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9100000070

第70章 儒佛人生价值观之比较(1)

一、人生价值观是儒佛思想的核心价

值是近代出现的名词,在古代中国与价值意义相当的词是“贵”(此据张岱年先生说,见《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载《学术月刊》,1985(7)。)。儒学和佛学虽无价值这个名词,但关于价值的思想学说,尤其是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学说,是十分丰富的。

人生价值观是价值观的基本类型和主要方面,在价值观中具有最突出的意义和最重要的地位。人生价值的含义是多层次的:第一,生命价值。人的生命是实有的,还是空无的,人的生命有没有实际意义?第二,人类价值。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有无价值?第三,人格价值。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有无价值?第四,理想价值,即最高价值。人的价值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怎样生活才有价值?如何成就生活的最高价值?这些就是人生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

儒学和佛学是几乎同时在公元前6至前5世纪产生的思想学说,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巨大成果。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碰撞、交涉、融合,又日益成为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儒学和佛学思想的核心都是人生价值观。儒学和佛学所探讨的对象都是人,都对人生价值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说明。儒家奠基人孔子创立仁学,其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的观点。所谓“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所谓“爱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自己要求成立和提高,也帮助别人成立和提高。孔子强调“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在战国时代,儒家分化出不同的学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发挥孔子的“仁”的学说,提出“性善”论。孟子还强调“义”,所谓“义”,是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荀子讲仁、义、礼,并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所谓“礼”,是指行为规范和政治制度。十分明显,先秦时代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主要是关于人、人的价值问题。此后,儒家一直继承这个心脉,在不同历史时期阐发了各种各样的人生价值理论。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见于人生的痛苦,为求解脱而创立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和“三法印”。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人生的苦难和解脱苦难的办法。“四谛”是苦、集、灭、道。“苦”指受逼迫苦恼的意思,主要指人有生死轮回的苦恼;“集”指人们贪瞋愚痴的行为能感召未来的生死苦果;“灭”指灭尽因果报应,解脱生死,达到涅槃寂灭境界;“道”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三法印”是:“诸行无常”,世界万物变化无常;“诸法无我”,世界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起,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涅槃寂静”,佛教徒经过修行,断尽烦恼痛苦,超脱生死轮回,达到寂灭解脱的境界。“四谛”和“三法印”都是从缘起思想出发,阐发现实世界和现实人生的痛苦和造成痛苦的原因,解除痛苦的途径和目标。原始佛教是解脱道,是一套解脱人生苦难的说教。虽然后来佛教又不断形成新的派别,但“四谛”、“三法印”这一套人生解脱之道是始终坚持的,而且一直是佛教各派思想的重心所在。

从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内核来看,考察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主要内容都是人生哲学,是对现实人生在宇宙和社会之中的价值作出种种判断,指出提高人生价值和完满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道路、方法,是在古代中国和印度大地上产生的各具不同特色的人生哲学体系。儒学和佛学都着重研究人生价值,但由于地理、历史、社会和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价值学说。显然,对于东方这两大人生价值体系进行比较是有重要意义的。

儒佛人生价值观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汉代以来,儒学被定于一尊,儒家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统治思想。儒家的肯定人生价值,强调道德价值的重要,对于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发展起过非常巨大的作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实际上,儒家的人生价值观是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导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获得了广泛的流传,盛极一时。它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业报轮回、因果报应、吃素念经、修持成佛的人生解脱之道深入人心,在民间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在藏、蒙古、傣等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成为人人恪守的人生信条;在汉族地区,其影响虽不及儒家,但超过了道家和道教。佛家的人生价值观与儒家不同,但适应了社会上某些有失落感、孤独感的人群的需要,从而又可作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人生价值观的补充。儒佛两家人生价值观既斗争、冲突,又统一、融合,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儒佛人生价值观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来说,对它们的思想进行比较,也是十分必要的。

儒家和佛教都流传两千多年,内部派别众多,对于人生价值的具体学说并不相同,本文只选取两家的最基本、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比较,对两家的内部分歧和枝末观点则略而不论。

二、儒佛人生价值观之异

儒佛两家的人生观表现出现实主义与出世主义的鲜明对立。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表现为一系列的差异,尤其是在对待人的地位、生命、生活、理想、生死等问题上,都有着相异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对于人的地位高下看法的不同

关于人的地位,包括两个方面,即人在宇宙中和社会中的地位,也就是关于人类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问题。

