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1400000021

第21章 瞿秋白与《多余的话》风波(3)

作为一个一心为民族为国家探索前途的知识分子,历史的潮流把瞿秋白推上了中共成立后至关重要的领导岗位,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和陈独秀都成为共产国际的替罪羊,并受到王明“左”倾集团的打击、排挤,甚至迫害。

或许是因为对自己的政治生涯的反思太过沉重,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把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坚定等等,都以本来的面目留在这两万多字的自白中,以致不少后人读来所感受到的,不是作者昂扬向上的斗志,而是内心的痛苦、忧郁、厌倦。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读完这个《多余的话》,一个知识分子不屈而无奈的灵魂,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敲击着我们的心灵。通过《多余的话》,瞿秋白对自己的一生,从出身、教养、思想及革命经历,进行严格的自我解剖,尤其是对自己负面的思想感情作了坦诚的曝光和深刻的检讨,对自己的内心的痛苦、忧郁、厌倦,都一一作了自我批判。这种深刻的真实的内心独白,是人性和理性的反思,从中让我们真正了解了一个真实的革命者的坦荡胸怀。

读完《多余的话》,或者还有下面这个疑问:刑场上的瞿秋白如此地视死如归,《多余的话》中的瞿秋白如此地厌倦政治,两者之间,差距为什么那么大呢?

这正是瞿秋白的伟大之处:虽然痛苦,虽然忧郁,虽然厌倦,虽然自己知道不是一个称职的领袖,虽然遭到政治迫害,虽然信仰有所怀疑,但是他有常人所没有的骨气的,宁可失去生命,绝不出卖自己的同志,宁可失去生命,绝不出卖自己的组织。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像瞿秋白这样的重要人物,如果有一点动摇乞降的表示,蒋介石是决不会放过利用他的机会而轻易地杀他的。相反,正是瞿秋白狱中的言行,特别是从《多余的话》中明显地看出他决不会屈膝投降的钢铁般意志,遂将他处死,以绝后患。

七、风起于青之末

英勇就义的瞿秋白绝不会想到,他坦荡解剖自己的内心世界,勇敢地承认自己能力不足并且存有政治缺陷的《多余的话》,会给他身后的名誉带来多么大的损害,给他亲爱的家人带来多么大的灾难。

瞿秋白就义后,当年,《多余的话》的部分内容,由国民党“中统”主办的《社会新闻》首先发表,1937年《逸经》半月刊全文刊载。抗战初期,有人曾问中共有关人士买不买瞿秋白《多余的话》原稿。或许是英勇就义的瞿秋白和《多余的话》中的瞿秋白反差太大,中共方面认为《多余的话》是国民党伪造的,没有买。但瞿秋白的文风也为熟知他的人所熟悉,他们对《多余的话》为伪造的结论心存疑问。

瞿秋白如此英勇就义,中国共产党当然把他当做烈士对待。

1936年,瞿秋白殉难1周年时,莫斯科外国工人出版社编印了一本中文书,书名《殉国烈士瞿秋白》。编者在引言中说:瞿秋白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好领导者之一,而且是中国人民最优秀的领袖之一。他毕生为中华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奋斗到底。当他牺牲的周年纪念日,不仅中国共产党,而且全中国人民都必然要纪念这位优秀的领袖。这本书集录了陈云、李立三、杜宁(即杨之华),以及王明、康生等人悼念瞿秋白的文章,辑录了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一段文字,还有共产国际代表以及日本、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共产党)追悼瞿秋白的文章。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也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1950年,瞿秋白生前的战友冯雪峰主持编辑《瞿秋白文集》。12月31日,毛泽东在为《瞿秋白文集》写的序言中说道:瞿秋白同志死去15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

195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殉难20周年忌辰,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为瞿秋白举行了隆重的遗骨安葬仪式。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瞿秋白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的战士。他献身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贵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

