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092

第92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2)

实际上,中观学派视空、空性为离开人们思维和语言的直觉世界的真实本质,这就是排除思维、拒绝语言的人为区别,用以凸现世界本相、本性、本质的本体之学。中观学派所讲的空,空性是标示世界本质的哲学范畴,是有其特定内涵和丰富意蕴的,并不是通常讲的「无」。中观学派说的空,空性不是无本体,非本体;而是即本质,即本体。空,空性即是中观学派本体之学的核心思想。

和说一切有部的本体观念不同,中观学派反对通过语言把本体实体化、本原化,反对视本体为实有现象的本原,把本体和现象分离和对立起来。认为说一切有部的本体说是不符合宇宙万物的真实本性的。中观学派把说一切有部的实有本体视为是空性的,在此基础上又把说一切有部的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加以逆转,认为现象不是本体呈现的影子,只要除掉虚构实体化本体的障蔽,现象即是显露其本相的世界。中观学派否定本体与现象两重世界说,认为两重世界是用语言加以虚构的结果,强调只有一个世界,这就是离开思维和语言虚构的真实世界,也即空的世界。空是世界的真实,空就是世界的本体。中观学派在以空消解了实有的本体之后,又逻辑地确立了空的本体意义。

从中观学派本体理论的思维逻辑来看,它否定语言的作用,但是为了宣传佛法理论,教化众生,中观学派也需要利用语言,在肯定语言的日常作用的意义上,此派也逻辑地蕴含了语言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相区别的两重世界说。

三、本体心识说

中观学派的本体学说,从佛教修持的角度来看,也有导致众生主体思维活动和心性修养失落的危险,有鉴于此,有的佛教学者又在万物性空的基础上,转而从不空的角度来探索主体与本体的关系,把本体纳入主体之中,甚至归结为主体。在这一理论转型中,出现了两种思维理路、两种派系:一是着重探究心的本性,为如来藏系;一是着重阐发心识活动,为唯识系(瑜伽行派)。从心的本性去考察,如来藏系提出了作为众生成佛的质地与根据的如来藏思想和佛性观念。此系还视佛性为空性,认为佛性不仅是众生成佛的根源,还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因而也具有宇宙万物的本体意义。从心识活动考察,唯识系等一般地是把世界还原为表象,把存在归结为认识,进而把心识作为包括众生在内的宇宙万物的根源、本性。众生必须通过把心识转换为智慧,才能成就佛果。此系学说直接论及心识与存在的关系,突出了心识为万物的本原思想。我们着重论述此系思想。在唯识系众多的派系中,我们将以无着世亲所代表的唯识系的主流思想作为论述的重点。

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唯识本体说,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学说,是唯识学认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其间涉及心识、阿赖耶识和种子诸说,厘清这些概念的思想脉络及其相互关系,对揭示唯识思想的实质,把握该派独特的本体学说,看来是很有必要的。

唯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一切唯识」,「唯识所变」,「唯识无境」。「唯」,仅,不离,「识」,心识。这些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命题是说,心识是认识的前提,心识所分别的一切事物(「万法」)都是心识的变现,都不离心识。除了识的变现,此外没有任何实在性。也就是说,世界的一切,都是不实在的,都只是由心识映现出来的表象而已。《唯识三十论颂》云:「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注释:《大正藏》第31卷,61页上。〕「分别」,指能够分别,即主观的心识,「所分别」,指被分别,即客观的对象。这是说,由主观的心识和客观的对象两个方面形成的现象世界,都是唯识所变,都离不开识的变现,也就是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成唯识论》卷7云:「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言为遮离识实物。」〔注释:《大正藏》第31卷,38页下。〕说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无论是有为的还是无为的,也就是说若实的或若假的,都不离识的变现,都不是离开识的实在之物。瑜伽行派所讲的唯识,是针对着境而说的,是着意以境与识相对比,强调一切客观的外境,外界的对象,都无实在性,无非是主观的心识的虚妄变现而已,这谓之唯识无境。就识境对比的相对意义而言,境无实在性,识有实在性。然就究极意义而言,识也是非实在的,因为由识生起的种种现象也都是虚妄的,都与烦恼相连,所以识也应舍掉。瑜伽行派认为,众生成佛的根本途径就在于转识成智,即舍弃心识转为智慧。

