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900000019

第19章 杨黎光(1)

1.爬过了千山万水——回顾我的文学路

杨黎光

自从1999年第一次八卷本的《杨黎光文集》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七年多了,整理一下这七年来发表的作品,发现不知不觉中又写了这么多。

1996年的6月我做了一个手术,术后的一天傍晚在医院的走廊上散步,突然,我感到自己是那样的虚弱,生命好像就维系在那不断的呼吸中,如果呼吸停止了,也许生命就结束了。疲劳的我靠在窗台上凭栏远眺,远处是深圳著名的国贸大厦,门前的人流如过江之鲫呈现着勃勃生机。仿佛经过一次生死考验的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写了这么多年,该是有一个交代的时候了,于是就有了把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的念头。但出版文集并非易事,直到1999年,八卷本的《杨黎光文集》才得以出版。

抱着厚厚一摞文集,当时我想,对自己的写作生涯也算有了一个交代,今后也许再也写不了什么了,也不知道老天爷还会给我什么样的安排。

不知不觉中,许多往事就浮现在眼前。

我并非出身书香人家,父亲是一个几乎目不识丁的工人,母亲虽有文化,其程度也只是能算算账,写写字。但是,父亲忠厚善良,母亲精明能干。这些对于我后来的成长,必然都有一定的影响。

我的家乡在长江岸边——安徽省安庆市,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在中国近代史上,你能找到一连串发生在安庆的重大历史事件。许多历史风云人物都在安庆这座历史舞台上表演过。家乡对我的最大影响,就是她的文化氛围。安庆人喜欢读书,崇尚读书。因为他们知道要改变生存环境只有读书。安庆的民风,也讲究读书,哪怕你读闲书。故乡的这块土壤把我这个贫民的儿子引入了文学的殿堂。

我的父母没有给我一点文学的基因,那么,我又是怎样爱上文学的呢?

想想,真正给我直接影响的应有两个人,一个是我的舅舅,一个是我儿时的一位邻居。上小学的时候,我在舅舅的单身宿舍里住过一阵子,最早接触过舅舅那些现在看来应算少得可怜的藏书,开始对读书感兴趣。至今,我还珍藏着一本1958年版的《新华字典》和一本《哲学词典》,都是舅舅的藏书。可是,舅舅并不喜欢文学,他的藏书中,几乎没有文学书籍,只是跟着舅舅我开始喜欢读书。

小时候,我的家住在一幢清朝时期留下来的大宅子里,这幢有着“三进三堂”的大宅子里面住了近二十户人家。有一个邻居的儿子,比我大五六岁,人很聪明。在他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他停学顶替他父亲工作。那时候我喜欢跟在他后面玩,他是大孩子,又参加了工作。我跟在他后面,想看一看校门之外的精彩世界。校门之外的精彩,主要是可以谈恋爱。写情书需要华丽的辞藻和一些名人名言。这些从哪里来?只能从文学书籍中抄。我想,不少青年喜欢文学恐怕都跟这一点有关,在文学中寻找爱情,用文学去抒发爱情。当时我还小,还不懂恋爱的滋味。我的这位兄长,爱上了一个女同学。他当时谈恋爱的方式,主要是写信。为了把这些信写好,他借了一些唐诗宋词之类的书,然后在那里现抄现卖,用来给他所爱的女同学写信。他做这些都不避我,还喜欢和我一道分享。当时,诗歌给我的印象是那样的美。当时还是在“文革”之中,一个“大破一切旧文化”的时代,很难看到这些收录有唐诗宋词的书籍。所以,偷偷地看这些诗词,特别是那些歌颂爱情的诗,想象的空间特别大,显得很刺激。于是我就向他借来看、抄、背。这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学的意境之美,抒发情感之美。于是,我渐渐地爱上了文学。

记得那时候,小小的我常常在黄昏独自一人坐在长江的大堤上,脚下是一望无际的芦苇。长江从夕阳里流出,流出一江波光粼粼的金水,我情不自禁地吟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真有一种大文学家的抱负。

从那以后,我千方百计地找中外文学名著来读。每天睡觉前必须要读书才能入睡的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我的文学基础,恐怕也是那时候奠定的。后来上了大学,在大学里,我学的是中文,这才系统地接受了文学的熏陶。

我的创作成熟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几乎人人都在经受着考验,包括我自己。人们在遍尝诱惑之苦后,又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我把这个精神家园物化成一个“枕头”,一个让你想睡就能睡着的“枕头”,我希望人人都有。

