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900000026

第26章 叶广芩(3)

叶大姐是文坛公认的一位小说叙述的高手。她笔下的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头绪,人物关系、命运以及围绕在其中、或者作为背景的事件与物件,处理得那么从容,和谐,地道。像弹焦尾琴似的,用优美的手指,徐徐弹拨,让若古若今的曲调缓缓地进入读者的心灵。很显然,在她的小说里,当代的文化式样和传统文学的精粹,常常是结伴而行,形影不离的,这就使得她的小说有一种诗意的美。

少年时代的叶大姐,家,自然在北京。后来变化了,去了土黄色的西安。在这种颜色的天地里,人群中,叶大姐不仅做过医院的护士,还做过报社的记者。然后,东渡扶桑,去了日本的千叶大学读书。这样的经历,使得叶大姐的知识储备和感知领域一下子扩展起来。从叶赫那拉氏的子孙,到北京的女学生、西安的护士、报社记者,再加上赴日的留学生,这一系列的经历,使叶大姐成为一个挺特别的作家,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如树上的果子一样,人大约也是到了该熟的时候了”。特别是叶大姐在日本的留学生涯,使她天然地获得了对祖国、对叶氏之宗族,当然也包括土黄色的西安——静下心来——隔海瞭望与思索的机会。这对她能够全景式地讲叙神州天下的故事,无疑是一种天赐的力量与支持。用她自己的话说,“那些尘封已久的人和事,个人的一些难忘的体验,常常不由自主地涌上笔端。”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之后她创作的小说,特别是对清亡之后各色人物的命运展示,很是入情,入理,入微,既有天然的灵性,又有女性的敦厚与善良,还要包括她南北闯荡之后的坦然、自信和不吐不快的风格。让老老少少的看官们掩卷之后,感慨万千,无法矜持。但是,叶大姐却提醒大家说:“有人说我写自己,在写家族史,这未免让人有吃不了兜着走的尴尬,文学作品跟生活毕竟有很大的差距,很难严丝合缝地对应起来。”

有时,历史和现实是不完整的,需要想象来补充,这恰恰是叶大姐的强项。记得前年在北京,在中国作协的招待所里与叶大姐见面,我特别欣赏她用陕西话讲的那些让人喷饭的市井笑话,非常让人开心。还有更开心的,同是那次见面,大会安排一个青年作家代表我们讲话。叶大姐便真的是叶大姐了,像党支部书记那样,严肃地指导那个青年作家应当在发言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那个老实且厚道的青年作家一个劲儿地点头,而且还很感慨的样子。但发言的时候,他根本没按叶大姐的“指导”去做。坐在下面的叶大姐也开心地笑了。那次分手的时候,叶大姐送我一包陕西产的、类似快餐面式的“羊肉泡馍”。黄色花纹的包装,很好看,给人一种很陕西的感觉。回到东北我没舍得吃,让小女儿品尝,小女儿吃过了说,“挺不一样”,但是不用但是了,只有到陕西去,才能吃到真正的羊肉泡馍,而且才能真正地走进叶大姐的世界。

5.走出叶广芩

叶广荃

不少读者都知道她的名字——叶广芩。

我的同事隔三岔五会对我说,我看到你姐姐又写了篇什么什么。或是电视里在演你姐姐的戏……同事和朋友们由于认识叶广荃便更关注了叶广芩。其实在一般读者当中,我想也未必,关键的原因是我是叶广芩的妹妹,人家乐意把这样的话对我说。自己的姐姐有人关注,这当然很好,她的作品,她的家庭,她的经历都有人问到,而我却说不出什么,我觉得她很一般,甚至太一般了,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向别人说道的。她每次回北京,我得事先帮她打扫屋子,得时不常地做些个家族的传统菜给她送去,得替她交煤气费、物业费、电话费……其实这些她自己都能干,偏不干,让我替她干,而她自己就在电脑前头敲字,一敲一整天,一天吃一顿饭——早点。有几回上我们家吃晚饭,饿得眼睛发蓝,问她为什么饿成这样,说是一天没吃饭,顾不上。

读过一些采访她和评论她的文章,有“走近叶广芩”的,有“又见叶广芩”的,还有“陕西有个叶广芩”的,读了都觉得有些阻隔,不知他们在说谁。也许那就是真的她,竟让家人感到如此陌生,如此遥远……我和她应该是属于“零距离”接触的人,由于距离太近,一切都变得很模糊,就如同看一幅油画,太近了全成了斑斓的色块,想的是拉开距离,远远地看,也许清楚。但是,远的走不近,近的走不远,这一近一远,就是角色的定位。要想更换,不容易。

