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133

第133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2)

佛就现在的因来说未来的果是「因语」,就现在的果说过去的因是「果语」,就一事说过去的因与未来的果是「因果语」,巧说譬喻是「喻语」,只为教化特定众生而说的与理不相应的语言,为「不应说语」,随顺世间流行的语言为「世流布语」,佛为教化众生,方便而说,悉如其意,为「如意语」。这七种语言是对佛经所运用的语言类型所作的总结,表现出对佛教语言多重性、灵活性的肯定。《大般涅盘经》一面认为宇宙万法是由因缘和合而显现,是「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注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10之1,《大般涅盘经》卷21,《大正藏》第12卷,490页下。〕一面又认为就宇宙万法的本质而言是「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注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10之1,《大般涅盘经》卷21,《大正藏》第12卷,490页下。〕这同样是根据缘起法理论,说「生」即是「不生」(「无生」),「不生」即是「生」,「生」与「不生」不可分割。为什么「生」与「不生」都不可说呢?因为无自性,不可执着,是为「不可说」。「生」与「不生」不可说,也就是「不生生」、「生生」、「生不生」、「不生不生」都不可说,这是强调宇宙万法的本质、实相是不可言说的,涅盘最高境地是不可言说的。

宣扬唯识思想的《解深密经》,联系阿赖耶识种子学说来论证言说的作用,阐发了「言说随觉」和「言说习熏」等命题。〔注释:详见《无自性相品》第4,《解密深经》卷2,《大正藏》第16卷,694页下。〕所谓「言说随觉」是说,言说是分别觉知对象的媒介,由言说而觉知对象,觉知对象由言说而显现。所谓「言说习熏」是指,由言说而带来的习熏,即言说产生的作用、影响。人由第六识发出言说,又听闻他人的言说,所有这些言说都熏附于阿赖耶识的种子上面,留下了习气、习惯,影响以后的行为,这也称为「名言种子」。这是强调言说会渗透、影响心理的深层,然后再转而影响未来的行为。「言说习熏」是对语言功用的新说,是对早期佛教口业说的新发展。《解深密经》还把唯识说所说的遍计所执性与语言沟通起来,强调语言不能表示最高真理。此经认为,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都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有为……非是无为」〔注释:《胜义谛相品》第2,《解深密经》卷1,《大正藏》第16卷,688页下~689页下。〕。「本师」,释迦如来。《解深密经》认为,有为法、无为法都是佛方便教化众生而假施设句,这些言辞是空的,不真实的。《解深密经》还认为,佛教的最高真理(「胜义谛」)是「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相」〔注释:同上书,690页上。〕。内在体验,证悟真理是无相,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的境相,只有言语道断,才能契合最高真理。对于把握最高真理来说,言说不但无济于事,且还是妨碍内证,冥合真理的外在障碍。

宣说唯心思想的《楞伽经》,也赞同「一字不说」的观点。经文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盘,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注释:《一切佛语心品》之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3,《大正藏》第16卷,498页下。〕这是讲佛自身的证悟,说佛经过长期的修持,最后于某夜觉悟,乃至于某夜进入涅盘境界,这是一种自证之道,是任何语言文字无法说明的,也没有用一字来说明。这也可以引申说,佛虽教化近五十年,天天说法,开示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就如何获得佛法的究极而言,是不须言说,不能言说,也即是超越语言的。

公元7世纪后半叶,印度佛教内部兴起了密教,提倡秘密地修持佛法,其方式之一是秘密地宣说教理(「语密」,「口密」),从而在语言运用上又开辟了新的途径。

密教修持语密,就是口诵「真言」。真言即是所谓真实而无虚假的语言,是含有深奥佛理和特殊灵力的秘密语言,也称为咒语、密语、陀罗尼等。早在大乘佛教的显教经典中,就有载录咒文的「陀罗尼品」。中国人翻译印度佛典时,对真言一般也都不作翻译,而是直接采用其原来语音。密教认为,念诵或书写真言,能得到与真言相应的功德:一方面是消除罪障,祛除厄运,一方面是得到开悟,即身成佛。

