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9100000077

第77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佛教作为异质文化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领域,成为古代儒、道、佛三大文化系统之一,并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哲学领域,佛教为中国古代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充实了新内容,作出了独特的理论思维贡献。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简要地论述佛教对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增添的新思想、新活力。

一、人的构成

佛教认为人是胎生的,由色(身体)、受(感受)、想(想象、表象)、行(意念、意志)、识(认识作用、意识)五蕴构成。蕴,积聚的意思。色指物质,就人来说即是身体。受、想、行、识同属于精神活动、心理现象。五蕴可归结为色(身)、心二法。佛教认为,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也可归纳为色、心二法,即物质与精神二类。色又由“四大”构成,四大指地、水、火、风,也即坚、湿、暖、动四种性能,是印度古代所说的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是聚集而成的大种,故称为“四大”。四大又分两类,就身体言称为“内四大”,就自然界言称为“外四大”。心,作为精神主体,具有主动的分别力和主宰的支配力,是虑知的根本,众生的慧命,真实的自我,成佛的关键。色(身)、心相比较而言,心在佛法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人的本质

佛教对人的生命本质所作的最根本的判断是“空”。如上所说,佛教认为人是五蕴积聚而有,是因缘和合而成,故此推论出,人本无实在的自性,是“无我”,也叫做“五蕴非有”,也就是“空”。展开一点说,就物质方面的身体来说,人的身体(色)是由四大和合而有,本无实性。四大不调,百病丛生;四大离散,身躯坏灭,这就是所谓的“四大皆空”。就精神方面的受、想、行、识来说,受、想、行、识也都是对境而生,是因缘和合而有,并非实有,是空。所以佛教认为,人的本质是五蕴非有,人是空的。

佛教的基础理论是缘起论,认为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和合体,是一种关系,也是一个过程,生灭是无常的,由此可说,一切事物都是无主宰、无实体、无自性的,也就是空。这也就是佛教的“缘起性空”的根本学说。空是佛教对一切事物本质的事实判断,也是对人的本质的事实判断。华严宗学者宗密在《原人论》中就说:“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无我人。”但是,在佛教内部对于心识是否实有也有不同的说法,如因果报应承受主体是空或是有,就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东晋南禅领袖慧远主张“形尽神不灭”论,而般若中观学者鸠摩罗什却持相反看法,主张“形神俱灭(空)”说。

三、人的本原

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生命究竟从何而来?什么是人的真正本原?这也是佛教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佛教“十二因缘”的教义认为,人是自身思想行为的产物,人的生命源于人的认识无知、思想糊涂(“无明”),人的生命流转起于无明。后来佛教瑜伽行派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一心”,主张“唯识所变”,从而把人的本原归结为“心”、“识”。在这种唯识思想基础上,中国佛教天台、华严、禅诸宗又以众生共同具有的真心(自心、本心)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也是人的真正本原。宗密在所著《原人论》中,批评儒、道主张的人类是由天地和元气产生,由虚无大道生成养育的学说,强调“本觉真心”才是人类的本原,也是人人都能成佛的内在的超越根据。

四、人的本性

人的本质是就整个生命性质而言,人的本性是指人心的本质、属性,主体意识的本来性质、品质。人心的本质是染的还是净的?迷的还是悟的?恶的还是善的?这是涉及众生成佛的基本问题,包含着心理学、人性论、道德论和认识论的多重内容和意义,是佛教人生哲学中内涵丰富、极富特色的部分。一般来说,印度佛教主张心性本净说,早期佛教基本上认为心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部派佛教的大众部也主张心性本来清净,认为烦恼虽能覆蔽、污染心性,但这是后天的客尘烦恼,不是心的本来性质。说一切有部则立心性净不净各异说。大乘佛教继承心性本净说,并与其他心性思想交融,以阐明成佛的可能性问题。中国佛教的主流则主张心性本觉说。本觉指本有的觉性、觉悟,心性本觉是说人的本性就具有智慧的德性、悟性,众生若能发心修持,唤醒觉性,就能转迷为悟,成就正果。自南朝以来,中国佛教主流还把觉性与佛性等同起来,大力阐扬佛性论,以论证众生成佛的超越根据。一些佛学大师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强调佛性为一切众生所共有。有些佛教宗派还就佛性是本有还是始有以及佛性的具体类别,作了不同的论述。天台宗还提出这样的学说:佛性既是客观的普遍原理,又是众生的普遍心灵,佛性是原理与心灵的合一。禅宗则在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基础上,提倡明心见性的顿悟成佛说。

