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9100000035

第35章 佛教与中国伦理(3)

佛教所赖以生存的中国专制社会,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命脉的。它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为前提、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农民是男耕女织,共谋衣食,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又从事手工业生产,产品主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交换。和这种经济相适应,宗法制度便成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制制度的特征是,以同宗的血缘关系、同乡的地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形成尊卑贵贱判然有序的宗族系统。地主阶级利用共同姓氏、共同直系祖先、共同宗庙、共同墓地等传统习俗,通过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合一的专制宗法家族组织。宗法制度派生出宗法思想。宗法家族组织系统提倡把孝顺父母、养亲事亲、儿子绝对服从父亲、尊敬祖宗作为伦理道德行为的根本轨范。“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成为中国专制社会家族伦理的轴心,成为维持家族组织结构和维护专制秩序的重要杠杆。

为了适应中国专制宗法制度,为了调和出家修行和在家孝亲的矛盾,佛教通过有关学者翻译佛教经典,撰写文章和专论,编造佛经(所谓伪经),注疏《盂兰盆经》,举行盂兰盆会,乃至举办“俗讲”等,大力宣扬孝道论。

上面讲到的《牟子理惑论》就着力调和出家与孝亲的矛盾,强调两者的一致性。三国时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也着意突出孝的重要性,谓布施诸圣贤“不如孝事其亲”(《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把“孝亲”置于“布施”之上。东晋士族孙绰,信奉佛教,作《喻道论》宣扬佛教僧侣出家修行是更高的孝行。文章说:“父隆则子贵,子贵则父尊。故孝之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弘明集》卷3)认为孝行主要不在养亲事亲,而是要荣亲耀祖。佛教僧侣离亲出家,传教修道,给父母带来极大的尊严和荣耀,是无上的孝行。这是从宗教价值尺度出发所作的道德判断,给人以一种虚幻的尊严和荣耀。明代佛教四大师之一智旭,也撰《孝闻说》、《广孝序》等文章,大力宣传孝道,说“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灵峰宗论》卷四之二《孝闻说》),“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灵峰宗论》卷七之一《题至孝回春传》),把孝看作讲出世间法的佛教的根本宗旨,以强调和儒家道德的一致性。

佛教学者阐述孝道的重要著作是契嵩的《孝论》(参见《镡津文集》卷3《辅教篇下》),共12章,这是佛教关于孝的最系统、最全面的著作,是对以往佛教学者论孝的新的总结。《孝论·叙》中说:“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虽然其说不甚著明于天下。”为了使佛教关于孝的学说彰明于天下,作者“发明吾圣人大孝之奥理密意”,以“会夫儒者之说”。契嵩着重从四个方面去会通佛教与儒家的孝论,宣扬戒孝合一说。

第一,孝是“天经地义”。“夫道也者,神用之本也;师也者,教诰之本也;父母者,形生之本也。是三者,天下之大本也。”(《孝论·孝本章第二》)父母是每个人得以形生的大本,是天下“三本”之一。因此报答父母的大恩,孝顺父母是天下的根本道理。“天地与孝同理”,“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论·原孝章第三》)。孝是天经地义的,是人们的普遍德行。这是从天地的根本法则和报答父母的内在自觉去论证孝行,与儒家所讲的服从强制义务的孝有所不同,是对儒家的孝的理论补充。

第二,孝、戒、善合一。“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孝论·明孝章第一》)佛教的大戒以孝为先。又说:“夫五戒有孝之蕴。”(《孝论·戒孝章第七》)戒中又有孝。“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孝论·必孝章第五》)圣人的善行以孝为端。又说:“孝出于善。”(《孝论·孝出章第八》)孝出于善心,善中有孝。又说:“戒也者,众善之所以生也。”(《孝论·明孝章第一》)由此可以说,戒、孝、善三者合而为一,孝就是佛教的戒,是佛教徒所必须遵守的道德,甚至是成佛的根本。

第三,笃孝、修戒是为求福、养亲。“今夫天下欲福不若笃孝,笃孝不若修戒。”(《孝论·戒孝章第七》)“律制佛子,必减其衣盂之资,以养父母。”(《孝论·孝行章第一一》)要想修福,不如行孝,行孝不如持戒。就是说,持戒、行孝是为了修福。出家僧人还应节衣缩食,以赡养父母。

第四,三年心丧。对父母的哀丧,儒家的主张是三年斩衰丧服,印度佛教则不主张在亲人去世后,身着孝服,悲泣流泪。契嵩加以折中,认为僧人的父母去世,不宜穿普通的丧服,僧人之大布即是出家丧服,粗布做的袈裟即为出家人之丧服。又说:“三年必心丧,静居修我法,赞父母之冥。”(《孝论·终孝章第一二》)所谓心丧,是古代老师死后,弟子不穿丧服,只在心里悼念。契嵩认为,僧人的父母去世,要以心服丧,静居修法,以帮助父母修造冥福。

总之,契嵩认为佛教的戒和儒家的孝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佛教的孝超过也就是高于儒家的孝,佛教也比其他各种流派更重视、更尊崇孝。

