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9100000077

第77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佛教作为异质文化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领域,成为古代儒、道、佛三大文化系统之一,并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哲学领域,佛教为中国古代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充实了新内容,作出了独特的理论思维贡献。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简要地论述佛教对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增添的新思想、新活力。

一、人的构成

佛教认为人是胎生的,由色(身体)、受(感受)、想(想象、表象)、行(意念、意志)、识(认识作用、意识)五蕴构成。蕴,积聚的意思。色指物质,就人来说即是身体。受、想、行、识同属于精神活动、心理现象。五蕴可归结为色(身)、心二法。佛教认为,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也可归纳为色、心二法,即物质与精神二类。色又由“四大”构成,四大指地、水、火、风,也即坚、湿、暖、动四种性能,是印度古代所说的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是聚集而成的大种,故称为“四大”。四大又分两类,就身体言称为“内四大”,就自然界言称为“外四大”。心,作为精神主体,具有主动的分别力和主宰的支配力,是虑知的根本,众生的慧命,真实的自我,成佛的关键。色(身)、心相比较而言,心在佛法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人的本质

佛教对人的生命本质所作的最根本的判断是“空”。如上所说,佛教认为人是五蕴积聚而有,是因缘和合而成,故此推论出,人本无实在的自性,是“无我”,也叫做“五蕴非有”,也就是“空”。展开一点说,就物质方面的身体来说,人的身体(色)是由四大和合而有,本无实性。四大不调,百病丛生;四大离散,身躯坏灭,这就是所谓的“四大皆空”。就精神方面的受、想、行、识来说,受、想、行、识也都是对境而生,是因缘和合而有,并非实有,是空。所以佛教认为,人的本质是五蕴非有,人是空的。

佛教的基础理论是缘起论,认为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和合体,是一种关系,也是一个过程,生灭是无常的,由此可说,一切事物都是无主宰、无实体、无自性的,也就是空。这也就是佛教的“缘起性空”的根本学说。空是佛教对一切事物本质的事实判断,也是对人的本质的事实判断。华严宗学者宗密在《原人论》中就说:“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无我人。”但是,在佛教内部对于心识是否实有也有不同的说法,如因果报应承受主体是空或是有,就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东晋南禅领袖慧远主张“形尽神不灭”论,而般若中观学者鸠摩罗什却持相反看法,主张“形神俱灭(空)”说。

三、人的本原

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生命究竟从何而来?什么是人的真正本原?这也是佛教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佛教“十二因缘”的教义认为,人是自身思想行为的产物,人的生命源于人的认识无知、思想糊涂(“无明”),人的生命流转起于无明。后来佛教瑜伽行派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一心”,主张“唯识所变”,从而把人的本原归结为“心”、“识”。在这种唯识思想基础上,中国佛教天台、华严、禅诸宗又以众生共同具有的真心(自心、本心)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也是人的真正本原。宗密在所著《原人论》中,批评儒、道主张的人类是由天地和元气产生,由虚无大道生成养育的学说,强调“本觉真心”才是人类的本原,也是人人都能成佛的内在的超越根据。

四、人的本性

人的本质是就整个生命性质而言,人的本性是指人心的本质、属性,主体意识的本来性质、品质。人心的本质是染的还是净的?迷的还是悟的?恶的还是善的?这是涉及众生成佛的基本问题,包含着心理学、人性论、道德论和认识论的多重内容和意义,是佛教人生哲学中内涵丰富、极富特色的部分。一般来说,印度佛教主张心性本净说,早期佛教基本上认为心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部派佛教的大众部也主张心性本来清净,认为烦恼虽能覆蔽、污染心性,但这是后天的客尘烦恼,不是心的本来性质。说一切有部则立心性净不净各异说。大乘佛教继承心性本净说,并与其他心性思想交融,以阐明成佛的可能性问题。中国佛教的主流则主张心性本觉说。本觉指本有的觉性、觉悟,心性本觉是说人的本性就具有智慧的德性、悟性,众生若能发心修持,唤醒觉性,就能转迷为悟,成就正果。自南朝以来,中国佛教主流还把觉性与佛性等同起来,大力阐扬佛性论,以论证众生成佛的超越根据。一些佛学大师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强调佛性为一切众生所共有。有些佛教宗派还就佛性是本有还是始有以及佛性的具体类别,作了不同的论述。天台宗还提出这样的学说:佛性既是客观的普遍原理,又是众生的普遍心灵,佛性是原理与心灵的合一。禅宗则在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基础上,提倡明心见性的顿悟成佛说。

