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8500000042

第42章 魏晋思想风采与文艺对话(14)

当时才性关系的论争与对话还表现在人才选取中的名实关系上。儒家在选取人才上毫无疑问地是主张以道德来作为考察与选举的唯一标准的,至于少识则是其次的。而曹操选取人才在当时的条件下不拘一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当时的刘劭贯彻曹操的这一思想,意在通过考课循名督实,摒弃虚名而取实才,其《人物志》即体现出对现实人物才干的重视。但是刘劭的做法与主张遭到傅嘏的反对。《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傅嘏传》记载:

时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法,事下三府。嘏难劭论曰:“盖闻帝制宏深,圣道奥远,苟非其才,则道不虚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未呈,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昔先王之择才,必本行于州闾,讲道于庠序,行具而谓之贤,道修则谓之能。乡老献贤能于王,王拜受之,举其贤者,出使长之,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义也。”

傅嘏强调选取人才首要在于遵守古代的道义。两汉选举人才强调用经明行修、贤良方正等名目来定人。曹操选取人才则有所突破,强调才性可以有所不一,治世尚德行,有事重才干,二者不必统一,如果强求才性合一,则无法选取急需的人才。刘劭与傅嘏的对话与交锋即体现出这一点。而傅嘏的做法则明显地退回到两汉以经明行修选拔人才的老路上。

才性之辨的另一重要体现便是卢毓与齐王曹芳的对话。卢毓是卢植之子,如论个人品行,自然是很方正的。(《三国志》本传:“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植,有名于世。”裴注引《续汉书》曰:“植字子幹。少事马融,与郑玄同门相友。植刚毅有大节,常喟然有济世之志,不苟合取容,不应州郡命召。

建宁中,征博士,出补九江太守,以病去官。作尚书章句、礼记解诂。”曹操曾称誉他:“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他的才性观自然也受到传统儒家观念的左右。《三国志·魏书·卢毓传》记载:前此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窗)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会司徒缺,毓举处士管宁,帝不能用。更问其次,毓对曰:“敦笃至行,则太中大夫韩暨;亮直清方,则司隶校尉崔林;贞固纯粹,则太常常林。”帝乃用暨。毓于人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黄门李丰尝以问毓,毓曰:“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丰等服其言。曹明帝对当时一些名士的虚名邀誉深以为疾,提出名声虽大但不中用的人如画饼充饥而不可用。但是卢毓却坚持可以用名声来作为用人的前提,然后用考课之法来加以核实。归根结底,他还是主张用名教作为用人的前提条件的,是所谓因名立教、才性合一的,这与曹操的思想不同。他强调才之为善,如果才不能为善则不足以为才。卢毓是贯彻其家风的用人与选人标准的。他父亲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德行方正,但是在用事才干上却无甚建树,在对付黄巾农民起义军时屡屡败北即是明证。正始年间关于才性四本这场对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并不在于政治学上的建树,而是在于这场对话使新的才性观彰显出来。新旧之间的交锋因而异常激烈。才性离与才性合的对话与争论,促进了人性的自觉与新的人性观的崛起。

才性之辨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魏晋年代的文学批评大多关注在作家论上,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时浓厚的才性之辨的人文色彩相关。正始年间的才性之辨其实早在建安文学批评中即已初现端倪。当时以刘劭为代表的人物品鉴学说,把人物看做禀受元气而化生的,认为人禀气有偏,所以气质个性也就不一样,人的才能差异也是由此形成的。刘劭注意从个体差异性来考察包括言辞风貌在内的人的各种创作活动,将个性楔入了人的才能和各种创造活动中。这种理论思维方式启发了人们对文学风格问题的重新考察,促使人们通过作家的个性特征看待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曹丕的《典论·论文》从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着眼,分析其创作特点和创作风格,提出“斯七子者(指建安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的观点。曹丕高度赞扬了建安文士纵任个性、驰骋文辞的创作状况,认为这种不同的“气”体现在作品中就形成了独特的文辞风貌:

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曹丕所奠定的这种从作家个性气质来分析作品风格的方法,是魏晋南北朝文学风格论的理论框架。在他看来,作家由于禀赋不同,个性有异,表现在作品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气貌与风格。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歌德谈话录》,39页。)关于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从主体方面来说,个性风格也可以是起着关键作用的因素。如果没有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作品就不可能获得其内在的生命力,当然也就难以感动与教育别人,尽管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好的,其宣传的内容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艺术作品毕竟不同于政论文章。两汉的一些政教作品,比如王褒的《四子讲德论》、班固的《两都赋》等等,服从“美刺”需要,缺乏个人体验,与汉末魏晋抒情文学相比,索寞乏气,千篇一律。所以曹丕肯定个性,倡导以气为主的美学观。这在当时具有开一代风气的意义。曹丕对作家的才性是非常重视的,将它作为作家创作优劣的首要标准。他的思想与乃父唯才是举、刘劭尚气重才的思想异曲同工。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时,也从作家的个性着眼来对此加以考察。他说:“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陆机认为创作风格千姿百态,由于物象构造的多变性,作者在审美创作时可以离方遁圆,打破规矩,往往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来进行审美创作,骋意使才,喜欢夸奢的人好为铺陈,思路严密的人则追求精当得体……东晋葛洪在其所著的《抱朴子》中也祖述曹丕、陆机的观点,提出“清浊参差,所禀有主,朗昧不同科,强弱各殊气”(《抱朴子·尚博》。),认为作者禀气不同,个性有异,艺术风貌也不同,“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或浩而不渊潭,或得事情而辞钝,违物理而文工。盖偏长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抱朴子·辞义》。)。

南朝齐梁时的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的《体性》时,更是自觉吸收了才性之辨的思想观念。《体性》的主要内容是论述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与《神思》内容直接相联系。《神思》重在作家艺术构思的一般性原理的论述,而《体性》则强调其中的个性化特点。首先,《体性》所言之“体”,兼有风格、体式、体制诸方面因素的概念,后世文论言“体”,如严羽《沧浪诗话》之《辨体》大致从此而来。此一概念展现出中国文论注重宏观论文的特色。而其所言之“性”亦涵括个性与才性等因素。这与西方文论的风格论构成路数有所不同,我们在解读时要注意。刘勰沿用先秦两汉以人论文的思维习惯,在此篇中提出,作家的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包括“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其中“才”、“气”是“情性所铄”,属于先天因素;“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因素。此外,《事类》也说到“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才为盟主,学为辅佐”,可见,“才”与“学”有内外之别和主次之分作品风格则包括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体。这八体两两相对,是对各种基本风格特点的概括。在刘勰看来,作家个性与作品的风格之间是“表里必符”的关系,“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正如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所说的:“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之文异状。然性由天定,亦可以人力辅助之,是故慎于所习。此篇大旨在斯。”作品风格的确立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上趋于成熟的标志,而决定作品风格的关键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即刘勰所说的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对这四个方面,刘勰受魏晋以来才性论和曹丕文气说的影响,更重视才和气,因为它们是“情性所铄”,对作品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决定一个人的“才”和“气”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是“志气”。刘勰说“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可见,“志气”不仅在《神思》中是艺术构思的关键,而且在本篇中也是作品风格形成的核心。又《神思》亦云:“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貌。”所谓“情数”即“情理”,也是“志气”的体现。由此看来,在《神思》之后继以《体性》,并不是偶然的。

如果说“才”和“气”属于先天的禀赋,那么“学”和“习”则属于后天的学养。刘勰说,“八体屡迁,功以学成”,“习亦凝真,功沿渐靡”。可见,学和习在作品风格的形成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他最后强调“学慎始习”,“功在初化”,初学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相比之下,刘勰的观点更加严谨周密,体现了他“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的立场。刘勰把作品的风格概括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又进一步将它们归纳为两两相对的四组,即“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认为“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除完全对立的两类之外,每一种风格实际上都可以与其他风格相兼,组合成新的类型。由此也可以看出《易经》八卦对他的影响。