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上述唯识的「识」无疑是存有论或本体意义的抽象本体,这一心识本体又是如何变现世界现象的呢?根据瑜伽行派的有关论述,大体上可以归纳出两种密切相关的思路,两种相辅相成的论证:识分化说和种子生现行说。

先说识分化说。识,作为本体,变化出现象,以显示、展开自身,这也就是识自身的分化。又,识是识别、了别作用,有认识论意义,但作为心理感受能力的情识而言,是与主观虚妄执着俱起的作用,主要是心理学意义,且是负面价值的意义。瑜伽行派把识分为八类,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前五种识是对具体对象的感性认识,第六种识是认识抽象概念。第七末那识是一种我执作用,它意识到自我,执取第八识见分为我,故称为我识,即自我意识。第八阿赖耶识,是八识中最主要的,它是生起前七识的基础,故称根本识;也是一切现行识种子的贮藏之处,又称藏识。它隐藏在心的最底层,是被覆蔽着的,潜在的意识,是为下意识。对于识变现为现象,《成唯识论》卷1说:「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注释:《大正藏》第31卷,1页上、中。〕「二分」,即相分和见分。「相分」,客观的认识对象,「见分」,主观的认识主体。「自证」,自证分,是认识主体了别对象的自觉的功能。「我法」,自我与诸法,即主体和客体。这是说,八识的识体即自证分,变现为相分和见分,虚假地安置设立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对象,现象世界便由此生成。瑜伽行派强调,八识识体即自证分,变现为相分和见分,虚假地安置设立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对象,现象世界便由此生成。瑜伽行派强调,心识为了显现其自身,便变现为相见二分,并以见分的主体身份,去了别并执取作为客体的相分,将所执取相分的相似形状视为实有自性,其实这是心识的虚妄的变现作用。

由上可知,识体是指识的体,自体,即自证分,也作自体分。它能对见分认识相分作自觉的证知。《成唯识论》卷2云:「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注释:同上书,10页中。〕作为相分与见分的「所依」,识体是较相分与见分更深一层,它是客观对象与主观心识两个方面,即现象世界生起的依据,根源。由此可见,识作为世界一切现象的形而上本体,是指识的自体,即自证分而言。含藏在识的深层的识自体是瑜伽行派本体观念重要意义之所在。

再论种子生现行说。瑜伽行派在阐述八识分别变现现象世界的同时,还特别强调第八识及贮藏在该识中的种子的独特作用。如上所述,阿赖耶识是七识的根本,是宇宙万物的依据。所谓万物唯识所变,实质上是唯阿赖耶识所变,具体说,前五识是依仗阿赖耶识相分中的器界(山河大地)为本质而变现其相分,如色、声、香、味等。第六识有时单独追忆、思虑过去或未来的影相而变现其相分,有时则或依仗阿赖耶识的相分中的器界而变现相分,呈现物质世界现象,或依仗阿赖耶识见分而变现其相分,呈现自我。第七识依仗阿赖耶识的见分或种子为「我」,生起自我意识,并形成种种烦恼。至于阿赖耶识自身,则是变现器界并以其为对象而攀缘之。可见,除第六识变现过去或未来的事相外,七识都要依赖耶识的见分或相分,才能生起各自的相分,即生成世界现象。也就是说,阿赖耶识之所以是七识的根基,其原因在于它摄持着七识的种子,也即含藏着万物的种子。瑜伽行派认为,众生心识活动的影响力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会作为种子贮藏在阿赖耶识中,并能引发尔后的心识活动,即生成现象,种子实是世界万物生成的根源。可以这样说,所谓唯识所变,实质是唯阿赖耶识所变,进一步说,所谓阿赖耶所变,其核心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

