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800000007

第7章 尤凤伟(2)

当他征求我的朋友对《色》的感受时,朋友说,很棒!不过,仅次于一朵。你看他眉眼都是笑,他多享受这种感觉。享受归享受,也有遭罪的时候。这家里面每天孩子哭、老婆叫,别说创作,就是看书都会受影响。臧杰的女儿跟一朵差不多大,感同身受。他断言:尤老师三年之内不会拿出长篇来。结果,第二年他就拿出了《衣钵》。吃惊是一定的啦,但你知道俺都受的什么苦,遭的什么罪。家,已整个被一朵占领,包括书房。已经会满地爬了的小家伙,就没有她去不了的地儿,用头一拱,这房门就开了。爬进房里,四下巡视一番,对书桌也很感兴趣,也想试乎试乎……你想想这活还有法干吗?如此一来,当爹的只好落荒而逃。去哪里呢?考察以后发现两个地方可以考虑:一是图书馆阅览室,二是咖啡屋。图书馆人太多,咖啡屋成本太高,这天长日久也有些吃不消。只能每天早出晚归,上下班一样乘公交车来往于图书馆。那年,我们去洛杉矶,我带他到各地的图书馆转转,那环境令他羡慕不已,成了图书馆症候群了。要不是来去匆匆受时间的限制,恨不能立马铺上稿纸,坐在书桌面前写起来。在我们这个三口之家里,实际上看上去更像三世同堂,其乐融融。女儿跟他无拘无束,刚会说话时,就直呼其名;等到再大一点就叫上了大哥。他就调侃说叫老哥吧。哎,人家还就叫老哥。看着他跟女儿在一起快乐的样子,你会重新发现被人忽略了的一些东西。其实,他更适合跟孩子打交道,这使得他对生活保持了婴孩般的新鲜感,童心又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甘蔗没有两头甜。白天,老哥写作,他的作品被批评家喻为“在历史与现实间奔波”。夜晚,恋父情结的女儿倘若发现爸爸不在身边会大呼小叫,女儿的一声令下,不管他睡得多么香也得迷迷瞪瞪地从自己的小床上赶到大床上,也真难为他了。“愣把老头当小伙子使”,这是他的自嘲,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辛苦,依然从容,淡定,像《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面对压力时,仍能坚持优雅的姿态。

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和男一号叨叨两句。

你忙前忙后,须注意休息,别真把自己当小伙子使唤。岁月对谁都一样,也请不要“歧视”年老色衰的女人。不要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当你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朵时,麻烦也请顺便看一眼一朵她妈。

我们是地地道道的老夫老妻啦,这一路走来,感觉很充实。未来的路还很长,年幼的女儿带给我们快乐和希望同时也带来了压力与责任。没关系了,只要我们心不老,心不坏,我们就会青春永驻。女儿在一天天长大,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认真过好每一天,珍惜每一个黄昏与黎明……

2.尤凤伟与山

臧杰

山野之气

认识尤凤伟是在1999年前后,那时候,我正站在文学圈的门口向里张望。位于青岛信号山路25号的青岛文联驻地,虽然只是个依山而建的小院落,但在我的心目中更像是一座带着几分神圣气的大山。

作协的办公室在一进门的右手边,两张黄写字桌面对面,坐着秘书长和一个面色白皙的会计大姐。我对作协的最初印象,是打扑克和喝鱼汤。作家李建国和叶帆是专业级的业余渔佬,中午的鱼宴,常常是他俩海上丰收的喜悦分享。

作为作协主席的尤凤伟也夹杂在中间喝鱼汤、打扑克,多数人都喊他老尤。他话不多,头发稀疏,说话的声音轻轻的,笑起来却很欢畅,有股胶东味。

对尤凤伟创作的最初接触,是《作家文摘》上连载的《石门夜话》,躺在中文系宿舍的床上看到了印象极深的一句话“七爷的队伍无声无息朝大山进发,沿途的村庄渐渐隐没于夜色中”——一干土匪的山路,竟是那样的蒙太奇。

形式感和细节处置,滋生了一个文学青年对行家里手的最初艳羡。

到报社工作后,有幸受教于曾在西部极富诗名的前《青海湖》主编刘宏亮。其时,刘宏亮更像是一个归来的隐士,躲在家乡的一间小报馆里编着家长里短类的生活副刊,甚少问青岛文坛的事。在青海,因为批评鲁迅的一波事件,刘宏亮由主编被贬为了小说编辑。他和我说,青岛写小说的,尤凤伟得算是一骑绝尘。回青岛后,他也一度动过改写小说的念头,看了看尤凤伟的小说,决定“不弄了”。

