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118

第118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1)

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道信,早年出家,后赴安徽舒州皖公山从僧璨学习禅法。僧璨圆寂后,道信南下江西吉州、江州一带传法,最后北上,到与江州隔江相望的湖北黄梅双峰山弘法30余年。弟子弘忍,生于黄梅,早年奉事道信,曾负责安排寺内禅众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深得众望,后来赴双峰山以东约30公里的东山弘法。道信和弘忍的禅修生活与以往的禅师不同,一是定居,如道信在双峰山弘法30余年,聚徒达500多人。二是重视生活自给,提倡以禅指导日常生活,把劳动生产与禅修实践结合起来。道信和弘忍使禅生活方式和修持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史称他们的禅法为「东山法门」。

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注释: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6页下。〕这可以说是东山法门禅法的纲要,其中包含了心性理论和修行实践两个方面。总的说,东山法门的禅法就是静态渐修的坐禅、念佛和守心,其特质主要是外在的念佛和内在的守心,尤其是守心,最为偏重。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

念佛是禅门的一种常用法门,它是以念诵、观想等方式使念佛人的心灵专注起来,并产生一种神圣的感受与对佛的崇敬心情。《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引古训说:「古时智敏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原及诸体用,见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注释: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8页上。〕这段话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修持原则的重要,而在解知方面,特别重视知心的根源及其体用的意义。又说:「坐时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注释:同上书,1287页中。〕从《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来看,所讲心的涵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从众生原初本有的角度来界定心,说心是明净心(清净心),二是从众生现实修持角度提出的念佛的心。对于明净心,道信又通过融合《楞伽》和《般若》两经,来肯定如来藏性与寂灭性相统一的特质。《楞伽经》是讲如来藏的,《文殊说般若经》是讲空的,然而,后者又认为真如与寂灭性是无异无别的;若能做到「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9页上。〕也就是说,清净与空寂本是一回事。

道信还分析了明净心的体用两个方面:心体是指心的体性,心体是清净无染的,与佛无异;心用是指心的明净作用,即产生与佛法相符合的觉悟。这种明净心体用说,为「念佛心」成佛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修持规范,为引导人们追求内心世界的明净空灵提供了方便法门。

如上所述,道信提出的「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命题,既把念佛心与妄念、佛与凡夫对立起来,也把念佛心与佛、妄念与凡夫统一了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谓念佛心是「系心一佛,专称名字」〔注释:《文殊说般若经》卷下,《大正藏》第8卷,731页中。〕;是排除一切妄念,专于念佛,心心相续,以求心中见佛。这实际上是主张念佛与念心的同一。道信的念佛是称名、观想等多种活动,念心就是观心。也就是一方面以念佛求生无量无边功德,一方面以观心灭尽妄念,求得心地清净。这两方面是同步的,甚至是同一的。这也就是「念佛心名无所念」〔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上。〕,是不作区别、无所执着的心,是心的本然。念佛心排除妄念、烦恼,不执着对象形相,其结果就会「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上。〕念佛心的佛是无形相的,念佛心的心也是无形相的,从修持的更高意义上说,念佛实是无所系念,连念佛心也不生起,只保持原本的净心,才是真念佛。这种无所念的念佛心,才是禅修成佛的基础:「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以举动,皆是菩提。」〔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上。〕身心的一切活动,都是成佛的道场,都体现了成佛的觉悟。所以,「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上。〕,念佛心是佛,真念佛时,佛与心的形相一同泯灭,佛与心相合相融,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这也就是所说的「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上。〕的真谛。

道信以念佛与念心相合而一构成念佛心的观点,把众生的现实心与原本的清净心沟通起来,从而也就为从念佛过渡到成佛架起了桥梁。

二、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

道信认为除了念佛净心外,坐禅摄心也是禅修的重要法门。在「摄心」中,他还特别重视「守一」。道信说:「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注释:同上书,1288页中。〕又说:「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注释:同上书,1288页上。〕所谓守一不移,就是运用万物性空的眼光来观照事物,如此日夜不停,坚持不懈,就能心意集中,保持禅定状态,进而明见佛性。也就是说,守住一心的佛性,称为「守一不移」。道信还进一步提出坐禅观心的方法:

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翻,令腹中嗌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静,身心调适,然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形,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注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转引自《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卷,1289页上。〕

这是说,坐禅观心是通过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修持训练,以达到「内外空净」的境地;禅修者的心性进入这种「内外空静」的寂灭状态,就能圣心显现,佛性朗然,从而超越生死,成为「出世人」。