五、人的定位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是一切宗教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迷悟、凡圣的不同,分别存在于十个界域(“十法界”)中。十法界从低到高,依次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十个类别、等级。前六类均处于迷妄的界域,是凡夫,称为“六凡”,后四类处于觉悟的界域,是圣者,称为“四圣”。前六界遍满痛苦,处于轮回转生的痛苦流转之中,即所谓的“六道轮回”。后四界则已远离烦恼和痛苦,超越了生死轮回。从十法界来看,人类属于凡夫,地位不高。但佛教又强调在六道轮回中,人身有如盲龟浮木,最为难得。佛教解释说,人是“止息”、“忍”的意思,在六道中真正能止息烦恼、意念,忍受痛苦生活的莫过于人。人又有记忆力强、勇猛精进、清净梵行三种殊胜,为其他五道众生所不及。人若能积善修福,就能升天,乃至由凡转圣。但人若恶习不改,续造恶业,也会下堕为畜生、饿鬼乃至入地狱受惩罚。可见,佛教认为,人是六道升沉的枢纽,是众生中最有可能成就佛道的。从这方面看,地位又不算低。

六、人生的价值

“苦”,在佛教中是指身心感受到逼迫而呈现的痛苦。佛教的原始出发点和根本思想是“一切皆苦”,认为众生对一切存在的普遍感受是苦,而对人自身的痛苦感受则尤为强烈。如,人的生、老、病、死就是每个人生命的普遍的苦相。又如,冤家对头,狭路相逢;相亲至爱,天各一方;求而不得,得而复失;等等,如此这般都是苦。佛教讲的苦虽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不外是身感之苦和心感之忧二类,而其间最深刻最无奈的苦是“无常苦”,是生命无常给人的精神带来的逼迫性、焦虑性的痛苦。世俗人认为的很多快乐,如古人说的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令人十分快乐。但是佛教认为,乐只是苦的特殊表现形式。为什么这样说呢?佛教认为,乐只是暂时的,乐的失去是更大的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人生有不测之风云、旦夕之祸福,包括世俗社会中的任何快乐都逃不脱“无常”二字的支配。由此,佛教认为苦的直接原因便是有“生”,生命是苦的开端和受苦的实体,没有生,便没有苦,人生的意义、价值是痛苦,要解脱痛苦就要“无生”,即超越生死轮回,进入佛国境界。

七、人生的法则

佛教还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的法则来阐释缘起论的道理,说明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强调世界万物都依因果法则而生灭变化。佛教把这种因果法则应用到伦理方面,则构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报应理论。佛教因果报应理论是把因果律、自然律、道德律结合起来以指导、规范、制约人的行为。佛教认为,因果报应是支配社会人生的铁律。

因果报应理论包含有“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说。“十二因缘”说是早期佛教极其重要的思想,是以十二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构成为一个系列,来说明生命从何而来,又往何处而去,生命为什么会轮回,又是如何轮回的。十二因果关系的条目是:(1)无明(无知),(2)行(意志),(3)识(认识),(4)名色(身心),(5)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认识机能),(6)触(接触),(7)受(感受),(8)爱(占有欲),(9)取(执著),(10)有(生命存在),(11)生(出生),(12)老死(衰老、死亡)。这十二项的因果关系是,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依次相推,由无明始,辗转而有生命的诞生,由生又引至老死;身体死后,从无明开始又重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就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轮回不已,苦不堪言。

佛教的业报理论,宣扬善恶的业因必有相应的苦乐果报。“业”,行为,一般又分为身、口、意,即行动、语言、意识“三业”;还分为“不共业”(个人的业)与“共业”(社会共同的业)二类。业作为因,必然招引果,由此业又由行为而成为一种产生作用的力量,这种由行为招引果的力量,称为“业力”。业报就是由业力而来的果报。业有善、恶、无记(中性)三种性质,善恶行为的业力必然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善恶不同的行为业力,决定了果报的不同性质和两种前途:来生上升或下堕,轮回流转或还灭解脱。佛教还依据有因必有果和果报自作自受等法则,提出了“三世因果”说,认为现世的贫富穷达是前世所造业的报应,而今生的行为亦必招感来世的罪福报应。

八、人生的觉悟

佛教是教人们解脱痛苦的宗教,它强调众生要从根本上拔除痛苦,求得幸福,就要由迷妄转为觉悟。佛作为十法界之首,就是觉悟了的人,是自觉、觉他、觉满的觉者。那么,什么是佛教所说的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就是彻底体验宇宙人生的真实,体悟最高的真理,表现最高的智慧。这最高真理就是缘起性空,就是空理,就是中道实相。佛教认为,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都无自性、无自体,因而是空。缘起就是空,这空也是“假名有”。若能了解空有不二,即合乎中道。而中道也就是实相,就是最高真理。中国佛教主流还把最高真理与人心本性结合起来,转而强调体知、觉悟心的本性,如禅宗就教人觉悟自性,顿悟成佛。