1.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儒佛对于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所取的参照系很不相同。儒家是就与其他“物”尤其是一般动物的比较而论人在天地间的意义。佛教则主要就“佛”而言人在世间的地位。儒家创始人孔子区别了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强调人不能与鸟兽同群,只能与人合群并应努力改善人群的生活。孟子强调人之性与其他动物之性不同,人性的特点是有道德意识。孔孟都认为人高于一般动物,关于这点,荀子讲得更加明确。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王制》)宇宙万物有水火、草木、禽兽和人类四个层次。人比其他物都高贵,因为人有“义”,即有道德规范。《周易·系辞下》称人为“三才”之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才”是本始、基本的意思,人和天地合成宇宙万物的根本,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董仲舒发挥《易传》的观点,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他从天地人三者分工配合的角度,强调人能成就礼乐,是高于万物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邵雍、朱熹等人也都肯定人有高于禽兽的价值,在宇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邵雍喜欢谈“数”,说一个人的价值等于一兆物的价值,最为卓越。可以说,儒家学者都是肯定人在宇宙中的优越地位的。

佛教有其特殊的宇宙结构论,它把宇宙间有情识的生命体分为四圣、六凡,即两类十等。第一类是佛、菩萨、缘觉、声闻,称为四种“圣者”;第二类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称为“六凡”、“六道”,也称为“凡夫众生”。从佛教对人的地位的排列来看,人与佛等相比有凡、圣本质的区别,是分别居住在两个世界的生类。四圣是超越生死、获得了解脱的,六凡则陷于生死轮回流转之中,没有解脱。人若不信佛教,就将在六道中轮回转生,永远不得解脱。包括人类在内的六凡,地位是低的。但是,人类在六凡中处于第二等次,地位又是比较高的。佛教学说毕竟是以人类为主要对象,以觉悟人群为主要目的,这样它又经常强调人类的优胜,“人生难得”。佛典云:“何故人道名摩沙(译为意)?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立世阿毗昙论》)人类聪明,富有智慧,容易成就佛道。有的佛典还认为人道胜于天道,如《大毗婆沙论》说:“能寂静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故契经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法苑珠林》卷5)天过于享乐,忆念也差,又不会修行,人则勇猛精进,长于忆念,又能坚持修行,在这些方面都超过了天。在六凡中,佛教对人寄予希望最大。人的地位在一般动物之上,在天之下,但在不少方面人又高于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佛教把人与畜生等同归于“众生”以及人在六道中轮回的说法,遭到儒家的反对。南朝宋代学者何承天根据“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批判佛教说:“夫两仪既立,帝王参之,宇中莫尊焉。……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安得与夫飞沈蠉蠕并为众生哉?……至于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达生论》)何氏强调不应把人与一般动物同等看待,人也没有来生来世。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问题,儒家排除了佛教中佛高于人的虚构,批评佛教把人与一般动物同等看待的观点。但需要说明的是,佛教一方面把人与一般动物并列为“众生”,另一方面又认为一般动物愚蠢,难以修行,肯定人是高于一般动物的。

2.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每个人作为人类中的一分子,是否具有价值?这是关于人格价值的问题。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儒家主要是从群体观念和等级观念出发去阐述的。儒家认为,社会是人群组合而成的集合体,每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生存、发展,群体高于个体,个体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群体内部是有不同等级区别的,每个人只有恪守分位,才能维系群体的稳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孔子主张君臣父子的等级隶属关系,孟子更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把社会人际关系分为五个层次,不同身份的人具有不同的义务,并且相应地有一套严密的等级规范,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同时,儒家从群体观念出发,又强调要“爱人”、“博爱”,更高的要求是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再者,儒家一方面主张人的等级差别,一方面又肯定每个人的固有的价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肯定一般平民具有独立意志、人格。孟子更提出“良贵”观念(张岱年先生首先阐述孟子的这一思想。),明确肯定人的价值。他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孟子·告子上》)“人人有贵于己者”,是指“良贵”,即人自有的价值。

佛教对于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有其独特的看法,它从众生平等的观念出发,强调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反对婆罗门的四种姓(四种姓指古印度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不可改变和“婆罗门”至上的观点,主张“四姓平等”:一是在出家修行和僧伽内部实行平等,即所有人不问其出身如何都有权出家学道加入僧团,而且在僧团内部不管原来种姓高低,都是平等的。二是业报轮回方面的平等,即不管种姓、出身、职业的高低,都根据自身的业报决定生死轮回。三是成就正果方面的平等,所有人在成就正果的机会、条件方面也都是平等的。后来,虽然有的佛教派别主张有一种人没有善根种子,不能成佛,但是多数派别都反对这种说法,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的根据。

