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141

第141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2)

佛教真理观大约是随着佛典的翻译而输入中国的,而大乘佛教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扬,当归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译经家鸠摩罗什。中国佛教真理观的确立,也应首推鸠摩罗什。在译籍上,鸠摩罗什主要弘扬的是根据般若经典而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学说。他通过翻译而确立的真理观要点有二:一是「三假」说,二是实相论。他根据龙树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着《大智度论》的思想,在翻译《大品般若经》时,把第七品定名为《三假品》,从而不仅表现出该品的中心思想,也表现出全经思想的核心,构成了空观——真理观。所谓三假,一是「法假」,谓诸法即种种事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并无实在的自性。二是「受假」,「受」指对法有所取,受假是说发展到以五蕴和合而成众生的阶段,众生也是积聚假而已。三是「名假」,指一切法的名称,都是虚假施设,并没有与之相应的客观实在。译者突出假名一义为全经的骨干,以对治小乘视佛说一切法为实在的说法,和把三假执为实有的偏颇;强调如能了解一切法都是依据假名(概念),假名并无实在自性,也就了解空,了解「三假」的过程,这也就是认识性空即真理的过程。鸠摩罗什还译出以《中论》为代表的「四论」〔注释:「四论」为龙树所撰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提婆所撰的《百论》。〕「四论」的主题就是实相论。所谓实相,相当于「境」。龙树对境的论述,就是中道实相。所谓中道,就是中正之境,具体指空与假名(有)相即。用中道来解释实相,就是以二谛相即来解释实相。也就是说,从真谛来看是空,从俗谛来看是有(假名),或者说,既要看到空,也要看到有,同时又不着空、有两边。这就是以假名成性空又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是为龙树一系的宇宙真理观。鸠摩罗什曾撰有《实相论》二卷,今已佚。他认为佛学是以「实相」命宗,他的佛学也被人称为实相宗。鸠摩罗什阐扬「三假」说和实相论,论述了大乘佛教真理的根据、构成、内容、标准等内容,可谓奠定了中国佛教真理观的理论基础,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鸠摩罗什门下号称三千,人才济济,其中对中国佛教真理观作出理论贡献的,主要是杰出的入室弟子僧肇和竺道生。僧肇的《肇论》重视从认识论角度论述般若实相的学说,他结合批判割裂体用、动静、有无的理论倾向,以缘起性空(实相)、立处皆真(空)为中心思想阐述了体用、动静、有无的辩证关系。他的《般若无知论》通过般若智慧论体用关系,《物不迁论》依即动即静论体用一如,尤其是《不真空论》更从假名非真论现象(有),立处皆真论本体(空,无),具有重要的宇宙论、真理论的意义。《不真空论》云:「欲言其有,有非真生(因缘所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显示现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注释:《肇论》,《大正藏》第45卷,152页下。〕意思是说,有是指有事象,无是指无自性。事象不是真生,即非是有。但既已呈现,也不能说是无。事象非无,自性非有。事象非无是不真,自性非有是无(空),非有非无,故称为不真空。不真与空是同一体的两个方面,由真体起用,即用即体,所以又说:「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注释:同上书,153页上。〕诸法建立之处并非离开真(空),建立之处即是真(空),是为不真空,法性空。不真空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宇宙真理。僧肇的「不真空」、「立处即真」,是大乘佛教真理观的新命题,推进了真俗二谛相即学说的新发展,对于以后天台宗、三论宗、禅宗乃至华严宗的真理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竺道生融会贯通佛教不同派别、不同经典的学说,视野广阔,不囿旧说,多有新解。他注重对法身、顿悟、涅盘佛性等大乘佛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与论述,也撰有《二谛论》(已佚),直接阐述真理问题。如前所述,在现存的竺道生著作中,「理」是一个几乎贯穿他整个佛教学说的基本范畴。「理」作为真理,与法性、佛性、本体都具有相通乃至相同的涵义。关于真理的特性,竺道生认为不仅是真实不妄、本来如此的,而且是不可分的。〔注释:竺道生说:「理不乖真」(《妙法莲华经疏》,《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10页);又说:「真理自然」(《大般涅盘经集解》卷1,《大正藏》第37卷,377页中)。〕慧达在《肇论疏》中转述道生顿悟学说云:「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惠释,谓之顿悟。」〔注释:《肇论疏》卷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25页。〕这是说,真理玄妙一体,无有差别,不可分割。悟是极照,与真理冥合为一。理既不可分,悟也必须是顿。在竺道生看来,对于宇宙真理,要么证悟它,要么没有证悟它,没有中间状态;要么与它合一,要么没有与它合一,不能分阶段逐步与它合一。也就是说,要么得到全部真理,要么得不到全部真理,而不能得到部分真理;要么得到绝对真理,要么得不到绝对真理,而不能得到相对真理。可见竺道生的「理不可分」说是基于佛教的本体论与体用学说的一种绝对真理论。竺道生拓展了真理的本体论涵义,确定了真理的整体不可分的特性,为顿悟说提供了真理论的基础,从而影响了华严宗和禅宗的思想,并经过华严宗和禅宗而影响了宋代理学。