我们是一母同胞的姐妹,是叶家兄弟姐妹中接触最多、关系最深的一对。

我和芩姐相差四岁,从小厮混在一起。从我记事的那一刻起,她便存在于我的周围了,贯穿于整个少年时代。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我们全被叫到姥姥家,人们围着母亲在说着什么,我和芩姐靠着炕沿站着,听着大人说话。突然,芩姐号啕大哭起来,我觉着应该跟着她学,也哭,其实我根本弄不懂为什么要哭。原来是父亲去世了。客死在外地,芩姐是在哭父亲。芩姐对那天是这样回忆的,“有一天来人带话说姥姥得了急病,叫母亲回去。我和小荃随着母亲来到朝阳门外的姥姥家,到了姥姥家。姥姥很健康,没有一点儿生病的样子,我说,姥姥您不是病了吗?姥姥没说话。大舅把我拉过去说,丫头,你得懂事,得为你妈想想,小荃还小,别吓着她。到底怎么了?我懵懵懂懂跟大舅进了屋,屋里有一桌未动的酒菜,这种非同一般的阵势让人心底一阵阵发凉。母亲见到我,哭了。母亲说,你父亲殁了……人的长大是突然间的事。经此变故,我稚嫩的肩开始分担了家庭的忧愁。”

那年我四岁。从跟着她哭的时候起,好像就注定了,我们的行走轨迹往往踏在一个点儿上。芩姐的性格外表倔强,但其实是个心思很重、感情很细腻的人。父亲去世后的一天,母亲病了,她带着我去北新桥买东西。两个幼小的女孩子身带重孝,又没有大人领着,是非常扎眼的,夏天,胡同里净是些纳凉的人,免不了有些人指指点点。我看到芩姐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一言不发,低头只顾走路,也不管我是不是能跟上她。回来时,她从另外一条路回的家。还听母亲讲过,带她去方家胡同小学报名上学时,负责报名的老师例行公事,问父亲在哪儿工作,她沉默了许久,哭起来,弄得老师很尴尬,母亲不好意思地一个劲儿说孩子不懂事儿。后来人们都记住了,不能当着她提父亲,父亲的去世对她幼小心灵的打击是异常沉重的,就如同后来母亲的去世对我的打击是致命的一样。

父亲去世后,母亲开始为生活而奔波,顾不上我们,对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放任自流,而这恰恰给了我们自由发展的极大空间。当时的情况是我们考试得了一百分,母亲也没有太多喜悦,考试不及格,也不责备……

我们最喜欢的节目是上房。房上乾坤之大,乐趣之多,没有上过房的人是绝难理解的。我们住在北京东城一座大四合院里,院子南墙根儿有两棵大树,一棵柳树,一棵榆树。靠东北角有一个小过道,穿过小过道是一个长方形的后院,后院过去是花园,后来盖了一排北房,但规格不能和前院的正房相比,这一溜儿北房顶上就是我们的“房上乐园”。后院尽西头有一棵枣树,树旁边竖着一个梯子,这就是上房的重要通道。芩姐性格像男孩子,上房、爬树是家常便饭。母亲上班一走,芩姐立即就成了王爷,她问我,咱们今天干什么?我说,上房。于是就上房。噌噌几下就上去了,在上面如履平地,我们家养了只黄猫。猫也爱在房上待着,见我们上来,猫就跑,我们敢大步流星地在房上追猫。站在房顶上,向四周望去,连绵起伏,一片灰瓦,能隐隐约约看见景山,这时,芩姐就底气十足地喊那么两嗓子,唱“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某要与众贤弟叙一叙衷肠”,我会恰如其分地为她喊几声好。配合相当默契。两个小丫头,在房顶上这样张扬,也就是在当时,在大人放任不管的环境下,用“宽松”一个词汇足以概括。

