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2000000007

第7章 马克西姆·彼什柯夫之父高尔基:循循善诱,悉心引导

作为作家而不是教育家的高尔基的确是教子有方,他能够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他美好的一面,并能够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及时给孩子以赞美和诱导。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在孩子的言行举止中也不乏真善美的东西,父母不要有意或无意地疏忽它们,因为这正是教育孩子重要的一部分。

马克西姆·彼什柯夫(1897~1934),高尔基的儿子。他思想活跃,性格温柔,曾试笔写作、绘画,受到世人的广泛称赞。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柯夫,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代表作有《母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等。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及时给予赞美

马克西姆非常聪明伶俐,他很小就跟着妈妈侨居在法国巴黎。虽然远离儿子,但高尔基还是会抓住一切机会对儿子进行教育。

8岁那年,马克西姆开始在妈妈的帮助下动手给爸爸写信。经过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的艰难过程,最后,他终于把信寄给了父亲。高尔基收到儿子寄给他的信后,心里非常开心。他赶紧拆开信,边读边笑,还情不自禁地夸奖儿子是个“好汉”,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作家、诗人。

随后,高尔基给儿子回了一封信。他以诙谐而又严肃的口吻说:“看了这封信爸爸很高兴,但我猜这封信不会是你自己写的吧!孩子,你一定要自己试着独自给我写信,并亲自把它寄给我,这样爸爸就会更高兴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自己动手来做,要学会自立,不要强迫别人为你着想,当然也包括不要让你的妈妈帮忙……”

马克西姆读着爸爸的回信,暗下决心:今后一定不再让妈妈帮忙,我要学会自己动手给

爸爸写信。

3年时间很快过去了,马克西姆也成了一个11岁的大男孩。那时的他开始用心回忆自己小的时候跟爸爸妈妈去找戈巴托甫卡避暑的情景,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寄给了高尔基。高尔基接到信后,马上又给儿子回信:“你不妨在课外为自己,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去练习写作,要给自己写各种故事,也可以把你的日常感想记录下来,这些都是很有趣的。我在你这样的年龄,就这样练习写作、记日记了,正因为如此,我才成就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儿子马克西姆没有辜负高尔基的希望。1918年,马克西姆第一次随军用列车前往西伯利亚征粮,他把沿途观感记录了下来,完成了一则生动活泼的文学速写。文章记录了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年代,西伯利亚农民在苏维埃政权领导下建设水电站的故事,受到了苏联广大读者的好评。

及时赞美孩子就是对他的一种鼓励,一种肯定,一种认可。但遗憾的是,今天的父母却没能够对孩子的进步和良好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赞美。有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除了在学习上偶尔被赞美以外,在其他方面受到表扬的机会很少。其实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赞美是一项很有效的策略。它可以让孩子内心愉快,提升他的自信心、上进心,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父母对孩子应该尽量真心诚意地去赞美,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

对孩子来说,他也不希望父母给他过多的教导。其实,与这种教导比起来更有作用的就是赞美的语言,作为父母,要知道孩子的优点在哪里,并针对他的优点经常鼓励他,也不能简单地对他说:“你真棒!”而应该告诉他具体的优点、进步之处以及良好表现等等,只有确切地肯定孩子的某一方面,他的积极性才会被更大地调动起来,他才会更快地进步。

教子点睛: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鼓励和赞美孩子的优良表现,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还能激发其创意而使其变得更聪明。”来自父母的赞美就像照耀着孩子心灵的阳光,让他精神焕发;相反,尖刻的批评则会让孩子灰心丧气,让他对未来充满失望。所以,父母要努力让赞美的阳光一直照耀着自己的孩子。

善于诱导

高尔基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女儿卡佳早年夭折,因而他对独生子马克西姆倾注了全部的父爱。因为参加革命,他受到沙皇政府的追捕,不得已他才长期漂泊在外,不能与妻子和儿子团聚,只能通过书信对儿子加以教育培养。在写给儿子的信件中,高尔基对儿子循循善诱,对儿子的成长进行了细致而耐心的指导。

作为父母,一定要善于诱导孩子,也就是对孩子要“循循善诱”,这里有很多学问值得父母去探索,不能急切,需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要注意结合孩子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沟通方法和技巧。

有一位富有的企业家,他的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丢了,企业家日思夜想,而且一直在寻找。一天,企业家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并认出这个乞丐就是他丢失多年的儿子。企业家喜出望外,于是迫不及待地去认儿子。

