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9200000002

第2章 近水楼台先得祸(1)

郭桓案的事发地是应天、镇江等五个州、府,这几个地方应该算是朱元璋当年平定天下的根据地。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里长期支援朱元璋的军队南征北战,朱元璋不曾忘记这份恩情,在他即位后免除该地区所有民田的夏税秋粮,官田则减半征收。

当时一石秋粮从浙西运送到南京,由于沿途层层剥盘,所耗运费高达四石粮食的价格。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朝廷采取以钞折粮的举措。也就是每石米折钞两贯,农民可以缴钱折粮,免除运费。对于那些习惯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地方官员,他们同样会变着法子在秋粮征收中苛敛,以获取灰色收入。

为了捞足油水,他们在秋粮征收中可谓挖空心思。比如说他们对每石秋粮征收水脚钱、车脚钱、口食钱各一百文;按照规定,以钱折粮是不用再包装的,可那些粮库官员仍然加征辨验钱、蒲篓钱、竹篓钱各一百文,甚至还要征收水路运输沿江神佛的香火钱一百文。各项征费累计九百文,差不多等于一石秋粮折款的一半以上。

明朝实行以钞折粮的本意是为了降低运费,减轻粮农负担,可是一项好政策就这样被歪嘴和尚念歪了。也难怪朱元璋愤怒道:“害民如此,罪可宥乎?”如此坑害老百姓,还指望我饶恕他们的罪过吗?

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夏税秋粮,五个州府真正实现了全免,没有一粒粮食提交国库。当地官田名下还有几十万亩,地方官僚也没有忘记对官田减半征收。那么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当年征收的粮食跑到哪里去了?是用于填补历年亏空,还是上下级官僚层层瓜分了?

吴庸等办案人员认定的结果是,当地官吏张钦等人勾结户部侍郎郭桓等,将其作弊私分了。这是京城附近地区,发生在皇帝眼鼻子底下的事情。那些稍微远一点的地区——浙西地区,揭露出来的问题更加严重。那里曾经是朱元璋的死敌张士诚的地盘,包括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称为“浙西四府”,是帝国版图中最为丰饶富裕的地区。

明初单独划出建立新的浙江省以后,所谓的浙西四府却被划在了直隶省(永乐以后叫做南直隶),与浙江省没有关系。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了平衡地方财政,才把直隶原属的嘉兴、湖州二府改隶浙江省管辖。在此之后,把苏州府、松江府(今上海)、常州府三地算作是浙西。

郭桓案版本不一,那么他盗卖的官粮究竟达到多少石呢?按照朱元璋在《大诰》中的说法:我怕人们不相信盗卖官粮的数字,只略写为700万石,再加上其他各项,一共损失精粮总数达到2400余万石。

朱元璋认为郭桓盗卖的官粮真实数字与最后定性的700万担相去甚远,之所以最后锁定小数字,而忽略那个大的数字,朱元璋显然有着自己的想法。真实的数字固然大的惊人,但其中不乏水分。当然这种虚报数字的恶习,并不是专为朱元璋执政时期量身打造的。自元朝以来,虚报数字就成为一种官场上的数字游戏。数字里面出政绩,数字能够掩盖真相。盗卖的官粮究竟有多少?里面包含多少水分?既然虚的不好认定,也不容易定罪,那就给个定量数字。所以朱元璋说,我只给郭桓按700万石算,其实朝廷真正损失精粮达到2400万石。这样惊人的浪费与损失让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既愤怒又心疼,他说:“自古以来,贪赃枉法之人,没有比郭桓这帮人更加过分的。”

之所以将最终的数字定格为700万石,其实是朱元璋在强行给案件定性。既然皇帝定性,下面的人就不敢再乱嚼舌头。郭桓案确实存在贪污,但若说金额巨大到可以地抵得上国家一年的收入,规模巨大到牵涉全国部级以下所有官员,牵涉全国所有“中产阶级”,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那么朱元璋又是如何解决那些盗卖、损失的官粮呢?很简单,一条线插到底,拔出萝卜带出泥。户部所收赃款肯定是从布政司来的,那就把布政司的官员抓来,问他赃自何处而来?布政司必然会供出赃款来自于府,那就把府官也抓来,问他们赃自何处而来?府必然说来自州县,那就接着把州县官抓来,问他们赃是从哪里来的?他们肯定说是老百姓送上来的。追根究底,从哪儿来的贿赂,就查到哪儿,一查到底,要求官员如实退赔。

郭桓、王志等京官贪污受贿是祸源所在,地方官科敛罪责难逃,苏州粮长们滥收费用更是板上钉钉。至于地方官府浮夸出来的虚假产值,朱元璋也就不再去刨根究底了。他也知道,如果非要一查到底,那么最后自取其辱的只会是他这个帝国的一把手而已。至于郭桓案造成的损失,朱元璋派人去各地追赃。此时此刻,各地官员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填补仓库的亏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元璋在《大诰》里描述了当时各地官员的对策。例如大名府开州州判刘汝霖,明明知道本州官吏罗从礼手中寄存有一万七千贯赃款,却发了一个通知,要求老百姓各家各户摊派,包赔赃款。由此可以知晓,地方官吏并没有吐出赃款,而是将亏空又再次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