这样的“好日子”不是哪个孩子都有机会能得到,至少,我的孩子今天我不敢将他撒出去,让他在房顶上喊叫。

我们第二喜欢的是演戏。应该说芩姐在那个时候就是个好编剧,好演员。家里有的是老式衣裳,不唯长袍马褂,甚至还有两把头,花盆底,穿戴起来比戏台上还真。没有观众,街门关着,大院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不怕谁笑话,所以在表演上我们绝对放得开,那些即兴的演唱,投入的表演,至今想来仍让人怀念。演瓷人戏是我俩的传统项目,戏台是母亲的梳妆台,台面分上下两层,上面那层较窄,是摆雪花膏瓶子、梳头油什么的地方,靠后面是面大镜子,造型很像大戏台。演员是家中形态各异、一寸多高的小瓷人。父亲是搞陶瓷的,家里这种瓷人多的是。演瓷人戏只能一个人演,这样就必须有一个人充当观众角色,而当观众的通常是我。芩姐一边摆弄着小瓷人,一边绘声绘色地念叨着戏词儿,一会装成小姑娘,一会儿又装成老太太,一会儿又装成小伙子,就是装狗,装老鸹,她都叫唤得很到位……她特别会编故事,一出一出的,有时候能把母亲也吸引过来,放下手里的活不干,专看她演戏。她演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体会到,她不是在哄我玩儿,那是她的所爱,是她的兴趣所在。她演累了,该我上了,我大多是演些简单情节的,实在没得演了,就把她演过的戏,再小改一下,好歹也算一出。偏偏她的记性非常好,每到这时,她就会揭露我,而我就死不认账……前不久,我和她一起去看望已经八十岁的四哥叶广明,芩姐和我们提起自己的梦想,说写小说实非所愿,她最钟爱的职业还是去唱戏!可惜,现在年纪大了,嗓子也不行了,只好怀着一腔遗憾看别人在台上表演。难怪她有时接些个电视连续剧脚本类的活计,干得十分得心应手,舒展自如,想来那还是她的戏剧情结。

画小人书是我们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事情。那时,我已经上小学、认字了。暑假,芩姐找来了白纸,说是要画小人书。一会儿就把纸裁成了小人书大小,拿针线一钉,完全是地道的线装书。接着就开始画起来。画画儿的本事我俩都不含糊,父兄都是画家,恭亲王的孙子溥心畲和徐悲鸿是四哥的老师,姐姐毕业于美术学院,耳濡目染,我们也敢在白扇面上涂鸦,全无顾忌。在当时我的印象里,芩姐的人物画画得棒极了,十分传神。记得有一次她犯了什么事儿,母亲说了她几句,第二天,满院子的墙上全是粉笔画的人头像。寥寥几笔,只画了脸形和翘着的头发,眉眼都没有,但我一眼就认出是谁,真是惟妙惟肖。我跟她说:“你画的是咱妈,你当我看不出来?我给你告诉妈去。”她说:“你要是敢告诉,以后甭想让我再带你玩儿。”我还真怕这一招儿,没敢去告密。母亲看了这满院子的头像,竟没发觉什么。当时,画小人书不光是画,还得编故事情节,芩姐编故事的本事又发挥出来了,那一出出的戏、一个个的故事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纸上,她竟然自编自画出了一本小人书!在芩姐的感召下,我也开始裁纸、钉本儿,画小人书。那年暑假我俩编、画了好几本小人书。这些小人书一直保留到我上女一中。“文革”时候,芩姐和四哥两个人关起门来,将家中的“四旧”做过一次大清理,名人字画、善本书籍、字帖卖了几车,是当废纸卖出的。唱戏的全套锣鼓家伙是她拿出去当废铜卖的,十四块钱,这套家伙是当年“富连成”的叶春善先生(著名京剧艺术家叶盛兰的父亲,叶少兰的祖父)为我们家选购的。祖辈留下的多少精美的瓷器在院子里被摔得粉碎……那次的毁坏是完全彻底的,让人心疼的。所处理的物件里,也有我们画的小人书,怕人说是才子佳人,给烧了。前不久,女一中的同学聚会,我的一个最要好的同学说,还记得那时上你们家去,看到你姐姐和你画的小人书,真让人不可思议。没想到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学,竟还对近四十年前的事记得这么清楚。东北作家阿成在谈到芩姐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叶大姐是个讲故事的高手。现在看来,她小时候演戏、画小人书不能说跟后来的小说创作没有关系。小说的首要条件是好看,是情节,然后是语言、结构等等,好看的情节就是故事,怎么抓人是语言,如何讲清楚是结构,这对芩姐来说好像不是很难,她平时不太爱说话,但是要讲起来却很有吸引听众的本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跟她的小说风格很相像。搞文学得有天赋、有悟性,这方面,她在我们兄弟姐妹中是佼佼者。