我认为,文学是我生命的一种延续。我热爱文学,是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留住时间,留住历史,留住生命。历史并不仅仅是史学家们记录的,还有我们文学家的责任。

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重要体现。但要想真正搞好文学,作家必须吃得苦涩。我多年来的体会是:文学是一种积累,创作是一门苦学。

出版了八卷本的文集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走进了中年,淡泊生活,工作之余,又觉得无所事事,于是不知不觉中又拿起笔,七年来又写下这么多,其中尤其以五十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惊天铁案——世纪大盗张子强伏法纪实》和记述2003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抗击“非典”的报告文学《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写作最为艰巨,前者让我第二次获得中国报告文学“正泰杯”大奖,后者让我第三次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之一的“鲁迅文学奖”。

于是2006年又增补出版了十三卷本的《杨黎光文集》,这让我的创作又延续了长长的一段。

在十三卷文集即将出版之际,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怀疑:写了这么多,可到底是为什么而写作?

写了给谁看?

还有谁在看文学书籍?

十四年前,我南下深圳之际,写完了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大混沌》的最后一章,那天清晨窗外白雪静卧,只有麻雀飞过,却并无降落之心。七年前,我抱着一摞文集,茫然地走入人流之中,心里不知道还能走多远。今天,十三卷本的文集出版,却突然感叹人生,感叹岁月,无论勤奋者、懒惰者、贫穷者、富贵者,或者我这已经抱不下自己全部出版文集的写作者,都是殊途同归。因为回首时,岁月不会再重头来一次。

文集出版之际想到时间的流逝,正是思考生命价值的一次机会。虽然你想不透生命的玄机,但仍然会增添一份对岁月的珍怜。

我想用一杆秤,称称自己的分量,盘算是否对得起时间,对得起岁月。人生我已经走过一半,这一半中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我在干一件事,那就是写作,十三卷本的文集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可在人生最精华的一段时间里干的事情,真的如自己自小就认为的那样,有意义吗?

爬格子,是写作者自嘲的一句最形象的话。一个字,一个格子。我写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就是十三卷的文集,也远不是我这些年写的全部,那么我已爬过了千山万水。我的青春,我壮年最黄金的岁月,就是在孤灯只影下不停地“爬”着度过的。

生活的质量到底有多高?

我们把写作看得太神圣,写作者也把自己看得太神圣,甚至有“神圣”的写作者把自己当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实在是太抬举写作者了。

其实,写作可以成为一种职业,不能成为职业者,就是一种业余爱好,我属于后者。

中国有以作家的身份来给作家定位的习惯,如工人出身的叫工人作家,农民出身的叫农民作家,知青出身的叫知青作家……他们的作品题材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相近,因为源于生活的体验。

我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更不是知青,我算什么作家?

我的职业是报人,我属于记者作家?可没有当记者前我的创作算什么呢?

写了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出了十几本书,突然不知道将自己的写作如何归类,十三卷的作品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这也许是我的创作特点之一。

重要的不是自己属于什么,而是写了什么。

我对自己的朋友和同事曾灌输一种自以为得意的成功体会:一个人一生只能做成一件事,言下之意,我连续获得了三届“鲁迅文学奖”,这表明我一生做成了一件事。

夜深人静之际,我突然对一种新想法感到不寒而栗:如果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那该是多么的悲哀,一旦到了晚年,到了他因退休而不能再做其他事的时候,他将会如何地茫然不知所从?

有人说,我宁愿自己的书被一个人读一千遍,而不愿被一千个人读一遍。我真羡慕说这话人的自信。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将我的十三卷文集读一遍,因为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阅读,特别是读文学作品。

那么,下一步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吗?

想了很久,最后不得不无奈地回答,恐怕还是得写。因为,选择写作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十几年的写作生涯,让我已经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习惯。

如果不写,我还会干什么?

去年的除夕,我下决心这天一定不写作,因为按照家乡的习惯,年三十如果还在劳作,那么将表明你会一年劳作到头,这些年写得实在太累了,我想歇一歇。

可看了一半闹哄哄的“春节晚会”,还是和以往的除夕一样又走进了书房,还是下意识地打开了电脑,还是不由自主地开始写作。

这样,不知不觉中把十几年前就开始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园青坊老宅》,竟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又“爬”出来了,竟然“爬”了四十多万字。这部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也许开始了我文学创作的又一个时代。

这也表明: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就像安徒生童话《红舞鞋》里的那位小姑娘一样,一旦穿上了红舞鞋,就会不停地旋转,直到她再也转不动了。