鸠摩罗什与其弟子僧肇、竺道生的真理论说,构成中国佛教真理观的始点与基础。

三论师系与成论师系在二谛问题上的歧异

大乘般若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学流行晋代,三论学一系自鸠摩罗什、僧肇始,后相继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代由吉藏创立三论宗。此宗以二谛为学说的骨干,着力阐扬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二谛是表述佛理(真谛)与常识(俗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佛教内部各派说法的差异和矛盾的真理论。三论系统依据二谛论,认为一切万有只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无自性。即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用假名来说有,这就是中道。

《成实论》盛于宋、齐之际,而自南北朝至唐代初年弘传《成实论》学者,被称为「成实师」。《成实论》系中印度诃梨跋摩着,由鸠摩罗什译出。此论以接近于大乘的教义批判各部派——尤其是批判说一切有部的毗昙而写成。梁代是成实学派最兴盛的时代,光宅寺法云、庄严寺僧旻、开善寺智藏及其门下龙光寺僧绰是该学派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成实论》思想在三论、《涅盘》、禅学、《摄论》各系统的学者之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后由于唐初唯识学兴起,「成实师」学派才趋于消失。

《成实论》的学说与大乘教义相近,实不相同。「成实师」的二谛说与三论系的二谛说,虽有某些近似之处,实是相互抵触,由此引发了三论学者对成实师学说的批判。宋、齐时长于佛理的周颙作《三论宗》(已佚),批判成实师之说。约在梁、陈时代,三论系与成论系又大起争执,彼此论辩,互相攻击。据梁昭明太子萧统《解二谛义令旨并答问》〔注释:《广弘明集》卷21。又见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328~335页。〕载,萧统就二谛问题与佛门大德二十二家返往议论,足见盛况之一斑。现存比较集中记载当时有关二谛问题论辩的文献有萧统的《解二谛义令旨并答问》和吉藏的《二谛义》、《大乘玄论》等。双方论辩的主要问题是二谛的意义、内容、体性以及与中道的关系,涉及佛教教理和世俗认识以及两者关系的广泛认识领域。

一、二谛意义

成实师偏重于从境(境界)和理(道理)的方面来确立二谛的意义。法云在询问萧统时说:「圣人所知之境此是真俗?」〔注释:《解二谛义令旨并答问》,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334页。〕僧旻也有近似的询问:「若境即真境,何不智即真智?」〔注释:同上书,335页。〕吉藏在评介成实师二谛观时说:

他明二谛是天然之境,有此二理。而二谛名境,复名理者,会二谛生二智,名之为境;而道理有二谛故,名之为理。道理有此二理,道理有此二境。〔注释:《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45卷,93页下。〕

这都是说,在成实师看来,真俗二谛都是指境和理而言。出世间者认识到的真实是真谛,世间人认为真实的为俗谛。二谛密切相关,都是在同一境上所见到的理,只是所见不同而已。也就是说,二谛有实在的境、理,实有其体。说真说俗完全是在境界或道理上的分别。

