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037

第37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1)

中国佛教学者继承了印度佛教心性论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想,并加以发展,进而构成了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复杂而庞大的佛教心性论体系。要从整体上剖析和把握中国佛教心性论思想,最根本的途径之一是找出心性论体系的范畴,论述其涵义与实质,并揭示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要通过研究心性论体系的思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来把握整个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以心和性两大范畴为基点,向多方面展开的:心的内在外在展开,性的内在外在展开,以及心性的联结展开。这种辐射式的展开涉及了心性论的各个方面,从而交织成心性论不同层次的范畴网络结构。

心与性是一,还是二?这是佛教内部长期探讨争论的问题之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心与性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概念,心为性的载体,性是心的本质。另一种认为,心与性相通,心指本心,性指本性,本心与本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概念,同指众生本有的不变的真实心性。所以“明心”和“见性”是一回事。讲心就是讲性,讲性也就是讲心。这两种说法也有共同之处,就是心性连说。至于心性是指心的本性,还是指心即是本性,需要精细的察别。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先将难以分开的心性姑且分为心和性两个方面来论述,然后再加以综合论述,以展现心性论范畴体系的基本面貌。

“心”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在中国佛教哲学中,“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是主体性的标志,成就佛果的关键。多数中国佛教学者认为,心虽有认识区别事物的功能和作用,但心既不是一块白板,也不是一面镜子,而是人性(尤其是佛性)的真正承担者。因此,心也就是性,心性合一。人们应当返回自己的心灵世界求得自我觉悟,实现自我内在超越,成就自身的理想人格。下面我们将通过心范畴的展开来展示心的涵义、性质、类别、价值和功能。

佛教通常所讲的“心”大约在以下一些不同的意义、指谓:(1)“肉团心”,即物质的心,心脏。(2)相对于肉体(肉身)而言的“缘虑心”,即具有思考作用的心,主要是指精神活动中的意识功能。(3)“集收心”,指积集种子生起现行的第八识。(4)“如来藏心”,即众生乃至宇宙万物中具有真实本性的真心。[注释:详见《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1,《大正藏》第48卷,401页下。]一些教派认为,众生就具有这种能开显自己佛身的自性真实心。此外“心”有时也指核心、中心的意思。佛教重要经典《般若心经》所标的“心”,就是取般若皆空的心髓精要之意。以上心的前四项意义中的第一项不具哲学意义,也是佛教较少使用的。后三项则都具有哲学意义,与佛教心性论直接相关。又,上述第一、二项的区别是相对的,佛教通常视心为心理和生理两种成分组成的复合体,是意识及其“根”亦即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心脑细胞的合成体。佛教论心,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对治众生视心为永恒的实体,以揭示心无独立的实体,从而破除神我观念。然而它又强调心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扩展到无尽的方面,且能延展到人的寿命终了之后,这又使心带有实体性的意义了。

印度佛教通常把“心”的结构分为两个方面:心王和心所(心数)。“心王”是指六识或八识的识体而言,“心所”指从属于心王的种种复杂作用。前者是精神主体,后者是精神作用;前者从总体把握对象,是具有综合性的精神主体活动,后者则取对象的整体或部分,是比较细微的精神作用。心王与心所的关系是,心所从属于心王,其作用也与心王相应而同时存在,至于二者如何相应,以及异同关系,大小乘佛教各有异说。中国梁武帝萧衍则把心分为体用两个方面,认为心的体是不变的、不迁的,而心的用是变化的、有生灭的。[注释:详见《立神明成佛义记》,《弘明集》卷9。]

印度佛教还根据不同情况对心进行不同的分类,如分为二心、三心、四心、五心、八心乃至十六心等。其中有的又从不同角度再作出不同的分类。但最重要、最常见的是将心分为真心与妄心,这也是中国佛教学者所最重视的分类。真心与妄心也称为净心与染心、清净心与烦恼心。所谓真心是自性清静而又恒常不变的心,妄心则是虚妄不实而又生灭变化的心。中国佛教不同派别对真妄二心的说法也不尽相同。如地论师以第八阿赖耶识为真识(真心),而摄论师则以前八识为妄心,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为真心,楞伽师又会通上述对立的二说。又如《大乘起信论》提出一心而有染净二分的说法。也有持人心或真或妄一分说的。对于真心与妄心,佛教不同派别也赋予不同的内涵,如说真心是无烦恼,或法是不贪执,或说是不谋划等。对妄心说是烦恼,或说是贪执,或说是谋划等。真心与妄心直接关系着能否“成佛”,以及如何成佛,因此佛教学者都极为关注这一问题。