但是,由于他儿子生性很顽劣,再加上长年在外面流浪,常常受到别人的侮辱和欺骗,所以,他自然也误会了企业家的挽留而逃走了。企业家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托人让儿子到他的企业来工作,循序渐进地让他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生活。

后来,企业家又培养他儿子的管理技能,提升他的职位。当他的儿子各方面都变得比较出色,并且知情达理、善解人意之后,企业家这才挑明了他们的父子关系。很自然地,原来生性顽劣的儿子也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久别的家中,终于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现在的孩子虽然性格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玩、好动,善于幻想。父母只有认清孩子的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技巧地诱导他,家庭教育的成效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孩子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需要父母的诱导。比如,父母想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时,一定不能太简单、太急切地问一句:“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些什么呢?”然后期望孩子能像成年人一样,把在学校的表现完整地叙述一遍,这样的问话不会有很好的效果。父母要把问题逐步分解开,再从孩子那里一步一步分别得到答案。

这是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与成年人不相同。当父母笼统地问孩子时,他可能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叙述。

以前,一位妈妈这样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学都什么了?”孩子因为不知道“学什么”具体指的是什么,于是就回答:“不知道,没学什么!”

后来,这位妈妈不再这样问孩子,而是对他说:“宝贝儿,妈妈想跟你学首儿歌,你把幼儿园张老师今天教你的儿歌教给妈妈,好不好?”这时候,孩子就会很有成就感地教给妈妈。与此同时,这位妈妈也就知道了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的东西了,这样比干巴巴地问孩子笼统问题的效果强多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善于诱导孩子去认识各种问题,发现各种问题,更要善于诱导孩子总结归纳各种问题,努力使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教子点睛:

父母在循循善诱是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一,注意掌握时机,比如引导孩子勤奋学习时,一定要抓住孩子有学习欲望的时候;三,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孩子就是孩子,父母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不能越过他所能承受的范围;三,父母一定要有一个平和的态度,怀有一种平常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给永远比拿愉快

1907年1月26日,高尔基给10岁的儿子马克西姆写了一封信,信由卡普里寄往阿尔雅西奥。信的内容如下:

你走了,可是你栽种的鲜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它们,心里愉快地想到,我的儿子虽已离去,但却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在这封信中,我们知道,马克西姆利用假期忙碌地为高尔基栽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而高尔基说儿子“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东西”,同时他也告诉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相信马克西姆看到爸爸的肯定,会更加有上进心。这是一个间接的鼓励,又让儿子受到了一次良好的教育。

“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虽然是高尔基写给马克西姆一个人的,但是它的意义却是极其深远的,因为它对每一个人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父母应该让它成为孩子的座右铭,也应该让它成为父母自己的座右铭。

“给”是对人类、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拿”就索取是人们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人类和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而不在于向人类和社会索取了多少财富。

波兰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在发现了镭的提纯技术之后,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去申请专利,她坚定地回答:“没有人应该因为镭而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对这个问题,孩子可能会说,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她已经获得了名利,当然可以“给”了。

但是,父母可以告诉他,残废作家曹燕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人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她不计名利,不辞劳苦,摇着轮椅,步履艰难地为他人奔波。她也具有“给比拿更愉快”的美德啊!

另外,父母还要注意一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中的“永远”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义非同一般,它要求一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无私地贡献一切,都能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而这,也应该是父母传达给孩子的重要信息。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阳光下,是快乐的公主和王子。习惯于接受周围的人对自己的付出,并认为别人为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心灵对于“付出”这个词越来越陌生。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心态。付出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是一堂急需补习的课程。

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曲折坎坷,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急时刻,有人向他伸出温暖的援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他指点迷津,让他明确前方的航向;在重要的时刻,甚至还会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他擎起来,让他攀上人生的高峰,让他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正是别人的不断地“给”,才成就一个在艰难困苦中的人获得重生。

所以,父母也应该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个“给”的人。

教子点睛: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一定要做到多“给”而少“拿”,最好是不“拿”,让孩子立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部力量都用到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给”上去。要始终保证一点:“给”这个人类和社会的远超过从中“拿”走的。这样,孩子将永远会是幸福的。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