三论学者完全不同意成实师对二谛是境的定位,主张二谛是言教。吉藏说:「摄岭、兴皇以来,并明二谛是教。所以山中师手本《二谛疏》云:『二谛者,乃是表中道之妙教,穷文言之极说,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故知二谛是教也。」〔注释:《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6页中。〕「摄岭」,即摄山,今南京栖霞山,此指「摄岭师」僧朗。「兴皇」,即兴皇寺,此指兴皇寺法朗,是吉藏出家皈依师父。「山中师」,指僧诠,是法朗的师父。僧诠手本《二谛疏》是讲,三论学者一直认为二谛是显明道理的言教。吉藏在解释二谛是教时说:「有两种二谛:一于谛,二教谛。于谛者如论文,诸法性空,世间颠倒谓有,于世人为实,名之为谛。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于圣人是实,名之为谛。此即二于谛。诸佛依此而说,名为教谛也。」〔注释:同上书,86页下。〕又说:「二谛有二种:一于二谛,二教二谛。道理未曾有二不二,于二缘故有二谛。又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注释:《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107页上。〕吉藏认为,二谛只是分别对于圣人或世人为谛(真理),对于圣人来说是谛的,则对于世人来说便不是谛;反之,对于世人来说是谛的,则对于圣人来说便不是谛。也就是说,真俗二谛对于凡圣不能同时为谛。吉藏强调,性空真理,只呈现于圣人心中,而在呈现时,圣人只见真谛,不见俗谛。但为化度众生,随顺众生心意而讲所见为实有,这是为众生说俗谛。但圣人也对众生说,要知俗谛外还有真谛。说二谛实是圣人为教化众生而立的教说,有时依真说,有时又依俗说,说真说俗,都只是对人说法的方便。实际上,本来并无真俗二谛,只是为教化众生的方便区分为二而已。所以,在三论学者看来,所谓二谛实是言教二谛,非境理二谛。

二、二谛内容

成实师和三论学者在二谛内容的表述上有近似之处,实际上存在重大差别。《成实论》卷2说:「论有二门:一、世界门,二、第一义门。以世界门故说有我,……第一义门者,皆说空无。」〔注释:《大正藏》第32卷,248页上。〕同书卷12又说:「五阴实无,以世谛故有,所以者何?佛说诸行尽皆如幻如化,以世谛故,有非实有也。又经中说第一义空,……第一义者,所谓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是故若人观色等法空,是名见第一义空。」〔注释:同上书,333页上。〕「世界门」,即世谛。「第一义门」,即真谛。这是说,凡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以及色、受、想、行、识「五蕴」等,都是实有的,为世间真理。认为一切事物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五蕴),都是虚幻不实的,空的,是出世间真理。成实师发挥了《成实论》的思想,以「三假为世谛,三假空为真谛」〔注释:《大乘玄论》卷1,《大正藏》第45卷,22页中。〕「三假」,即三种假名:「一者,因成假,以四微成柱,五阴成人,故言因成。二者,相续假,前念自灭,续成后念,两念接连,故言相续假。三者,相待假,如君臣、父子、大小,名字不定,皆相随待,故言相待假。」〔注释:同上书,18页中。〕因成假是说,一切有体积的事物,如柱是色、香、味、触四种感觉因素(四微)的集合,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五阴)构成,所以是假的。相续假是指,一切事物在时间上是相续的,前念后念,似成一体,但并不实在,是假的。相待假是讲,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环境、空间中形成,如君与臣、父与子,以及事物的大与小,都是互相依持、互相比较而成,实也是假象。一切假名,不外乎这三种。三种假名中,在成实师看来,第一种因成假最为根本。「三假空」,也即「四忘」,「四离」,也就是离有、离无、离亦有亦无、离非有非无,这也就是真谛。

在三论学者看来,《成实论》和成实师的二谛说,尤其是讲真谛空的内容是不彻底的,仍属小乘的说法。吉藏全面地分析了双方所讲「空」的区别:

虽同辨二空,二空不同,略明四种:一者,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义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盘》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盘。四者,小乘名为但空,谓但住于空;菩萨明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故知虽明二空,空义有异,故分大小。〔注释:《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4页上、中。〕