佛教有「四十二字门」和「五十字门」等说,密教最为重视此类法门并加以发展。四十二字门是一种以四十二个梵文字来表示般若空观的法门。〔注释:详见《大智度论》卷48、89,《大正藏》第25卷,407页下~409页中、685页上、686页下。〕《大智度论》卷48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注释:《大正藏》第25卷,408页中。〕认为四十二个字是一切字的根本,总摄了一切语言,修持四十二法门,就可体悟诸法实相。五十字门的五十个字是梵语的四十六个元音字和子音字,另外四个是较为罕用的字。密教认为,五十字门是绝对不变的,它遍满了三世十方,其作用与四十二字门一样,是同类的重要修持法门。

梵文字母有形(书体)、音(发声)、义(意义)三要素。密教在字的形、音、义基础上,进而立「字相」与「字义」二门。字相是按通俗的语源而观照其意义,字义是顺着字相对梵字的内在意义作深入的观解。这就是说,字有轻重的差别,对字应当作浅显与深秘两种不同的解释,字相为轻,属一般的解释,字义为重,唯密教所独有。这也是密教的真言观法。

例如,密教最为重视的「阿」字。「阿」字是梵语字母之首,也是元音之首,古代印度认为这是一切音韵与语言之根本。密教进一步认为,人们开口成音,必有阿字声,离开阿字声,就没有言说;又书写运笔,始必有「、」,称为「阿点」,由此又以阿字为众字之母。据此引申,密教还认为佛教和「外道」的一切教法都是由阿字产生的。密教强调,语言文字是实在的,阿字是语言文字的根本。就阿字的字相即原来的字义而言,因在文法上作否定词用,故阿字有无、非、不等否定的意义。就字义即宗教哲学的涵义而言,阿字的意义是本不生、不可得。阿(a)是Adi和Anutpada两字的第一个字母,因前一字是原初的意思,后一字是不生的意思,所以,阿字含有原初不生的意思。密教由此引申认为阿字有「本不生」的意义,本不生即本来不生,也就是空。密教宣扬阿字是万物的根源,本不生是万物的体性。也就是说,万物的本原即是自身,除自身之外,并没有其它生起的原因。万物本来存在,表现本来面目,也就是本来不生,就是本来空寂。

密教提倡阿字观,并以此为最重要的观想法门。所谓阿字观,就是把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作阿字来观想。其主要观想方法是,画一轮明月,在月轮中写有阿字;再在其中或下方画莲花,修持者面对此图象上的阿字,默默端坐,专心观想,以求体悟宇宙万有的自体是本来不生,即空的道理,了知自身的本原,由此开显众生本具的佛性,菩提心,成就福智,进而求得解脱,即身成佛。这可说是突出文字修持功能的典型。

从以上的简要论述来看,印度佛教语言观是与其教化众生的需要相适应的,也是与其宗教修持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且还是与佛教流派的历史演变密切相关的。佛教不同流派弘法和修持的需要,决定了这些派别对语言的看法和运用。早期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与八正道修持方式,要求把语言分为正妄两类,并提倡正语,正确运用语言。部派佛教在教理与实践上产生分歧,相应地对语言是实还是空也形成了对立的观点。与般若空观——中观修持相一致,大乘空宗在语言观上大力宣扬假名说,大乘有宗则与转识成智的修持相呼应而高扬言语熏习说。至于密教则以秘密修持文字语言为重要的解脱途径。可以说,印度佛教对语言进行了多方面的运用,对语言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形成了内涵丰厚、极富特色的语言观。

就理论思维角度来看,印度佛教语言观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语言类型、语言性质与语言功能等问题。

印度佛教重视对语言类型的区别,区分的重要标准是道德准则、果报法则和不执着原则,由此而有正语与妄语、因语、果语,以及方便语、喻语与否定语(遮诠)等不同类别,以适应修持实践的需要。在诸多语言类别中,佛教为了体现不执着原则而大量运用的比喻语言与否定语言,分别对文学语言和哲学语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语言性质的探讨,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从道德价值出发判别出正与妄、善与恶等不同性质的语言。二是从语言现象自身,如声音的实或空,有漏或无漏区别了不同性质。三是从语言与其指称的对象是否一致,来判断语言的真假。四是从语言与其反映的真理是否符合,来判断语言的真假。五是从语言能否穷尽意义来论定语言的真假。

