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000000004

第4章 为政第二(1)

本篇共二十四章,主旨是治理国家和为人处世都要以仁义、道德为准则。“为政以德”是孔子提出的政治思想,建立在这个思想之上的“以德治国”的理念,是孔子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做出的一大贡献。忠诚、孝顺、守信、立志向学、见义勇为、不结党营私,是仁义、道德在一个人为人处世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必须具备的品格。

治国必先修身,修身必先学习。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结合的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既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又是一个人学习和修身的正确途径。

在本篇第四章,孔子通过对自己整个人生经历的回顾,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是人的立身之本,并对人生的几个关键期(即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分别提出了要求。孔子从人的整个一生的全局和高度,对几个关键期进行审视、规划,并提出要求,可以说是修身的纲要,处世的宝典。为政第二

2.1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③。”

【译文】孔子说:“国君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它所在的位置上,其他星辰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注释】①为政:处理政务。《诗·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也可解作治理国家。②北辰:北极星。古人认为北辰在天的中心位置。③所:处所,位置。共:同“拱”,环绕。

【解读】“以德治国”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以北极星为喻,告诫国君只有坚持“以德治国”,才能得到众臣的拥戴、百姓的拥护。孔子倡导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珍宝,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和完善,在今天更焕发出其异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和世界的一大贡献。今天,执政者坚持以德治国,才能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廉洁自律,鞠躬尽瘁;才能在德治、民主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之②,曰:‘思无邪③’。”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虑没有邪念’。”

【注释】①《诗》:儒家经典中的《诗经》。《诗》三百:《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孔子只举其整数。②蔽:概括,囊括。③邪:不正。无邪:没有邪念。

【解读】“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高度评价。孔子引用这句出自《诗·鲁颂·篇》中的话,既对《诗经》进行了评论,又表达了“诗言志”的观点。这一观点,在中国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史上得到了彰显,使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的文人受到了警策。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主张“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观点的开先河者。

2.3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教导,用刑罚来整治,民众只求免受惩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德行来引导,用礼制来规范,民众就有羞耻之心,并能纠正不良行为。”

【注释】①道:通“导”,引导,教导。《释文》:“道本或作导。”政:政令。②齐:整治,规范。刑:刑罚。③无耻:指无羞耻之心。④格:纠正。《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

【解读】此章通过对施行法治与德治不同结果的比较,孔子倡导德治的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法治能够治标,政令、刑罚能起到管理、整治的作用,却不能治本,不能让民众从道德自律的高度规范和约束自己。德治通过对民众的教导、规范、约束,让他们形成是非、善恶观念,具备羞耻、荣辱之心,进而实现主观上的道德自省和道德自律,促进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不会困惑,五十岁领悟天命,六十岁听到不同意见能辨别是非,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违背礼制的规定。”

【注释】①有:同“又”。十有五:即十五岁。②立:站立。引申为自立。指立身处世。③惑:迷惑,困惑。④知:领悟。天命:古代把天当作神,称天神的意旨为天命。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是怀疑鬼神的存在的。因此,“把一切偶然性,甚至某些必然性,都归之于‘天’和‘命’。这就是孔、孟的天命观”(见《论语译注》“试论孔子”)。为此,文中“天命”一词可不译。⑤耳顺:朱熹《论语集注》:“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意思是听到不同意见能辨别是非。⑥从:通“纵”,放纵。这里指随意。从心:随心。从心所欲:即随心所欲。意思是按自己的意愿说话、做事。⑦逾:越过。意思是违背。矩:规矩,准则。指礼制的规定。

【解读】此章是孔子人生经历的自述,也是孔子在晚年对自己整个人生历程的总结和回顾。其中,潜心求学的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打好了知识和学问的基础,又能进行品德、人性的修养,就能在三十岁时立身处世。进入立身处世阶段以后,如果能够潜心奋智,继续进行事业的开拓、学问的精进、品德的历练,则能进入人生的后面四个阶段。孔子的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不但启人心智,催人奋进,而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深思和借鉴。

2.5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②。”樊迟御③,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④;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违背礼制。”樊迟为先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回答说‘不违背礼制’。”樊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按礼制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礼制安葬他们,按礼制祭祀他们。”

【注释】①孟懿子:即孟孙,姓仲孙,名何忌,鲁国大夫,“懿”是他的谥号。因他和季孙、叔孙作为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经常违礼僭越,其父孟僖子临死前曾嘱咐他要向孔子学礼。②无违:不违背礼制。③樊迟: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三十岁。御:驾车。④事:侍奉。