真心除清净心外,还有菩提心、如来藏等同义的名称。菩提,是指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慧,菩提心即是成佛的种子。如来藏,是指一切众生的烦恼身中,所含藏的自体本来清净的如来(佛)。如来藏虽含在烦恼中,但又不为烦恼所污染,具有本来清净和永恒不变的本性。中国佛教学者多半认为,真心即人心,是成佛的根据,万有的本原,因此最为重视真心。如禅宗的自心、本心、平常心和佛心诸说就是佛教真心说的变相。所谓自心,即众生自身的心。所谓本心,是说众生的自心是本来如此,本来清净的。平常心是说众生当前的心本来就是觉悟的,这种具体而平俗闲常的心就是佛心。佛心是指即心是佛。可以说,禅宗的这种思想是佛教心性论的重大变革与发展。

以上是就心本身的内涵而展开的一些重要范畴。根据佛典所述,由心向外展开的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精神领域内部,心与意、识、神的关系;二是心与外界万物,即心与物的关系;三是心与万物的理(本质、本性)的关系;四是心与佛的关系。

心与意、识。上面提到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心、意、识三者是同义而异名,并没有本质区别。后来提倡八识说的大乘唯识宗则加以区分,认为“心”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产生一切万物的根本识,“识”指前六识,“意”专指第七识,心与意、识并不相同。心与意、识的关系是,心为精神的主体,意、识为精神的两种不同作用。意、识都从属于心主体。意与识的区别是,意是思维度量的作用,侧重于记忆、计量、执著,以我执为特征;识是了知识别的作用,通过分析、分类,对外境对象具有认知的作用,即以了别为特征。此外,识又有广义狭义之别,有专指前六识的,或指第八识的,也有泛指全部心理活动的,如“万法唯识”的识即是广义的。

心与神,中国佛教学者一直主张神不灭论,尤其是东晋以来发生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后,更为明确坚定。他们还认为精神与心不能分离,因此也经常是心神连用的,如若分开用,则心与神同义,神为心的别名。如说“妙神”、“妙识”、“神识”、“识神”,都是指微妙的心。又如《宗镜录》说的“识精”即识知精明,就是指众生的真心[注释:《宗镜录》卷3云:“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大正藏》第48卷,430页中)]。在中国佛教学者看来,不灭的“神”即神妙的心,是众生成佛的主体。

心与物。一般地说印度佛教根据缘起论认为,心与物即意识与物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且心与物都是空无自性能的,表现了二元论与空论的倾向。大乘佛教唯识宗转而强调“唯识所变”,认为物质是意识的变现。所谓“唯识”有两重意义:一是不离,即万物都不离识而存在;二是所生,人们所见的种种万物都是由于主观妄念所产生的种种差别、种种境相,表现出唯心论的立场。此外,佛教虽然并不主张心或意识是唯一的存在,但是由于佛教的宗教实践的需要和方法论的特征,总是特别强调心的主体性、根源性和决定性的意义,而往往倾向于唯心论。

中国佛教主流学者一般都强调人心、真心是万有的本原,突出心的作用。如天台宗人有“心具三千”说[注释:详见本书第二十六章第三节第五部分。]。“三千”即泛指宇宙万物,认为于众生日常的刹那心中得以呈现宇宙万物,强调万物摄于自心,高扬心的主体性、包容性的功能。禅门也说心是“物我同根”的根,无限广大的万物都不能置于自心之外,从这层意义上看,可谓“心外无物”,或者说“心即世界”。中国佛教主流派所讲的心既具有万物本体的意义,又指个人自心的觉性、灵明、道德意识。并认为,万物不能离开这样的心而存在,而这样的心离开万物也不能存在,突出地强调“物我一如”、“物我无差”的心物一体性。

心与理。“理”,指万物的本质、本体、道理、真理。从思考心的本质出发,就会推演出心与理,即心与万物的本质是否同一的问题。中国唯识宗认为心与万物本质并不相同,心不完全等同于理。心与理是不一不异的关系,就是说二者既有区别又互相关联。天台、华严和禅诸宗认为,众生的心和宇宙万物都含有如实本性、本质,从而主张心与理是等同的,进而提倡众生应返本归源,以求得解脱。这也是天台、华严和禅三宗与唯识宗的主要分歧所在,是中国佛教心性学说中的重大争论问题。