《成唯识论》卷2说:「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注释:《大正藏》第31卷,8页上。〕「本识」,根本识,即阿赖耶识。「功能」具有能力。这是给种子作界定。认为种子是阿赖耶识能亲生自果的一种能力、原因,它与阿赖耶识本身以及所生自果既同又异。种子即功能,它是一种能力、力量。势用,作用,也称作习气、余习。所以称为种子,是借用植物种子的意思,它不是实体,而是纯粹的精神作用、精神力量。

瑜伽行派又提出种子六义说〔注释:详见《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第31卷,9页中。〕认为种子有六个特性:(1)剎那灭,即不断地生灭变化;(2)果俱有,作为因的种子同时含有相应的果;(3)恒随转,种子随着识起而不断转动;(4)性决定,善种生善果,恶种生恶果,种子的体性决定了果的体性;(5)待众缘,作为主要条件的种子必须有包括「所缘缘」(能使主观的心作用生起的客观对象)在内的其它辅助性的外缘才能生起万物;(6)引自果,不同的种子只能生出不同的果,不能交互而生。这些有关种子的规定性,意在从不同方面说明种子生果的条件、内容、性质与规律,由此也会面地揭示了种子的意义和内涵。

从种子变现出不同现象的角度,瑜伽行派还把种子分为两大类:一是能生佛教智慧、觉悟的无污染、无烦恼的种子,称为「无漏种子」;二是能生众生界各种现象的污染、烦恼的种子,称为「有漏种子」。进一步又把有漏种子分成两类:一是能产生与种子同类现象的种子,称「名言种子」。名言,名字、名称、语言、概念,名言种子是由语言、概念作用在阿赖耶识中所熏成的种子。另一类是以善恶业而生果报的功能,它能协助无善恶之分的名言种子,招生未来果报,称「业种子」〔注释:名言种子,又称名言习气、名言熏习、等流种子、等流习气;业种子,又称异熟种子、有支习气,异熟习气。〕瑜伽行派认为,众生世界的诸现象是名言种子和业种子相结合而产生的,也即语言、概念和善恶行为的功能作用所生起的现象。其中名言种子是生起与种子同类现象的直接原因(「亲因缘」种子),名言种子又分为互相对说的两种:一为表义名言种子。「表义名言」是指名言、词名、文字等表现事物意义的名言。第六识攀缘表义名言,随语言声音、文字而变现出各种相应事物的相状,由此而熏成的种子为表义名言种子。二为显境名言种子,这是指攀缘前七识见分为境而熏成的种子。瑜伽行派又从受用的角度把名言种子分为共相和自相(不共相)两种。如为共同享用的山河大地等是共相,生起共相境界的种子为共相名言种子。仅供自身受用的个人身体是自相,生起自相境界的种子为自相名言种子。这两种种子是分别在相应的业种子的协助下招感共相或自相的。由此看来,瑜伽行派的种子说十分重视名言种子在形成世界种种现象中的重要意义,这是极富独特理论色彩的现象本原说。

瑜伽行派把种种变现现象的论说概括为「种子生现行」(「种生现」)的命题。《成唯识论》卷2云:「能熏生种,种起现行。」〔注释:《大正藏》第31卷,10页上。〕「能熏」,能熏习阿赖耶识而形成种子的能力,也即七识的现行。「种」,种子。这是说,七识有熏生形成种子的作用,而种子作为原因又有生起现象世界的能力,种子由潜存状态转为现实状态,为现行,由种子现行而成现象世界,为「现行法」。由此也可以说,种子是现象世界(现行法)的潜在态,现象世界是种子的显现态。种子与现象世界是众生自身的阿赖耶识的两种不同形态。如前所述,识自身(自体分,自证分)转为见分与相分,此二分各有其潜在态和显现态,就是种子生现行的情景,也就是精神本体变现为现象世界的情景。

