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041

第41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3)

《大乘起信论》的出现和流传并不是偶然的。如前所述,南北朝时涅盘师宣场佛性说,地论师主张如来藏说,摄论师提倡阿赖耶识(藏识)说,此外还有楞伽师根据《楞伽经》主张会通如来藏和藏识两说的对立。[注释:《楞伽经》认为“阿梨耶识名如来藏”,又提出阿梨耶识有染有净两面,由净的方面立真实的无差别的本体界,由染的方面立虚妄分别的现象界。见《大正藏》第16卷,510~512页,599页中、下。]这些说法都充分表明,当时中国佛教对众生的心性、本性的染净、真实缺乏统一的看法,这无疑是关系到佛教统一义理和流传发展的大问题。《大乘起信论》就是要调和各派尤其是地论师和摄论师的矛盾,要解决如来藏和藏识的异同问题。它从禅观的角度总结有关的心性异说,阐扬一心生万法的“一心二门”说和众生成佛根源的真心本觉说,进而自成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性论体系。全书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只着重论述其真心本觉思想,至于一心二门说则留在宇宙论部分叙述。

《大乘起信论》作者一反千百年来的陈陈相因、渐次修持的慢工夫路子,径直从“佛者其义为觉”的“觉”字上深入,向心性层次用功,提出了真心本觉说。

《大乘起信论》宣扬阿梨(赖)耶识有觉与不觉两方面,“觉”是指“心性不生不灭”方面,与之对立的“不觉”是指“心生灭”方面。觉又分为本觉和始觉两种。“心性不生不灭”即人心本来的状态,心真如,如来藏心。心真如,或如来藏心是超越差别的绝对存在,原来并无本觉和始觉之分,但从生灭门来看,由于心受无知妄念的污染,而产生了各种差别现象,因此在阿赖耶识中又有本觉和始觉的区别。同时,心虽由于无知妄念而生起种种差别现象,但是心的觉体——远离世俗差别心念的清净体并无损坏,始终保持着本来觉悟、觉性,即本觉。本觉是阿赖耶识中如来藏心(真如心)的体性,即真心的自性,本觉实指真心本觉。真心本觉说是《大乘起信论》的根本思想之一。

“觉”,通常是觉察、觉悟的意思。《大乘起信论》所讲的本觉是指本来觉知的清净心体。此觉体远离妄念而作用朗然。文说: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禽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注释:《大正藏》第32卷,576页中。]

意思是说,“觉”是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体,远离妄念,同于虚空界而无所不遍,一切现象都等同一相,这也就是“如来平等法身”。“法身”以佛法为体,佛法是真如的“理”,理是智慧的结晶,这种智慧结晶也叫做“觉”。这是由法身说名为“本觉”。从这一界定来看,“觉”是智慧直觉,就是“离念”,也就是“无念”。“念”是“心动”,“离念”就是心不起动。本觉就是众生本来离念的、觉悟的本性、功能、境界,就是指成就佛果的智慧、心境。

《大乘起信论》从作用和体性,即随染和性净的角度,还把本觉分为两种:随染本觉和性净本觉。

随染本觉是依妄染的污秽而显示本觉的体相。这种相又有两种: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智净相是本觉随染还净的相,具有破除妄染显现清净的功能,是一种“显现法身”的纯净智慧。不思议业相,是显示本觉业用的相,能依智净相而作不可思议的“一切胜妙境界”。

性净本觉,即本觉的性德,指远离一切心念、杂染,本自清净,能显现无限作用,表现出众生一心的本体、相状和作用三者的无限广大。《大乘起信论》以镜喻觉,借用四面镜子来彰显性净本觉的四种大义[注释:详见《大正藏》第32卷,576页下。]:一是如实空镜。谓如空净的镜面,不映现任何外物;性净本觉的心体远离任何心念,也必定远离任何与心相应境界的事相,绝对清净无垢。二是因熏习镜。“因”,内因。“熏习”,指经验、势力熏附残留在人心识上的作用。这个比喻是说,犹如镜面不空,如实映现境界的事相;性净本觉的心体常住、真实,又具足远离烦恼的清净法(“无漏”),以之为“因”而可熏习众生,这种内作用,能使众生厌生死,乐涅盘。也就是说,本觉是众生成佛的内在驱动力。三是法出离境。谓如拂拭尘垢,而令镜面明净;性净本觉从妄念、烦恼的障碍中了脱而出,远离染净和合的事相,而清纯净明。四是缘熏习镜。是说如镜面已经拂拭干净,便可映照万象而为人受用;觉体已不受烦恼等障碍的覆蔽,清纯净明,可以照遍众生的心而随时示现,即成为劝导众生勤修善根,生起始觉之智的外缘熏习。

