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100000020

第20章 林斤澜(2)

斤澜在文学语言上是极下功夫的,他是温州人,吴越语系的口头语,要是硬写下来,一般读者无法卒读,所以他的作品是杂取种种话语,而且因此形成他独特的叙述风格。他细细分析了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用语,写童年故乡时,用乡音较多,为了表现乡情,多采用南方语言,而写城市知识分子的事,则采用不少北京话,有时也用书面语言,甚至夹杂着外文,比如写告别三味书屋时,就写:“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Ade就是德语“再见”的意思。斤澜自己也是主张杂取种种话语的,所以在他的文字中,有时也采取有形象、有意味的家乡方言,给人以新鲜感,加强必要的环境氛围。但他以为“作家团弄语言,仿佛揉面,总要揉透揉匀,还要发得好,还要营养愈见丰富。这就是在每个作家手里,都设法把一些少有的或未有的养分揉进这团面里去。‘杂取’和丰富相随,但‘杂取’的揉透揉匀实更不容易”。这里就是他从自己实践中体会到的甘苦之谈了。

清人李渔有云:“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又云:“文字莫不贵新,而词为尤甚。不新可以不作。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所谓意新者,非于寻常闻见之外,别有新闻所见,而后谓之新也。”(《窥词管见》)

可以说与斤澜的见解不谋而合。

结识斤澜兄若干年,只是彼此忙于杂务,直接接触的机会也并不很多,但他的为文为人,都为我所钦服。他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尤其令人难忘。有时他虽不言不语,那锐利而有神的双眼,专注而凝视,你便觉得那仿佛是深不可测又清澄见底的大湖,那里面蕴含着的是睿智?是阅历?是感悟?是通达?那是等闲如我辈者,所一时难以说得清楚明白的了。

4.常青的老树——老作家林斤澜二三事

何镇邦

在北京文学界,年逾古稀的文坛老将还是比较多的,其中大多数我都是敬而远之,唯有汪曾祺和林斤澜两位老先生,不仅同他们过往较密,而且还敢于同他们开开玩笑什么的。近十年来,还有几次与他们结伴出去参加笔会和别的什么活动的经历,于是对他们了解就较多。曾写了篇《说不尽的汪曾祺》;这一回,再写一篇记述林斤澜的文字,献给读者。

读林斤澜的小说,大概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亦即上大学和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他的短篇小说是很有名气的,但大都是写北京郊区农村的,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他是从北京郊区农村杀出来的作家,如浩然、刘绍棠等。直到读到他的《台湾姑娘》,才略知他的一些经历,但仍不甚了然。1989年初冬,我受鲁迅文学院普及部之托,到我的家乡漳州设点为南方片的函授学员进行面授,邀请林斤澜与汪曾祺两位老先生到漳州授课。面授结束之后又从东南沿海到闽西北的武夷山一带漫游了半月有余,于是才对林斤澜的经历有了较详尽的了解。原来,林斤澜在他的家乡温州中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后期,就参加了新四军的一支部队,在闽浙交界处打游击,因此,1989年初冬的福建之行,算是旧地重游。抗战胜利之后,他又奉组织之命到台湾去,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二二八”起义,并被台湾国民党当局逮捕过。由于身份未曾暴露,又有战友的营救,他出了狱,并很快离开台北潜回上海。在福州时,我们住在温泉宾馆,斤澜同志的一位曾在晋江地区当过专员的当年在台湾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来看望他,说起这段旧事,大家还真为当时他的危险处境捏一把汗呢!当他回到上海后,已临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进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同学者有高晓声、叶至诚、陆拂为等。苏南新专毕业后,即到北京文联工作,圆他的作家梦。自从50年代初到北京,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文联。风风雨雨,几近半个世纪。

了解了林斤澜的大致经历,才知道他原来是个老革命!不过,他这个老革命从来不把“革命”挂在嘴上,也从不炫耀自己光荣的历史。

林斤澜的性格兼有南方人的细致与北方人的豪放。也许他在北京生活的时间长,并且有一段时间,就住在北京郊区的农村体验生活,因此,其性格中豪放的成分似占主导的地位。唯其性格豪放旷达,虽年逾古稀,且于三十多岁时即患心肌梗死,至今却仍康健。