五、人的定位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是一切宗教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迷悟、凡圣的不同,分别存在于十个界域(“十法界”)中。十法界从低到高,依次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十个类别、等级。前六类均处于迷妄的界域,是凡夫,称为“六凡”,后四类处于觉悟的界域,是圣者,称为“四圣”。前六界遍满痛苦,处于轮回转生的痛苦流转之中,即所谓的“六道轮回”。后四界则已远离烦恼和痛苦,超越了生死轮回。从十法界来看,人类属于凡夫,地位不高。但佛教又强调在六道轮回中,人身有如盲龟浮木,最为难得。佛教解释说,人是“止息”、“忍”的意思,在六道中真正能止息烦恼、意念,忍受痛苦生活的莫过于人。人又有记忆力强、勇猛精进、清净梵行三种殊胜,为其他五道众生所不及。人若能积善修福,就能升天,乃至由凡转圣。但人若恶习不改,续造恶业,也会下堕为畜生、饿鬼乃至入地狱受惩罚。可见,佛教认为,人是六道升沉的枢纽,是众生中最有可能成就佛道的。从这方面看,地位又不算低。

六、人生的价值

“苦”,在佛教中是指身心感受到逼迫而呈现的痛苦。佛教的原始出发点和根本思想是“一切皆苦”,认为众生对一切存在的普遍感受是苦,而对人自身的痛苦感受则尤为强烈。如,人的生、老、病、死就是每个人生命的普遍的苦相。又如,冤家对头,狭路相逢;相亲至爱,天各一方;求而不得,得而复失;等等,如此这般都是苦。佛教讲的苦虽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不外是身感之苦和心感之忧二类,而其间最深刻最无奈的苦是“无常苦”,是生命无常给人的精神带来的逼迫性、焦虑性的痛苦。世俗人认为的很多快乐,如古人说的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令人十分快乐。但是佛教认为,乐只是苦的特殊表现形式。为什么这样说呢?佛教认为,乐只是暂时的,乐的失去是更大的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人生有不测之风云、旦夕之祸福,包括世俗社会中的任何快乐都逃不脱“无常”二字的支配。由此,佛教认为苦的直接原因便是有“生”,生命是苦的开端和受苦的实体,没有生,便没有苦,人生的意义、价值是痛苦,要解脱痛苦就要“无生”,即超越生死轮回,进入佛国境界。

七、人生的法则

佛教还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的法则来阐释缘起论的道理,说明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强调世界万物都依因果法则而生灭变化。佛教把这种因果法则应用到伦理方面,则构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报应理论。佛教因果报应理论是把因果律、自然律、道德律结合起来以指导、规范、制约人的行为。佛教认为,因果报应是支配社会人生的铁律。

因果报应理论包含有“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说。“十二因缘”说是早期佛教极其重要的思想,是以十二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构成为一个系列,来说明生命从何而来,又往何处而去,生命为什么会轮回,又是如何轮回的。十二因果关系的条目是:(1)无明(无知),(2)行(意志),(3)识(认识),(4)名色(身心),(5)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认识机能),(6)触(接触),(7)受(感受),(8)爱(占有欲),(9)取(执著),(10)有(生命存在),(11)生(出生),(12)老死(衰老、死亡)。这十二项的因果关系是,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依次相推,由无明始,辗转而有生命的诞生,由生又引至老死;身体死后,从无明开始又重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就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轮回不已,苦不堪言。

佛教的业报理论,宣扬善恶的业因必有相应的苦乐果报。“业”,行为,一般又分为身、口、意,即行动、语言、意识“三业”;还分为“不共业”(个人的业)与“共业”(社会共同的业)二类。业作为因,必然招引果,由此业又由行为而成为一种产生作用的力量,这种由行为招引果的力量,称为“业力”。业报就是由业力而来的果报。业有善、恶、无记(中性)三种性质,善恶行为的业力必然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善恶不同的行为业力,决定了果报的不同性质和两种前途:来生上升或下堕,轮回流转或还灭解脱。佛教还依据有因必有果和果报自作自受等法则,提出了“三世因果”说,认为现世的贫富穷达是前世所造业的报应,而今生的行为亦必招感来世的罪福报应。

八、人生的觉悟

佛教是教人们解脱痛苦的宗教,它强调众生要从根本上拔除痛苦,求得幸福,就要由迷妄转为觉悟。佛作为十法界之首,就是觉悟了的人,是自觉、觉他、觉满的觉者。那么,什么是佛教所说的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就是彻底体验宇宙人生的真实,体悟最高的真理,表现最高的智慧。这最高真理就是缘起性空,就是空理,就是中道实相。佛教认为,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都无自性、无自体,因而是空。缘起就是空,这空也是“假名有”。若能了解空有不二,即合乎中道。而中道也就是实相,就是最高真理。中国佛教主流还把最高真理与人心本性结合起来,转而强调体知、觉悟心的本性,如禅宗就教人觉悟自性,顿悟成佛。