2.文学的真诚

吴启泰

提起杨黎光,想到两个字:干净——从灵魂到作品。

这种干净,来自他执着于内心经过提纯的真情。他脸上从不书写虚伪,高兴时阳光灿烂,激动时脸红脖子粗。他不会心怀鬼胎窃窃私语,更不会耍阴谋诡计。他坦坦荡荡,有什么说什么,高门大嗓,中气十足,有时得罪了人还不知道。

他充满激情,喜形于色。朋友们视他为透明人,活得痛快淋漓。但很少有人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孤独。这往往是文学创作所需要的特殊的情感方式。与朋友们一起聊天,海阔天空。偶尔,他会冷不丁地对你说出内心煎熬已久的某些人物、情节,包括一些创作意念和构思,然后困兽般的眼神盯着你,期待着灵魂的相互碰撞,在心灵游走的孤独中突围。

他内心紧紧地守护着一些他视为珍贵的东西。他的心简单、强烈。简单是一种人性回归,而强烈恰恰出于柔软、敏感、细腻、腼腆,狂暴和粗犷,往往坚守的是他心中的美。为了捍卫这种美,在坚硬的现实中,他的柔情变成了文学。因此,他的作品无不与当下现实息息相关。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个现实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戏剧色彩的文学文本。写作于他,是必然。性格即命运。

命运使他在世纪之交来到深圳,成为一个报人。历史,在这座移民城市中,呈现给他的世界如此错综复杂,如此多姿多彩。

越是灯红酒绿、光怪陆离,越是刺激他的处子之心。来到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巨大的精神物质反差,使他狂热地去采访、研究那些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疯狂的人。他以一竿子插到底的风格,拨开纷乱错位的欲望,用人性解读人性,用灵魂追逐灵魂,用原始的美还原混沌。他与他的人物一起挣扎、一起追寻,渐渐形成了作品中某种风格和特殊个性:真诚。人性的真实,以及作家诚挚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作品的主旋律。这种真诚,传播到读者那里,读者不仅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也传达了他对人类的脉脉温情。他揭露性的报告文学,在欲望城市中,温暖了许多读者的心。

长期以来,黎光视报人为自己第一职业,将写作当作“业余爱好”。他以一个记者的眼睛关注现实,深入思考,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由于“业余爱好”,他只能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成为一个工作狂,办报之余的写作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报人,就应该是他这种人,心中始终有杆秤。无论什么,也不能收买他的善良、真诚、悲悯和血性。报人的职业令他与社会方方面面保持着紧密联系,令他视野更加开阔,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关注变化中的社会现实,潜心研究人们内心一道道难以破解的谜。

2005年他创作了《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为了完成这部反映“非典”时期广东地区人们与SARS病毒的抗争经历。他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包括医学科学和生物科学等,最终以难得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细节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充分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思辨和人文关怀。

《没有家园的灵魂》是杨黎光崭露头角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报告文学中,他以细腻的人物内心探微,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充分展现了个体生命面对现实和欲望的迷惘。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以及后来发表的《打捞失落的岁月》《梦醒魂不归》《惊天铁案》等多部报告文学,述说技巧日趋成熟。

我曾多次涉及报告文学,深知人物内心述说是个难点。作者是述说事件的第三者,如何才能恰当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想法。即便当事人亲口对你说的,如何界定其真实性?如果你一定要跳出来代表他们说心里话,必然有想当然的尴尬。如果省略不计,人物深度势必受到削弱。

同类推荐
  • 揭开当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报的谜底

    揭开当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报的谜底

    1975年的海城地震由于成功预报,拯救了十万人的生命。这次预报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谁预报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特刊发这篇中外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报告文学,力图揭开一种历史真相,以祭奠逝者,并望引发生者尤其是地震预报工作者的思考。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无数人的生与死,其实就是他的一句话。——作者的特殊感言。姜成田,1941年6月6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大甸子村。从呱呱坠地那天起,他便是一介草民,直到今天,也是。
  • 进藏英雄先遣连

    进藏英雄先遣连

    岁月会流逝,记忆却不曾遗忘八十年的风雨历程。南昌起义的枪声,震碎了漆黑的夜幕;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了希望的种子:陕北洛川扛起的抗日救国的猎猎红旗,让倭寇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魂飞破胆:“钟山风云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黑暗的时代推向了尽头,当家作主的人民喜笑颜开。人民解放军从弱小到发展壮大,从小米加步枪到海陆空一体化,人民解放军始终坚持着“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建设要求。和平年代,戍边报国,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人民解放军的身影。八十年铸造了铮铮的铁骨,塑造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精魂。
  • 京派文学代表作家作品合集:废名经典文藏(全集)

