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6700000031

第31章 感受·表达

——农村题材创作琐议《青年作家》的编辑同志,要我回忆整理一下前几天我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那天我说了些什么呢?

我说了一个未免偏颇的看法:我们反映转折时期农村现实生活、描写农村变革的作品,其数量、质量,没有前几年出现的反映十年动乱的作品那样多,那样深刻。这样估价,并无否定成绩的意思,而是我作为一个农村题材的作者,多少有些自省之意。同时也是我听了许多农村青年和基层干部中的文学爱好者的呼声之后,才敢于这样说的。我认为他们的意见是公正的。

找原因可以凑上十条八条,主观的、客观的都有。我正在找自己的原因。初步找到的是两条。一条是自以为熟悉农村生活,殊不知这两年农村的飞快的变化,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我成了个“半罐水”了;因为不够熟悉,所以,第二,有时我就不免“打马虎”,无力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用功,吃“主题饭”,写的东西往往不是形象大于思想,或思想融于形象,而是相反。归纳起来,一是生活问题,二是没有遵循艺术规律的问题。

“生活”二字怎么解释呢?过去我是学农业的,习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考察问题,“生活”二字在自然科学上意义十分明确,它不过是“生命活动”这一特定概念的简单表述,从来不曾有过什么含混不清的。在社会学上,“生活”二字的内容,就复杂多了。那么,作为文学创作活动这一特定范畴内的专用词,“生活”二字的内涵是什么?

文学创作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方面。在这里,生活应是指人类的生命活动。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指人类一切社会实践及其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情感和理念的复杂过程和经验。这些“过程”和“经验”,可以说是我们文学创作所需要的全部“素材”。文学不仅反映和描写这些“过程”和“经验”,而且参与其中,成为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文学作者怎样获得这个“素材”——即“生活”呢?

必须参与其中,这是第一;仅仅参与其中还不够,还必须借助于观察而获得某种感受。

由此,我们可不可以认为,文学创作所需要的第一要素“生活”,指的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呢?我们看到一个虚假的编造的作品,指责作者“没有生活”,这种批评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那位作者的鼻孔还在进气出气,他正在和人们一道从事着一定的社会实践,怎么能说他“没有生活”呢?其实,他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对于生活的独特的感受。

感受是被作者自己感情上接受、思想上理解了的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它是客观的,因而是可以获得的;它又是主观的,所以是独特的,是任何技巧、方法乃至愿意为你效劳的任何人所无法代替的,只能依靠自己对人们社会实践经验的了解、理解、积累、思考才能获取。

那么,我们对于目前农村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有亿万农民参加的伟大变革,我们了解多少? 进行了一些什么样的思考?理解了没有?一句话,有何感受?

我们不是曾写过这样的作品么:作者满怀热情地通过人物之口诉说着“生产责任制”带来好处,如盖新房、娶新娘、包产地里收割忙,欢欢喜喜卖余粮……作品主题的正确性,作者对政策掌握的准确性,都是无可指责的。山水田园,日月星光,树林子,拖拉机,各种道具无一不突出地表示了时间是当前,地点是农村。但是读者看不出作者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这样的作品再多,也无法使人了解和感受当前农村变革中的各种人情世态、新矛盾和新问题,因而人们依然不爱读。农村里有文化的人看这种作品,完全有理由相信“作家”的水平不如他们高。城里人平日里谈起农村大好形势时,往往眉飞色舞、心情激动,但是读着这些歌颂农村大好形势的作品,却又激动不起来,甚至付之一笑。人们希望从文学作品里得到关于农村的种种感受应比他们从新闻报道中得到的更多、更深刻些,但使他们满意的机会却不是太多。

读者读文学作品,既是为了“长知识”,更多的是情感方面的要求,通过作品得到情感方面的某种满足或启迪,并从这里出发去了解和感受作者暗示给他们的东西。因而,对于文学作者来说,生活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感受的问题。一篇作品发表了,读者从中看不出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这样的作品是失败的。新的感受促使作者扬弃旧的题材、人物、情节、细节以至表现手法,而选取新的题材、人物、矛盾来表现它。

文学作者的感受来源于客观世界,它的基础是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对于近年来我国农村这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我们了解多少呢?对它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对它的各种形态、内容、矛盾,对经济、政治、文化、道德伦理关系,以至人们的心理变化,我们观察、了解得都不够,研究得更不够,谈何感受呢?我们写了一些比较肤浅的、表面化和简单化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毛病就在于缺少感受;即使有,也多半是肤浅的、一般化的。前面提到的那种简单化的颂歌便是一例。面对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承包制,有的作品唱出了一首又一首古老安宁的田园牧歌,仿佛千百万农民向往的、奋斗的就是那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耕田为食,掘井为饮”的古朴沉寂的日子,就是那种“朝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封闭式的小农生涯。这种现象表明作者缺少对于当今农村生活的真实感受。