儒家肯定群体观念和人的自我价值是很正确的,它所主张的“爱人”说、“博爱”说也有积极的意义。至于儒家宣扬等级观念,则与人的自我价值相悖,是应当批判的。佛教反对在现实人群中区分等级,这是它的合理之处。但它所主张的平等主要是宗教意义上的平等,而且以追求超越社会、进入彼岸世界为目的,这与儒家的现实主义人生价值观相比,又显示出它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对于人的生命——空有观点的对立儒

佛两家对于人的生命的看法也是对立的。儒家认为人是生物,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重要地位。所以,儒家一般主张“保生命”,“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主张无谓的牺牲。据《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表示出孔子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视。孟子也说过“生,我所欲也”的话。同时,孔孟都持这样的观点: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都应重视,但两者相比较,道德价值最为重要。所以,孔子有“杀身成仁”之说,孟子有“舍生取义”之语。后来宋明理学家又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论,表现出强调道德价值、忽视生命价值的倾向。针对宋明理学家忽视生命价值的偏颇,王夫之提出“珍生”之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周易外传》卷3)人是生物,人应当珍视自己的生命,反对鄙视自己的身体。王夫之一方面充分肯定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强调人的生活只有合乎道义才真正有价值,在必要时也应当舍生取义。这是比较全面的观点。

佛教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产物,原先是发光的气体,没有物质性的固定形态,后来因为在世界上食用香土和植物,逐渐形成粗糙的物质身体,并有了肤色和性别的区别。同时,佛教又认为人是没有实体的,是空的,称为“人无我”(人空)。为什么人是空无实体呢?因为人是由五蕴(五蕴指构成人的五种类别——色、受、想、行、识。)假和合而成,所以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我(主宰、灵魂)。佛教的“人无我”说,具有反对婆罗门教的宇宙间存在最高主宰和灵魂不灭说的积极意义,但是它的人空学说又不免导致否定生命价值,视人体为“臭皮囊”,是污秽之物,不值得珍视;人只是在能修持佛法的意义上才被重视,人应当努力修持,超越生死,转凡为圣,成就佛果,进入另一境界。应当说,儒家对于人的生命价值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佛教虽然在反对永恒的主宰和灵魂方面是合理的,但是它毕竟贬低了人的生命价值,这是不足取的。

(三)对于人的生活——苦乐感受的悬殊

同类推荐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贝德士中国基督教史著述选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贝德士中国基督教史著述选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美国宣教士贝德士在南京沦陷,数十万同胞遭到日寇屠戮时,毅然担负起保护难民的工作,不少中国人在他的救援下保全了生命。本书编选自他的书信集、笔记等,是研究中国教会史、近代史的重要文献。
  • 《清真释疑》研究

    《清真释疑》研究

    《清真释疑》是回族先贤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者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资料来源,以儒生们最熟悉的语言为工具,以比较、描述和批判为主要方法,用问答形式解答了大约20个问题,内容涉及宗教信仰、宗教功修、饮食习惯、衣着与仪表等。《〈清真释疑〉研究》对《清真释疑》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著述原因、论述方法以及版本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原著进行了点校、对原文进行了分段、断句、标点和今译;对一些人名、地名、书名以及生词做了注释;对作者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补充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疏漏,纠正了一些学术错误,第一次将《清真释疑》这部清代文献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世俗之乐是骗局:中观大师谈人性

    世俗之乐是骗局:中观大师谈人性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热门推荐
  • 灵气复苏时代的小道士

    灵气复苏时代的小道士

    灵气复苏,天地大变。月星浮现千米巨爪,火星浮现千米巨眼。死去的太阳再度活了过来,将要离去。来自宇宙深处的灵气之海带来的域外物种!空间之门洞开,异界文明浮现!数不清的异兽...无尽的恶鬼.....信仰真神为神而战的异域神国....有真仙镇压的王朝....一只手便可镇压天地的圣人...无圣的复苏世界,因一场灵气复苏,翩翩起舞。裙:205182099只有作者君一个人,好惨...
  • 霸爱王爷妖媚妃