关于语言的功能,印度佛教也有充分的论述,区分了语言发挥作用与不能涉足的领域。归结起来,其语言作用表现在:一是在世俗领域,语言利于人们识别事物和彼此交流共处。二是佛教经文作为文字般若便于教化众生。三是语言是造业的因,内含产生果报的作用,犹如种子会结果一样。四是如密教,以语密为根本性的修持方式之一。同时,印度佛教认为,在以下三个领域佛教语言是无能为力的:一是证悟体验方式,即直觉修持是排斥语言参与的。二是佛教经典文字表述背后的究极义理是文字所不能穷尽的,也即佛教的最高真理是非语言文字所能契合。三是佛教的终极境界也非语言文字所能凑泊。

总之,印度佛教一方面充分运用语言,一方面又坚定地排拒语言,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是教化众生、修持实践和追求超越境界的多重需要的反映。

中国儒家、道家、玄学家的语言观略述

与印度的声音语言不同,中国使用的是形象语言。中国语言是通过形象符号来模仿、模似自然,以象征、显示世界,进而认识、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形象语言表示主客关系的一体相即,主体运用形象语言以整体地把握对象。由于主客是统一的。形象语言就成了象、言、意三层结构体。中国形象语言中,语言的结构法则、语言所指对象的关系以及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也是统一的,即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者是合而为一的。语用虽有外在语法制约,但内在的「意」是主客交融而呈现的形象,「意」既为「象」,而「言」又是形象的,就是说,「意」可变成「象」和「言」,也可变成「无象」和「无言」。与此相应,中国形象语言对名词、动词、助语的形态不加分别,而是要求主体通过用环境、条件的差异去领会、体验语义。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语言的国家。先秦时期的名家和墨家对名言、概念都有过精辟的研究,而对后来影响最大,特别是对中国佛教语言观产生深广影响的当数儒家、道家以及后来的魏晋玄学家。

一、儒家重社会功能的语言观

儒家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重视分别语义性质的发挥语言功能的作用。强调语言的运用是个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密切地结合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为人处世来阐发其语言观念,形成了以论述语言社会功能为中心的语言观。

孔子提出了「知言以知人」的观点。他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领会、分辨不了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说话的人。也就是说,知其言可知其人,强调语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孟子发挥说:「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所谓知言,就是能辨别出四种语言的涵义。这就是,要善于通过片面偏颇之辞,体会出被遮掩掉的另一面;透过夸张的不实之词,识破其隐含着的假和空;通过邪说,能分析出所背离的正道;通过闪烁其词,而抓住它的理屈所在,也就是能听出语言的弦外之音,含藏之意。才是真正知其言。同时,孟子又将知言与知政、知事联系起来,认为这四种语言施之于政则害政,施之于事则害事。由知言而知人,发展到知言而知政,知言而知事。《论语?子路》篇载文,鲁定公问孔子,是否有这样的语言,一句话可使国家兴盛,一句话也可使国家衰亡。孔子回答说,不能这样简单地讲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但如果国君懂得做国君的艰难,因而谨慎处理国事,这也接近于一句话可使国家兴盛;如果国君说话不正确又无人帮助纠正,这也接近于一句话可使国家衰亡。孔子认为语言对于政治的清明昏暗,国家的兴衰存亡是至关重要的。

孔子要求语言合乎道德,语言与行为一致。《论语?宪问》篇云:「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一定能说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语言,而能说出有价值的语言的人,未必就有道德。《论语?学而》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卫灵公》说:「巧言乱德。」孔子认为花言巧语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还会造成道德的混乱。《论语?卫灵公》篇又提倡「言忠信」,诚而有信。《论语?学而》篇提倡同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也就是说话要言而由衷,言而有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孔子还主张「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强调言行一致。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孔子赞赏少言多做,反对只说不做,言行不一。孟子也提倡「言语必信」(《孟子?尽心下》)。同时又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大人」,指道德高尚的人。孟子说的「义」即合乎道理。他认为德性高尚的人,说话倒不一定句句信守,行为不一定要事事兑现,只要言行符合道理,依理而行就是了。

