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000000014

第14章 雍也第六(2)

【解读】孔子深知人才对于治理国家、推行大道的重要性,因此询问担任武城邑长官的子游得到人才没有,可见他把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作为从政的一大任务。子游称赞澹台灭明不走捷径、不拉关系,说明他看人出于公心,能从人的品德、才干上考察人。“子游这样的介绍肯定会使孔子感到又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自己曾经收过这么一位学生,他‘状貌甚恶’,曾被误以为‘材薄’,因而未受重视;陌生的是此人‘退而修行’,竟具备了如此美德。”(韩喜凯《名家评说孔子辨析》)当今社会,一些人钻营拍马,诚信缺失,却能步步升迁,直到贪污受贿,东窗事发,最终落得革职判刑的结局。这难道不值得掌握识人、用人大权的官员们深思吗?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①,奔而殿②,将入门,策其马③,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军队打了败仗他在最后面作掩护,将要进入城门时,他鞭打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断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

【注释】①孟之反:又称孟之侧,鲁国大夫。伐:夸耀。②殿:在全军最后作掩护。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与齐国交战,鲁国军队败退时,孟之反殿后,掩护败退的鲁军。③策:马鞭。这里作动词用。

【解读】孟之反在鲁军败退时敢于断后,掩护军队撤退,立下了战功。事后,他却说不是自己敢于断后,而是因为马跑不快,这表现了他的谦虚。孟之反居功而不自傲的精神,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古今中外,居功自傲、身败名裂的将领,不乏其人。如果他们能够像孟之反那样,不夸耀,不自傲,大多能全身而退,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结局。

6.16子曰:“不有祝之佞①,而有宋朝之美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③。”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的奸巧善辩,就应该具有宋朝的美貌仪容。如果两者都没有,在当今世上就难以避免灾祸了。”

【注释】①祝:字子鱼,卫国大夫,擅长外交辞令。《左传?定公四年》有关于他的记载。佞:奸巧谄谀,花言巧语。这里指奸巧善辩。②而:连词。则,就。宋朝(zhāo):宋国的公子朝,貌美。做卫国大夫时,先后与襄公夫人宣姜、灵公夫人南子私通。皇侃《论语义疏》引范氏云:“祝以佞谄被宠于灵公,宋朝以美色见爱于南子。无道之世,并以取容。”③免:指避免灾祸。

【解读】皇侃《论语义疏》说:“祝,能作佞也。宋朝,宋国之美人,善能淫欲者也。当于尔时,贵佞重淫,此二人并有其事,故得宠信而免患难。故孔子曰:言人若不有祝佞,反宜有宋朝美。若二者并无,则难免今世之患难也。”据此,徐刚认为:“皇侃的意思可以明白:‘祝之佞’与‘宋朝之美’本来都不是好事,但是在那个时代,却为人所看重,二者都可以使人免于祸患。”(《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因此,孔子说了上述这番话,对当权者不能疏远小人,反而给予重用表达了感慨。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①?何莫由斯道也②?”

【译文】孔子说:“谁能够出去而不经过房门?为什么没有人从这条路行走呢?”

【注释】①户:单扇门。一扇为户,两扇为门。以前室内房门为单扇,房屋大门为双扇。②何莫:何不。道:此处为双关语,既指道路,又喻指自己的政治主张。

【解读】孔子把自己的政治主张比喻为每人必须经过的房门,说明他对这种以“仁德”、“礼制”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不被当权者和一些人重视感到困惑和不理解。尽管这样,孔子仍然以推行大道为己任,在各诸侯国奔走呼号,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种孜孜以求、决不放弃的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人,成为历代学者效法的典范。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粗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虚浮。文采质朴兼备,这才是君子。”

【注释】①质:质朴。指内在本质。文:文采。指外在形式。野:粗野。这里指粗陋。②史:虚浮。朱熹《论语集注》:“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③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解读】孔子的这句话言简意赅,说明了质与文、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孔子强调,只有兼顾质朴和文采、本质和形式,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形成文质兼备的良好文风,摈弃重文章辞藻、轻思想内容的陋习,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①,罔之生也幸而免②。”