刘宏亮跟我提到的尤凤伟的小说是《石门呓语》,说小说里写过红叶绿花,他的诗句里也有过“绿花红蕊”,那是缜密观察后的感觉,是把似写成了不似。查阅这段文字,小说中是这样写的:“那地方很古怪,像从来没到过,四周全是山,座座都是平顶山。山上光秃秃,山下树很密,从来没见过那怪样子的树,长红叶开绿花。”

对一个懵懂的文学青年而言,前辈的判断与点拨何其之重,他对我的影响可以用经年来描摹。那段时间也就十分关注尤凤伟的写作。还记得有个朋友曾一度模仿尤凤伟的创作风格。在一个饭桌上,我以人物图谱和叙事解构的方式,详细拆解了短篇小说《为兄弟国瑞善后》的脉络(载《人民文学》1998年第7期),朋友们听得目瞪口呆。

1998年9月,《收获》第4期刊发了尤凤伟的中篇小说《蛇会不会毒死自己》,我写了篇读后感叫《虚弱的空间与坚硬的价值》。现在看,这篇文章有青年人不顾一切的大话,最后一段豪言无比——“作为尤凤伟新长篇的一部分,它的另一重意义还在于,它所实现的由传奇的生存形态到传奇的价值内核的逐步深入,对尤凤伟的整个写作都将是举足轻重的。”

现在想想,1999年前后,其实是尤凤伟创作历程中的一个小高峰。1998年成形的“国瑞”,在2002年深化成了《泥鳅》中典型的城乡穿越者;而作为“五七人札记”之一的《蛇会不会毒死自己》,则使尤凤伟在2000年铸就了经典的《中国一九五七》。

而在一个文学青年眼中,其时作品散发着山野之气、立于文学高山的尤凤伟并没有猜想中的那般高大和威严。

半山腰上

1999年1月,何向阳在青岛与尤凤伟作了一次对话,这篇后来成文为《文学与人的境遇》的文字,一直被我私下视为尤凤伟研究的钥匙。

其间,尤凤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中国作家似乎缺少一种自省的精神,总认为自己已成为文学大师,作品十分优秀,毫无瑕疵。就像一个铁匠一边挥锤锻打一边念念有词:好刀,好刀。许多作家认为自己打出来的是好刀,认为已经登上了山峰,而真实位置实际上只在山半腰,这是中国作家目前普遍的位置所在。”

这句话说明尤凤伟有极好的自省意识和位置感。

或许这也使得他在十余年后的今天,一直立于当下写作的潮头。对其他生于1940年代的小说家而言,这样前行的状态无疑近于“神话”。

2007年,尤凤伟将一部书稿交给了初涉出版的我和薛原,这部稿子就是后来的《衣钵》,小说原初的名字叫《不许掉队》。还记得去谈稿子的那天,尤凤伟浅浅地坐在大沙发的边沿,说了很多当下写作的问题。他尽力和我们交流一些文学期刊上的文字,甚至是叙事手法,遗憾的是那时候依然热爱文学的我们,对文学期刊的阅读越来越少,几乎到了支支吾吾不知所以的地步。

心下却暗暗觉得,《不许掉队》不仅是一部小说,而是自我要求的投射。尤凤伟就像一个每天都上山的人,虽然很轻松就到了山腰,但总会扭头看看身边的人,不管是老的还是少的。老的爬山的欲望消了,少的或者也过了新鲜劲,而他却一直往山上走,越过他们的时候,还会认真地瞧瞧他们身上丢下的家什。这些家什,就是语言、趣味和指向。

追问一个老樵夫为何天天上山是徒劳的。因为写作已经成了尤凤伟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使得他丝毫看不出委顿和老迈,甚至用“坚持”来概括他都会有几分可笑。他没有特别的爱好,写作在他手里操持得更像是件营生。

由此而认为老樵夫一定是漫不经心的,那肯定是错觉。老樵夫随随便便的一斧就能砍倒一棵大树,并不仅仅来自于经验,而是年月积累的技术训练和精心营构。

一直以为,尤凤伟的小说叙事中,有一种最要害的功夫叫化淡为奇,这种归于造化的能力套一句文学批评的老话,只能说是“功夫在诗外”。

2002年,尤凤伟在苏州大学曾作过一次“我心目中的小说”的讲演,这篇演讲文字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大倒退”,这个词可以说是尤凤伟文学情怀的浓缩,也是他通往文学之山的真实路径。这篇演讲在精心重构其写作历史的同时,也为他历史化的写作提供了指向。

其核心意思仍可以在1999年与何向阳的谈话中找到:尽管“文以载道”在许多人眼里已成过时皇历,但我依然认为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与现实都不轻松。完全轻松的写作只能是自欺欺人。作家应该介入历史,并具有一种清醒,通过作品将这种清醒传递出来,在真正的史学家缺席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尤其重要。