对有道德的「仁人」、「君子」的言论,孔子要求在内容方面「非礼勿言」(《论语?颜渊》),在态度上要求谨慎,说:「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讱」、「讷」,意为迟钝。这里的迟钝是指语言谨慎,孔子主张「慎言」。同时,孔子也强调语言要生动有文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有孔子的一段话:「《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借用《志》的话来说明,内心的志向、主张,一定要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而且要表达得有文采,这样才能影响深远。这里讲的是言与志、言与文的关系,就是语言与思想内容、语言与表述形式的关系,强调了语言文采对强化语言功能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语言观念,影响很大。

二、道家语言观的四要点明

道家学说是追求自然而然地合乎大道的生命哲学,为了体悟宇宙整体存在及其规律,实现终极追求,道家就宇宙整体存在及其规律、差别存在、意识三者与思想语言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揭示,构成了儒家风格迥异的语言观,对佛教语言观的影响之大也远在儒家之上。

道家语言观的要点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同类推荐
  •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这是法兰西院士亨利·柏格林的成名作,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为哲学家的柏格森,其思想与著作对20世纪影响深远,他对达尔文社会进化论的批判性改造影响了当时普通人的包括宗教观、生命观在内的价值观,预示了后起的心灵哲学的发展趋势。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一直是人们不断思索的问题,而这本《生命的意义》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生命的意义》从生命的理解方式、生命的进化形式、思维和生理的模式等方面,探讨了生命的哲学意义和存在价值。通过阅读《生命的意义》,我们不仅能够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还将发现生命和直觉主义是所有最富成效的哲学的源头。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大字本)(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大字本)(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这是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现实问题。本书将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用平实、流畅的文字集中回答了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 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道德进步是如何发生的?社会是如何摒弃那些长期沿袭的不道德习俗的?在《荣誉法则》一书里,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探讨了一个长期受到忽视的改革动力。阿皮亚审视了以往道德革命的实例,并且对当代反对残忍习俗的运动作出描述,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理性、道德或者宗教都不足以推进社会的改革。只有在不道德习俗与荣誉发生冲突之后,不道德习俗才会最终消亡。阿皮亚拥有讲述故事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探讨了与道德相关的问题。从满人废止中国古以有之的缠足习俗,到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在伦敦与废奴运动领袖们的会晤,《荣誉法则》一书揭示了道德革命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 串起生命的点点滴滴

    串起生命的点点滴滴

    你曾经思考过人生中的“大问题”吗?比如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之外还有什么吗?我在宇宙里是怎样的存在呢?为什么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本书从《阿维斯陀》(the Avesta)、《薄迦梵歌》(the Bhagavad Gita)、《圣经》(the Bible)、《古兰经》(the Qur'an)、《旧约塔纳赫》(the Tanakh)以及《三藏》(The Tipitaka)等书中摘录了100多句经典名言解答这些问题,不但发人深省,而且信息量十足,带你串起生命的点点滴滴。
  • 大陆新儒学评论·2017卷

    大陆新儒学评论·2017卷

    《大陆新儒学评论》(第一、二辑)出版以来,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和认可,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大陆新儒家又有了新的发展,学术界对大陆新儒学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为了对大陆新儒家的思想做出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及走向做出准确判断和科学定位,我们编辑了《大陆新儒学评论》(第三辑),重点收入2010年至2017年相关领域学者评论大陆新儒家的学术论文、访谈、讲座稿等近30篇。作者主要是方克立、陈先达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学者。这些文章或从宏观上对大陆新儒家展开回顾与反思,或对儒学复兴、政治儒学、大陆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关系加以专题研讨,客观全面地呈现了学术界近年来有关大陆新儒家的研究状况,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中国文化思潮的客观现状及基本走向。
热门推荐
  • 宇宙科技强国

    宇宙科技强国

    一个身世扑朔迷离的青年在意外得到红警基地和神级智能的帮助后,要能够在地球和浩瀚的宇宙中深写出怎样的史诗呢?
  • 风雨走江湖

    风雨走江湖

    一个山村年轻猎户,机缘巧合之下,误入江湖,却陷入了各方势力的角逐中,他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请看风雨江湖
  • 重生成一只鼠