1963年,芩姐考上了北京女一中。我问她为什么不考离家近的女二中,她说,一就是一,排在二前边。这个回答到现在想来都挺有意思。我们学校的校名是北京第一女子中学,“女子”合成一个字就念“好”,就是北京第一好中学。在她的心目中,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最好。的确,“文革”前的女一中是北京市女子中学中数一数二的,要考进女一中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学校较远,芩姐中午不回来了,兴趣又转移到了读书上。她每天下午放学回来,都会带本课外书,是从图书馆借的。她要求自己很严格,不论多好看的书,都先放一边,先做作业,然后复习,一切都妥当了,才拿起课外书来。星期天也是安排得满满的,除了复习功课,她每礼拜天还要画画,画工笔,细细地一笔一笔地描,有时一张画要画一个月,说是要磨炼性情。而这正给我提供了看书的好机会,我每天下午早早儿的把作业做完了,眼巴巴儿地坐在廊子下等着她放学,她一进门,我就上去抢书包,把书翻了出来开始看。她借回来什么,我就看什么,而且得抢在她写作业的这点时间内看,所以看书的速度极快,因为不定她什么时候就会要走了。在那段时间里,我真看了不少书,反正是她看过的,我也全看过,不过也落下个不好的毛病,看书不求甚解,一目十行,有时一本书一晚上就看完了。这种“快速阅读法”,到现在都改不过来。我小学毕业考初中,报志愿很有些戏剧性。我的志愿是芩姐帮我选的,一共是三个:女一中、女二中、女四中。志愿交上去第二天,班主任让我去校长室,说校长找我。女校长和蔼可亲,先说了不少夸奖我的话,不过,最后我还是听明白了,是报的志愿出了问题。按现在的话来说,是三个志愿没有拉开档次,三个志愿跨了三个区,西区、东城、朝阳,而且都是这三个区的顶尖学校,一旦有一点闪失,将全军覆没。女校长微笑着,把志愿递给我,让我回去把第二、第三个志愿改一下。第二天,我把志愿交回校长室,女校长的脸上没有了微笑。我的志愿还是那三个,原因是芩姐不让改,还扔给我一句话“你只有一条路,必须考上第一个。”现在想起来,老师、校长真是做到了仁至义尽,而我却是个不识时务的学生,又碰上了一个爱顶尖的姐姐。破釜沉舟,这是芩姐的良苦用心。从把志愿交上去的那一刻,我就没退路了。

最终,我考上了女一中,那年的录取分数线是196分。

同类推荐
  • 地方地名故事

    地方地名故事

    《地方地名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
  • 擂台霸主

    擂台霸主

    在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中,搏击极具挑战性。八尺擂台,没有刀光刽影,不见炮火硝烟,却演绎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肌肉的对抗、力量的较量、意志的抗衡、技术的比拼、谋略的对弈……汗水和热血在这里流淌,胜利和失败在这里上演,呐喊和欢呼在这里回荡。这里是勇敢者展示辉煌人生的舞台,是征服者走向胜利的战场。书中的人物,既是擂台上的强者。又是人生中的强者。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刑天断首、共工触山的冲天豪气,充满了神农尝草、精卫填海的献身品格,闪烁着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的顽强意志。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责任,荣誉,拼搏,奉献——金牌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这种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 批评对立面的确立

    批评对立面的确立

    诗歌的批评,也许就存在于对批评的“对立面”确立的过程之中,这是人们对诗歌批评“独特性”的一种常见的理解。孙绍振当时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对权威和传统挑战甚至亵渎的勇气,思想解放就是一句奢侈性的空话。在当艺术革新潮流开始的时候,传统、群众和革新者往往有一个互相摩擦、甚至互相折磨的阶段。”
  • 绝命追杀

    绝命追杀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以翔实的资料介绍了意大利政府和警方剿灭意大利黑手党的艰难过程。本书生动地介绍了意大利黑手党起源、发展和派系以及犯罪行为,重点描写了警方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安全不惜一切代价同犯罪做斗争的决心和行动。?意大利黑手党,是世界上最大的犯罪组织之一,百年来它无恶不作,将罪恶之手伸向各个领域,企图超越正义与人民。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在政府与警方的不懈努力与坚持打击下,意大利黑手党已经成为逝去的传说……
  • 魔鬼蓝