【解读】古代礼制有严格的规范,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在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都不相同,如果不遵从,就是违背礼制。鲁国的孟、季、叔三大夫有时用诸侯之礼,有时又用天子之礼,导致了礼制伦常的混乱,这就是孔子向孟孙强调“无违”的原因。春秋时期的礼制伦常,是维护贵族士大夫利益的。当今社会倡导的礼仪规范、伦理道德,在继承孔子倡导的礼制的精华基础上,赋予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全新的内容,成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

2.6孟武伯问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让父母只担忧子女的疾病。”

【注释】①孟武伯:孟懿子之子仲孙彘(zhì),“武”是他的谥号。②其:代词,指代子女。忧:担忧。

【解读】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是多方面的,如果做子女的在做人、求学、事业等方面都做得让父母满意,而父母只担忧子女是否健康、是否生病,这就是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孔子的这个回答,是对他的人伦思想具体而生动的诠释。从孔子的这句话,我们领悟到:作为子女,既要好学上进,学会做人,事业有成,还应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有这样,父母年老之后才不会为子女的健康担忧,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2.7子游问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③,皆能有养;不敬④,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今天的所谓孝,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是狗和马,人们都能去饲养;不孝顺父母,与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

【注释】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孔门文学科高材生,比孔子小四十五岁。②养:赡养。③至于:表示另提一事,解作“就是”。④敬:尊敬。这里意思是孝顺。

【解读】赡养父母与供养父母有本质的区别。赡养是发自内心的行为,蕴涵了“敬”,体现了孝道;供养是被动的、迫于无奈的行为,仅仅是在履行职责,与对牲畜的饲养无本质的区别。因此,孔子强调的“孝”是子女从孝顺的高度赡养父母,以尽孝道的具体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馔③,曾是以为孝乎④?”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子女在父母面前总是表情愉悦,这是件难事。有事情,由子女操劳;有酒饭,让父母先吃。难道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吗?”

【注释】①色:神态,表情。这里指子女在父母面前表情愉悦。②弟子:子弟,子女。劳:效劳,操劳。③先生:长辈,年长的人。这里指父母。馔(zhuàn):食用。④曾:岂,怎,难道。

【解读】孔子谈论孝道,总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决不作空泛、高深的议论,恐怕这也是《论语》和孔子学说能够成为传世经典的原因。孔子强调子女在父母面前的表情,因为这是人内心情感的表现。如果子女操劳家事、侍奉父母有了烦恼、怨气,必然会在面部表现出来,这当然不是孝顺。子女把侍奉父母、操持家务看成是应尽的义务,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行为,自然会乐于去做,在父母面前就会和颜悦色。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①,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④,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和颜回交谈一整天,他都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愚笨的人。他退下后,我观察他平时的言行,也能够发挥我所讲的道理,颜回并不愚笨。”

【注释】①回: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门德行科高材生,比孔子小三十岁。②不违:不违背。意思是不提反对意见。③省:观察,留意。私:私下。指平时的言论。④发:发挥。

【解读】此章反映了孔子“学贵知疑”、“重在发挥”的教育理念。孔子教育学生非常认真,这不但表现在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上,还表现在他对听讲学生的关注上。孔子发现了颜回听讲时的情况,却并不轻易下结论,而是通过观察他平时的言行,以了解他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真实情况,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是严谨的,他对学生的关心是全面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说明学生的学习必须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10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哉④?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看他所亲近的人,观察他所做的事,了解他做事时是否心安。那么,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注释】①以:与,亲附,跟从。所以:所与。这里指所亲近的人。②由:经历。所由:所经历的事。这里指所做的事。③安:安定。所安:指做事时是否心安。④焉:何,怎样。廋(sōu):隐藏。

【解读】此章是孔子谈论考察一个人的方法。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情况是很难的。孔子从“视”、“观”、“察”的不同角度,对一个人从过去到现在、从外部表现到内在动机进行整体的全面了解,因而能够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情况,而不会被假象所蒙蔽。现在许多年轻人由于轻信网友而上当,许多老年人由于轻信电话而受骗,都是因为缺乏警惕性,轻信别人或轻信别人说的话(包括电话里某某人的话)而造成的。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领悟新的道理,就可以做老师了。”

【注释】①故:旧。指已学过的旧知识。知:知道,领悟。新:指新的道理、知识、发现等。

【解读】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对世事的观察能力,是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学识,而且要有较强的领悟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为人师表。另外,中国历来有重视历史经验的传统,“温故知新”、“鉴往知来”,就是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回顾和总结,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指导现在和将来的事业。