朱元璋极为愤怒,跟着发了一道文:许多地方官员借此机会在全县范围内科敛百姓,等于加征了一道税。收税的总额之中,大约上缴百分之一就足以补偿赃款,其余部分便落入自己的腰包。原来收藏的赃款自然还是自己的。要求各地耆民赴京面奏,揭发地方官的犯罪事实,下决心严厉惩处各级官员和牵连案件的富民。

《大诰》中写道:在浙江西部,府、州、县的官吏们像“虎狼”一样科敛老百姓。譬如折收秋粮,府州县官不收粮食,要百姓折钞票交纳,每石米折钞二贯(引者注:即2000文,而市场价格不过500文),他们巧立名色,另外索取“水脚钱”100文,“车脚钱”300文,“口食钱”100文。管仓库的衙役又要“辨验钱”100文,“蒲篓钱”100文,“竹篓钱”100文,沿江“神佛钱”100文。根据朱元璋提供的数字,我们可以测算出,正额二千文,竟有额外索取九百文,多收了45%。如果从源头算起,每石米的价值不过500文,官吏们竟然收2900文,多收了5.8倍。

郭桓等人几年之内连贪污带盗卖再加上掺水毁掉的官粮,给大明朝造成了2400万石粮食的损失,而这相当于当时整个国家一年的收入。如此一来,出身贫民的朱元璋焉有不怒之理。他如果再不出手,任由事态这么发展下去,后果将变得不堪设想。朱元璋成立了以国家检察院副院长(右审刑)吴庸为组长的郭桓案专案组,不光要查,而且要一查到底。

现在这个案子已经不是郭桓和几个主犯们的问题,而是朱元璋要将这个案子的牵连度扩展到什么程度。郭桓只是户部的一个副部长,在朱元璋刚刚处理完胡惟庸,又刚刚增设了锦衣卫的大背景下,郭恒竟敢以身试法,贪污如此巨额的国家财产,的确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朱元璋的特务网络遍及全国,许多官员白天贪污,晚上就被揭发,郭桓却能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私吞几个省的公粮,这也不正常;更何况朱元璋自废除丞相之后,大事小事都事必躬亲,成百上千万石的粮食没有按期入库,难道朱元璋自己竟会没发现,还需要等着御史来揭发?疑点归疑点,既然朱元璋已经表明这是一起极其恶劣的贪腐案件,一切莫须有也就成了合理的存在。这张巨型大网已经撒下,对郭恒同党的追查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为了保证除恶务尽,朱元璋坚持走“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严酷路线。对于他来说,不见血的权力运行,根本无法保证大明朝的长治久安。

在严格的追查之下,朱元璋很快发现,六部的所有官员几乎都成了郭桓的同犯,当然这个结果也是朱元璋事前应该能够想到的。其中涉案官员包括兵部(国防部)侍郎王志、礼部(礼法)尚书赵瑁、刑部(司法部)尚书王惠迪、工部(建设部)侍郎麦至德等,据《刑法志》记载,当时除了上面所列的六部高级官员外,所有侍郎(副部长)以下官员都卷入其中,成为刀下之鬼。

兵部侍郎王志职务犯罪获得赃款总额是22万贯,相当于今天的500万元人民币。事情败露后,朱元璋亲自审问王志,问:“王志,你怎么贪污受贿了那么多?”

王志回答:“财利迷其心,虽君亲亦忘之。”

朱元璋又问“现在有什么想法?”

王志的回答与所有临行的贪官如出一辙:“臣临刑方觉悔不及矣!”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六部,每个部除了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两人(上文已列出者除外),所有的办事官员都被杀掉了。当时的部长真的成了光杆司令,官员们陷入了恐惧之中,见面的第一句话应该就是“你们今天死了几个?”其实到后来这个问题也不用回答,因为一个部里最多只剩下三个人

这是中央官员,还有地方的经办官员,粮食是由省里送来的,往下查,就是各个府县,府县再往下,就是那些所谓的富户、粮长。这些人也大多被杀掉。古语云“法不责众”。但朱元璋根本不相信这一套,他下令:该杀的都得杀!