不过,刘勰对于这八体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他最看重的是“典雅”一体。这和他“宗经”的立场是一致的。所以他强调“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指出先学习雅正的作品是八体中最根本的,可见他对“典雅”的重视。与此相反,刘勰对八体中的“新奇”和“轻靡”是有所批评的,“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他在《定势》中曾批评“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在《序志》中感叹“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两相对照,从用词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褒贬。范文澜先生也指出:“彦和于新奇轻靡二体,稍有贬意,大抵指当时文风而言。次节列举十二人,每体以二人作证,独不为末二体举证者,意轻之也。”(《文心雕龙注》。)从美学理论上来讲,风格是与作家的创作个性相适应的表现在作品中的整体面貌,作品的风格虽然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并无优劣之分。这八体既然是对各种风格的概括,那么它就应该是常见的、肯定的风格。刘勰不满于当时的文风,意欲纠正流弊,而把“新奇”、“轻靡”作为八体之一的同时又有所批评。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所以,有的研究者指出,对“新奇”不该贬低,与“壮丽”相对的不该是“轻靡”,而是“柔婉”。这些意见看来还是有道理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刘勰在本篇中所说的“体性”与现代的风格理论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等同,因为他是把决定风格的成因归结为先天的“才”、“气”与后天的“学”“习”两个方面的。前者是“情性所铄”,个人是无法选择的,因而不易改变;后者是“陶染所凝”,个人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大都可以分出优劣,所谓“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由此而形成的“体”就会有高下之别。此篇的以人论文,鲜明地展示出传统文论的人文蕴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专门论作家才能的《才略》中,还集中谈到了各个时代作家创作才华的得失与光采。他首先从“文气说”出发来看待作家创作才华的形成与特点,比如说枚乘、邹阳等西汉作家“气形于言”,说孔融“气盛于为笔”,说阮籍“使气以命诗”,说刘琨“雅壮而多风”。这说明他对作家才华的考察,是与他对文气论的吸取分不开的。刘勰充分吸纳了汉魏以来以气论作家关于才华与个性的观点。刘勰对作家才华的评价,亦从禀气各异、长短相依的特点出发来进行批评。如他评价司马相如,既指出他为汉赋之宗,辞赋夸艳,又批评他理不胜辞;称桓潭学富而才贫,长于讽喻但却短于丽辞;陆机思能入巧而无法制繁。这说明刘勰对作家才华的分析是从才性论的思维方式出发的。刘勰对作家的才华,是抱着珍惜人才、尊重人才的心态去看待的。他曾经赞扬刘宋统治者:“宋来美谈,亦以建安为口实,何也?岂非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哉?嗟夫,此古人所贵乎时也!”他认为统治者对于作家才华的重视,是促成文学创作繁华的重要因素。在《时序》中,刘勰就专门谈到了这一点。与刘宋时代保守派文人裴子野在《雕虫论》中对于作家驰骋才华、摈落六经的做法大为不满的观点很不相同,刘勰在《才略》中最后慨叹:

才难,然乎?性各异禀。一朝综文,千年凝锦。余采徘徊,遗风籍甚。

刘勰慨叹人才难得,而各人的性情不同,造成的才华各各相异,文采的多姿多样,宛如千年织就的锦绣。这显然是他对自身文才受到冷落、不为世赏遭遇的喟叹。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作家论中,他的《才略》可谓对作家天才的最为系统而全面的阐发,也突破了传统儒家以道德来压制文才的观点。

同类推荐
  • 杜甫文集1

    杜甫文集1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人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一部根据猎人“我”的狩猎见闻,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在这部作品集中,屠格涅夫以优美的笔调、深沉的情感,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篇章。俄罗斯的自然风光、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习惯、地主对农民的欺凌、农民的善良淳朴和智慧,像一个个音符缓缓流淌出来,汇成一部色彩斑斓、动人心魄的交响诗。对21世纪的读者来说,它仍是一部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和富有教益的不朽之作。
  • 永安散文集

    永安散文集

    用文字描绘着生活,记录着生活的趣事、人情。本书分为风土人情,生活随笔,杂文三个部分。
  • 清初三诗杰:程康庄 吴雯 王含光

    清初三诗杰:程康庄 吴雯 王含光

    明末清初,在山西诗坛上有几位诗人,很值得我们关注。其中,程康庄、吴雯、王含光三人便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山西籍诗人。
  • 把岁月编织成一幅画(唯美阅读)

    把岁月编织成一幅画(唯美阅读)

    本书中有对真情的体悟,有与孤独的对话,有对人生的感叹,有与命运的抗争。书中选取了关于人生、理想、奋斗等多方面的励志故事。一则故事改变一生,本书会给青少年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有的灵气十足,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
热门推荐
  • 文墨生香泪成诗:卓文君传

    文墨生香泪成诗:卓文君传

    《卓文君(文墨生香泪成诗)》是流芳百世的浪漫传说。一代才女卓文君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用自 己的坚毅、勇敢褪下华服,冲破世俗,奔向自己的爱 人。人们透过纸张感受心灵的温热,惊叹共鸣。若爱 情是场赌局,她险些血本无归。当他洗尽铅华,回头 找寻自己心爱的人时,她已泪流满面。一场圆满的倾 世爱情,迷倒了后世太多的痴情怨女。
  • 巨星恶少神偷妻