    京派文学代表作家作品合集:废名经典文藏(全集)

    本套书包括《竹林的故事》;《杜甫论》;《桥(上下)》;《阿赖耶识论》;《莫须有先生传》;《古代的人民文艺:诗经讲稿》;《新诗讲义》;《美学讲义(上下)》、《杜甫的诗》;《鲁迅研究上中下》;《谈“阿Q正传”》;《跟青年谈鲁迅》;《新民歌讲稿》;《枣》;《桃园》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上中下)》共16册。《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第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一时期,废名的小说整体上远离现实和社会问题,几乎难以在其中找到作家对于现实人生的哀愁或抗议。《竹林的故事》为废名的短篇小说集,包括《窗》《讲究的信封》《柚子》《少年阮仁的失踪》《病人》《浣衣母》《半年》《我的邻居》《初恋》《阿妹》《火神庙的和尚》《鹧鸪》《竹林的故事》《河上柳》《去乡》。废名的作品常与其禅学思想相关,不同时期的废名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也是因其禅学思想转变的影响。《杜甫论》是研究杜甫的为人,包括诗人一生的生活和思想。诗人杜甫是中国的极为伟大的人物,主要的原因是他接近人民,他的生活,表现在诗里的他的思想感情,都是与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的。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在当时那样用功,作为千古后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感到他的一枝惊人的笔,读了他的诗真喜悦,而且能够推知他是怎样下功夫的。杜甫的价值和杜诗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从古及今,可以说是得到普遍的承认的,杜甫继承而且发挥了我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废名的禅学思想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桃园》也是他第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一时期,废名的小说整体上远离现实和社会问题,几乎难以在其中找到作家对于现实人生的哀愁或抗议。到《桃园》的时候,废名写得很熟了,精心构建了一个“桃源世界”,但其实这个世界却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颇为晦涩,是一本表面充满美与爱,实际上在讲善与恶、理想与现实激烈对抗之后的悲剧性结局,是一本让人能体会到痛苦的书,书中象征与隐喻随处可见,在废名的著作中很少见。
  • 中国时代·卷一

    中国时代·卷一

    美国主流媒体中国100年现代史《纽约时报》版文化大革命十年文献《时代》版朝鲜战争中美交战记录《华盛顿邮报》版中美建交秘史《纽约客》版邓小平的改革《新闻周刊》版蒋介石兴衰故事《生活》版中国百年影像记忆一个中国两种表达一本各自表述的美国国家立场的中国实录忠实记录美国国家利益的中国一百年意见书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图书版的《参考消息》《时代》周刊围观中国的“政治技术内幕”中国人了解现代百年史的“全政治内参”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大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内容推荐西方如何认识中国?他们如何发现中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的背后与我们认知不同的部分。本书试图探究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如何围观中国的方法。了解他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进而引发多层面更深入的思考。为此,我们需要一本原始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不管这是一种偏见还是洞见,不管是一种真知还是误读。这本美国人撰写的参考消息式的中国现代史,对我们认识正在快速前进的中国有着积极意义!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师永刚,曾从军十五载,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作家,图书策划人,媒体研究人。内地画传热潮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宋美龄画传》、《蒋介石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等二十多本。另有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研究《读者》杂志的《解密读者》、研究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兔子先生》与美国《时代》周刊的传记《中国时代》等。
  • 金眼睛:看中国

    金眼睛:看中国

    秋天的华山是美丽的。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名山秀水,但是能像华山这样的山还不多见。他最具阳刚之气,那高耸入云犹如一排排天墙横在你面前的巨石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又异常的壮丽,说其壮是因为那略带纹路的岩石,就像男人结实的背膀;说其丽是因为白色的巨石总会有葱葱绿色植被相伴,白绿相间,在蓝色天空的衬托下,构成一幅天然的画卷,令人折服。
热门推荐
  • 重生女配之梅梅要逆袭

    重生女配之梅梅要逆袭

    我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很倒霉,普通的名字,极度倒霉的人生,好不容易穿越到一部小说里,却发现居然是自己写的小说里??而且还是穿越到被自己写的格外凄惨的女配身上?!!简直不要太倒霉!看我如何改变命运,反转世界!
  • 凤惑天下