基于心本来不生不灭的观点,道信还提倡不假造作任运自然的修行方法:「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维,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注释:《大正藏》第85卷,1287页中。〕既不着意于任何修行手段,也不有意处于不作修行,而是自然而然,随缘任运。道信认为,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心自明净」。当有人问:「用向西方不?」意思是,是否要观想西方弥陀净土?道信回答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注释:同上书,1287页下。〕道信认为,对于了知自心本来清净的利根人来说是无须向西方的,「向西方」只是对钝根人的方便教法。

现题为弘忍述的《最上乘论》,在道信守一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守心第一」,并说所守的心就是「守本真心」。《最上乘论》说:「此守心者,乃是涅盘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注释:《大正藏》第48卷,377页下。〕守心是学佛和成佛的关键。至于守心的心,该论说:「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注释:同上书,377页上。〕认为心是「自性圆满清净心」。此心特点有三: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最上乘论》还说,众生的自性圆满清净心是为妄念烦恼所覆盖而不得显现,只要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清净心就会自然显现。又说:「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注释:同上书,378页上。〕「我所」,指为我所有的观念。守真心是众生成佛的起点、根据和关键。这里所讲的「守心」,实质上就是运用心灵自觉暗示的方法,使心灵进入清净空寂的境界,返归心性本原的状态,获得一种内在的体验与超越的感受。

道信和弘忍树立的东山法门有着共同的禅法、禅风,同时两人又各有所重。道信信奉《楞伽经》与《文殊说般若经》,尤为侧重后者而倡导「念佛」、「看净」(与无一物)。相对而言,弘忍则侧重于《楞伽经》和依魏译《楞伽经》所作的《大乘起信论》,更推崇「看心」和「守心」。道信和弘忍都信奉《楞伽经》,都以众生同具如来藏或佛性为理论基石,都以心性为本,倡导「即心是佛」说。所不同的是,弘忍比道信更强调「守本真心」,把守心的心明确地落实到《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更鲜明地在心性论上表现出返本归源的倾向。这就由达摩的通过壁观而与道冥合的禅法,转为修持看心和守心,强调在摄守人类心灵本原上着力用功,体现出更注重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转换与超越的风格。

道信和弘忍的禅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弘忍,从一心说转而采用《大乘起信论》的染净二心说,阐扬妄心不起,真心不失的思想,强调「守本真心」,为后来的禅师们所继承、运用。有的后继者偏于息灭妄心,有的后继者重在直指真心,从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南顿北渐

中国佛教所讲的顿渐是指修行者见道悟理的疾迟,即时间的快慢、过程的短长而言。而见道悟理包括修持和觉悟两个方面,也就是既有修持的顿渐(顿修和渐修),又有觉悟的顿渐(顿悟和渐悟)。唐代禅学史上所谓的南顿北渐的顿渐是指顿悟与渐悟,为两种不同的觉悟方式和觉悟过程。顿悟是突然的、当下的觉悟,是不经次第、阶段而直下证入真理,契合真性的觉悟。渐悟是不断修习,渐次悟入,运用种种权宜方法,经历由低到高的阶段,进而把握真理,体悟真性。史载:

第五祖弘忍大师在蕲州东山开法,时有二弟子:一名慧能,受衣法,居岭南为六祖;一名神秀,在北扬化。其后神秀门人普寂者,立秀为第六祖,而自称七祖。其所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注释:《荐福弘辩禅师》,《五灯会元》卷4,上册,225页。〕

由此看来,所谓南顿北渐,是指慧能与神秀分别在南北两地传法的殊异禅风,是在开导发悟上的疾迟之别。慧能与神秀二系也称南北二宗:「天下散传其道,谓秀宗为北,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注释:《神秀传》,《宋高僧传》卷8,《大正藏》第50卷,756页上。〕

南北顿渐的分立,始于神会对神秀一系禅法的抨击:「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注释:《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5套第5册,434页。〕,此后更形成争夺法统的紧张:「顿渐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1,《大正藏》第48卷,402页中。〕从南北二系势力消长的形势来看,在7世纪下半叶和8世纪上半叶,神秀一系的禅风,几乎笼罩了中国北方,其势力与影响远在慧能一系之上。只是在8世纪中叶,尤其是在9世纪中叶会昌灭佛后逐渐衰退,约至9世纪末趋于衰亡。慧能一系到了8世纪,在南方迅速发展起来,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等人尤其是临济、曹洞等「五家」,更把慧能禅宗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更鲜明地张扬顿悟法门的禅风。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二脉作为慧能一系的主要代表,后来日益成为中国禅风的主流,一直延绵至今。