在尤凤伟面前,我也曾多次溢美《我心目中的小说》,这篇文字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好的小说家,不仅要明白历史,而且要“明白”自己的历史——你做过什么,你在做什么,你将做什么,你为什么而做。

依山而居

2010年,尤凤伟在崂山余脉的二龙山下租了个小院,开始了自己半都市半山居的生活。小院不大,却守着一条宽阔的河道,门前另有七株大树蔚然成荫。

尽管住在青岛这样一个不大且不算热闹的沿海都市里,尤凤伟似乎还是觉得清静很重要,有山很重要。

多年以前,他这样说过:我的家乡背靠昆嵛山,面对渤海。小时候我常到海边摸蟹子,也跟着大人到山上割草,创作中更多提及的是山而不是海,这可能与我小说的主人公是农民有关,山和农民靠得更近一些,和农民的联系更大。

尤凤伟的这种选择无疑也对其性格与写作发生了作用,无论人生还是文本,他都不采取风浪搏击般的激进方式,他不赌大小、玩实验,而是冷静、审慎、周密,步步为营,从容不迫。

2011年,依山而居的尤凤伟完成了《相忘江湖》,并发表于第4期的《收获》。相距于2004年在《收获》第6期发表了长篇小说《色》,时间一晃已是七年。这部取材于都会的中篇小说,以极尽精微的方式写了一个人内心的不安宁,而主人公的身份,依然是另外一个“国瑞”——搬家工人出身后来发迹的农民工。

显而易见,尤凤伟已经习惯于在都会与山野之间的穿梭,而这穿梭的过程,也是其心灵史乃至创作心态的映照。

从1988年12月主持创办青岛市作家协会,到2004年引退,尤凤伟在青岛做了十六年作家协会主席,一度也兼过青岛文联的副主席。如果把不大的文学圈也作为江湖的话,尤凤伟也可以说是独步江湖很多年。尤凤伟并没有拘泥于这个江湖,这也许是他喜欢上山得而望远的缘故。他常常不在场,却又没有游离过。在引退之后,一种榜样的力量更是喷薄而出。这些东西,他都没有很以为意。

2011年,我在筹办良友书坊·青岛文学馆时,就文学文献的展示问题跟他通过一次很长的电话。尤凤伟表达的意思是,他就不展出实物了,把自己弄得跟个人物似的没必要。不过数日后,为了支持我的工作,他还是把一批自藏的著作送给了文学馆。

对我来说,那通看似平常的电话其实隐藏着一个难眠的夜晚。在穿越暗夜的过程中,我终于想通。尤凤伟在某些方面,更像是一个靠作品说话的艺术家,在文学和现实潮水的淘砺中,他更信赖作品和写作本身。

这一选择由来已久。

打开1994年出版的《石门夜话》后记,他是这样写的:曾几何时,作家们怀着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试图充当“医生”、“法官”和“代言人”的角色。而后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便开始意识到这仅是作家的一厢情愿,生活并没因那么多“深刻”小说的“干预”而改变步履,这很叫作家们困惑、无奈与自卑。于是只好以退为进,回归文学的“本土”。

纠结于尤凤伟内心中那种无奈,是历史尚不得解的一块旧伤疤。

而诸如此类的历史旧伤,却默默地存于他的心里:“回顾苦难是一桩痛苦不堪的事,而忘记这种苦难有可能使之重演,两相比较,还是记住了为好。我是这样想的。”

同类推荐
  • 安达路西亚水手的夜曲

    安达路西亚水手的夜曲

    从喀提思到直布罗陀,多么好的小路。海从我的叹息,认得我的脚步。啊,姑娘啊姑娘,多少船停在马拉迦港!
  • 我们生命中的七七

    我们生命中的七七

    本书为纪念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出版。十四年抗战不仅撼动世界,更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本书精选十余位作家关于“七七”的记载文字,令人重新感受“七七”事变之于时代及其个人的意义,再次见证那段感人肺腑的民族记忆。
  • 散文(2017年第4期)

    散文(2017年第4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萧红散文大全集:又见春天

    萧红散文大全集:又见春天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作为一个文坛传奇,萧红的作品总是和她的命运连在一起被人讲述,这多少掩盖了她作品的本应具足的光芒。本书几乎收录了萧红所有的值得一再品读的经典散文作品。萧红的散文女性特质非常鲜明,有着与生俱来的苍凉感、诗意暗涌、忧郁底色,夹杂着迷人的孩子气,同时不拒绝现实的残酷,这使得她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女作家,跻身现代文学大家之林。
  •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余光中亲自审定篇目,全面收录《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我的四个假想敌》《山盟》《沙田山居》等多篇经典佳作。九十载人生沉淀,聊人情世故,谈游记见闻,撰文化随感,诉人生感悟。在余光中的文字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一份乡愁、记忆和青春。他瘦弱的身体里,有炽热的光,照亮了苍白年代里无数幽闭孤愤的心灵。
热门推荐
  • 封神之余元