然而,风起于青之末。

1962年,香港出版司马璐写的《瞿秋白传》,书后附录《多余的话》全文。据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后来回忆:当时,李克农找到他,说瞿秋白《多余的话》的真迹落在一位民主人士的后人手中,已流出国外,那个民主人士表示要卖,问买不买。陆定一仍认为《多余的话》是国民党伪造的,表示不买。可是不久,陆定一到人民大会堂开会时,“毛主席、周总理都在座,我向他们报告了这件事和我的看法。周总理说,‘我看过《多余的话》的原稿,确是秋白的笔迹。’”丁玲后来也回忆道:她在延安的时候,人家都说《多余的话》是假的,可是她一看,谁也编不出来,谁也写不出来那种风格的文字。她说她对瞿秋白太熟悉,和瞿秋白感情很好,也最崇拜瞿秋白。她说没有人能够模仿得了瞿秋白这种文字的风格。后来调查瞿秋白冤案的时候,著名瞿秋白研究专家陈铁健咨询羁押过瞿秋白的宋希濂,问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国民党方面动过没有。宋希濂回答:我们那里就没有这种人有这种水平,而且我们也不了解瞿秋白经历的这些事情,无法改动。改动有什么用?没有用,对瞿秋白没有任何影响,一看就是他不会投降的。宋希濂还说:“我有直接的感觉他是个文化人,一个气质素质都具备且心胸坦然的文化人。”

但是,瞿秋白为什么写出这种情绪低沉的《多余的话》呢?陆定一指出:“我又想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不是情绪低沉,而是秋白同志有内疚。秋白同志所以内疚,是因为他当了共产党的领导人,但没有把王明路线反掉,以致革命遭到灾难,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有愧于被推为领袖。”

陆定一还回忆道:三年困难时期,有一股很大的为彭德怀翻案的力量。这时有人提出彭德怀有功,军事上行,当时演出《李秀成之死》是为彭德怀翻案的。

1963年,《历史研究》第4期发表了戚本禹的《评李秀成自述》,提出李秀成尽管被捕后被杀,但他写下的自述仍是叛徒的供状。据戚本禹回忆:1963年,我写了《评李秀成自述》,写的目的是说对人的评价应看到功劳,也要看到晚节,晚年反对毛主席也不行,影射彭德怀晚年反毛和李秀成一样,也是“晚节不忠”。这篇文章虽然影射彭德怀,但更容易让人想起瞿秋白。

1964年,香港又把《多余的话》登出来了。陆定一回忆说: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我向毛主席、周总理报告说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在香港那里又登出来了。毛主席就要看,我就拿给他了,请他看。……后来,毛主席看了以后,就对我讲,以后少纪念瞿秋白,多纪念***。

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的周扬,回忆当年批李秀成时说,先是江青见到他说:主席认为李秀成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忠王不忠,不足为训”!接着他见到毛主席时,毛主席非常生气地批评他说:范文澜、郭老,还有你,你们都为李秀成辩护。你这个人没办法,你是大地主阶级出身,本性难改……周扬当时听了很难受。这时主席也提到了瞿秋白。周扬问毛主席看《多余的话》没有,毛主席说:看不下去,无非是向敌人告饶,自首叛变。为什么不宣传陈玉成而宣传李秀成?为什么不宣传***而宣传瞿秋白?

自此,因《多余的话》,瞿秋白与李秀成一样,“晚节不忠”了。

“文革”开始,公开批瞿。1967年1月19日,瞿秋白母亲金衡玉在常州的墓被红卫兵砸毁。1967年2月8日,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瞿秋白墓上的像被红卫兵砸毁。1967年5月12日,瞿秋白墓被红卫兵砸毁。瞿父瞿世玮葬于济南南郊,也被红卫兵砸墓平坟。

1972年中发12号文件称:“瞿秋白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自首叛变了”。

这样,瞿秋白的“叛徒”身份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

八、重评《多余的话》,还瞿秋白清白

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3月,《历史研究》第3期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者陈铁健的《重评〈多余的话〉》一文,公开为瞿秋白鸣不平。此文一出,引起轰动。因为此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虽然一些冤案开始平反、昭雪,但对***案、瞿秋白案等一些“格外重大”的“路线斗争”案件尚未平反。所以,有人在报刊上对陈文进行“大批判”,东北一家省报用整版刊出批瞿长文。这些“文章”仍坚持“文革”时的“钦定”标准,口气严厉。陈铁健要求著文反驳,却被拒绝。1979年6月,陈铁健到福建某地参加学术讨论会,主持者执意要他在全体会上讲讲瞿秋白,陈一讲完,会上便对陈进行事先准备好的“围攻”。