以上四镜中的前两镜是显示隐没在烦恼缠缚之中(“在缠”)的本觉,其自性始终清净无染。后二镜是显示从烦恼缠缚中解脱出来(“出缠”)的本觉,远离烦恼垢染而清纯净明,与前面所述随染本觉的智净相、不思议业相同义。四缘中的二、四镜,讲因熏和缘熏,是指回归本觉智体的内因和外缘,也就是说,本觉内在的净熏是因,能生起始觉,同时本觉也是生起始觉的外缘熏力。由此可见,本觉应是众生本有的、含摄一切世间境界的本原,也是众生由染转净,出离生死,解脱成佛的内因和外缘。

与本觉相对称的是始觉。所谓始觉,是指众生经过后天的修持,逐渐破除无始以来的妄念杂染,而觉知先天具有的心源,是一种开始返归清净体性的智慧。若能断尽妄染,始觉与本觉相合为一,便成就了“始本不二

”的大觉,也就进入所谓成佛的境界了。

本觉与始觉合称为觉,与觉相对称的是不觉。如前所述,在本觉与始觉的关系中,实际上已逻辑地存在着不觉,因为有不觉才有始觉。为配合大乘菩萨修行的不同阶段,《大乘起信论》又把始觉分为多种,第一种就是不觉。不觉指的是“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致,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注释:《大正藏》第32卷,577页上。]。意思是不觉就是迷失了真如,从而不能知觉万法的本体,其表现是有“念”,即心存妄念。“念”就是“不觉”,就是“无明”,念、不觉、无明三者是同等意义的概念。不觉的表现有三:一是“心动”,心的起动,即有“念”,念即造业而产生痛苦;二是“能见”,即分别境界的功能;三是依能见而妄现“境界”。在此基础上又有多种粗劣的表现,以致众生轮回不已。不觉又分二种,迷失真如的无明(无知),是根本不觉。由根不觉生起的虚妄执著,是枝末不觉。《大乘起信论》说,众生依枝末不觉而起造惑业,从而蒙受生死流转之苦。若能依靠本觉的内因与外缘作用,消除无明,无念无相,即由不觉转为觉,从而获得解脱。众生之所以有这两种不同命运,涉及“真如”与“无明”互熏的理论,《大乘起信论》说:

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净用。[注释:同上书,578页上。]

意思是,真如因受无明的熏习而有杂染的形相,这是众生生死流转的原因;无明受真如的熏习而有清净的功用,是众生出离生死的原因。众生超凡成圣,就是真如熏习无明,泯除不觉显现本觉的转化过程。

综上所述,《大乘起信论》真心本觉说的中心是阐述众生心性的本质(本觉)及其与众生成佛的关系。它强调人心作为万法的本原、本体,其本性为“本觉”。此心在众生未成佛时,为妄念烦恼所覆蔽不显,但其觉性并不受任何损害,妄念烦恼一旦消除,也就恢复了真心本觉的原来面貌,进入成佛境界。这里,《大乘起信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心论——真心本觉说,而且这种学说又建立在宇宙万法本原论、本体论的基础上,更是包含了多重哲学意义。

真心本觉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佛教思想的独创性与成熟性,并成为中印佛学在心性论上的根本分歧点。[注释:吕澂先生首先提出并非常强调这一点,参见所作《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见《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三),1413~142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1。]印度佛学多持心性本净说,并且侧重于从消除烦恼的嚣动来论心性本净,认为本净就是寂灭、寂净。性净说也可称为“性寂”说。《大乘起信论》用真心本觉解说心性本净,可称“性觉”说。性寂说偏于消除烦恼、痛苦,性觉说则重视开发智慧、觉知;性寂说注重日积月累的修持,性觉说则强调返归心性本原,性寂说为众生成佛提供了可能性、当然性,性觉说则为众生成佛论证了现实性、已然性,这都显示出对众生修持成佛的根源和不同看法与主张。

《大乘起信论》是对隋唐佛教主流宗派影响较为广泛而深远的佛学著作,这的真心本觉说不仅与中国固有“反求诸己”思想相一致,而且成为了天台宗、华严宗、禅等诸宗的理论基石之一,也为净土宗人所弘传,形成为唐代以来中国化佛教思想的核心理论,影响了中国佛学的演进。真心本觉说后来又获得不断的发展,如衍化为圆觉说、无情有性说、即心即佛说等,成为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第五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第五卷)

    本书为2013年第4季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文库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之一种。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角度对毛泽东哲学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论述了毛泽东是怎样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作者力图历史地、客观地分析毛泽东在这些问题上的成功和失误,提出自己的看法。
  • 儒学小史