肤浅尚可鉴谅,曲解则是大不该。我们读到过这样的作品,其作者以他固有的道德观,拒绝接受伟大变革中出现的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对那些将被变革的浪潮所淘汰的旧事物,唱出了一曲曲缠绵悱恻的挽歌,表现过多过浓的失落感、惆怅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为什么面对这场历史性的改革,我们会得到这种感受,写出这种作品呢?

应该明白,作家对生活的“感受”,本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当主观思想感情近乎凝固的时候,变化多端的客观世界往往被认为是任人安排的客体;既然客观变成了“人为的”,那么主观就高于、胜于客观了。这时候,我们的头脑就会僵化半僵化,我们就可能成了瞎子、聋子、无嗅觉者、表皮细胞硬化症患者,对外界的一切失去感觉,唯有一颗亘古不变的心,“痴著如一,恪守终身”,可见,这个带着浓厚情感因素的感受,并不能视为“才华”一类的东西。“鼻子高不过眼睛”,感受,作为主体时,离不开世界观、历史观的支配;而作为客体时,则受着客观世界的制约。比较准确的感受,只能属于具有进步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文学作者,属于自觉改造与客观现实不相适应的既成观念的文学作者,属于既能历史地对待现实,又能清醒地看待历史,既向历史获得教益,又向未来吸取诗情的文学作者。三

可惜,我还不属于这样的作者。我对于昨天的农村比较熟悉,对今天的变革不能说一点不了解,但总的来说,我的感受还有些迟钝。我知道,要获得准确感受,除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还得有比较敏锐的艺术感受的能力。艺术感受能力是一个具有一定认识水平的文学作者打开生活之门的一把钥匙,而我还没有掌握这个钥匙。另外,要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读者,还需要掌握一些艺术规律。

艺术的特征首先是形象性,其次才有各种附加语,诸如情感性、典型性、复杂性等等。关于农村人物形象的创造,我们的现实主义文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前辈作家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农村题材的优秀作品和众多的生动感人的文学人物,而且,还为我们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经验。一是大凡流传至今,还将流传久远的作品,都是着力于紧扣时代,表现只有那个时代才可能有的特殊的人情世态、矛盾冲突、人物心理。二是不需要描写具体政策的外在形态及实施进程,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一切。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写当代农村的历史变革,就应该注意这两个方面:强烈的时代感和时代的形象感。通过形象、性格、矛盾冲突,使人们看到今天农村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来龙去脉。

文学作品不是某一变革进程的具体过程的档案记录或为人们提供什么使用方法的说明书。它解决不了具体问题,也不需要解决具体问题。读者要求我们的也不是这个。可是,我们在写作时往往不厌其烦地去写那些人们并不需要的过程。这又何苦呢!这样才有时代感么?不!时代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应是烙印着时代特征的人的感觉、感情、情绪、思想之类的抽象的东西。这种抽象的东西一经文学表现出来,则是体现着强烈时代气氛的生动的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陈奂生这个人物,不消说是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塑造得很好的一个,在他身上,无处不显现着时代变化发展的踪迹。而这种时代感,绝非凭借贴标签或吊“布景”来实现的,作家主要是通过人物性格与外界环境的一系列的“心的冲闯”而发 生的“内心独白”,或者说是靠了人物自身的矛盾着的内心世界与看去又顺理成章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比”,而体现了农村这块“复苏的土地”上鲜明的时代特征。高加林这个人物也很有意思。作家并不直接告诉我们农村怎样地变革,而是让我们从这个人物的充满着悲剧意味的人生历程中看到:中国农村的历史到了这个时刻,必须改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内心失去了平衡。田园牧歌的时代不为当今农村青年所留恋,是因为它限制了年轻人的思想、精力和才智的发挥。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是怎样地催促着人们快快前行,道德的力量又是怎样地教导着人们注意脚步稳妥。文化这个东西既来自传统,又冲破传统,一切都是时代的。高加林的生活是充满了时代感的,他受着时代的鼓动和制约。作为文学形象,他除告诉我们一些古老朴素的道德原则外,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看到时代的特征——躁动不安的、改革前夜的农村画图。我不认识这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者,但我猜想,他必定认真研读过《红楼梦》。在《红楼梦》里,一群青年男女的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与动荡、矛盾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一种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就要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将要开始。后来的红学家从社会发展史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时,说是当时新兴的手工业、商业已在中国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的经济机构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板结土壤,封建社会到了日暮途穷的境地……但是,曹雪芹并未告诉我们这些,他只是现实主义地描写了那样一群人物的生活起居、交往应酬、啼笑争吵,等等。

我们描写当今亿万农民参与的这场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的伟大变革,为什么会忽略了过去的艺术经验,离开艺术本身的规律呢?