但就在被“围攻”两天之后,研讨会仍在进行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转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通知,要陈铁健即日赶赴上海,与瞿秋白案复查组人员会合,参加瞿秋白案复查工作,这时会议的“论调”突然一变。7月1日,陈铁健赶到上海,住东湖招待所,见到中纪委瞿秋白案复查组负责人、时任中纪委研究室副主任的孙克悠。孙克悠向陈铁健详细介绍了情况。

原来,粉碎“四人帮”后,瞿秋白的亲人多次给中央写信,要求为瞿秋白恢复名誉。特别是瞿的胞妹、此时已79岁的瞿轶群,直接写信给任中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要求为瞿秋白恢复名誉,并要求修复“文革”中被砸的瞿母金太夫人之墓。在陈云指示下,1979年春中纪委成立了“第八组”,组长孙克悠,复查瞿秋白案。

1979年6月18日,中纪委书记王鹤寿、秘书长魏文伯首次约见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希望她相信党中央会作出正确结论。

随后,“中纪委第八组”在上海、杭州、南京、常州开始了紧张的调查工作,与瞿的多位亲人见面访谈,访问知情者,举行座谈会……其中包括访问陆定一、周扬,提审戚本禹等。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瞿秋白问题复查组”在1979年底起草了为瞿秋白平反的文件,准备提交给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1980年1月7日至25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中纪委第三书记胡耀邦主持会议。会议修改和充实了即将提交中共中央通过的包括《关于***、瞿秋白同志的复查平反报告》等一系列文件。2月23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但遗憾的是这次全会只通过了为***平反昭雪的文件,而对瞿秋白的平反文件未予通过。虽然为瞿秋白平反的文件未获通过,但在2月29日的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当有人提到如何评价瞿秋白时,邓小平明确指出:“历史遗留的问题要继续解决。比如这次会议上提到的瞿秋白同志,讲他是叛徒就讲不过去,非改正不可。”

尽管为瞿秋白平反的文件未获通过,但事实上已经“平反”。

1980年6月17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联合举行座谈会,纪念瞿秋白就义45周年。会议由中国作协副主席贺敬之主持,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周扬在会上讲话,高度赞扬瞿秋白的一生。座谈会上还有许多人发言。孙克悠回忆说:“在这个会上,我记得李维汉同志曾经说过,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的主要领导人中,瞿秋白是最能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他不搞家长制。”第二天,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负责人、社科院研究生院负责人、中纪委“八组”负责人及瞿秋白的亲属瞿独伊等人,在八宝山瞿秋白被砸的墓碑残基前,敬献了中组部送的花圈和亲友献的鲜花。

1980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转发中纪委《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就义情况的调查报告》的通知,结束了对此案的复查工作。该报告明确宣布:“《多余的话》文中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乞求不死的意图。”“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多余的话》,它决不是叛变投降的自白书。”

这个报告的发出,标志着对从1964年就开始罗织的“瞿秋白自首叛变案”的正式、彻底的平反。

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纪委在向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说:“对所谓瞿秋白同志在1935年被国民党逮捕后‘自首叛变’的问题,重新作了调查。瞿秋白同志是我们党早期的著名的领导人之一,党内外都很关心他的问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经过对他的被捕前后的事实调查,证明瞿秋白同志在被捕后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因而遭受敌人杀害。”

至此,瞿秋白冤案得到彻底昭雪。

同类推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研究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谁来建设、为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理论、道路、制度、理想、实践、建设主体七大“特色”之中。这些特色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基本路径、根本保障、精神支柱、现实运动和主体力量,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内容丰富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充满活力的有机统一整体。
  •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对八项规定出台的背景,八项规定给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八项规定昭示的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以及中国梦蓝图进行了梳理和论述。既是一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也是一本在党的建设方面起教育、普及作用的通俗理论读物。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解读

