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9100000050

第50章 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2)

(4)传习和融汇过程中语言和思维差异引起的变化。中国佛教的来源,基本上是依靠传译和讲习印度佛教经论为媒介的。中国僧人在获得印度佛教典籍后,还要学习研究,加以融会贯通。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中国的汉语特点和思维特点也就直接影响到对印度佛教的理解和接受,从而引起佛教学说的种种变化。中国的语言和思维,一方面限制了佛教思想的传播,但另一方面,又吸收和融化了这种外来思想,从而创造了新型的中国式佛教词汇。例如,印度佛教“如性”这一概念,其含义是“如实在那样”,而中国因无固定的词与之完全相当,就迻译为“本无”,后来更译为“真如”,视为派生万物的本原,这与印度梵文原意和佛教思想就相距很远了。外来佛教经过中文翻译的传播,而被消融于古代汉语的思维形式中,某些印度佛教的本来面貌也就消失了。鸠摩罗什已经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他说:“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高僧传》卷2《鸠摩罗什传》)其实,这种改变也是一种创造,是综括了中国和印度两种相异的思想而形成的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思想又不完全相同于印度思想的学说,从而开创了一种近乎新的思想境界。

§§§第二节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综观中国佛教的特点,重要的有调和性、融摄性和简易性等。

一、调和性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虽然和中国固有的宗教信仰、王权思想、儒家和道家学说,有分歧、矛盾、冲突和斗争,但主要是采取调和的立场,而且,除了隋唐时代情况有所不同外,大体上一直是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附庸地位。所谓中国佛教的调和性,是指对佛教外部的不同思想甚至不同观点的妥协、依从、迎合、附会,自然更包括对某些类似或一致的观点的赞同、推崇、吸取和融合。佛教对外部思想的调和,基本上是和中国古代社会思潮的变化相适应的,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不同的重点。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依附于道士、方术,可以说是佛、道调和的时期。在秦汉之际,中国盛行神仙方术。秦始皇和汉武帝都笃信不死之药可求,神仙可致。这种宗教信仰的社会影响十分广泛、深远。佛教初传,佛被中国人视为和中国传统信仰的天帝、神仙一般,佛教被认为不过是九十六种道术之一,是求神祈福的祠祀。此时佛教禅学的一套修行功夫,也被认为是和道家的“食气”、“导气”、“守一”等养生养神的长生不死的方术相通,并依附于黄老道学和神仙方术获得传播。为了在中国立足,扩大影响,一些前来传教的外国僧人都重视学习中国的方术信仰和谶纬迷信,作为传教的方便手法,如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安世高“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高僧传》卷1《安清传》),昙柯迦罗“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该综”(同上书,《昙柯迦罗传》)。这都是佛教争取中国群众信仰所必需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佛教学者通过翻译或编辑佛经,还尽力把佛教与儒家思想调和起来,会通儒、佛。如安世高在翻译佛经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调整译文,以免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相冲突。他译的《尸迦罗越六方礼经》1卷,“六方”,指亲子、兄弟、师徒、夫妇、主从、亲属朋友的伦理关系。原书意思是,双方平等自由,如主从关系,主人敬重奴仆,奴仆爱护主人,但在安世高的翻译中就被删节了,以和中国社会的奴仆绝对服从主人的风尚相一致。又如三国时译经家康僧会辑录有关佛经成《六度集经》,宣扬佛教的最高原则是“为天牧民,当以仁道”。所谓“仁道”就是国安民富,君主不利己残民,民无饥寒,四境安宁。他还用佛教的“诸行无常”、“因果报应”的教义说服国君信仰佛教,推行“仁道”。这个“仁道”,实质上和孟子的“仁政”是同样的社会政治理想。康僧会把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当做佛教的最高原则,并把佛教出世主义用来为推行儒家治世安民之道服务,鲜明地体现了佛教的调和色彩,也表现了佛教适应、配合中国专制统治的政治倾向。

前文已经指出,《牟子理惑论》一书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固有文化对外来佛教的迎拒情景,反映了当时中国佛教知识分子对外来佛教的理解,是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记录。此书的基本立场是儒、佛、道三家调和会通,消解对立。作者论述著作的因由说,“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玩《五经》为琴簧”,创三教可以并立的先声。此书在论述三教关系时,大力高扬佛理,竭力为佛教辩护。有趣的是,它在阐述佛教学说时,又常援引儒、道思想来解佛。如说:

“何谓之为道?道何类也?”牟子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

印度早期佛教讲的“道”,原指方法,并非老庄所讲的万物本原。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称为“涅槃”,是指消除烦恼、超脱生死的解脱境界。道家的“无为”,如老子是指“绝圣弃智”,清虚自然,与佛教的所谓“涅槃”并不是一码事,以“无为”来译解“涅槃”,不免凿枘,但这是时代使然,而且也正是中国化佛教的表现。《牟子理惑论》还竭力以佛教教义去迎合儒家思想,宣扬佛教的戒律与中国“古之典礼无异”,认为佛教的善恶标准是和儒家的伦理规范相一致的。《牟子理惑论》认为佛教和道家、儒家的基本思想相一致,但对原始道教和神仙家持批判态度,认为一个人要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不可能的,这又反映了佛教和道教的根本分歧。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顿然兴起,相应地中国佛教学者也摆脱了以往视佛教为一种道术的观念,转而用玄学家的眼光看待佛教,认识到佛教是包含义理,即讲哲学的宗教。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此时佛教流传的主要学说般若学与玄学调和起来了。当时出现的“格义”就是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范畴,特别是老庄哲学的名词、概念、范畴比附般若学经典的名词、概念、范畴,如康法朗和竺法雅就创造了连类比附、以章句是务的格义方法。这种纯以中国传统学术观念译解佛经的方法,反映了佛学对玄学的依附。至于“六家七宗”——关于般若性空理论的不同派别,就是直接受到魏晋玄学不同流派的思想影响的一种结果。魏晋玄学的中心问题,是探讨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而般若学的理论核心也是阐发万物的空有问题,两者主题近似。“六家七宗”正是中国佛教学者以玄学的不同观点去理解、阐明般若学理论而形成的学说。其中有些佛教学者还带有浓厚的清谈色彩,如即色宗代表人物支道林,生平爱好养马养鹤、赋诗写字,富有当时名士的风趣,并深得名士的推崇。

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在提倡各种佛教学说时,十分自觉地把佛教和中国固有的宗教观念以及儒家思想全面地调和起来。印度早期佛教在灵魂观念方面是含混的、矛盾的,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地吸取了中国的灵魂不灭的观念,也吸收了“元气”说,以宣扬“神不灭”论。如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卷8《察微王经》说:“魂灵与元气相合,终而复始,轮转无际,信有生死殃福所趣。”《牟子理惑论》在肯定鬼神观念时也说:“魂神固不灭矣,但身在朽烂耳。”慧远更是专门撰写《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的论文,系统地阐发“神不灭”论。他特别注意引用中国古代的唯心主义观点,如引文子称黄帝讲的话:“形有靡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变无穷”(《文子·守朴》)来论证,也用薪火之喻来说明形尽神不灭。这都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慧远宣扬“神不灭”论是为因果报应说作论证。因果报应是佛教在民间影响极大的思想,慧远结合中国固有的听天由命的“天命论”来宣扬:“倚伏之契,定于在昔,冥符告命,潜相回换。故今祸福之气,交谢于六府,善恶之报,舛互而两行。”(《三报论》)强调因果报应是必然的、不可逃脱的。慧远还把儒家礼教与因果报应沟通起来,说:

因亲以教爱,使民知其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民知其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实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爵赏,便悦而后动。此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沙门不敬王者论》)

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的道理的。由此慧远还直接地提出“佛儒合明”论,“内外之道,可合而明”(同上),“苟会之有宗,则百家同致”(《与隐士刘遗民等书》),更鲜明地体现了调和色彩。

社会的现实需要,还直接推动中国佛教学者依据中国的固有思想而提出创造性的佛教理论。晋宋之际,门阀士族等级统治益趋强化,社会极端不平等,人们关心成佛是否也有等级区别的问题。竺道生在大本《涅槃经》没有传入的情况下,孤明先发,首唱“一阐提亦可成佛”。后来大本《涅槃经》传来,果然证明了这一命题。竺道生的新论是基于成佛在于悟“理”的思想,并认为一切众生本有佛性,“一阐提”自然不能例外。这正是中国佛家的“穷理尽性”和“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启迪的结果。竺道生还直接用“穷理尽性”来解说《法华经》的无量义定:“穷理尽性,谓无量义定。”(《妙法莲华经疏》)至于竺道生的“入理言思”、“得意忘象”、“忘筌取鱼”的思维方法,则更是来自道家和玄学。在竺道生的佛教理论中含藏着中国儒、道的重要思想。

