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071

第71章 儒 佛心性思想的互动(3)

这又是以水为喻,水无动性,水因风而动,风止则水不动,而水的湿性不变。意思是以水喻心,说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也是不动的,心动是因无明(无知)而起,由此而有无量的妄染烦恼,而心性不动,智性不坏,则有无量的清净功德。这都是以心的动静论心的染净,心性动则染,心性静则净。中国佛教以性静释性净,除受道家主静思想影响外,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上述梁武帝引《礼记·乐记》的话,强调“人生而静”即以静为人的本性就是证明。此外《周易·坤》载:“《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是地,所以称至静。认为极静而坤德是方正的。《论语·雍也》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是有智慧者,仁者是有德行者。水动(流)山静,有智慧的人活跃,有德行的人沉静。这些思想对于熟稔儒家典籍的中国佛教学者显然发生了作用。

关于性觉,“觉”,梵语、巴利语音译为菩提,旧译为道,后译为觉,是指证悟涅盘妙理的特殊智慧。又印度大乘佛教认为,声闻、缘觉只具有自觉,菩萨能自觉,也能觉他,只有佛才是自觉、觉他,且又觉行圆满者。至于凡人则是不觉的、未觉的、无觉性。中国佛教重视以觉与不觉相对性论心性,提出以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为觉,以无明为不觉,从而用心性本觉说取代心性本净说。印度佛教的心性学说强调性净与性染相对,着重从排除烦恼、贪欲方面立论。中国佛教的心性学说强调性觉与无明相对,着重从排除无知、妄念方面立论。二者立论的角度、内涵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如前所述,《大乘起信论》就用“觉”与“不觉”来表述出世间与世间的差别,强调众生本性是本来觉悟、众生本有清净的觉体(本觉)的。沈绩在《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序》中语:“莫能精求,互起偏执,乃使天然觉性自没浮谈。”[注释:《弘明集》卷9。]众生具有天然觉性,是成佛的根据。沈约在《众和佛不相异义》(《佛知不异众生知义》)中说:“佛者觉也,觉者知也。……凡夫得正路之知,与佛之知不异也。……此众生之为佛性,实在其知性常传也。”[注释:《广弘明集》卷22。]觉是知的意思,佛知与众生知不异。唐代宗密更在《原人论》中宣布“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注释:《原人论·直显真源第三》,《大正藏》第45卷,710页上。],强调一切众生都有本来觉悟的真实心。中国佛教学者提出“本觉”、“觉性”、“本觉真心”的观念绝不是偶然的,是深受儒家等中国传统哲学影响的结果。儒家重视伦理道德修养,为此也重视开发人的认知智慧。孔子就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问》)“亿”,同“肊”。这里的觉是察知、发觉的意思。孔子认为,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诚实,却又能及时发觉,这样是贤人吧!孟子也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认为人具有天赋的区分是非的智慧萌芽。他还明确地提“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的区别,强调“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万章上》)。“知”,认知;“觉”,觉悟。先知先觉,指对事理的认识、觉悟比一般人早的人。意思是天生百姓要使先知先觉的人去唤醒、觉悟后知后觉的人。我们认为,孟子把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相对立的说法,在思维框架上对《大乘起信论》的作者有着一定的启示,看来是可能的。荀子认为具有认识客观事理的能力是人的本性,说:“凡以知,人之性也。”(《荀子·解蔽》)荀子也重视觉醒说:“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荀子·成相》)意思是说,一个君主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地作出失当的指示,就会使上下颠倒。《礼记·乐记》说:“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知”同“智”。心知即心智。人本有心智之性,即本来就具有聪明智慧。儒家对人的认识能力、聪明智慧的肯定,无疑对中国佛教学者在探索人的心性内涵方面是有影响的。

三、真妄净染与心性二元

在北宋以前,绝大多数的儒家学者认为人心是一,人性是一,心和性是统一不可分的。而宋代的张载、二程和朱熹及其门徒则主张人性有两种,有的还认为人心也可以分为两种。如张载从其气本论的宇宙观出发,创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体系,认为“天地之性”是人有形体前本来具有的、湛然存一的、不偏不倚的善性,“气质之性”则是在人有了形体之后才有的、互相攻取的、偏驳的性,是有善有恶的性。张载此说与以往的性善、性恶论不同,较能自圆其说地阐明以往一直难以说明的善恶产生的根源问题,由此也受到朱熹等人的高度赞扬。二程和张载所持的观点基本相同,也把人性分为“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两种,同时强调两种不同的性是分别由理或气派生的。