心与佛。一般来说,印度佛教认为众生心的本质是清净的,具有成佛的可能,并有依心成佛的说法。但大乘唯识宗认为有一部分人(一阐提)断了善根,永不能成佛。中国佛教多数派别则认为众生都能成佛,热心宣扬《华严经》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0,《大正藏》第9卷,465页下。]的观念。如天台、华严和禅诸宗就提倡这种思想,强调佛心与凡心为一,主张即身成佛。禅宗主张“即心即佛”,认为无论众生心,佛心,其心体无异,心即是佛,若不了解即心即佛的道理,不识自心是佛,就犹如骑驴而觅驴,难以成佛。宋代以来,中国佛教学者还以心去沟通儒、佛、道三教,强调心是能佛、能儒、能老的基础,是三家同道的根据。[注释:参见《长松茹退》,《紫柏老人集》卷9,31页。]

“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佛教言“性”,多系体的意思,提本来具有的无所谓变化的实体、本质。如“法性”为事物的实体、本质,“心性”为心的实体、本性。“性”通常与“相”(形相)相对,有时性与相也可以互用,如“诸法实相”,即诸法实性。所谓性通常有三种意义:一是不变不改的性质,也就是本来具有、不依因缘而起的自存本性;二是各类事物所具有的性,“性分”;三是指绝对的真理,真实无妄的理性。此外,佛典中所讲的性,有时是指德的意思。如善、恶和无记三性的性字就是德的意思,即指德性而言。性还指男女的爱欲。佛教认为这是妨碍修持的行为,所以出家信徒有“淫戒”之制,在家信徒有“不邪淫戒”的夫定。我们这里所讲的性,是佛教通常所指的“体”的意义。上面提到,在佛教哲学中,心与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讲的性主要是指心的性,心的本性、本质。在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看来,众生的本性是生命真正的主体,是众生的真正自我。心性既离不开众生而存在,又被视为独立的绝对的实体;心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又是人之成佛的真因。下面我们以众生的本性为中心来展开论述性范畴。

心性与法性。性,作为万物的自体本性,首先是指法性而言,如前所述,法性是指事物恒常不变的本质。心性是众生心的本性,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法性的一种。心性虽以法性为基础,但又有所不同:法性是万物的本性、本原,心性是众生的本性、本体,也就是成佛的真因(佛性)。佛教着重论述的是心性,但也时常论及法性,有的佛教学者还以心性代法性。

同类推荐
  • 柏拉图的惩罚理论

    柏拉图的惩罚理论

    本书是对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道德思想的一个扩展性研究。作者从主体间道德与主体道德的角度梳理,分析了柏拉图政治哲学中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重要问题——即惩罚问题。在考察了惩罚与希腊的传统价值类型之间的关系后,作者结合柏拉图的道德理论先后论述了赔偿、阻遏、改造与报应等思路在其惩罚思想中的地位,并从其惩罚理论中存在的改造与报应之间的张力结构中发掘出了柏拉图的惩罚理论所开创的古典政治哲学教化意义——从主体间到主体的政治道德教化。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 创新得当论

    创新得当论

    作为人类实践的高级形式,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创新具有两重性:既可造福人类,亦可能对人类造成某些危害。准确预见创新的负面影响是困难的,但又是必须的。由此,从伦理学的角度探索创新之“得当”的应然尺度,研究有利于“创新得当”的文化氛围和制度安排,寻求培育创新主体之品格的有效途径,以抑制或减少“不当创新”,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且又无法回避的课题。
  • 告别臣民的路径:个人自由与权利生长逻辑的总体性研究

    告别臣民的路径:个人自由与权利生长逻辑的总体性研究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臣民到公民的艰难求索历经百年,尽管宪法一再确立公民的法律地位,以明晰的条文赋予公民应有的权利与义务,然而现实中个人不可剥夺的生命财产权与现代法权主体却始终难以生成。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无疑提供了现实而有利的机遇。国家通过对所有制进行结构性分解,从经济领域主动退出,为市场交换体系创造了独立生长的空间与条件,个人利益获得释放,从而有利于利益主体与法权主体的形成,为数众多的社会民间组织也因此得到了发育。然而对政府极大的依赖性显示出社会并未获得其自治的力量与程度,因而只有将纵向“集权型”社会结构转变为市场、社会、国家三种力量横向沟通、相互制衡的“分权型”社会结构,才能使社会取得自主性特质与自由空间,政府所让渡之社会自主领域也成为人们学习与实践民主的社会学堂,最终生成具有自由权利意识、民主法制观念的现代中国公民。
热门推荐
  • 农门狂妻

