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9100000002

第2章 印度佛教的创立 演变和外传(1)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也是产生最早的世界宗教。它长期以来主要在亚洲地区流传,19世纪末,开始传入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据有关统计,它现在约拥有3.3亿信徒。

§§§第一节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和早期佛教

一、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历史背景

相传约在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生活和创立佛教的年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思想交替和宗教生活盛行的时代。

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间,原居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向东进入印度恒河流域定居,对原来的土著居民实行压迫和剥削,土著居民绝大多数沦为种族奴隶。到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也发展了商品经济,出现了比较大的城市,如王舍城、舍卫城、波罗奈城等。据佛典记载,当时从恒河流域的上游到下游(即中印度一带)还建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16个大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国和西北边的萨罗国。迦毗罗卫国是居于东北方的一个小贵族政治共和国。由于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攻伐与兼并,在释迦牟尼晚年时,该国为萨罗国琉璃王所并吞。

当时印度各国通行种姓制度。“种姓”是梵文Varna(瓦尔纳)的意译,也译作“族姓”。“瓦尔纳”原是颜色、肤色的意思。“雅利安人”肤色白,土著居民肤色黑。雅利安人从种族上把自己和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区别为“雅利阿”和“达萨”两个瓦尔纳(种姓)。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雅利阿种姓占统治地位,而达萨种姓则居于被统治的地位。这两个瓦尔纳是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不准外人参与的社会等级集团,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后来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雅利阿内部又派生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加上达萨,即第四级种姓“首陀罗”,共为四个“种姓”,也就是社会的四个等级。第一级婆罗门,即僧侣。自认为是创造宇宙的主宰“梵天”(天神)的代表,地位最高贵、最显要。当时的印度,凡决定国家大事乃至家庭生活,都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这些仪式必须由婆罗门来主持,否则就不合法。婆罗门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第二级刹帝利,即武士。担任国王和文武官职,掌握政治和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僧侣是祭司贵族,武士是军事贵族。这两级都是不事生产的贵族奴隶主阶级。第三级吠舍,是农民、牧人、手工业者和商人,负有缴纳租税和服徭役的义务,多数是被剥削阶级。第四级首陀罗,是奴隶、杂工和仆役,他们要替主人耕牧、从事家务劳动,没有任何权利,备受压迫和剥削,社会地位极低。以上四个种姓的界限分明,壁垒森严,他们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职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都不相同,而且是世代相承的。

释迦牟尼的时代,随着国家机器的加强,刹帝利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他们对婆罗门的特权,日益表示不满,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支持各种非婆罗门思潮。工商业主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财富积累的增加,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对政治权力也产生了强烈的要求。当时奴隶们也通过逃亡、破坏水利工程和谋杀奴隶主等种种方式,与奴隶主进行斗争。这些社会力量的形成、发展,削弱了婆罗门势力在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各方面的控制。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反映到思想领域,推动了代表各个阶级利益的思潮的产生、流行。当时对于社会和人生问题,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不同见解。据佛典记载,当时佛教以外的思想体系或宗教派别,即所谓“外道”,就有96种。归结起来,主要是两大对抗思潮,即婆罗门的守旧思潮和沙门(修道人)的革新思潮。

婆罗门教是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它以《吠陀》为天书,奉之为神圣的经典。尊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是所谓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的。它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宣扬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世界、个人的灵魂与宇宙的灵魂,都综合在这个统一体中。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并没有内在的实体,内在的实体属于“神我”——大梵,这是永恒不变的无始无终的真实存在,人的灵魂是这个存在的一部分。婆罗门教宣称社会上四大种姓都是“梵”生出来的:“梵”从口里生出婆罗门,从肩上生出刹帝利,从脐处生出吠舍,从脚下生出首陀罗。因此社会上的人也就理所当然地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它还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迷信观念,认为人的灵魂不灭,而转世的形态又取决于此生是否按婆罗门教教义行事。如果虔诚奉行婆罗门教,死后可投生天界;相反,就会变为畜生,甚至下地狱。并强调只有属于前三个种姓的人才有信仰宗教、祭祀鬼神和死后灵魂升天的资格,而首陀罗则根本没有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利,自然死后也更谈不上灵魂升天了。这就是说,首陀罗不论是在社会生活上,还是在宗教生活上都是没有出路的。