【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由于正直真诚。不正直的人能生存,是因为幸运而免于祸患。”

【注释】①也:语气词。表示停顿。直:正直,真诚。②罔:通“枉”,不正直,欺罔。

【解读】孔子认为,正直真诚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人性修养的根基。为人正直,待人以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虚伪,欺世盗名,虽然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会落得可悲的下场。正如孔子所说,不正直的人能生存,是因为一时幸运而免于祸患,不可能时时幸运而得逞于一世。孔子的告诫,警醒世人重视人性修养,在人际交往中正直善良,做到待人以诚,为人真诚。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好学问的人,喜好学问的人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

【注释】①之:代词。这里指学问。②乐之:以之为乐。

【解读】孔子认为,对待学问,“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在知、好、乐三者中,以乐为最高境界。孔子的这句话,告诉研究学问的人不能停留在懂得学问的阶段,要在探究学问的过程中实现人性的升华,从懂得学问上升到喜好学问,并进而达到以学问为乐的人生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学习道路上的各种干扰,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乐观的、永不言弃的心态,去实现学习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6.21子曰:“中人以上①,可以语上也②;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谈论高深的道理;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谈论高深的道理。”

【注释】①中人:智力和学识中等的人。②上:指高深的学问或道理。

【解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对不同水平和层次的人,要有针对性地教给不同的知识,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谈论高深的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听者痛苦,讲者也费力。因此,无论是教学,还是演讲或谈话,都要弄清对象,讲的内容一定要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

6.22樊迟问知①。子曰:“务民之义②,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③,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聪明。孔子说:“务必使民众坚持正义,敬奉鬼神却远离它们,可以称为聪明了。”樊迟问怎样才算仁。孔子说:“仁就是劳苦之事走在别人前面,收获之事走在别人后面,这就可以称为仁了。”

【注释】①知:通“智”,聪明。②务:务必。义:指仁义、正义。③先难而后获:一说为先做艰苦的努力,然后再获取。一说为劳苦之事在人之先,收获之事在人之后(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从后说。

【解读】孔子对樊迟的回答,言简而意赅。“务民之义”,说明让民众尊崇“义”的重要;“敬鬼神而远之”,说明对鬼神这种虚幻的东西,在并不清楚其具体情况时,可以敬奉却不要亲近;“仁者先难而后获”,说明行“仁”就必须劳苦之事走在别人前面,收获之事走在别人后面。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说是对“仁者先难而后获”的最好解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是中国典型智慧的体现,他对“知”和“仁”的解答,则从人性修养的高度对“知”和“仁”进行了诠释。今人读之,仍可获得深刻的启示。

6.23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②,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流水,仁爱的人喜欢山岳。聪明的人活跃,仁爱的人安静。聪明的人乐观,仁爱的人长寿。”

【注释】①乐:爱好,喜欢。金良年《论语译注》:“意为沉浸于山水之中而与之俱化。”②乐:快乐。引申为乐观。

【解读】孔子以水和山为喻,说明智者灵动、活跃如同流水,仁者宽厚、安静如同山岳,并通过对智者和仁者不同特点的对比,从智者和仁者的情趣、爱好展示了他们各具特色的人生境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的某种品德与山水联系起来,既有比喻的意蕴,也有回归自然的意蕴,在人类与自然日益疏远的今天,这种回归更有意义,因此这段议论也充满审美情趣。”(毕宝魁《论语精评真解》)

6.24子曰:“齐一变①,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②。”

【译文】孔子说:“齐国变革一下,就能达到鲁国崇尚礼义的状况;鲁国变革一下,就能达到大道,进入理想的道德境界。”