这里还应当强调指出的是,瑜伽行派认为心识也是有情众生的本体。按照瑜伽行派的理论,有情众生的阿赖耶识及其种子的不断活动,牵引众生不断轮回转生。众生死后,阿赖耶识内含藏的精神性的种子并不消失,且断续流转。可见,种子实是众生轮回的主体,也可说是不灭的灵魂。至于阿赖耶识中含藏的无漏种子,则是有情众生的终极价值的主体,是有情众生发心修持乃至成就佛果的根本。瑜伽行派这一层面的本体论涵义具有更鲜明的宗教意义。

从上述可知,心识→阿赖耶识→种子,既是世界现象的本体,也是主体众生的本体,也就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由此看来,瑜伽行派的本体有这样一些特质:一是精神性,本体是一种精神力量、功能、作用,而不是实体;二是多层次性,心识,阿赖耶识,种子,有种种层次差别,又同为本体;三是多样性,不同众生的阿赖耶识是不同的,种子不仅有不同的类别,而且还不断由现行熏生出新的种子;四是变化性,种子在不断生灭,不是永恒不变的;五是虚妄性,心识本体的变现活动是盲目的、染污的,应当转化为智慧。瑜伽行派对本体的这种种规定,在佛教内部曾引起了一些争论,如阿赖耶识是清净的真识还是染污的妄识?无漏种子与有漏种子的关系如何?可是始终没有取得一致的说法。

在揭示瑜伽行派本体观念的物质后,我们再来总结其本体论学说的思维进路:一是不从客观世界去寻找外在性的统一本体,而是转向人的自身,从主体精神活动中寻找内在性的各自的本体,以人的心识为本体,心识即本体,把主体与心识统一起来,从而极大地高扬了主体性。二是将心识本体活动展现为了别作用与变现现象两方面,而这两方面又是相即不离的,这就是说,主观的了别与客观的变现、认识与现象、心与物是统一在心识里头的,从而形而上地置心识于心物主客之先,并消融了心物主客的对立。三是认为识本体变现为现象(见分与相分)并体现在现象里;现象的影响力并不消失,也积淀在阿赖耶识中,形成为潜在的新种子,也就是即将变现为现象的新本体。现象是本体的现象,本体是现象的本体,本体与现象互相渗透,打成一片。可见,在心识说的基础上,突出本体与主体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体与现象的统一,这是瑜伽行派本体论学说的基本特色。

同类推荐
  • 周易

    周易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本书将《周易》的六十四卦分别予以详细解读,每卦独立自成一体,各节皆有原文、译文、启示,每卦之后附有中外著名事例,以期深化理解,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 悟经

    悟经

    《悟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融合了儒、道、兵、法等历代名人的思想,并将其加以客观分析,全书共十一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和道德标准,同时它又与当今人们为人处世的许多观念有深度的契合。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I(第19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I(第19卷)

    本卷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第I卷,从经典作家和学者们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收录文章。本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的研究文章,第二部分是对一些学者在学术研究和探讨中提出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人类未来的观点的介绍性或者研究性文章。
  • 秘·见

    秘·见

    生命何其神秘,其本源到底是什么?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欲望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无欲则刚?信念和觉知又是从何而来?这是一组追求生命本质的谈话,带你进入更深的领域,探寻神秘的生命。
热门推荐
  • 世界没有我们看见的那么简单:搜救队的奇闻异事·瀚海迷踪