    霸爱王爷妖媚妃

    她叫许玥玥,一个现代恐龙级别的女生,男友的抛弃让她深受打击,为了美丽,她喝下了那杯貌似可乐的液体,醒来的时候,她已经回到了六百年前,马上就要嫁作他人妇。他是京城最风流的王爷,他妻妾成群。----------------------------------------------------------------------第一卷王妃(简介)她穿越到六百年前,她成了丞相府的二小姐独孤灵兮,她要嫁的人是京城有名的多情郎,用情不专的四王爷谷若风。成亲的当天晚上,她想逃跑,不料被他逮个正着,他有着俊美不凡的面孔,他却那般的霸道,强行索走她的初吻。他有兄弟五个,各有特点,而三王爷谷若雨却有个怪癖。他恨她,她不知原因,他几次把她送给三王爷。幸好英雄救美的事情发生在她的身上,她才免于凌辱,终于保全了她。她生气,她恨他的粗暴,她讨厌他的种种行为,想要报复他,她从冷月阁带出冷妃秦小影,本想戏弄一番谷若风,不料被他揭穿。她见了名义上的姐姐,才弄清了所有的事实,他恨她,折磨她,是为了另外一个女人。她想要回二十一世纪,就必须找到“玉琼血石”。在得知“玉琼血石”在风雷居的时候,她夜探风雷居,不料他怀里却抱着一个神秘女子。她惊慌而逃,却中了他的暗器。他舍身帮她吸去毒液,他自己却中毒,她却全然不知。两人在猜疑与误会中过日子。他的母亲丽妃发现两人没有圆房,想方设法让两人走到一起。那一夜,落红映入眼帘,他的心好痛、好痛。爱情没有走到尽头,一个神秘女子又出现,这段穿越时空的爱恋何去何从——--------------------------------------------------第二卷王爷(简介)丽妃的命令难违,为了玉琼血石,为了能回二十一世纪,她想办法要勾住他的心。他渐渐发现自己爱上了她,因为心里的矛盾重重,他选择的另一种方式来逃避,他想送她走,送她到昔日的情人身边。五王爷出面阻拦,他不听劝告。她在他的面前消失,他心痛不已,听到她失踪的消息,他更是痛苦万分。她的回归,只是一场骗局,让他更是气愤,他继续沉溺青楼,她继续阻止,不料血溅青楼,那一刻,他为了她,不顾一切。沈妃嫉妒她,将她骗入胭脂居,一场恶梦等待着她——妻妾的争斗,夫妻交手,谁对谁错?她的坚强,她的宽容,让她们深受感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公开的秘密

    公开的秘密

    在《公开的秘密》这八篇关于“秘密”的故事里,艾丽丝·门罗唤起了旧爱突然重生的毁灭性力量。忘情于书信欢爱的图书管理员、流连在荒野的孤女、破坏邻居家宅的女基督徒……门罗笔下的女子都有一个“秘密”,她们保持着与真相的模糊距离。《公开的秘密》曾获加拿大总督奖提名,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好书,并为门罗斩获了WH.史密斯文学奖,自此,门罗作品日益受到国际文坛广泛关注。
  • 快穿之星际流浪者

    快穿之星际流浪者

    叶柒:自古情深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当她把人踹下水:叶梓非板着脸,对着她“臭骂一顿”:“怎么可以当众这样做?”众人:?难道私底下就可以了?当假死后的某一天:车里的人降下了车窗,看了出来,这一看,原本冷漠的神情就僵住了。她也是好奇,听见了声音就看了过去。这一看,那脸怎么那么眼熟!看着那人眼神愈来愈暗,似要滴下墨来。“再见!”叶柒头也不回,上车启动,飞速逃离现场。身后传来的声音,熟悉而带着点沙哑:“站住!”当到了修真界:太平一脸你打死我也不可能的模样:“要杀要刮,我都不会松口的!”叶柒挑眉。两刻钟后......太平被拿走了自己的储物袋,连衣服也被扒得只留下一条裤子,瑟瑟发抖的蹲在一棵树下。“真的没有了。”眼中满是呆滞,声音带着颤抖,显然还是不能接受自己变成这样的事实。“杀人确实有损我的形象,我就勉为其难的放过你吧。”叶柒挂好“自己”的储物袋,大大方方的说。太平算是知道了叶柒是有多么的不要脸,难道抢劫光他的所有东西就不损她的形象了吗?但是,他,不敢说呀!可怜、弱小又无助。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剑唤无愁

    剑唤无愁

    “莫千愁,你后悔吗?”“从来都不后悔。诛杀叶斌沉,成立灭仙教,背井离乡等等,我都没有后悔过。”莫千愁抚摸了一下他的无愁剑,便再次出发了,“这里远不是我的目的。”
  • 洞玄灵宝自然斋仪

    洞玄灵宝自然斋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

    当一个人不再被人记忆,意味着彻底死亡;当一个群体不被记忆呢?麦客、漆匠、盗墓贼、风水先生、关帝庙里的老居士,社火、秦腔、庙会……这些人和事是乡村的魂,也是这个时代每一个“我们”的记忆。陕西楞娃马鹏波,用文字为故土立碑,为故乡招魂,以秦腔嘶吼: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
  • 安贞的奇幻旅行

    安贞的奇幻旅行

    一个杂志社的小编辑参加单位组织的漂流活动,发生意外,为我们带来一个奇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