九、人生的理想

这里所讲的理想是指理想境界。佛教为了教人虔诚修持,觉悟成佛,还大力宣扬“涅槃”和“净土”等理念,作为人生的终极归宿和理想境界。所谓涅槃,其本义是熄灭烦恼、寂灭无染的境界,后来大乘佛教又赋予“常、乐、我、净”四种德性,“常”指恒久不变,“乐”指快乐幸福,“我”指自由自在,“净”指清净无染,佛教把涅槃境界描述为与现实痛苦世界截然相反的美好的理想王国。净土是菩萨、佛所居的清净无污染之地。净土有多种,重要的有弥勒菩萨居住的兜率天宫和阿弥陀佛居住的西方极乐净土等,特别是后者最为重要。据说这个净土位于我们所处的西方,中间要经过十万亿个佛国土才能到达。与西方净土等彼岸世界不同,中国佛教主流还提倡唯心净土观念,认为一切万有都是一心的开展,净土也是一心的呈现,强调信徒应该积极修行,心中有佛,创立心中的净土,建设内在的清净世界。

十、人生的修持

佛教还详尽地论述了众生提高觉悟、实现理想的途径和方法,确定个人修持的内容为“戒、定、慧”三学,后又扩充为菩萨行的“六度”。

三学是佛教徒必须修习的三种最基本学问。戒,是抑止邪恶,积习行善。戒条是规范佛教徒行为的规则,分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四等,依次进于完备阶段。如在家信徒所要遵守的五条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定是安定身心,止息念虑,集中精神。慧是如理思维,体悟真实,增长智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相对于三学而言,增加了布施、忍辱和精进三项。布施是以自身的财力、智力和体力去救助他人。忍辱是忍受各种痛苦,使身心安稳,以利于成就佛道。精进是勇猛勤策,毫不懈怠,努力上进。

从以上佛教人生哲学的内容来看,很多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者很少论及或几乎没有涉及的,古代佛教人生哲学丰富了中国人学和中国人生哲学的思想库藏,其理论贡献是重要的、巨大的。

首先是补缺作用。例如,佛教讲空,讲苦,虽然在理论上并不圆满,但是应当承认,它的确揭示了人的本质和人生的价值的一个方面,并且恰恰补充了中国古代固有哲学的空白。佛教有关死亡哲学的丰富内容,对中国古代重生哲学的补缺作用也是十分显然的。

其次是拓展作用。例如,佛教对心性问题从多方面进行了具体细微的论述,佛教对伦理道德的目标、准则、规范、机制等所作的相当圆满周密的论证和论述,拓展并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心性哲学和道德哲学。

再次是启示作用。例如,佛教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就整个理论框架来说是我们难以完全认同的,但它所包含的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和树立众生平等的观念,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又如,虽然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社会作用复杂多重,但是它作为维系人类社会秩序的一种原理(非指具体内涵),作为人们自觉实行道德规范的合理思想基础,是有重要意义的,这已为历史和现实生活所证明。

最后,佛教人生哲学适应了中国社会一部分人的精神需要,这是它之所以能融入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原因。这种适应性是否完全过时了呢?应当说还没有。佛教在民间社会的现实作用就说明了这一点。

同类推荐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宽容》讲述的就是“宽容”,以佛学与国学中涉及的饶恕、包容、谦让、忍耐为基础,告诉读者一个获得淡定、幸福人生最简单的诀窍: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知交遍天下,朋友之间不必事事计较;因为宽容,我们才能步步登高,胸怀的宽广决定了人生舞台的大小;因为宽容,我们才能家和万事兴,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可被私欲沾染;因为宽容,我们才能优雅行事,息事宁人总好过无事生非;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笑口常开,放下执念,收获的是一整片蓝天!
  • 修行在人间:精进

    修行在人间:精进

    本书分为调适生命之道、修行之道、君子之道、幸福之道等四卷,所谓“道”即指方法或道理之意,举凡人生各种场合的应对方法和思考理路多有涉及,如谈学习、谈生活、谈交际、谈家庭、谈修身养性等,将佛法见解与日常为人处世相融合,实用性颇强。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热门推荐
  • 单身有爱

    单身有爱

    钟文丽(女)的征婚启事说凡是来应征的每人奖励五千块钱,经过各种媒体的宣传立刻传遍大江南北,应征者络绎不绝,在这些应征人里,竟然有曾经抛弃过钟文丽的陆小康,经过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曲折故事,终于有情人成为眷属
  • 将王道