    封神之余元

    纣王高傲,雄才伟略;妲己娇媚,魅惑天下;闻仲忠义,九死不悔;比干奸猾,争权夺利;太上寡言,老谋深算;元始华贵,生而人上。准提不顾面皮,渡人西去,只为教派气运;接引脸色疾苦,默诵真言,终盼佛教大兴。为你讲述一个不一样的封神世界。余元:“其实,我只想活下去!”
  • 影后大大求放过

    影后大大求放过

    名门贵族,大家闺秀,真正意义上家里开银行的陆乔。一场毫无诚意的相亲遇到左凌之,一眼钟情,放弃大好前途,下嫁定亲。为他一掷千金,建起商业帝国,可再多的柔情似水,赤诚相待,都敌不过一张脸。他那个白莲花初恋扬起财产转移书摔在自己脸上:“你凭什么还待在他身边,你这个感情的破坏者,要点脸吧!”破产倒闭,人财两空。父亲被陷害入狱,惨死牢中。幡然醒悟的陆乔已经被逼得无路可退,5年的苦苦追求,自降身价。却败给了爱而不得。所有的耳鬓厮磨,甜言蜜语,全是一场计划好的骗局罢了。滚滚流动的湘江水下,陆乔被人推入江中,随水而逝。如有来世,我必将要你百倍偿还,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重回人生重要的分叉路前,人还在,家还在,陆乔站在电影学院的校门前,她又回来了。
  • 痴夜梦语

    痴夜梦语

    都说鬼怪最为可怕,但是人心比鬼怪更为惊悚
  • 含剑重生

    含剑重生

    2010年的年轻人萧含剑,阴错阳差重生于一个玄幻世界!神秘的真力,奇妙的阵法,都蕴藏着不为人知的规律,令他沉醉其间。他能走出自己独特的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吗?轻度YY,尽量YY得合理,让读者看了开心,看了喜欢,是西风的期望
  • 尘世间你是我的安乐

    尘世间你是我的安乐

    谁知道因为闺蜜的迟到,自己遇到了一个小哥哥,竟然还是隔区的!邻校的!啊哈哈哈,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不过,就是这个小哥哥有点不好,一开始竟然无视我?没事!我许乐优让你臣服在我的攻击下,主动聊天,适时出现,欲擒故纵,等等…为什么小哥哥臣服之后,性情大变,主动找我,美食诱惑,这些不是我的…招式吗?原来他早就识破了,幸好,我有意他有情,小样,原来你早就喜欢我了
  • 叶阳绾黛倚红楼

    叶阳绾黛倚红楼

    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让林妹妹枉送了性命;一个政治下的婚姻,让金玉良缘变成了笑话;一场有缘无份的相遇,让水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她是林黛玉,一个从小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孤女。前世的她心念滴露之恩,今生却倔强的拿自己的心泪去偿还,最终落个泪尽人亡。但凤凰终将会浴火重生,再次来到人们的面前。当黛玉不再是以前那个体弱多病的林妹妹,她还会任人欺负吗?当爱情再次降临的时候,她还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容纳他人吗?当面对生与死的瞬间,她还会继续逃避自己的心吗?作者寄语:这是一个林妹妹重生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作者群号【50142736】,欢迎大家进群提意见啊~
  • 总裁的女人

    总裁的女人

    古有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今有她苍夜女扮男装代爷爷继承家业去当保镖。儿时玩伴十二年未见,再次相见却还不知她的真正性别,到底是老天开她玩笑,还是跟她作对?
  • 今传是楼诗话

    今传是楼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亲爱的学长大人

    亲爱的学长大人

    大学时的一次泼水恶作剧,把白小俞卷入其中。霸道蛮横的韩范儿朝鲜族帅哥金岳当众给了她难堪,同为金岳好友的李景浩却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手……经历种种,春心萌动……毕业之际,他远赴英国,而她宁愿等待。直到听说他已结婚,心灰意冷……她决定重新开始,让自己爱上别人,而他的出现再一次打乱了她的生活,她想要逃脱,远离他,然而事与愿违,她纠缠于两个男人之间,到底谁才是她与相守一生的人……
  • Up Is Not the Only Way: Rethinking Career Mobility

    Up Is Not the Only Way: Rethinking Career Mobility

    Up Was Never for Everyone! Move up or move out. When those two options appear to be the only ones, dissatisfaction grows and engagement suffers. In decades of studying careers around the globe, Beverly Kaye, Lindy Williams, and Lynn Cowart have found that, in fact, there are more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