林斤澜性格豪放的表现之一是喜饮且豪饮。他同汪曾祺既是文友,又是酒友,我常常可以看到他俩一起喝着黄酒,东扯西扯地聊,或者干脆不言不语地喝上一两个小时。1989年初冬的福建之行,将近二十天之中,我常常可以看到他们俩对饮或者在某些宴会上举杯劝酒的情景。最难忘的是,路过泉州古城时,我们参观完开元寺后,没有去惊动当地的文联,而是把车径直开到我的一位复旦老同学家。老同学见我陪两位老作家从天而降,惊喜莫名,款待甚殷,拿出一瓶珍藏的“拿破仑”劝酒。这下可把两位旅途劳顿的老头乐坏了,开怀畅饮,仍不能把一瓶洋酒饮尽,于是在我老同学一再坚持下,二老带着未喝完的半瓶“拿破仑”上路直奔福州。再者是在武夷山。冬日的武夷山,比夏天时清静得多,我们白天游山赏景,晚上就在下榻的银河饭店就着狗肉、蛇肉、冬芦等山珍野味喝老酒。两位老人往往是喝得满脸通红,然后东南西北地神聊,度过几天相当愉快的日子。1991年夏天在牡丹江的镜泊湖参加一个活动,主人用当地的一种仿日本清酒而制的响水米酒招待我们,这种酒是以镜泊湖附近种植在火山岩浆上的响水大米为原料,配以镜泊湖水酿成的,清香可口,度数不高,但其味相当醇厚,林、汪二老几乎每次都要喝上几大杯。临别时,林老还向主人索取这种酒,可见其引人之处。可惜载着送汪、林二老几箱响水米酒的车子在来京路上出了车祸,这几箱酒竟未能送到二老手里,很是遗憾。因为二老大多数场合是酒伴,有时汪老或林老不在,特别是一年多来汪老因身体关系遵医嘱戒酒,于是剩下林老一人独酌,就有点煞风景了。

林斤澜嗜酒大概始于青年时代。据说他在无锡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时,因他年长,常带着高晓声、叶至诚、陆拂为等年纪比他小的一些同学到学校附近的小酒馆里喝酒。有一次,喝完酒买单时,大家身上带的钱不够付账,于是林斤澜脱下身上的衣服抵扣,直到回学校取回钱来付了账才把他的衣服赎出来。这件事几十年后,在他的同学中仍然作为一桩趣闻在传说着。

林斤澜不仅喜饮,而且有一个颇为古怪的癖好,就是收藏各式各样的酒瓶子。你若是到他家的书房里一看,书架上除了书就是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酒瓶子,既有瓷质的、陶质的,又有玻璃的,造型更是多种多样,越怪他越喜欢收藏。陈列着各种各样酒瓶子的书架,几乎占了一面墙。粗略估计,他收藏的酒瓶子不下七八百种。由于收藏多了,他收藏的标准也就提高了,无论质地或是造型,太一般的就不收藏,而只要是质地造型好的,有特色的,他就千方百计收集来。他的一些朋友也帮他收集。还是1998年初冬到福建那一回,我陪同汪老先乘火车到福州,再乘汽车转赴漳州,斤澜公则由于在京有公务,过几天由北京直飞厦门。为了打发汪老路上的寂寞,我把湖南作家孙健忠送我的一瓶湘泉酒带上。就是靠这瓶湘泉酒,一路上哄住了汪老。当喝完酒之后,汪老郑重嘱咐我,酒瓶子不能丢,斤澜正在收藏酒瓶子,给他带着。因为湘泉酒的酒瓶子乃黄永玉所设计,造型古朴可爱。到漳州后交给林斤澜,他果然非常喜欢。从此放进行囊里,陪着我们漫游八闽大地,直到带回北京加入他那收藏的成千上百的酒瓶子行列之中。

