 最美的时候,谁遇见了谁?曾经沧海之后,谁还会爱上谁?等到风景都看透,谁陪谁看细水长流?
  • 感受德意志

    感受德意志

    我国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界诺贝尔奖——“歌德金质奖章”得主杨武能教授,自1982年始赴德国进修、研究、讲学,亲历了德国的发展,对德国的文学、历史和自然景致熟稔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杨武能教授用人文的笔触描绘了德国神秘的古堡、茂密的森林、流淌的河流、高耸的教堂和油画般的建筑,和德国的节庆、城市的建设、对环保的关注、对教育和历史的重视以及德国民众的生活画像,目睹并亲历了柏林墙的倒塌和两德统一前后的对比与变化,对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因政治格局造成的隔膜、柏林墙倒塌前的种种状况及两德统一后人们的心态大量真实的细节描写,读来犹如一部活的德国史。
  • 电影世界的原住民

    电影世界的原住民

    一个电影世界里面的原住民在得到了一个穿越者的帮助之后,他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将是他新的开始。
  • 重生九阴真经

    重生九阴真经

    看何轩带着九阴真经系统商城进入九阴世界,九阴真经我有,降龙十八掌我也有,什么古朴我都有。
  • 芙蓉不及美人妆

    芙蓉不及美人妆

    帝王爱,不过春梦一场,缠绵过后,换来的不过是一生的等待,谁动了心,谁又用了情?青丝换白发,又有谁记得你倾世的容颜。
  • 当代风云录珍藏版(陆天明作品套装共5册)

    当代风云录珍藏版(陆天明作品套装共5册)

    陆天明经典作品典藏合集,史诗般的现实主义巨著,《省委书记》《命运》等影视改编剧火遍大江南北。
  • 绝色罗刹

    绝色罗刹

    自己的完结文:《天价弃妃》前世的她是个先天生性心脏病的的孩子,在生命将尽的那个年头,她遇到她生命里唯一的阳光。为了抓牢那束难得的温暖,她迫使他娶了她。他冷笑,娶你是因为不爱你,你没资格拥有爱情。那刻她心死如灰,站在冷风凌厉的三十三楼天台,义无反顾地纵身而下。生命将逝时,她幡然醒悟:若能再给她一次生命,她绝不轻易放弃。一朝穿越,她成了颜府不受宠的小妾生的女儿,颜府四小姐,颜洛梨。机缘巧合之下她遇到世外奇人,高人怜她便收她为徒。她努力学习,学着去强大自己,只为了能护住自己那颗曾受过伤的心。她有绝世梨颜,身怀绝世武艺,手中掌握的是整个流苏大陆的商业帝国。如此绝世天下的人儿,却绝心绝情。谁能真正走入她的心里?是那个她被迫嫁人的,传说中的“食人王爷”君七夜?还是那个她半路捡来的傻子将军卫长风?亦或者是从小就默默跟在她身边的护卫楚离?又或者是流速大陆的另一商业大亨,素有“狐狸商贾”之称的公孙澈?还是。。。。君七夜:就算我是人人眼中的魔鬼,在你面前也会是无害的善类!!卫长风:我一生戎马沙场,杀敌无数,从未心慈手软。独独对你,我硬不起心肠,我的柔情只为你!公孙澈:我这辈子还没遇到谈不成的买卖,还没试过心想事不成,你这朵梨花,终究也会是我的!本文美男多多,想知道女主最后花落谁家?依不说,各位亲进来自己猜猜看O(∩_∩)O~感谢区:谢谢花匠小米送依三朵花,谢谢云云送依六朵花花,谢谢叆叇云送依两颗钻钻,谢谢li020612送依三朵花花,谢谢吾寒芯送依一颗钻钻,jeans三颗钻钻,小蝶一朵花花,还有小夕三朵花花,寒芯五朵花花,感谢你们对依的支持,多余的话不说,依会用行动答谢你们的支持O(∩_∩)O谢谢文文推荐:妖妖的:《腹黑教父》自己的:《天价弃妃》自己的:《极品狂后》
  • 凶楼

    凶楼

    凶楼,是发生过凶杀案件的楼房。因为临死前的不甘和怨气,这些被害者往往不能顺利转生,给生者带来各种不适。更有甚者开始将对凶手的怨气发泄到无辜的生者上,将活人害死用来为自己垫背!凡是凶楼,都是凶地,这里的恶鬼都远超普通人能应付的范围。为了救人,我开始频频踏足凶楼,见识到了各种厉鬼。我将这些写下来不仅是为了提醒自己警惕,也想让更多人知道凶楼的危险。凶楼诡地!千万谨慎!
  • 珠玉在侧,总裁在上

    珠玉在侧,总裁在上

    神秘的古董珠玉,揭开的是藏宝隐秘,家族诅咒,映照的是诡谲人心,古董局中局,收藏谜中谜,当人人机关算尽,只她赤诚天真放爱入局,用一块南红坠子撬动了所有人的命运齿轮。传说中的四枚古董珠玉,揭开的究竟是什么隐秘?家族诅咒,死亡迷局,究竟如何破解?珠宝局中局,收藏谜中谜,映照的是诡谲人心,当人人机关算尽,只她赤诚天真放爱入局,用一块南红坠子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齿轮。
  • 邪魅公主酷王子

    邪魅公主酷王子

    十年前,被自己最爱的人追杀,绝望之际,她们带着怨恨的心情到雾幽岛训练。因为同一个目标--复仇。她们变成相生相惜的好姐妹。五年的训练,她们在离开后建立帮派,短短两年内,成为黑白两道中唯一有能力与对手噬魂抗衡的帮派--琉璃宫,与噬魂并列第一。带着复仇的信念,她们重新踏上这片给过太多伤痛的故土。在学院里却遇到了他们三个。他们将发生怎样的碰撞,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公主和王子最终能否顺利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