同类推荐
  • 临渊而不羡鱼:张中行散文

    临渊而不羡鱼:张中行散文

    《张中行散文》是散文大家张中行的散文精选集 ,内容涉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等,有浓厚的古 典韵味和人生哲学。本选集对浙江文艺出版2008年版的《张中行散文》进行整理并重新出版。同时,为 便于读者阅读,将全书篇目按内容分成“心声偶录” 、“旧迹发微”、“睹物思情”、“灯下忆友”四个 部分。
  • 九间棚采风

    九间棚采风

    在一个勃勃春天里,在冰雪还没有消融时,日子被悄悄打开。九间棚就开始生长了勃勃向往,放飞阳光与不懈的追求。这片曾经荒芜的山地,蓄意地追求着美好。
  • 品读经典

    品读经典

    阅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品一篇美文,能让我们的心更加柔软、明净,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阅历,其乐无穷,受益匪浅。本书是一位在外漂泊的农民工,对经典名著名篇的读书笔记,值得一读。
  • 朱红色的沉思

    朱红色的沉思

    “你想成为诗人吗?到你的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中去寻找吧”。读着这集子“乡土梦魂”最初的篇章,我便想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曾经说的这句话。因为我感到,作者冯艺在他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中也获得了他的灵感。他仍然依恋那片他早已离开的曾留下他童年脚印的树林,他所《依恋的小树林》的绿波,至今依然抚摸着他的心;他依然不能忘怀很早很早以前的《大山梦》,永远是那般澄澈纯净的儿童时代的梦;他在《村头,那条清清的小河》的怀抱中,孕育了他最初的诗行。也许,叶赛宁这句话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我所知道的不少诗人的歌吟,总或多或少与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有所牵连。
  • 梦圆江河

    梦圆江河

    本书为作者黄河、长江等众多水域的游记散文。分别包括:峡江情、难舍三峡一江水、路、“海”之恋等等。
热门推荐
  • 千秋此间意

    千秋此间意

    【失宠落魄王爷与亡命天涯侠女的碰撞】魂穿一品大将嫡女身上,人美家底硬,连初恋男友都被隔壁公主暗恋着,稳稳躺赢飘过。一夜之间,家破人亡繁华落碎,像疯狗一样被人一路追杀接着便遇到杀千刀的某人……结果差点又被当成刺客剁碎喂狗,好歹自己有颜有料还有脑子啊,眼睛不好使嘛?!两个心怀怨恨之人相遇,是拉着一起堕入深渊,还是相互扶持走出泥泞?扶风:一脸嬉笑之态,看风起云涌,笑世间百态。唐宫羽:以雪山之姿,绘锦绣山河,揽美人入怀。【本文提示:魂穿,架空,1V1,女主成长型男主深情型,有甜有虐,入坑谨慎】情不知从何而起,一往情深,你站在那里,爱便穿过万水千山,住进我的心海里。一朝入世,风起云涌,诡谲迷障,一触即发。几度冰霜,前尘难忘,浅笑回眸,千秋此意。小剧场“真是奇了怪了,有些人明明彼此牵挂,却偏偏要假装成陌生人般冷漠,谁都不曾敢做那率先坦白心绪的人。”扶风望着窗外那弯冷月,像极了她此时的心境。唐宫羽无奈地看着这个闹着脾气的女人,抬步上前轻轻从后面拥住她,低声道:“我在你眼中,而你却早住在我的心里,不敢言说只是珍重供奉,此生不悔。”
  • 她成了他的眉间心上

    她成了他的眉间心上

    终于抱得“美人”归的岑故,在高中两班的同学聚会上,撒便了狗粮。当年隔壁班的老刘看着岑故和陈彦寒浑身散发着恋爱的酸臭味,啧啧叹道:没想到啊,居然是隔壁班的小岑委员抱得美男归,我还以为会是高中那会儿小岑委员班总来问寒哥那个娇滴滴的文艺委员会是众女中的赢家呢。岑故似是想到什么,看着陈彦寒的眼中带着一股意味深长。领会其意的某人,伏在她耳旁低语,低沉撩人:这世间万种风情,而我情之所在。
  • 浪在全职猎人