觉悟与修行密切相关,又有区别。觉悟的方式与过程有顿渐之别,修行的方式与途径也有顿渐之分。一般而言,慧能一系偏于顿悟,神秀一系既讲渐悟也讲顿悟,但实际上是重在渐修渐悟。以下,我们将要论述的是南北二系「发悟」的根据、对象、方法和境界,并以比较南顿北渐的异同。在此之前,我们还拟简要地追述一下晋宋之际的顿渐分野,并着重论述竺道生的顿悟说。

一、晋宋之际的顿渐分野

中国佛教的顿渐对立始于晋宋之际。东晋时的般若学者,一般都偏于以渐悟为基础的小顿悟说。他们把成佛的步骤、方法与菩萨修行的「十住」阶次联系起来,认为在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中,达到了「七住」,也就是对「无生」〔注释:「无生」,意为因缘和合的一切事物无真实性,或者说,没有有自性的实在东西在生。〕法有了坚定的认识,就是彻悟了,然后再继续修持下去,就能成佛。这是渐进式的顿悟,称为小顿悟。如支遁、道安、慧远、僧肇等都持这种观点。竺道生不同,他认为「七住」内没有彻悟的可能,只有到「十住」的最后一念「金刚道心」,也就是具有了犹如金刚般坚固、锋利的能力时,一下子断尽一切妄惑,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为佛。这叫大顿悟。竺道生的顿悟说,为一时的骇俗之论,是中国佛教学者创造的中国化新禅道。

竺道生把般若学和涅盘学结合起来,提出了顿悟成佛说。顿悟说的根据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莫不是佛的思想。他说:「既云三乘是一,一切众生莫不是佛。」〔注释:《见宝塔品注》,《法华经疏》卷下,《续藏经》第1辑2编乙第23套第4册,408页。〕又说:「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所以接之者,欲明众生大悟之分皆成乎佛,示此相耳。」〔注释:《见宝塔品注》,《法华经疏》卷下,《续藏经》第1辑2编乙第23套第4册,408页。〕竺道生认为,众生既具有佛性,且莫不是佛,那么,在大悟即顿悟时就能成佛。在竺道生看来,所谓成佛就是体悟真理。竺道生在《大般涅盘经集解》序文中说:「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苟能涉求,便返迷归极,归极得本。」〔注释:《大般涅经经集解》卷1,《大正藏》第37卷,377页中。〕慧达在《肇论疏》中也论及竺道生的大顿悟,说:「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惠释,谓之顿悟。」〔注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25页。〕这都是说,悟的对象是真理,而真理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悟的方式是冥符,冥符是直觉式的契合,是不二的。「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那么,众生的觉悟只能是突然顿悟。竺道生说:「佛理常在其心,念之便至矣。」〔注释:《注维摩诘经》卷6,《大正藏》第38卷,389页上。〕又说:「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处乎?」〔注释:《注维摩诘经》卷4,《大正藏》第38卷,365页上。〕由于众生本有佛性,佛理常在心中,因此众生的觉悟就在一念之间。在一剎那间豁然开解,无所不知,这就是大悟,就是顿悟。

同类推荐
  • 大家小书:简易哲学纲要

    大家小书:简易哲学纲要

    本书包括《哲学大纲》《美学与美育》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简易哲学纲要》《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怎样研究哲学》《孔子之精神生活》等四文,简要介绍哲学定义、内涵、学术史与研究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收录蔡氏关于美学、美育的文章、讲义、采访记录等,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记录。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原书共分十卷,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个人都被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旋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自杀中。他们与时代毫无联系,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流星般闪耀着短短的光芒迅疾地冲迸了他们的使命的暗夜。他们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几乎从不接触现实世界。某种超乎人性的东西作用于他们内心,这种力量超越了他们自身的力量。他们感觉到自己完全陷入了它的控制中:他们不是听命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变成了依附奴隶,成为一种更高之力——魔鬼之力下的中魔之人。
热门推荐
  • 乐清天下