四种不同中,最主要是第一种,即拆法空与本性空的区别。小乘是通过分析的方法,即分解事物是众多不同要素构成,进而灭除一切事物以显示空无所有来说明空,大乘是认为事物本性即空,当体即空。吉藏说成实师的二谛是「鼠娄栗二谛」〔注释:《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115页上。〕谓犹如老鼠食栗,食尽栗肉而残余空壳,以喻空性不空。吉藏尖锐地指出,成实师所讲的真谛实际上是俗谛:「诸法有拆法空,并是世俗。何者?今就性空非性空以判二谛。性空为第一义谛。非性空为世谛,汝拆法空,非性空故,是世谛。汝谓是第一义故,堕在失处。」〔注释:《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85页上。〕在吉藏看来,成实师的二谛说内容只有世谛,并无真谛。

三、二谛体性

体性,即本质。二谛是同体(一体)还是异体?是否相即?这也是佛家内部探索、论辩极为热烈的问题。吉藏说:「二谛体亦为难解,爰古至今,凡有十四家解释。」〔注释:《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107页下。〕体,体性。二谛体性问题历来解说很多,为南北朝隋唐中国佛教的理论热点。吉藏又说:「此三师释,摄一切入。何者?开善与庄严,明一体,龙光,明异体。释虽众多,不出一异。故此三人,摄一切人也。」〔注释:同上书,105页中。〕吉藏认为,二谛体性的问题,诸家解说虽多,但不出一体与异体两种观点,其代表人物是三人,开善寺智藏和庄严寺僧旻持一体说,龙光寺僧绰则主异体说。

《二谛义》卷下载:「庄严云:缘假无可以异空,故俗即真。四忘无可以异有,故真即俗。虽俗即真,终不可以名相为无名相。虽真即俗,终不可以无名相为名相故,二谛不异,为相即也。」〔注释:同上书,105页上。〕「四」,四句,如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忘」,忘四句,即假名空。话的意思是,就假名不异空来说,俗谛即真谛。就假名空不异有来说,真谛即俗谛。同时,真俗二谛,前者无相,后者有相,二谛体一而显现的用是有区别的。僧旻是横论二谛的体相,主张互为说,认为二谛是互为其体,是体一而用二,所以这种相即是不异的即。

同类推荐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 孟子与离娄

    孟子与离娄

    《离娄》重点论述了君臣之道、父子家人相处之道,说明了为君王者治国施政的最高修养境界—--至诚,为人臣者。高官厚禄者的责任——能格君心之非,为人师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的职责——促成完整的人格,为人子女者事亲尽孝之道——守身,即坚持一种人格、行为的标准。此外,还讨论了君子修养的目标,即“自得”以恢复“赤子之心”。南先生特别指出,后世学者对《孟子》多有误读,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朱熹认为是“贫不仕”,“陷父母于不义”,他则反对此说,认为应依《孟子》本文,理解为不能事亲、不能从兄。
  •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本书涉及“儒学的形态”和“儒学的开展”两大议题,清晰展示了作者的哲学思考轨迹,即从“生活儒学”到“生生之学”。作者在思考儒学开展方向的过程中,逐渐转入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而在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过程中,又发现了儒家“生生”理念。其认为,“生生”才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和源泉。作者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儒学积极健康发展的主张。
  •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本书为教育部课题成果。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早期现代新儒家都推崇直觉方法。本书试图由此挖掘早期现代新儒家四位先生关于直觉问题的思想资源,梳理出直觉理论脉络,并以问题为中心,彰显直觉在达到形上智慧中的功用;力求为直觉找到真正的根基,在一个更加真实的立场中实现直觉与理性的辩证融通,彰显人性的真实性、丰富性和自由。
  •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该书内容涉及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除突显众所关心之话题,更望能唤起读者对文化教育之重视。南先生不仅讲述了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以及与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叙述清晰扼要,发人深省,并着重讲述了民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还应“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等邀请,表达了他对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关切和思考。他认为教育是人性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认知人性,在于改变气质,从事教育就是要把人性教好,同时,他又认为学校教育不能改变一个人,持教育无用论。
热门推荐
  • 红楼之黛玉新传