    浪在全职猎人

    怪兽,珍兽,财宝,秘宝,魔镜,秘境,未知这个词所绽放的魔力,吸引了众多强者,趋之若鹜。世人称之为。猎人莫小宇穿越到了全职猎人的世界,成为了小杰的邻居。在获得了恶魔果实的助力下。在异世界浪到飞起……
  • 正魔难分

    正魔难分

    我很想让你看到我最真实的一面,可我不确定那样会不会让你讨厌我。别人是不是比你漂亮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的心灵比大多数女生都要美,这才是我看中的地方!我说不出来为什么喜欢你,但我知道,你就是我不喜欢别人的理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废柴狂妃要逆天了

    废柴狂妃要逆天了

    她名雪染,势必要血染整个天下!她,世界第一金牌特工,一朝穿越成了又疯又丑的废材三小姐。从此,练得逆天灵术,成为绝世神医,驾驭上古神兽,从此世人再不敢欺辱她,而她千树万树桃花开遍,搅动风云,倾覆王朝,葱白玉手所指之处皆是她的天下!他,迦叶王朝第一妖孽的王爷,浅魅一笑,摄人心魂,他身负罪孽,为她踏碎盛世,倾灭江山。他说:“此生不悔”。
  • 浅情入君怀

    浅情入君怀

    李惟勤是李朝代宗皇帝的四世孙,出生在晋州,五岁时被肃亲王带回帝都立为儿皇帝,他决心做一个仁爱的皇帝,为此,他放弃了在皇宫中和自己相依为命九年的女伴儿穆贞儿,专宠了大自己四岁的霍太后的侄女霍馨儿。中兴一十九年,一个长相酷似穆贞儿的女孩裴凝月走进了李惟勤的生活。李惟勤还只是把凝月当成是自己试探霍太后、肃亲王等人的棋子,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就在凝月孕子期间,穆贞儿回到皇宫,得到了李惟勤的庇护。凝月虽然明白李惟勤不会轻信自己的一片真心;但当她意识到裴家不可能和肃亲王沆瀣一气,是肃亲王想要取代李惟勤自己当皇帝的一个主要原因时,毅然选择服毒身亡,为李惟勤消弱肃亲王势力赢得了时间。凝月死后,李惟勤隐约觉得自己可能是爱上了凝月。裴父得知凝月要服毒取义,替换了致命的毒药,在神医的帮助下,凝月死而复生。五年后,凝月决心要回到李惟勤的身边。在一番努力之后,李惟勤和凝月再次相见,凝月克服了对李惟勤的恐惧;李惟勤同时也理解了凝月选择服毒身亡的初衷,两人真心相爱了。李惟勤真正掌握了皇权后,努力化解诸方面矛盾,提高百姓发展农事的积极性,李朝焕发出一种新气象。
  • 诗舞祭

    诗舞祭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为主的散文集,分说诗、谈色、评书、创意四部分,“说诗”收《我的学诗经历》、《诗舞祭》、《奥斯维辛的诗意栖居》等文,“谈色”收《情色和身体》、《瘦美的重担》、《后殖民孽债》等文,“评书”收《症状写作》、《生死一囚徒》、《会心的漫游》等文,“创意”收《榆树下的省思》、《流年知多少》、《母语之根》等文。共计收文39篇。
  • 遗失的双翼

    遗失的双翼

    情节梗概:三个孤儿相依为命,以乞讨为生,受尽欺凌,却结为异性兄妹,因战乱被迫分离。 转眼,十年已过,箫寒本想过平凡简单的日子,却落得妻离子散。不得已卷入江湖纷争,箫寒头部重创,遗忘了与梦雪那段甜蜜而又痛苦的岁月。 再遇十年前的兄妹,却爱恨纠葛,他寻找了多年的亲生父母,却是相见不相识。红尘中再遇心爱的女子文茵,更不知两人早在出生前便注定了姻缘,而他杀妻夺子的幕后策划者正是如今挚爱之人的亲生父亲。 箫寒理清了这张无形的巨网,当他恢复了所有记忆,却不知该何去何从?
  • 他如星河灿烂

    他如星河灿烂

    他,C城里最负盛名的白氏集团新任总裁。她,应酬场所人尽皆知的交际花。一场精心设计的邂逅。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议,其实一切早已是上天注定。天空是白与蓝的极致绽放,美丽背后有着一道隐约的忧伤。他说,无论你从前经历过什么,往后余生,我都要你随心所欲的活着。她想,我愿用我生命的全部温暖你孤独的背影。究竟是谁救犊了谁?……