同类推荐
  • 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教子,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教子不当引发的种种问题,也是家长与社会必须面对的危机。从批判中见真知,才能让我们摆脱教子误区,守护孩子顺利成长。
  • 父母课堂1:养育女孩

    父母课堂1:养育女孩

    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小公主”,是每一位女孩家长最大的心愿。女孩与生俱来的特性,要求女孩家长必须要有一套针对女孩的教育方式。常言道:“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现如今许多父母越来越提倡“富养女孩”的教养方式。一些“吾家有女初长成”的父母片面地认为“富养女孩”,就是尽可能地为女孩创造优越的条件,满足女孩的一切物质要求。于是很多父母只是一味满足女孩儿在物质上的需求,认为这样便可以培养女孩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气质……可是到头来,往往事与愿违,培养出的却是一个霸道任性、自私自利的“刁蛮公主”,这让许多父母伤心不已。其实,所谓“富养”,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满足,更是教育的富足。
  •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内容简介:孩子小能永远在母亲温软的抚摸下长大,小能总有一双父亲强壮的臂膀扶他冲过险关。让孩子经历世事,他能在生活中明白责任;让孩子经受苦难,他能在受苦中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让孩子尝试失败,他能在失败中积累经验,获得对失败的免疫;温室的花朵最不禁风雨,不要用我们的“爱”摧毁孩子的一生。
  • 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

    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

    画云博士在海外生活20多年,她的教育研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本书通过她育子和教学的经历,深刻剖析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本质,并为优化这些关系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的灵魂即无条件的爱,它令许多教育问题迎刃而解。本书中西合璧,教育理念前沿。虽然从内容方面来看,谈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但从价值和功用上说,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成长的良好读本,其中的反思、诚恳和自我觉醒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著名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我把美国教育方法带回国》作者是资深的教育专家画云博士。
  • 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现在的中国孩子是幸福的一代,千辛万苦的家长为他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爱,可以说什么都不缺。事实上,有很多中国孩子都不快乐,物质上富有的他们在精神上似乎缺少了什么。现在的孩子到底最缺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做,成为一个千万家长关心的话题。
热门推荐
  • 穿越之芳华一梦

    穿越之芳华一梦

    她,心如死灰,一心只想远离,莫名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被一纸赐婚给曾想将她掐死的的男人,她又该何去何从。他,霸道冷酷,他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情动,冰封多年的心却在遇见她后渐渐发生改变。他对她百般纵容和疼爱,她却在全城人都盛传他是个宠妻狂魔的时候,另一个人的出现,才让她知道这一切都是个笑话。她语气淡然的对他说:“放我走吧。”他却将她小心地抱在怀里深怕她会消失,用已经沙哑的声音:“你、、、真的、、、不要我了?”她留下一纸离书,只身远走。他疯一般不顾一切的找她,扬言翻遍天涯海角都要将她抓回来。“龙凌芳,我说过让你别回忆,因为你回不去,我这一辈子都不会放你离开。”一时间她的名字成了全城禁忌。一年后他将她抓回,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必死无疑时,他却宠她如初,可她却早已不再是当初的她,这一切对她来说究竟是一场倾城绝恋,抑或只是芳华一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白雾

    白雾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从政遗规

    从政遗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小细节,大问题(不容忽视的生活小问题)

    小细节,大问题(不容忽视的生活小问题)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提问的方式将生活中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小细节列举出来,十分醒目,让您一目了然。每个问题都在提醒您,维护健康就应该从这些生活小细节一点一滴做起。本书的内容丰富、全面、细致,涵盖了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分别从身体信号、男女老少的健康细节、饮食宜忌、食物搭配、日常保健、家庭用药、运动健身、起居卫生等几大方面入手,列举了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对健康有重大影响的小细节,并向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力求帮助您从每个小小的细节人手,改变错误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拥有真正的健康!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晁氏客语

    晁氏客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倾城嫡女惑君心

    倾城嫡女惑君心

    一次意外楚慕晞穿越成了天宁王朝国公府嫡女,从此开始了她的异世之旅。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她有亲人有朋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还有……那个深深扎根在她心里的男子。穿越时空的牵绊只为一人绚烂……不管是发生了什么,不管一切是喜是悲,但求落叶无悔不忘初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婚不由己

    婚不由己

    顾氏一夜倒闭,新婚燕尔的老公带着小三儿登堂入室,竟将她送进了精神病院。一朝误会解开,杀父之仇又该怎么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