【注释】①变:变革,改革。②道:大道。指以仁德、礼制治理天下的理想境界。

【解读】齐国和鲁国都是周朝所封的诸侯国,姜太公和周公分别是这两个国家的开创者,因此这两个国家都传承了西周的礼制和传统美德。但这两个国家又有区别,齐国国力强盛,崇尚武力,鲁国继承周礼,崇尚礼义。孔子认为,齐国如果变革,就能像鲁国那样崇尚礼义;鲁国如果变革,就能进而达到大道,进入理想的道德境界。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尽管孔子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但他的主张和学说却传承下来,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6.25子曰:“觚不觚①,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酒杯不像酒杯,是酒杯吗!是酒杯吗!”

【注释】①觚(gū):古代盛酒的器具,青铜制成,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解读】古代的觚有规定的容量(两升或三升),这有让人少饮而不沉湎于酒中的意思。在孔子所处的年代,可能觚的容量已大大超过两升或三升,因此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孔子历来重视正名,强调事物应该名实相符,要求每个人都要遵循礼制,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如果仅仅是针对觚的容量发出感慨,孔子在这件事上确实保守。但他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通过类比强调事物要名实相符,表达了他对正道、礼制、仁德的向往和期待之情。

6.26宰我问曰:“仁者①,虽告之曰②:‘井有仁焉③。’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④,不可陷也⑤;可欺也,不可罔也⑥。”

【译文】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假如告诉他:‘井里掉进一个人。’他会跳下去救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会去相救,却不能自己掉入井里;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可以被紧急情况所蒙蔽。”

【注释】①仁者:有仁德的人。②虽:假如。③仁:此处为“人”的假借字。④逝:往,去。朱熹《论语集注》:“逝,谓使之往救。”⑤陷:没入。指掉入。⑥罔:通“惘”,迷惑,愚弄。引申为蒙蔽。

【解读】宰我提出的问题,问得刁钻,而孔子的回答,答得巧妙,充满着智慧。舍己救人,难能可贵,但目的是要救到人。如果不清楚情况,没有恰当的措施,盲目地去救,不但救不了人,反而会让自己掉进去。可见,孔子所说的君子救人的做法是明智的,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值得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借鉴和思考。孔子所说的做法,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①,约之以礼②,亦可以弗畔矣夫③!”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再用礼仪来统率制约,也就可以不背离大道了。”

【注释】①文:文献典籍。②约:制约。引申为统率。③弗:不。畔:通“叛”,背离。

【解读】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做到不背离大道,首先要广泛地学习,用文献典籍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在此基础上,还要用礼仪来统率制约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在孔子看来,学习文献典籍是君子不背离大道的前提条件,遵循礼仪规范是君子不背离大道的关键因素。因此,孔子把“礼”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放在六艺之首。

6.28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②:“予所否者③,天厌之④!天厌之!”

【译文】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指着天说:“我假若不见南子,上天会为难我!上天会为难我!”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受卫灵公宠爱,在卫国很有权势。②矢:指。《中华大字典》:“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见《释名释兵》。”一说“矢”同“誓”,发誓。因孔子见南子是公开的举动,没有见不得人的地方,没必要发誓,故不从。③否:不。指不见南子。④天:上天。喻指卫灵公。南子见孔子得到了他的认可。厌(yā):压,抑制。意思是为难。

【解读】孔子见南子的事,《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因南子貌美,又受到卫灵公宠爱,在卫国拥有权势。在公元前496年孔子第二次到卫国时,南子执意要孔子去见她。孔子推辞不过,去见了南子。尽管是隔着帷幕谈话,也不为子路理解,因此孔子指着天表明自己是正常的拜见,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孔子不避嫌疑,冒着风险去见名声不好的南子,是迫于无奈,还是出于什么目的,已无法确知,但他灵活处事的做法,却体现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智慧的人。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

【译文】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准则,是最高的了!人们缺少这种美德已经很久了。”