同类推荐
  •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明君,但因为种种“机缘”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们,就是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从太子到皇帝的这条路上,看似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但却在这条“远耶?近耶?”的路上摔倒了。可以说,皇权之路其实更是一条“母子互通、父子相戟,兄弟仇杀”的争夺之路。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 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

    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

    我以为只是一个简单平常的穿越,不曾想竟是被人设计好的穿魂。而且还是个带着四个守影,修着仙道,有着读心术,装疯的腹黑王爷。啥?揪出15年前的一桩悬案,完成任务才能回去?你咋不早说呢,在这鬼地方呆了五年,早说我不就早配合你完成了吗?(所以开章便是繁琐的种田生活,请大家耐心看完,后边爽点不断哦!)啊?你也不知道需要这么久?那你知道啥子?tui,你一问三不知,那找我来做甚?噗,你说你时日无多?所以我俩得加快节奏?行啊,你来布局,我合局,钓他入局,OK?OK!开始吧,我来了。祝:起初写时有些把握不好力度,繁琐种田,但请君坚持,坚持下去,节奏加快,爽点尽在其中。
  • 北望长安

    北望长安

    铁血时代,英雄辈出,这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也是一个地域迅速拓展,人口大迁移的时代。是继往开来,民族实现大统一的前奏。两个不同性格的现代人被穿越到平行时空的南北朝时代,各自经历了世事沧桑、情殇悲情、王室争伐,无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终于洗净繁华,构建盛世。不觉滚滚红尘,万里江山,都如黄粱一梦。
  • 读史有学问全集

    读史有学问全集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东汉政权岌岌可危。作为功名心很强的封建士大夫,贾诩认为匡危济难,建功立业的时机已经到来,便投身军中,在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手下任讨虏校尉。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绍、刘表、孙坚等各路军阀为了争权夺地,便以讨伐董卓为名纷纷起兵,他们共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从北、东、西三面包围洛阳。董卓受到威胁,便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不久,暂时联盟的讨伐大军没有进逼长安,而是为各自利益相互攻伐起来。
热门推荐
  • 知在

    知在

    长篇小说。一个带有悬疑色彩的故事,而其故事结构也是一环套一环。“这部小说的主角就是画。”张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幅看上去破损不堪的画牵引出清末两名双胞胎格格以及她们后代的不同遭遇和命运,而这幅画的真正出处却是纷乱复杂的晋代。
  • 爱上你,伤了我

    爱上你,伤了我

    林斜阳的神经一紧,只觉得脸上的伤疤都开始发烫。三年前,她为了救他出火海容貌被毁……三年的感情付出,换来一句“林斜阳,你竟然无耻到了这种地步。”
  • 张文襄公事略

    张文襄公事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十种曲飞丸记

    六十种曲飞丸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慕秦娇

    慕秦娇

    秦九死于十六岁那年,正是她韶华正好的时候。世人皆传她醉酒后贼心不死,追着乔家那俊俏的小郎君欲行不轨之事,却不想失足掉入运河,这才溺水身亡的,可秦九知道不是。因为她那晚根本就没有喝醉,是有人害了她。
  • 重生贵女毒妻

    重生贵女毒妻

    前一世,她荒唐亦可悲,被丫环踩在脚下,被开水淋在身上,她一直疼爱的亲妹妹却抹去假的胎记,告诉她,娘亲只是她一个人的娘亲,她的一切从她们交换名字之时都已经注定……这一世,她慢慢布局、步步借势,守住自己的名字,查清自己的身世,顺便虐一虐害她的人,为自己赢得了一世尊贵。本以为此世断情绝爱,怎奈多了一个他?
  • 剑隐游

    剑隐游

    毒心殿旁枯骨冢,药王谷内悬济世。暗影楼中迷雾多,蝶院裁决见真知。知天游,游侠会,几经风雨几多折。一宫两阁四庄八门,三朝旧事未可知。匈奴高丽倭寇蛮族,大隋前楚今瑾定。忽十三年前,剑宗覆,棋盘起,下棋之人隐于幽云。故事就此缓缓拉开帷幕,桃花林畔老酒鬼,药谷之中花婆婆,蓬莱仙岛踪迹现,玉府得知真义现,君子守礼,美人妖娆,剑客无情,刀客有义,千人千面。江湖路远,但少年远游,唯有剑。
  • 福尔摩斯探案集(上)

    福尔摩斯探案集(上)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的代表作,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以其缜密的逻辑进行严密的推理而破案,创立了侦探小说着重推理的流派,对后来流行的推理小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此外,那么多的大小案件,鲜有不成功或太牵强的设计,反倒是有很多的创意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尤其是福尔摩斯与华生的搭档组合,以及“神探”的典型等,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这套作品依旧受到欢迎,其历久弥新的特色,也正是该作品不愧为经典作品的最佳证明。
  • 佛说辟除贼害咒经

    佛说辟除贼害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权爷轻狂:不得不防

    权爷轻狂:不得不防

    权煜霆看到沈乔的第一眼,心跳莫名的加速,就感觉自己跟跑了十公里负重越野一般!因此,他决定不顾一切的追她!权煜霆:"从今儿起,你沈乔就是小爷我的女朋友,不许说不!"沈乔斜眼看他,“不好意思,本姑奶奶四岁就有男朋友了!”权煜霆:“那咱能不能先上车后补票呢?”沈乔:“你问问司机师傅答不答应。”司机师傅内心:这锅我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