    魔鬼蓝

    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呼吸,是冥想,是放纵,是收敛,是情人,是敌人,是疯狂,是恬静。是玩弄和被玩弄、是游戏和被游戏。是阴天、是雨天、是玻璃、是水,是男人、是女人、是情人的后在我身体上游走,是我作为一个女人向最爱的人全面打开那一刻。本书收有“水晶蝴蝶”、“独处的女人”、“旧男友与新裤子”、“逝去的老歌”、“关于旅行”、“夜太黑”等散文。
热门推荐
  • 万物衍

    万物衍

    凭空惊雷,海生龙卷,此生结。异世重生,天赋异禀,归乡切。立而指天,誓凌其上,破苍穹。天高地阔,心愿得偿,却不见寰宇何限……
  • 我的王妃是吃货

    我的王妃是吃货

    一朝穿越的她想方设法想回去,她不甘心她的现代生活就这样没有了,和她谈了三年男朋友在订婚的那晚上和她的闺蜜出轨,她不甘心,她放心不下她的家人,一直寻找机会回去,可是天意弄人,自己竟然怀孕了,有一个娇宠自己的丈夫,可是她已经对爱情心死,自己已经没有心思去拥有一份爱情,后来偶遇高僧告诉她,她本是这个时空的人,只是弄错了,现在已经换回,让她安心留在这个时空,这一切到底是真是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幼年(将将少年文库)

    幼年(将将少年文库)

    以1918年至1921年间的东北社会生活为背景,写地主商人家庭中的少年姜步畏的生活,展现了北国边界城市富有特色的自然风物、社会习俗和人情世态。小说观察细微,文笔传神,儿童的心思跃然纸上,具有相当的文学艺术价值。小说是作者的自传。作者的另外两部自传分别遗失及没有完成,分别写自己的少年生活和青年生活。
  • 私人生活的变革

    私人生活的变革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等风也等你

    等风也等你

    申城连续发生多起青少年失踪案,霍晨萧莫名其妙被认定为嫌疑人,苏清寒和同事上门调查,怎料是乌龙事件,凶犯另有其人。霍晨萧原本是犯罪心理学教授,在他的帮助下案件成功告破之后,霍晨萧便加入了警局和其一起破案,慢慢的霍晨萧对苏清寒产生了好感,他们相恋了。在一次次的案件破获中,最终大boss浮出水面,原来这一切都是师弟秦源溪的阴谋,这一切都是为了复仇而设计,最后他以整个城市要挟,霍晨萧为了整个城市,从容去了,在挨了秦源溪三枪之后,两人同归于尽。在警方到的时候,他们已不知所踪……
  • 搭讪宝典

    搭讪宝典

    本书分析了人们不敢搭讪的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从解决这个问题入手,对搭讪展开了层层解剖分析,着重从人的心理角度提出了应对各种搭讪场景的对策以及“突发情况”的解决方案,并有大量鲜活的案例。
  • 给孩子讲点美丽诗词

    给孩子讲点美丽诗词

    古诗中有顾盼生姿的少女,娴静温柔,叉不乏活泼之趣;有壮志满怀的男儿,气宇轩昂,也充满真情实意;有落魄的书生、得意的官员、思乡的游子、放浪的狂生、睿智的老人……这些人以其一生的经历,凝结成一首小诗、一曲小词。这些满是欢笑与泪水的作品,化成一本美丽诗词放于孩子的案头,就像一个神秘的世界等待他们去冒险,去寻找了解自己的朋友,采摘其中的名言佳句,学得妙笔生花的本领,拥有为人处世的智慧。本书在兼顾美感与哲理的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些写作上的指导,帮助他们理解诗词,也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我们熟悉的汉字、语言。希望这本《给孩子讲点美丽诗词》能陪伴着孩子度过一个美丽的童年,并且直到他们踏入美丽的人生。
  • 一步之遥:总裁在前,我在后

    一步之遥:总裁在前,我在后

    林默浅出于好心捡回烂醉的楚修言,没想到对方不仅不知回报,还想正面up她。林默浅想,总裁不总裁的我管不住,先怼为敬。楚修言想,你爱不爱我的我管不住,先上为敬。没有一见钟情,也没有日久生情,有的只是我遇见你时刚好喜欢你。
  • 霜与雪之殇

    霜与雪之殇

    “萨格罗斯之冠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力量,但是使用的人必须将灵魂献给来自深渊的恶魔们。”他注视着眼前那如同霜一般的王冠,毫不犹豫的戴在了自己的头上。“你们也太小看复仇者的执念了。”诸神的游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