【注释】①中:折中,不偏。庸:和。《中华大字典》:“庸,和也。《蔡邕陈太丘碑》:‘德务中庸。’”这里指和谐,调和。中庸:指无过不及、和谐适度的理想状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准则。②至:极,顶点。③民:民众,也包括不赞同中庸的人。鲜:少,缺少。

【解读】孔子把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有着深刻的含义。万物都有对立的两端,如阴和阳、表和里、对和错、胜和负等等,采取折中方法,使矛盾调和、对立的双方达到均衡,这就是中庸思想。尽管矛盾双方的调和、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孔子能够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状态揭示出来,并概括为“中庸”,这对中国古代认识史的发展,无疑做出了重要贡献(见李择非整理《论语》)。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④。”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并且周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这岂止是仁,简直就是圣人了!连尧、舜都难以做到!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业而又帮助别人立业,自己要通达而又帮助别人通达。能从近处做起,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注释】①博施:广泛施与。②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贤明君主。病:为难,难以。③近:指自身周围。取譬:取作譬喻。意思是作为例证。能近取譬:能以自身为例。意思是能从近处做起。④方:方法,途径。

【解读】孔子的回答,对子贡关于“仁”的理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是仁爱、爱心。有了“仁”,才能既“博施于民”,又能周济民众,有爱民的善举,这是古代尧、舜都难以做到的“仁”的最高境界。同时,孔子又指出,作为不同于圣人的普通人,要实行“仁”,最好的方法是从自身做起,从近处做起。只要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行了“仁”,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仁人。毕宝魁先生说:“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而推己及人是实行这种仁爱精神的方式,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处世哲学。”(《论语精评真解》)

同类推荐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四种被广泛认为最具有代表性、最优秀的蒙学读物。这些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教材,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背诵,培养识字书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历史上发挥了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作用。本书广泛参考、借鉴了国内新近出版的蒙学类著作,吸取众家之长,每篇蒙学经籍前都加有导读说明,便于读者了解该典籍的文化背景与主旨。内容兼有实用性和典藏性,适合国人借鉴学习。
  •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故事的构架和枝叶,可以追溯到《尚书》、《吕氏春秋》、《史记》和《帝王世纪》等秦汉古籍。如《尚书》中《武成》篇有一句:“维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说周武王求助于鬼神讨伐殷纣。这已经是一种神话传说。《孟子》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专家们且认为《武成》篇经东晋人改窜。又如《逸周书》之《克殷篇》说周武王攻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九十有九,浮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这里把魔与人分说,已经具备神魔打斗的雏形。
  • 庄子

    庄子

    《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馀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子》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谟、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还是字句方面,都更为精纯。由于他吸收和借鉴了向秀及当时各家之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颇富改造性的独特诠释,故为历代所推崇,逐渐成为定本,流传至今。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论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论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论语》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说的很重要的资料。“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忽视的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小可爱你逃不掉啦

    小可爱你逃不掉啦

    某日,一条爆炸性新闻使微博瘫痪--当红影帝林墨寒与全网黑女星童乐瑶同出入某公寓!!!吓得童乐瑶连忙开直播辟谣:“放心,我和你们的老公没有半毛钱关系”然而,林墨寒突然出现在镜头前,一把抱住童乐瑶,眯着一双好看的丹凤眼:“你说......和谁没有关系?”网友一脸懵逼,随后......卧槽!!!童乐瑶生无可恋,天啊!
  • 毒宠邪凤:逆天召唤师

    毒宠邪凤:逆天召唤师

    (包月免费看此书)她,绝倾殇,魂穿异世,成为绝氏府邸人尽可欺的废物七小姐,当凤凰涅盘重生,下天风起云涌,谁与争锋,是何番景象?召唤,修灵,炼丹,炼器,身旁美男成群,魔兽大军,亮瞎一帮狗眼。骂她是废物?毁她清白?断她筋脉?特么的,通通丢到炼丹炉里炼丹!绝倾殇的人生原则: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毁我一粟,我夺人三斗,人欺我一分,我报人十倍。当轻狂如她,撞上冷魅如他,将会演绎出怎么样的嗜骨之爱?她如何凤战苍穹,睥睨天地,凌驾于万神之上!(扣扣号:398167130)喜欢的MM们可以加号,敲门砖,帝沧澜。
  • 人间修炼日记