    道路决定命运,也指示着未来的方向。站在我国发展的新方位回望历史,我们所走过的是一条沧桑曲折而又充满活力的伟大道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创造出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满怀信心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 红色的起点

    红色的起点

    不论你的政见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八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国共产党不过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然而,如今它已是拥有六千七百多万党员的世界上党人员数最多的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在中国内地每二十个人之中,就有一名共党员。中国共产党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当初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众所关注的敏感话题。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此确立为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提供了行动指南。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热门推荐
  • 重生九八好时光

    重生九八好时光

    前世的最后一刻,苏知意才终于看清了自己视为亲姐姐的人真正的面目,悔不当初!一朝醒来,竟是回到了她的十三岁......可是坑爹的是,为什么回到她受伤后?她依旧是那个人嫌狗不待见的苏知意吗?重活一生,她一定要把属于自己的牢牢攥在自己的手心:喂喂喂,前面那个小哥哥,我说用你帮我虐渣了吗?看把你能的!这是个前世没有脑子今生只求个脑子的姑娘逆袭的故事,欢迎跳坑~
  • A 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Botany Bay

    A 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Botany Ba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有个神仙院

    末世有个神仙院

    我叫杨大水,今年20岁,职业是心理医生,但由于我是个结巴,所以老是无法成功催眠患者…原本我过着平淡而又普通的生活,直到我被上级调往去一家精神病医院…
  • 高冷校花0a

    高冷校花0a

    “兮儿,放学了,快点起床啦。”叶紫恋摇了摇正趴在课桌上睡觉的沫兮。沫兮抬起了头,叶紫恋和白墨……
  • 暴走战机

    暴走战机

    站直不跪,不服就干。南乔驾驶着机甲,向着敌方的部队冲去。
  • 非相

    非相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圣痕:源

    圣痕:源

    白迦做为神谕者的天选之人,在位面融合所带来的末世危机下,拳打西方联邦,脚踏异世灵族,降蛮夷,战灵王,不服者皆唱征服,傲视群雄怒问:还有谁!书群:252355172
  • 甩鞭

    甩鞭

    2003年,山西作家葛水平写出了她的小说成名作《甩鞭》,甫一面世,一鸣惊人。随后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喊山》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本书是葛水平的一个中短篇小说集,选入《甩鞭》和《喊山》两部有代表性的作品。葛水平的心灵一直行走在故乡的山神凹。她的创作更多地源于她对乡村的记忆。“普通人的寻常生活”成为葛水平审美观照的对象。这在哑巴的喊山(《喊山》)、铁孩的甩鞭(《甩鞭》)中都是如此。小说以细致而又充满温情的笔调描写了晋东南人民的原生态生活,真实地再现了太行山地区农民的斗争和日常生活,政治、风俗、人性相纠缠;作者着力追求“好看”,善于经营故事,情节性强,语言很有晋东南地方特色。同时,谴词造句又有女性的温婉,古典而清美。作者善于捕捉民间大地和俗世生活的真实与质朴,有尘世的石头般的坚硬的质感与疼痛,又有民俗风情的淡雅与诗意,有超然的水般的柔和与温暖。
  •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浅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红庐:雅加的沉香(郭小东文集)

    红庐:雅加的沉香(郭小东文集)

    沉木香,孕结古树腹中,生深山之內,或陷或现,其灵异不可测,似不欲为人所知;而一种识香黎人,数十为群,构巢于山谷间,相率祈祷山神,分行采购,犯虎豹,触蛇虺殆所不免,及觅获香树,其在根在斡在枝均不能见,黎人则以斧敲其根而听之,即知其结于何处,破树而取焉。其诀不可得而传,又若天生此种,不使香之终于沉沦也。然树必百年而始结,结又百而始成,虽天地不爱其宝,而取之无尽,亦生之易穹,且黎之智者,每畏其累而不前,其愚者又误取以供爨烧,及至香气芬馥已成焦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