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教派,著名的如耆那教,信奉业报轮回、灵魂解脱、苦行主义和清净与染污的伦理学说。此教认为,人的现世命运是由前世的“业”(思想、言论、行为)决定的,为此就要通过宗教的修持,使灵魂获得解脱。灵魂是无所不在的,是半物质性的实体,和其所依附的形体相当,并随体积的增长而增长。灵魂的解脱,也就是道德的清净。道德上的染污,是由不洁净的微细物质从皮肤毛孔中进入灵魂内部所引起的,而要获得道德上的清净,就必须堵塞进入不净物质的孔道,以使灵魂最后证得“涅槃”,获得解脱。为此,耆那教又反对祭祀,而主张严守戒律,并提出了五条戒律: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此外还提倡诸如绝食、身卧钉床、日晒、火烤、投岩、拔发、熏鼻等苦行,以为这也是解脱的道路。再如顺世论,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唯物论学派,它反对梵天的存在,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独立长存的元素是地、水、火、风(“四大”),人和世界都由四大合成。人死后复归于四大,否定灵魂的存在。它认为人生的幸福不在天堂,也不在下世,而在今生。强调人生的目的在于满足肉体的各种欲望,即以求得快乐为满足。它主张种姓平等,反对轮回、业报、祭祀、苦行。这种学说是对婆罗门教最激烈的批判和反对。还有一种直观主义学派,此派对一切问题都持相对主义立场,都不作决定说。例如,对于有无来世,有无果报,他们认为,说有就有,说无就无,也可说亦有亦无,还可说非有非无,由此人们称之为难以捉摸的如泥鳅的学说。此派主张踏实的修定,以获得真正的智慧。此外,还有学说相近似的三家,一是“七元素”说,认为人身由地、水、火、风、苦、乐和灵魂(命)七种元素所构成,七种元素一离散,人也就死亡。元素并不由其他东西所创生,也不创生别的东西。元素是永存的。二是“命定论”说,认为人生的一切都受命运的支配,个人的意志是无能为力的,伦理道德是毫无意义的,修行是无用的,业报是根本不存在的。三是“偶然论”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无因无缘的,因此主张纵欲。这是一种伦理的怀疑论、宗教的否定论。以上这些学说的具体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反对婆罗门教的政治、思想统治则是一致的。

这就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社会、政治、思想、宗教的背景和环境。

二、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和早期佛教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因是古印度释迦族人,故又称为释迦牟尼。“牟尼”,是明珠,喻为圣人。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成道后,称为佛陀,略称为佛。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悟者。按照佛教的说法,佛是一个“正觉、等觉、无上觉”三觉圆满的人。也就是说,佛不但自己大彻大悟,也帮助众生获得觉悟,而且这种自觉觉他的行持,已达到无可比拟的程度。

释迦牟尼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在不同的佛教典籍中有着不同的记载。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前486年,与我国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前面提到,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出生7日后,生母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姨母摩诃波阇提为净饭王继后。幼年时的释迦牟尼就是由姨母抚育的。释迦牟尼相貌端庄,天资颖悟,父亲净饭王对他寄予极大的期望。特别是当时迦毗罗卫国处于萨罗和摩揭陀两大强国之间,受到萨罗国的严重威胁,处境险恶艰难。净饭王希望儿子能继续统治,摆脱强邻的侵犯。于是从各个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精心的培养,期待他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转轮王”,即统治天下的大皇帝。在净饭王的悉心关怀下,释迦牟尼不仅向婆罗门学者学习文学与算学,还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成为学识广博、思想渊默、能文能武、智勇兼备的人,被立为“太子”。但是,释迦牟尼本人后来并不想成为父亲所期望的转轮王,不愿做政治上的统治者,而是争取在学术思想上有所建树,于是他出家跟人学习,最后构成了独特的学说体系,创立了佛教。

佛教典籍还对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作了具体的说明。据说,在他14岁时,一次外出郊游,看见农夫在炎炎烈日下,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低头耕田,十分可怜。牛的颈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打,以至皮破血流;田里翻出的小虫,被飞来的小鸟争着啄食,而耕田的人全然没有顾及生命之可贵。他猛然感悟到,原来世间是何等残酷,生命又是何等悲惨啊!后来他又不断见到步履维艰、老态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痛苦万状的病人,以及失去生命、尸体僵硬的死人,更是感到不快、厌恶和可怕,感到人身的痛苦和悲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就促使他苦苦地思索这样的问题: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何在?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和出路又是什么?但是从前学过的各种道理都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于是他深深地陷入了无限的惶惑、感伤、烦恼、痛苦之中。后来他又遇见一个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了出家修道可以解脱生老病死的道理,便由此萌生了出家修道的念头。净饭王坚决反对释迦牟尼出家,为了断绝他的出家念头,在他16岁时就替他娶了邻国公主、表妹耶输陀罗,后来生了一子即罗。净饭王还为释迦牟尼建造了豪华壮丽的“寒、暑、温”三时宫殿,为他提供尽情享乐的物质条件。父王还经常苦心劝阻,要儿子放弃出家修道的打算。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没能动摇他出家修道的决心。就在29岁时,释迦牟尼毅然抛弃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儿,剃除须发,到深山旷野参访明师,修持学道,以求解脱人生的痛苦。