林斤澜是一位有着近半个世纪创龄、著作等身的老作家,但他始终平易近人,而且一直关注着青年作家的成长。在老作家中,像他这样,坚持读青年作家的作品,并且能与青年作家心灵沟通的实在不多。

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岁月,林斤澜担任《北京文学》的主编,他常常亲自审读青年作者的稿件,也培养推出了北京的一批青年作家。诸如刘恒、刘震云、刘庆邦等所谓北京文坛“三刘”,还有李功达等青年小说家,他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林斤澜的心血。刘恒原在《北京文学》当小说编辑,后来成为北京作协的专业作家。他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1988年在《北京文学》发表后,轰动了文坛,后来张艺谋据之拍成电影《菊豆》,更引起强烈的反响。这篇小说写成初稿经初审二审之后,送到林斤澜处终审,初审、二审均认为作品不错只是题目不雅,刘恒还是没改,只是到了林斤澜处终审,才根据林斤澜的建议改成现名的。据《北京文学》的编辑们说,林斤澜当主编,是常常要亲自审读稿子的,尤其是新出现的有潜力的青年作者的作品。改刘恒小说的题目,仅是其中一个小例子。

20世纪80年代后几年和90年代初,我主持鲁迅文学院教学工作期间,林斤澜与汪曾祺二老都是鲁院教学工作有力的支持者。他们二老都被我们聘为兼职教授,每一期学员,无论是进修班,还是研究生班,抑或别的专业培训班,他们都应邀到鲁院授课,并辅导学员的创作,有时还到外地为函授学员进行面授。这方面我与二老接触较多。我记得林斤澜每次来讲课,和汪老一样,都是认真准备的,并且讲得很认真很专注,有一些观点不仅对学员很有启发,对我也很有启发。例如关于文学语言的观点,林斤澜主张来自外地的学员,要注意学习北京的有生命力的口头语言,过好语言关,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其他如关于小说观念的演变问题,题材的举重若轻和举重若重问题,细节描写问题,他都有精辟的见解。这些来自他创作经验认真总结的真知灼见,对学员的创作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他的课总是受到各期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林斤澜不仅关心鲁院在校学习的学员们的学习与创作,有一些学员毕业之后有什么难事求助于他,他总是热心相助。去年年底,北京作协招聘合同制的专业作家,有一位从外地来的曾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多年的青年作家拟应聘,此事林斤澜知道后,给予多方的帮助,热心向北京作协有关领导推荐,终于使这位青年作家经过评委的一致同意,被北京作协招聘,取得较好的稳定的创作环境。提起林老热心相助这件事,这位青年作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林斤澜是位重感情、讲义气的豪侠之士。他不仅关心扶植青年作家的创作,而且在文坛疾恶如仇,广结善缘。他同老作家汪曾祺之间近半个世纪的友谊传为文坛佳话。其实,他同汪老的文学观点、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友谊经得起几十年来风风雨雨的考验,究其原因,是他们之间的交往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他们之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因此可以维持近半个世纪。把酒论文,那只是他们交往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我同二老一起出去参加过几次活动,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相互关心。例如1989年初冬在漳州,1991年夏在牡丹江,向汪老求字求画的人太多,让老头忙得够戗,林老见此很是心疼,常常出来为汪老挡驾。在漳州时,《闽南日报》的一位记者一而再地来求字,就被林老批评过。我还常从他们互相之间的文字交往中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友谊,例如汪老为林老的小说《矮凳桥风情》写的长篇评论,林老为汪老写的发在《中国作家》的“作家写作家”专栏上的长文,都是这种深厚友谊的见证。

林斤澜的同辈朋友不止于汪老,北京文坛也还有不少。例如评论家唐达成,他也是引为知己的。江苏的作家高晓声,已故的叶至诚,他们早年同学于苏南新专,后来又都从事创作,友谊也是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在新华社工作的著名记者陆拂为,也是林斤澜苏南新专的老同学,小林斤澜将近十岁,但他们之间的友谊也甚笃,关于林斤澜的不少逸事,就是陆拂为转告我的。