    凤惑天下

    她倾世才华,风流潇洒,谈笑间让世间男子倾心。她权倾天下,嗜血无情,倾城一笑血溅天下。她到底是游戏人间纨绔世女?还是狠辣无比的凤朝王爷?且看凤君一出,惑世心他初见她一身风华,倾心相许,不管他人怎看,一生只为她活他一身傲气为她所折,甘愿为她放下世间权贵,只为博她一笑。他人如其名,冷漠无情,是她教会他什么是情,一生只为她倾情。女主不是善良之人不喜勿入这里一位亲帮子君建立的QQ群,有想跟子君一起聊天亲们可以进来玩玩103194784子君完结书:《纨绔女王爷》连载新书:《篡位女帝》
  • 炮灰大作战

    炮灰大作战

    穿越到各个任务世界帮人报仇雪恨、完成心愿。三观受到冲击的童心兰表示:对待人渣仁慈,就是对无辜好人的最大伤害!PS:橙子新书《休了那个陈世美》,希望大家多多收藏,投票!
  • 这个医妃难搞定

    这个医妃难搞定

    天下“红雨”,再降一美男,叶婉以为掉下的是座大金山,没想到是座大冰山。一天,正准备逃跑的叶婉被逮到,某王的冰醋缸炸了,欺身而上:“要去哪,你生是本王的人,死是本王的鬼。敢丢下本王走了,打断你的狗腿。”
  • 绝色魔妃反穿:傲世女星

    绝色魔妃反穿:傲世女星

    神魔大战中,她为救魔王而丧命,意外来到现代。在现代她遇到了风趣幽默的杨斯晨,时而儒雅的风尚,初代吸血鬼魅世,初代狼人斯诺凡,还有深爱着她的异能者宫洛深……在布满荆棘的巨星道路上,当她披荆斩棘,想一个人独闯异时代时,他们出现了……一个是魔界之王,一个是神界之王,不论是在洪荒时代还是在现代,他们依旧停止不了想要争霸的心……一个是自己的丈夫,一个是自己的哥哥,她,该如何抉择?本文读者群:318261369微信号:FLL13509新浪微博亲们可以直接搜索LoloBeam加关注
  • 大唐绘卷

    大唐绘卷

    高智商学霸魂穿大唐,成为没落的青楼小郎君。在这美女如云,胡姬如雨的风花雪月之地,“喵~喵~”夜夜听着猫咪在屋顶撕心裂肺地嚎叫。您能够把持得住自己,依旧保持蛋定吗?好了,说点正经的。偶尔得一神奇的绘卷,它指引您运用高智商赚钱泡妞、招募天下名士为己所用、上官场与老辣的权臣撕逼夺权、顺便学点武功防痴汉欺负妹纸、跃马扬鞭长剑一指,去教化蛮夷打穿欧洲。
  • 勒二爷的朱砂痣

    勒二爷的朱砂痣

    傅婉柒不是人,在遇见勒斯言之前没有勒斯言的世界是冷漠的,没有生息的。 但遇见勒斯言之后,大魔王就变成了日常撒娇卖萌的小可爱大魔王的手下表示很懵逼:??? 老大你还记得你当初是个一棍子打死一群人的小魔王吗?为什么现在只会嘤嘤嘤了? 勒斯言:“傅婉柒,听话。”傅婉柒:“不可以哦,阿言,你是我的男人,也只能是我的男人!你要是敢多看别的女人一眼,我就杀了她们,生不如死。”勒斯言:“……好,乖,先下来。”傅婉柒:“先亲我一口!”勒斯言:“……好”从此,京都的人都知道,勒斯言在第二次见面就被傅婉柒宣誓主权,并且日后成功进阶为宠妻狂魔“阿言,我要亲亲~”勒斯言看着搂着他脖子在他怀里撒娇的傅婉柒,无奈的揉了揉头,低头在少女唇际落下一个吻。【1V1狂宠,全程撒糖!!!不虐,超爽,女主有点病娇,好了就一点点】
  • 我的沉默不言而喻

    我的沉默不言而喻

    这是一本无奈又无聊的小说,它讲述是在东北一个小城市中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男人的成长历程,一个朝着屌丝道路越走越远,且永不回头的人生。这里有悲苦,有释然,有迂腐破败,也有欣欣向荣。感受居多,事实过少,是此文章的特点。不值一读,没文学价值,是此文章的本质。片面之词,不足为信,是此文章的核心。它只要安静放在那里,极好,极好。
  • 考研是一场恶战

    考研是一场恶战

    进入大学并不是只有自由,学业依然很重要,进入大三就应该为自己人生的下一步做打算,大学毕业是继续在学业上深造,还是步入社会开始求职就业,这个决定也是会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的。
  • 续红楼梦新编

    续红楼梦新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