九、人生的理想

这里所讲的理想是指理想境界。佛教为了教人虔诚修持,觉悟成佛,还大力宣扬“涅槃”和“净土”等理念,作为人生的终极归宿和理想境界。所谓涅槃,其本义是熄灭烦恼、寂灭无染的境界,后来大乘佛教又赋予“常、乐、我、净”四种德性,“常”指恒久不变,“乐”指快乐幸福,“我”指自由自在,“净”指清净无染,佛教把涅槃境界描述为与现实痛苦世界截然相反的美好的理想王国。净土是菩萨、佛所居的清净无污染之地。净土有多种,重要的有弥勒菩萨居住的兜率天宫和阿弥陀佛居住的西方极乐净土等,特别是后者最为重要。据说这个净土位于我们所处的西方,中间要经过十万亿个佛国土才能到达。与西方净土等彼岸世界不同,中国佛教主流还提倡唯心净土观念,认为一切万有都是一心的开展,净土也是一心的呈现,强调信徒应该积极修行,心中有佛,创立心中的净土,建设内在的清净世界。

十、人生的修持

佛教还详尽地论述了众生提高觉悟、实现理想的途径和方法,确定个人修持的内容为“戒、定、慧”三学,后又扩充为菩萨行的“六度”。

三学是佛教徒必须修习的三种最基本学问。戒,是抑止邪恶,积习行善。戒条是规范佛教徒行为的规则,分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四等,依次进于完备阶段。如在家信徒所要遵守的五条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定是安定身心,止息念虑,集中精神。慧是如理思维,体悟真实,增长智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相对于三学而言,增加了布施、忍辱和精进三项。布施是以自身的财力、智力和体力去救助他人。忍辱是忍受各种痛苦,使身心安稳,以利于成就佛道。精进是勇猛勤策,毫不懈怠,努力上进。

从以上佛教人生哲学的内容来看,很多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者很少论及或几乎没有涉及的,古代佛教人生哲学丰富了中国人学和中国人生哲学的思想库藏,其理论贡献是重要的、巨大的。

首先是补缺作用。例如,佛教讲空,讲苦,虽然在理论上并不圆满,但是应当承认,它的确揭示了人的本质和人生的价值的一个方面,并且恰恰补充了中国古代固有哲学的空白。佛教有关死亡哲学的丰富内容,对中国古代重生哲学的补缺作用也是十分显然的。

其次是拓展作用。例如,佛教对心性问题从多方面进行了具体细微的论述,佛教对伦理道德的目标、准则、规范、机制等所作的相当圆满周密的论证和论述,拓展并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心性哲学和道德哲学。

再次是启示作用。例如,佛教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就整个理论框架来说是我们难以完全认同的,但它所包含的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和树立众生平等的观念,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又如,虽然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社会作用复杂多重,但是它作为维系人类社会秩序的一种原理(非指具体内涵),作为人们自觉实行道德规范的合理思想基础,是有重要意义的,这已为历史和现实生活所证明。

最后,佛教人生哲学适应了中国社会一部分人的精神需要,这是它之所以能融入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原因。这种适应性是否完全过时了呢?应当说还没有。佛教在民间社会的现实作用就说明了这一点。

同类推荐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是一位艺术修养全面的艺术家、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颇有造诣的才子。在俗39年,在佛24年,谜一样的李叔同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感慨和话题。本书内容包括: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度量如海涵春肓,气概如乔岳泰山;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等。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挽来叶枫

    挽来叶枫

    一场负心的恋情,一枝簪子,一点毒药。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叶挽秋重生一世,这个毒医双全的女子,以毒护身,以医救世,兜兜转转,原来那个人从小就注定
  • 萧愿

    萧愿

    她,并蒂双莲之火莲,一身纯阴通灵之躯,本该跳脱轮回,堕入地狱永藏黑暗,却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冰莲一起被神君看中,直接点上天庭,位列仙班。却仅仅是因为这样特殊的体质被冥界之人觊觎,成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被误解,被追杀,被操控。成为伤害她至亲之人的匕首,甚至是死了之后都被人利用算计。她该怨?她该恨吗?如果可以,她只是想安静的守在那两人的身边,就算是默默的看着他们的背影,她都会觉得天下最幸福之事莫过于此,可是或许连这样小小的希冀都成为了奢望……毕竟她这样的存在,永远都不会被允许幸福。(PS:1.本文主要以叙事为主,至于感情戏可能慢也可能没有,看后续的情况。2.本文会从暗处慢慢写起,可能当时看着情景会比较散一些,但是后续自有因果。3.本文建议养肥,更新的频率与时间随机决定不固定,但绝对不会弃坑!)
  • 不灭虫群