林斤澜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影响是深远的。且不说他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版的十来部短篇小说集,即就70年代末以来他出版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矮凳桥风情》(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和《十年十癔》(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文瀚阁创作丛书”之一)而言,作为新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关于《矮凳桥风情》,在该书刚刚出版之际,汪老就曾撰写长篇评论文章作过精辟的评论,那些写浙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人和事的篇章,无论就其开掘生活的深度,还是文体创造的价值,怎么称赞都是不为过的。可以这么说,从《矮凳桥风情》中,我们看到林斤澜经过几十年的艺术探索,终于找到了自己。尤其在文体上,在文学语言上,在小说的叙述技巧上,找到了属于林斤澜独有的东西。而新近出版的《十年十癔》,写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令人难忘却又容易被人遗忘的人和事,二十余篇短篇文章,创作时间历时十余载,这在文学逐渐商业化的今天,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林斤澜显然是很钟情他的这些作品的,因为其中饱含着他“文革”十年中的血与泪。他曾告诉我,这些作品现在发表出来并结集出版,是不怎么合时宜的,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但这是他的心血结晶,希望我能认真读一读,评一评。我是听得出他话中的含义和良苦用心的。当然,在这篇东拉西扯的文章中,不可能认真地评论一下《十年十癔》。要完成这个任务,恐怕得另写一篇文章。林斤澜对短篇小说艺术作了相当自觉和长期的探索,既有实践,又有理论,从短篇小说的结构,叙述方法的语言表达,他都有过研究和主张。这在他的一些文论中和讲课时都有过表述。他曾说过,他每年都要读一遍《契诃夫文集》,由此可见他对短篇小说艺术研究的持之以恒。我想,今后当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时,是不会也不应该忽视林斤澜在短篇小说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在短篇小说艺术探索中所发表的真知灼见的。

同类推荐
  • 我突然知道

    我突然知道

    乔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就发表诗作,参加过《诗刊》的青春诗会,是一个隐匿的诗人。这本诗集是乔叶蛰伏多年的爆发。这些诗作,有着冷眼观世事,深入自我内心肌理的艺术勇气,既尖利敏锐,勇猛大胆,又朴素自然,真切迷人。她写情感,热烈而深邃,带着一种绝望的激情;写世相,直击生活中的痛与痒,挑开放大我们习焉不察的种种,给人以深入脊髓的阅读快意。这些诗彰显了一位用心体味生活、时刻在场的写作者斑斓而绵密的内心风景。
  • 吴兴华译文集(下)

    吴兴华译文集(下)

    吴兴华翻译过许多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拜仑诗钞、济慈诗钞、叶之诗钞,还有未发表的但丁的神曲的部分章节等。可能也有西洋诗的影响,他自己的诗不论在意境上、文字上和旧诗、西洋诗存在着深缔的因缘,是一种中国古典和西洋现代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本译文收录了《运命》《捡东西》《危急时期的祈祷(选译)》《达·芬奇轶事》《富兰克林散文书简选》《危机》《城市里的一周》等文章。通过本书中的内容,可以从侧面解读吴兴华的深刻蕴涵。
  • 记忆的痕迹

    记忆的痕迹

    本书文笔流畅优美,视角独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值得读者收藏!
  • 阿Q正传

    阿Q正传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流浪汉阿Q,描画出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国人的魂灵。鲁迅的小说,素以尖酸刻薄著称,《阿Q正传》里的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超境界发挥,是鲁迅描写国民性的巅峰之作。
  • 张中行散文:生活卷

    张中行散文:生活卷

    张中行思维方式很像一位道人,许多事都被他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充满亲情的人生趣味里。他以平常心待事,又以学者的视角思索生活,让人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中悟出许多道理,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谧、超然的境地。
热门推荐
  • 重生成为多肉植物