2.12子曰:“君子不器①。”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

【注释】①器:器具。不器:不像器具那样,其作用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后来以“不器”作为赞人全才的词(见《辞源》“不器”注)。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本书收入曾国藩家书126封,都是他在为官从政、操持防务,或奔走于驿道水路上的亲笔所书。既阐述伦理纲常,又慨叹人生艰辛,还劝勉后人精进,表达心事衷曲,言之凿凿,情意绵绵,实为后辈修身育人、捧读不倦之佳作。
  •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古传诵之作,从中不难看出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书名为“观止”,于古文选编,其意可知,该书的编选意图就在于尽善尽美,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 三言二拍精编(第一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一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论语新校释

    论语新校释

    《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书对原著行了详细地注释,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热门推荐
  • 豪门陷阱:首席夫人不回家

    豪门陷阱:首席夫人不回家

    为了复仇,他从欧洲回来。精心策划,步步为营,彻底的粉碎了杜氏集团。为救家族,善良的她与他一纸婚约,最后掉进了仇人的陷阱……
  • 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我们如今所处的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和谐平安的社会让我们感觉不到动乱的滋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这样的字眼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但是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诸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等这样的特殊时刻,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的小行为来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也就是说爱国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
  • 雨,活埋与飞缘魔

    雨,活埋与飞缘魔

    咦,什么是飞缘魔,是飞头蛮吗?飞头蛮和飞缘魔,名字虽然很像,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妖怪哦,前者是能头身分离的怪物,后者可是美人,绝世美人!【活埋】金六郎睁开了眼睛,然而眼前还是一片漆黑,耳内的嗡嗡声越发聒噪,急速升高,如鹞子似的掠过脑海。是毒!毒的效力还在。胸口、腰上的伤火辣辣得疼,让他的眼角也一阵阵的抽动。
  • 逆伐成王

    逆伐成王

    一缕刀芒碎乾坤,两行清泪逆轮回...阴阳大陆,强者主宰天地,弱者卑躬屈膝,冷漠的世界,只有实力才是王道!陈麒,名不见经传的封印之地的小家族少爷,因故被废,得龙皇相助,修复伤势,修逆天功法,踏阴阳之巅,历经磨难,伐天成王!且看陈麒如何为兄弟,屠戮四方,为爱人,逆乱轮回,血与火,爱与恨,只为踏上巅峰!战天,战地,战苍生,只为逆伐成王!
  • 明伦汇编人事典迷忘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迷忘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越轨

    越轨

    《越轨》一书涉及刑法学、犯罪学、青少年越轨行为、侦查学、公安学、警察学、监狱学、社会控制、犯罪预测预防、禁毒戒毒、社区矫正、社会敌意应对、群体事件处置、社会治安防控等领域的越轨社会学的科普读物。本书文笔诙谐、笔调轻松,文中穿插大量的当前流行话题作为案例,比如邓娇案、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案等等,探讨当代社会的规则越轨、法律越轨、诚信越轨、性越轨等等行为。不仅对这些行为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而且对当代社会存在的种种越轨问题提出了深层次的解决思路。
  • 七十二变

    七十二变

    《七十二变》是世界知名美食家、厨师、畅销书作家左壮的首部长篇小说。它不是一个故事的延展,而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一个生活故事集,犹如万花筒一般,轻轻一转,总有一个或忧伤或可笑的故事等着我们。一个走南闯北的厨师,用简单干净的语言,将自己几十年来在中国和海外生活的纷杂经历娓娓道来。男男、赢霄、奈哲尔、瓦妮莎、毛熊、小忌……这些都是乔身边的普通人,作者选择了他们,是意在描绘在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文化交融、碰撞时代背景下,他们因生活环境改变而重新认识文化和生命的过程,即作者借老郭之口所说的“世界一直在变,而且一个地方一伙人,一个地方一个样,我们生在哪儿就要适应哪儿,生在哪个时代就要适应哪个时代”,从而勾勒出大千世界的人生苦乐。
  • HP奶黄包贵族

    HP奶黄包贵族

    吃着狗粮长大的自己好不容易盼来了近距离观察偶像日常的机会作者就是想追教授
  • 彩樱森林

    彩樱森林

    在广阔的宇宙中,有一个云团。如果你走近一些会看见裹面有一颗很美丽的星球,尽管创世神把它的美丽藏在层层云海中,也包裹不住其绝色的锋芒。
  • 商女难娶:娘子说的是

    商女难娶:娘子说的是

    商岚雪死后莫名其妙的穿越成为了一个县官的夫人,本以为可以安安生生的度过后半辈子。但是手帕上的血书,尸体内被塞进的残肢,以及皇宫内死而复生的妃子,将她整个人拖入了一场惊天的阴谋之中。而在这阴谋之中,商岚雪渐渐的发现,自己那小小的县官夫君隐藏着令人心惊的秘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