    红楼之黛玉新传

    此文与曹公文有相差,此文是一个冷性高傲的黛玉,那一日,守护灵河的小白龙舍掉龙珠护住绛珠的肉身,便注定了她要将真心付于君心。红楼之黛玉,灵性女儿,一身高傲,冷然面对大观园里的算计,她是林家的女儿,爹爹的掌中宝,她要替林家争光,不屈于人下。人不负我,我不负人,人若负我,我必负人。如果有亲不喜欢此文,请绕道,但请不要言语攻之,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文明人。如果亲喜欢的话,请进来坐坐,笑笑奉上香茗一杯。-------------------------------------------------------------------------------------------感谢美编做的封面,很漂亮。谢谢1978601、0812、05114437719、720、109的鲜花,感动中,来个大大的拥抱嘛。感谢意109的钻钻,恨么一个。
  • 此乃天赐

    此乃天赐

    有一天,若瑜捡到了一只小狗狗,给它起名叫天赐,从此开始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 重生校园:言爷,求放过

    重生校园:言爷,求放过

    欢迎入坑,女主日常沙雕,男主先坑后宠,不喜勿喷
  • 寻仙典

    寻仙典

    寻仙,问道,自在逍遥。走最艰辛的路,做最伟大的仙。行路难,还能难于上青天做神仙吗?
  • 时光浅浅长河悠远

    时光浅浅长河悠远

    一切都像量子预设好的轨道,一切都像是我在湖边写下的故事。命运如相对论碰撞,命运如七夕的手那样灵巧,阐释着地球公转的方向,编制着苔藓般青绿的梦境。我再次回到这座城市,再次遇见你,待与你重新开启那段故事。我的青春是你的,也是我的。
  • 国幻

    国幻

    那一天天很蓝风很轻世界很安静我们只是静默着安详的像被禁锢了自由的麻雀无处逃离亦无处躲避突然一道光……
  • 萌妻没养肥:公子别乱来

    萌妻没养肥:公子别乱来

    一个作女通过死作三个男人,搞得天下大乱,风云变色,最后作死一大票人,也搭上了自己。养媳妇儿,就像养羊,养肥了才能宰。圈养在家的殷舞自愿挑起家族重任,深入虎穴刺探敌情,她以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没想到自己已成了他人的猎物,一不小心卷入一场又一场的阴谋诡计,平静的酒城暗潮汹涌,有人猎情、有人猎权,看懵懂小绵羊如何咬人一口。一场食色宴,许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写。在不懂情为何物,男为何品时,她先后与三个人结下不解之缘,其中两个若即若离,还有还有一个时男时女。谁是孽缘,谁是真爱,纠缠于三段恋爱纠葛,被命运推到了峰口浪尖。
  • 下一站拉萨

    下一站拉萨

    本书是一个80后背包客探访以拉萨为中心的环游西藏的旅行笔记。从昆仑山口到可可西里,从格尔木到拉萨,从拉萨到日喀则,从日喀则到墨脱……作者以富有诗意的笔触,配以旅行中的感触、心得以及旅行花絮等,从各个角度记录了一行人的见闻游记、幽默轶事,为读者倾情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西藏风情文化。通过这次的旅行,作者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思想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升华,找回了真实的自己。读后将带给你身临其境的感受,有了旅行的冲动。现在,就启程,向着梦想之地出发!
  • 系统让我去送死

    系统让我去送死

    【宿主每次死亡都可复活,复活点为上次睡醒的时刻,复活后获得一点全属性点和一点自由属性点,能量强度增加十点。】【宿主每次死亡都会获得十块星石,可在系统商城中购买商品。】【若宿主自杀则无法复活。】“不让自杀......”“那就只能作死了。”“来啊,来打我啊!”
  • 君安可未迟

    君安可未迟

    在深深的夜里,我可以看到你明亮的眼睛,自那时起,我忘不了你,亲爱的你。全文大约是爱,大约是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