    重生成为多肉植物

    重生成为多肉植物后,张禹发现一切都变了……
  • 奈何殊途无归路

    奈何殊途无归路

    一眼之念,一念执着。只因为那年大雪纷飞,你持伞立于马前,眉眼如星,沐若春风。只因为抬头多看了你一眼,从此,用一生去祭奠这场相遇。苏言,城外故坟又新生,草长莺飞,你睡久了不要糊涂,要记得,我叫林筱筱,是你的妻子。她无意间来到这个乱世,活下去,是她唯一的奢望。是公主还是奴才?她没有光环,没有绝代风华,没有冰雪聪明,她爱的要她死,爱她的因她而死。她的自信,乐观,倔强,坚强,都被这黑暗的深渊吞没,伴随着十六国统一大业。埋下无数尸骨与哀愁。这些纷扰的俗尘往事,都如凄风冷雨中的最后一盏薄灯,喧哗着熄灭。甜虐并存,笑声与泪水兼具。
  • 帝王劫:绝宠弃妃

    帝王劫:绝宠弃妃

    她将心上人拱手相让,大婚当日,与别的男子举止亲密。 她说,人终是要向善的。 她说,有两个人她永远不能利用:一个是他,没有他,她早失了清白之身;一个是他,没有他,她早成了剑下亡魂,何谈复仇。可偏偏,天意弄人,她靠着他们一路往上爬,为达目的不惜出卖自己的色相,毫不犹豫划破如美玉般美艳的皮囊……她说我迟早有一天会被天下人唾弃,若是有一天我万劫不复,那便是我的命。她叫覆璃,南璃的璃;他叫李琰,王字琰;他叫江寒,最寒不过一江水。她的毒,她许下的万劫不复,她都会一一做到!
  • 你在为谁敬业、忠诚、负责

    你在为谁敬业、忠诚、负责

    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强烈推荐;不甘平庸、追求卓越者的修炼宝典。你现在是如老黄牛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还是如蚂蚁般,终日忙忙碌碌,无暇看路;还是如罗宾汉般离群索居,我行我素……无论是哪一种,都请翻开本书吧,阅读此书将让你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迅速走向成功。
  • New and Selected Poems

    New and Selected Poems

    This volume contains a selection of work from each of Seamus Heaney's published books of poetry up to and including the Whitbread prize-winning collection, "e;The Haw Lantern"e; (1987). 'His is 'close-up' poetry - close up to thought, to the world, to the emotions. Few writers at work today, in verse or fiction, can give the sense of rich, fecund, lived life that Heaney does' - John Banville. 'More than any other poet since Wordsworth he can make us understand that the outside world is not outside, but what we are made of' - John Carey.
  • 不生气的智慧

    不生气的智慧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宽大,智慧丰饶。一个人胸襟开阔,则事事如意,不论到哪里都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白雪编著的《不生气的智慧(典藏美绘本)(精)》是启迪大众的人生课堂,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为人处事的方法和道理,对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
  • 天价萌宝:总裁爹地超给力

    天价萌宝:总裁爹地超给力

    “偷了我的基因想不认帐?”他逮住她,要她交出6年前生的宝宝。她死活不愿交出儿子,他只好纡尊降贵的对她死缠烂打,更是扬言要求同居。“爸爸,妈妈和别的叔叔跑了。”某宝告密。“派人给我追,绑回来家法伺候。”某男大怒。她只是和同事一块儿去出差,哪里是和别的男人跑路。于是,以后的每天某宝看到妈妈总是扶着墙下楼,然后爸爸笑的意犹未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红樱落似霰

    红樱落似霰

    上一世,深山中的一处幽谷他们第一次相遇。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他们紫藤花下定情,然而,蚩尤残忍的杀害了她,两人阴阳相隔。这一世,他决定保护好她,不惜一切,刀山火海,毫不畏惧。为情而生,为爱而亡,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南思道疑案录

    南思道疑案录

    南思道是以五河市刑警队长,接办的各种疑难案件为主线,结合现实生活中,各类人物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在一系列奇怪的案情之后,发生令人疑惑不解的人物行为。主人公南思道则是有着非凡观察力与判断力,并且思维严谨,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他通过一些常人难以发现的现象,充分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与超前思维,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案件。警察还是侦探?是刑侦英雄,也是断案鬼才。且看中国的福尔摩斯如何断案!给你还原一个真实的"重案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