    农门狂妻

    新书《重生八零寡妇喜当妈》求支持,求收藏,求推荐票!张妙死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女保镖,她死在了一次执行任务中。死的惨也就算了,但没想到的是她居然还穿越到了一个儒弱的农妇身上。相公好吃懒做,不敢吭一声,三个年幼子女被婆婆教得对她这个母亲不亲,更是不敢放一个屁。看着这样一个家不像家的家庭,换了一个芯的张妙冷笑一声,看着这一家子磨拳擦掌。只是在调教这一家子时,张妙又发现这个家太穷了,地无半亩,于是在调教家人时,张妙又开始磨拳擦掌,十八般武艺全显,把穷日子过得富裕起来。多年以后,她那好吃懒做的相公给了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
  •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leat Angler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leat Angl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向哪里去?所走的道路选对了,我们就可以避免发展中的陷阱;走错了,我们就可能跌人社会政治动荡、经济低速发展、人民长期不富裕、国家竞争力不强并下降等发展的“中国陷阱”之中。
  • 撸撸姐的超本格事件簿

    撸撸姐的超本格事件簿

    匪夷所思的谜案,简洁有力的解答——这就是推理小说迷要的!这里为各位介绍的撸撸姐和助手,就像福尔摩斯与华生,这么说或许不太准确,毕竟撸撸姐不需要坐火车跟踪或与恶犬搏斗,助手则没有战争创伤和老婆。事实上撸撸姐连家门都不出,就能破解疑案。助手嘛,助手随便他吧。他们住在谜一般的城市,身份关系也都是谜,委托人要怎么上门委托案件呢?必须心怀谜团,你才能找到撸撸姐。可能还需要一点理解冷笑话的能力。
  • 谁的青春不迷茫

    谁的青春不迷茫

    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为了那渺不可及的梦想,遍体鳞伤。欧季同,你是我唯一的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爷您的七王妃已送到

    王爷您的七王妃已送到

    传闻。他是纪国的七王爷纪静轩。一出生就是个瞎子。出门时都要带面纱。人们都猜测他奇丑无比的。脾气不好。纪国无人敢许女孩嫁他。她。二十一世纪新时代女性。没想到踩块香蕉皮跌倒了就穿越了,这也没什么人那么倒霉了。什么?穿越来就给皇帝给指婚给七王爷?都不知道长啥样。还带不带商量的啊。自家老爹老娘也没办法。也只能自己想法子了。连夜逃婚。没想到却碰到七王爷本尊?“女人,想逃婚,那也要看看本王准不准了,冥,去把她给我抓回凉府等待后天的成亲”
  • 直播快穿之主播别太皮

    直播快穿之主播别太皮

    “温馨提示:主播请别太皮,会遭雷劈的……”“不,我就是要皮,你能拿我怎么样,哼!”“就是,皮又怎么了,又不碍你什么事!至少我有皮的权利~”“算了随你们皮吧,反正我管不了你们。”#论宿主太皮,系统该肿么办#手拆CP、拯救世界、辅助配角、推理破案……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们做不到
  • 丧尸惊魂:Z因子病毒系列之三

    丧尸惊魂:Z因子病毒系列之三

    就在杰克·克朗上校和本杰明·利伯博士通力合作、试图稳定局势的期间,引起丧尸爆发的Z因子病毒依然在迅速蔓延。三百英里之外,一位少女及其父亲正与丧尸殊死搏斗,情况十分危急……
  • 情有不甘

    情有不甘

    六年前,她在最美的年华和他结婚,以为自己可以获得幸福。谁知他恨她入骨,在他眼里,她不过是一抹蚊子血。他心心念念那一朵白玫瑰,在她最绝望痛苦的时候,将她弃之如敝履。“宋民谣,跟我谈爱,你不配!”他是她生命中所有的光,也是他,亲手将她推入了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