中国佛教学者一方面撰写文章阐发孝道,另一方面直接编造专门讲孝的佛经,制造经典根据,以提高论据的权威性。如《父母恩重经》,约于唐初叶写成。经中描写了一般庶民的母子深情,叙说父母的恩和儿子的孝养,强调父母孕育之恩当报,提倡造经烧香,请佛礼拜,供养三宝,饮食众僧,为父母造福。此经是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儒家名教的刺激和影响而作,同时又成为辅助儒家教化一般庶民的伦理道德读物。《父母恩重经》流传既广又久,出现各种异本,有的还加上插图,如父母恩重变文、父母恩重俗文、父母恩重变相图等,影响极为深远。又如《梵网经》,也称《菩萨戒本》,题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该经卷下宣扬“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提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强调要对父母、师长、僧人尽诚顺命,并将孝与戒配合起来,说孝就是戒。《梵网经》在中国佛教思想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为了显示对孝道的重视,佛教还把人们的孝行和佛事活动结合起来,竭力在民间造成奉行孝道的气氛。印度佛教《盂兰盆经》(西晋竺法护译)被中国佛教学者称为“佛教孝经”,其内容是讲释迦牟尼弟子目连入地狱救拔饿鬼身的母亲的故事,突出体现了孝道精神,适合于中国的风尚。唐以来中国佛教学者纷纷注疏,著名的有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二卷,疏中特别强调释迦牟尼出家和目连出家,都是为救济父母。《盂兰盆经》说: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中国佛教依照这种说法,为拔救双亲乃至七世父母,而举行盂兰盆会。这是长期来中国佛教每年举行的最大节日之一,也是深受古代民间欢迎的一种法会,自唐宋以来广泛流行。与此相呼应,目连入地狱救母的故事,也缀成文学、绘画、戏剧等,进行形象化的宣传,如目连变文、目连变相图、入地狱图和目连戏等,都广泛地渗透到都市和乡村,在维系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宗法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佛性论与修养法

中国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本性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的。佛教人性论的形态表现为佛性论,它反映出和中国固有的人性学说的联系与区别。中国佛教各派还纷纷提出去恶从善、修行成佛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宋以来儒家道德的修养方法有着直接的启示作用。

一、佛性论

中国先秦以来许多重要思想家所讲的人性,主要是探讨人类异于即优于禽兽的特殊属性,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优于禽兽的性质。佛教所讲的佛性的“性”,不是性质的意思,而是“界”的意思,也叫“佛界”。“界”有“因”,即质因、因素的意思。佛性是讲众生成佛的根据、条件。两者的角度、出发点不同,范围也不同。人性论以人为本位,佛性论则以包括人、神、鬼、畜生等在内的所谓一切众生为本位。但两者也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人性论主要是讲人性的善恶,讲成就圣贤,佛性论的内容十分广泛,就佛性的意义来说,既指心性(包括人的本心、本性),也指悟解万物的真实智慧,还和境、理相通,而指事物的本质、本性和宇宙万物的本体、本原。但佛性论也讲本性的善恶,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此外,中国佛教虽然也讲众生,甚至讲草木的佛性问题,但讲众生主要还是就人来讲的。因此中国佛教学者的佛性论蕴涵了人性论,或者在一定意义上说,佛性论就是人性论。

佛性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理论的重心,也是隋唐重要佛教宗派的基本理论。中国佛教学者在佛性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分歧和争论是:一切众生是否都有佛性?“一阐提”有没有佛性,能不能成佛?古印度是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的社会,反映在佛教理论上,虽然大乘佛教一般地是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但也有主张一阐提人没有佛性的。大乘佛教有宗就主张有一种“无性有情”的人不能成佛。这种反对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理论,不仅削弱了佛教自身对广大劳苦大众的吸引力,而且也和中国儒家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在精神上相背离,不能适应专制统治阶级强化思想统治的需要。所以,在东晋宋之际,著名佛教学者竺道生就高唱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也能成佛。后来天台、华严、禅诸宗也主张人人都能成佛,而玄奘、窥基等则因受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影响,仍坚持有一种人不能成佛,这也就影响了它的进一步流传。中国佛教的人人都能成佛的主张,为佛教的伦理道德教化提供了依据,也与儒家的圣人观相呼应。

中国儒家的人性善恶观念的影响,使得某些中国佛教学者也从善恶方面讲佛性。如天台宗人讲性具有一切真实相状,认为在佛和一切众生心中善恶净染是无所不具的。性是先天具有的,有善有恶;修习是后天的行为,也有善有恶。佛因为有性恶,而现地狱之身。一阐提因为不断性善,所以也能修善成佛。又如五代宋之际法眼宗著名僧人延寿,还进一步把先天具有的性和后天行为的修分为善恶两种:

若以性善性恶凡圣不移,诸佛不断性恶,能现地狱之身;阐提不断性善,常具佛果之体。若以修善修恶就事即殊,因果不同,愚智有别。修一念善,远阶觉地;起一念恶,长没苦轮。(《万善同归集》卷中)