    不灭虫群

    母虫:“王,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虫王:“无妨,取我四十米大刀来!”母虫:“王,敌人已经把我们包围了。”虫王:“关门,放虫!”母虫:“王,不好了,敌人串通了读者大姥爷们,我们以后再也没有月票了。”虫王大怒:“盘他!”作者:千面.鬼狐萌新写作家,写的不好请见谅哟。读者聊天群群号:781257816欢迎进群聊天哦
  • 她的世界之巅

    她的世界之巅

    当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彼此惺惺相惜,在黑暗中相互慰藉,可是,当有一天其中一个突然走失了,从此,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只剩下一人艰难地爬行。她每次离开我都那么快,竟连声告别都没有。我不能,我做不到丢下那个孤独的傻瓜,她去哪,我就去哪,追随她,那便是我的人生。
  • 逆世重生:绝代丹符师

    逆世重生:绝代丹符师

    叱咤风云,神界第一女神——是曾经!风华绝代,超卓绝女特工——是过去!缺魂少魄,凡界无根废才——属现在!人道说,灵根毁即修真无望,大道三千,从无一道可以让人重铸灵根!她笑吟,从无不是等于绝无,大道三千,玄之又玄,内中丹符玄奥一道,你们皆不懂。玄时,魂魄重聚,强心智、增阅历、长本事,所向披靡,可瞬间秒杀数万强敌!奥时,神兽为宠,困大能、夺敌命、破阴诡,人为丹炉,能顷刻惊退上万狗眼!她,重生,求仙问道,求的是同符合契,手眼通天,惊天一指,便可虚空现符封锁三界之能!她,归来,修仙证道,修的是金丹换骨,妙手丹青,焚天一怒,即令三界众生莫名颤抖之力!【坑品保证,放心跳坑】【独家群号:274127820】
  • The Make-Believe Man

    The Make-Believe 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这只怂妻有毒

    这只怂妻有毒

    (已完结,未填坑,勿进!) 前世的她,是东岳国公认的妖女,坏事做尽,人人喊打,更是被自己的亲哥哥推上刑台,凌迟处死。命不该绝!一朝重生,借尸还魂!她从妖女温遥变成了沈家小姐沈尧觞,从天下第一恶变成了天下第一怂,一问三不知,墙头草随风倒。然而,人人只知温遥一无是处,怂包一枚,却不知她带着前世一手的绝世毒术重生,今生,她温遥不再是妖女,而是一代毒医!某日无意中救起一帅哥,没想到他竟是当朝武艺高强,杀伐果断的大将军!“将军,您啥时候离开?我这还要看病啊。”“哦,你看病,我看你。”“我……”从此将军不止护国,还要护着家里的小怂包!
  • 重生末世黑暗行

    重生末世黑暗行

    (本书已扑,后续写在新书里)黑暗,无尽的黑暗静止,无休止的静止深邃,唯一的深邃“它们”停驻在这里,一切都准备好了,剩下的只有等待,等待着那个世界的开启涟漪般的空间漩涡向四周扩散开来,属于它们的命运早已注定,选择进入或选择再一次等待,但下一次大门的开启,也许是一瞬,也许会是永恒。黑暗如潮水般涌进,争先恐后,涟漪般的空间漩涡慢慢收缩至消失,一切又重新归于平静。但一道“它们”无法察觉的光骤然闪起,带起了一阵微弱的风,宛如命运的那只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
  • 贴心营养菜

    贴心营养菜

    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如果您通过“食疗”,祛除了身体的不适和潜在的疾患,这不正是您和编者共同的愿望吗?本书根据科学的平衡膳食原则,选用常见的材料,采用了简单易行且最大限度实现营养价值的烹调技法,精心选择了数百款既美味又营养的菜肴,让你成为自己的家庭营养师!还有“厨房小常识”告诉你健康饮食生活的小窍门,贴心又实用!
  • 心灵源头的教子方略

    心灵源头的教子方略

    一种教育方法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有效,到了自家的孩子却没有效果,这是很多家长困惑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没有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一把钥匙一把锁,而不能一把钥匙千把锁,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有没有一些普遍的规律呢?这是肯定的,但这是要在充分考虑孩子不同时期、不同个性、不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运用才有效。本书就是这些普遍的规律,让家庭教育变得简单。?  一种教育方法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有效,到了自家的孩子却没有效果,这是很多家长困惑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没有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一把钥匙一把锁,而不能一把钥匙千把锁,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有没有一些普遍的规律呢?这是肯定的,但这是要在充分考虑孩子不同时期、不同个性、不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运用才有效。本书就是这些普遍的规律,让家庭教育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