朱熹综合了张载、二程的思想,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系统的论述,尤其是对“气质之性”的论述更为详尽。此外,朱熹还从心有体有用的思想出发,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两种,所谓道心是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所谓人心是发用的心,有善与不善之分,不善是由于受物欲的引诱或牵累而发用的结果。我们认为宋代这些理学大家,从儒家心和性的一元论转轨到心和性的二元论(或近于二元论)是有其儒家心性思想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原因的。同时也不能不说是受了佛教心性论思想启发的结果。佛教心性论的一个著名论点就是心分别为真与妄,性分为染与净两种。《大乘起信论》就以一心二门为纲,把心分为真如心与生灭心两种,相应地,性也有觉与不觉两种。此论作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基本著作和入门书,不仅对中国佛教宗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唐以来儒家心性论的重建发生了影响,应当说,这样说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四、忘心无境与无心无著

一般说来,宋代以前,儒家多遵循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理路,主张尽量发挥人心对主体和客体的认识作用。但是,自宋以来,尤其中是南宋有的心学家们转而提倡人心空灵,无思无著,作为人生修养的境界。这是儒家深受佛教心性思想影响的又一突出表现。

北宋中叶的程颢在《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中有一段重要论断:“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注释:《河南程氏文集》卷2,《二程集》第2册,461页。]唐代黄檗希运禅师说:“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1页中。]两者何等相似!可以说不仅思路一致,语言也颇为近似。

曾对陆九渊的思想形成发生过重要影响的程颐高弟王蘋(字信伯),在回答弟子问及“孔颜乐处”时说:“心上一毫不留。若有所乐,则有所倚。功名富贵固无足乐,道德性命亦无可乐。”[注释:《震泽学案》,《宋元学案》卷29,第2册,1049页。]“孔颜乐处”是北宋理学家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程颐认为,孔颜之乐是与道合一的精神喜悦,不是“乐道”,不是以道为乐的对象。[注释:《朱熹集》卷70《杂著·记疑》载:“问:‘伊川先生答鲜于之问曰:“若颜子而乐道,则不足为颜子”如何?’曰:‘心上一毫不留。若有心乐道,即有著矣。’”见《朱熹集》第6册,3681页。]王信伯也以这种观念来阐发程颐思想,强调“心上一毫不留”,反对心有执著,认为不能对外界、对追求的对象有任何执著。这显然是受佛教无我、无心、无著思想影响的结果。陆九渊也同样接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他说:

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注释:《语录下》,《陆九渊集》卷35,468页。]

“意”,指意念。这是说,一个人“有意”便心头沉重,应当无意,即要内外无累,自然自在,轻清灵明,如此才是达到了超然境界。后来杨慈湖又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进一步主张以“心不起意”为宗旨,认为人性本善,性恶的根源在于“意之起”,他说:“但不起意,自然静定,是非贤否自明”[注释:《慈湖学案》,《宋元学案》卷74,第3册,246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一个人只要不起意念,无思无为,心境自然保持静定,是非贤否也就历历分明,从而也就会达到去恶存善,由动归静的理想境界。这也是扬慈湖吸取佛教的保守本心、不起妄念思想的鲜明例证。

心性修养方式方法的吸取容摄

在心性修养方式方法上,儒、佛两家的互相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在儒家重要修养方式方法——“极高明而道中庸”和“尽心知性”的传统思想影响下,禅师提出“平常心是道”和“明心见性”的心性修养命题;而佛教的一套性净情染理论和灭除情欲呈现本性的修持方法,也为有的儒家学者所吸取,转而成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与“平常心是道”

同类推荐
  •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

    “空间生产”是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现象形态批判的一个新视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者用社会批判的思维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机制和过程作了解读,形成了社会批判研究的“空间转向”。本书注重以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考察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并采用多重视角考察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形态的形成轨迹。
  • 看破不说破

    看破不说破

    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他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
  • 道是道理

    道是道理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做三件事:一是用嘴说话,二是用手做事,三是用心思考。显然,说话、办事都离不开“用心”。“心”之所在,必须通古今、明大道,而道家学问字字玑珠,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洞悉万物、把握人心的规律,谙熟这些玄妙的人生道理,就可以在无为中成就有为,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本书通透解读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机,提出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实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浪漫主义的根源》以赛亚·伯林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BBC录音结集而成,自浪漫主义定义问题始,中经浪漫主义之滥觞、成长和壮大的过程,至浪漫主义的巨大影响终。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处处闪耀着天才洞见的火花,伴以伯林特有的雄浑酣畅的即兴风格,是一曲令人魂销神醉的思想咏叹调。
  • 传习录