    将王道

    乱世沧桑,一世不过百岁长,或梦入高堂,或骨落尘扬。亦古人曰:男儿当如龙驹冲云霄,为将可驰疆场,为王可掌天下,但非其知晓者不明,威至荣身,将王于何归?落,了无尘迹,离,魂断夕阳…
  • 逆反星球

    逆反星球

    21世纪中期,环境问题成为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将大气层中多余的二氧化碳气体运送到木星的一个卫星木卫四上,以降低地球上的温室气体浓度。几年后,A国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核泄漏事故,领导建议契机在木卫四上建立垃圾基地,将核废料运到上面。这一次,飞船达到“木卫四”后突然失踪。紧接着人类遭到了来路不明的外星人的袭击。外星人派出人造地球人潜入地球,并使出植物病毒、太阳棱镜等一系列新式武器,人类危机重重!这些外星人究竟来自哪里?“人形呼吸机”指的是什么?一系列谜团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拯救地球的重任现在就交给你了!快翻开这本书,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逆转人类的未来吧!
  • 爱国爱民(上)

    爱国爱民(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我的罗茨矿兄弟

    我的罗茨矿兄弟

    那里有我的兄弟,一群罗茨铁矿的劳动者,我再次站在铁矿的办公楼前,是为了向他们致敬,了解矿山生活。那天已近黄昏,光线灰暗,空荡荡。罗茨铁矿距离昆明约110公里,地处云南禄丰县,气温稍高,空气中聚积的热情,透出无处可去的紧张,没有风,四野寂静,热气悬浮,时间停止。几排建于五十年前的灰色矮楼和红砖墙旧屋,卧在暮色中一声不响。落日在远山之后,余光将尽,昼夜交替前的神秘呼唤咔咔震动。睡在路旁柏树下的两条狗,一条黄毛,一条黑毛,迷迷糊糊。黄毛狗受惊动,耳朵竖起,站起来朝无人的小路前方跑远,瘦小的黑毛狗一跃而去,冲进暮气下坠的夜晚,消失不见。
  • 天漓

    天漓

    平凡的农家少年被迫踏入江湖,快意恩仇,腥风血雨,他将会在这片大陆书写怎样摄人心弦的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 别让不懂幽默害了你

    别让不懂幽默害了你

    幽默是人的能力、意志、个性、兴趣的综合体现。幽默是社交的调料,有了幽默,社交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幽默是引力强大的磁石,有了幽默,个人魅力无形增值,会把一颗颗散乱的心吸入它的磁场,让别人脸上绽开欢乐的笑容。本书用精彩的理论和有趣的故事,展示幽默的力量、揭示幽默的技巧,告诉读者幽默能使批评和反驳被对方接受,幽默能使长篇大论的演讲富有感染力,幽默能使人际关系变得融洽,幽默能使生活充满乐趣,启发读者了解幽默、认识幽默,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幽默这门艺术,说幽默话做幽默人,增进沟通,改善人际,促进工作,获得优质高效的人生。
  • 烟花之地又怎样

    烟花之地又怎样

    重活一世,夏栀无欲无求。知道有人为了让她活着拼命努力着,两世经历同一种惨痛的经历,她才想摆脱被伤害的命运,为什么不能强大起来,让这个世上没人能奈她何..
  • 温情圈套

    温情圈套

    他第一眼“碰”到她的眼睛时,心里就止不住怦然一跳。一双好厉害的眼睛啊,藏着一种魔鬼般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来自于它的亮丽,更来自于它的野趣。野趣,这两个字可谓有声有色。在大上海这座美女如云而美女们又都整齐划一似的追求肌肤如雪目光似水的城市里,想要从美眉的双眸里捕捉到几分久违了的荒野风情,实在是太难得了。她的名字也不同凡响,姓花,花木兰的花;名盈,热泪盈盈的盈。花盈,她的揽客方式也比其他女业务员们聪明十分。
  • 时光知罪

    时光知罪

    “你爱着他?”承堪捏住闵初瓷的手腕,仿佛他们之间有深仇大恨一般。他红着眼眶,布满血丝的眼再也不见深沉,他疲惫又偏执的咆哮道;“告诉我是不是?是不是,,,,”看见承堪因愤怒而充血变得粗红的脖子上狰狞的动脉和额头上暴露的青筋,闵初瓷有一瞬间觉得触目惊心。比起承堪疯狗式的狂躁,她平静的让人绝望,“是,从我决定勾引他的那一刻开始我已身处地狱,而我要做的是让他和那个老女人陪我一起永世不得超生。”闵初瓷再也不是闵初瓷,她一字一顿极声音的力道重的似铅球,及其冷血的说;“而—你—妄—想—阻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