南朝梁武帝在年轻时深受儒家学说的陶冶,初信道教,旋又舍道归佛,后来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唯一试图将佛教国教化的皇帝。他虽带头崇奉佛教,但是又提出三教同源说,谓老子、周公、孔子都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如来和老子、孔子是师徒关系,儒家和道教都来源于佛教。他宣传儒、道是求世间的善,不能像佛教那样使人成为出世的佛,但求世间的善也是重要的。他把佛教比作黑夜里的月亮,把儒、道比作众星,三者既有高下区别,又互相烘托,交相辉映。有时他又把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同称为“三圣”。梁武帝十分重视儒家思想的作用,亲自讲论儒家的典籍。他作《孝思赋》,鼓吹忠孝两全的儒家思想,建“大敬爱寺”,以报父母之恩,还以儒家的典籍如《祭义》、《礼运》、《乐记》作为捍卫佛教神不灭论的武器。实际上,梁武帝虽以佛教为三教之首,但他讲的佛教是带儒化色彩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著名学者也热衷于调和佛教与儒家的关系。如晋代著名文学家孙绰曾作专论,以名僧比当时名士,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他直接把儒、佛沟通等同起来,说:“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差外内名耳。”(《弘明集》卷3《喻道论》)“周、孔救弊、佛教明其本耳。”(《弘明集》卷3《喻道论》)晋宋之际的大诗人谢灵运,笃信佛教,他继承竺道生的思想,作《辨宗论》。所谓“辨宗”,就是讨论成佛或作圣的宗极之道。儒家多认为圣人不可能达到,也难以通过学习达到,而佛教则认为佛是可以达到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渐进)达到的。谢灵运去佛教的渐进说,取佛教的能成佛说,去儒家的不能达到圣人说,取儒家的一下子悟到宇宙的最究竟道理的观点,调和儒、佛,进一步宣传体认不可分的本体和顿悟成佛的主张。再如南朝颜之推作《颜氏家训》,其中《归心篇》宣扬“内外两教,本为一体”,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仁义五常相符,以强化世俗伦理纲常。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纷纷创立,竞标异彩,是中国佛教的鼎盛阶段。佛教宗派约可分为两类:一类基本上是继承印度佛教原型,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甚少,因而思想也很少变化,如吉藏创立的三论宗、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的唯识宗、善无畏和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创立的密宗。三论宗继承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学说,宣扬非有非空的双重否定的思维方式。唯识宗以烦琐分析为特征,它还一味恪守印度佛典的教条,硬是坚持有一类人不能成佛的主张。这两宗都因不适应中国当时现实的需要,懂得的人越来越少,近于无形中断。密宗的一套,尤其是乐空不二的密法,与儒家伦理思想直接抵触,而被限制传播,只是在中国西藏地区获得流行。另一类是结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宗派中国化色彩很浓,禅宗尤为突出。净土宗系继承印度佛典的思想而创立,但在印度没有立宗,所以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派。这四个宗派,尤其是前三个宗派,可以说是隋唐佛教的主流、中国化佛教的主体,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天台宗自辟蹊径,独造家风,其特点是标榜方便法门,借以调和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从而创立中、印思想相结合的思想体系。《法华经·方便品》说:

舍利弗!云何名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知见”,是指佛的智慧,见解。意思是,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间,目的就是为了教化(开、示、悟、入)众生,使众生都能具备“佛知见”成为佛。天台宗人由此推论佛教经典都是方便圆通,是教化众生成就佛果的手段。他们以方便法门为借口,竭力调和印度佛教和中国儒、道思想。天台宗的先驱者慧思从佛教立场出发,把神仙迷信纳入佛教。他在《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中表示,希望“成就五通神仙”,说:

我今入山修习苦行,忏悔破戒障道重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忏悔。为护法故,求长寿命。不愿生天及余趣,愿诸贤圣佐助我得灵芝草及神丹,疗治重病除饥渴。常得经行修诸禅,愿得深山寂静处,足神丹药修此愿。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

发愿入山修行,取得灵芝和内丹,成为神仙,再成为佛。把成仙视为成佛的必经步骤。天台宗人还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法也纳入自己的止观学说中,如智说:“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敬,经久即多有所治。”(《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湛然说:“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食可长生;太阴之精名曰钩吻,入口则死。……金丹者,圆法也,初发心时成佛大仙,准龙树法飞金为丹。”(《止观辅行传弘决》)可见,天台宗是颇富道教意义的宗派。天台宗还把止观学说和儒家人性论调和起来,如湛然说:“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始终心要》)一切众生先天具有中、真(空)和俗(假)三谛的“性德”。由此进而把佛教止观法门说成类似儒家的穷理尽性、恢复人的本性的理论学说和实践功夫。

同类推荐
  •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宋至清中期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宋代佛教。两宋社会与佛教、临济宗的理论与实践、云门宗的理论与实践、曹洞宗的理论与实践、华严和天台的“中兴”、律宗与净土信仰、佛教艺术新风貌。二、辽金佛教。辽代社会与佛教、辽代寺塔建筑艺术、金代社会与佛教、金代佛教艺术概况。三、西夏佛教。西夏社会与佛教、佛教政策和管理制度、僧众管理与寺庙、佛教宗派和藏传佛教、佛教艺术。四、元代佛教。元代社会与佛教,元代教门简况,临济宗及其禅学演变,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五、明代佛教。明代社会与佛教,明代初中期佛教,明代后期佛教(上),明代后期佛教(下),明代佛教文化艺术。六、清代前中期佛教。佛教政策与管理措施,禅宗诸派及其演变,教门诸派、律宗与净土信仰,寺院组织管理制度,三类重要法事。
  • 降伏其心(上册)