    世界没有我们看见的那么简单:搜救队的奇闻异事·瀚海迷踪

    在浩瀚无垠的沙海中,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勇战传说中已灭绝的大蜥螈、观看食人大毒蝎的世纪决斗、逃离令人毛骨悚然的黄金蚁群、破解让人癫狂失控的魔音鼓……一切都如此神秘、神奇、神圣。通过这本书,你将与新疆沙漠这一千年来所有最最最隐秘的故事和传说逐一相遇。你会发现——“世界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神秘女人下半身不见踪影,何以让她万劫不复?反复之中,深掩怎样难以言说的豪门恩怨?动听的音乐如何让人踏上死亡之路?真假之间,隐藏怎样的骇人听闻的惊天秘密?每个方向,每颗人心,都是深不可测的险恶秘道!
  • 打工妹逆袭记

    打工妹逆袭记

    本文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男女主角!讲述了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下,来自农村的白萍和赵俊霖等人南下广州追逐梦想的故事。有一天,农村出身,老实本份的白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行事风格变得越来越像赵俊霖那个无赖了……白萍大惊,完了完了,这是中毒已深的节奏哇!只是,不知道现在抽身,是否还来得及?
  • 邪王溺爱嫡女逆袭

    邪王溺爱嫡女逆袭

    穿越到不知名架空的龙玄大陆。她代替顾清妤了丞相府不受宠的嫡女。名扬启晋国的第一丑女,京城的笑谈。
  • 我用灾厄拯救世界

    我用灾厄拯救世界

    这个世界,人类的体内虽然流淌着魔力,但是这魔力只能操控魔具,他们被称为魔具师。而林逸却是这些魔具师中的“死宅妹控吊车尾”。虽然林逸的确有着两个妹妹,但是两人都是被世人惧怕并且厌恶的灾厄魔具。两个妹妹一个傲娇,一个病娇。当有一天,这个世界面临覆灭的时候。于是,林逸领着两个妹妹走上了拯救这世界的道路。PS: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拜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明妄经

    明妄经

    一念之慈,是一切美好的开始;一念之恶,是一切悲惧的源头。跨山跃海,万步成眠,游走各处,见解世间,百媚情肠,人生苦短。何为正?何为邪?一切因缘起,亦是因念灭。 这是一个关于假和尚在异界带领一群真和尚征服世界的故事……爽文粉勿入。
  • A Little Dinner at Timmins's

    A Little Dinner at Timmins'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嘈嘈切切错杂弹

    嘈嘈切切错杂弹

    顾小暖走进教务处时,王逸阳原本大张旗鼓的笑声就像被谁半路抢劫了一样,戛然而止。一屋子人仿佛在演默片,只有表情动作没有声音,其实全都屏息等着顾小暖开口。顾小暖面上波澜不惊,她一如既往地浅笑,一笑,嘴角的梨涡便一闪一闪,终于,她不负众望地开了口,嗨,这么巧,王老师也过来交考卷?是设问句,不需要回答的。教务处一大屋子的人还是失望了。哦,不应该这样的,顾小暖,这个看起来纤细柔弱的女子,怎能如此云淡风轻?由始至终,她脸上的笑像是生了根,并在王逸阳面前枝繁叶茂,只见她一丝不苟地清点了刚刚收上来的试卷,确认无误后不紧不慢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从容不迫地转身出门。
  • 妖娆丹药师:傻王追妻

    妖娆丹药师:傻王追妻

    堂堂古武世家的中医学天才穿越成为:倚天大陆梅家最无用的嫡出废材七小姐梅吟雪!十系废物!武技废材!家族肆意压榨欺辱,未婚夫公然悔婚!一旨婚配,废物配傻王!认命?笑话!从此后,契灵兽,逆乾坤,覆手翻青天;踏苍穹,炼丹药,傲然立世间!只是为何身边会突然多了一个他,与她一起浴血踏歌,拖刀天下。银脸覆面,白衣翻飞,羽扇轻摇,邪意妖娆,他是谁?(作者非琉璃心,有不喜欢看的亲,可以点右上角的关闭按钮,腾讯这么多的文,总你喜欢的。恶意留言就不需要了,你们直接离开就可以!)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石窟(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石窟(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佛教艺术的奇葩——石窟综述;“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瑰宝——敦煌莫高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