    传习录

    本书是明代哲学家、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一书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部分对话、书信汇集体,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
热门推荐
  • 妇贵金医

    妇贵金医

    【这是个变态医生穿越重生惩治极品,名扬天下的同时也臭名天下的霸气故事!】不就是穿了被白莲花姐姐陷害吗?不怕,她可以以牙还牙!不就是斗极品吗?不怕,她有的是精力时间和他们好好玩玩!不就是要她嫁吃错药变成老渣渣的太子爷吗?不怕,她医术还算精良。—陆璇这人秉持着自己变态医生的人性,不爱金钱的医生不是好医生,没性格的医生更不是好医生。千金难买金医一针,说的就是令人又爱又恨的金医公子!朝堂变迁,老态龙钟的太子爷现真身,太子妃也摇身一变成金医公子。天下哗然!—*太子爷长得着急,年少老态,头发掉光,脸皱巴巴……呃,年纪轻轻就是老变态。不好,不好。*你说谁老变态?……为毛和传闻中相差十万八千里?为毛,为毛啊!陆璇继续咆哮!【本文正剧,不是欢脱型!】
  • 明伦汇编人事典初生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初生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剑斗九天

    剑斗九天

    看着身边人一个一个的在我面前倒下,我哭了---我的命运,怎么可能由上天来主宰?不能,绝不能。所以,我要逆天而行,用我手中之剑,埋葬我心痛的泪水,让九天在我面前忏悔......(86464840最新群)
  • 这个夏天有点酷

    这个夏天有点酷

    休息得怎么样?昨天没有睡好?因为你还那么傻,不懂得失眠的意义。怎么,真的没有睡好?天啊,你可真是傻到家了,居然会失眠。这是一种观念,智者和愚者在讨论睡觉的事,智者总是占上风的。它发生在公共汽车上,动机不能确定。现在可以确定的是,钱包没丢,媳妇还在,日子就像日头一样升起落下,一天天,转,转,转。转的意义在于非转不可,比如地球。而有话不一定是都要说的,比如一个离了婚的男人,为自己成功离婚忍不住地乐,像个笨蛋。有刚娶了媳妇不久的,急着回家,笑,更像个笨蛋。
  • 哇,大掌门

    哇,大掌门

    江湖孤儿意外成为一派掌门,乱世如何自处,需要运气、人脉、财力、神兵利器、红粉知己、还是绝世武功?
  • 维摩经抄

    维摩经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天破

    西天破

    生无父,养无母。嬉笑本是孤儿状。孤儿方古无父无母,从小被爷爷带大,可有一天出现了一只怪猴,爷爷却离奇消失,村里人仿佛从不知道村里有过方老头这样一个人......另一边的世界里正酝酿着惊天大阴谋,金蝉低眉,佛祖怒目,猴王也只得垂颈等待......
  • 重生的女继承者

    重生的女继承者

    重生前的天真她被人利用,将自己手中的大好江山经营破产,一朝惨死,重生后的腹黑她在商场演绎扮猪吃老虎,守江山打江山玩的不亦乐乎。本想这一生只求安稳一生的她,却被自己的家族坑了。本文纯属虚构(勿要当真)U^ェ^U
  • 幻影神域

    幻影神域

    宇宙之大充满无线猜测,疯狂,鲜血,战争,皇权,约定,阴谋。人们不再是以前,而是彼此的守护神。玄天翔,休伊森,萨罗德探索魔法的世界,充满危机。
  • 仙家奇兵传

    仙家奇兵传

    诗诗、龙龙和壮壮来到圣湖湾森林度假,邂逅一只邪恶的兔子。它在神不知鬼不觉中,为他们打开了仙家精灵世界的大门。原本过着和谐生活的仙家乐国,因为黑魔妖的归来而惨遭涂炭。诗诗阴差阳错变身为仙家乐国的女王,她不得不扛起带领仙家奇兵抗击黑魔妖的重任。而现实世界中,贪婪的黑胡子来势汹汹,要霸占大森林,一场圣湖湾森林的保卫战随即找响。三个英雄少年在现实与幻想世界之间穿行,他们能守护住美丽的自然家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