    重生成一只鼠

    重生变成一只老鼠,走上仙途……
  • 萨郎宝

    萨郎宝

    《萨郎宝》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经典作品,其艺术上的完整和精美,几乎无可挑剔。作者花费五年时间写成这部将背景、人物与充满感情和神秘特色的冒险融为一体的历史小说,如史诗般波澜壮阔,如古玩般玲珑剔透。作者如同考古学家发掘古迹一般,调查考证不厌其详,曾查阅九十余种有关迦太基的文献资料,写了无数笔记,并实地考察了北非的迦太基遗址。小说描写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被罗马打败,要担负巨额赔款,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挥霍无度,以致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哈米尔卡尔的女儿萨郎宝,在希腊奴隶史本迪于斯的引导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由萨郎宝负责守护的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哈米尔卡尔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幸亏萨郎宝只身走进马托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局势。哈米尔卡尔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各个击破,彻底消灭。马托被俘,被残忍地处死,萨郎宝的目光同马托的目光相遇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死去。该作品曾两次搬上银幕,并多次被改编为歌剧在各地演出。
  • 地球终战骑1战甲

    地球终战骑1战甲

    科幻剧情向作品,剧情推进为主。无烂俗套路,无无脑节奏,无开挂设定,无后宫设定,打斗描写细致。作品有BUG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能助我一臂之力,互相成长。本作品可以正当批评,但是绝对反对无礼乱黑。希望多多留言谢谢。
  • 梦游者的地图

    梦游者的地图

    《梦游者的地图》主要介绍了著名的风景旅游地,也分了几部分:布衣北京、名士风流、城市备忘录、梦游者的地图,没有故乡的人。把旅游过的地方作为一张地图。
  • 大唐国色

    大唐国色

    新婚之日被亲弟弟所害而死,岂料命不该绝,重生大唐闺阁,却是个没爹疼没娘爱还倒贴上未来夫家的平凡女!没钱没权没背景……厚着脸皮白吃白喝,顺便也创创业,却还是被未来夫家一纸退婚书丢出去!初遇,他是四处游历的神木山庄云公子,统御江湖!岂料却是三番五次救下她性命!再遇他是威震大唐的秦王,对她冷眼相待。烽火终起,大唐真龙决战沙场!她不愿入王府却是助他平内乱,杀敌寇,安天下……
  • 紫薇天帝

    紫薇天帝

    此处,有帝皇立国,有宗门传道,有百家争鸣,有诸侯雄踞一方。当大争之世,天运浩荡,风云变幻,龙蛇陆起。大劫降临,无尽天骄,趁运而起,照彻寰宇。岁月如潮,逆转回流,强者伏尘,重回大劫之前。积气运,累功德,夺机缘,博弈天地,败尽英雄,登临巅峰。(紫微血化紫薇树,象征某种遗志心愿,并非谬误。)
  • 高冷男神,甜又暖

    高冷男神,甜又暖

    【原名:校草是女生:高冷男神,撩上瘾】她是林氏集团盛宠爱及一身的大小姐,他是杨氏集团首席继承者。第一次被陷害,被他救了;第二次被追杀,又碰上他;第三次意外坠楼似乎还是他??为了一个赌约任务,林昭夏不得不女扮男装进入圣元。邪魅妖孽的容颜,桀骜不驯的雅痞性格,让她一举成为风云人物。只是她的这个救命恩人似乎有点怪?意外相遇,从此被他一宠再宠,宠上加宠!“喂,我前面那位小哥哥,都有家室的人了,确定还要在外惹桃花?”“啧,你的桃花不是花?”某大少爷一眯眼,当场把人打包带走,用实际行动表明,这个家伙已经名花有主了!!PS:女扮男装,高能热血,校草邀您前来,见证繁华与共!
  • 御剪

    御剪

    现代理发师竟然穿越到未知大陆被散养?外表萝莉实则内心是铁血女汉子!她在21世纪凭一把剪刀为自己带来无上荣誉,如今却欲哭无泪,这个无人理发从不烫头的陌生大陆她将如何生存?!帅哥?没兴趣!礼数?无视!不靠家族荫蔽,她自闯出一番天地!新人写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