相传,释迦牟尼出家后,在摩揭陀一带寻师访道。他曾拜当时的宗教导师阿罗逻·迦罗摩和优陀伽·罗摩子为师,他接受了导师们关于信仰和行为的一般观念,如修习禅定和按宗教纪律(“毗奈耶”)生活,但是认为他们的教义内容并不适当,后来就辞别而去,到处漫游。他决定专心实行最严格的苦行,也就是通过采取自我克制的方法,谋求获得觉悟和解脱。他开始实行一系列可怕的修持方法,如逐渐减少食物,直至每日食一谷一麦,或七天吃一顿饭。他吃种子和草,有时甚至是食用粪便度日。他穿粗毛织成的布衣,或用鹿皮、树皮等做成的刺激皮肤的衣服。他拔除须发,连续站立,卧于荆棘、鹿粪、牛粪上面。他不洗除污秽,形同枯木一般。他还常到墓地,和腐烂尸体睡在一起。如此自找苦吃,折磨自己,前后六年,坚持不懈,结果身形消瘦、濒临死亡,仍然徒劳无获,不仅没有产生觉悟,也没有解开世界之谜。释迦牟尼领悟到苦行无益:自己已达到了自我克制的极限,仍无所得。于是他重新思索另一条获得知识、求得解脱的道路。他回忆起青年时代,有一次坐在树下,进入了所谓禅定境界,获得身心的愉悦,觉得这是一种觉悟之道。静坐沉思,要有强壮的体力;要有体力,就必须进食。他的想法和观念改变了以后,就到尼连禅河去沐浴,洗净了六年的积垢,并接受了牧女奉献鹿奶的供养。日后经过调养身体,恢复了元气和精力,就到附近的荜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向东结跏趺坐(即双足交盘而坐),端身正念,发大誓愿,宁愿血液干涸,身体腐烂,如不成佛,决不起座。据说经过七天七夜(有说49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在内心出现了一个越升越高的精神境界:超越自身的视力和听力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心如平镜,一切烦恼全部消除,各种疑惑全都澄清,豁然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一个业报和转生的体系,把握了真理,成就了正觉,获得了解脱。这是他35岁那年的事。从此以后,人们就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称为佛,以表彰他是一个真正大彻大悟的觉者、智者。后来皈依他的信徒,又尊称他为“世尊”,意思是具足众多功德,能利益世间,于世独尊。

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以后,就开始宣扬自己的学说,他发誓要在黑暗的世间捶响不朽之鼓,济度众生。此后45年中席不暇暖地到处奔走,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以摩揭陀、萨罗、拔沙三国为中心,有25年在萨罗首都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也经常住在摩揭陀首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东到瞻波,西到摩偷罗,宣道的范围相当广泛。所到之处,他很少参加政治和世间生活。一心讲道,教导弟子。他善于从农牧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选取譬喻,来阐明教义。他也十分重视组织僧团,建立寺院。到了80岁高龄,在末罗国的拘尸那加城外的娑罗双树林逝世,亦即涅槃。相传,释迦牟尼尸体火化后的遗骨(“舍利”),为8个国家的国王所抢分,被视为圣物而受到崇拜。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活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宣传自己的教法,二是建立僧伽生活制度。

释迦牟尼教法的主旨,在于阐发人生的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寂灭,以及寂灭痛苦的方法,其要点是:

(一)痛苦说

同类推荐
  •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共10章,于1942年冬至1945年秋作于黄梅,脱稿则在三十四年秋。本书是一本宗教哲学论著。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作者在本书里说“我选择阿赖耶识做题目,却是从我的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我欢喜赞叹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赖耶识的教义,觉得印度圣贤求真理的习惯与欧西学人一般是向外物出发,中国儒家则是向内,前者的方法是论理,后者的方法等于“诗言志”。究其极儒佛应是一致,所谓殊途而同归,欧西哲学无论唯心与唯物却始终是门外汉未能见真。”
  • 人间万事

    人间万事

    一部哲学通俗读物。本书是星云大师撰写的专栏文集。书中探讨了包括人情、人性、人心的善恶好坏等社会问题,对家庭、社会、世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总体讲是运用佛教的理念、智慧破解人生各种困厄。
  •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即心是佛。佛心是什么?佛心就是佛的一切,或者说是佛的精神、要旨。佛心并不仅存于寺院中,更存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佛心是放下,佛心是宽容,佛心是智慧,佛心是无欲,佛心是平常心,佛心是慈悲,佛心是力量,佛心是随缘。每一章下均设若干节内容,每一节下分“佛陀格言”、“佛学故事”、“佛心领悟”、“佛心慧语”、“佛林百科”等板块内容。本书通俗易懂,抛开了那些令平常人难以读懂的佛学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佛法本平常”这个主题,使读者可以无障碍地理解佛理、感受佛法。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人间万相,怀一颗佛心去做人做事,你就是佛。
  • 佛教与青年