    降伏其心(上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成功的条件:禅心

    成功的条件:禅心

    本书分为处事之要、预备未来、工作之要、理想的实现等四卷,从创业谈起,对职业能力需要加强学习,职场经营的获胜秘诀,以及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大器,全书立足生活实践的问题,又探寻解决困难的途径。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热门推荐
  • 娱文至上

    娱文至上

    林正熙一个万年单身狗……为了脱单泡妞,他专门学了不少的歌和乐器……最终还是只有吃狗粮的份……却没有想到他穿越到平行世界……在这里他靠之前所学的东西在这个世界大展拳脚……他能成功脱单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平民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平民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我们的一切都是单薄而苍白的,我们自南而北,再由北向南,走了不少的路,见青山妩媚,绿水潺潺,听过风言风语,见过袖手旁观。或长或短的话,或长或短的人生。人间不值得,可人生值得。
  • 欢畅大领主

    欢畅大领主

    流氓祭祀方凯,带领着一群暴力的兽人,在万古的沙场征战天下!进入奇幻的世界!叙说兽人的传奇!……五百人超级书友交流群;72442088
  • 村长和他的助手们

    村长和他的助手们

    村虽然是村民们居住的一个小单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有着无数的大小事,关系着一村人的命运。张振生被推选上村长后,历经了风风雨雨,到处是悬崖峭壁,深渊险壑,他能踏平了前进路上的沟沟坎坎,使村子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吗?
  • 穿书成大佬的白月光

    穿书成大佬的白月光

    穿书后,白染兮就成了某大佬的心尖宠,每天被宠的脸红心跳!白染兮:“薄璟衍,你今天特别讨厌!”薄璟衍:“老婆,我又做错了什么?”白染兮:“讨人喜欢和百看不厌!嘻嘻…”薄璟衍:……这世上,满满的都是套路啊!
  • 文玩天下

    文玩天下

    推荐大家看这本书用起点app,在那上面可以看到插图,每一张都是很用心制作的。 杨平是一个喜欢文玩的平凡男人,心里装满了丰满的梦想。但是骨感的现实让他不得不寄情与那些文玩,籽料,核桃,手串。。。。。。奇遇会改变一个妻管严的生活吗?惊艳的相遇你问过我弱小的腰子吗?到底是要超越李超人还是老老实实先超过楼下的李超市呢。这是个问题。文玩,按字面儿上的意思就是有文化的玩,玩的有文化底蕴,实际上是古代文人文房清供的延伸品,小玩如和田翡翠,核桃菩提,象牙犀角,手钏把件等等,体积再大点儿,提笼遛狗,花鸟鱼虫,草缸造景,家具摆件等等,再大点儿,自行车,摩托车,越野酷跑?
  • 我做末世做游戏测试员

    我做末世做游戏测试员

    这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穿越到五百年以后,被捕捉进游戏里面,测试游戏难度的事儿。虽然穿越进了末世,但幸运的是陆仁有一个金手指,茨木,玉藻前,萤草~拯救末世,从我做起~
  • 龟龄老人邱

    龟龄老人邱

    李约热本名吴小刚,主要作品有《涂满油漆的村庄》《青牛》《李壮回家》等,作品曾获《小说选刊》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现供职于广西文学杂志社,系“八桂学者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创作岗”团队成员。邱一声是我们野马镇年纪最长的老人,70岁的时候,他的儿子阿牛跌河死了,从那时起他开始失忆。野马镇的人喜欢跟他对话,他们问他今年高寿,他永远都这么回答:今年70。他因长命而受人尊敬。他不知道自己的岁数,他的岁数,由像我这样衣食无忧,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惦记着。他每活过一年,我就在心里说,邱一声又长了一岁。
  • 我在八零当药商

    我在八零当药商

    一场爆炸让温旎穿越到了八十年代,成了一朵可怜兮兮的苦菜花。极品亲人,奇葩夫家,辣鸡前任,温旎根本没在怕。看她拳打渣男,脚踢白莲花,挥着棒子揍极品一家!空间在手,吃喝不愁,没事种种人参灵芝,轻轻松松打天下。咦,这位陆大哥,你怎么成天围着她转悠?陆简苍一本正经:当初我撞了她,所以必须要对她负责。温旎无奈脸:我那是碰瓷。陆简苍一脸宠溺:我知道。温旎捂嘴偷笑:既然他非要负责,那她就给他一个机会吧。谁让他年轻有为颜值高,忠犬专一独宠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