同类推荐
  • 新时期宗教工作与管理

    新时期宗教工作与管理

    面对新时期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形势、新变化和宗教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提高做好宗教工作的能力,本书从学习党的宗教理论政策知识和做好宗教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宗教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处理复杂宗教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书还强调要做好农村宗教工作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宣传教育,依法打击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
  •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收集了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如瑞法师2008、2009年博客上的文章,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集了如瑞法师一些零散的文章,包括对母亲的思念、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对身边景物的描写等。下篇收集了如瑞法师对《净行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的讲解,《净行品》是生活的祈祷文,通过通俗易懂地解读,如瑞法师教大家用心体悟其中的胜妙功德,并付之于行,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中。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热门推荐
  • 魔镯奇缘

    魔镯奇缘

    你想象不到的,这里都有!十八年前洛家兄妹出生时天空曾出现奇异星光,有人预言兄妹俩的生命将终结在18岁。十八年后,兄妹偶得一只神秘的古镯!从此,妹妹洛雨开始踏上传奇之旅!这里,有魔法技能点满的神秘男凯斯,有精通剑术的糙汉子阿诺,还有神秘莫测的冥王……探索?揭秘?异世界的奇妙旅程开始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沧海

    沧海

    云沧海的出生,就是为了延续身为巫族命定天女的姐姐的性命,每年月晕之日,以体内三成血喂进姐姐口内,压制天女体内的作祟邪魔。而沧海因此,需长年住在阴冷的巫山之颠,以食香兰草延续生命,待生命力恢复旺盛时,又是献血时……周而往复,十五年过去。云家次女的血治百病之说风传天下,使之成为各族尽相争夺目标。世人对云沧海的掠夺,皆因可治百病的血液……
  • 艾瓦隆大陆的扫把星

    艾瓦隆大陆的扫把星

    对于教会来说,无神论者,是一群极端狂妄的家伙。神是不允许这些丧心病狂的家伙存在于世的。所以,如果发现,就要倾尽一切将其灭杀。对于凡人而言,无神论者是一群非常神秘,奇怪却又极端强大,甚至敢公然挑战神明的强者。对于歌颂自由的佣兵,博学的魔法师而言,无神论者,那是一群为了驱逐黑暗,为了给世间带来真正的光明和温暖的伟大前辈。
  • 甜蜜来袭:总裁大人的小娇妻

    甜蜜来袭:总裁大人的小娇妻

    新婚之夜,嫁的人,竟然是个残废哑巴!逃不得躲不过,最后却是一场又一场的阴谋与欺骗。“陆铭,我们离婚吧。”她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你已经是我的人了,还想逃?”
  • 总裁壁咚小萌妻

    总裁壁咚小萌妻

    颜雪以为他会成为自己的姐夫,却不想成为了自己的丈夫。婚后的她小心翼翼,不敢出现一点失误。只是婚姻的小船还是说翻就翻了。“上天给你最大的恩赐就是让你拥有了这张脸,就算这样,你也不配拥有我的孩子。”鲜血染红了颜雪洁白的连衣裙。“那我就毁了这个恩赐。”修眉笔落,鲜红淋漓,她带着一脸的伤痕和心痛离开。两年后。“慕总,我们认识吗?你这样盯着我看就不怕你的妻子吃醋吗?”慕峄一把握住眼前女人的手:“我的妻子跑了,不过我现在已经追回来了。
  • 给人生加点宽心

    给人生加点宽心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一生看似短暂,却总会遭遇各种风风雨雨,碰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或平步青云,或一败涂地,或万人拥护,或被人误解,或称霸一方,或遭人陷害,或享尽荣华,或身陷囹圄……不管我们如何挣扎,也不管我们想不想要,人世间的一切喜乐悲伤总是如期而至扑面而来。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保持一个平静恬淡的心态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给人生加点宽心》给人生加点宽心,便可以脱离无边的苦恼,拥抱长久的幸福。
  • 教学生懂得感恩的17堂课

    教学生懂得感恩的17堂课

    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生活。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教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帮助他人,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学会包容,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才会明白事理,更快的长大,才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大祭官

    大祭官

    “二伯~~求求您,回头再看我一眼,求您再看我一眼呐——”谷壁,来回撞击着女子撕心裂肺的呼喊。山谷之上,背身的男人热泪纵横,湿眼眸动,闻声,他闭了眼,决绝的纹丝不动。“二伯~~求您,让我再看您一眼吧,求您了……”闭眼的男人,依旧不为所动。“这一世,我终究是该来,却也来错了……”女子万念俱灰,朝前方冰堑走去……(哪怕一生仅写一本书,也不会将“大祭官”变成坑!!)
  • 跨越时空只为见到你

    跨越时空只为见到你

    一场车祸后,莫云淑阴差阳错的穿越进了另一个时空,在这个时空里,她的老公由老干部秦正阳变成了该死的傅温纶!穿越这件事已经让她难以置信,更让她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居然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