    佛教与青年

    《佛教与青年》谈论佛教青年的成功立业之道,如何做一个出家人,青年僧伽的十无思想和十有思想,青年的力,菩萨的心,佛教青年的生涯规划,参加佛学夏令营的意义,工作与身心的和谐等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热门推荐
  • Smoke Bellew

    Smoke Belle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都市迪斯科

    都市迪斯科

    欧阳秋对儿子欧阳满仓不满意一辈子了。用欧阳满仓的话说,他几乎是从娘肚子里爬出来,欧阳秋就没有看上过他。他今生做得唯一一件让欧阳秋满意的事儿,也就是他后来找曹红波做了老伴儿。
  • 一个人与他的铁道旅行人生

    一个人与他的铁道旅行人生

    “每逢开启新的旅程,手握通往远方的车票,自我与位置世界的羁绊,是驱使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 第一最贱系统

    第一最贱系统

    穿越重生十八年之后好不容易氪金氪到一个系统!结果是泡面系统?连给的技能都不正经!人家可是正经人好不好!为了弥补遗憾,又多了一个系统!结果是吃货系统!我吃你妹啊!人家可是穷人,吃不起啊!好吧,那再来个放屁系统如何?告非!王宇发现自己得到系统之后的生活好像越来越混乱,怎么剧情一切都不按照套路来啊!我把你们当正常人,你们自己却要当傻子,是你们飘了还是我提不动刀了?
  • 夫君太倾城之绝色狂妖

    夫君太倾城之绝色狂妖

    愿用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她,洛平安,本体为红桔梗的万年花妖。本生活在现代,却被降妖师连手封印在历史的某个异空间里。回到历史,她又如何继续她对他的千般爱恋。他:“女人,滚开。”她:“想要恢复法力就乖乖听话。”他:“你想怎样?”她微微一勾唇,轻笑:“吻我。”他:“混蛋,你休想~!!!”
  • 和你漫步宇宙

    和你漫步宇宙

    2015年,PUBG赛事上,China战区杀出一匹黑马——pluto,电竞史上第一位职业女选手。2016年,pluto拿下PUBG亚洲单人赛的亚锦冠军。同年,成为PUBG天梯榜第一人。亚赛过后,pluto退出PUBG赛事,毅然宣布退役。震惊了亚洲电竞圈。两年过后,电竞圈冒出了一个新起之秀——Cr,带着K战队闯向世界巅峰时,隐退的神话重回电竞。在后来的世界采访会上,记者问Cr,是不是实现了电竞梦,淡漠清冷的少年摇摇头,对着镜头缓缓道:“对于Cr来说,他的梦想不是电竞,只是心中的一片星辰,心之所往。”“你即是荣耀。”——pluto“不,我只是你的charon.”——Cr(本文纯属虚构属于架空世界)
  • 长夜将行

    长夜将行

    一对情侣,不慎死于车祸,本该从此消失在世间,却不曾想,二人竟在另外一个世界苏醒过来,拥有了不同的身份,天赋和阵营归属......
  • 最受你喜爱的200篇散文(智慧背囊)

    最受你喜爱的200篇散文(智慧背囊)

    《智慧背囊》系列丛书包含有亲情故事、友情故事、情感故事、心灵鸡汤、哲理故事、成长故事等,囊括青少年成长阶段所必然经历的各个历程,从生活到学习,从内心到情感。这本《最让你情绪放松的心灵鸡汤(5A畅销版)》是该系列中的一册,作者是李继勇。《最让你情绪放松的心灵鸡汤(5A畅销版)》收录了《轮椅上的小提琴家》、《坐以待毙的地主》等故事。
  • 面具下的神明

    面具下的神明

    世间人类千千万,七情六欲、信仰各不相同,秉持着这些信仰而诞生、切依赖着信仰存活的神明也有千千万副面孔。戴上象征着真身的面具,他们是神明;而如果没有了神格,他或许就是身边擦肩而过的某人!非邑以人类的身份继承了爷爷的神格,本只是为了寻找亲人的下落,却渐渐发现神明的世界并不单纯。因为要开炉炼器炼丹,还要风花雪月,更要斗神除妖!
  • 绘芳录

    绘芳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