    人间修炼日记

    元始天尊在人间收了一个徒弟,自巫妖量劫、封神量劫、西游量劫之后,在2019年的那一天,元始天尊告诉刘思淼:我找你做接班人。只是刘思淼不知道,末世量劫在他这一个时代发生,这将是天地开辟之后的最大劫数,战斗场面比以往都要波澜壮阔,他和他的怪谈社,也有着属于他们的宿命……
  • 剪刀与女房东

    剪刀与女房东

    本书收入沈东子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各十篇,均为精致短篇。创作小说全部发表在国内一线文学杂志上,反映面对社会变革,人心的憧憬与人性的困惑,其中《光裸的向日葵》和《六万分之一》,分别被《收获》和《花城》收入当年最佳小说丛书;翻译小说包括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寄宿客栈》、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惊悚名篇《女房东》、美国非虚构小说创始人卡波特的晚期力作《你好,陌生人》、美国科幻作家布雷德伯里的悬念名作《碗底的果子》等。创作、翻译相映成趣,充分展示了新世纪小说家的双语能力。
  • 男人要有胸怀,女人要有情怀

    男人要有胸怀,女人要有情怀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凡夫俗子,红尘中我们早已在是是非非中学会了争辩和计较,在柴米油盐中学会了小气和狭隘。对于大多数男人来说,心胸修炼最迫在眉睫。如果说上天赐给了男人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就是博大的胸怀和宽阔的胸襟。对于男人这种天生好强和自尊的动物,人生也许可以不繁华,但是不能没有尊严和面子。而博大的胸怀和宽阔的胸襟是男人获得成功和他人赞赏的最重要的一点。俯瞰大千世界,具有博大胸怀的男人与具有情怀的女人虽不同,却又相同。他们都是快乐地微笑,独自行走在红尘中,享受着良辰美景,享受着内心的美好与宁静。
  • 海鸥与麻雀

    海鸥与麻雀

    一个角度看世界,一部分人的心理独白,平静安静的社会常态,心境的分享。
  • 回归心灵的安乐:《论语》的智慧

    回归心灵的安乐:《论语》的智慧

    本书是一本普及论语知识的入门书,着重于把论语的智慧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和语境中去解读与阐释,并试图将其置于现代教育、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等领域予以阐释和应用,继而探索其不同角度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旨在拓展其应用领域。全书内容丰富,简明易懂,有寓意有新意,文字深入浅出,兼有科学性和可读性。本书首先是面对初中生的普及型普通读物;其次可面对国学研究工作者、教育学及教育工作者等其他专业人士;最后面对该领域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读者。
  • 陆先生道门科略

    陆先生道门科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后来我变成了杀殿未婚妻

    后来我变成了杀殿未婚妻

    从小被算命先生说一定活不过20岁的许多福,在20岁生日那天晚上,来到了新的世界。新的世界天蓝水清空气好,就是战争停不了。此外,还有凶恶的强盗和吃人的妖怪威胁着生命安全。一次意外,她捡到了一只小狗狗,养着养着,就养出了感情。然而有一天,小狗为了救她失踪了。再后来,小狗突然变身真大佬,威逼利诱就把她带回了家。大佬:“救命之恩,以身相许吧。”樱(许多福):“不太好。。。”大佬毛茸茸的尾巴朝她摇了摇。樱:“不太好意思不答应啊~”樱:突然觉得自己很好骗。心累.jpg。不过大佬真好看,这个颜我可以舔一辈子~CP:颜狗绒毛控的温柔天真猫小呆X走路不转弯的冷艳傲娇狗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