    儒学小史

    北大儒学研究院干春松教授,“制度儒学”的倡导者,精到绘出儒家精神演化的简明路线图。儒之为儒——王官、司徒、术士……儒家思想起源何处?先秦时期——克己复礼为仁,影响国人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得以确立。两汉魏晋——儒学为适应现实日益全能化,与政治权力适当“交易”,进入扩大期。宋元明清——天道性命,内圣外王,儒学完成内在转向,朱子成为正统。现代与未来——大变局之下,激烈的批评与温情的辩护,儒学可否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资源?
  • 荒谬的墙

    荒谬的墙

    关于智慧,关于理性,关于存在主义与荒诞主义关于自然,关于永恒,关于不停写作与拯救绝望……荒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加缪对人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考,不断地穷尽现在的生活,撼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 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

    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

    孟子的智慧始终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大丈夫,秉持浩然正气,挺立于人世间!他勉励人们忍受艰苦的磨练,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中前进;他为人们树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榜样;他积极传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理念。本书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对《孟子》一书中最深刻、最独特的思想进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孟子的世界,品味经典的魅力,进行一次心灵和思想的洗礼。
  • 传习录

    传习录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集中而系统地阐释了阳明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内涵,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古典哲学著作。它所阐述的修身、养心、处世之道对于现代生活依然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这是一本充满实践性的生活哲学读本。
热门推荐
  • 惊穹沙场

    惊穹沙场

    五星炁运,炁行辰洲。惊穹鬼尊,辰洲之大,都是你的沙场!
  • 寒山落月

    寒山落月

    言妜身为天宗首座,绝世天才,谁见了都要因为打不过而慌上一慌。她活了八十多年,一路可谓是顺风顺水,唯一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叫做季沉。第一次带季沉出门玩耍,结果她重伤。等她闭关养好了伤,再带季沉出门玩,结果她又重伤。于是她又闭关,卷土重来——她重伤。
  • 冥币诡事

    冥币诡事

    生人哭,死人笑,手持阴钱好上道。阳世没有送钱人,死后阴间独萧条”我是天地银行的少东家。造别人的钱,续自己的命,阴差厉鬼都要礼让三分,我是刘传,我为自己代言!哥不仅是阴差厉鬼的好兄弟,还是地府的的经济代理人。赚的是活人钱,吃的是阴间饭!
  • 陨战纪元

    陨战纪元

    异光陨石的异能力――陨力,已散布全世界。这超越人类所知的存在,借人类之欲望,打乱世界平衡,使其展现出新的姿态。于是,战争的时刻来临。鲜血与烈火,瓦砾与硝烟,数以万计的生灵自相残杀。在这场战争中,异光陨石的守护者,联合六大世家,建立圣极陨空队,吞并十大强队,寻找十二极元法师,讨伐魔陨八将,面对魔陨之祖陨魔,等待他的究竟会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1977年的百姓家书

    1977年的百姓家书

    亚平:好!你几次来信我都看了,对你这次外出的见闻和收获感到高兴,我希望能经常看到你的来信。自你走后,你妈妈和你弟弟都很好,也很想你。现在已放假了,亚林分担了不少家务,身体、生活都蛮好的,这方面你就不用担心了,有什么事情青岛这么多人是不会不帮忙的。哈尔滨的生活可能是很艰苦的,好在你们还不是“长居”,艰苦上几个月就回来了,不管怎么说比下乡好吧?青年人过过艰苦日子是有益无害的,以后回青后就会感到满足了。天气还太热,想捎点儿面食、肉类的东西看样子是不行的,先给你带上两盒鱼罐头,解解馋,以后有机会能买上肉的一定再给你捎去。
  • 樱桃

    樱桃

    电影《樱桃》是旅日导演张加贝与近年来凭精湛演技赢得绝佳口碑的实力派演员苗圃的二度牵手之作。该影片采用纪实主义手法将其搬上银幕,由著名编剧鲍十撰写剧本,讲述了大山深处一个智障母亲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很多媒体被苗圃所扮演的母亲所感动,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断落泪,并且表示,这是一部可以堪比《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影片,非常值得推荐给一些80、90后的新人类看。
  • 能不能不偷懒

    能不能不偷懒

    新书《女侠求放过》欢迎各位来瞧一瞧姓名:张康;职业:懒得记;年龄:懒得记;性别:懒得记;身高:懒得记;能力:懒;超能力:超懒
  • 余生是你的

    余生是你的

    “想成为你的小太阳。”余生第一次见到沈目时就这样想,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在遇到他之前,她就已经是他的小太阳了,只是,遇到他之后,他也成为了她的太阳。
  • 唯愿此生都是你

    唯愿此生都是你

    一次缠绵,她意外怀孕,只是这到底是意外还是阴谋?失了身,负了初恋,她放逐自己五年。再次归来,且看她如何笑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