    乐清天下

    开心赴约却发现交往多年男友劈腿,她和另一位苦主同时成为感情局外人,这场约会也成了黄泉会。再度睁眼,人已身处元庆王朝,肩付血海深仇。拜个师,便宜师父有感情恩怨待报。交个友,冰山友人有家庭纠纷欲除。敢情这年头,谁身上没几个仇就无法在江湖混?人的一生不外乎爱、恨、情、仇、生与死,平乐发誓这一次不再活得如此窝囊,要有怨報怨,有仇報仇,要放縱恣意,天下遨遊,再也不為另一個人傷心難過,再也不對其它人投入感情。“什麼?你居然是.......。”
  • 星之解忧店

    星之解忧店

    当你彷徨,绝望,后悔,痛苦的时候,是祈求神明的救赎还是自我解脱?如果能在一家店铺里面接受一单他人的委托就能获得一次摆脱你困境的机会,你能否抓住机会帮助他人,拯救自己?望辰偶然进入这家店铺,正处于妹妹失踪的痛苦之中,为了找到妹妹的下落,接受了店主的委托,一觉醒来竟然变成了兽耳少女……双鲤的沙雕大脑一天突然成精,屡屡给他制造麻烦。我要起床,大脑:不,你不想。我要逃跑,大脑:不,你不想。我……大脑:不,你不想。在不断与之对抗的过程中遇到望辰,被店铺奇妙的魅力吸引自愿留下来与之成为搭档,带着沙雕大脑一同开始了全新生活。
  • 回波辞

    回波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反穿太子的白月光

    反穿太子的白月光

    震惊!四岁的祁念念强抱了京城商家小太子!不但强抱了,而且还动手动脚。“放肆,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强亲本太子!”“放肆,不知矜持,竟敢扒本太子的衣服!”“放……你……你……要做什么?非礼本太子可是要诛九族的。”【古穿今,反穿偏执小太子VS可爱小萝莉,身心干净,1V1】
  • 豪门风云:独宠小淘气

    豪门风云:独宠小淘气

    蒙若雨做了一场噩梦,梦到自己狼狈的回到他身边,惊醒过后,发现自己躺在一家陌生的酒店里,看着这张熟悉的脸,她害怕,只能逃离。本以为她逃离了他全世界,后来发现这就是一个套路!她一直在他的世界里打转。
  • 凤于九天:废后醉卧美男怀

    凤于九天:废后醉卧美男怀

    新帝黎小黑登基,糟糠皇后云姽婳却因莫须有罪名被废,众大臣百般求情才保得一命,被处以墨刑和膑刑,贬为庶人。云姽婳醒来后,心灰意冷之下,决心学孔圣人周游列国,趁机好好给皇位上的男人戴个绿帽子,各种绝世美男撩不停。琴帝许濡知,棋圣张泽时,诗鬼李枫荥,画仙王潇祾,剑祖侯锦屏,师宗郑圣尧,匠尊鲁荭薄,药王赵珏庸……还有“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的公子小白。喂,那个狠心将云姽婳处以极刑的狗皇帝,你搀和个屁呀!
  • 俞知音书漫寂寥

    俞知音书漫寂寥

    三年前因为一场误会她失去了他们第一个孩子,婚后别的女人纠缠,让他们渐行渐远“霍俞臻,若是当初没有人逼你,你还会娶我吗?”“不会”……她终于放弃他了,远赴国外决定此生不在回他说“以后嫁一个爱你的人,不要像我这样”“好,一定”或许当初我就不该一腔孤勇爱上你,不顾一切的嫁给你。爱上你我只用一眼,忘记你怕是此生都不足矣
  • 九鼎天神

    九鼎天神

    传说在远古时期,出现了一位实力无比强横的天地大能,凭借着自己强横的实力,统一了大陆,后世的人都尊他为天神。他建立起了伟大的功业,后来据说成神之后破碎虚空去往了神界。先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遂命匠师聚集天下的各种稀有金属铁器,铸造九鼎,象征着统一天下。后来天神死后,九鼎便不知踪迹。但传说得九鼎者得天下,不仅仅是因为那是权利的象征,更有人言,在九鼎之内有能够成神得秘密。主人公蒙进,年少丧父,母亲不知所踪。但看我们的主人公从所谓的废材炼体成神,践踏所谓的强者,聚齐九鼎,平定乾坤。
  • 无奸不妖

    无奸不妖

    如果你是老书虫,如果你厌倦了无脑打脸,如果你在找一部有剧情要带着脑子才能看懂的书,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书友群:620565242
  • 溯回录

    溯回录

    一曲长生,诉尽离愁。蹉跎千年,只为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