    巨星恶少神偷妻

    “轻一点。”“别弄那里。”“重一点……重一点啊!”“喂!按个肩膀你敢不敢不叫的那么浮想联翩!”大明星娱乐圈的那些事儿,请个神偷做助理好处多多,一百块买不了吃亏,一百块买不了上当。把助理当祖宗一样供着,给她叫外卖,给她当司机,给她当床伴!“我饿了。”“自己叫外卖!”“你是我助理,你给我去找吃的。”“懒得动”“那你去隔壁化妆间把导演刚买的一包吃的偷来!”"
  • 太上之心

    太上之心

    二十年前,当今邪帝凭一颗“不死魔心”君临天下。二十年后,“不染凡心”出世,九州大地再起浩劫。小凡本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自幼随师傅漂泊红尘,而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却因为体内凡心的觉醒,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求道,拜神,寻仙,诛魔,当他登顶九州回首遥望,才发现原来他所寻找的,一直都是那颗初心。
  • 我是体育生:一个85后小学教师的青春往事(南瓜屋故事)

    我是体育生:一个85后小学教师的青春往事(南瓜屋故事)

    故事主要描写了高中三年我作为体育生的学习与训练生活,那些不为外人所知、属于体育生的独特记忆慢慢从我脑海中流出,奔跑的岁月、跳跃的青春、伏案苦读佝偻的腰板……记忆伴着教练当年的哨音苏醒,那些青春的脸庞渐渐清晰。那是一段被汗水浇灌的岁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段艰苦而美好的岁月。
  • 探金

    探金

    明天启五年,东林、宦党相争之际,京城突生奇案——两乞丐携一枚匪夷所思的巨大马蹄金进京,为锦衣卫所擒,让一个地处云南深山之中的绝大金矿现于世间。东厂旗主、大太监魏忠贤密谋私吞此矿,暗派锦衣卫校尉梁正、卫剑锋、赛青等人秘密前往云南探金,就此掀开了一场黑暗无边的血雨腥风。自此后,上至王相朝臣、下到贩夫走卒,无论绿林侠士、忠良之后,亦或锦衣校尉、东厂恶番,卷入此案者皆被远在天边的无尽宝藏拖入不见底的深渊洪流,从此命不由己,定数难逃。
  • 心灵卷(文摘小说精品)

    心灵卷(文摘小说精品)

    百篇美文,百种人生态度,蕴涵了大师们感悟自然,体验人生的情愫。阅读本书,流连于名家名作中,体味亲人的爱,朋友的关怀,使干涸的心灵得以滋润,枯萎的生命得以激越。共赏隽永不朽的作品,透过名家笔触,感受唯美。翻开本书的那一瞬间将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享受阅读之乐、感知之乐、人生之乐。所选文章篇篇脍炙人口,堪称人类语言文字之杰作。
  • 爱你一路到边关

    爱你一路到边关

    父亲获罪抄家流放,席牧遥从千金小姐一夜沦为平民,原定婚约也被废,青梅竹马被分隔天南地北,还有流放路上的明枪暗箭,前路坎坷,牧遥究竟如何逆袭?
  • 穆子礼探案全集之死亡酒店

    穆子礼探案全集之死亡酒店

    一个酒店内,离奇死亡三人,警方没有任何线索,只能以自杀结案。无意中,一所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穆子礼得知这个消息,受人所托开始了侦查工作,但是随着案件的不断深入,整个案件的复杂性和难度远远超出他的能力范围……神秘电话、意外爆炸、富二代的车祸、老酒中的秘密、超级保险柜等等一系列的难题让穆子礼陷入了一场黑恶势力的斗争中,高官的老谋深算与教授的冷静分析哪个更能胜出呢……
  • 王爷,想入妃妃

    王爷,想入妃妃

    姜琬琰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和亲的这条道路。更没想过自己会嫁给这个酒肉之徒敬王爷。可是她嫁了!苏穆清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变成政治利益牺牲品。更没想过自己会娶一个富甲一方的长公主。可是他娶了!
  • 史上最强霸主

    史上最强霸主

    这是一块充满神秘、暴力、血腥和战乱的大陆。近三百年的混战不休让整个东大陆秩序崩坏,四分五裂,内有流寇作乱,外有异族环伺,小国征伐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更有神秘力量暗中涌动,悄然壮大,每每出现,遍地尸骸,宛若地狱。就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乱象丛生之际,一个名为李元的小家伙,出生在西北显赫世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